[爆卦]祕密花園未成年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祕密花園未成年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祕密花園未成年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祕密花園未成年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個世界上的許多憤怒或攻擊行為,尤其是親密關係中的憤怒或攻擊行為,是一種假象,是用來防禦恐懼得不到愛而製造出來的。 本來真相是渴求愛而又擔心得不到的虛弱感。也就是說,我擔心不配愛,卻立即轉化成了「你……」句型中的憤怒,表面意思是我才不在乎你,並向對方傳遞一個訊號你不配得到愛。 透過自我理解和理解...

  • 祕密花園未成年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3-23 20:00:01
    有 871 人按讚

    這個世界上的許多憤怒或攻擊行為,尤其是親密關係中的憤怒或攻擊行為,是一種假象,是用來防禦恐懼得不到愛而製造出來的。

    本來真相是渴求愛而又擔心得不到的虛弱感。也就是說,我擔心不配愛,卻立即轉化成了「你……」句型中的憤怒,表面意思是我才不在乎你,並向對方傳遞一個訊號你不配得到愛。

    透過自我理解和理解對方,我們的心就會變得寧靜下來,就不會盲目地去攀緣或被攀緣,而且心中還會產生慈悲與寬容。這時,對方不僅無法投射憤怒,還可能會被感化。

    取自《身體知道答案》

    ************************************

    各位朋友,晚安:

    「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你首先要保持和自己內在的連結。具體而言就是,你首先要把注意力抽回一部分放到你自己身上,去感受自己的身體,並保持一種身體和內在的平衡。」

    剛好我今天就這個概念,跟一些朋友討論自我理解與理解對方的動作。有些朋友聽得模模糊糊,但有些朋友似乎感覺受用。

    時時回到高我,那是一種對自己的關懷。關懷日深,內在的動盪就能趨緩,那會感覺充滿著愛。

    身心的需要被看見,即便需要沒有被全然填滿,問題依然無解,但我們的躁動能稍稍平息。

    祝願您,能好好覺知自己的身心狀態,那是內在平衡安穩的開始!

    ************************************

    撫平你內心的鉤子

    【文/ 武志紅】

    一個朋友總是和她先生吵架,稍微瞭解一下他們吵架的細節就會發現,他們總是以「你……」的句型講話,這樣說不了幾句,吵架就開始了。

    所以,我勸她,以後多用「我……」的句型講話。並且,我請她當場就她談到的一起事件做練習,試著用「我……」的句型,對想像中的丈夫講話。

    她嘗試了一下說,做不到,她沒有辦法用這個句型講話。

    「為什麼呢?」我說:「試著去覺察一下,看看有什麼東西阻礙著自己,讓自己無法用這個句型講話。或者說,如果用這個句型講話,自己會有什麼感受。」

    過了一下後,她說:「每當用『我……』的句型講話時,就會感覺到很虛弱,相反,如果用『你……』的句型講話,會覺得自己力量強了很多。」

    這種強,顯然是一種假象,是為了掩飾真實的虛弱感而製造出來的假象。

    這個小故事,反映了我們為什麼愛用「你……」的句型。因為,當用這個句型時,就意味著,不是我,而是你,要為發生的一切負責。

    ***

    多數憤怒的真相是恐懼

    佛學稱,心的本質是攀緣。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的內心無時無刻不在忙著與其他事物建立關係。說這句話的哲人的本意是,因為心是如此繁忙,所以很難有純淨的時候。

    在我看來,攀緣沒有什麼,關鍵問題是,我們會按照固有邏輯去攀緣,結果就陷入了心早就有的幻象,而不能如實地看待事物。攀緣的方式,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講,就是投射與認同。我和你攀緣時,會將我心中的某些事物投射出去,如果你認同了,這個攀緣就成功了,我就和你建立了一個我的心所習慣的關係。

    例如我這個朋友,她的真相是,她覺得自己虛弱,當面對她的家庭時,她會覺得沒有把握、沒有力量,而她不喜歡這種虛弱,於是使用「你……」的句型,理直氣壯地指責先生,假若她的先生中招了,便會產生一種虛弱感,覺得自己好像真的不行。

