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鈞話重點】疫苗問答全集Part2!施打後會變萬磁王?哺乳中可施打嗎?出現過敏反應怎麼辦?21個最常見「新冠疫苗」施打Q&A一次解惑!
⚠️Q8:接受疫苗會變「萬磁王」?「新冠手臂」是什麼意思?對健康有何影響嗎?
台大醫院皮膚部朱家瑜教授回應,其實人體皮膚本來就可以吸附一些湯匙或金屬物品,相關新...
【凱鈞話重點】疫苗問答全集Part2!施打後會變萬磁王?哺乳中可施打嗎?出現過敏反應怎麼辦?21個最常見「新冠疫苗」施打Q&A一次解惑!
⚠️Q8:接受疫苗會變「萬磁王」?「新冠手臂」是什麼意思?對健康有何影響嗎?
台大醫院皮膚部朱家瑜教授回應,其實人體皮膚本來就可以吸附一些湯匙或金屬物品,相關新聞從2008年到2016年在世界各國都有報導,也有許多科學家做了一些研究,證實這些並非人體有磁力,而是皮膚上的皮脂或分泌物造成的吸附現象,因為只要在皮膚上塗抹滑石粉後,這樣的吸附現象就會消失。最近二個月,類似的新聞與影片在世界各國被廣為傳播,因此近幾週,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出來闢謠,包括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以及諸多歐美科研機構都發聲明駁斥相關謠言,也請民眾不要以訛傳訛
所謂的「新冠手臂(COVID arm)」正式名稱是「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根據2021年7月份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的報告,大多數是在施打莫德納疫苗的人中出現,占全體通報數的94%,其中大部分的人 (66%) 是在第一劑後產生此反應,約有30%通報者是在第二劑後產生;至於在通報打輝瑞/BNT疫苗出現皮膚疹的人之中,則分別有15%與18%在第一劑與第二劑後出現此反應
不過,大家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在莫德納的臨床試驗中,在全部受試者中只有0.8%的人出現「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而且這種反應在施打第二劑時,發生的比率更低。此外,我們在台灣施打AZ疫苗的族群中,也看到好幾例新冠手臂的案例。此反應的特徵是大約在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大約7-8天發生,在打過疫苗的手臂上會腫一大包,又腫又熱又痛,可能會有點癢,很像大家平常熟知的蜂窩性組織炎
目前推測「新冠手臂」有可能是對疫苗中的賦形劑――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lycol) 過敏所造成,一般大約3-4天之後就會逐漸消退,最長甚至可達25天。一般建議可以局部冰敷紅腫部位來改善症狀;如果真的很腫痛,也可以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加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有時可以加止痛藥來治療。而且,這樣的人還是可以打第二劑新冠肺炎疫苗,而且通常第二次再施打同一種疫苗時,雖然會更快出現紅腫,但反而症狀會比較輕微也比較快消退,甚至有約一半的人沒有出現新冠手臂反應
⚠️Q9:接種疫苗前,服用普拿疼Acetaminophen或NSAID藥物,以預防副作用,可行嗎?
很多人擔心接種疫苗後會出現身體不適、發燒等反應,施打前會想先服用退燒藥,對此,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曾公布,建議民眾在接種疫苗後若有發燒再服用退燒藥,台灣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表示,退燒藥會減弱身體免疫反應,使得疫苗效果降低,也不建議預防性用藥。根據臨床試驗數據,接種疫苗後發燒的比率介於8至16%,大多會在48小時內緩解。建議您可以多喝水,多休息,若持續發燒或有其他不適,可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發生時間與疫苗接種時間,以作為診斷參考
⚠️Q10:疫苗誘發血栓機率有多高?出現血栓症狀會有什麼症狀及危險性?
由於國外於接種 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後出現罕見的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大多發生在接種後的 28天內,若接種後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1.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2.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3.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4.下肢腫脹或疼痛5.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依據各國疫苗上市後安全性監測,曾有報告極少數年輕族群在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等的不良反應事件,大多發生在接種後數天內。建議接種mRNA疫苗後,應注意如出現胸痛、喘或心悸等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
⚠️Q11:接種疫苗後,生活有何注意事項?
指揮中心提醒,為確保疫苗接種安全,建議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接種後請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一般民眾則建議至少留觀15分鐘,並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以利即時處置該類急性過敏反應。另外接種後請持續觀察身體是否有不適症狀,如果不適症狀持續未改善請儘速就醫診治、釐清病因
⚠️12.接種疫苗後,多久可發揮效力?防護力可維持多久?
