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個案軌跡公開與否 #個人自由和集體安全能否兩全?〕
上周,臺灣時隔253天再次出現本土病例,讓是否公開確診者的個案活動史這個議題重新浮上檯面。
尤其針對案765的活動軌跡,在指揮中心公布部分足跡後,台北市議員徐巧芯加碼揭露更多個案活動史,並質疑指揮中心是有意隱瞞資訊...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個案軌跡公開與否 #個人自由和集體安全能否兩全?〕
上周,臺灣時隔253天再次出現本土病例,讓是否公開確診者的個案活動史這個議題重新浮上檯面。
尤其針對案765的活動軌跡,在指揮中心公布部分足跡後,台北市議員徐巧芯加碼揭露更多個案活動史,並質疑指揮中心是有意隱瞞資訊。
此舉引起社會輿論對疫調個資與公開程度的論戰。
▌個案軌跡公不公開?
個案活動軌跡的公開與否早在年初國內疫情之際,就有過大量討論。當時指揮中心為了和大眾說明,還曾統整公開與否的優缺點。
╯個案活動軌跡公開の優點╭
使民眾更能提高警覺,加強健康自我管理。
╯個案活動軌跡公開の缺點╭
會使確診者容易被標籤歧視化,造成社會對立、病患可能怕被獵巫、肉搜而不敢就醫或隱匿疫情,最後成為防疫漏洞等。
至於不公開,雖然無法滿足民眾知的權利,且容易引起社會的猜疑和不安,不過能讓疑似患者更願意通報,早期發現也易於控制疫情,因此指揮中心最終決議採取此方案!
這場爭辯,不僅在國內社會輿論圈內發酵,也同樣為政治學界所關注。在對抗COVID-19疫情的表現,臺灣被譽為是最成功的國家,也因而成為諸多學者探討的對象。
▌疫情與民主的關聯
多數民主國家的公民普遍是支持公民權利和自由的。
然而,過往多篇針對美國911恐怖攻擊的研究告訴我們,當國家面臨重大威脅,要求公民得在安全與自由之間做出權衡時,感到安全備受威脅的公民將更有可能支持反民主政策以確保公共安全。
面對同樣棘手的疫情,政府採取的嚴格防疫措施使否會削弱民主價值仍未有定論。
西班牙的研究表明,COVID-19危機可能會增加公民對強大領導人的需求,進而損害民主的可能。然而,在加拿大和幾個歐洲國家的觀察結果卻發現其公民對民主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更高。
不論政治體制,所有國家都採取了一些嚴格的措施來對抗病毒,一個國家願意在多大程度上妥協個人隱私以追求集體安全,便是相當值得探究的議題。
因此,政大政治系的楊婉瑩教授與選舉研究中心蔡佳泓主任試圖透過民調資料,研究臺灣數據追蹤的「防疫成果能否在個人隱私與集體安全之間取得平衡」。
▌集體安全與公民自由
透過五月的電話民調資料,結果發現絕大多數的受訪者(68.2%)認為「集體安全」比「個人隱私或自由」更重要;只有21.4%的受訪者表示相反的看法。
乍看之下,這項結果和一般所認知的,臺灣集體主義較強的觀點雷同,人們願意為了集體安全而讓渡公民自由。
不過,研究者也注意到臺灣當前對於民主的信任程度可謂是歷史高點,因此更應進一步檢視臺灣人願意在什麼條件下犧牲公民自由來換取集體安全。
透過迴歸分析方法發現,具有較高社會信任度的人們傾向於重視「公共利益」而不是公民自由,而和民主價值、政治信任或政治認同這些變因無關。
也就是說,使「人們願意放棄公民自由以換取集體安全的是社會信任」而不是政治信任。
▌確診者個人資訊公不公布?