    看起來,她的先生似乎沒有中招,相反也會用「你……」的句型說她,和她講道理,希望說服她聽自己的,或會找其他親人或朋友,向他們訴苦,你們看,這個女人多麼不講道理,希望你們能看在孩子的分上勸勸她。

    使用「你……」的句型時,她會很憤怒,很喜歡指責他,而他則貌似非常堅定、非常講禮貌,總是在講道理,只是,他一樣使用的是「你……」的句型。這樣一來,他講得越漂亮、越像回事,她就越憤怒,因為他這樣講的意思無非你怎麼就這麼不通人性,不講道理,不考慮別人……聽上去,他講的似乎是有道理的,但他一樣絲毫不談自己,這也是將事情的全部責任推到了她身上,而她自然不能接受,於是會爆發出更大的脾氣。

    如此一來,他和她的互動方式就是一個惡性循環,他們對彼此的火氣會越來越大,說的話也越來越難聽。

    從火氣越來越大這一點來看,他們的投射都成功了。她試圖用「你……」的句型將自己的虛弱感投射出去,她成功了,他會產生這種虛弱感。但他和她一樣不喜歡這種感覺,於是也用「你……」的方式將這種虛弱感反投回去。他也成功了,她也會產生新的虛弱感,嚴重的時候,會覺得活著真沒意思,會想死,於是轉而用更劇烈的「你……」的句型攻擊他。

    這個故事中的道理,其實也是大多數憤怒之所以會產生的道理。太多太多時候,我們的憤怒是一個假象,是為了防禦真相而製造出來的假象。

    朋友惠是很容易憤怒的人。一天,在吃午飯的時候,她突然對婆婆產生了很大的憤怒,強忍著才沒發洩出來。她和我談到這一事件時,我問她:「這種憤怒產生之前,還有別的感受或情緒產生嗎?」

    這是我在談話中常用到的技巧,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為,自己產生了某種情緒、感受或看法,認為事情就是這麼一回事,但假若試著去覺察的話,便會發現在這一情緒、感受或看法產生前,還有其他的感受產生。那個在第一時間產生的感受可以稱為原初感受,找到它,就可以發現問題的根本所在,而其他的感受、情緒或想法,多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防禦這個原初感受的。

    聽我這麼問,朋友惠靜了下來,細細體會自己的感受,並發現,在對婆婆產生憤怒前,她有一種恐懼產生——她擔心婆婆不愛自己。

    這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本來是擔心婆婆不愛自己,卻迅速將這種擔心轉化成了憤怒,本來是渴望關係的親近,卻立即轉化成了疏遠。以問問你自己,當你過去產生某些憤怒的時候,是不是有同樣的心理轉變過程?

    我認為,這個世界上的許多憤怒或攻擊行為,尤其是親密關係中的憤怒或攻擊行為,是一種假象,是用來防禦恐懼得不到愛而製造出來的。可以說,本來真相是渴求愛而又擔心得不到的虛弱感。也就是說,我擔心不配愛,卻立即轉化成了「你……」句型中的憤怒,表面意思是我才不在乎你,並向對方傳遞一個訊號你不配得到愛。

    這樣一來,我們就將自己的虛弱感投射了出去,令對方產生了虛弱感。

    ***

    他們這樣對你,是因為可以這樣對你

    朋友嚴經常會因為所在的外商公司複雜的人際關係而焦頭爛額。

    很有意思的是,他的人際衝突都源自和下屬的關係。並且,這些故事無一例外都有類似的邏輯:他很有耐心,沒有主管架子,充分考慮對方的需要,很講禮貌,但下屬對他越來越不尊重。

    他幾次找我訴苦,聽多了,我也有些不耐煩,忍不住點了他一次:「他們之所以這樣對你,是因為可以這樣對你。」

    「你這樣說是什麼意思?」他不解。

    「我解釋說,每個人都喜歡做有用的事,而不喜歡做無效的事,如果你的屬下發現,他們可以不尊重你,那他們就會越來越不尊重你。也就是說,假若你只會使用耐心、沒架子、充分考慮對方的需要等方式對待屬下,而沒有一點厲害手段,那麼就是在教你的屬下對你不尊重。」