目前國際間緊急授權使用的COVID-19疫苗包括AstraZeneca(AZ)、Pfizer-BioNTech、Moderna與Janssen等廠牌,在完整接種兩劑(或一劑)後,對預防PCR確診SARS-CoV-2(疫苗株或D614G株)之有症狀感染,其保護力約有六至九成。身體需要時間產生保護性抗體,一般約2週後開始產生保護力。完成COVID-19疫苗所有劑次接種,才能確保疫苗保護力持續較久。取得緊急使用授權之臨床試驗資料顯示,需接種兩劑之COVID-19疫苗,第二劑接種後7至14天開始產生保護力
⚠️Q13:接種疫苗後,要隔多久可以捐血?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會議決議,AZ疫苗屬於腺病毒載體疫苗,接種後應暫緩捐血14天,以免影響捐血品質。台灣血液基金會公告,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者,若無不適症狀者,無需緩捐,限mRNA類及非複製性/非活化病毒載體類,例如:輝瑞Pfizer,莫德納Moderna,嬌生Johnson&Johnson,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等廠牌。如注射後有疑似感冒、發燒等症狀,請先暫緩捐血14天
確診血小板低下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日疫情重點【首例突破性感染機師確認為Delta病毒株,9月15日起加強機組人員檢疫規定;陳時中證實BNT疫苗明(2)日凌晨抵台,將優先造冊接種12到17歲學生;三種疫苗接種後身體反應統計出爐,多數出現疼痛與疲倦,其中高端疫苗身體反應較低】
台灣今(1)日新增1例本土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病例、5例境外移入,另有1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也公布日前首例機組人員接種完兩劑疫苗,仍遭「突破性感染」案例(本國籍航空機師,案16066)病毒基因定序為Delta病毒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該名案例擴大採檢的26名接觸者雖然為陰性,但因擔心Delta變異株的強力傳播性,並且國外出現不少突破性感染的案例,台灣邊境將從9月15日凌晨0時開始,啟動新的國籍航空機組人員返台防疫條件。
第七輪的疫苗線上預約將在9月3日上午10點到9月4日下午6點開放,目標對象為7月19日前已經登記AZ疫苗、但尚未接種的23歲~28歲民眾,開放施打時間從9月9日到9月12日。陳時中也證實,原本預計今日到貨的90多萬劑BNT的疫苗,飛機已經從歐洲起飛,將會在明天清晨抵台,預計將優先給12歲到17歲的學生造冊接種。
■ 國籍航空機師確定感染Delta病毒株,9月15日開始嚴加管制邊境
陳時中在記者會指出,該名突破性感染的國籍航空機師個案,經過病毒株的定序後,確定為Delta變異株,目前總共匡列了26位接觸者,其中12人居家隔離、14人自主健康管理,26位經PCR採檢後皆為陰性。但後續考量國際間Delta變異株疫情持續嚴峻、傳播力強,因此加強邊境防疫政策,於9月15日開始,調整機組員的檢疫規定。
入境第三國的長程航班機組人員:
●未完整接種疫苗者:回國之後先在機場採檢,先進行7天居家檢疫加PCR採檢,再加上7天的加強自主健康管理,並且在第10天跟第14天,做深喉唾液或鼻咽拭子的PCR採檢。
●完整接種疫苗者(接種兩劑滿兩週、加上抗體測驗陽性者)
回國在機場採檢之後,進行5天的居家檢疫後PCR檢驗,再加上9天的加強健康自主管理,並且在9天與第14天也都要做深喉唾液或鼻咽拭子的PCR採檢。
當天往返台灣跟目的地的短程航班機組人員:
●未完整接種疫苗者:14天的加強自主健康管理,並且在第7天時需做深喉唾液的PCR採檢。
●完整接種疫苗者(接種兩劑滿兩週、加上抗體測驗陽性者):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並且7天後必須做深喉唾液PCR採檢。
■ 機師工會認為應居家檢疫14天,減少其他機師感染風險
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理事長李信燕向《報導者》表示,長程航班(完整接種疫苗者)5天居家檢疫期間,機師仍可再派飛其他地方,機艙內仍有被其他機師感染的風險。工會建議,若真的要降低風險,機師應該要比照一般民眾,居家檢疫14天才對。
■ 已有17件確認為接種疫苗後出現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案例
由於接種疫苗後,通報疑似血栓案例較上週增加30多例,副指揮官莊人祥說明,統計至8月25日前,已經有51件疑似接種後出現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的通報案件,其中17案經過專家審議判定為疫苗通報不良後確認的案例,後來新增的34案,仍要等待專家審議後判斷是否與接種疫苗有關。
