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社區資源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社區資源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社區資源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社區資源例子產品中有26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那一年,中電執行長:「碳密集型企業到2050年麻煩會很大⋯」 依賴燃煤電廠的中電 決定轉向零碳排!(09/10/2021 財訊雜誌) 不要把永續投資想成縱身躍入未知的領域,而是當作避險策略。看看中電集團(CLP)的例子。 中電集團是亞太區最大規模的私營電力公司之一,投資遍及香港、中國內地、澳洲、...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5的網紅吳益政,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百年醫院的重生與轉型 —— 市立民生醫院轉型樂齡社區醫院 民生醫院在苓雅區已經有百年歷史。隨著現代醫療環境改變,民眾就醫不是到診所,就是到設備更好的大醫院,中間的地區醫院就「卡住了」。前幾年民生醫院經營狀況跌到谷底,市府甚至一度考慮放棄,打算委外經營。 我們認為,一座城市,需要自己的公立醫院,...

社區資源例子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6-02 22:51:00

【@businessfocus.io】原住民寄宿學校驚現215具兒童遺骸 加拿大30日降半旗以示哀悼 . 加拿大一個原住民團體於上周四(27日)發佈聲明表示,近日在卑詩省(Colombie-Britannique)當地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原住民兒童寄宿學校附近發現,地下竟埋著215具兒童遺骸。這一消息...

社區資源例子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10 05:15:14

在爭議聲之中,觀塘海濱音樂噴泉終於昨天初啼試聲,為街坊帶來三場音樂噴泉表演,吸引不少人前來觀看留影。儘管被批評造價過高、海濱綠化地帶被削減、浪費水資源等,觀塘海濱音樂噴泉以及它的周邊設施,都讓人重新思考社區公共空間背後的規劃思維,以至居民的需要怎樣得到回應。 開幕當天觀察,除了前來打卡留影的人,其...

社區資源例子 在 TOBY TSUI 徐玉珊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1-05 16:02:57

【Lets Go Drawing Together - 不是BL的故事 】 一次機緣巧合之下,我成為了一位即時傳譯員。 那次傳譯對象是他們- Rojit 與Simant。 他們是兩位尼泊爾的男生,是MaD Incubator 的參加者,於每次的工作坊中,在他們耳邊即時傳譯,為要協助他們理解MaD...

  • 社區資源例子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3 14:44:54
    有 10 人按讚

    那一年,中電執行長:「碳密集型企業到2050年麻煩會很大⋯」 依賴燃煤電廠的中電 決定轉向零碳排!(09/10/2021 財訊雜誌)

    不要把永續投資想成縱身躍入未知的領域,而是當作避險策略。看看中電集團(CLP)的例子。

    中電集團是亞太區最大規模的私營電力公司之一,投資遍及香港、中國內地、澳洲、印度、東南亞及台灣的能源市場。集團業務涵蓋能源價值鏈每個主要環節,包括零售、輸電和配電,並擁有多元化的發電組合。中電一向著眼長遠發展,不斷積極推動公司革新,讓業務可持續發展,迎合未來需要。

    作者: 瑞貝卡.韓德森

    中電是亞洲數一數二的民營電力公用事業。2004年中電宣布,截至2010年,它的電力將有5%來自再生能源。2007年,中電再加碼,承諾在2020年前實現20%的發電來源來自零碳能源。這是亞洲電力公司當中最有抱負的目標,然而若以傳統標準來衡量,這樣的目標根本沒有道理。

    中電的大部分發電廠都是燃煤電廠,這在亞洲相當普遍,因為煤很容易取得,而且價格相對便宜,自然成為發電首選燃料。

    在2007年,燃煤電力比太陽能、風力或核能都要便宜許多。即使到2013年,太陽能和風力成本已經大幅下降,中電仍然假設風力的成本會比煤高出30%,太陽能的成本更是煤的三倍。

    那麼,中電這個算盤到底是怎麼打的?我認為中電考慮的,是繼續重度依賴燃煤發電的風險。燃煤發電隱含著重大的政治風險,發電廠是不動產,運轉期間長,成本又高,一般需要花三到五年建造,之後可以運轉發電二十五到六十年。