    聽到這裡,他說明白了,但他覺得自己就是無法用厲害手段對待任何一個人,而他也認為,他正是因為一直使用這些讓別人感覺很好的方式才贏得了現在的職位,所以如果讓他放棄以前的做法,他會覺得很難。

    「哦」,我趕緊說:「我沒有說要你放棄以前的做法,你的『讓別人感覺很好的方式』會在很多地方、很多時候很有效果,只是你只會使用這一種策略,未免太單調了一些,所以你可以在繼續使用這一方式的同時,再增加一種新的方式而已。如此一來,你就會靈活很多,而不是非要在同一棵樹上吊死。」

    我這個朋友認識我很久了,但他不喜歡心理學,不喜歡聽很細緻的分析與解釋,所以我使用了以上語言。假若做更精細的分析,可以說,他心中先是有一個內在的、固定的對話模式:「我為你們考慮很多,你們能不能為我多考慮一點,你們這些自私的壞蛋,你們肯定不會考慮我的需要的。」

    這個對話模式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即投射性認同的ABC:
    A 即我為你們考慮很多。
    B 即你們能不能為我多考慮一點。
    C即你們這些自私的壞蛋,你們肯定不會考慮我的需要的。

    可以說,嚴的好人形象是一個生存策略,是他希望透過這樣做而獲得更多的愛與認可,但是,他沒有信心,而且還有怨氣,就好像他早就知道,無論他怎麼付出、怎麼善良,都註定得不到更多的愛與認可。

    當他的心攀緣時,就會將這個內在的對話投射到一種關係中,而對方也會不自覺地認同他的投射。

    這就是說,他的屬下之所以不考慮他的需要,對他不尊重,其根本原因是他在教他們這樣做,而他隨之產生的怨氣,也是早就準備好了的。

    和我們絕大多數人一樣,嚴的這種內在對話模式,首先是在他自己家中形成的,他在家中是老大,下面有弟弟和妹妹,父母一直疼愛弟弟和妹妹,並要求做一個盡責的大哥,但無論他做得多麼好,父母仍然是疼愛弟弟和妹妹遠勝於他,而且弟弟和妹妹好像也總是不領他的情,這讓他心中總是憋著一肚子怨氣。

    每個成年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營造的,嚴的故事也不例外。假若我們懂得這一點,我們自然會更用心地去覺察,而覺察的句型自然會是「我……」,這個句式的意思就是我要為我的一切負責或我要發現我內心的祕密等。

    ***

    如果沒有認同的鉤子

    我們不僅要明白自己在玩投射的遊戲,而且要明白,別人也在玩這樣的遊戲,明白這一點,會幫助我們脫離一些可怕的攀緣。

    用形象的說法來說,投射就好比一個人要去你家裡掛衣服,但你家裡必須有鉤子才能掛得上,而假若你根本沒有鉤子,他發現沒地方掛衣服,那他就會放棄。
    山岡莊八的歷史小說《德川家康》中有一個傳奇的和尚,他年輕的時候自稱隨風,遊遍全日本,拜見了諸多大名,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引起紛爭。四十來歲的時候,他明白這些紛爭是自己的心勾起的,深以為恥,決心改變這一點,並起了新名字叫天海。從那以後,無論他走到哪裡,用什麼語言說話,都不會再引起紛爭。

    最危險的一次是他去勸說一方諸侯北條家。當時,北條家想對抗已基本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天海想勸說北條家順應天下大勢,不要發起無謂的戰爭。他說的話很直接,幾次令北條家領主北條氏政不爽。如果換作別人,北條氏政早就喝令屬下殺死對方,但北條氏政發現,他就是對天海起不了殺心。