進一步詢問受訪者是否同意「政府應發布確診病例的個人資訊和家庭住址」時,卻有 56.9% 的受訪者不同意,同意者不到四成(38.7%)。
顯見多數人雖然支持為了集體安全而讓渡個人自由,但同時也反對會進一步侵害隱私的政策手段。
▌結語
上述研究結果證明了,對民主價值的追求並不一定會阻礙集體安全,而追求集體安全也不等於就得犧牲個人隱私。
研究的結論中就明確指出,在臺灣,對民主的信念並沒有阻止人們將集體安全置於公民自由之上,反而確實保護了隱私權。
身為民主國家的臺灣,政府和社會大眾都希望能在追求集體安全的同時,保護好個人隱私。
到目前為止,這種方法似乎是可行的!
但我們仍須時刻警惕!在戴好口罩,落實防疫新生活之餘,也要同時注意自身不要成為獵巫者,並積極檢視政府的防疫政策,繼續為守護民主價值而努力。
#政治 #台灣 #科普 #科普政治學 #政經八百 #大學生 #政府 #公民 #民主 #社會 #防疫 #衛福部 #隱私權 #陳時中 #唐鳳 #新冠肺炎 #確診 #民調
社會民主主義優缺點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幾天來關於疫苗的風風雨雨,我們已經看得太多。但是如果一切回到科學的角度,就知道每個國家疫苗策略的選擇,都有它背後的道理。台灣的疫苗策略,更是在重重限制下,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先分享一下三個月前 3Q 陳柏惟 分享的一篇科普好文: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posts/1389243704741950/
從 3Q 陳柏惟 的文章裡,我們大概瞭解了四大類型的武漢肺炎疫苗(mRNA、腺病毒載體、滅活性病毒、基因重組蛋白質次單元)之間的性質差異,和各自的優缺點。那麼,世界各國採用這些技術,背後的考量又是什麼呢?
🔹 美國:以壓倒性的技術力、後勤力和財力一決勝負
信使核糖核酸(mRNA)是先端技術,應用在疫苗上,至今才差不多約十年的時間。這世界上能掌握此技術的,只有美國和歐洲的少數團隊。Moderna就是此一技術的大本營-哈佛大學的育成公司。而相關技術的另一位匈牙利裔的祖師爺,則是跑去德國主持BioNTech公司。
美國自從一開始,就打算以壓倒性的技術力與後勤力一決勝負。除了扶植純美國血統的Moderna公司以外,也透過財雄勢大的輝瑞(Pfizer)和德國BioNTech合作。搞疫苗不是只有技術而已,臨床試驗、生產、藥證申請程序、通路,樣樣都要燒錢;BioNTech的資源不足,而輝瑞的合資則讓一切變得可能。作為交換,美國也讓輝瑞在美國境內生產這支疫苗,戰略資源完全不假他人之手。
然而mRNA疫苗的物性不穩定,對於冷鏈的要求很嚴格。輝瑞疫苗要求-70℃冷鏈(雖然實際調查後,條件略有放寬);Moderna好一點,也要-20℃,比你家冰箱冷凍庫低一點。當然了,醫療用冷鏈還對恆溫的要求遠比家裡的冰箱嚴格。
要佈建冷鏈是非常龐大的基礎建設工程,而去年美國在川普總統任內,展開「神速作戰(Operation Warp Speed)」,砸下大把金錢甚至動用美軍資源,把如此嚴苛、輝瑞等級的冷鏈打通到全國各地。這個政績是連拜登都不得不稱讚的。
總之,美國就是有那個底氣,能夠把極嬌貴的先端技術疫苗,用最快的速度研發出來,搞定量產、配送,做到全國人人能打(而且還免費)的程度。如果深入瞭解到這一點,那種心情,就好像日軍參謀在太平洋戰爭中看到美國大兵在喝可樂吃漢堡一樣,對其後勤能力讚嘆不已。