    由於無法移動,又往往是當地唯一的供電來源,燃煤電廠要成功營運,關鍵在於跟社區保持良好關係,也就是取得一般所稱的「營運社會許可」。中電相信總有一天,燃煤電廠所在社區很有可能會把汙染、淹水的責任怪到電廠頭上,屆時電廠的營運社會許可就會出現大問題。中電擔心政府可能會採取行動懲罰燃煤電廠,也許透過某種形式的碳價或碳稅提高煤的價格,也許直接勒令燃煤電廠關閉。

    繼續採用燃煤發電也會有技術風險。中電相信,太陽能和風力的成本很有可能大幅下降。新技術在剛推出的時候,價格往往比較高,例如第一支可攜式消費性手機在1983年推出時,要價3,995美元,換算成2018年的幣值就是1萬美元多一些。

    但大多數技術都會沿著所謂的「學習曲線」發展,當需求增加,企業便會投入更多資源在研發上,而隨著技術愈來愈普遍地用於產品中,企業的製造能力也愈來愈強。雖然在2007年,太陽能和風力比燃煤貴許多,但遲早比燃煤便宜的機率顯然是存在的。

    我不知道中電有沒有為這兩種風險訂出確切的機率,但我在2008年問了好幾位公用事業公司的高階主管,他們認為這兩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結果答案非常一致。這些高階主管大多認為,未來二十年中,再生能源的成本可與化石燃料競爭的機率是30%左右,而公眾施壓迫使政府實施某種形式的碳稅或碳價的機率也是大約30%。我們把這兩種不確定性以四個象限表示:

    這張圖的右上方界定了「一切照常不減排」的世界,即沒有法規管制碳排放,再生能源相對於化石燃料的價格也仍然昂貴。我有時會說,這叫做「老天保祐」的未來,因為有那麼多的企業、花那麼多的時間,祈求這樣的未來。根據那些能源主管的說法,有大約49%(70%×70%)的機率,到2030年時,我們的世界跟現在差不多。左下方界定的是「綠色天堂」,在這樣的世界裡,碳排放是要付費的,再生能源也比燃煤便宜。在2008年,許多公用事業主管認為這種未來不太可能發生,機率只有9%。但其他兩種未來:「再生能源有競爭力」和「法規管制碳排放」,發生的機率都是21%左右。

    這張圖解有兩處頗有意思:第一,它顯示未來世界跟現在差不多一樣的可能性小於50%;第二,每當我在會議中亮出這張圖,大家總是覺得很新鮮,通常一開始會嘲笑那些堅信綠色天堂即將來臨的夢想家,再慢慢轉到苦惱該如何兩邊押寶避免損失。中電的領導層認為,未來世界能夠一切如常不減排的機率實在很低。2013年,時任中電執行長的包立賢(AndrewBrandler)這樣說:

    我們認為,碳對任何企業都是長期威脅。如果是碳密集型企業,到2050年麻煩會很大,很有可能到時你已經被淘汰。中電成立超過一百年,我們希望到2050年,中電還在經營,但我們不能等到2049年才開始行動,必須一步步朝著目標邁進,隨著世界的變動,為每一個轉彎預先做好準備。

    這是了解中電策略的關鍵,危機就是轉機。亞洲的電力事業如果要去碳化,那麼在競爭白熱化之前搶先轉向零碳能源,將會是極具吸引力的商機。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重新想像資本主義 》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wealth.com.tw/home/articles/33822

  • 社區資源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30 22:27:13
    有 270 人按讚

    第 17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中)(文字版)

    去年臺灣防疫走在世界各國之前 ,
    不單創造了很長一段時間確診人數「加零」的這種成績,
    給我們自己爭取來一段很長的安全時間,也舉世刮目相看。
    但是到了今年 5 月卻有了破口,疫情爆發,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
    有什麼值得我們當做前車之鑑,做未來的防範?

