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個案管理訓練課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個案管理訓練課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個案管理訓練課程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長照2.0的介紹: ABC服務據點角色功能】 講師: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 李依臻助理教授 台灣於今年四月台灣高齡人口突破14%,已經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人口老化不代表長期照顧需求一定增加或照顧會造成社會問題,其主要受到社會結構變遷,再搭配國家衛生醫療制度、生活水準及其他社會人文等...
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個案管理訓練課程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長照2.0的介紹: ABC服務據點角色功能】
講師: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 李依臻助理教授
台灣於今年四月台灣高齡人口突破14%,已經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人口老化不代表長期照顧需求一定增加或照顧會造成社會問題,其主要受到社會結構變遷,再搭配國家衛生醫療制度、生活水準及其他社會人文等因素的影響,然而快速增加的高齡化人口比例,有高度健康照護的需求,為影響我國長照的重要因素。
我國長照計劃自1998年來開始施行,於2016年正式啟動「長照2.0」十年計畫,除了長照1.0原先的對象繼續提供服務外,擴大納入50位以上失智症患者、55-64歲為失能平地原住民、49以下失能身心障礙者及65以上僅IADL失能之衰弱老人,由於時代的變化,醫療的進步,促使人們的平均壽命延長,同時也面臨更多的問題,更多需求者的出現,促使長照2.0的轉變和出現。此外,在服務項目上,彈性與擴大長照1.0的8項服務,創新與整合7項新服務,並提供2項銜接服務,以提供更佳良好且便利的照護。
在長照2.0的體系下,最重要的即是服務體系的建構與人力規劃,我國在考量資源與服務使用者範圍後,希冀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模式,其目的在於期望失能長者在住家車程30分鐘內的活動範圍,建構「結合醫療、介護、住宅、預防以及生活支援」等各項服務一體化的照顧體系,在其中的推動策略採用分級運作「培植A-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擴充B-複合型服務中心及廣設C-巷弄長照站」,其運作方式、服務內容及提供單位於下分述。
首先,期望失能長者在住家車程30分鐘內的活動範圍,建構「結合醫療、介護、住宅、預防以及生活支援」等各項服務一體化,而A級之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係在建立在地化服務體系,整合和銜接B級與C級資源,依照該區域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之計畫連結資源和社區,如長照旗艦店或總店,主要由公立機關或公益法人執掌,並持續宣導和執行,例如:透過社區巡迴車與隨車照服員定期接送,串連ABC三級服務;接著,B級之複合型服務中心旨在提升社區服務量能,增加民眾獲得多元服務,如同專賣店一樣,根據不同社區的需求,創新服務項目,舉例而言,若該社區需要復健的長輩較多,但社區中其實缺乏復健的診所,亦或是對於長輩們較為不便利,那可以開辦社區復健的整合式照顧模式之長照服務,這對於長者更為友善,而此部分的服務提供者,除了公益為目的之法人團體外,福利機構、醫療機構或社會工作師事務所皆是提供者,這樣能更貼近群眾的需求;最後,C級之巷弄長照站,其實就像柑仔店,成為長者生活中的一部分,其旨在延伸強化社區初級預防功能,就近提供照顧服務與喘息服務,結合志工資源,譬如說,可以提供短時數的臨時照顧服務,甚至是共餐或送餐的服務,日常起居的一些輔助,此區塊的提供者除上述的單位,也可以由更多元的團隊來協助。
在這樣的運作體系下,預期達成良好的生活支援與預防,提供多元化、彈性化的服務。然而,人力的規劃是一重大的因素。我國的照顧服務員人力其實一直以來都十分缺乏,對於要推動此策略來說是十分不利的,那政府目前除了提供多管道的職業訓練課程外,其實十分鼓勵民眾投入此領域;而在原住民的部分,從族長作為著眼點,執行長照計畫,建構、強化,獎勵成立相關的照護組織,推動計畫,並完善環境,由族長出發,能更加瞭解地區的需求。
最後,除了從政府的角度去觀察,其實在個案中,不可忽視的是當事人的需求和想法,在這樣的長照2.0的規劃下,必須要從各方角度去觀察,了解問題點,才能達成更好的綜效。
