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碩博士論文引用格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碩博士論文引用格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碩博士論文引用格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碩博士論文引用格式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新思惟國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新思惟的課程,其實蠻適合研究入門者來學,講師會拆解各個段落應該如何寫作: ⠀⠀ ☑️避免 introduction 無法引出整個研究問題的核心價值,以及在探討過去研究時無法深入的盲點。 ⠀⠀ ☑️講解 discussion 該如何探討自己研究與他人研究的差別與優缺點,有效呈現自己實驗結果的特色。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5年迄今,蔡總統的博士學位與論文的「真實性」卻屢遭各方質疑。8月29日,台大法律系榮譽教授賀德芬舉行記者會,公布另一位旅美學者林環牆的調查報告,再度指稱蔡總統並沒有在1984年通過論文口試,並沒有取得LSE的博士學位。而且LSE與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有人企圖掩飾...

  • 碩博士論文引用格式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8 06:30:00
    有 24 人按讚

    新思惟的課程,其實蠻適合研究入門者來學,講師會拆解各個段落應該如何寫作:
    ⠀⠀
    ☑️避免 introduction 無法引出整個研究問題的核心價值,以及在探討過去研究時無法深入的盲點。
    ⠀⠀
    ☑️講解 discussion 該如何探討自己研究與他人研究的差別與優缺點,有效呈現自己實驗結果的特色。
    ⠀⠀
    ☑️連題目該如何訂定才能捉住 reviewers 的眼球,都有教!尤其臨床類型的研究,可能因為族群或是介入在各個研究都差不多,如何訂一個讓 reviewers 想繼續深究的題目就更顯重要。
    ⠀⠀
    ⠀⠀
    #課前菜味十足
    😢即使念了研究所,還是不懂學術寫作?
    ⠀⠀
    雖然在碩士時期有投過幾篇到台灣的期刊,但是對於要如何投 SCI 期刊真的是完全沒任何概念。Introduction、discussion 兩段寫完之後,自己都覺得兩段相似度爆表,由於菜味十足,整篇完稿還會掉菜蟲。
    ⠀⠀
    接下來就是統計部分,明明學校都有教,還學習用 SPSS 或是 SAS 計算,課本買了,課也上了,也確定老師是用中文講解,怎麼換我算的時候會初一十五結果不一樣?這是怎麼投稿……
    ⠀⠀
    對於一個入門者來說,上述問題還不包括研究問題發想、論文語法、圖片與引用文獻格式這些基礎且瑣碎的工作。不幸的是,到了博士班,這些我通通要自己來,而且要做得好也要做得順。
    ⠀⠀
    ⠀⠀
    #課後投資有成
    💪 成功發表第一篇 SCI 論文
    ⠀⠀
    投出去的稿件終於被接受了,開心之外,還真的讓我鬆了一口氣。除了要感謝指導老師耐心潤稿外,新思惟的上課內容也是大大推了我一把。
    ⠀⠀
    💗恭喜💗 #林孟緯物理治療師團隊,研究多發性硬化對動態步態穩定度之影響,獲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刊登!
    ⠀⠀
    ⠀⠀
    👉從寫作到投稿,初學者如何避開常見誤區,我們給你務實建議! 
    ⠀⠀
    ✔️國際期刊如何審稿?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
    ✔️臨床論文寫作,常見錯誤與如何避免。
    ✔️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
    ✔️ 讓 revision 幾乎全被 accept 的關鍵技巧
    ✔️在中小型醫院工作,論文起步的務實建議。
    ✔️研究主題怎麼找?研究資源如何累積?
    ⠀⠀
    ⠀⠀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大幅降載,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
    #全新改款 ➠ 10/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搶下一席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碩博士論文引用格式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23 11:15:47
    有 33 人按讚

    #投出去的稿件終於被接受了,開心之外,還真的讓我鬆了一口氣。除了要感謝指導老師耐心潤稿外,#新思惟的上課內容也是大大推了我一把。
     
    【林孟緯物理治療師,是在臺灣碩士畢業後,前往美國就讀博士,並特別抽空飛回臺灣,陸續上完新思惟三堂研究課程,帶著各種技術與知識,回到美國加速論文產出。】
     
    ▌ #即使念了研究所,#還是不懂學術寫作。
     
    雖然在碩士時期有投過幾篇到台灣的期刊,但是對於要如何投 SCI 期刊真的是完全沒任何概念。Introduction、discussion 兩段寫完之後,自己都覺得兩段相似度爆表,由於菜味十足,整篇完稿還會掉菜蟲。
     