🔹 英國:走成熟務實路線,但也有它的技術深度
英國當然沒辦法做到像美國這樣財大氣粗。英國/瑞典合資的阿利斯康(AstraZeneca),嚴格來說算是業務範圍很廣的綜合製藥公司,在疫苗方面不是特別地專業。所以「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個很成熟的技術,就成為一個好選項。
能夠研發腺病毒疫苗的國家很多,美國是一定有的(嬌生J&J),中國也能搞。所謂腺病毒載體疫苗,簡單說就是用對人體較無害的腺病毒,搭載武漢肺炎病毒的片段,進入人體裡面讓免疫系統去認識。
那麼,這裡作為載體的腺病毒該怎麼選擇,就成了成功的關鍵。人類很多都感染過腺病毒(腺病毒是很多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換而言之,你得過感冒就有很大機會感染過某種形式的腺病毒);如果你載體選用太常見的腺病毒,那疫苗打進體內,你的免疫系統就直接把它當作已知的腺病毒處理掉了,根本不會去學習所搭載的武肺病毒片段,打了等於沒打。所以,選用罕見的腺病毒就非常重要。像現在大家都不怎麼提起中國的康希諾了,因為他家選用載體,是人體太過常見的Ad5腺病毒,嚴重影響到該支疫苗的有效性。
這裡就可以看到英國的技術底蘊,其載體來自於牛津大學長期研究的黑猩猩腺病毒,俗稱黑猩猩感冒病毒。它不但罕見也對人體無感染力,是最理想的疫苗載體。而這款黑猩猩腺病毒怎麼發現、取得的?自然就來自於英國長年的殖民地與熱帶流行病學研究經驗。
起頭選得好,接下來量產對於阿利斯康這種綜合製藥大廠,當然就比較不成問題;目前AZ疫苗的產能輸出,在全球來說也是比較穩定的。但此類疫苗,等於是把(可能還有部份活性的)病毒打入體內,多多少少有點安全上的疑慮。當然腺病毒不是滅活的武肺病毒,而AZ採用的黑猩猩腺病毒載體,更對人體沒有致病性。但是一般建議免疫力低下的人(例如HIV帶原者)或孕婦,要避免此類疫苗。
實際施打的結果,AZ疫苗打死人的機率,比走在路上被雷打到還低。在疫情緊急的當下,仍是遠遠利大於弊的選項。
🔹 中國:瓦房店主義,馬馬虎虎求快求便宜
中國主打的國藥和科興,都是屬於所謂的「滅活疫苗」。滅活疫苗要搞很簡單,把真正的武漢肺炎病毒,拿去化學處理滅除它的活性,只剩下病毒的空殼子,好讓身體的免疫系統去學習產生抗體。滅活/減活的概念在人類醫學史上已經存在一兩百年了,大家耳熟能詳從小就打過的小兒麻痺的沙賓/沙克、日本腦炎、A肝等疫苗,都是典型且歷史悠久的滅活/減活疫苗。
但太過簡單傳統的技術,往往意味著不好用。至少在武漢肺炎疫苗的領域裡,這個法則是成立的。首先,如果滅活不完整,以武肺病毒之刁鑽,很可能打疫苗打到變成直接中鏢。至於其引發的免疫反應,還有專一性(讓身體可以產生對抗武肺病毒的抗體,而非雜七雜八沒有用的抗體),比不上最先端的mRNA不說,相較於其他成熟的技術如腺病毒載體、蛋白質次單元等也差強人意。而且還很容易造成疫苗不良反應。
但是中國哪管這些。能夠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技術要求,生出一個還堪用的東西,把它倒給廣大的十四億人口(但中國人好像也不太領情),還可以順便搞搞疫苗外交,輸出給那些亞非拉的苦命兄弟們,這樣就夠了。實際的保護力?馬馬虎虎就好。不良反應?反正政府壓下消息,沒人會知道,也沒人敢知道。
中國滅活疫苗,是那些急於做做成績,「有打就好」的極權國家的的首選。