#紫丁香婦女培力課程-後疫時代 助人亦自助
#長照2.0
#ABC服務據點角色功能
https://new.lilac.org.tw/2021/02/04/長照2-0 /
(全篇完)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s://new.lilac.org.tw/
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個案管理訓練課程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醫院的高樓蛻變為學校的廣場
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與內江街口的臺大醫院北護分院九層醫療大樓在2017年春被夷為平地,目前的規畫是成為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城區部的一個廣場,已於2019月10月中旬竣工並開放。
圖片由上至下分別由張哲生於2016年9月8日、2017年3月17日,與2019年10月22日拍攝。
畫面左側康定路上的臺大醫院北護分院舊院舍,是我於1972年誕生的地方,當時這裡是臺灣省立護理專科學校附設婦幼衛生中心,大家習慣稱之為婦幼醫院。
畫面右側坐落在內江街上的棕色高樓,是2012年10月啟用的臺大醫院北護分院新大樓,而康定路上的舊院舍在新大樓啟用後閒置至2017年6月,以北護分院「樂齡樓」的新身分重新啟用,設有樂齡病房共19床病床,以服務更多有需要的民眾。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的前身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醫事職業學校附設婦幼衛生中心」,創設於1949年,在地服務已超過60年,隨學校數度升格改制,醫院名稱亦隨之更改。
1949年5月4日,臺灣省立臺北高級醫事職業學校附設婦幼衛生中心成立。
1953年,更名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護理助產職業學校附設婦幼衛生中心。
1963年,因臺灣省立臺北高級醫事職業學校併入臺灣省立護理專科學校,改名為臺灣省立護理專科學校附設婦幼衛生中心。
1981年,更名為國立臺北護理專科學校附設婦幼衛生中心。
1986年10月,奉准更名為國立臺北護理專科學校附設醫療衛生中心。
1989年7月,經核定改為國立臺北護理專科學校附設醫院。
1994年,更名為國立臺北護理學院附設醫院。
2004年8月1日,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正式整併為臺大醫療體系之一員,以建構「老年醫學暨長期照護的整合型中心」為發展重心,並提供社區民眾優質的健康服務為願景。
2012年10月底,蓋了9年的新院舍終於落成啟用,臺大醫院北護分院正式遷入位於內江街87號的新大樓裡。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除了有口碑卓著的護理之家及居家護理業務外,亦有來自臺大醫療體系之專科門診、復健治療及洗腎業務,此外亦積極與政府部門合作參與長期照護制度規劃,發展各類社區機構之老人健康服務,並用心規劃設置老年人多重慢性疾病之周全評估及整合性門診,為國內老年醫療照護開啟先河。
住院方面則落實以老年病人與家屬為核心的全人化照護,進而建構一個以個案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照護基礎,並強調「在地老化」的老年醫療照護模式。
北護之沿革:
1947年,臺灣省立臺北高級醫事職業學校成立,時為醫院的附屬學校,並以助產科為主,第一屆招生有34人,在1947年5月4日正式開學。
1953年,改為三年制的護士職業學校,名稱也改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護理助產職業學校。
1954年,正式成立臺灣省立護理專科學校,此時也開設了公共衛生護士訓練班、並有五年制的護理專科和夜間部課程。1963年改制為五專,並與臺灣省立護理專科學校合併。
1981年,省制修改之後,改稱國立臺北護理專科學校,並引進許多現代化的護理設備與國際交流。
1986年,學校遷入北投區明德路365號新校舍。
1994年,改制為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成為臺灣第一所獨立的護理學院,原有的三專與二專制停止招生。
1998年開設研究所,2002年成立資訊管理系。
2010年奉教育部核准,改名為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個案管理訓練課程 在 黃偉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初四迎神日,喜迎灶神與財神!大家都要四時健康、四季如意!