    在我看來,這是因為天海既不投射憤怒,也不認同憤怒,所以他不會在北條氏政心中掛憤怒的衣服,北條氏政也無法在天海心中掛憤怒的衣服,憤怒也就無從生起了。

    這是小說中的情節,似乎聽起來不可靠,但這種故事在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我的一個來訪者小蘇遇到一個瘋狂的追求者,他先是迷戀她,等發現怎麼做都無法得到她的垂青時,他向她發出了暴力威脅甚至死亡威脅,這令小蘇陷入了嚴重的恐慌中。這樣的威脅是很實在的,所以假若有人遇到類似的威脅,我總是建議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但同時,我也會講前面給嚴講過的那個道理——他們之所以這樣對你,是因為可以這樣對你。

    首先,小蘇應當明白這個瘋狂追求者的內在邏輯,他表現得很憤怒很強大,但這其實是一種假象,他的這種憤怒,是為了防禦他得不到所愛的虛弱感才製造出來的。本來,他自己產生了虛弱感,他不想要這種感覺,所以潛意識中想把這種感覺投射到小蘇身上。

    假若小蘇產生恐懼,那就意味著他的這個投射成功了。因為每個人都想做有用的事情,所以這會促使他繼續進行投射。相反,假若她不認同這種投射,那麼他的投射也會自然停下來。

    需要強調的是,不認同投射,絕不意味著還擊。通常,我們會認為,對付別人的憤怒與攻擊的方式,是給予更有力的還擊。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因為還擊其實是意味著,他的投射還是發揮了作用,畢竟,我們通常是有了憤怒才會還擊,而憤怒之所以會產生,也經常是有恐懼感在先。

    那麼該怎樣做呢?首先,小蘇可以去感受那種恐懼,既不要因為恐懼產生了而去還擊,也不必逃避這種恐懼,她可以很純粹地去體會這種恐懼。透過這個辦法,我們會發現,假若你只是很純粹地去體會某種感受時,這種感受最後會被化解掉,而這種感受背後所藏著的種種情結,一旦被發現也會消失。

    其次,小蘇可以想像自己就是他,去體會他的心境。我深信,我們每個人的靈性都是相通的,當我們很投入地去想像自己是某個人時,我們真的會體會到這個人的感受。

    譬如,我的另一個來訪者,她的父親非常暴躁,這經常給她造成很大的困擾。

    一次,父親再次對家人發脾氣時,她放鬆自己的身體,並在放鬆狀態中去感受父親的感受,結果進入了自我催眠狀態,並發現本來很高大也似乎很強大的父親,在她面前變得越來越小,最後只有一滴淚水那麼大。

    這次經歷讓她深深地明白,父親之所以透過暴躁的方式顯得那麼高大,是因為他那時感到非常無助、非常弱小。

    透過自我理解和理解對方,我們的心就會變得寧靜下來,就不會盲目地去攀緣或被攀緣,而且心中還會產生慈悲與寬容。這時,對方不僅無法投射憤怒,還可能會被感化。

    譬如,小蘇發現,當他再次對她發出暴力威脅或死亡威脅時,她基本上不再有恐懼產生了。結果,他的威脅越來越少,最後不再發出了。

    ***

    隨時保持與身體的連結

    史蒂芬.吉利根曾在他的課堂上講了一個可以應急的辦法。這個辦法是,無論身處何種情景,你首先要找到自己的中正點。

    他的意思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你首先要保持和自己內在的連結。具體而言就是,你首先要把注意力抽回一部分放到你自己身上,去感受自己的身體,並保持一種身體和內在的平衡。

    吉利根一直在修習日本的合氣道,而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自己的中正是合氣道練習中的一個基本原則。

    譬如,合氣道的黑帶級別中會有這樣的練習:你進入一個房間,房間內同時有幾個人襲擊你,而且房間內還有一些紙貼在牆上,紙上有字,你不僅要成功應對幾個人的襲擊,同時還要把這些字記住。

