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社會化途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社會化途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社會化途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社會化途徑產品中有2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社會化途徑 在 南聲生生難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3 14:33:11

《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四絃|#鏡文學 近年來的出版品中,針對母親一身份的責任探討多了不少聲音,加上性別平權價值觀日漸普及,多得是主張家務勞動平均分擔,母親於家中的話語權應被更加重視,父母職應從刻板印象中跳脫,重塑更人性化,富有彈性的互動關係。這些看似新穎的主張真的為婦女們帶來改變了嗎?更甚...

社會化途徑 在 ✨魔法少女の電影紹介所⁣|電影|戀愛|性別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21:11:00

#院線介紹 《男兒王》⁣ ⁣ 本文為「春節聊什麼?」創作者串連企劃,文末將與魔粉介紹其他的優秀創作者!⁣ ⁣ ▦ 賀歲片也能很多元!在戲院和《男兒王》勁歌熱舞🎤⁣ ⁣ 從金馬影展就大受好評的喜劇電影《男兒王》,正式在台灣上映,為今年的春節檔期增添不一樣的賀歲喜氣。⁣ ⁣ 突遭失業的中年主管曹啟明,不...

社會化途徑 在 ?????????電影 美食 音樂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19:13:00

戰勝名為牠的恐懼、肯定名為我的自己 #牠第二章 #ItChapterTwo ⠀ ⠀ 【不再遺忘恐懼,並將此作為成長的經驗累積】 可曾思考過把過去受挫的、難過的,都忘得一乾二淨 是否便能成就出更好的自己 可曾在其他部電影看到,那些即使失去記憶的人 冥冥之中都依然走至和自身經歷相似的生活 直接定義我們的...

  • 社會化途徑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19 08:49:59
    有 120 人按讚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 社會化途徑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05 06:00:43
    有 248 人按讚


    #社論

    政府狂撒幣後,要開始掏老百姓的口袋

    全民健保屢傳破產危機,健保費是否調漲,最後將由行政院決定。圖/資料照片

    衛福部五、六月間即放出明年將調漲健保保費的風聲,部長陳時中近日在「二○二○健保國是會議」上幾度提及「沒投資就沒健康」,看來健保漲費勢在必行。陳時中之言聽似有理,但民眾對這項議題可能心存兩個巨大的問號:其一,除了一味調漲保費,政府沒有維持健保穩健久長的更佳管理改革之道嗎?其二,人們每天都看到政府四處撒幣補貼,為什麼健保沒錢了,就要掏老百姓的口袋?

    說穿了,政府召開「健保國是會議」,目的就是在為調漲保費鋪設台階,假藉一些專家之言,證明調漲保費是不得不為。問題在,政府除了下令漲保費,把負擔轉嫁給企業和納保人,它對於因人口老化而日益傾斜的健保制度做過什麼財務和管理上的改革?對於台灣庶民最常罹患的幾大國民疾病,衛福部門又做過什麼科學化及社會化的分析,並提出有效改善全民飲食和保健的對策?

    台灣洗腎人口高達九萬人,居全球之冠,包括洗腎在內的慢性腎臟病治療經費一年要花掉五百多億元,是健保支出首位。試問,政府提出過什麼健康管理對策,來改善國民因飲食習慣不良而罹患腎臟病的問題?對於花費二九○億的糖尿病、花費一七一億的牙周病,政府又提出過什麼防治之道提醒民眾注意健康?顯然沒有!政府官員把健保當成「台灣之光」,動輒斥喝他人廉價享用,自己卻日復一日看著健保走向不堪負荷。只懂得漲保費,算什麼治理之道?

