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碳化矽原料越峰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碳化矽原料越峰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碳化矽原料越峰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碳化矽原料越峰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仰韶文化 ——彩陶文化(約公元前5000—3000年)(二之二)|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仰韶文化的發現 1916年6月當瑞典人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銅礦資源的時候,偶然的機會讓他發現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這一發現結合當時礦藏資源勘探工作難以為繼的狀況,安特生教授以及當時地理測繪研究所所...

  • 碳化矽原料越峰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15 13:00:00
    有 295 人按讚

    仰韶文化 ——彩陶文化(約公元前5000—3000年)(二之二)|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仰韶文化的發現
      
    1916年6月當瑞典人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銅礦資源的時候,偶然的機會讓他發現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這一發現結合當時礦藏資源勘探工作難以為繼的狀況,安特生教授以及當時地理測繪研究所所長丁文江先生隨即調整了工作重心,轉而進行對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規模收集整理工作,同時這一工作也得到了當時民國農商部以及瑞典皇家的支持,於是,安特生先生的考古生涯自此也拉開了帷幕。
      
    仰韶文化主要分佈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河南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
      
    仰韶文化遺址總面積近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最厚達4米。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發掘,發現這裡有四層文化層相疊壓,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 ─ 仰韶文化晚期 ─ 龍山文化早期 ─ 龍山文化中期。由於以彩繪陶器為特徵的文化現象首先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命名為「 仰韶文化」,從而使仰韶村遺址聞名中外。1961年3月國務院將仰韶文化遺址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組織中國和美、英、日等國的考古專家進行國際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發現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最有價值的是數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說明中國農業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

    遺址   

    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距縣城9公里。遺址北依韶峰,三面環水,風光宜人,山水秀美,土地肥沃,是我們祖先狩獵、漁牧、定居的理想場所。遺址從東北到西南長900餘米,從西北到東南寬300餘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2—4米,這種現像說明我們的祖先在此長久地過著定居生活。   

    仰韶村遺址被發現後,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高度重視,為了進一步了解該遺址的文化內涵、來龍去脈,新中國成立後,對該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工作,又先後進行了兩次。
      
    1951年6月,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河南調查團夏鼐等專家學者對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發現有紅底黑彩、深紅彩的陶罐、碗、小口尖底瓶,以及龍山時期的磨光黑陶、壓印方格紋灰陶,帶流陶杯和繩紋灰陶鬲等。第一次的發掘研究工作是在1980年10月一11月和1981年3—4月間進行的,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同澠池縣文化館共同主持發掘,這次發掘進一步澄清了仰韶村古文化遺址的內涵,證實了該遺址含有仰韶和龍山兩個考古學文化、四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層疊壓關係。第一期文化,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第二期文化屬豫西、晉南和關中東部地區仰韶文化的晚期遺存;第三期文化屬河南龍山文化的廟底溝類型;第四期文化為河南龍山文化的三里橋類型。仰韶村遺址經過新中國成立後的二次發掘,獲得了大量的遺跡、遺物,從而為研究我國社會發展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影響最大的一種原始文化,它縱橫二千里,綿延數千年,在世界範圍內來說,也是首屈一指的。漢族的前身「 華夏族」,最早就發跡於黃河流域,而仰韶文化遺址中諸多考古發現,如陶器製造、紡織做衣、繪畫雕塑、文字、曆法、宮室營建等等,同文獻記載中炎帝黃帝時代的創造發明相吻合。

    工藝
      
    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甕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製陶業發達,較好地掌握了選用陶土、造型、裝飾等工序。多采用泥條盤築法成型,用慢輪修整口沿,在器表裝飾各種精美的紋飾。陶器種類有缽、盆、碗、細頸壺、小口尖底瓶、罐與粗陶甕等。其彩陶器造型優美,表面用紅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逼真生動。不少出土的彩陶器為藝術珍品,如水鳥啄魚紋船形壺、人面紋彩陶盆、魚蛙紋彩陶盆、鸛銜魚紋彩陶缸等。陶塑藝術品也很精彩,有附飾在陶器上的各種動物塑像,如隼形飾、羊頭器鈕、鳥形蓋把、人面頭像、壁虎及鷹等,皆栩栩如生。在半坡等地的彩陶缽口沿黑寬帶紋上,還發現有50多種刻劃符號,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在濮陽西水坡又發現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是中國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時代龍虎形象。
      