    要做到這一點,你就必須保持自己的中正,無論處於什麼狀態,你都對自己的身體和內在有很好的覺知。

    通常,我們一遇到襲擊這種劇烈的投射,心會一下子縮緊,而我們的注意力很容易會被對方投射過來的巨大情緒力量所吸走,於是就成了一個自動反應機器,被對方的強烈投射所控制了。

    要避免這種情況,極為重要的一點是,你不是去更努力地注意對方,而是先把相當一部分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感受你的身體和內在的感受,和你的身體與內在保持一種連結。這時,你就像太極拳高手一樣,對方怎麼用力你都不會失去平衡。

    據我所知,頂級太極拳高手對自己的身體有可怕的覺察力,哪怕僅僅是蒼蠅落在身上這麼大的力道,他們也會對其性質、方向等種種力的特性在第一時間有很準確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是透過他們自己的身體實現的。這意味著,他們比對方還清楚其力道,於是就可以很好地將其化解掉。

    這種境界也許太高了,但你真的可以把這個當作原則去試試,無論遇到什麼情形,首先將注意力抽回到自己身上。

    .

    以上文字取自
    身體知道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0295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祕密花園未成年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9-27 07:15:00
    有 828 人按讚

    精神疾病的核心就是基本衝突,也就是:因為矛盾態度而產生的衝突。

    人際關係產生的衝突,最後必然會對我們的人格產生影響。塑造我們的性格、制定人生目標,以及能否實現信仰價值,都和人際關係有很密切的聯繫,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些和人際關係密切聯繫的因素也很重要,可以說和人際關係相輔相成,因為它們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取自《我們內心的衝突》

    *********************************

    服從、反抗、迴避,是三種大師在這邊提到的人格傾向,這是延續孩子面對衝突的3大態度而來。這三種人格傾向如果同時變得強烈,那內心衝突自然加劇。

    以青少年來說,他們正在發展自主,但心智上還未完全成熟,又還會想要在情感上依賴父母。所以他們在行為上,就會有明顯的矛盾。因此青少年與父母間的關係緊張,可以回到內心衝突去理解。

    我曾經跟一位家長解釋青少年的心態,他其實還是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可是又擔心因此依賴,或者被控制,而失去了自主。所以採取了一種若即若離,搖擺不定的姿態,讓父母不知道該怎麼辦。

    事實上,在這種內心衝突的狀態裡,青少年自己也很迷茫啊!

    最近到某國中父母成長班,跟在場的父母分享,現代父母的難為之一,是我們受權威教育長大,卻要用民主態度去面對孩子。所以現代父母情緒上的生氣、委屈、悲傷…,也跟不同時代的不同價值觀,在我們內在相衝突所致。

    所以,為什麼大師要從內心衝突的角度切入?

    因為我們很能理解,內心衝突對於情緒與外在行為有大大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在其中被拉扯著。尤其現代價值觀多元,誰敢說自己內在沒有衝突呢?

    只是,還是要再次強調,大師所談到的內心衝突,以潛意識或無意識歷程為主。大師關心的,是相對於我們一般性情緒困擾,更嚴重的精神疾病。

    要補充的是,目前對於兒童青少年發展,有更多且更為實徵的理論。我們大致理解大師的說法,但也要同時增加閱讀的廣度,會有一個比較全面且宏觀的視野。

    出版社希望我提醒各位,27日剛好是博客來會員日,有滿額折扣,如果要買這本書會比較優惠喔!

    *********************************

    【文/ 卡倫‧荷妮】

    面對衝突的三種人格傾向如何影響外在行為

    …我們可能會發現,雖然一個人看起來很孤獨,似乎很想尋找服從和依靠的對象,但是他的身上也會表現出一種攻擊傾向;一個喜歡獨處,明顯和周圍環境保持一段距離的人,也會表現出服從的一面;一個因為充滿敵意而單獨住在某個地方的人,也很希望得到友情。

    然而,實際做出的行為,主要是由占主導地位的傾向所決定,這也是人們在面對他人的時候,最先想到的方法和手段。一個孤獨的人,會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與他人相處,所以總是會想盡辦法和他人保持安全距離,而這只不過是他下意識的反應而已;另外,一般情況下,最能被患者意識接受的傾向,會起到主要作用。