莊人祥指出,51件裡面有22位男性、29位女性,個案年齡介於22歲到95歲之間。發病時間是接種疫苗後的1天到51天,其中有7案是死亡案件。這51件裡,有48件為接種AZ疫苗、3件接種莫德納疫苗。國際上的通報率是每百萬劑有10~20件左右,目前台灣的通報率則是百萬劑中7.4件。
■ AZ接種第一劑後施打部位疼痛者約60%、高端約35%
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已經施打AZ、莫德納與高端三種疫苗各3萬名接種者,接種後身體反應的統計數據。莊人祥解釋,AZ與莫德納疫苗接種者早已超過3萬人,而高端從8月23日到29日裡,已經總共2萬9,000多位的接種者,因此也將高端疫苗的統計數據納入。
這份統計發現,施打疫苗第一劑後,第一天會出現施打部位疼痛的人口裡,AZ有接近60%、莫德納接近80%、高端只有將近35%;第一天出現疲倦者,AZ有約55%、莫德納約65%、高端則是約30%;另外,第一天會出現頭痛現象者,AZ有約40%、莫德納約5%、高端則是約3%。
施打疫苗之後第二天,AZ有約50%的人口仍感到注射部位疼痛、莫德納仍有約35%、高端則是約25%。第二天仍感到疲倦者AZ有約40%、莫德納有約30%、高端則是約20%。施打AZ疫苗第二天仍有頭痛狀況的人約10%、莫德納約2%、高端約5%。
施打三種疫苗之後第三天,AZ剩下約50%的人仍感到注射部位疼痛、莫德納有約35%、高端約10%;第三天仍感到疲倦的AZ注射者剩下約35%、莫德納有約15%、高端有約10%;施打AZ後第三天仍感到頭痛的人約5%、莫德納也是約5%、高端則是約2%。
■ AZ施打第二劑者40%注射部位疼痛、莫德納約80%
指揮中心也公布了AZ跟莫德納已經施打第二劑者的後續追蹤狀況數據。其中施打第二劑AZ疫苗後,有約40%的人第一天出現注射部位疼痛的狀況、施打莫德納第二劑第一天有則是有約80%的人感到注射部位疼痛;感到疲倦的AZ注射者有約30%、莫德納有約70%的人感到疲倦;注射AZ後出現頭痛症狀的人約5%、莫德納則是約10%。
施打第二劑後,第二天AZ注射者有約25%的人感到注射部位疼痛、莫德納則是還有約70%會感到注射部位疼痛;AZ注射者有約15%的人感到疲倦、莫德納注射者有約55%的人感到疲倦;注射AZ疫苗感到頭痛的人約5%、莫德納約10%。
注射第二劑疫苗後,第三天的反應中,AZ施打者只有約20%的人感到注射部位疼痛、莫德納仍有約60%;AZ施打者有約10%的人感到疲倦、莫德納施打者有約60%;AZ施打者在第三天仍會感到頭痛的人只有約2%、莫德納施打者有約5%。
■ 注射第一劑後表示無法工作者數量最高為AZ,約10%、打第二劑後無法工作者數量最高是莫德納,超過20%
另外,在三種疫苗接種第一劑跟第二劑接種後,7日內影響生活狀況的比例中,AZ第一劑接種者,有10%跟7%的人在第一天跟第二天出現無法工作的狀況。但是第二劑就只剩下2%跟1%。莫德納的狀況則是相反。
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者,在第一天跟替二天只有不到6%跟超過3%的人出現無法工作的狀況。但是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的人,在第一天跟第二天分別出現了超過20%跟將近15%的人無法工作。
最後,接種高端疫苗第一劑的人在第一天跟第二天無法工作的人口比例是超過5%跟3%。
■ 台灣已有8例本土突破性感染案例
指揮中心今天公布了台灣從3月22日到8月29日期間,已經是完整疫苗接種後(大於或等於2週)但仍PCR確診、俗稱突破性感染的案例:總共有10例、8例為本土案例全部都是接種AZ疫苗的案例,2例為境外移入。高端疫苗目前全國施打人口只接種一劑,並不列入計算之中。
這10例突破性感染的案例,5例經病毒株的基因定序,4例是Alpha病毒株、1例則為從日本境外移入Delta變異株,其他定序結果則還未公布。(文/楊智強、林雨佑;圖/余志偉、林彥廷;設計與資料整理/江世民、戴淨妍)
#延伸閱讀
【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s://bit.ly/3swCbkE
【747貨機機長劉昭宜:連孩子都不能擁抱的日子】https://bit.ly/3t2yyVD
【投書|一位機長的告白:我的「三級警戒」生活已經15個月】https://bit.ly/38wKtl6
#報導者 #COVID19 #突破性感染 #本土案例 #疫苗 #不良反應 #AZ #莫德納 #BNT #高端 #機師
確診血小板低下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AZ疫苗引起之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的臨床表現及死亡預後因子】:
■ 背景
迄今並不清楚AZ疫苗引起之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nd thrombosis [VITT])的臨床表現及死亡預後因子。
■ 方法