    中國的仰韶文化距今約五、六千年,這時的陶器是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紅陶分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兩種。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摻雜少量砂粒。在仰韶陶器中,細泥彩陶具有獨特造型,表面呈紅色,表裡磨光,還有美麗的圖案,是當時最聞名的。細泥陶反映了當時製陶工藝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將仰韶文化稱為彩陶文化。西安市半坡村發掘的彩陶盤也是屬於仰韶文化的產品。
      
    當時彩陶的製作,據分析主要經過四個程序。第一,常選用可塑性和操作性較好的紅土、沉積土、黑土等,經過淘洗和沈濾後成為較純較細的原料。從分析出土的彩陶片來看,泥質比後來的上等陶器並不遜色。第二,制壞。彩陶壞最初大多是手製。小型器皿是直接捏塑而成的;較大的陶器,其體部壞子,一般採用泥盤築法分兩段製成。粗壞製成後再裝上頸口,嵌入把手,制壞工序初步完成。其外形圓正規矩,對稱性很強,在器壁外有輪紋存在。這表明仰韶文化時期,已開始出現慢輪製陶。第三,彩繪和紋飾。一些較精細的彩陶,在彩繪之前,往往將陶壞放入極其細膩的泥漿中,讓它披上一層均勻的陶衣便於上彩。彩繪就是將有色的天然礦物塗繪在陶壞上。仰韶文化時期陶器的紋飾大多是用帶有花紋的木印板拍印上去的。第四,燒窯。從考古發掘的材料來看,仰韶文化時期的陶窯主要是豎穴窯和橫穴窯。它們都是由火口、火膛、火道、窯室等所組成,在火膛中燃燒起來的火焰,經火道到達窯室。這兩種窯,由於有了窯室,陶器不是直接在火焰上燒烤,已較原始的篝火式或爐灶式有了很大的進步。分析出土陶片的燒結狀況,彩陶的燒成溫度大約已達950℃。
      
    到了龍山時期(公元前2300年左右,指的是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發掘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址),手工業製陶有了巨大進步。制壞方法廣泛使用輪制,造形精美,而且開始用高嶺土製白陶。在這個時期,人們已懂得利用燒成後期,窯內的氣體特性來賦予陶器以各種顏色。仰韶文化時期,陶器通常在氧化焰中燒成,陶質內的鐵大部分被氧化成高價價鐵而呈土紅色。到龍山時期,由於陶窯的改革,人們在陶器即將燒成時,一方面猛加燃料,同時封閉窯頂,致使窯內氧氣不足,陶器就在還原焰中焙燒,陶質內的鐵大部分轉化為低價鐵,使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所以龍山文化時期灰陶的產品最多。
      
    在商代出現的刻紋白陶和薄殼白陶,尤為出色。它們質地優良,刻劃精細,造型端正美觀,堅硬耐用。白陶之所以有這些優點,主要由於使用了高嶺土。高嶺土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鋁,含鐵量低,質料較細,可塑性強,在高溫燒成後,外形潔白美觀。人們對高嶺土的使用和認識,與後來瓷器的發明有一定的聯繫。在陶器的外表若再著一層釉,不僅器表光滑美觀,而且便於洗滌,尤其是儲藏酒類的飲料,不會因滲透而損失。所以釉陶的出現,表明了製陶工藝的又一大進步。

    到了商代的中後期,釉陶逐漸增多,表明人們已從無意識地發現釉料發展到有意識地配製釉料。對出土的商周釉陶進行的分析,證明當時使用的釉是石灰釉。即由石灰石或方解石等碳酸鹽加上一定量的粘土和其它物質配製成的。
       
    建築
      
    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佈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為多。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裡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點燃燒過,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里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聚落建築的佈局整齊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較完整,居住區在中心,外圍繞一周大壕溝,溝外北部為墓葬區,東邊設窯場。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遺跡,有一座大房子為公共活動的場所,其他幾十座中小型房子麵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佈局。仰韶文化居民死後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長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隨葬品,小孩實行甕棺葬。盛行單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佔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數不等,多的達80人。葬制中實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為中心的特點。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廣場的統一佈局,則表明當時維繫氏族團結的血緣紐帶根深蒂固。這些與母系氏族社會組織的特徵是相吻合的。
      
