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碳十四定年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碳十四定年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碳十四定年法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科學(不普及)】 #科學 [科學邏輯] [純Nerdy罵戰] 我小時候聽爸爸說過,別生氣,腦細胞有限,激死了就不會再生。究竟腦袋裡的神經細胞會否生成呢?答案是會(局限在某部份)。而且old news is so exciting,科學家早就知道會了。但這兩個月在科學界居然仍有重大爭議!上週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卑南文化公園考古現場 #月型石柱 接下來要帶大家去認識文化公園的考古現場,邀請到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的 #楊淑玲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考古現場和月型石柱。 卑南文化公園的發現與搶救: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鳥居四...
碳十四定年法 在 JA叔叔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12:18:09
一半沐浴陽光才對,寫錯了。 - 原以為凌晨夜涼,但落雨的空氣悶濕,體內的精力彷彿隨著毛細孔出走。 ⠀ 路燈下的水蒸氣逕自飄渺成寂,擴散了光明,一盞一盞的走,一盞一盞的看,半條枯枝也沒見,眼前卻燿出篇句。 ⠀ 山靜雲閒,如是機緣如是法。 鳥啼花放,爾時休息爾時心。 ⠀ 一山一山走,滿眼滿耳,不過是鳥...
碳十四定年法 在 ? 和菓子 / C.C.Wagashi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16:21
🌸 #週五和菓子抽獎時間 🌸 週五到了,和菓子抽獎時間又到囉❤️ 這次,和菓子要送親愛的日本知名營養師麻生伶未不一樣的減醣飲食法減肥食譜書:《認真一星期,養成易瘦體質!輕輕鬆鬆甩掉20公斤:減醣低碳飲食,可以如此美味又飽足!營養師麻生伶未特別設計24道食譜,享瘦又健康!》趕快動動手指呼朋引伴分享...
碳十四定年法 在 Let’s travel with 包子 ᜊ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18:46:58
✿𓂃 𓈒𓏸⋱⋰ ⋱ 兩年前的五月,我們還在歐洲過著美好又愉快的生活,動輒又一個旅行,搭飛機根本是隨手拈來的易事。 對位於亞洲與歐洲之間、擁有歐亞文化的土耳其極其有興趣和想法的我,問朋友要不要一起去呢( ๑´•ω•)۶” 知道原來她也計劃要去,於是成就了這個十天十夜,既不算短卻又不長的散策之旅。 ...
-
碳十四定年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3-24 14:44:27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卑南文化公園考古現場 #月型石柱
接下來要帶大家去認識文化公園的考古現場,邀請到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的 #楊淑玲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考古現場和月型石柱。
卑南文化公園的發現與搶救: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鳥居四度來臺進行人類學調查期間,曾為卑南遺址的地表石柱拍攝兩幅照片,時間可能是1896年。鹿野忠雄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他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敘述,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鹿野採用鄰近卑南族的傳說,推測這裡曾存在一個古代部落,石柱是居屋的殘留。日治五十年期間,學者注意之焦點主要是地表的立石遺構。1945年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之周圍進行試掘,始初步發現地下的陶器及住屋遺跡。
