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社會互動論維高斯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社會互動論維高斯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社會互動論維高斯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社會互動論維高斯基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上週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睽違一年重返電影院,紀錄片蓄積的能量一次爆發,這幾天都有看到不少討論。今天這篇文章也談紀錄片,不過並非本屆影展的放映作品,是目前在院線熱映中的《#農場我的家》(Gunda)。 ——以下有雷—— 俄國導演維克托科薩科夫斯基(Viktor Kosakovskiy)於本片開場...

社會互動論維高斯基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9 13:40:22

《#魔法禁界》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嘛? (5.6/10) ⠀ #主頁新網站請多幫忙點擊 @looryfilmnotes ⠀ 《魔法禁界》是一部俄羅斯奇幻冒險電影,由亞力山卓波古斯拉斯基執導,蒂娜婷達拉奇施薇莉、里諾爾穆卡梅托夫主演,劇情講述女主角艾碧嘉所居住的城市因為傳染病而被封鎖,父親也在她6歲...

  • 社會互動論維高斯基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03 12:20:21
    有 137 人按讚

    上週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睽違一年重返電影院,紀錄片蓄積的能量一次爆發,這幾天都有看到不少討論。今天這篇文章也談紀錄片,不過並非本屆影展的放映作品,是目前在院線熱映中的《#農場我的家》(Gunda)。
     
    ——以下有雷——
     
    俄國導演維克托科薩科夫斯基(Viktor Kosakovskiy)於本片開場便確立了「凝視」這件事。在攝影機第一顆鏡頭的景框(Frame)之中,能看見另一個顯而易見的景框,導演在雙重景框之中,或框住、或豢養、或連結了本片主體——豬群,而在這顆鏡頭中,更透過分明立體的光線建立出黑與白的視覺分野,景框中的景框便象徵了人類與豬群的鴻溝界線,在此也正宣告攝影機後、銀幕外的人類(導演/觀眾)對動物的「凝視」,在拍攝者刻意逼近被攝者的鏡頭之下(這些鏡頭成了導演/觀眾的共享),導演便逐步帶著觀眾成為片中的角色,踏入農場中的動物世界,在此之後,攝影機便深入景框,破除第一個景框界線,逼視豬群。
     
    在維克托科薩科夫斯基鏡頭的凝視下,豬、牛、雞等等的「動物」是有活力與尊嚴的,牠們能吃喝、能跑動、能嘶喊、能靜止,牠們並非是被框架在動物園中,被邊緣化供遊客觀賞、注視的「產品」,場域(農場/動物園)的不同,賦予動物不同的意義與生命力。
     
    不過,若進一步討論場域的意義,在動物園被創造之際,是 19 世紀帝國主義的殖民表徵與延伸,來自各地的奇珍異獸成了國力展現;至於在《農場我的家》的農場和機器(最終帶走小豬)的相容,則是農業社會走向工業時代的轉變,恰恰反映工業革命以降,藉機器取代獸力的時代環境,然而,這兩個場域皆被人類高度主宰,換句話說,人類是場域符號中的造物主,縱使動物們再有生命力,仍難逃「服務人類」的命運,認知到「服務人類」的外力本質籠罩於農場(場域)時,豬隻必然性的悲劇命運,就在片尾留下寂靜的哀愁。
     
    而在人類(攝影機)的凝視中,或許可以借用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影像的閱讀》(About Looking)的章節——〈為何凝視動物〉,他在其中指出,動物在看人時,眼神是既專注又警戒的,同樣地,動物在看其他種類的動物時,當然也可能有此種眼神,但是唯有人類才能在動物眼神中體會到熟悉感,其他的動物會被這樣的眼神震懾,而人類則是在觀看動物時,體認到自己的存在。
     