    地理分佈
      
    甘肅概況
      
    仰韶中期的發掘相對早、晚期顯得單薄一些,但仍可初步確立甘肅仰韶中期的界定標準,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間。它的主要文化特徵歸納如下:
      
    (1)遺址大多位於山谷中的河邊台地,隴東黃土塬的塬邊及溝壑也被先民選作居住地,對環境條件的適應生存能力比早期有所提高,海拔較高的甘南臨潭發現的此類遺存就是明證。已經發掘的三個重要遺址都是在早期遺存的原址之上擴展而成,調查發現的中期遺址往往含有早期遺存,顯示出早、中期一脈相承的親緣關係。聚落佈局因資料所限不甚清晰,但大地灣遺址表明,聚落內已存在多個處於相等地位的中心,社會組織呈現出多級分化的趨勢;
      
    (2)房屋仍為半地穴式建築,大地灣遺址中的房屋均為方形或長方形,師趙村發現一座圓形房屋遺址。大多在穴壁立柱,這說明穴坑之上已增設立面牆體,室內空間增大,採光也好,比早期房址進步。少數房址採用「 料姜石」作未加工的居住面,以此提高防潮性能。灶坑以圓形桶狀為主,出現雙聯灶,即前後兩個灶坑相通,表示人口及炊事活動的增加。房址可分為大、中、小型。大型房址面積近70平方米,出土眾多陶、石、骨器,並有精美彩陶,表明房址主人應是氏族首領。中型房址面積在25平方米—50平方米之間,可能是大家族長和未成年子女的居室。小型房址面積大多在15平方米—20平方米之間,當屬一般社會成員的居室;
      
    (3)陶窯均為橫穴窯,大地灣、師趙村均有發現。一般分為火塘和窯室兩部分,火塘是添柴生火之處,呈圓形或長方形,有火道通人窯室。窯室均呈圓形,周邊設環形火道,受熱較勻。火塘一般低於窯室,由下往上火勢自然加強,燒陶技術比早期有顯著提高;
      
    (4)本期墓葬資料甚少,按常理推測應有集中的公共墓地,但至今未見踪跡。不僅甘肅未見,其他省區也未發現。這一奇特現像或許表明了中期的先民們選擇了尚不可知的埋葬習俗。我省僅在大地灣發現3座零星墓葬,均為成人單身葬,其中1座側身屈肢,另2座仰身直肢。都有隨葬品,分別為陶甕和骨笄;
      
    (5)陶器以細泥紅陶、夾砂紅陶為主,還有少量的橙黃陶、灰陶以及褐陶。飲食器多為細泥紅陶,其中不少是彩陶,罐、缸、甕等炊器和盛儲器則以夾砂紅陶為主。器形以平底為主,少量為尖底,偶見圜底,這是陶器形制的重大改變,平底陶器終於基本取代了圜底器,在史前文化上首次成為主流器形。常見器物有斂口平底缽、曲腹彩陶盆、雙鋈盆、多孔盆形或缽形甑、雙唇口尖底瓶、弦紋或繩紋短頸罐、大口小底缸、曲腹甕等,器類較前複雜,大型器物增多。紋飾仍以繩紋為主,其次為弦紋和線紋,還有少量的剔刺紋、附加堆紋等。製陶以泥條盤築法為主;

    (6)陶製生產工具以紡輪、陶刀為主,仍有少量的陶銼,形制較前複雜。細泥捏塑的紡輪增多,陶片改制的減少。陶刀形制更為規整,數量增多。陶製裝飾品仍是常見的陶環,但陶質細膩,小巧玲瓏,還出現酷似羊角的陶製裝飾品;
      
    (7)石器的形態和技術比早期有所進步,加工較為精細,如常見的石斧更為厚重,石鏟刃部更為鋒利,石刀鑽孔由近背部向中部轉移;
      