    如果你覺得我這樣說,是表示那些外在表現不明顯的傾向,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力,那就錯了。比如,表面上表現出依靠和服從的人,其實也會有控制他人的想法,只是這種想法不夠直接而已,至於他到底是更想依靠他人還是更想控制他人,就沒有人知道了。很多例子都表明,隱藏起來的次要傾向所具有的力量更大。這些例子中的主要傾向和次要傾向會發生逆轉,而這樣的轉變,不管是在成年人當中,還是在兒童當中,都有可能出現。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英國小說家毛姆(Somerset Maugham)的作品《月亮與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中,思特里克蘭德(Strickland)這個人物。同樣,這樣的轉變也經常出現在女性患者身上:原本叛逆、野心勃勃、像個男孩子一般的女孩,在戀愛之後,很可能就會放棄自己的野心,變成小鳥依人的淑女;原本和所有人都保持一定距離的人,很可能會在遭遇重大變故之後,變得異常依賴他人。

    這裡需要補充一下,我們之後經常會遇到的這些問題,或許就可以用這樣的改變來解釋:成年以後的經歷到底是有用處,還是沒有用處?過完了童年的我們,有沒有改變的機會?

    對於精神疾病的發展,人們的普遍看法並不是最恰當的,我們只有從衝突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才能找到最適合的回答。比如,下述這種情況絕對會發生:如果孩子在兒童時期受到的教導不夠嚴厲,那麼在性格形成上,大多會依賴後來的經歷,特別是青春期的經歷。如果孩子從兒童時期開始,只知道墨守成規,不論之後遭遇什麼樣的經歷,他的性格也沒有辦法改變了。一方面來說,他完全無法接受全新的體驗,因為他實在是太呆板了,比如他那嚴重的孤獨傾向,可能會使他人根本不敢靠近;或者是,他太喜歡接受別人的控制,因為依靠他人的思想已經根植於他的大腦當中。另一方面來說,就算面對新的事情,他也總是用舊有的眼光去看待,一般來說,這種人舊有的觀念會在遇到新事物時加強,比如:喜歡攻擊他人者,總是會覺得對他好的人是傻瓜或者有不可告人的祕密。

    進入青春期或成年期之後的經歷,確實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但是這種改變並不明顯。所以,當精神病患者表現出和以往有很大區別的態度時,事實上已經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原因在於:內外雙重壓力之下,不得不放棄先前占主導地位的傾向。當然,這種改變發生的前提是──衝突從一開始便存在。

    ***

    不相容的三種人格傾向,造就精神病患者龐大的內心衝突

    按理來說,不應該發生三種傾向相互排斥的現象。三者完全可以保持平衡、和諧甚至是互補,要知道,一個人完全能做到照顧他人感受之餘,也能堅持自己的原則、保持完整的個體。只有在某個方向的程度發展過高,才會出現某種傾向起主要作用的情況。

    精神疾病中,有很多證據能證明這些傾向相互排斥。在面對外界的時候,精神病患者從來都不考慮外界環境,只會被迫考慮到底是服從、反抗還是迴避,完全不會變通,甚至會因為運用了其他方式而產生恐懼。所以,三種傾向同時變得猛烈,會讓他置身於強烈的衝突當中。

    就好像身體各個器官逐漸被惡性腫瘤細胞感染,患者整個人格也會逐漸受到上面的各種傾向影響。也就是說,那些傾向並不會被限制在人際關係當中,這就使得衝突的範圍變得更廣泛。到最後,不僅患者和他人的關係會被這些傾向所控制,就算是患者和自我,甚至和生活的關係,同樣也無法擺脫受到這些傾向的支配。如果我們沒有認清這些傾向的全部特性,那麼就有可能會妄下斷言,認為衝突所造成的結果絕對是矛盾的,例如愛與恨、順從與反抗、服從和對抗等等。比如,我們不能因為法西斯主義和民主制度對待某個問題有不同的態度(比如對宗教或權力有不同的看法),就說它們是不同的。儘管這兩個主義的確是不同的,但是,這樣的區別會掩蓋民主制度與法西斯主義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生活哲學。