    在這層意義上,或許可以延伸出——觀者在導演(攝影機)作為中介的凝視之下,貼近豬隻、感受雞鳴、體認牛群,在攝影機的特寫、定鏡等等的動作之中,藉由動物反身回望自己,人類與動物除了外表特徵、溝通語言等等的差異之外,某種感受或許是貼近、疊合的。於是,在片中看到動物們的吃喝拉撒,恰恰正是人類的柴米油鹽,動物們的生存本能貼合了人性本質,藉此觀眾才能投射至豬群的家庭之中。
     
    至於,在以幼豬的生與別作為片子的起合時,農場中決定動物生死權的——是缺席大半時刻的人類透過工業化後的機械工具,介入農場的自然運行法則。如上述所言,這是工業化後機器的主導性,而在資本主義之下,人類與動物的鏈結全然被破壞,幾乎僅剩食用功能,很難看見動物的其他作為(當然,還有某些用來取悅觀光客的「虐待性」表演)。
     
    而當全片皆以動物主體作為循環,刻意將人類排除在外時,片尾出現的機械工具便象徵「人類文明」以「破壞」的方式介入,這恰恰擊中影像堆疊後的情緒(觀眾與豬隻建立的關係),使觀者對於豬隻一家的離散感同身受,這顆鏡頭的背後,確立了人類近代文明開展的根源——工業化,是對自然動物性的破壞,導演選擇在此收束全片,發人深省。
     
    進一步說,在動物與人類的差異性中,唯有如此的「死亡」(小豬被帶離)能確切吞噬觀眾。延伸地說,人類無法用「語言」理解動物,無法與豬隻交談,反之亦然,雙方僅能以「聲音」、「眼神」等進行交流(於是能聽見導演將環境音放大),但在此之中皆充滿了猜測的不確定性,唯有終極的死亡(未來的宰殺),才有可能真正的挑動觀眾,在死亡(機械)降臨的這一瞬刻,觀者與豬隻才真正的從兩條平行線匯聚到同一條交集線,觀眾才能全然地理解豬隻的命運並與之感受,幼豬們被帶往死亡的遙遠彼方之際,母豬的形單影隻,才在影像中被放大,才能撼動人心,所謂的餘韻便悄然而出,導演最終輕輕一推,便做到雷霆萬鈞的戲劇效果。
     
    而在一切之後,是退回了景框,攝影機鏡頭又回到初始狀態,於是便又形成兩個景框,這是觀眾與動物們的距離結界。
     
    歸結上述所言,在《農場我的家》之中,人與豬的情感是連成一氣的,幼豬為了生存爭食母奶,母豬照顧幼豬們的豁然大度,以及最終的「死亡消散」,都投射了人類的普世情感,映照人類社會的再現。
     
    因此,對於此片的結論,或許可以這樣說,在攝影機的凝視,觀眾在豬隻家庭以及動物的互動中,於其中的差異性(外表、語言等等)望見自身的相似/相容性,便不自覺將情感放置於豬隻家庭,導演在異中求同,循序漸進體現了「人」與「豬」的疊合,而這種力量是超越語言與表徵的。所以,縱使全片無對白,人類/動物無法透過語言溝通,觀眾但仍能踏向農場世界,並認知到死亡,這正是全片引人入勝,忘神觀賞的原因。
     
    最後想說的是,導演維克托科薩科夫斯基擁有對不同個體的細微洞見,以及不矯揉造作的同理心,透過人道主義視角貼近動物,攝影機成為人眼關注動物,從外來者視角觀看動物,逼視再逼視,凝視再凝視,藉人類與動物原始的本能情感(生存、家庭)作為號召,返還、放大了動物的感知,肯認動物的個體生命,試圖喚回人類對動物的理解,這是一部在藝術手法之下體現宏觀生命旅程的作品。
     
    本片由【海鵬影業 / Swallow Wings Films】發行,現正熱映中。

  • 社會互動論維高斯基 在 蔡其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22 09:04:45
    有 696 人按讚

    2021.04.22 世界「#地球日」🌎

    1970.04.22 由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發起之下,人類首次為了環境走上街頭,要求一個永續的未來🗣。

