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接近火口,我的心臟跳得越急,步伐也隨之加快,一段緩坡後、霧氣氤氳的火口映入眼簾;「噢我的天,我快吐了」
✦────────────────────✦
若覺得這篇文章不錯↴
請不吝分享給所~有~的朋友
...
越接近火口,我的心臟跳得越急,步伐也隨之加快,一段緩坡後、霧氣氤氳的火口映入眼簾;「噢我的天,我快吐了」
✦────────────────────✦
若覺得這篇文章不錯↴
請不吝分享給所~有~的朋友
小小動作將會帶給我大大的助力٩(ˊᗜˋ*)و
✦────────────────────✦
▒ 我嘗試用文字描述當下的心情
﹋ ﹋ ﹋ ﹋ ﹋ ﹋ ﹋ ﹋ ﹋ ﹋ ﹋ ﹋
阿蘇中岳風力強勁,一開車門就能感受到尖銳的礫石狠狠襲來,帽子跟口罩戴緊緊就直衝火口
越接近火口,我的心臟跳得越急,步伐也隨之加快。「乾好緊張,會不會突然火山爆發?」一段緩坡後、霧氣縹緲的火口映入眼簾
「噢我的天,我快吐了」
不是因為硫磺味或是任何身體對高度反應,只是因為太過震撼、口乾舌燥有點想乾嘔
(如果見到BTS本人我可能也會這樣)(是要嚇死誰)
那天天氣晴朗,火口並沒有翠綠的湖水(下面會解釋火口湖的成因),只有風與霧氣來去推移、陰影在千層岩壁上輕跳,彷彿有隻隱形的大手在玩弄空氣
盯著火口良久,嘗試將腦海中的幻影投影在岩壁上:究竟火山爆發前的火口會是何等場面?底層會陷落嗎?岩漿會呈現哪種噴射角度?據說第四次阿蘇山爆發時,岩漿堆積物能在北邊的山口縣找到、火山灰甚至飄至北海道,可見其噴發力之強;而近千年來的火山活動造成許多人的傷亡,強震也讓周遭的基礎設施難以修復
想像歸想像,我終究不希望幻想成真,讓一切抓馬的劇情在腦內中上演即可
天地氤氳,萬物化淳,內心充滿感嘆及敬畏、謝謝大自然贈與九州如此霸氣又美麗的致命瑰寶
▒ 為什麼阿蘇中岳的火口湖沒有水了?
﹋ ﹋ ﹋ ﹋ ﹋ ﹋ ﹋ ﹋ ﹋ ﹋ ﹋ ﹋ ﹋ ﹋
若大家在谷歌搜尋「阿蘇中岳」的照片,清一色都是火口帶有翠綠色湖水的美照;我去的那天恰巧沒水,雖然沒有找到專家剖析,但我觀察原因可能如下:
1️⃣ 火口溫度過高
2️⃣ 降雨量不夠多
火口的湖水成因來自於雨水、雪水,及火山內部的瓦斯蒸氣凝結;湖水溫度大約至於60~70度之間,當溫度升高水便會蒸發化作霧氣、若當時降雨量不足就無法累積成湖;我前往的時節是日本梅雨季之前,降雨量本不多,或許夏天火口又會呈現美麗的翡翠綠。又,火口湖的顏色受火山氣體和岩層礦物質的化學反應影響,隨濃度變化形成綠色、灰白色、略黑的湖水
▒ 結語
﹋ ﹋ ﹋
曾有一位京都大學的教授為了汲取火口的水,研究了多種取水方式,寫成了論文;該論文的目的是希望透過觀察水中的成分,了解火山內部活動。在Youtube上也可以找到許多著迷研究火山的人們,敝人才識淺薄,為了更瞭解阿蘇山,瀏覽了許多篇論文跟紀錄片,非常敬佩這些知識淵博的人願意花時間將所學整理成易讀易懂的資訊,故我在發文後的隔天(也就是明天)會在限動陸陸續續分享影片/論文,歡迎有興趣的人跟我索取連結!👩🏻💻
▒ 那些你/妳可能不會有興趣的
﹋ ﹋ ﹋ ﹋ ﹋ ﹋ ﹋ ﹋ ﹋ ﹋ ﹋
🧳#nanの暫離東京旅
#手機攝影 #在日台灣人 #火山 #阿蘇中岳 #阿蘇火山 #阿蘇中岳 #砂千里之濱 #IG打卡景點 #登山 #山女孩 #山系 #熊本 #熊本旅行 #熊本観光 #阿蘇 #九州旅行 #九州観光 #山に登る #niusnews #popjapan #wantogo #livejapan #wafoo_japan #wamazing #visitjapantw #iphonecamera #kkday #kumamoto #kumamotogram
礫岩成分 在 王麗儀Janice W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50逆轉人生|#健康養生
【消暑清熱梨山茶】