    人際關係產生的衝突,最後必然會對我們的人格產生影響。塑造我們的性格、制定人生目標,以及能否實現信仰價值,都和人際關係有很密切的聯繫,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些和人際關係密切聯繫的因素也很重要,可以說和人際關係相輔相成,因為它們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我認為,精神疾病的核心就是基本衝突,也就是:因為矛盾態度而產生的衝突。補充一下,我是為了著重表示它是精神疾病的中心點,並且它很重要,才使用了「核心」(core)這個詞語。精神疾病新理論的內部核心,就是這個觀點,這個觀點的主要論點就是:人際關係混亂就代表得了精神疾病。從廣義上來說,這可以看成是補充我以前的觀點。至於具體涵義,會在後面一一進行說明。

    .

    以上文字取自
    我們內心的衝突:【是真愛還是自我欺騙、是發自內心還是社會期待⋯⋯】結合榮格、阿德勒、佛洛伊德理論,解開你內在煎熬的療心之作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2323
    【27日剛好是博客來會員日,有滿額折扣,如果要買這本書會比較優惠喔!】

    .

    桃園免費電影賞析講座_壁花男孩【9/2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70578786792518/

    台中公益講座_愛是一生的功課【靜思書軒台中靜思堂店,9/28(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71921903094221/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祕密花園未成年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1-30 22:34:52
    有 1,297 人按讚

    【重發】【好書分享:人文歷史《童話裡隱藏的世界史》】

    「還原名著裡的真相,你將看到另一個更意味深長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童話故事必備起手式),有一系列名為《令人○○的格林童話》在臺灣出版,內容以《格林童話》為創意來源,加上些許來由不清之傳說史料,將《格林童話》改寫為羶色腥且蘊含暴力情節之刺激故事,一時之間蔚為風潮,人手一本小黃書,還可正色對父母師長說:「我在研究歷史典籍好嗎!?」(嚴肅推眼鏡)。

    其實個人不在意該系列小說是否會「令人站立」(到底是哪裡站立說清楚!?),亦不擔憂格林兄弟九泉之下難以瞑目,畢竟從各種作品或日常人、事、物中汲取創意,創作作品是創作者的自由。我擔憂的是,由於網路上以訛傳訛,許多讀者誤以為其乃《格林童話》真實原典,至今仍有許許多多誤會尚未解開。

    童話故事與經典小說背後有諸多值得探究、討論的著作脈絡與背景,人們幼年時期翻閱,獲得的是建基於精彩情節上之純粹閱讀喜悅;長大成人後,歷經潮起潮落、伴隨酸甜苦辣之人生歷練,重讀舊作則可擷取不一樣的感情或美學體驗,淵遠流長的歷史賦予作品深刻教誨、寓意,故我一直殷殷期待,希望出現一本正本清源的好書,輕輕拂去包覆在童話上的氤氳霧靄,賦予舊作品新精神、新生命、新知識,而這本書正是《童話裡隱藏的世界史》。

    《童話裡隱藏的世界史》由熱愛文學的韓國作家朴信英所著,跟眾多讀者一樣,閱讀是她生命的養分、靈魂的救贖、孤單時的同伴、漫漫長夜之引路者,其啟蒙者是多達五十本之《世界名著童話全集》。兒時對劇情的疑惑逐漸積累,成年後,朴信英開始探索故事背後隱藏之歷史、政治及文化,挖掘表象下的真實,以二十九篇知名文學為主題,討論史實與故事的連結,不同年代、社會風俗習慣對童話的影響,進而開拓讀者的眼界與世界觀。

    掩住你的嘴巴,停止打呵欠,千萬別以為「歷史」即代表枯燥、無聊、乏味。把我們過去學習的僵化填鴨式教育拋諸腦後,年表、朝代、何地出產鐵礦、何地又種植大豆不再那麼重要。

