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安心:#餐廳可加強空氣流通
指揮官陳時中昨日(7/6)在記者會上言明,若開放餐飲業內用,「會有些嚴格的要求」,並提到六點餐飲業者應該做到的事情:社交距離、隔板、不共用餐具、實聯制、量體溫、清潔消毒,無法做到就只能外帶;業者也可以開始準備了。
業者還可以準備第七件事:#加強餐廳的空氣流...
#多一份安心:#餐廳可加強空氣流通
指揮官陳時中昨日(7/6)在記者會上言明,若開放餐飲業內用,「會有些嚴格的要求」,並提到六點餐飲業者應該做到的事情:社交距離、隔板、不共用餐具、實聯制、量體溫、清潔消毒,無法做到就只能外帶;業者也可以開始準備了。
業者還可以準備第七件事:#加強餐廳的空氣流通。
大家都在等待指揮中心頒布正式決定,而若真放寬餐廳內用,不論業者或消費者此刻也都有疑慮。在合法的前提下,各人評估健康風險與營業狀況,說穿了,這其實是 #集體信心 的問題。在這段曖昧不明、疫苗施打持續推進的期間,餐飲業者還能做些什麼賦予多一份安心感?加強營業場所的通風與換氣,是老闆們可以考慮的。
這也是我瀏覽國外資訊時,發現台灣較少人討論的部分。通風(#ventilation)成為美國餐飲業去年下半年起的關鍵字,當時美國各州餐廳開開關關,一度能內用營業時,許多業者著手加強餐廳的通風與換氣設備。這和病毒傳播原理有關,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說明,如果病毒存在於比飛沫更小的氣溶膠(直徑小於5微米)內,即便病毒量較小,但能懸浮在空氣中較長時間,也能傳播較遠(10公尺)。盡量減少懸浮在空氣中帶有病毒的飛沫或氣溶膠,就成為餐飲業者加強內用信心的另一個目標。
#換氣率是什麼?
餐廳通不通風,衡量的標準是 #換氣率 — 室內空氣與室外新鮮空氣交換的頻率,亦即室內空氣完成循環更新的頻率,通常以每小時為單位計算(air changes per hour,簡稱為 #ACH)。換氣率(ACH)愈高,就愈能減少人們吸入病毒的風險。
目前還沒有任何官方規定的換氣率標準,因為科學家還沒研究出一個人暴露在多少病毒之中才會染疫。不過,根據美國財經網《Quarts》訪問賓州大學建築工程學教授Bill Bahnfleth所指出,室內空間最好至少有3 ACH,理想上是6 ACH— 亦即,一小時最好能完全換氣3次以上,能達到6次(或更多)更好。
如何得知一個空間的換氣率?
你必須知道這個房間含有多少空氣(長 X 寬 X 天花板高度),以及從室外流入的空氣量(每分鐘多少立方英尺)。有一個公式:
換氣率=每分鐘立方英尺 X 60 / 房間空氣含量
腦袋打結了嗎?交給專業的來吧—不妨聘雇工程師、工業衛生師或空調系統業者來做評估。
#如何減少感染風險?
既然空氣流不流通很重要,有二種方法可以降低感染風險:
1. 從室外引入新鮮空氣(增加換氣率)
2. 過濾室內空氣(移除飛沫或氣溶膠)
其實,不用想得太複雜:某些空間,可能 #打開窗戶與大門 就足夠了;戶外空間更是理想。你可以看到美國媒體從去年夏天起製作大量「最佳戶外用餐體驗」推薦榜;不過,前提是氣候宜人。當冬天逼近,抬出暖爐已不夠時,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帳篷、雪屋矗立在人行道或露台上。台灣餐廳有什麼室外空間可以使用?酷暑已至,室外營業切實際嗎?應是大家想追問的。
如果打開窗戶大門不夠有效,室外營業不切實際,業者還可考慮 #加強過濾室內空氣。如果你有空氣調節系統(HVAC),可加裝高品質過濾器,《Quarts》就報導某美國連鎖速食企業希望藉此將換氣率調整到6 ACH以上,那已經是醫療機構的水準。
也可在中央空調加裝UV消毒燈,被吸入空調系統的髒空氣會被UV消毒,再與新鮮空氣一起被送回室內。
沒有中央空調的業者也不必沮喪,一般的 #空氣清淨機 就很堪用了。《Quarts》建議「最小過濾效率值」達MERV 13以上,而一般使用HEPA濾網的空氣清淨機,可過濾99.97%的PM0.3懸浮微粒,就已達MERV 17等級,其售價大概新台幣一萬元上下。
一個比較誇張的例子是紐約米其林三星餐廳Le Bernardin。去年九月底至十一月紐約市准許25%客容量的內用營業時,Le Berbardin安裝了「針尖雙極電離」(Needlepoint Bi-Polar Ionization)系統,是什麼外星文呢?意思是,被釋放進入空氣的電離子,會主動出擊吸附灰塵與病毒,並把它們消除,比起UV消毒燈被動等待髒空氣通過,此系統主動性更強,然其成效未被廣泛背書。