    我訪問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學者,得到的一個印象是:
    當然我們去年因為封閉邊境,鼓勵大家、要求大家戴口罩、勤洗手,
    達到了相當的成績。但事實上也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太過於只關注在這些事情上,所以也見樹不見林,反而忽視了很多其他更根本性的問題。

    我們現在就先從公共衛生,公衛的課題來說起吧。

    1.
    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的陳美霞教授,對公衛的課題有長期的研究。
    她說:其實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一句話『預防勝於治療』,
    社會的防疫也是一樣。社會的防疫也是有「預防勝於治療」這個課題,
    公衛就是那個「預防」的系統,所謂「治療」當然就是醫療系統。
    陳美霞教授說,跟 2003 年 SARS 的時候比較起來,
    臺灣公衛系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一直在原地踏步。
    原地踏步的情況在顯示在幾點上:第一,就是預算一直太低了。
    像現在臺灣每年醫療健康支出的預算是超過 1 兆多元,
    但是其中 96% 都是在醫療系統上,給公衛系統的只有 4% 左右。
    這個比例在 2003 年SARS 爆發的時候就是如此,17 年後的現在仍然如此。

    第二.整個臺灣在「醫療市場化」的同時,「公衛也跟著醫療化」。
    所謂「醫療市場化」,就是醫院忙著找病人。
    「公衛醫療化」,就是公衛因為預算不足,並且還要求盈虧自負,所以也要提供醫療服務。
    陳美霞教授講了衛生所的例子。
    她說:從 1950 到 1980 年代,臺灣的衛生所普及,在整個公衛體系裡發揮了小兵立大功的角色。
    但是 1980 年代之後,衛生所不但減少,還要自負盈虧,提供醫療服務。
    資源不但沒增加,工作還增加了一百多項。
    到了選舉的時候,還要負擔一些相配合的任務。
    公衛體系本來應該是防疫的主角,現在卻只能處理一些緊急事項跟一些表淺的問題,疲於奔命。
    她認為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如果預算夠、資源夠,衛生所如果可以發揮更健全的功能的話,以衛生所對傳統市場的情況的了解、對消費者互動模式的掌握,一旦出現傳染病,
    而他們對病毒的傳染模式也能夠有了解的話,這幾者相連接起來,
    他們在社會裡可以發揮的公衛教育、預防的功能,會是非常強大的,不只是現在這樣子。
    所以陳美霞教授建議:未來防疫的重點應該放在公衛上。
    而公衛真正的主角是各地的衛生所和社區。
    至於中央應該扮演的角色,就是統籌跟分配資源。

    臺大公衛學院的李柏翰教授,他也提出他的看法。
    他說:現在臺灣的學校裡面對公衛人才的培育,
    焦點都放在病理學、流行病學上,做研發、做統計這樣的工作。
    公衛人反而忘記了事實上公衛的工作需要大量跟人接觸,
    必須要對人了解,對人文、社科相關的知識要有所涉獵。
    所以他建議:為了培養未來公衛人對人文、文化的敏感度,
    應該參考英國的例子,重視醫學人文、健康人文,
    讓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參與到公衛課程的設計上。

    2.
    再來,一個社會是否能夠防疫成功,
    跟這個社會是否照顧得好社會上的弱勢族群有很大的關係。
    也許你會問我說:這跟照顧弱勢群族有什麼關係?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陳美華教授說得很好。
    她說:能夠看到邊緣地帶,世界就有機會變好。
    同樣的如果我們日常就對社會的邊緣、對這些弱勢者不注意的話,
    那到了一定的時候,到了疫情期間,所有的問題就會加倍奉還。

    這樣看的話,臺灣今年 5 月之所以爆發疫情,也就很清楚了。
    因為有兩大破口都是來自於弱勢族群。
    一個是萬華茶室裡的工作人員,一個就是高科技公司裡的移工。
    陳美華教授長期關心臺灣的弱勢族群,
    包括了八大行業的工作者、移工、街友,以及社會低所得工作者。

    陳美華教授認為:臺灣社會長期不肯正視色情相關的產業,
    把它逼進了暗處,這一次萬華茶室終於看到了後果。
    因為所有的事情進了暗處之後,就很難觀察、追蹤。
    而社會把這些弱勢族群污名化之後呢,更給防疫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所以她認為像那個獅子會長站出來,其實有很大的勇氣。
    但很多人卻是不但不理解他的勇氣,還嘲笑他。
    陳教授認為:這些嘲笑有很大一塊出於大家的自保的心理、獵巫的心態。
    但大家都沒有想到:像是舞廳、酒家、陪侍業這種工作全面歇業,
    長期下來,他/她們怎麼生活?
    因為這些人都是要靠每天拿的日薪來生活,
    長期歇業對他/她們的打擊是非常嚴重的。
    而一個社會要保持正常的運作,同時又兼顧防疫,
    不可能長期把社會底層的一群人的生存置之不理、視而不見。