    特別的是,發起人尼爾森是當時的在野黨參議員,他找來保守派共和黨眾議員麥克勞斯基(Pete McCloskey)擔任共同會長,並徵招當年年僅26歲的高知識分子丹尼斯海亞斯(Denis Hayes)為全國聯絡人,負責組織動員,全美各地共有超過 2000 萬人參與。就這樣,同年12月,時任的共和黨尼克森總統意識到人民對環境保護的擁護興起,成立了美國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同時,首次的地球日更是促成了全國環境教育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職業安全與衛生法(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及清潔空氣法。此次捍衛環境的遊行,意義非凡,更是替環境保護建立了全國的共識和認知,在環境保護史上,這是起源,代表著社會進步。

    5⃣1⃣年過去了,我們依舊繼續替無聲抗議的地球發聲📣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要修復我們的地球🌎

    2020.10.16 30位立委共同成立了跨越黨派的「立法院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策進會」,並推舉蔡其昌為會長,盼能由副院長來聚集各界力量💪。

    立法院是全國性的民意機構,肩負法律修訂、預算審議、監督行政的責任,更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此,面對永續發展議題,立法院責無旁貸,而且會是推動台灣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很大的力量。

    也因此,我們成立了永發會共有四大任務:

    首先,推動永續政策。

    2021.02.24 我們召開了「2050淨零碳排 立即行動」記者會,啟動修訂「氣候變遷行動法」,要求政府加速處理氣候變遷的問題。立法院也通過了「2035中火燃煤全部除役主決議」,要求加入增氣減煤。

    第二,促進社會合作。永續發展必須結合政府、民間企業、社會團體及全體國民一起努力。

    2021.01.26 蔡其昌會長號召發起了台灣有春分享協會,有數家知名企業響應,一起透過社會創新模式及夥伴關係,同時減少食物浪費及滿足老人共餐之需求。

    第三,推展國會外交。

    永續發展目標已經是全球的共識,以氣候變遷來說,像是COP26即將舉辦,也有越來越多國家陸續宣布減碳目標。在永續議題下,我們可以和各國政府、國會、甚至是業界進行交流,不只拓展台灣的國際空間,也能和他國交換經驗。

    2021.03.24 蔡其昌會長參加了由桃園市政府與歐洲商會主辦的「永續城市論壇」,和歐洲各國駐台使節交流認識。

    2021.03.25 蔡其昌會長參加了天下雜誌主辦的SDGs國際論壇,和地方首長探討永續城市做法。

    第四,推動地方永續實踐。

    策進會扮演中央與地方合作角色,透過實際參訪、考察地方縣市,了解地方政府執行的困難跟需求,進而協調、督促中央的政策,或是進行相關的立法工作。

    2021.06初 舉辦台灣首場以SDGs為主題的大規模嘉年華「#2021永續行動週」

    為了更加推廣、加深大家對SDGs的認識,不分顏色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策進會,即將在六月份舉辦「2021永續行動週」,透過和紙風車劇團合作,將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以有趣、互動性機台及戲劇呈現,並配合永續餐飲、商品等機會教育,希望能將此種核心觀念深植日常生活。

    #永續不只是口號,更不是道德訴求,它必須是一種思維,才能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成為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台灣是大家共同擁有的寶地,#永續要及時,透過這樣大規模、實作的宣導,大家就能夠將用續精神運用在每日生活當中,世代傳承,打造一個更加美好健康的環境。

    地球日,一起來用行動修復我們的地球吧!

  • 社會互動論維高斯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10 07:15:01
    有 603 人按讚

    讓能量流動,可以使自己的身心靈維持在最佳狀態,而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有意識地呼吸。

    試一試
    一、以舒適的姿勢或站或坐,在手舉過頭時吸氣,放下手臂時吐氣,慢慢重複此動作二十次。
    二、在工作時,堅持每小時要起來走動、跑步、旋轉或到戶外騎腳踏車五分鐘。在這段時間內,專注在慢慢深呼吸,同時也注意周遭美麗的事物,並一起吸收這些美景。