    接下來就是統計部分,#明明學校都有教,還學習用 SPSS 或是 SAS 計算,課本買了,課也上了,也確定老師是用中文講解,#怎麼換我算的時候會初一十五結果不一樣?這是怎麼投稿……
     
    看著 SPSS 報表一串數字,我完全不知道要怎麼呈現那些數字。期刊上面呈現的圖表,總是看了看,然後就洗洗睡……因為我根本畫不出來。即使從 t test 到 GEE,SPSS 的統計方式真的很夠用,問題是他的繪圖模式不夠直覺,有大神說用 MATLAB 或是 R,我光看程式碼都飽了,根本不知道怎麼畫出跟期刊上一樣品質的圖,更不要說投出去後還要跟 reviewers 答辯,光想到我都累了。
     
    對於一個入門者來說,上述問題還不包括研究問題發想、論文語法、圖片與引用文獻格式這些基礎且瑣碎的工作。不幸的是,到了博士班,這些我通通要自己來,而且要做得好也要做得順。
     
    ▌ 新思惟研究課,專為入門者量身設計。
     
    #新思惟的課程,#其實蠻適合研究入門者來學。
     
    講師會拆解各個段落應該如何寫作,避免 introduction 無法引出整個研究問題的核心價值,以及在探討過去研究時無法深入的盲點,也會講解 discussion 該如何探討自己研究與他人研究的差別與優缺點,有效呈現自己實驗結果的特色,甚至連題目該如何訂定才能捉住 reviewers 的眼球,都有教!尤其臨床類型的研究,可能因為族群或是介入在各個研究都差不多,如何訂一個讓 reviewers 想繼續深究的題目就更顯重要。
     
    ▌ 零基礎的初學者,統計也能快速上手!
     
    新思惟的互動實作課程也是非常實用的一環,蔡校長會用很有效率的方式讓大家掌握統計,旁邊還有很多助教給大家發問。縱使是已經念過研究所的人,我也很建議來上這門課,有時候在學校因為時間關係而無法弄懂的統計,來這裡可能會有恍然大悟的感受。
     
    新思惟系統化的教導如何使用 MedCalc,做出符合 SCI 期刊投稿格式的圖表,此外,蔡校長也會將這些圖表更進一步優化,避免大家按了一些「自爆」按鈕而不自知。
     
    下午課程如何跟 reviewers 答辯的部分也讓人受益良多。有些 revision letters 裡面的問題真的令人無法招架,吳昭慶醫師會分享很多他如何回應 reviewers 的技巧與應答語氣。這部分也是入門者在投稿時比較不容易處理也不容易看到的部分。
     
    新思惟的課程,整體不會流於理論講解或是大拜拜的形式,而是非常實際的解決投稿上會遇到的問題跟傳授有用的技巧。#不論新手研究者或是研究所畢業的人,來一趟新思惟,#一定會有所收穫!
     
    ▌ 新思惟最受歡迎研究入門課程,開放報名!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 【新班公開】2021 / 1 / 30(六)
    ➠ 【立即報名】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年初投資自己,年底 PubMed 有你!

  • 碩博士論文引用格式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26 17:00:09
    有 212 人按讚