    蔡政府為什麼選在此際提出調漲保費之議?原因無他:立委和總統大選剛剛結束,接下來兩年沒有重大選舉;所以現在得罪一下人民沒關係,不怕付出立即的政治代價。事實上,不獨健保如此,政府許多施政都是根據這種「選舉趨避法則」在進行政治精算;也因此,真正能夠和各界進行理性討論的時間和空間都很有限。

    由於去年是選舉年,蔡政府的各種補貼是錢撒了又撒,唯恐不夠周到。直到今天,交通部因應陸客止步所發出的觀光補貼還在各地延續,農委會撒給農民的好康更是接二連三。今年是新冠疫情年,蔡政府針對各行各業祭出的救濟與補貼,則是形形色色創意不絕。然則,儘管國內六月後疫情基本已趨緩,但國境無法解封,政府原以為可以一次解決的紓困計畫,如今已追加到三・○仍不知伊於胡底,所以錢還在繼續撒。政府一邊如此揮霍公帑,一邊卻伸手掏人民的荷包,聲稱「健保不漲會倒」,老百姓能接受這種施政邏輯嗎?

    人民已聽膩了「健保會倒」這樣的恐嚇。大家希望看到的,是政府提出讓人可以信服的健保管理改革方式,先從杜絕浪費著手,同時合理提高使用者的部分負擔,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其核心概念是:全民共同負擔的健保,不能因少數人的浪費或政府的管理不當而被吃垮。扮演管理者角色的政府官員,有責任提出更積極的財務管理辦法和國民健康政策,讓未來世代也能同享其利,而不是一直把錢砸進醫療和藥物的黑洞,讓更多民眾不健康地活著。

    正當疫情衝擊各項產業,調高健保保費的另一難處,是員工和企業負擔沉重。蔡政府可以思考的另一途徑,是提高政府的補助成數,由現行的一成提高為一成五甚或兩成;如此一來,既可提升政府的管理責任感,也可舒緩納保民眾的繳費負擔,同時減少企業杯葛的阻力。陳時中說「不投資就沒健康」,話說得很對;由政府多出錢來「投資」人民的健康,也是理所當然的。

  • 社會化途徑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15 20:00:02
    有 2,843 人按讚

    終究要學會獨處,終究要學會照顧自己。

    我回憶起自己曾經因匱乏而交友,討好並裝熟,自以為是的對別人好卻又因為一點點的付出而內心不甘。那個我,就像一個要飯的,別人給了錢,自己就喜滋滋的;被別人鄙視了,會憤怒的把碗砸了,然後買個碗繼續乞討。

    我真正的改變來自學會了獨處。

    當內心的匱乏與滿足保持平衡的時候,我恢復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當我看到身邊如此多人都在匱乏的時候,我選擇了遠離,我幫不了,他們只有找到自己的路,才能控制住匱乏,我只是他們的鏡子,我不想浪費時間。

    取自《當你孤獨時,你能做些什麼》

    *********************************

    各位朋友,晚安:

    昨天在直播的時候,談到學會獨處的重要性。進一步來說,便是能愛自己,不管我們是不是在關係裡!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324798257814639/

    這本書是一本編輯的書,這在版面上很少見。不少人以「孤獨」為題,留下文字,經過編輯摘錄,並且編纂成冊。

    「我越是孤獨,越是沒有朋友,越是沒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夏洛蒂‧博朗特《簡愛》

    我在台南跟朋友們見面之後,心裡有不捨與哀傷。我自己感覺到的是,有朋友走不出關係,成為不了自己—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解讀。

    我一直想到這本書,我花了好久時間閱讀與享受的這本書。也許這本書能成為一種力量,進駐受傷者的心房。

    「人生不長,能和對的人一起生活當然最好;沒那個運氣,獨善其身,也比跟錯的人一起相互辜負強。並不是所有人都想熱烈的活著,並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溫暖。」
    ~是俊

    有時候,人處在不對的關係裡,特別沒有離開關係的勇氣。好像離開就是一種失敗,好像獨處便失去了溫暖。

    我常覺得我自己是外星人,因為很多地球人,口說要追求幸福,但又寧可讓自己痛苦。我常看不懂,我常看不懂是什麼理由讓人不明白:幸福一直在自己手中。

    祝願您,在孤獨中,學著溫暖陪伴那不斷承受著各種生活壓力的自我!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文/ 極樂;夏至編著】

    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吃飯,約好了11點。時間到之後我聯繫他,他說等10分鐘,沒有給我理由。