    摘錄自《#創傷照管》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之前我在贈書直播的時候分享過,深呼吸是一個跟身體連結的方式之一,很值得養成習慣。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472008306433911

    倒過來說,當我們身心難以放鬆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正在憋氣而不自知。呼吸的品質,跟身心目前的狀態有關。而影響呼吸,也能影響身心。

    再進一步說,沒有呼吸,也就沒了生命。生命的進展,便在一呼一吸間,能觀呼吸,就回到了生命的當下—這不只是一種隱喻,也是一種實務。

    呼吸又跟能量的流動有關,透過運動、調整呼吸,我們淤積的能量便有機會鬆動。有人一深呼吸,反而會心悸緊張,這也不用過於勉強,能注意到自己正在自然呼吸即可。

    我個人得益於深呼吸許多,我尤其喜歡用鼻子吸氣,再慢慢用嘴巴吐氣,這是我長年的習慣。但少數時候,我也會只用鼻子吸吐,這似乎是無意識的過程,我就任它自然。

    有時候,我會搭配動作,特別是在比較空曠的場地。吸氣時,雙手張開成擁抱狀;吐氣時,雙手慢慢合掌。這時會特別注意雙腳腳踏實地,成站姿,想像腳底有樹根牢牢抓住地面。

    祝願您,能好好呼吸,能隨時靜心!

    ... ... ... ... ... ... ... ... ... ... ... ... ... ... ...

    讓能量流動

    【文/ 蘿拉.李普斯基, 康妮.柏克】



    我從上個禮拜開始就沒好好呼吸過了。
    ──正在處理危機的社區診所執行長



    我們也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取得身心靈平衡,確保內在能量像風一樣流動,而非身陷在壓力過大的狀態。

    傳統中醫相信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能量停滯鬱塞。這裡的能量指的是生命力、活力等讓你能活得像自己、展現內在本質的力量來源。它讓你在早晨時願意起床開啟新的一天、讓你感受到他人走進房間、在想到過世的人或動物時湧現感覺。中醫特別強調,健康的關鍵在於促進能量流動,而非停滯在某個感覺或問題上。這種做法對於那些照顧受創傷者的人來說尤其寶貴,能夠幫助他們察覺痛苦輻射出來的影響力,並學著放任其漣漪效應自行消散,而非一味吸收、累積這些痛苦。

    彼得.列文鼓勵我們向野生動物學習,從中了解為什麼人類如此容易受到創傷,但動物卻很少有這樣的問題。從數十年的研究中,他發現人類和動物面對威脅都有三種基本回應方式:逃跑、戰鬥或靜止不動(凍結),這些回應方式都由原始的爬蟲腦主宰。我們感受到威脅時,會發揮巨大的能量,並在戰鬥或逃跑時釋放這些能量。如同在野生動物身上所見,牠們可以再回復到遭受威脅前的生活狀態。然而,若無法戰鬥或逃跑,我們的生物本能會收縮(凍結),盡最後一份力來試圖自保。野生動物則是透過靜止不動度過威脅,並於恢復活動時,釋出累積的能量,然後繼續餵養、照顧其後代、過正常生活。

    但是,列文發現,人類卻不容易透過這種方式釋放能量。只要我們進入收縮、凍結的回應方式,就會積攢巨大能量,對神經系統造成沉重負荷。如果我們的爬蟲腦可以按照自然方式運作,就能在度過危機後加以釋放能量;然而,我們高度演化的新皮質(理性腦)通常會干擾這段過程。其所感受的恐懼與欲望,會強大到抑制恢復訊號釋放的能量。身為人類,卻困在讓動物維持健康和成長的神經系統循環。對我們來說,未釋放的殘餘能量會成為根深柢固的創傷源頭,許多創傷接觸反應症狀,都包含為了制服這些堆積能量而衍生的生物反應。