    《童話裡隱藏的世界史》全書提供脈絡分明的完整史觀,將沉悶單一的選擇題和填空題,延展為無限遼闊的問答題,白馬王子、吸血鬼、吹笛手、聖女貞德、灰姑娘等知名角色都從紙頁上活過來,揮舞代表正義的長劍或輕快翻飛洛可可式蓬裙,隨悅耳又神祕的笛聲翩翩起舞。

    本書依角色類型和故事調性分為四大部,首部敘述狼人、巫婆與壞皇后等角色背後的歷史真相,例如:白馬王子、睡美人的王子和長髮公主中的王子,為何總是閒來無事四處「趴趴造」?難道「流浪到淡水」也是王子肩負的使命之一?

    書中引經據典,說明中世紀王子的悲歌,在星羅密布的小國中,雖貴有王子之名,然次子以下卻無繼承權,只能離鄉背井,經由騎士修行尋覓另一半。撿到像白雪公主這種能繼承國家王位的公主可謂賺到了!與其說白雪公主覓見良人,不如說白馬王子中了頭彩,透過締結婚姻便能獲得自己的王國與歸屬,無怪乎之後每個王子都著迷似地摸著魔鏡問:「魔鏡啊~魔鏡~請問哪裡有免費的公主可以撿?」(並沒有好嗎!)

    第二部則討論在政治利益拉扯下重生的英雄。本章節極適合搭配當代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的《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一同閱讀,兩者對於英雄的誕生、崛起和殞落,均有通透明澈之解析、看法,令人獲益良多。譬如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德古拉伯爵(弗拉德三世)為何被視為吸血鬼的化身?在羅馬尼亞境內,弗拉德三世明明是忠誠的基督教徒,勇猛對抗伊斯蘭勢力,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數次交鋒,是驍勇善戰的民族英雄。然而因其執法嚴峻,兼之西方人對其他人種的偏見與不解,弗拉德三世被披上邪惡的外衣,成為吸血鬼的原型,散布名為「恐懼」之瘟疫。

    由上述簡單舉例可知,《童話裡隱藏的世界史》考據詳實嚴謹,解說細膩入微,除卻周詳歷史考究外,更搭以多幅地圖、傳世名畫與版畫等輔助說明,為童話背後的世界史,增添活潑有趣的生命力。

    更難能可貴的是,韓國社會的封閉文化與低下女性地位,和古老童話中的帝國主義、白人男性霸權,彷彿兩座互相映照的鏡子,舉例來說,書中第四部提及《灰姑娘》在歐亞大陸有近千個版本,一八一二年的格林童話版,原欲傳達女性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概念;然而迪士尼採用一六九七年法國作家夏爾‧佩羅的版本改編為動畫電影,雖然夏爾‧佩羅筆下的灰姑娘綴有更多精靈奶奶、老鼠僕役等幻想元素,但坐享其成、等待他人救援的仙杜瑞拉卻釀成了一股根深蒂固的「灰姑娘情節」。

    故作者在書中極力填補文化與時代鴻溝,關心並強調文本中的種族、性別與政治意識,消弭歧視,推動全新價值觀,是本寓教於樂、立意深切,適合大人與小孩細細品味的佳作。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五本』《童話裡隱藏的世界史》,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即可。

    2、留言請留:『童話裡隱藏的世界史:搭起童話與真實世界的橋梁,揭開作家欲言又止的祕密』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19/02/03(日)晚上十一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得獎者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19/02/04(一)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童話裡隱藏的世界史 #WhydoesPrinceCharmingWanderAround #朴信英 #商周出版 #格林童話 #安徒生童話 #哈利波特 #愛的教育 #世界經典名著 #歷史背景 #文化脈絡 #中世紀 #獵巫 #宗教改革

    購書連結:
    ★博客來:goo.gl/WDwqMe
    ★讀書花園:goo.gl/VHHn3t
    ★誠品:goo.gl/fDkPxX
    ★金石堂:goo.gl/HJ8mXV
    ★讀冊:goo.gl/Jb9n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