    (8)骨器種類、數量與早期相比有較明顯減少,表明狩獵在經濟生活中地位下降。出現不少精品骨鏃、骨笄。
      
    從文化特徵上可以看出,甘肅仰韶中期是在早期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來,其陶器繼承了早期的許多文化因素,但又有明顯的變革,其經濟形態與早期大體相同,但狩獵比重下降。與陝西等鄰省同期文化面貌相比,差異不大,但有分化的趨勢,地方區域性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凸顯出來。

    陝西概況
      
    在潼關縣境內,已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有兩處:
      
    一處是南寨子仰韶文化遺址。位於吳村鄉南寨子魚化屯小河和潼河交匯處,南高北低,東西寬約350米,南北長約1000米。這處遺址的文物,除部分灰坑因修築隴海鐵路受到一些破損,大部分尚保存完好。發現有高2。5米、長達30米的灰層一處,直徑3米到4米的灰坑11個,人骨架三個,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鐮、石環,還有紅灰陶環,夾沙紅網墜的口、耳、底,有彩陶缽、紅陶盆、夾沙陶罐等的口和底,還有紅、彩陶片等。陶器飾多樣,有繪畫紋、網紋、水紋、繩紋、蘭紋和附加堆紋等。
      
    另一處是張家灣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港口鎮張家灣圪岔路以西的二層高原(當地人叫二層台)上,東西寬約50米,南北長約100米。這處遺址發現有露出在南高紅2米的灰坑兩個。灰坑內有集中的草泥和紅燒土,抗日戰爭前夕至今,出土的文物陶器瓦甕、瓦罐、陶瓷瓦甕、陶片和石塊等。陶器紋近幾年有繪紋、畫紋、蘭紋等多種。
      
    這兩處古文化遺址,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具有人類聚居生存的優越條件。它們都是在1980年經省、地、縣普查文物小組發現鑑定的。出土文件收藏於縣文化館中。(二之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碳化矽原料越峰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1-20 10:42:44
    有 1 人按讚


    聽過唐榮鐵工廠嗎?

    知道他在黨國利益下被犧牲掉了,來聽聽他的故事。

    #高雄好過夜
    #夜譚十大建設:第五夜

    文/ 三民惟新 陳柏惟

    今天開始,我們的夜譚系列要來到高雄重工業的核心了。和中船不同,中油與中鋼是高雄產業的重要支柱,也是石化產業與金屬產業鍊的最上游。對我們高雄人來說,要談到這兩間公司,特別是中鋼,滋味也是格外複雜。

    一方面,中鋼貢獻了高雄大量的高薪工作機會,也是少數總部從建廠初期就遷來高雄的國營企業。包含我在內,高雄人大多有在中鋼或相關子企業工作的親友,甚至從求學時開始就會遇到許多「中鋼子弟」(我們常戲稱為鐵鋼國中)。而中鋼也對高雄建設出錢出力,從賠錢蓋捷運到捐公車腳踏車,生活中常有中鋼的身影。

    但另一方面,中鋼也是高雄排碳量和排放PM2.5的大戶,露天儲煤場遲遲未加蓋也引起周邊居民強烈反彈。廢爐渣掩埋或應用衍生產業也一直存在環保問題與爭議。不過,坦白講,比起中油,個人對中鋼還是多著一份好感,覺得中鋼是真正在高雄的企業。

    但是各位知道嗎,高雄作為台灣的「鋼鐵之都」,絕非從中鋼開始。

    ●日本時代台灣鋼鐵業先驅

    在日本殖民時代,1931年,台灣電氣化學公司開始基隆利用電弧爐煉矽鋼,是台灣煉鋼的先驅,不過產量並不大。在戰時統制經濟中,1939年閣議決定的台灣生產力擴充計畫就包含鋼鐵、石油在內,而台灣也開始發展鋼鐵、輕金屬、無水酒精、工業鹽、紙漿等產業。

    隨著1939年大同化學鐵工所(大同製鋼機械公司前身)及1943年和台灣重工業株式會社(汐止)等三家公司加入煉鋼行列,以及大同化學鐵工所興建之伸延鐵線、鍛造及製罐工廠,與1940年由唐榮、唐傳宗父子在高雄設立之唐榮鐵工所,設有剪鐵、軋鋼及機械修理等工廠。大致構成台灣鋼鐵工業上下游體系。

