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破壞性創新永續發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破壞性創新永續發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破壞性創新永續發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破壞性創新永續發展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SEMI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科技創新論壇 「破壞性創新」被視為促進科技技術發展的最大動力。產學研機構專家學者在「#科技創新論壇」為我們揭示了未來創新技術發展的全球趨勢並描繪創新科技發展的藍圖。 📝讓小編帶你快速回顧各講師精彩重點 #台積電 副總經理 黃漢森 以「Technology Node – What i...

  • 破壞性創新永續發展 在 SEMI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9-18 15:25:01
    有 118 人按讚


    #科技創新論壇

    「破壞性創新」被視為促進科技技術發展的最大動力。產學研機構專家學者在「#科技創新論壇」為我們揭示了未來創新技術發展的全球趨勢並描繪創新科技發展的藍圖。

    📝讓小編帶你快速回顧各講師精彩重點

    #台積電 副總經理 黃漢森
    以「Technology Node – What is in a Name?」為題,預測新的運算公式將會在未來數十年中實現,幫助公司、研究單位、學術研究員、學生、基金會、政策決策者能認知、預測科技發展的進程。

    #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 總裁 劉德成
    分享新加坡2015-2020年在創新與企業計劃發展的進程與更迭。提出Triple Helix創新模式,將學術研究、政府持續性承諾、整合產業結構三方連結,鼓勵互通合作達到產業的持續共榮。

    #imec President & CEO Luc Van den hove
    隨著科技不斷推陳出新,把過去許多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Luc Van den hove認為科技運用的方法是一重要的選擇。應將科技化為解決人類社會所面臨種種問題的工具,包含將其運用至環境、健康、飲食、休閒等各項類別,讓人類生活因為科技有了更美好、舒適、方便的未來!

    #CEA_Leti CEO Emmanuel Sabonnadiere
    AI世代的來臨,Edge AI晶片的將應用在更多不同的場景上,包括3D Sensing、LiDAR & RADAR、溝通等,為人類生活帶來與以往不同的改變!

    #工研院 副院長 彭裕民
    作為台灣科技創新的搖籃,工研院期待透過與國際研發單位的合作來培養台灣下世代的新產業,從智慧生活、生活保健、醫療到環境永續等,都將是工研院帶領台灣突破以往產業模式的新焦點。

    #柏克萊加州大學榮譽教授 胡正明
    從產業、教育、研發投資、政策制定、未來機會等面向提問,和與會者共同為台灣尋找下世代在高科技產業所能扮演的角色與新機會!

    #SEMICONTaiwan #小編覺得勵志

  • 破壞性創新永續發展 在 國研院科政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6-01 11:58:00
    有 38 人按讚


    ▍人工智慧之倫理、治理及政策挑戰🧠
     
    🔺全文網址:http://sc.piee.pw/FFNCV
     
    AI不同於過去網路、汽車或其他工業革命,由於其可能因被人類賦權產生破壞性創新而帶來不可預知的挑戰,必須要有特定的發展策略與規範,以免引發倫理上的問題。發展AI必須特別留意需具備三大特性:
    1️⃣互補性:AI應是補足人類智慧之不足,而非取代人類。
    2️⃣責任與信任感:掌握權力就必須負起責任,開發AI之前必須衡量公平性、可究責性、透明性及可解釋性。在開發AI時必須確保倫理融入設計中,利用方法或工具使AI具有道德推理能力,並確保開發者或製造者的正直與誠信。
    3️⃣永續性:必須符合社會永續性,以及環境與經濟永續性。
    更多內容請看全文。

  • 破壞性創新永續發展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09-07 17:45:01
    有 74 人按讚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蔡明哲教授及邱祈榮副教授獲2016年第40屆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

    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師獲獎蔡明哲教授及邱祈榮副教授獲國際同濟會臺灣區總會「2016年全國十位傑出農業專家」。十大傑出農業專家選拔,至今年已經正式邁入第40屆,而歷年來的得獎者更被視為是農、林、漁、畜牧、養殖、產銷及水保等方面最高的榮譽。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蔡明哲教授的專業研究主要在木構造建築非破壞性檢測,此專長尤其在木構造古蹟建築修復貢獻良多。臺北大龍峒保安宮於1995年到2002年期間,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進行大規模修復工程,蔡教授被邀請以現代之科技進行保安宮木料的損壞檢測與修復、修復用新料的選挑與防腐防蟲等工作,該次古蹟修復深受國內外各界矚目,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競賽中脫穎而出,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的殊榮,蔡教授因此獲頒「大龍峒保安宮文化獎」,並於2005年12月獲內政部頒發「功在古蹟」獎座,表彰他對文化資產之貢獻。

    自2014年8月擔任臺大實驗林管理處處長後,溪頭自然教育園區2015及2016年連續榮獲「讀者文摘信譽品牌」大調查臺灣地區「家庭旅遊景點」類獎項,蔡教授更致力於森林療癒的研究與推動、有機茶園之建立及推廣、積極推動與信義鄉的共榮計畫以及社區林業,落實森林示範經營,並與原住民共榮,蔡教授的許多服務項目除與專長相關外,服務層面並加以延伸與拓展,盡力推廣產學合作及社會公益,非僅含括學術界、更充分與社會脈動結合。

    邱副教授專業研究主要在森林資源調查及森林資源規劃,長期協助資源調查規劃與資料庫建置,提供林業管理決策基礎資訊,自2000年起,前後長達16年協助林務局推動造林資料資訊化,從造林地籍圖數位化技術建立、造林臺帳卡資料建置,獎勵及平地造林登記卡資料建置、獎勵及平地造林資訊系統建立及檢測資訊化技術等,逐步建立完整的調查與資訊管理體系。邱副教授亦長期關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議題,自2005年起連續11年間代表參與10次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收集國際林業因應氣候變遷減緩及調適作為資訊,並協助國家代表團掌握林業會議重點,對外爭取國外人士對於臺灣林業碳匯發展之認同。同時亦建立國際FSC森林驗證制度國家標準,推動本土森林驗證制度,積極引進國際森林驗證FSC制度,除與國內相關學者專家共同研擬FSC臺灣地區國家標準,也輔導國內林業業者通過FSC的驗證工作,先後輔導正昌製材廠、永在林業公司與利得公司通過FSC驗證,讓國內FSC驗證制度得以落實。另外也積極推動國內本土森林驗證制度,投入「國產材產地證明制度」研擬。

    邱副教授對於林業有強烈使命感,為人隨和、熱情與平易近人,專業方面能夠理論與實務兼顧,公益服務及培育人才方面也能全心投入,不但能在學術建立理論架構,更能在第一線實務落實推動,從地面調查、資料分析、技術發展、策略研擬、標準建置、林農輔導、合作社組訓與輔導驗證等多方面具體實踐,傳承過去經驗與成果,為林業開創新局,邁向創新、就業與分配的永續林業。邱副教授更於2016年1月起借調擔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副所長,更能實現其多年積極致力於林業現代化經營研究與推動林業實務改革,舉凡森林資源調查、林業資訊管理、林業因應氣候變遷、發展林業組織、落實森林驗證、生態系服務評價等議題研究與實務推動,成效卓著並能落實於林業經營單位,提昇經營管理品質,促進林業經營現代化,對於提昇林業管理技術與參與政策研議,成效卓著。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