    列文在《喚醒老虎》一書中總結:「新皮質沒有強大到能取代我們面對威脅與危險時的直覺防禦機制,也就是戰鬥、逃跑或凍結等反應。在這方面來說,人類還是有相當大的程度受到動物本能約束。然而,由於動物不具備高度演化後形成的新皮質,身體藉由釋放能量自然回復正常的功能不受影響;但對人類來說,我們在面對威脅時,卻會啟動永無止境的直覺反應循環,直至形成創傷。」

    列文用他的研究做為「身體經驗創傷療法」的基礎。奉行者相信:「創傷反應的核心為生理反應,我們也必須從生理下手才能開始康復。」列文的方法應用多種技巧,釋放因創傷而凝結的能量,若能成功,就可以使神經系統恢復原有的彈性、達到能自我調節的狀態。

    學習如何與內在能量互動,是支持身體內在復元力的第一步。我們可以溫柔地探索讓身體內部能量保持流動的方式。當能量流通受阻時,便能找到解開阻礙的方法,進而創造長期維持健康的基礎。



    我彷彿能感覺到身體中累積的一切毒素。如果不去衝浪、騎單車或跑步,我就沒辦法繼續好好生活。
    ──馬克.泰納西(Mark Thanassi),加州聖塔克拉拉急診主治醫師



    在猶太傳統中,有人過世時,大家會「坐七」守喪。對於大多數猶太人來說,他們需要在這段時間與痛失至親者密切接觸和對話,以提供支持。在某些東正教社群中,坐七的其中一項規定,就是只有在喪親者主動搭話時,訪客才能與他們對話。其中一個原因是見證他人的痛苦本身也有巨大的力量。我們做什麼、說什麼或是以什麼方式觸碰對方並不重要,而是要讓這些承受痛苦的人了解自己並不孤單。因為我們本質上彼此緊密連結,就算什麼也沒做,見證他人創傷者也可以分享喪親者經歷的痛苦。

    如果我們要保持身體、情緒與心靈健康,就不能把分享痛苦當成吸收痛苦,因為痛苦的能量必須持續流動。如果放任自己見證的掙扎和苦難在身體扎根、積累,就會使其過於蓬勃發展,遮蔽內在的一切光明。將這種累積的痛苦連根拔起,比預防痛苦在內心扎根要困難得多。

    傑克.康菲爾德說:「別人託付什麼?我們又該怎麼回應?答案很簡單,當我們以不健康的方式接受他人的痛苦,我們會擔心、感到不安、不自由。既然一切都改變了,我們需要找到放下的能力,讓自己的心得寬慰。」

    對不少人來說,要實踐這種概念,可能得先大幅度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放下痛苦聽起來很被動、很艱難,因為想到要減少對事情的掌握程度,就讓人充滿恐懼。畢竟從小到大,被教導的都是「採取行動等於實踐、等於成長、等於生存」。於是靜止可能等同放棄、軟弱,甚至是死亡。雖然最終這些聯想可能會遭到質疑,但也不必一夕之間丟棄一切既有想法。

    不一定要靜觀問題,才能使能量流動,但可以透過有意識且自律的方式,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洗滌、排毒,並放下重擔。有些人能透過跑步這種快速的動作來讓能量流動;其他人則可能會更傾向透過靜止方式達到覺察、連結、行動,最終促進生命平衡。這些人可能會練習專注呼吸、靜心、散步、園藝、念經、頌唱禱文等。
    釋一行曾對一位詢問應該把腳步放多慢的門徒說:「你從來沒看過僧侶跑步吧?我們總是慢慢走,如果你動得太快,就無法聚焦在當下。」

    讓能量流動,可以使自己的身心靈維持在最佳狀態,而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有意識地呼吸。很多人可能會很訝異,專注呼吸居然是讓我們維持平衡的關鍵。但幾乎所有古老傳統都認為,有意識、刻意的呼吸非常重要:北美原住民舉辦日舞與汗屋儀式(編按:Sweatbox,以蒸氣浴導致大量出汗,象徵排出體內不潔淨之物以達到淨化目的)長達好幾世紀;北美塔拉烏馬拉人把跑步視為健康的核心;印度自有史以來就有瑜伽的傳統,也開始舉辦大笑集會。