當然中國也有想要搞更先端技術的疫苗,例如以市場與藥證發放為籌碼,硬性要求BioNTech轉移mRNA技術,在中國境內生產。但中國人搞高新技術,都會有一種「瓦房店化」的現象。就是從國外引進了高科技,但因為文化不合、人謀不臧、管理不善、勞動力素質跟不上,再加上國內粗製濫造的產品競爭…等等諸多因素,使得引進的技術「退化」。最極端的就是像搞半導體那樣砸了大錢結果顆粒無收,好一點就是做出來的產品總是有點差強人意。
所以,要不要信任中國的產品,就留待看倌們自行思考了。
🔹 台灣:在各種艱難處境中,走出一條折衷穩健路線
照理說台灣作為小國,是不指望在疫苗研發的大國競賽當中軋上一腳的。但是台灣很清楚自己在國際上孤立的處境,知道引進外國疫苗,勢必會受到那個流氓國家的各種阻撓。即使能夠順利打通通路,台灣的市場規模小,又不能像以色列這樣出三倍價錢搶貨,各大廠商也未必會把台灣放在優先供貨的順位。
因此台灣永遠都得做好「一切靠自己」的最壞打算。當然梭哈押寶於國產疫苗,對台灣風險太大,因此必須外購+國產,雙軌並重,盡可能打通每一條道路。這是台灣的命運,也是台灣的靈活度。
美國也充份瞭解台灣的難處。要知道美國自己也是疫情大國,在最高峰期的時候,是不是能拿疫苗支援盟友國家,美國自己也說不準。因此,美國做了一個罕見的決定,就是把美國國衛院的疫苗設計圖譜,授權給台灣自主研發。這個源頭等於是與Moderna同源。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一步美國是幫我們跨過去了。照理說拿到跟Moderna同樣的源頭,是不是可以直上mRNA技術呢?這對台灣老實說有點困難,就算做得到,mRNA疫苗嚴苛的冷鏈要求,對台灣來說也是一大負擔。
因此台灣退一步,拿著這套圖譜,走重組蛋白質疫苗的路線(嚴格來說是『基因重組蛋白質次單元疫苗』,我不是太專業,以下就暫且簡稱蛋白質疫苗吧)。台灣長期研發生產的流感疫苗,就是屬於這類技術。以美國帶頭搞定的圖譜,來搭配台灣本來就駕輕就熟的技術,對台灣來說確實是最穩健可行的路線。
蛋白質疫苗不只是技術上穩健可行,而且有很多優點。首先,蛋白質的物性比mRNA穩定得多,也因此對冷鏈的要求不高,跟腺病毒疫苗差不多(2-8℃,大約是你家冰箱冷藏室的溫度)。
第二,其誘發免疫反應的機制比較直接。mRNA疫苗,是把遺傳因子打入體內,誘發身體製造出帶有武肺病毒特徵的棘狀蛋白,然後這份棘狀蛋白再去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但是蛋白質疫苗,則是直接把這份棘狀蛋白打進體內,讓免疫系統去學習,等於比mRNA疫苗少了一個步驟。所以理論上打完第一劑後,產生抗體的速度會比其他類型的疫苗更快。
而且蛋白質疫苗的安全性,理論上是最高的。上面已經提到,腺病毒疫苗內含部份活性的腺病毒,因此免疫力低下者與孕婦不能施打。mRNA疫苗則是要把遺傳因子打入體內,雖然它不會像謠言所說的去改變人體的DNA,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個機制不安全,但你知道的,先端技術,有些事情還是需要時間去證明。
蛋白質疫苗技術當然也有缺點。最大的缺點就是要用基因工程挑揀出可用的棘狀蛋白,再確認其效果十分麻煩。其研發過程比mRNA、腺病毒、滅活等疫苗繁瑣得多,短期拼量產也比較困難。因此採用此一技術的美國Novavax、英國葛蘭素史克、法國賽諾菲,進入市場時機都比較落後。與他們相比,台灣的高端、聯亞並不算落後太多,國光則要再慢一些。