    當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社會上的其他人都正在擔任責任監督的角色,因此,負責的部分實際上就是一個個人與社會其他個體相互信任並彼此監督。如果,一個人無法相信另一個個人能夠承擔起責任,也不相信社會上有其他團體能夠讓他相信,那麼這個社會將不再存在,因為它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即個體與個體、個體與集體的信任。這是盧梭提出的社會契約論。同樣的,學術的研究與寫作同樣是一種社會契約,寫作者不只是對自己負責、對指導老師、口試委員、研究所老師、親人好友也都要負起責任,同時,寫作者還有對於自己所處的學術社群以及社會同樣有必須承擔的責任。一個不誠實的研究者損害的不只是自己的學術生涯,他所屬的學科、同儕、甚至是該社會的不同學科都會被貼上學術不誠實的污名化標籤。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往往對於筆者反覆強調格式、引用、出處、書目等「瑣碎細節」而露出驚訝且疑惑的申請,他們大概在想的是「這個人是不是有偏執狂才會反覆強調這些瑣碎細節」。實際上,強調這些細節就是在提醒學生們當他們在寫作時,應該要對同儕、師長、口試委員、以至於社會都負起責任。固然,這個過程有許多折磨與苦痛,但我們難道要因為這些折磨就放棄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嗎?從學術寫作、公共論述開始,如果一個社會中的彼此信任逐步從不同領域瓦解,那麼這個社會也就無法對話,結果是這個社會終將停止再生產。

    ———
    一個韓國瑜,摧毀的是全體國民對民主社會代議政治中政策論述與執政團隊的公共信任。一個李眉蓁,摧毀的是全體公民對於學術論文審核機制的信任。

    我們痛苦走過的論文路,只為了對得起自己
    寫論文是一條漫長又孤獨的路,那些痛楚與不堪都只有自己清楚。

    柯裕棻曾經在書中提到,她在美國求學的時候,在大雪中奮力走上一條因大雪覆蓋而險境重重的上坡、不時可能滑倒、甚至不進反退,她領悟到,學術之路,正是如此漫長、困厄而孤獨。

    我後來甚至覺得,有任何一個人想要研讀博士、碩士之前,我都想建議佛心一點的師長或是助教,可以像是從事高空彈跳、浮潛、衝浪、拖曳傘等等具有高風險的極限運動一樣先進行安全宣導。

    我不曉得其他的學者或是初入叢林的研究生們,是不是像我一樣在論文寫作上遭遇了極大的困難。我相信這世上還是有許多極有創造力、富有耐性與自我鞭策的動力等等的研究者,花了無比的耐性,屢屢調整每一次的學術論文體例格式,對於一個文獻資料求證再求證,只希望能夠對自己寫出來的東西負責。

    因為是這樣痛苦的歷程,論文寫作比起其他的創作形式,要來得不自由、自我懷疑、嚴謹、高度邏輯化而且考驗重重。那些痛苦的歷程,有很大部分在於從腦海中將一個模糊未成型的概念,透過一次次的辯證慢慢成形,在這期間則必須蒐集、取得並閱讀大量的文獻。從物理上的取得與心智中的閱讀、困惑、反思到理解,那都是非常艱困而不舒服的歷程。

    因為缺乏跨領域整體常識,我們對於各個專業領域的知識論述與運作方式的認識,建立在一種盲信上:我是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啦!但是起碼他們都是考過試、通過檢驗、拿到執照的人,應該不會給我亂搞吧?

    而這樣理所當然、無基礎的盲信,只要遇到一個單一個案出了錯,就會傾向強力反彈,將整個制度都視為不專業的亂搞,從盲信一瞬間轉為極度不信任。

    想想恐龍法官這個詞怎麼來的。想想黑金民代、想想國營企業肥貓、想想狼師、想想黑警、想想收賄公務員。想想那些一兩個人行為犯法,然後我們就把他們這一整批人的專業訓練、考核機制、內在自我要求、操守、尊嚴,完完全全掃到地上的反射式判斷。

    然後我們走到了這一天。一個國民黨籍的直轄市長補選候選人,她的論文的生產形式與檢驗過程,賠上了全國的高等教育從業人員,以及所有從事知識生產的研究者。

    不管是為了非常功利的學歷與畢業證書,又或者只是為了能夠在某個專業學術領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哪怕只是往前挖掘推進了一小粒的礦石砂土,他們所經歷的那些艱困的歷程與考驗、孤獨與痛苦……就在這一刻完全被否定了。

    當一個國家的知識的生產與創新,從來沒有走進一般人民的生活中時,大多數時間其實並不會怎麼樣,大家還是過各自的生活。然而,當公共信任的危機出現時,我們就會像體質不良的兒童或是結構不穩的建築物,逃不過傳染病或是強震的考驗。