    我就等了10分鐘,到了11點10分之後再聯繫他,他問我:「你下午忙嗎?如果有時間再等我一下,我很快。」

    我繼續等了10分鐘,然後自己去吃飯,吃完的時候我聯繫他,和他講我已經吃完了。

    他再一次問我:「有時間嗎?有時間的話稍等一下。」他想聊一聊。

    「這個朋友不可交。」當時我是這樣想的,所以我回了簡訊給他:「有時間,但我不想浪費時間。」

    交友是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和成長很重要的一部分,透過交友,我們可以驗證自己當下的思考是否正確、自己的行為處事是否得體。但交友不是成長的唯一途徑,有了一條明確的自我成長路線,回過頭來會發現,所謂的泛泛之交,確實浪費時間。

    當一個孩子從一歲半開始,學會用微笑取悅他人,社會化就已經開始了。

    支撐我們交友的,有兩個主要的心理動力:

    • 對這個世界的好奇。
    • 因內心的匱乏而渴望認同。

    這兩類很好區別,前者懂得傾聽,和他聊天總能就事論事,沒有負擔,遇到不同意見能合理表達。

    後者似乎永遠在說自己,不是「我很牛」,就是「我很慘」,這樣的聊天,總是缺乏細節,都是大段大段的抽象與過去。

    起初,我們因為好奇而交友,孩子之間需要遊戲,一起摸魚、跳繩、玩線上遊戲,昨天吵架今天忘。當我們發現自己開始發育,想法變得複雜,交友就開始變化了,「自我認識」的需求產生了,交友已經不單單是對外界的好奇,我們開始不斷透過交友,思量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

    這個時期很重要,絕大部分的匱乏都是青春期的認同獲得的不夠,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認知失調,自我邊界無法建立。童年的匱乏大多親密關係出問題,青春期的匱乏大多社會交往出問題。

    一部分人在青春期得到滿足,開始繼續轉向對世界的好奇;一部分人因為匱乏,需要背負很久別人的認同,害怕再被孤立,所以在討好中自尊掃地。

    我是那個匱乏的人。

    我回憶起自己曾經因匱乏而交友,討好並裝熟,自以為是的對別人好卻又因為一點點的付出而內心不甘。那個我,就像一個要飯的,別人給了錢,自己就喜滋滋的;被別人鄙視了,會憤怒的把碗砸了,然後買個碗繼續乞討。

    我真正的改變來自學會了獨處。

    我可以自己找到彌補匱乏的路,自戀需要滿足的時候,我會寫篇文章裝一裝。渴望知識的時候,我會去讀書。我一直都是匱乏的,我明白,一輩子都匱乏,過去不可逆,但我找到方法安置自己的心了。

    當內心的匱乏與滿足保持平衡的時候,我恢復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當我看到身邊如此多人都在匱乏的時候,我選擇了遠離,我幫不了,他們只有找到自己的路,才能控制住匱乏,我只是他們的鏡子,我不想浪費時間。

    當我的工作中遇到匱乏之人的時候,我會陪著他們找到那條路,我不會用自己去填補這份匱乏。

    終究要學會獨處,終究要學會照顧自己。

    .

    以上文字取自
    當你孤獨時,你能做些什麼:它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掉一個人,你屬於哪一種?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8028

    任性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willfulpub/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社會化途徑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1-25 20:21:51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 社會化途徑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5-15 19:00:06

    [ 8.21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七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我要跟你談「合作」這件事,你覺得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性,它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它是與生俱來,我們人類的天性;還是要透過很多、很多後天的學習,跟社會化的過程,我們才會知道,怎麼樣跟別人合作良好、互動平順?