整體來說,國產蛋白質疫苗絕對是值得期待的。尤其它免疫反應強、對冷鏈要求低、安全性高,在武肺疫情可能「流感化」永不消失的趨勢下,對於打進第三世界國家市場、吃長尾市場十分有利。但它的研發時程就是要慢上那麼一些,因此對台灣而言,在國產疫苗供應穩定之前,還是要盡可能保障外購疫苗的管道暢通。
🔹 關於三期試驗
我知道某陣營的網軍,一直在黑「國產疫苗沒有三期臨床試驗,是拿國民在當白老鼠」。但事實上,你如果去看看維基百科的條目(要看英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VID-19_vaccine ),不難發現,其實現在根本沒有哪家疫苗是跑完三期的。因為跑三期要收好幾萬個案,花上兩到三年不等的時間,大多數的廠商都是估計在2021下半年~2023才能跑完。唯一例外是輝瑞,可能真的本錢夠粗,能夠收夠案子提早解盲。
現在能夠上市的疫苗,都是跑完二期臨床,就趕快申請緊急授權。畢竟藥廠也好、人類也好,根本等不了那麼久。
而且三期臨床試驗也有一點醫學倫理上的灰色地帶。所以像中國、俄羅斯這種反正也不怎麼在乎人權,還有一堆也不怎麼在乎人權的盟友的國家,在這一點上就特別有利。而民主國家的廠商,也只能盡量把三期臨床試驗外包給較貧窮的國家,這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業界現實。
🔹 寫在最後
稍早韓國以其戰略地位與半導體產能為籌碼,向美國爭取到Moderna疫苗授權代工。這算是韓國近期的一大外交勝利。台灣,以柯文哲為首,就開始逞其費拉話術,批評政府為什麼不要像韓國這樣,走比較簡單低風險的代工路線。
但請別忘記,韓國代工Moderna是這幾天才談成的(大財閥大工廠的生產規模,也是他們搶到代工合約的主要因素)。而台灣自主疫苗研發已經跑了一年多、進入二期了。台灣未必跑得比韓國慢。
這裡我要引用非主流歷史學家劉仲敬的兩句話:
「實際上所有能夠讓你和你的後裔往上走的方式都是費力的,尤其是危險的,危險比費力更重要。」
「上等人就是承擔風險的能力高於一般的人。」
是的,自主疫苗研發,比起代工來說,是一條艱難的路,也是一條高風險的路,很有可能大筆投入卻顆粒無收。
但是一旦修成正果,除了自救有餘以外,還能幫助他人(Taiwan can help!)。而樂觀點看,世界的疫苗市場將為我們開啟(當然中間還有很多政治難題要搞定,但至少我們做出了產品,不是嗎)。
不諱言,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處境,有如賤民一般。但人出身可以低、志氣不能短,愈是國際賤民,就愈是要證明自己的能耐。與大家共勉之。
(圖片來源: 3Q 陳柏惟)
社會民主主義優缺點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既視感年度華語佳片
.
今年疫情肆虐,全球電影業因檔期延宕接連受到重挫,幸台灣以一個島國之便,防疫有成,讓我們挺過第一波疫情高潮,電影院逐漸恢復往日人潮。而許多事情是接在一起看的,好萊塢電影的缺席,不外乎給了國片更多的排片空間與時間,而中國電影的再次缺席,也讓我們更有機會好好審視自己國家的作品。更甚者,在金馬獎過後掀起一波國片票房小高潮,不僅《孤味》、《刻在心底的名字》等片票房突破億元大關,許多金馬的入圍片也連帶收穫不錯的票房成果。台灣電影圈一陣欣欣向榮,似乎有一種悶了這麼多年,國片終於要起飛了感覺,不禁對未來產生了諸多美好的想像。
.