    1942年12月,隨著日軍中途島戰敗,在太平洋戰事日益吃緊後,企畫院、陸海軍等及台灣總督府一再密集會商要強化台灣製鐵能力,預計使用海南島鐵礦,台灣自產的煤和石灰石製銑鐵,除供台灣使用外,若有剩餘將移出到日本。計畫中,高雄、汐止各有設廠,高雄廠位於「製鐵株式會社」,設二十噸爐五座。在產量的最高峰,全島1944年銑鐵產能達13,235噸,1943年鑄鋼達4,129噸,合金鐵6,141噸。然而,1944年底開始,台灣開始被猛烈空襲,高雄港區也遭到盟軍多次轟炸,生產擴充政策也畫下句點。大致上在日本時代,鐵工業仍以生產銑鐵為大宗,產量並不多。

    ●被政府消滅的高雄第一個鋼鐵大王

    戰後,唐榮鋼鐵廠趁機收購被空襲炸毀的民營工廠100多家,員工從32人增加為200多人,並利用軍方廢鐵,例如數量龐大的沈船與國府江輪等製鋼。直到1958年,唐榮鋼鐵產量已經居全國第一,當時是台灣最大的民營企業,1959年時員工4000多人,居然佔台灣金屬工業的60%,全體工業的一成!十個工人就有一個是唐榮員工,可見唐榮的龐大。

    但接著發生的事就相當恐怖了,樹大招風的唐榮,居然在數年「被強迫公營化」,到底發生什麼事呢?

    在1950年代,唐榮不斷擴展事業版圖,例如為了取得鋼鐵來源經營拆船業,建立水泥電桿工廠、油漆廠、中都磚場等等。但唐傳宗在這期間,就不小心踩到了殖民政府的底線。

    1959年,唐榮和世界大五大煉鋼廠八幡製鐵以及美國最大廢鐵商雨果奴公司,共同提出合作計畫。但經濟部長尹仲容擔心被視為「國防工業」的鋼鐵業被外國控制,除了否決此案外,也起了要併吞唐榮之意。隔年,唐榮和福特簽約成立汽車廠,但也受制於阿斗公司裕隆,被政府抹殺。

    在唐榮不斷擴廠的過程中,免不了向銀行融資,甚至吸納民間游資。然而1960年又兼任台銀董事長的尹仲容,出手凍結唐榮債權債務,爆發債權人擠兌危機。加上台銀凍結貸款,外貿會終止唐榮廢鐵與煉鋼用電極棒進口,擺明就是要徹底幹掉你。

    接近崩潰的唐榮只好投降,向行政院求援,經濟部便派遣中華開發進駐唐榮,目的就是「低估資產」,鬥垮唐傳宗後,於1961年將唐榮改成「官民合股」,而後於1967年收歸國有。

    這樣難看的吃相,讓唐傳宗記恨終身,他在口述歷史中大爆料:唐榮早就被中國國民黨安全人員滲透、被強迫安插退伍軍人與外省顧問、被中國國民黨勒索高額選舉經費...。但民間野史也傳說,唐榮鐵工廠在今日三多商圈附近土地被賤價徵收後,唐傳宗以「替 蔣公樹立雕像」為名,讓雕像面對西方,表面上是「反攻大陸」,但暗地裡是「早日歸西」的意思。而有人轉述唐傳宗說法:「你這麼愛我的地,我就替你立一個銅像,但是不能戴帽子,敗戰的將軍怎麼能戴帽子?後來旁邊的人勸他,他才說好啦好啦,給他戴帽子,但戴的是運動軟帽,而不是大盤帽」。

    不論如何,就算恨得牙癢癢的,當時的民間企業只能任頻殖民政府宰割。作為「國防產業」的鋼鐵業,也在國府強烈意志下,緊抓在手裡,不讓任何人覬覦。

    ●高爐之夢

    雖然中國國民黨政府控制了台灣最大鋼鐵工廠唐榮,但官員們最終的目標並不只滿足用廢鐵煉鋼,加上逃亡政權對於廢鋼越用越少、國際廢鋼價格升高等恐影響軍事需求的焦慮,因此一直希望能建立從鐵礦砂生產鋼鐵的「一貫作業煉鋼廠」。