    第二 也就是臺灣高科技公司裡的移工爆發疫情的事件。
    陳美華教授也說,這讓我們看到了臺灣科技業雖然自稱提供最乾淨的工作環境,
    代表先進、尖端的公司治理模式,但是對移工的心態卻是非常有偏差的。
    在這種偏差心態下,移工的生活環境那麼差,
    有一天他們那裡成了爆發疫情的缺口,不也是很合理的嗎?

    3.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的林宗弘教授,長期研究臺灣的產業和勞動情況。
    他的觀察也是如此。
    他認為臺灣的勞動人口裡,有兩個族群是長期受到最大的剝削。
    第一就是外勞、移工。
    健保雖然有覆蓋到這些外勞、移工,但是醫療條件和居住條件都很差。
    所以林教授認為:如何改善這些移工的生活和健康條件是當務之急。
    並且,我們應該努力幫助那些有意願留下來,和臺灣一起打拼的移工成為移民。
    再來,在臺灣的勞動人口裡,受到嚴重剝削的就是年輕人低薪族群。
    從 1999 到 2016 年,17 年間臺灣的名目所得都沒有成長。
    因為通貨膨脹,實際上還在倒退。
    林宗弘教授說:上一次 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
    臺灣年輕族群受到了這種高失業率壓低工資的壓力,
    22K 的影響持續了 7 年之久,直到大約太陽花爆發時才好一些。
    而目前的情況,雖然相對有臺商回流、資本回流這些比較好的情勢,
    但是因為疫情,所以使得今天的年輕人馬上要面臨一個殘酷的現實:
    畢業就是失業。因此他認為如何協助年輕人低薪族群,
    是一個非常立即而緊迫的課題。

    4.
    弱勢者當然不只這些,還有護理人員。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的蔡友月教授說:
    比起 2003 年 SARS 來襲的時候,17 年後 臺灣醫院裡的應對能力好了許多。
    SARS 期間,大家完全不知道怎麼應付院內感染,
    但今天即使發生院內感染,也可以很快地把破口補起來。
    然而,還是有醫療能量不足的問題,特別是護理人員。
    而護理人員在這一次疫情裡的努力,是特別令人感動的。

    蔡友月教授說 很多醫生都向她承認: 醫生面對這些病人,
    開了一些處方之後就離開了。
    而那些重症患者是誰在照顧他們呢?
    就是護理人員要穿著隔離衣,不斷地進出,留下來一同陪同他們。
    所以護理人員的壓力是完全不同於醫生的。
    護理人員一方面這麼令人感動地在投入她們的工作中,
    但事實上她們處在極大的壓力下,也是一種弱勢族群。

    在《讓我們勇敢夢想》第 8 集的報導裡 我們訪問過一家「無論如河」的書店。
    這個書店是有四位護理人員背景的人所創立的。
    而其中之一,就是創立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的梁秀眉。
    梁秀眉就特別跟我們強調說:在醫院資本化、追求利潤化的情況下,
    護理人員在醫院裡的壓力是外人所難以想像的。
    她們不單人數減少,工作量加大,並且接受培訓的時間也減少。
    因此她講:很多護士都說她們愛喝珍珠奶茶,為什麼呢?
    是因為她們忙的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了,所以最方便的路子就是喝珍珠奶茶。
    而據她所知,在這次疫情期間,她們的工作更忙。
    很多人是連喝珍珠奶茶的時間都擠不出來了。

    談完了公衛的課題、弱勢族群的課題,
    接下來我們要談政府的角色,以及公民社會的課題。
    下一集歡迎大家繼續收看,謝謝。

  • 社區資源例子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6 20:16:50
    有 379 人按讚