然而,獎項一時,票房一時,一個作品要被看見、被喜歡,固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最後還是需要靠影片本身來說話,而不是以一種儲值台灣價值式的情感勒索把大家騙進去,然後好萊塢進來之後這一切成為夢一場。因此我以為千萬不能說「為什麼人們開始愛看台灣電影?」,而是要更積極的去問,我們為什麼要看電影,甚麼樣的電影值得我們去看,值得我們鼓勵,而又是哪些電影屬於這個時代。要不然,就會流於媚俗,流於鄉愿,就像民族主義的假高潮一般,來的快,也去得快,最後只剩下空虛。
.
以下是我個人認為今年值得一看的華語電影,當然仍有些缺憾,無法補足所有的片子。但我確實以為,相較於跟風的去看那些「大家愛看」的電影,這些電影更值得被看見、被討論以及被肯定。
.
最後,還是要說,無論如何去看吧。愛恨與否都是看完之後的事了。
.
.
1. 迷航 Lost Course|李哲昕|2019
:八年的蹲點,三小時的紀錄呈現,幾近所能的貼近時代現場,然後記錄了一段現代民主實驗的生與死。同時也克制不帶批評的讓影像直接說話,直擊觀眾,值得敬佩。
.
2. 南巫The Story of Southern Islet|張吉安|2020
:所謂十年磨一劍或許是如此,見證大師的誕生亦如是。而在此部片中我們在當中瞥見了阿比查邦、侯孝賢等大師的身影,同時又是如此私密的從導演自身經驗長出來。電影如生活,生活如電影,舉重若輕,屬於生活、屬於電影的大師之作。
.
3. 夜香.鴛鴦.深水埗 Memories to Choke On, Drinks to Wash Them Down
:生活拍得很好很難,製作集錦片更難,而兩者拼在一起又有溫柔的批判性更難,而本片做到了全部。尤其是在影像中精確的抓住了當今香港那種看似略帶疏離、頹廢、現實但又溫柔而堅定的愛著自己的土地社會,實在令人敬佩且感動。
.
4. 伏魔殿 Temple of Devilbuster|王逸帆|2020
:我不知道上一個從短片起就這麼一路作自己的導演在哪,而我也不知道下一個對於影像節奏感掌握如此有天分的攝影在哪,而本部片就是兩者最完美的交集。
.
5. 春江水暖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顧曉剛|2019
:捲軸式緩慢的拉開,隨著山水推展出一個屬於家庭、地緣社會的私人記事。既克制又私人,在當中看見屬於中國人集體的情感,也瞥見了新舊時代相處的縫隙,從中人的獨立性油然而生。
.
6. 夜更 Night Is Young|郭臻|2020
:極小的編制,講了極深的事。雖然得力於計程車司機的設定,但結尾很棒。
.
7. 佔領立法會Taking back the Legislature|香港紀錄片工作者|2020
:在歷史現場,在影像現場,其客觀克制更為重要,而也因為如此,更讓我們認識到純粹的觀看,力量究竟會有多大。
.
8. 狂舞派3The Way We Keep Dancing|黃修平|2020
:絕對屬於這個時代、這個當下、這個社會的作品。從第一集直奔第三級,拋除了純粹夢想的追尋,帶入更多關於夢想與現實的討論,也試著處理面對成長的痛,我們應該如何堅強的活下去。
.
9. 同學麥娜絲Classmates Minus|黃信堯|2020
:優缺點都相當明顯,但我願意為了它其中幾場直擊心坎的戲替他辯護。而同時也為了導演在經過上一部長片成功後,如何拆除自身、批判存在的高度自省的嘗試給予敬佩。
.
10. 日子 A Day |蔡明亮|2020
:形式嘗試一兩次是炫技,但堅持一輩子就成了某種風格。好壞不重要,雖然也無法稱它為生涯中的好片,但依然重要、每一次都值得看。雖然2020年還要把他百入十大,有種時光凝結的感覺。
.