祝福提早開市做生意的市民朋友,招財進寶、廣納四面八方財~
除了生活豐裕,偉哲也要提醒鄉親,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維護身體健康是幸福的基本要件。
#幸福新政
【關懷的台南 - 社會福利篇】
社會福利是社會進步指標之一,代表政府對某些弱勢群體或個人,提供積極性差別待遇,以確保其生活、生存與發展機會,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的發展。
偉哲將落實六個面向的社會福利政策——
1. [#兒少福利政策]:
• 媽媽安心:提供0~2歲社區公共托育服務,公私協力,健全托育服務。
• 兒少開心:普及兒童、青少年遊戲、運動、休閒場所與服務。
• 早療關懷:強化個案管理 增加早療處所。
• 強化援手:增聘社工人力、強化兒少保護及高風險家庭通報與輔導體系、提升社區圖書館機能、提供多元親子活動。
2. [#婦女福利政策] :
• 安心生、安心養:持續獎勵生育、托育補助及幼兒教育券。
• 安心托、創幸福:擴大辦理保母訓練,創造婦女二度就業。
• 友善哺乳環境:持續強化公私立機構設置哺乳室,讓女性獲得更貼心的照顧。
• 完善創傷婦女照顧:透過家暴與性侵害防治中心的單一窗口服務,從驗傷、聲請保護令、訴訟與爭取子女監護權,協助婦女脫離險境走出傷痛。
• 婦幼智慧安全照護:完整建構婦幼安全返家、交通服務 (例如叫車、停車、公共運輸婦幼保護區)的照護系統。
• 友善性別平權:鼓勵企業進用女性員工,提高性別平等比例。
3. [#老人福利政策]:
• 優化敬老服務:結合智慧城市提供便捷資訊,免費交通搭乘、參加市府活動、智慧醫療公車、方便就醫等。
• 生活安全緊急救護:規劃老人定位及緊急救援服務,緊急狀況第一時間警示與到場支援。
• 健康銀髮場域:結合大專院校、現有健身場所,提供適合銀髮健身、復健場所與人力。
• 樂活老人、銀髮志工:推動銀髮族志工制度 運用時間銀行活化人際互動。推動社區共耕,讓銀髮族透過種植,接觸植物、盆栽和庭園,陶冶身心,獲得療癒。
• 智慧居住安全服務:設立智慧居住規畫諮詢服務站,提供長者生活環境之營造諮詢與協助服務。
• 多元銀髮學堂:結合學校與各類教育機構,提供銀髮族多元學習課程,讓長輩活得健康、活得充實、活得有尊嚴。
• 友善銀髮行政:提供高齡長輩友善的各項行政服務、簡化就醫行政程序、提供友善的櫃台服務。
4. [#身心障礙者福利政策]:
• 化被動為主動,貼心身障服務,建立單一窗口。
• 增加復康巴士、無障礙公車的普及度。
• 盤點無障礙空間,輔導民間設置無障礙設施。
• 獎勵企業進用身障就業
5. [#弱勢家庭扶助政策]:
• 產官學合作,促進弱勢社區經濟活力。
• 協助弱勢家庭脫貧:提供技能訓練、就業資訊平台、媒合就業機會。
• 落實弱勢協助:不侷限於法規,務實提供特殊弱勢家庭認定管理追蹤服務,整合民間資源提供妥適協助。
• 建置實物(物資)銀行:於各區普設實務銀行之分行與據點,提供緊急救助與服務。
• 整合民間資源,建立弱勢扶助支援系統。
6. [#長期照護]:
將配合中央長照政策,轉化為可滿足長青市民需要的貼心照顧與服務。
1⃣️盤點長照資源,落實中央長照2.0計劃:
配合中央長照2.0計畫,盤點與擴充各區A-B-C級長照服務據點 (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級-複合型日間服務中心、C級-巷弄長照站)。
2⃣️發掘需服務的長青族:
結合在地衛生所與區里鄰辦公室,評估社區需提供服務之衰弱長青族、訂定轉介及獎勵機制,讓每位長者皆可獲得專業團隊的照護。
3⃣️培植長照人力,增加服務量能:
除鼓勵居家婦女投入長照事業並與各大學及訓練機構合作,培植長照人力,增加服務量能;建置專業團隊,提供活力評估檢測站與個別化復健諮詢。
4⃣️落實偏鄉與弱勢長照服務:
推動偏遠地區長照服務、逐年擴增據點、建構專業支持系統,提升服務品質、提供創新整合服務推動。
5⃣️重視長青族營養及飲食健康:結合地方營養師公會,增加服務量能;提供營養健康評估與個別化飲食及營養衛教;與送餐服務單位合作,提供個別化之飲食調整。
------懶人包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UFB3NSejsdw
https://goo.gl/hF8K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