二戰以後,陸續前來卑南遺址調查的國內學者不在少數,但都未曾做過發掘。1975年,臺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1979年再提升為臺灣地區三級古蹟,只是遺址保護工作並未就此落實。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新站(今臺東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臺東縣政府遂委託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臺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艷。卑南遺址為臺灣最具代表的史前遺址之一,已無庸置疑。
遠古的聚落:
由碳十四定年法推算,卑南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古卑南聚落的住屋毗連成列,略成南北軸向,遙指都蘭山。每棟家屋坐西朝東,遠望溪流與海洋。家屋主體為長方形平面,東西長11.5公尺,南北寬5.5公尺。以板岩石板、大漂石為牆基,木材為柱,屋牆、屋頂葺以竹架、茅草。屋前以石板舖成方形前庭,屋後有橢圓形砌石圈,用來儲存食物及大陶罐。聚落中還有零星分佈的高架榖倉,支柱上配有防鼠板。狩獵與農耕是卑南文化人的主要生業。他們在山林間獵野豬,在丘陵、平原捕梅花鹿。種植的穀物有旱稻、小米,以「山田燒墾」方式開闢田地。出土的農耕工具相當多,有墾地伐木的石鋤、石斧,收割的石刀、石鎌,舂榖的石杵等。狩獵的主要工具則有石矛、石鏃等。聚落雖然瀕臨卑南大溪,但村民並不擅長捕魚,魚類只是輔助的食物。
長期定居促使族人發展出各類工藝技術。除了農具、獵具等石器外,陶器是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用具之一,主要用來盛水、儲物及烹煮。陶器通常是手製,偶而使用轉盤整修技術,以露天方式燒成,火侯較低。外表以橙色素面為主,少有紋飾。主要器形有罐、缽、小口瓶等容器,以及陶紡輪、陶槌、陶勺、陶匙等工具,也有少許裝飾品如陶珠、陶環,隨葬品如陶偶等。精緻的玉器最能顯現族人審美觀與工藝技術能力。包括玉與似玉材質製成的頭飾、耳飾、頸飾、胸飾、腕飾、臂飾,以及一些非實用性的武器、工具,式樣繁多,風格別具。造形上,以玦形耳飾最富於變化。其中人獸形玦造形可作為代表,已成為史前博物館的館徽。製作工藝上,以小玉玲的細緻與長玉管的中空貫穿技術最令人稱奇。這些玉器多為族人平常的裝飾品,人過世後則當作隨葬品長埋地底。
族人相當重視身後之事,主要葬具是長方形的板岩石板棺。石板棺長軸與地面住屋的軸向相同,略呈南北向,指向都蘭山。死者仰身直軀下葬,腳也指向都蘭山,似乎那裡就是魂歸之所。一具石板棺通常埋葬一位死者,也有重複埋葬情況。多數成年人及少數幼兒入葬時都有隨葬品,包含玉、石質裝飾品,武器、工具、陶紡輪、陶容器等。有些階級地位較高者棺具較大,甚至壘石為槨,隨葬品也質精而量多。死去的親人通常埋葬在屋裡或附近,與生人長相左右。出土的家屋與墓葬上下緊密交疊,為卑南遺址的一大特色。
遺址的價值:
綜合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卑南遺址的特殊性可歸納如下:
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之遺址,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公尺。
臺灣出土文物最多之遺址,總計出土石板棺近1600餘具,陶器、石器等遺物兩餘萬件。
臺灣出土玉器式樣及數量最多之遺址。
臺灣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重要部分面積約20-30公頃,廣義的遺址面積約80-100公頃。
臺灣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型態與資料之遺址。