🍵 喝茶有助健康。台灣一向盛產高山烏龍茶,適合春夏和體質熱底的人飲用。所謂高山,是指海拔1000公尺以上茶園所生產的茶葉,以阿里山茶、杉林溪、梨山茶和大禹嶺茶為代表。
🍵由於高山寒涼,早晚雲霧繚繞,平均日照短,故所產茶葉所含兒茶素等苦澀成分降低。而且茶葉柔軟,葉肉厚,果膠質含量高,色澤翠綠鮮活、滋味甘醇、香氣襲人,耐沖泡。因為較注重「原味」的要求,茶葉發酵程度較輕。
🍵大禹嶺烏龍茶是高山茶王,平時不易購買,較易入手的是梨山茶,風味亦佳,是我買不到大禹嶺烏龍茶時的替代品。
🍵梨山烏龍茶
產地:位於台灣台中及南投之間海拔1,800至2,000公尺的梨山區域。梨山以生產高冷蔬果聞名,黃棕土壤混雜頁岩與礫石,表面覆蓋著一層有機質,茶菁含豐富果膠質。
🍵茶葉形狀:暗綠色緊密球形
🍵發酵度:20%-25%
🍵烘焙度:輕烘焙
🍵茶湯色澤:淺金黃
🍵氣味:柑橘花果香
🍵口感:清新、甘甜、柔滑
🍵泡法:1)先暖壺
2)水溫約95-100度
3)洗茶:定點注水,馬上倒掉。
4)沖泡:40-50秒出湯飲用
觀看視頻:
https://youtu.be/s-FKPId5oL0
#健康 #茶藝 #烏龍茶 #高山茶 #梨山茶
礫岩成分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50逆轉人生|#健康養生
【消暑清熱梨山茶】
喝茶有助健康。台灣一向盛產高山烏龍茶,適合春夏和體質熱底的人飲用。所謂高山,是指海拔1000公尺以上茶園所生產的茶葉,以阿里山茶、杉林溪、梨山茶和大禹嶺茶為代表。
🌱
由於高山寒涼,早晚雲霧繚繞,平均日照短,故所產茶葉所含兒茶素等苦澀成分降低。而且茶葉柔軟,葉肉厚,果膠質含量高,色澤翠綠鮮活、滋味甘醇、香氣襲人,耐沖泡。因為較注重「原味」的要求,茶葉發酵程度較輕。
🌱
大禹嶺烏龍茶是高山茶王,平時不易購買,較易入手的是梨山茶,風味亦佳,是我買不到大禹嶺烏龍茶時的替代品。
🌱
梨山烏龍茶
產地:位於台灣台中及南投之間海拔1,800至2,000公尺的梨山區域。梨山以生產高冷蔬果聞名,黃棕土壤混雜頁岩與礫石,表面覆蓋著一層有機質,茶菁含豐富果膠質。
🌱
茶葉形狀:暗緑色緊密球形
發酵度:20%-25%
烘焙度:輕烘焙
茶湯色澤:淺金黃
氣味:柑橘花果香
口感:清新、甘甜、柔滑
泡法:1)先暖壺
2)水溫約95-100度
3)洗茶:定點注水,馬上倒掉。
4)沖泡:40-50秒出湯飲用
#Health
#Tea #TeaArt
#中華文化
#養生
#茶藝
#烏龍茶
#梨山烏龍茶
礫岩成分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時事中的知識 #爆紅影片學科學
【挪威滑波房屋崩入海,意外背後意外豐富的科學】Quick Clay 奇譚
「這異象是蝦餃,難道是 2020 年在正常發揮?」 ← 近日大家看到這短片時,涼了半截的心中,或許是這樣 murmur 的。
*若你未看過,留言區有影片傳送門
但身為一個科宅,第一念頭是「咦?很不合理耶」,一眼目測影片中滑落的坡度實在沒多陡。必定要有一層很潤滑、很古溜的物質存在,那會是什麼呢。
難道是永凍土在夏天融化了ㄇ?嗯,只是亂猜測亂引用網友的話的話就和總是在囫圇搶快的台灣記者差不多了。我想學到些原本不知道的事,在知識中添加幾塊硬磚頭,就要用正確的方式使用 google。第一訣:若非必要,先不要用中文搜尋XD。
首先釐清影片基本資訊,人事時地物:事件發生在今年六月三號,攝影者是眼睜睜看自己家消失在海裡的苦主 Jan Egil Bakkeby 先生,他家位在北極圈內的挪威北部 Alta 市一帶。所幸無人傷亡,但有隻狗狗落水又游了上岸。
過了不久我就意外在 @Trust My Science 這個法語的科普粉專意外看到了關鍵字:Quick clay(d’argile rapide)。
