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社區參與社區營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社區參與社區營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社區參與社區營造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中衛產業行腳,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地方創生知多少】 💁♂地方創生正在各地萌發熱血的進行式,跟著【#地方創生知多少】和小編一起關心地方創生的脈動和創意~~ 👫 地方創生在池上:這裡的土很黏,人也很黏 "說到返鄉移民潮,和文軒他們同批的第一波有7、8個人,大家彼此間都有些關係網絡,一個接一個來到這裡種菜。後來有些人開...
同時也有3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4的網紅大新店芳琪記者媽的日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7年製作之節目,共三集。 一棟廢棄許久的 #新店國小校長宿舍,在經過重新整建後,由新北市城鄉局在2015年7月起動活劃願景規劃,將圍牆打開、建物整修、週邊綠化,營造為社區客廳,同時發起參與式預算,邀集社區居民、學校師生共同集思廣益,希望能將這個國校小客廳週邊空間串連,透過鏡頭紀錄,一起來看看,...
「社區參與社區營造」的推薦目錄
- 關於社區參與社區營造 在 高閔琳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社區參與社區營造 在 明周文化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社區參與社區營造 在 明周文化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社區參與社區營造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社區參與社區營造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社區參與社區營造 在 大新店芳琪記者媽的日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社區參與社區營造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社區參與社區營造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社區參與社區營造 在 高閔琳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3:59:09
【台灣.高雄】認捐福氣代用券💕 疫情期間,全國學校實施停課不停學,所有學童都待在家中,進行線上課程。閔琳也接經濟較為弱勢的家長陳情,因為停課緣故,孩子無法到校享用營養午餐,家長一方面也需要照顧年幼的孩子,一方面又必須外出工作,妥善照護學童的三餐。 昨我與議會同事和 #上鋌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以及 ...
社區參與社區營造 在 明周文化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09 18:06:34
【#死場不死】每次從門外望進White Do的店子,都只見一頭金色短髮的女生在工作枱埋頭苦幹,枱燈的黃光照出一臉專注,叫人不好意思打擾。她是阿Ying,手工飾品店White Do的店主,也是繼活化計畫搞手南叔後,第二個「洗濕個頭」參與富利來活化計畫的店主。 她的店子就在南叔的阿叔商店旁邊,窗前...
社區參與社區營造 在 明周文化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09 18:06:34
【#死場不死】近年不少大型商場以文化藝術作招徠,商場內總要有幾件藝術品坐鎮,亦有商場自家畫廊舉辦活動,惟大部分都擺脫不了商業味,反之,實驗性的展覽,甚或是容讓藝術家以商場為場域進行創作的例子,卻是鮮見。 近月,本地藝團「聲音掏腰包」(soundpocket)的ASP十年展選址富利來,展覽展出過...
-
社區參與社區營造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0-25 19:49:26本集主題:「發酵女巫的魔法課」介紹
訪問作者:陳心絨
內容簡介:
《發酵女巫的魔法課》作者陳心絨女士,與夫婿鄭淵均先生在地經營烘培坊,他們也是北投青菜底呷市集的成員,陳女士曾參與2010年北投區學習型社區推動計畫工作坊擔任講師,他們自2015年就在北投社大開授「美味烘焙世界」課程,今年四月更在北投社大公民週開授了第一場「發酵女巫的魔法課」精采講座。陳女士自始對於支持在地農業的實踐,與食農教育的推廣不遺餘力。
本書第一部分「發酵魔法入門」開宗明義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食材發酵的過程與原理,第二部分「發酵蔬果應用料理」則是實際製作各類蔬果發酵的步驟指引,文筆清晰順暢,相信捧讀之餘,讀者必興起而行之念,試試身手。第三部分「餐桌記憶篇」更是廣邀北投農友、社大老師、志工等好朋友分享屬於自己的餐桌記憶,彙集堆疊不同世代家中日常飲食的生活故事,共譜北投人的鄉土風情。
北投文化基金會於2000年由創會董事長洪德仁醫師邀集北投熱愛鄉土人士成立,以保存、推展文化、落實生態保育為宗旨。基金會於2003年起經營北投社區大學,營造在地學習平台。今年適逢基金會成立廿週年,本人自第一屆董事會即參與議事,並擔任第六屆(2015-2018年)及第七屆(2018-2021年)董事長,從基金會的運作中,體悟到推動計畫案從動心起念到付諸實踐,過程如同發酵期程,需要時間醞釀,讓計畫的緣起初心如同酵母效應引發共識,終底於成。
食材的發酵魔法在酵母的作用下驚喜上演,同樣地,人生的修為精進也需要正向意念為起始,進而登高自卑始於足下,讓時間來收成精彩豐盛的人生。值此基金會弱冠之年,期盼我們以社區永續發展酵母志工自許,為「立足北投、榮耀台北、關懷台灣,培養具有世界觀的現代公民」的願景共同努力。