    或許這就是民主的功課,危機出現時,我們往往才驚訝於對於實際狀況的不理解與未曾掌握。而唯一的解法,只能不斷思考、不斷學習。

    這也是民主的代價。民主很累,民主建立在公民理解到自己的責任與無知的基礎上,而願意隨時保持謙虛、艱苦學習,彷彿像是那些初入學術界的研究菜鳥一樣,踽踽獨行在漫天狂風暴雪中、看不到盡頭、只能孤獨地慢慢走下去。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05/article/9722

  • 碩博士論文引用格式 在 hul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9-20 19:21:29

    2015年迄今,蔡總統的博士學位與論文的「真實性」卻屢遭各方質疑。8月29日,台大法律系榮譽教授賀德芬舉行記者會,公布另一位旅美學者林環牆的調查報告,再度指稱蔡總統並沒有在1984年通過論文口試,並沒有取得LSE的博士學位。而且LSE與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有人企圖掩飾真相、掩護蔡總統。
    2019年9月4日,「總統府發言人」臉書專頁公布由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簡稱倫敦政經學院,LSE)提供的蔡英文總統的學生紀錄表、論文考試通過通知書、1984年3月製發的畢業證書影本,以及國立政治大學1984年蔡總統申請教職的人事資料。
    林環牆認為這本「傳說中的」學位論文,無論紙本、數位電子檔,或圖書收藏資料,35年來(1984年迄今)都不存在。經他引用英國《資訊自由法》(The Freedom Information Act)要求,LSE資訊與紀錄處(Information and Records)以電子郵件告知,蔡總統直到今年(2019)6月28日才將這份「傳說中的論文」提繳給LSE圖書館;約兩個星期的7月13日,這本論文也才進入LSE圖書館的數位檢索系統。

    今年(2019)8月5日,林環牆飛抵倫敦,檢視與閱讀蔡總統送到LSE圖書館的論文,發現它應是由另一本論文影印下每一頁,經電子傳真送到LSE,然後在當地新裝訂成冊,每一頁的邊緣或角落有非常明顯的黑色陰影。此外,論文封面與背面是黑色硬紙板,與當年藍色硬紙板論文的顏色不同。

    林環牆還發現,論文「致謝」(Acknowledge)那一頁很可能是重新打字。因為論文每一頁的邊緣或角落有非常明顯的黑色陰影,但只有最前面兩頁完全看不到黑影;第一頁是論文的題目(Title),第二頁就是致謝。

    他並舉出幾點博士學位論文不應存在的疏漏:論文有不少英文打印錯誤,雖然書寫更正,但沒有重新打字;論文的附註都以星號(*)加上阿拉伯數字表示,而且附註打字時都未上提,是很簡陋、不專業的處理方式;論文有些章節段落名稱與目錄並不一致,最離譜的是,第一章竟連續遺漏6頁,第5至10頁都不見蹤影。

    因此林環牆研判,這本論文應該只是「口試用初稿」,不是為完成博士學位而送交校方圖書館典藏的最後定稿論文。蔡總統當年在LSE的身分頂多是「已完成論文,但未通過論文口試」的博士侯選人。
    LSE博士侯選人在通過論文口試之後,必須提繳最後定稿的論文至倫敦大學的Senate House Library。林環牆指出,LSE在1983年至1984年有107位畢業生,其中1位柯麗希(Pauline Francis Creasey)的博士學位後來被註銷,其他106位畢業生在Senate House Library的圖書搜索系統都有完整論文收藏紀錄,只有1位例外──蔡總統。(資料來源風傳媒)
    最近接連有兩名博士親赴倫敦政經學院查閱蔡英文當年的論文,一位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台裔經濟系教授林環牆,一位是旅居牛津的經濟史博士徐永泰。兩人均發現,蔡英文留存該校的論文有裝釘太新、缺頁、留有許多手改痕跡等不尋常情況,且借閱規定極為嚴苛,迥異於一般論文的公開透明。儘管蔡英文已對質疑此事的林環牆教授和台大教授賀德芬提出告訴,但論文疑雲越捲越大,已讓倫敦政經學院窮於解釋。蔡英文若無法一一澄清,將使民眾對其誠信留下問號。