遺珠
1. 男兒王 Number 1 |王國燊|2020
2. 季候風 Pulang|嚴京威|2020
3. 家庭式No Flowers or Seasons|游珈瑄|2019
4. 窩卡 The Era Where I Live|温晴|2020
(圖會選擇這張,自然是因為喜歡這部電影,但除此之外,我以為這一場戲也代表了某部分的台灣現實,你旁邊的人、上司忙著說感謝,站在旁邊的你一臉尷尬,甚至有種被強暴的感覺,但你也無能為力,只能試著想受這尷尬,並催眠自己與世界的沒有共識是自己比較特別,但其實什麼都不是,這就是生活)
社會民主主義優缺點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一輩子的課題就是在學習跟瞧不起,或鄙視我的人應對、相處。這也是我的成長經驗,因此我能應付得來,也不會受這些人的言論影響、干擾——更難聽的話、難堪的場面都遇過了。
這一段不是什麼正能量或心靈雞湯文,而是我明白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遇到這樣的人,只是大小程度不一,也不像我得在全國舞台演出。
有臉友好奇我的心情、感覺,我的感受就是——沒感覺。因為我早已過了認識自己的時期,現在的我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擁有什麼優缺點,這些是中国時報或其他紅色媒體再怎麼扭曲、斷章取義的報導都改變不了「我就是我的我」。
我每一天的不安只有今天有沒有好好生活、工作、讀書(尤其現在多了學校進度)、愛身邊的人、愛我家人及貓狗。
我能從混沌中過渡到現在,除了愛我的人的支持,剩下的就是靠閱讀及運動,尤其衝浪🏄改變我許多。
這就是為何我常常分享書的原因,一本書只花我們幾百塊,但其中的一段話可能讓你(妳)的人生豁然開朗。
有些人恨我是因為政治立場,但這是很不理智毫無邏輯的行為——討厭民進黨就去罵民進黨就好,跑來我這邊秀下現傷害不了民進黨啊⋯⋯
其實我很鼓勵這些人挑戰民進黨,這樣他們才會持續進步,最好讓中国国民党看不到車尾燈。只是要記得法律的界線就好,譬如,造謠不是評論,造謠就是造謠、人身攻擊就是人身攻擊,不是討論。
有些人只是把自己生活的不滿、無能為力投射到他人身上,可能是韓国瑜、柯文哲、黃國昌,或是我。前面三位是期待救世主,後面那位是因為謗神所以要燒女巫🦹♀️⋯⋯(Ra-ra-ah-ah-ah Roma-roma-ma)
我想到一本書《逃避自由》的書摘寫:「【傳統社會安全而不自由,現代社會自由而不安全;正是這種不安全的自由使人產生種種逃避傾向。】
現代社會在資本主義和民主潮流發展下,雖以「自由」和「個體化」解放了種種束縛,卻在人性底層和集體心理引發孤獨的不安與恐懼,讓人覺得自己微不足道、無能為力,更形成與自然、社會和人際之間的疏離。
因此,現代人無時無刻要逃避自由,潛意識希望回歸中世紀穩定的經濟地位和權利關係,以尋求安全和歸屬感。
正是這種心理上的不健康傾向(施虐-受虐/破壞-迎合)形成法西斯主義的社會基礎,這種孤立和恐懼同時精準反映在現代人嚮往權威、跟隨流行、迎合社會標準等各種拋棄自我的行為。」
你們把法西斯主義換成国民党統治時期就能理解,不能說等同但相去不遠矣⋯⋯
最後,人生不是福特生產線,照著SOP就能成功。從小到大我們聽過太多只要考上好高中,你(妳)就能怎樣怎樣,到考上好大學,現在變成研究所了。
結果一些人照著使用說明書過人生,最後發現自己並不幸福、沒有成就感,他(她)沒有得到父母、老師、週遭大人一路上承諾過的願景。於是,他(她)的人生觀就一點一點地崩落瓦解,這樣的人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在網路上流竄。
如果你(妳)發覺自己有點這種跡象,不用感到愧疚,那是「社會結構」造成的,但人,身為能動者的優勢,就是我們能修正自己,而且永遠不遲。
#當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