喔喔喔.....這是啥。感覺和「流沙 quick sand」或「水銀 quick silver」 有關係呢。Quick clay 的中文是翻譯成【流黏土,或是超敏黏土】。但如果只查到名字就滿足的話,就會像費曼先生的爸爸曾經嗆聲的:「你可以把一種鳥在世界上各種語言的名稱背下來,卻仍然對它的習性一無所知。」所以,知曉了名字,再以名為索引去進一步了解它的一些特質是一定要的啦。
正是因為查到與學到的結果很奇妙,所以現在才會在這邊滿心激動的發文 XD
插入一個又是最早從 Vsauce 得到的冷知識,前述三物名稱中的 quick 意思都不是說那玩意很「快」。在古英語的用法裡 quick 的意思是活跳跳不安定的。出自欽定詹姆士王版聖經有 the quick and the dead(生者和死者)這個熟語——經文的上下文是說耶穌基督是一切生者與死者之審判 [提後 4:1]。
首先我學到 quick clay 和崩塌災害的最重點是:這種超敏感的黏土是高緯度的特產,其他地方是沒有的。是由冰河輾壓陸地,使岩石風化後形成的固體微粒,流入海中沉降而成。所以這種黏土與這種災害只常見於挪威、瑞典、俄羅斯、阿拉斯加、加拿大等國。
* 是的!其實很常見XD 不是啥末日異像。近年來各種異象似乎變多,自然是因為人手一機錄影增加,和對於爆紅影片渴求的媒體平台的普及,讓大家目擊率上升了。讓普通的事情變得奇特,奇特的事情變得普通。就這麼單純 XD
定義中黏土是顆粒直徑小於 0.002 毫米的土壤固體組成。也就是說,尺上的最小格子中可以讓超過五百顆的黏土微粒排排站。而粒徑由大到小是礫 → 沙 → 粉沙(silt)→ 最小顆的黏土(clay)。
關於流黏土/超敏黏土的第二個重點是,它們必須原本是海積黏土(marine clay)也就是在很鹹很鹹的海水中形成的黏土。而要脫胎換骨,變得很敏感、不穩定的必要條件是「要再從海裡,升回到陸地上來」!
這就很奇妙了,海底怎麼會變陸地呢。況且冰河最盛時期的海平面反而是比今天低的喔(水都凍在兩極了),怎麼會冰河退卻、海平面上升,反而卻有陸地從海裡浮上來呢?
最妙的就是這現象:稱為「冰期後反彈」(Post-glacial rebound),陸地會反彈上升是因為兩極冰蓋的那些水實在太重,曾經把陸地壓得都沉降了,當冰冠終於溶化後,這些陸地板塊才慢吞吞的,基於浮力的原理而慢慢升回去。許多沉海的陸地緩慢的浮起,使得前述極圈內的國家的領土,其實一直都在偷偷的變大!(然而俄國還是沒有比 #冥王星 大。)
海積黏土遇上冰期後反彈,離開了海,接下來它們繼續變化,主要是由陸地上的淡水逐漸洗去原本海水中的鹽分。這裡的鹽份是廣義的,包括鐵、鋁、鎂、鈣、鉀、鈉等正離子。要專業名詞的話,這叫淋溶作用(leaching)。淋溶除了由降雨來溶以外,有時也會由地區性的豐沛的、自流性的地下水穿過黏土層把鹽分帶走的方式在進行著。
話說黏土其實有很多種組成,它們的通性是都由矽和鋁的氧化物所組成,而且都是由地球特色最多的水去攻擊(水解)一大塊岩石——角閃石、長石或雲母等礦物,化學作用所形成的分子碎片,也就是「風化」的產物。#所以若是沒有水就是妨礙風化
離題一下,所以當 NASA 送機器探測器到火星,探勘到黏土礦物的時候才會興奮異常!黏土乃是水:大量的水曾經存在的證據是也。
黏土的另一個和生活最相關性質是「離子交換」,其實就是前兩段說由淡水去把鹽份(陽離子)淋溶出來的同一件事,一種離子換另一種。而和生活的關係是......呃,有一種黏土叫 smectite 綠土,如果大家不幸腹瀉不止去看醫生,醫生八成會開給你一包無味道的粉末止瀉藥 Smecta ← 此處無業配。也就是說,有時候「吃土」能藉由離子交換的特性,調節紊亂的腸胃滲透壓,吸附毒性物質,進而達到止瀉的效果。有些黏土的離子交換性質高,有些低一點,但都有一定的交換能力。
等一下喔,原來大家都知道的黏土,除了會黏可捏之外還有那麼多學(ㄒㄧㄠˊ)問存在。對啊,若不是對於奇怪的話題亂調查,我也不會知道這些事的——或說,若無相關脈絡,那些精妙的知識對我來說沒有太大意義,但即使是一則冷知識的脈絡,知識就自動凝聚形成一則小劇場了。冷的好!