#對抗病毒的工具
和病毒對抗至今,我們都明白,謹慎和謙卑能讓我們不致潰敗。#沒有單一有效的防護措施,以上介紹美國餐飲業者針對空氣流通進行改善,給台灣的大家多一種方案,連同我們原本認知的拉開桌距、增加隔板、清潔消毒等等措施,都是餐廳對抗病毒的工具,希望能讓從業人員安心、消費者放心。
在疫苗施打普及前,疫情隨時可能變化,餐廳營業隨時必須調整— 維持高度彈性與應變能力,進行滾動式修正。而觀察英美五月後餐廳恢復內用後的狀況,即便內用營業額已回到將近2019年的水準,外帶外送也沒有大幅衰退,堪稱強勁。餐飲業還是得多元化收入來源,接下來勢必有一段內用與外帶外送、宅配並行的日子,考驗業者們的營運能力。
社交工程學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手機號碼跳船策略(上)
文:薯伯伯
SIM 卡手機號碼是過時的科技,但卻是識別身份的其中一個有效方法,所以既要保留號碼,又要預先做好策略以作跳船之用。這篇文章的架構大致如下:
一,我會用兩個情況去說明為何 SIM 是過時但又重要的身份辨識因子。
二,同時提供一些手機聊天軟件的準備及跳船對策。
甲,SIM 卡手機號碼是過時的科技:
一,SIM 卡號碼使用起來極不方便,例如去外地旅行要接收驗證碼短訊,需要把 SIM 卡插入手機才能接收。即使手機能夠插入兩張 SIM 卡,萬一在旅行途中手機被盜或丟失,情況非常麻煩。
試想像這個場景,某人全家移民至英國(或只是去旅行),手機裡長期插著香港或英國的 SIM 卡,而 Signal 及 WhatsApp 均以香港 SIM 卡做登記,怎料手機被盜,即使立即在英國買一部新手機,但由於丟失了香港 SIM 卡,無法收取驗證碼,也就無法重新啟用 Signal 及 WhatsApp。必須先聯絡香港的電訊商申請補領,然後又要找親友到指定的地點取回 SIM 卡,期間可能要出示授權書或身份證副本。待取回 SIM 卡後,因為時間緊逼所以已經來不及把新 SIM 卡寄至英國,只好請香港親友在香港先行幫忙啟動 SIM 卡,並告知短訊驗證碼,臨時啟用以香港號碼登記的 Signal 及 WhatsApp 等軟件。
如果把 Signal 或 WhatsApp 號碼改為英國本地號碼,其實同樣會有相同問題,例如由英國回港探親時,在香港丟失了英國的 SIM 卡,亦要找人在英國幫手補領,然後遇到上一段文章裡提及的問題。
二,SIM 卡雖然是過時科技,但卻也是識別身份的其中一個有效方法。例如你某天看到 Signal 顯示「某某人在 Signal 上!」,你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對方就是真身。所以手機號碼,尤其是曾經長時間使用的號碼,一定要長期保留,否則號碼會流出公海給其他人使用,會有資訊安全的隱患。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你看到多年不見的朋友在 Signal 上,你沒想過對方的號碼早已過期,流了出公海,並給其他人使用。新使用者卻是居心歹毒之徒,他發現手機上經常有人找小明,估計到這個號碼的前一個使用者的名字叫小明,然後乾脆冒充小明,橋段如下:「我係小明,好耐無見,但我手機唔見咗,無晒電話號碼,你係邊個呀?」「我係小芬啊,好耐無見啊,你仲喺舊公司做啊?」如是者,一步一步套話,利用社交工程學的技巧,很可能成為騙案。
乙,對應策略建議:
因應以上情況,我建議數個對應策略,但策略因人而異,如果你看完之後想說:「但我的情況不一樣啊。」「我工作上不能這樣做。」那就請按自身情況修改策略,我相信我提供的策略,對大多數用家來說,多多少少都會用得上。
不過對策很長,下文再續。
(待續)
圖:Pixabay / mohamed_hassan
🔑 【資訊保安文章整理,超務實長清單】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6192115
▶️ 請訂閱 Patreon 頻道,支持不受干預的獨立創作及評論 | www.patreon.com/pa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