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行政院文建會自2002年起積極推動臺灣地區世界遺產潛力點之勘查評選工作,卑南遺址列入11處初選地點名單之一,而且是唯一以考古遺址性質列名者。初評結果,卑南遺址與棲蘭山檜木林、太魯閣國家公園、阿里山森林鐵路四者以具有顯著及特殊價值等因素,列入第一類別,也就是最具潛力之點。無論就學術研究、遺產保存、本土教育或知性旅遊觀點,卑南遺址都具有無可替代之價值。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碳十四定年法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科學(不普及)】 #科學
[科學邏輯] [純Nerdy罵戰]
我小時候聽爸爸說過,別生氣,腦細胞有限,激死了就不會再生。究竟腦袋裡的神經細胞會否生成呢?答案是會(局限在某部份)。而且old news is so exciting,科學家早就知道會了。但這兩個月在科學界居然仍有重大爭議!上週在《細胞.幹細胞》期刊則刊載了最新的回應。[1]
======
話說早前有篇《自然》期刊文章,聲稱人類海馬體神經細胞不會在成年生成,原因是染不到相關信號的細胞。但同月內,另一篇文章卻做了同樣實驗,卻得出相反的結論。前者的實驗室,是神經科學界的名門,後者則是學術界普遍的立場,爭論如火如荼。
我和朋友看了,當堂嚇一跳,然後得啖笑。因為早就有人用碳十四定年法,透過觀察細胞的碳十四含量,檢測細胞的實際年齡,證明了人類海馬體有成年神經生成[2]。甚至早在1998年,有癌症病人在療程中注射了BrdU(一種能標注新組成DNA的化合物),研究人員發現病人海馬體腦細胞有BrdU,說明在療程期間,有新的腦細胞組成。加上大量證據指向這現象在進化上極度保守,由小鼠至靈長目都能觀察到(除了水性哺乳類之外),種種證據很難否定人類成人神經生成的存在。
當然,對以上證據,你可以說,也許沒有新神經元,只是已有神經元吸取了大量新DNA,導致看起來是新的,也可以說人和猴子以及其他動物完全不同。但單純以「染不到」做理由,很缺說服力。染不到不完全是問題,問題是,有人染到,有人染不到,當然是信染到的(除非是學術造假,或者染色質素成疑)。染不到,可以是因為屍體從死後到達實驗室有一定時間,蛋白可能已分解,也可能很多技術問題,要有嚴謹的陽性對照組。故此,我覺得這根本是胡址,沒有足夠證據立論。
當然,神經會生成,不代表成年神經生成一定會幫助學習能力,記憶,神經可塑性等認知相關屬性。而且,已知靈長目神經元成熟時間較慢,成年神經生成也沒有小鼠及其他物種般常見。真正該研究,是生成量與成熟期之間的平衡,有否及如何影響靈長目的神經可塑性。
我覺得這文章能上具影響力的《自然》期刊,只是因為老闆名氣,以及《自然》故意用這篇具爭議的文章騙「收視率」(影響因子)。當然這只是我的偏見,信不信由你了。
https://hknordichearts.wordpress.com/…/%E3%80%8A%E5%88%A5%…/
[1] https://www.cell.com/cell-st…/abstract/S1934-5909(18)30166-8
[2] https://www.nature.com/…/2005/050711/full/news050711-12.html
(圖為成年猴子海馬體的BrdU染色)
Fuchs, Eberhard & Flugge, Gabriele & Czéh, Boldizsár. (2006). Remodelling of Neuronal Networks by Stress.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 a journal and virtual library. 11. 2746-58. 10.2741/2004.
碳十四定年法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類所邱鴻霖老師左鎮人研究 推翻教科書說法 榮登報紙頭版
本校人類學研究所邱鴻霖助理教授主持「左鎮人再研究計畫」,發現左鎮人並非臺灣最古老的人類,推翻長久以來的教科書說法,研究成果曝光之後立刻吸引報紙以頭版報導。