作者粉絲頁: 發酵女巫的魔法課
出版社粉絲頁: 北投社區大學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社區參與社區營造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9-22 18:52:52民國103年10月,臺灣各地眷村文化的工作者及相關學者專家,組成「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簡稱「眷盟」);108年6月,眷盟與以社區營造起家的「台灣種子文化協會」合併,成為全國眷村文化保存工作最重要的溝通平臺;109年4月,「台灣種子文化協會」正式申請更名為「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並發行創刊《眷村》雜誌,由前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擔任發行人及總編輯。
《眷村》雜誌創刊號封面故事,是從眷村的起源1949年談起。 2019年是政府遷臺70週年紀念,但是政府部門並不熱絡,民間卻有所感,辦理了2檔重要展覽,「封面故事一九四九」專題,即仔細剖析在媒體上只有極少篇幅報導的展覽:「逆旅‧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展」、「回到1949—中華民國渡海七十週年紀念文物展」。
臺灣地區曾經有近千個眷村,近年來已漸被拆除殆盡,目前僅餘13個眷村保存區,以及零散具有文資身分的獨棟眷舍,兩者共計約50處。在民國96年,謝小韞與一群眷村夥伴攜手共同催生《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修正案,讓眷村在土地的保存及相關經費的編列上,取得正式的法源。這項得之不易保留下來的13個村子,到現在還有一半停留在閒置階段;本期專題「眷村事」,即報導全臺各地的眷村夥伴如何堅守自己的家園,努力維護眷村文化的故事。「眷村論」專題,則探討政府主管單位對眷村文化保存的問題。「榮民‧榮眷」專題,則是榮民榮眷基金會的在地工作成果。「也是臺灣村」則是要一窺「類眷村」的面貌。「有關離散」則是介紹與眷村相關的藝文消息。
眷村雜誌創刊號的作者,囊括近年來卓然有成的眷村文化及臺灣史工作者,依序有:清華大學教授楊儒賓、前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資深紀實報導者張夢瑞、桃園市眷村故事蒐集站計畫主持人陳翠萍、雲林縣虎尾鎮建國眷村再造協會理事長魯紜湘、《翱翔天際-虎尾的天空1936~1958 》作者霍鵬程、南瀛眷村文化館館長金冠宏、高雄市國軍眷村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孟繁珩、國立臺東專科學校副教授顧超光,空軍三重一村保存營造計畫發起人董俊仁,以及化南萬興願景團隊召集人陳淑美。未來,眷村雜誌也將廣邀臺灣各地眷村文化工作者,一起探討眷村文化,也向眷村事務的主管機關提出專業的建言。
1949年造成的臺灣眷村,是動亂時代的人間悲劇,但是否也成就了今天臺灣的豐富面貌?眷村雜誌的出版,象徵眷村時代改造的開端,也是民間對眷村文化保存集結的力量,眷村雜誌期待所有關心土地家園,以及臺灣多元文化發展的您,一起來參與。
社區參與社區營造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地方創生知多少】
💁♂地方創生正在各地萌發熱血的進行式,跟著【#地方創生知多少】和小編一起關心地方創生的脈動和創意~~ 👫
地方創生在池上:這裡的土很黏,人也很黏
"說到返鄉移民潮,和文軒他們同批的第一波有7、8個人,大家彼此間都有些關係網絡,一個接一個來到這裡種菜。後來有些人開了民宿、有機農場、像是「4.5公里咖啡」的彭明通,也是同批返鄉,後來留下來從事藝術創作、賣咖啡。
第二波、第三波移民潮,有些是教會的朋友,有些是到萬安社區參與社區營造的朋友。他們大都不是在地人,在當地沒有祖業,當時觀光業未起,就業機會又不多,這批人都沒能留下來。第四波大致就是「黑色騎士」的主要店家,像大白原是來協助執行朋友計畫案的人,結案後就留下來經營「走走池上」、清譽的「原來宿」、阿洋的「BIKE De Koffie」、阿偉的「好禾民宿」、力尤的「田味家」,目前逐漸的進入第五波的青年返郷,「分散式旅宿」也逐漸在池上發酵。
在池上推動「分散式旅宿」概念的中衛中心董事長謝明達表示,「因為大家做的都是不同業態,更重要是對地方的認同,而促成了合作的契機。」謝明達和黑色騎士相遇始於去年8月的「追風之旅」,可別想這是多快意奔馳的旅行,從枋寮出發搭著台鐵平快,用最緩慢的步調環島和這片土地對話,池上的這群黑色騎士正是在地長出來「地方創生」的典型,青年返鄉、將事業搭建在互相支持,與地方緊密連結永續共好的生態系。"
貼文引自👉 獨立評論,中衛中心李彩嘉專經撰稿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80/article/7643
社區參與社區營造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天台灣智慧綠能產業聯盟成立,智庫也共同舉辦大型論壇。
約有200位中小企業的綠能產業負責人與會,我主持「社區參與、社區營造」的部分。
為了達到綠電深入全台各基層的目標,首先需要社區總體營造,讓綠能電力的基礎教育、知識、共識紮根社區。
前天我寫了有關古川町、瀨戶川。
瀨戶川過去在工業化的過程當中受到了污染,但在地方居民有共識要改善這條河川的環境之後,有了改變。
除了努力恢復河道的潔淨之外,還決定放養鯉魚。透過放養鯉魚及照護的過程當中,激發了民眾參與,進而建立起社區的公德心及認同,而成為長期穩定的機制。
如果只是放鯉魚、沒有社區支持,馬上就有人撈魚
如果只是放鯉魚、沒有維持河道清潔的共識,馬上就變成死鯉魚。
同理,任何綠能設備也是,沒有社區支持、維護,發電效率當然不會高,從太陽能板到小型水力發電、都需要當地居民的協助維運。因此、合作社,或者草根型的共識是極度需要的。
最後,誠摯希望以社會設計、社會創新來擴大公民參與的層次, 揚起合作社經濟的新創意,也希望加入能源的元素之後,能夠讓地方創生更有空間。
我相信,創造更好的地方環境、讓國民在地方生存的更好,是能夠振興台灣非都會鄉鎮的解決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