    1953年開始,殖民政府計畫爭取美援1億元發展工業,在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下設立工業委員會,由後來抄掉唐榮的尹仲容擔任招集人,並在1955年編制一本「鋼鐵工業未來的芻議報告-臺灣一貫作業鋼鐵廠的建立」,報告中以「國防工業」以及強化「東南亞反共圍堵圈國家合作」為理由向美國申請以爭取美援,興建一座小型一貫作業鋼鐵廠。

    值得注意的是,副本轉送懷特公司 (JGW) V.S. deBeausset 先生。這位就是鼎鼎大名的狄寶賽,他是1951年「國家經建計劃書」的編撰人,主導了台灣第一期至第四期經濟計畫,直接參與當時臺灣的經濟、工業、社會等方面建設的規劃及監督,也傳授當時技術官僚許多經驗,並負責選拔技術人才赴美受訓,影響台灣工業發展深遠。但這段歷史在中國國民黨編撰的教科書裡面是直接刪除的。只有在這些文獻裡會留下蛛絲馬跡。

    但在1950年代,美國的經援計畫並未通過一貫化鋼廠。1963年,李國鼎利用美援,聘用麥基公司徹底研究建立一貫作業鋼鐵廠事宜,但當時政府認為麥基建立電弧爐的方案疑慮仍多,也不符合「大建設」期待,故暫時擱置調查報告,直到1968年再設立鋼鐵廠籌備處。

    當時各國的報告均認為台灣鋼鐵內需不夠最低產量,不足以支撐鋼鐵廠,但在蔣經國支持下,不但繼續推動,還把計畫擴大。而「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名言再次出現在官方史上,看來蔣經國似乎把這句話掛在嘴邊,蓋公路、蓋工廠都一樣要說。

    ●從國營到民營,從鋼廠到高雄最大集團

    在美商不願直接投資下,為了籌措資金,幾經試探,在1971年和德商克魯伯及奧商聯合鋼鐵簽約,但卻因發現克魯伯採購設備時有綁標嫌疑,因此於1972年3月廢除第一部分合約,又因此和奧商意見不合,於年中奧商也廢止合約退出一切合作。1973年8月,中鋼另與美國鋼鐵工程顧問公司簽約協助建廠,1975年,在工程順利推動下,總部直接搬到小港工地,成為第一座總部直接設立於高雄的國營企業。1977年因國家投入太多資本(這和高鐵等重大建設都有類似之處),故直接改為國營,直到1977年12月16日竣工。隔年正式生產。

    中鋼投產的過程大致都相當順利,加上1977年中,中鋼會同工業局、國貿局等單位,協商出一套方案:原則上只要國內製造業採用鋼鐵為原料,以製造機器設備、工具或零組件等,而僅供國內使用者,其向中鋼購用的鋼品,依照較低內銷價格計算,使中鋼具有對外銷品的競爭優勢。並且和中下游鋼廠建立了分工體系。國家資本嚴格控制民營鋼廠不得進入高爐等上游產業,但也會放出空間讓下游生存,使得雙方成為互利關係。而建構了龐大的產業鏈。

    1980年代以後,隨著中鋼二三期擴建,配合國內景氣暢旺,營建市場快速成長,多角化經營與轉投資,以及緊接著90年代的釋股與民營化後,成長為複合集團。也算是十大建設中經營順利的案例。

    在台灣鋼鐵發展的過程中,從日本殖民政府與中國殖民政府的「國防導向」,到趕上國內內需成長列車,成為金屬複合事業集團,中鋼可說是生逢其時。當然,在這過程中,我們也看到的唐榮的瓦解以及民營金屬事業的「垂直整合化」,造就了缺乏彈性,且裙帶關係盛行的國家資本主義體系。利弊得失,無法一筆論定。

    在市場限制上,未來鋼鐵業市場規模擴大有限,也不太可能有中鋼與中龍之外的高爐投產。但特殊金屬與下游加工如何透過創新與異業結合,在垂直整合模式外找到發展新動力,應該是我們要繼續思考的。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