邱鴻霖老師表示,多年來國、高中教科書都寫著「左鎮人是最古老的臺灣人」,因此成為幾乎是無人不知的國民常識。然而,其出土脈絡與年代的正確性,在臺灣考古學界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邱鴻霖老師指出,左鎮人化石人骨的來源乃民間熱心動物化石採集者,在臺南左鎮新化丘陵的菜寮溪一帶河床所採集,沒有明確的出土地層,也沒有共伴出土的遺物,由於當地是著名的古生物化石重要產區,因此出現人骨時也格外受人矚目,並合理懷疑其年代的古老性。
1971年學者發現收藏家擁有這一批人骨,隨後於1973~1974年間委託日本學者,嘗試當年研發中的氟、錳濃度相對定年法來推測時間,推估這批人骨擁有二至三萬年的歷史。由於是繼1968年國立臺灣大學宋文薰教授,發現臺灣第一個舊石器時代遺址以來的另一個大發現,而且年代據推估更早於長濱文化,所以一時轟動喧騰。然而,氟-錳濃度相對年代測定法的精確度與適用性,也受到地質學者與考古學者的質疑。
近年來,亞洲大陸東南、臺灣、日本沖繩陸續有古老的人骨新發現,與嶄新的定年資料,例如澎湖直立人、八仙洞舊石器時代的新年代序列、馬祖亮島人、日本沖繩的白保竿根田原洞穴、サキタリ洞穴遺址的發現,使得左鎮人的懸疑,更加令學者感到再研究的必要性。
邱鴻霖老師表示,近年日本對於舊石器時代的年代學有深刻檢討,許多舊有的說法紛紛受到挑戰,化石人骨與遺址的年代重新接受科學檢證而打破原先的認知,日本的史前時代因此大幅度改寫,各大博物館與教科書也檢討與更新歷史知識給予國民。臺灣的左鎮人,當年也亦是得力於日本學者的協助,才得以對其年代做出大致上的推估。如今,絕對定年技術相較於40年前已有飛躍性的進展,僅需少量的樣本便能得到精確的定年結果。
在這樣的背景與技術條件下,國立臺灣博物館認為有必要對「鎮館之寶」之一的左鎮人,賦予科學性的詮釋與再定位。因此,委託邱鴻霖老師主持「左鎮人再研究計畫」,重新探討左鎮人的發現與年代學問題,並進行最新的3D掃描與仿真複製、人骨解剖部位的3D重建復原,更針對1970年代對左鎮人定年分析的科學性提出反省與研究。
經過一年多的反覆慎重討論與嚴密的準備,於去年七月初在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同意與支持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的AMS 14C(加速器質譜儀碳十四定年法),抽取骨膠原蛋白進行定年(Bone collagen dating),這是目前針對五萬年以內的考古樣本,可信度與精確度最高的絕對定年方法。結果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數據,卻印證了研究團隊當初的質疑。
邱老師表示,左鎮人經AMS 14C絕對定年分析,僅僅距今約三千年,其中一件更只有距今兩百五十年,而不是當初學者依據氟-錳濃度定年法所提出的二至三萬年。詳細的研究報告已於去年九月中提出,並於十二月進行定年交叉檢驗,再次確認頭骨片所屬年代。這個研究結果,大大影響了我們對於臺灣舊石器時代人群的來源的認識。從1970年代以來,持續了四十餘年的臺灣海峽「陸橋說」是相當主流的觀點,而今由於左鎮人年代的澄清,使得證據調高了「東南亞起源說」的可能性,是臺灣舊石器時代年代學與史前人群來源觀點的重大轉變。臺灣這塊土地最早的人類活動歷史,藉由科學的研究方法再度獲得嶄新的認識。
昔日的化石發現與學術努力有其時代的學術發展背景,當年左鎮人所採用的氟-錳相對定年分析法,在當時亦是最先進與充滿挑戰的研究方法,開啟了我們探知臺灣晚更新世人類活動的強烈好奇心。邱老師指出,新的科學事實仍必須披露在大眾面前,左鎮人的謎團在新的絕對定年數據的出現下,或許令大家震驚不已,但是,這並非否定臺灣具有出土萬年以上化石人骨的潛力。
邱老師說,臺東縣八仙洞的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是證據確鑿的考古發掘,雖然仍未出土人骨,但是已經證明了最早三萬年前臺灣這塊土地上已經有人類活動的痕跡。臺南的左鎮化石動物群也不會因為這片人骨的年代問題,而喪失在地質史與古生物學上的重要性。更積極而言,臺灣的地質環境中仍有許多具備發現古代人類化石與遺跡、遺物的潛力地點,包括南部的高位石灰岩地形、恆春半島南端的社頂、墾丁鵝鑾鼻珊瑚礁岩臺地等地,都有待運用科學的方法去調查與探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aK5EvKP_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