    事實上呢,在心理學跟演化裡面,關於「合作性」這件事喔,也有很多很多的討論。在多數的演化研究裡告訴我們,我們跟他人的「合作性」,事實上是一個「先天」的取向。

    因為呢,在人類裡面喔,沒有這樣的先天的傾向,那基本上我們的基因、我們的族群,是很難以延續的。

    人類不像是很多動物,有非常強壯的肌肉,有非常鋒利的牙齒跟爪子;所以呢,我們自然而然是必須要透過「團體合作」的狀態底下,我們的種族才能夠延續下去。

    可是我知道你可能聽到這裡,你覺得說服力是不夠的。所以呢,我就來跟你分享一下,在德國萊比錫市的「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研究所」。

    裡面有兩位學者,叫做海利葉.歐佛跟馬林坦.卡本特,他們做的一個研究。他們集合了60個,大概是一歲半左右的幼兒。

    他們給這些幼兒,看8張一組的日常生活的彩色照片。比如說,鮮紅色的塑膠玩具茶壺、一隻鞋子、一本書…等等的。

    每一張圖片的右上角,都有一個比較小的物品,而這比較小的物品,它不會佔據整張照片的重點,它只是在角落小小的呈現。

    這個實驗的設計,就是要用圖片的這一小角落,來看看有沒有辦法,去誘發這些一歲半左右的小朋友,那種在潛意識、無意識的合作性。

    所以呢,有一組小朋友,他們看的圖片右上角都有兩個玩偶。而這兩個玩偶,面對面靠的很近,這表示著這兩個玩偶之間有友情。

    而另外幾組的兒童,看到的圖片右上角會有各種不同的圖案。而這些圖案裡面,也有些是兩個玩偶;然而他們看到的兩個玩偶,卻是各自偏向別的地方,他們的視線沒有交集,身體也沒有靠近。

    這些學者他們就預測,當小朋友看到兩個友善的玩偶,靠近面對面的,他們就會比看到其他圖片的孩子,更容易的跟人合作。

    因為這些玩偶小圖,是誘發了我們跟他人合作,那種所謂的內建的,屬於我們「先天特性」的這些動機。

    所以呢,在研究者給這些兒童,看了8張彩色的圖片之後,有一個女性的實驗人員,就進來陪一個孩子玩耍。這個人呢,帶了一些木棍,而還假裝失手掉了幾根。

    然後呢,她等10秒鐘,看看孩子會不會自動自發的,幫她把木棍撿起來,而不需要她開口請求幫忙。

    這個結果顯而易見喔,那些被「友善玩偶」觸發的孩子,有60%會自動的站起來,幫忙施測人員把棍子撿起來;而其它沒有被這樣子暗示的孩子,只有20%的機率,會做同樣的事情。

    這個實驗反映了幾個要點喔,第一個就是,就算是一歲半的小朋友,也會自動自發的幫忙,不需要他人的求助或者是命令。

    這蠻符合從達爾文一路以來的主張,我們確實天生就是懂得「合作」的一種物種。但是比較有趣的是第二個發現。

    第二個發現,就是這些孩子並不是誰都會幫忙,這些孩子只有在他們心裡,產生了對眼前的這個人,有「信任感」的時候,才會做這樣的協助。

    而第三個研究,發現就是這些關於友情的暗示,跟合作的目標,其實都是在無意識之中運作的。

    因為呢,這些暗示只出現在圖片的一個小角落,並不是在圖片最大、最重要的位置上。而這樣子就足以觸發出,這些一歲半的小朋友,他們跟他人合作的具體行為。

    所以呢,這三個研究的重點,當你瞭解到這邊;我猜有一些人心裡可能就想,糟了!「合作性」是先天的特質,但是為什麼我跟別人合作,怎麼樣合作,怎麼樣不順呢?

    可能當我們眼睛,去看別人的問題的時候都是蠻快的。但是呢,這三個研究的重點,其中第二項告訴我們,我們並不是跟每個人都會合作,前提是這一個人讓我們產生「信任感」。

    所以呢,你不妨再深思一下,所謂「合作」與否的關鍵,到底是什麼?是你先天不足,而後天失調嗎?還是你有沒有去創造出彼此的「信任感」?

    如果你聽到這邊,你還一直停留在「對呀!就是那傢伙讓我不信任」,那可能有一點可惜。

    因為我蠻期待你反過來想,那在我身上,有沒有可能創造出一些,讓別人無法信任的訊號呢?

    特別是那些我們不自覺的行為表現,或者是我們習以為常、不覺得有怎樣,但是一張口,就讓人有負面感受的那些語言表達。

    那更不要說,跟我們長期相處之後,發現了我們一些處事的態度、做事的方法跟習慣,是不是會造成別人認為我們無法信任?