    【土地共孽:濕地門口層層疊 林村樓39層高人口Double】#土地共享

    繼南豐打頭陣之後,恒基新鴻基今日再入兩個大型「土地共享」申請,分別建議喺大埔汀角路起17層、對著南生圍起25層、林村裡面起39層嘅住宅大廈,位置偏遠,一睇就知呢種由地產商主導既規劃模式出現極大問題。

    極高密度唔單只衝擊地區規劃佈局,當中政府要俾動輒億億聲既修橋補路收地成本,為左服務地產商提出既山卡啦位置,拖走埋本身處理房屋土地問題既規劃資源,重有機會順路破除埋同區地產商土儲既發展限制。

    如果你睇新鴻基個塊可謂貪婪之最,本身位處濕地緩衝區,發展密度由0.34變4.14,暴增12倍。地產商建議政府開個條路,重會駁到去丁屋大王王光榮(部分)持有既超巨型潛在套丁土儲,亦都好有機會順路緩解埋附近新鴻基剛拎左既1500間「跨代共居」豪宅項目。咁濕地啲雀冇得留底? 新鴻基話個樓契會要求住戶唔好光污染對出南生圍濕地,就做到減低對濕地環境影響,真係好「有效」。

    其實恆基個塊都不相伯仲,39層勁過誠哥個洞梓觀世音像,本身揀個塊地係曾經先破壞後發展既經典例子,呢個發展計劃仲會帶來額外多34000人,係現時整個林村谷人口嘅約莫1.5倍,想像下林村條雙線雙程路會發生咩事,即使政府開多兩條大路幫佢駁到入林村既樽頸位,起好後包保日日大塞車,同引發原有選擇鄉村生活既居民移民潮。

    究竟呢條屎橋邊個咁叻諗出黎? 翻查翻成個土地共享政策既歷史脈絡,最早追溯到工商界代表黃友嘉既智庫2012年已經提出相類似既建議,及後2017年由林鄭開展「土地大辯論」,預設地產商農地要用「公私合營」模式發展。政府話避免土地共享計劃令人有官商勾結嘅觀感,成立個「土地共享小組」提供第三方意見,竟然委任返黃友嘉做主席,真係好可信噃。

    歸根究底,係公私合營呢個遊戲設定,必然導致規劃災難。呢個分地遊戲既最核心精神,說穿了就係透過倍大原有用地上既發展密度,將額外多左既樓面俾7成政府起公屋,地產商自己再在原有地盤以上擸多3成。在此玩法之下,註定左地產商一定會拎啲本身好低密度/豬頭骨既地出黎玩,再將密度無節制擠到最極大,反正都係政府出錢支撐個交通負荷,再圈埋附近既官地入去計大條數,亦都可以幫地產商收埋啲自己收唔到既小地主/民居既地。

    本身一直行之有效既政府主導收地規劃,可以平衡到發展密度/生態環境/社區配套/用地選址等等元素,依家因為政府唔忍心收地產商土儲,變左由地產商主導呢個層層疊遊戲,註定左成個城市要為地產商暴推發展密度既貪婪而承受土地共孽。

    #貪心的小狗
    #濕地保育區前起24層係咩玩法
    #林村人口一招double
    #土地共享計劃
    #土地研究

    參考資料:

    🙁發展局 2021年8月6日 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再接獲兩宗申請
    https://www.devb.gov.hk/tc/issues_in_focus/land_sharing_pilot_scheme/land_sharing_pilot_scheme_applications/application_received/index.html

    😲香港公私合營的歷史真相
    https://liber-research.com/34/
    --
    💪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8月專題全集:https://liber-research.com/steamlining_planning/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Podcast:https://liber-research.com/podcast/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 社區資源例子 在 吳益政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11-16 12:23:25

    百年醫院的重生與轉型 ——

    市立民生醫院轉型樂齡社區醫院

    民生醫院在苓雅區已經有百年歷史。隨著現代醫療環境改變,民眾就醫不是到診所,就是到設備更好的大醫院,中間的地區醫院就「卡住了」。前幾年民生醫院經營狀況跌到谷底,市府甚至一度考慮放棄,打算委外經營。