    綜括外界所提出的種種質疑,蔡英文的博士論文至少有五大疑點亟待釐清。第一,取得博士的期程奇短:根據蔡英文提供的學生紀錄,她於1980到82年間在倫敦政經學院修習法學碩士;然後,自1982年到84年短短兩年即取得該校博士學位,這較一般文法科系的博士修習年限短了許多,除非她念的不是正規學程。以馬英九為例,其哈佛博士學位花了五年時間取得,比較像正常的修習年限。

    第二,這本一度遍尋不獲的論文為何直至近期才補交: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目前存有的蔡英文博士論文,是今年6月28日提交,因此裝訂極新;且直到7月13日,論文才進入該圖書館的數位檢索系統。可能的原因是,蔡英文博士論文「失蹤」的問題在今年6月遭獨派名嘴質疑,她因而緊急委人向校方提送論文;由於並非原件,才會每頁均殘留明顯的傳真或攝影之陰影,甚至第一章的五到十頁均告缺頁。為什麼35年後,出現一本不是35年前原版的論文?

    第三,何以指導教授的名字諱莫如深:蔡英文的指導教授之一為Micheal Elliott,另兩名指導者則因不明原因不准公開,這是極令人難以理解的事。Micheal Elliott畢業於牛津大學,有無博士學位不詳,但在倫敦政經學院任教期間也只是一名年僅卅多歲的講師,為何能在短短期間指導蔡英文寫完論文?尤其,在蔡英文畢業之同年,他即離開教職,到《經濟學人》雜誌去擔任新聞記者。遺憾的是,他已於2016年因病去世,無法再為蔡英文的博士學位作證。

    第四,蔡英文的論文為何充滿手改痕跡並缺頁:博士論文通常有嚴格的內容及格式規範,且需呈交數份正式版本供校方及教授留存,否則不會被校方接受。但是,蔡英文新近提交給倫敦政經學院的論文,卻充滿手改痕跡、錯誤拼字及頁數缺損。難道說,當年通過口試後遲未交出的論文,在畢業35年後,仍未完成正式版本的校訂?

    第五,蔡英文回國後先後在政大及東吳任教,兩校難道都未留存其論文和畢業證書影本:蔡英文返國後進入政大法律系任教6年,後轉任東吳大學,依理都應該要提交論文及畢業證書供校系審查。這兩校只要翻閱一下檔案庫,即不難找出其博士論文,供各界釋疑;但為何各方要千里迢迢赴英國尋找真相?此外,根據本報聯合知識庫的資料,蔡英文在1983年10月20日刊在聯合報二版的《從我彩視機輸美談反傾銷稅》文章,署名為「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這比她正式取得博士又早了近半年。(聯合報社論)
    總統府兩位發言人黃重諺及張惇涵2019.9.23與三位律師舉行記者會,府方也搬出35年前的論文,說明目前在倫敦政經學院(LSE)存放的論文有缺六頁是因為翻印有疏漏,相關查找可以看到完整頁次,今天也提供給媒體參考。
    口試委員是否需要簽名,張惇涵說,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系所有不同作法,LSE的做法是不需要口委簽名,查證過同期許多論文也沒有口委簽名。他也說,蔡總統的論文是當場通過,教授沒有要求修改,當年沒有word,手改很正常。
    黃重諺先說明三點結論,第一,為鼓勵學術相關研究,蔡總統決定授權國家圖書館,將她的論文公開閱覽。第二,向校方取得當年學生資料,可以證明嚴謹過程取得博士學位。第三,蔡總統取得學位證書相關過程,包括政大、教育部、中選會,這麼長的時間以來都經過各階段嚴謹驗證,所以沒有問題。
    黃重諺也說明兩個基本觀念,他表示,確認一個人是否從某個學校取得學歷,方法就是向授與學歷的學校查詢,校方官網有相關資訊,大部分學校規定都一樣,每一位博士生都必須繳交論文,前述這些也證明這些過程。
    黃重諺也說,畢業生論文保存是校方事務,至於蔡總統的1984年倫敦大學學位證書影本,政大、教育部、倫敦大學都有保存。
    黃也解釋,現場提供的原稿為什麼沒有裝訂,因為只能用影印的,至於寄給LSE的論文還缺六頁,是因為翻印有疏漏,相關查找可以看到完整頁次,今天也提供。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