    要看清楚自己,本來就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然而這個功課,我也承認它不容易。所以我希望今天的分享,當做是一個開頭。

    我們不妨在跟他人合作、互動的時候,有遇到任何的問題、困難,或者是挫折;我們是不是可以把我們的眼光,先投向自己身上,看看自己身上,到底有沒有一些讓別人無法合作的訊號?

    那當然了,如果你在觀察自己的過程當中,你赫然發現,有太多自己不自覺的部分;甚至於看不出個所以然,那麼我很鼓勵你,學習永遠是一個最好的投資。

    熟悉我們課程的朋友都知道,我們所開的課程,都可以幫助你朝向這個目標前進;特別是「CIA通達力」這一門課。

    它會幫助你真正的認識自己,包含自己外顯行為的習慣,還有我們內在思維的慣性傾向。透過這樣的認識,找到適合你自己的調整模式,或許「合作」就沒有那麼困難。

    然而不管你會不會進我的教室,我都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或許我們可以開始把關注的焦點,從別人的問題,轉向自己。並不是你我有什麼問題,而是我們還真得花點心思,瞭解自己到底是怎麼呈現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做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尤其是像今天所談到的「CIA通達力」課程,我們最近的一期,是在8月21號開課。

    這一門課呢,是用「小班互動」跟「個別教練」交織前進,所以一班只有12個名額。在你聽到這一段內容的同時,我們的名額已經在倒數,估計很快就會額滿。

    所以如果你想要透過這樣的途徑,好好的認識自己,並且找到適合自己的調整,我很鼓勵你,可以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詳細的課程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我很期待能夠在8月21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 社會化途徑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8-22 12:12:15

    本集主題:「夏季夢遊在亞典」介紹
      
    專訪藝術家: 陳甯
      
      「對我而言,每晚的『夢境』就像經歷一場奇幻旅程,旅程中的每段記憶,雖然隨著時間而逐漸淡忘,但透過創作,使我紀錄每場夢境旅程的美好。」—陳甯。
      
      這位愛幻想又有點敏感神經質的女孩,屬於易夢體質者,幾乎每晚都會做夢卻未將此視為困擾,反而享受著每段夢境之旅,因此自幼便對自己的夢境深感興趣,求學期間發現自己對藝術創作的熱忱,遂此透過對夢境的創作途徑探索自我的蛻變與成長。
      
      「我的旅程」,作品起源於小時候閱讀繪本的啟發,將自己從小到大的夢境以壓克力繪畫創作,並製作成繪本,展現「夢境」裡的異想世界。2016年3月於亞典藝術空間舉辦首次個展,結合藝術書店之氛圍與個人奇幻插畫風格,帶領觀眾進入繪本裡的夢境世界。
      
      「我的旅程」為開啟藝術創作旅程的重要作品,也因為這件作品,延伸創作「旅夢者計畫」、「旅夢者的自我解析」兩系列計畫型藝術創作。
      
      以參與式藝術為概念的「旅夢者計畫」,透過蒐集參與者的夢境故事,創作者深入探索故事主人的潛意識秘密,並經由自我的詮釋與感官創作於明信片上,並以「夢境分享」為號召,將私底下不可隱喻或是參與者隱藏的另一面,透過匿名或公開之形式傳遞至故事主人希望送達的人手中,作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串聯的旅夢計畫。
      
      「旅夢者的自我解析」則是繼「旅夢者計畫」的延伸創作,靈感源自於創作者自身社會化的轉化,連帶巨變了夢境的意象。為了能夠解讀與理解夢境所傳達的自我意識,藉由「旅夢者計畫」過程中所紀錄的心得日誌,依同樣的創作形式分享給旅夢計畫之參與者,重新回歸與檢視自身的轉變與潛意識狀態。
      
      2017年於藝風巷的個展「寂境樂園」,廣受好評,開幕與分享會觀眾眾多,藝評家火星麋鹿為此次展覽寫推薦藝評,受邀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分享一路以來的創作歷程與工作經驗給聽眾,展覽的尾聲,更受邀mincolors artroom成為平台藝術家。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