    我們認為,一座城市,需要自己的公立醫院,扮演公共衛生、衛教、政策推動等方面的角色。同時,找到自己定位、妥善經營的公立醫院,也能減輕大醫院已經過於沉重的負荷,守護市民健康。

    民生醫院位於市中心,交通非常方面,既有的硬體設施也已經相當完善。只要補充人力和醫療設備,就可以滿足更多市民就醫需求。在吳益政的努力下,要求政府挹注預算、更新設備、推動院際合作,並將市立民生醫院定位為樂齡醫院,附屬「洗腎中心」和「護理之家」。

    2014年四月,急診室再度開啟,象徵其戰力已經齊備,如今患者回流比例,倍數成長,重新成為市民信賴的社區醫院。

    從「循環城市」的精神出發,政府其實有很多資源,市民也有很多需求,因為沒有適當的配置,這些資源就無法很好的發揮。民生醫院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高雄既有的設備、空間、人才,如何才能提供市民更好的服務。

  • 社區資源例子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6-12-14 18:34:01

    我早前曾在立法會會議上要求政府考慮在大圍興建綜合市政大樓,可惜政府表示沒有計劃。另外,我亦十分關注領展壟斷,罔顧民生的情況,有見及此,我在不久前提出「力促市場健康競爭,制衡領展獨大局面」議案,促請政府正視各區社區設施和服務不足等問題。
    地區規劃問題積存已久,但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我支持「更新《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及增加社區設施以優化生活環境」議案,希望政府聆聽市民的需求,善用公共資源,並研究是否可以從批地和地契方面著手,加強對領展的約束和規限。
    以下為我的發言全文:
    我在今年11月16日的立法會上,曾就「地區設施的規劃和管理」提出一項口頭質詢,並問及政府有否計劃在人口密度越來越高的大圍,尋找合適地方興建綜合市政大樓,為大圍居民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包括街市、圖書館、託兒所、護老院及停車場等。當時,發展局局長在答覆中清楚表明:「政府現時未有計劃在大圍興建新的綜合服務大樓。」不少大圍居民和區議員聽到局長的答覆都感到非常失望和不滿,並質疑政府的地區規劃「離地」,未能滿足市民和社區的實際需要,所以我支持這項議案,促請政府全面檢視和更新現時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和相關的城市規劃指引。
    除了提出有關的口頭質詢,我在今年11月23日亦提出「力促市場健康競爭,制衡領展獨大局面」議案,希望政府正視各區的社區設施和服務不足、商品和零售商舖選擇不多,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的問題,並建議政府推出一些短期措施,包括設立臨時墟市,以及推出以地區為本的先導計劃,在有需要地區興建公營街市,並邀請社 企參與營運,長遠政府應研究在各區興建新型綜合市政大樓,以及改善和提升現有市政大廈的設施,為居民提供更全面、更切合居民需要的社區設施。議案最終是獲得立法會通過。
    主席,當日近40位就有關議案發言的議員中,不少都提到,政府應該修訂現行的規劃標準,希望政府可以考慮在一些新發展區,以及人口密度較高,且區內現有設施殘舊不足的地區,興建公營街市。我留意到,食物及衛生局高永文局長在總結發言時提到,政府在較早時候已經將過往按照人口、住戶數目等規定標準,修改為現時較具彈性,可以考慮一籃子因素的標準。在新規劃標準下,對於一些已有領展街市或其他私營街市,而數目上符合政府的規劃標準,政府都可以因其他不穩定因素而考慮是否需要在那些地區興建新街市。但在實際情況下,修訂有關規劃標準是否對市民有利呢?
    事實上,根據規劃署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有關公眾街市的條文,原本規定每1萬人口便須提供40至50個公眾街市檔位,但當局在2009年作出修訂,刪除了人口與街市檔位比例的標準,之後政府是否真的可以更彈性地考量一籃子因素,在有需要的地區興建公眾街市?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數。不少市民實際上只見到,東涌、天水圍、大圍等多個地區都出現社區設施、街市檔位不足等問題,對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多不便。
    此外,取消街市檔位的人口規劃標準,卻造成漏洞,就是領展可以無需根據原有規定,按人口提供相應比例的街市檔位,同時亦可將原來規劃為街市的用地,在無需申請兼免補地價的情況下,改為興建商場,為領展帶來更多的商場收益,至於市民卻成為最終受害者。據報道,今年二月底關閉的天水圍天耀街市,正是規劃標準在2009年作出修訂後,領展將旗下街市改建商的一個例子。我們實在不希望再見到類似情況再發生,對居民造成影響,希望政府正視有關問題,並研究是否可以從批地和地契方面著手,加強對領展的約束和規限。
    主席,我明白,興建公眾街市要佔用政府土地,並涉及公帑開支,但同時政府亦應顧及市民的實際生活需要,以及經濟負擔能力,我相信如果地區規劃得宜,不但可以改善市民的生活質素,公共資源亦得以善用,對市民和政府都會是雙贏的。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