英國研究團隊收集分析2021年3月至6月間的VITT確定病例及極可能病例的臨床資料(註),以瞭解VITT的臨床表現及死亡預後因子。
■ 結果
研究共納入170位VITT確定病例及50位極可能病例。所有病患都是在第一劑AZ疫苗後發生VITT,發生時間為疫苗後5-48天(中位數14),年齡介於18-79歲(中位數48),女性所佔比例略高(54%);整體死亡率為22%。病患若出現腦靜脈竇栓塞(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死亡勝算(odds)會增加2.7倍(95% CI:1.4-5.2)。
此外,和VITT初就醫時的基礎值相比,血小板每降低50%、D-dimer每上升10,000 FEU及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每下降50%,死亡勝算分別增加1.7倍(95% CI:1.3-2.3)、1.2倍(95% CI:1.0-1.3)及1.7倍(95% CI:1.1 to 2.5)。多變數分析顯示血小板低下和顱內出血是死亡的獨立危險因子;於血小板低於30,000/mm3且發生顱內出血的病患族群,死亡率可高達73%。
■ 結論
血小板低下且發生顱內出血是VITT死亡率最高的族群。雖然目前對於VITT的治療方法仍未很明確,但瞭解死亡預後因子有助提供治療方向。作者建議,若病患血小板低於30,000/mm3且出現腦靜脈竇栓塞或廣泛性栓塞,除了抗凝血藥物外,積極給予血漿置換或免疫球蛋白(IVIG)(若血漿置換無法即時給予),將有助於
...完整轉譯文章,詳連結: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2692/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吳綺容醫師摘要整理)
■ 註
確定病例:下述5診斷條件均符合者
‐ 症狀在注射疫苗後5-30天出現(或在42天內單獨出現深部靜脈栓塞或肺動脈栓塞)
‐ 出現栓塞病兆
‐ 血小板低下(血小板< 150,000/mm3)
‐ D-dimer > 4000 FEU (fibrinogen-equivalent unit)
‐ 抗血小板第四因子抗體(anti-platelet factor 4 [PF4] antibody)陽性,以ELISA法檢驗。
極可能(probable)病例:符合下述任一狀況
1. D-dimer > 4000 FEU,但有一診斷條件未符合(發生時間、栓塞病兆、血小板低下或PF4抗體陽性)
2. D-dimer介於2000–4000 FEU或未檢測,其它4診斷條件均符合。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2021-08-11
Clinical Features of 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nd Thrombosis
■ Author:Sue Pavord, Marie Scully, Beverley J. Hunt, et al.
■ Link: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109908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 2021/08/17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確診血小板低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一早帶笑牙去涉谷看皮膚,手一個月前長一點一點紅紅,還出現很多小瘀青,我當時以為血小板低下,去醫院小兒科檢查說不是血小板低下,又轉到皮膚科看,皮膚科醫生竟跟我說原因不明,沒抽血檢查也沒開藥,就這樣叫我們回家,真的蠻誇張😓
這星期一小兒科醫生就開皮膚藥膏給笑牙擦看看,昨晚我看紅點增加,跟小兒科醫生商量後,藥膏先不要擦,今先帶笑牙去家附近皮膚科看看!
今帶他來涉谷這家台灣人開的皮膚科看,終於原因找出來了🤔
原來笑牙去年12月得帶狀皰疹(俗稱皮蛇)體內有殘留一點,才會現在發生手一點一點紅紅,這台灣女醫生開藥給笑牙吃,兩星期後再回診!
這台灣女醫生人看診很仔細,人又很親切,他們診所還有一些醫美項目也不錯,住日本的台灣人,可來這家看看😊
👉涉谷國際皮膚科醫院官網:
https://shibuya-derma.com/
笑牙每天除了去補習,其他時間就待在家,今天要帶他去人超多的涉谷看皮膚,實在很屁屁ㄔㄨㄚˋ😵💫
我一直叮嚀他不要摸手扶梯,不要摸電車手把,現東京疫情越來越嚴重,感覺走到哪都是病毒😰
昨新宿一家百貨公司61人確診,百貨公司休息一天消毒😱
今天東京確診人數破5000人😱一直往上攀升🔝
接下來日本連休一星期,大家要回鄉下掃墓,我也要回川越掃老公的墓,埼玉縣這幾天確診人數也是一直上升,回川越也是危險😥
連休過後日本各地應該確診人數又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