    世界各地的冥想傳統發展出各種做法,透過呼吸為主要指引,使心思覺察力更敏銳,並培養慧眼。呼吸是最平常,且維持生命所須的動作。而這也提醒我們,萬事萬物,連同生命都服膺於「無常」的普世法則,讓我們了解自己必須與各式各樣的抉擇和諧共存,且對生命有更深入的覺察。



    一般對於暴行的回應,就是將其從意識中驅逐。有些暴行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力過於可怕,以至於無法明言⋯⋯然而暴行卻拒絕被掩蓋。和企圖否認暴行欲望同樣強大的,就是掩蓋無用的信念。普羅大眾都知道,除非我們公開談論暴行,否則其影響力將陰魂不散。
    ──茱迪.赫曼,《從創傷到復原》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副教授



    卡崔娜風災過後,許多城市的居民深陷痛苦當中,眼神空洞不已。我在紐奧良主持創傷照管工作坊,並有幸能與風災紓困人道支援基金(People's Hurricane Relief Fund)合作,並看到兩位容光煥發、與眾不同的女性:金伯莉.理查茲(Kimberley Richards)與卡妮卡.泰勒墨菲(Kanika Taylor-Murphy)。她們都是社區組織者、倡議人士與教育家,風災侵襲、河堤垮掉時也都不在紐奧良,且度過了身為緊急救難人員帶來的創傷,其中一位更是僅存一幢位於密西西比州皮卡尤恩的磚房。兩人都在源源不絕的創傷接觸後續影響中,繼續堅強生活,更為生存與重建人道協會(People's Institute for Survival and Beyond)等機構服務,並與親朋好友一同努力重建紐奧良。

    我幸運地能有機會問她們如何有效照顧自己,金伯莉說:「風災過後,我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完全沒有照顧自己,之後我開始生病,精神方面開始出問題。自那時起,我每天早上都會花一、兩個小時散步。現在有其他七位女士也加入了我的行列。我們會在社區中行走,而我會在這時候好好呼吸。這很困難,因為我會想,要是我有時間散步,就應該去幫助別人。這念頭壓得我喘不過氣,但我依然堅持下來,繼續散步。」卡妮卡則說,練氣功以及和金伯莉與其他朋友一起散步,讓她得以克服創傷。

    比莉.羅森的整個職涯都在第一線對抗創傷,且在全華盛頓州各地投入創傷心理減壓活動。她會在一天中找幾個時間點,提醒自己要記得深呼吸。在工作時,每當電話響起,她就會先深深吸氣、吐氣一次,才接起電話。

    其他讓能量流動的方式有運動、寫作、唱歌、念經、頌唱禱文、跳舞、武術、散步與大笑,只要你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同時運用正念即可。有位在基督徒和睦行動中負責協助北伊拉克空襲受害者的同事說:「我喜歡能夠放空的活動,像是靜心、深呼吸、接觸大自然,還有思考自己能如何不緊緊抓住東西不放。」

    ……

    試一試

    一、以舒適的姿勢或站或坐,在手舉過頭時吸氣,放下手臂時吐氣,慢慢重複此動作二十次。
    二、在工作時,堅持每小時要起來走動、跑步、旋轉或到戶外騎腳踏車五分鐘。在這段時間內,專注在慢慢深呼吸,同時也注意周遭美麗的事物,並一起吸收這些美景。
    三、與一位可以固定聯絡的同事或朋友建立互助諮商的關係。你們必須同意為彼此提供諮商幫助,就算只有五分鐘也好。讓朋友先開始講話,並平靜地注意聆聽;接著再換你講。你可以將所有心聲都說出口,排出心中一切想法;而朋友也要專注聆聽你說話五分鐘,你們可以經常反覆這麼做。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創傷照管》
    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
    圓神書活網 https://bit.ly/T0400052
    博客來 https://bit.ly/T0400052-B
    金石堂★選書 https://bit.ly/T0400052-K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https://www.facebook.com/BookLife99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