  • 社區資源例子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3-03-25 18:24:30

    今(25)日立法委員林佳龍在衛環委員會針對長期照護問題質詢衛生署、勞委會與內政部。林佳龍在會中提案通過要求內政部與衛生署重新訂定長照的補助標準,取消中低收入戶民眾自付比率;提高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各種照顧服務補助的上限。

    首先,林佳龍取出,目前長照服務分一般戶、中低收入戶與低收入戶,其政府分擔比率不同,但政府補助額度的上限卻是相同,弱勢者可能因為經濟情況較弱而選擇負擔得起的補助額度方案,導致無法受到充分的照顧服務。

    林佳龍指出,低收入戶占長照服務使用14%的資源,中低收入戶占長照服務使用12%的資源,比起一般戶占長照服務使用資源74%明顯低,但實際上弱勢者家庭通常支援較少受益長照服務較高。林佳龍在衛環委員會提案並獲得通過,要求內政部研議應重新訂定補助標準,取消中低收入戶民眾自付比率;提高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的照顧服務每月最高補助小時數;提高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輔具購買、租借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補助額度;提高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老人營養餐飲服務補助額度;提高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交通接送每月最高補助額度;提高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居家護理每個月最高補助額度。同時衛生署應檢討重新訂定補助額度;提高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的喘息服務每年最高補助額度;提高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社區及居家復健補助額度。

    林佳龍表示,長照是國家邁向老人化社會的福利體系,既是就業政策,也是福利政策,目前長期照護主責規畫機關是衛生署,未來的主管機關是衛生福利部,長照十年已經到了第七年,長照法還沒通過,政策執行也未見統合,他憂心未來衛生署是否訂得出來長照發展政策與計畫。林佳龍也指出,去年是陳振川及薛承泰正偉在協調,後來薛承泰去職,陳振川任工程會主委,政院目前由陳士魁協調長照小組,但卻還沒開過會看不出政策執行的統合,表示馬總統不重視,江院長不用心。林佳龍強調,政府預算編列不足,也表現出對長照的不用心,長照公務預算每年編18.7億到28.34億,迄今已動用第二預備金10億。

    林佳龍指出另一個計劃牆上掛掛的例子是行政院去年10月由政務委員陳振川及薛承泰於共同主持「長期照護之產業政策與法令鬆綁相關事宜」協商會議,會議中決定要引導民間資金,尤其是保險業投入國內長期照護產業,兩個政委走一個,一個任工程會主委,這個政策人亡政息,沒有效率。內政部認為保險業投入國內長期照護產業目前不見得適合,還要再研究!

    對居家照護勞委會對本國、外籍服務員的轉介,七年來約70萬個cases,53萬聘的是外籍看護,林佳龍指出光從人力問題就看得出長照體系四分五裂!從勞委會職訓中心結訓的學員少投入居家或社區照顧服務,多流向醫院、機構,勞委會推了專業證照制度卻還是面臨薪資太低、專業沒價值、待遇不合理等問題,林佳龍也要求勞委會推動的家事勞工權益保障法盡速提送立法院。

    勞委會已經將家事勞工權益保障法送行政院,對家事勞工者的勞動權益有所規定。勞委會表示,照護員未來還是盡量用本勞取代外勞,機構服務員有規定本勞、外勞的比例,居家服務上本國籍、外籍的比例必須還要跨部會研議協調。林佳龍要求三個月提出研議結果。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