所以到底為何失去了鹽分就可以把海積黏土轉變為 Quick clay,造成挪威、加拿大等國家動不動就有土地滑到海裡去呢?
* 先前有次這樣被好好拍攝下來的 Quick clay 大型滑波事件是 1978 年挪威 Rissa 發生的,留言區我放一個惠我良多的科普紀錄片的超連結。
話說身為台灣人,仙草、愛玉、豆花、洋菜凍這些夏日冰品大家肯定都非常常吃......欸不是,怎麼忽然從黏土講到各種凍咧。理由是,很奇妙的上述各種凍會從液態凝聚成固態,和黏土遇到海水裡的鹽就會沉降,原理其實有點像。也就是鈣、鎂這些陽離子扮演了「橋接」的角色,讓本是一團散沙、彼此看不順眼的分子能夠穩定且和睦的相處。
當然更詳細的機制是牽涉到電性中和、擴散電雙層(diffused double layer)、凡德瓦力(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這些更精妙的部分......但我覺得大家都能理解的是鹹豆漿。也就是陽離子促成的凝絮作用(flocculation)。和生物化學實驗的鹽析效應也類似。但我現在忽然極度得想吃布丁。
→→ 加鹽就會穩定,遇到淡水就會不穩定。極度簡而言之是這樣。
有陽離子,而且是越高價數的陽離子例如 Fe³⁺, Ca²⁺, Mg²⁺ 越是有架橋的功能。所以愛玉子要用含有鈣離子的硬水洗,才會讓「膠」(其實是多醣類)凝聚,用含有極少離子的 RO 水是無法凝成愛玉的。
其實還有一個微奇妙的要件,植物腐化後形成的腐植質(humus)因為酸性和其多酚成分,也會干擾、把黏土中的陽離子拽走,進一步不穩定化。所以經常 Quick clay 取出來會是黑黝黝的。
於是最後的最後,被淋溶而失去那些鹽份:使黏土微粒彼此達到和諧穩定的關鍵被消滅之後,一層超不穩定的 Quick clay 就形成了,電子顯微鏡下這種黏土結構完全就像是一大片「紙牌屋」,橫七豎八的片狀黏土的中間空無一物,空隙中由空氣或水充填,只要遭受擾動就會由一部份崩塌迅速惡化到全體崩塌。一觸即潰。所以這種崩塌常常是海邊先塌一小塊,然後崩潰的前緣逆向往岸上傳遞。
而最奇葩的特性是(還有啊?! 對還有),流黏土如其名,它崩塌之後就會完全液化成汁。黏滯性暴跌到原土壤的一百萬分之一......那什麼概念呢,蜂蜜和水的黏滯性差別是一萬倍,就是那個一倍半(對數尺度)的降低。崩潰了的流黏土的顆粒不只不再團結,甚至會彼此排斥,由於都帶有些微的負電,就摩擦力甚小 → 最完美的成災要素齊聚了。
查到這,我終於弄清楚影片中那神秘的超級古溜、潤滑了一大片土地讓它滑進海裡的物質的真面目了。流黏土它基本上是液態的潤滑劑,所以即使只有一丁丁的坡度都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在前述挪威 1978 年發生那次,地面的坡度只有不到 3 度!
至於避免的方法就是土壤普查。而因為流黏土通常不是位在地表,而是在表土的下方分布成層,所以要透過鑽探取樣鑽鑽看。而就像台灣在推行土壤液化潛勢圖,加拿大、瑞典、挪威等國也在不斷進行著流黏土地區普查的工作。
這和全球暖化到底有沒有關係啊......嗯,不知道。我們知道地下水會進一步使流黏土不穩定化,而永凍層的逐漸融化會不會改變、加重這過程,就有待科學調查了。偶速科宅,偶棉下回再見~~
參考資料:
Landslides| Quick clay - NGI (挪威大地工程學會)
https://www.ngi.no/eng/Services/Technical-expertise/Landslides/Quick-clay
The Quick Clay Landslide in Rissa, Norway - ISSMGE (國際土壤力學與大地工程學會)
https://www.issmge.org/uploads/publications/1/35/1981_03_0080.pdf
Quick clay in Sweden - K.Rankka et al. (2004) 【文件大請注意】
https://www.swedgeo.se/globalassets/publikationer/rapporter/pdf/sgi-r6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