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破壞力學公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破壞力學公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破壞力學公式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徐國峰 HSU KUO FE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意志力考察之三:從熱力學的亂度(Entropy)來思考】 https://youtu.be/N0zhdMwD2Z8?t=11m13s 柯文哲這部演講影片我看了數十次,他從亂度引到生死觀的觀念很能引起我的共鳴,因為那正是我大學熱力學所學的東西。他說世間一切都是趨向最低能量,最高亂度,也就是△S...
破壞力學公式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意志力考察之三:從熱力學的亂度(Entropy)來思考】
https://youtu.be/N0zhdMwD2Z8?t=11m13s
柯文哲這部演講影片我看了數十次,他從亂度引到生死觀的觀念很能引起我的共鳴,因為那正是我大學熱力學所學的東西。他說世間一切都是趨向最低能量,最高亂度,也就是△S≧0。理論上世間的一切是趨於愈來愈混亂,但我的存在是△S system<0。
△S total=△S system+△S surrounding≧0
也就是說個人的存在,雖然是△S <0,但我們活著勢必破壞環境,△S surrounding會變大,讓最終的△S total>0。所以我要存在,就必須得破壞這個環境,當有一天我無法存在了,所以我只好破壞我自己→死亡,讓△S total維持>0的情況。所以柯P從科學來看死亡的結論是:「存在之目的是為了破壞,當不能在破壞,只好破壞自己(死亡)。」
每次看都覺得柯P講得真好。讓我想好好想重新思考「亂度」的事。
要了解亂度,首先要了解能量。在這世上我們所見的每樣東西都有其能量。而相同能量的東西則以不同的樣貌呈現在我們眼前,就以我最愛的蛋糕來說吧!一個小巧可口的蛋糕,它的熱量可高的驚人哩,可要好幾個大波羅才比得上呢!他們的成份都是麵粉和水(當然還有其它成份,如、糖、蛋、酵母和一些香料…等,但這裡只以主要成份來做解釋)。麵包師傅花了許多功夫把麵粉和水烘培成蛋糕時,在烘培的過程需要施與能量,而這過程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師傅只是把「能量」聚集成更精巧的形式,讓難以下嚥的、低密度能量的麵粉變成可口的、高密度能量的蛋糕。了解能量的概念之後,就可以能量來解釋亂度→「能量愈密集,亂度就愈小,能量愈散亂,亂度就愈大。」
舉個例來說:在一個「密閉」的房間裡,把它「獨立」在於其它的系統之外,它在自然情況下是由較小的亂度逐漸變成較大的亂度,然而強調其獨立且密閉,所以其能量是維持不變的。當然,這裡指的是在自然情況下,若有其它能量的介入,則亂度可能維持不變或變小。 現在我們想像,在這個房間裡,有一個蛋糕師傅、麵粉、水,還有許多做蛋糕該有的器具,而現在是下午的一點鐘,到了兩點鐘,經過師傅的手藝,散亂能量形式的麵粉和水變成精巧能量形式的蛋糕,然而,在兩點鐘時這個獨立且密閉的房間裡的總能量仍是不變的,但以在一點鐘那時的麵粉來講,它的能量被聚集了,它的亂度變小了,若以整個房間來說,它的亂度變大了。你也許會問,為什麼呢? 能量不是被聚集了嗎? 嗯!沒錯,但應該是說小部分能量被聚集了。 當麵包師傅在工作時,要花他的體力來揉麵團,要燃燒瓦斯來烘培,而這些,一般人認為所耗費的能量,其實就是把聚集的能量「轉化」成鬆散的能量,如師傅身上原有的體力代謝成熱量、瓦斯燃燒成水和二氧化碳。 由此可知,當有某種能量被聚集了,一定有某種能量被消耗了,也就是被鬆散化了。然而被鬆散化的能量一定比被聚集的能量還大。 因為不管怎樣,能量一定是趨於鬆弛的,也就是亂度一定是愈來愈大。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把Entropy翻譯成「能趨疲」了。
雖然亂度變小在短時間內是可能的,但以時間的恆長性來說,每一系統的亂度一定是愈來愈大的。就如同上面那個房間裡,經過百年後,那個房間裡也只剩一具已朽的軀殼和空氣裡腐敗食物的氣味了,而此時的亂度自然比百年前大的多,然後逐漸趨於最大亂度。那能量呢? 自然不變。
若以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穿在身上的衣服來說。不管是機器或手工的衣服,在經過許多製衣的程序下,一件精美的衣服展現在我們眼前。當我們穿上它,就如我們現在身上的衣物,穿過幾次後,它會發皺、發黃、磨損,就算是此時此刻,若我們能以科學的公式在計算的話,它的亂度也在慢慢的增大,只不過很慢罷了。若下課後回到宿舍,我們洗完澡,把它丟進洗衣機裡,那時它的亂度增大的速度則快的多了。就算我們很愛惜它,把它擺在衣櫃裡,只是純粹欣賞的話,雖然可能到你離開人世的那天,它依然光鮮亮麗,你那知會不會突然有一天一場大火就把它燒成灰燼了呢? 不管怎樣,天底下的任何事、物,甚至人類本身都是趨向高亂度。
人若不進食,就沒有能量維持其本身,我們要維持住現在這一刻自身的樣貌,一個完完整整的人,不會像沙塑的人兒一樣,微風一吹就嘴歪鼻斜了,就算是堅硬的岩石所雕成的人形,只要沒有能量的維持,經由日晒雨淋,它也會偏向亂度較大的沙礫,最後變成小沙子。天底下任何的事物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除非有能量的維持。
我喜歡以人來做例子,因為科學本因人而生的。人們喜歡用「海枯石爛」來形容愛情的長久,但若愛情沒有「愛」來維持,也會趨向最大的亂度。
從人與人的關系來看,原本兩個互不相識的人,互相吸引成為情侶,在這個獨立的世界裡,他們的亂度是變小的,他們之間的能量密度是變高的。這也需要能量來維持,而這能量就是愛。在同樣的世界中,也就是在同一獨立的系統(世界)中,這兩人處在一種高能量的狀態,他們會常常手牽著手散步,而不再是各走各的,因為愛 ; 就算其中有一人不喜歡看電影,也會約一起去看同一部電影,因為愛 ; 就算其中有一人沒有早起的習慣,也會特地早起一起去吃早餐,因為愛。當兩人的愛消失了,維持他們之間的高密度能量形式的元素不在了,不看電影的那方不再進電影院,沒有早起習慣的那方也不再早起。他們之間的亂度愈來愈大,不再有熱烈的情感,只剩下平平淡淡的回憶。 你看,若要有經得起時考驗的愛情也需要有能量的維持啊!那就是「愛」的存在。
可見亂度不僅僅是熱力學課本裡的公式運算後所得到的數值而已,它可以解釋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世務。當我們覺得自己愈來愈散亂時,沒錯,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是宇宙間的法則,但……我們可以就這樣順其自然嗎?我們可以用自己意志力制止自己散漫的天性,就算我們的肉體會死亡,會趨於那最大的亂度,但我們每天仍然會做出一些事來,我們工作,我們求知,我們創造,而不是只是漫無目地的活著。雖然知道一切我們的所做所為都會消失(大多數的動物不像人可以用大腦理解到死亡的必然性),甚至自己本身也會變成紛亂的原子、分子,但我們仍會努力的追尋夢想,這也是人類與眾不同之處吧!
破壞力學公式 在 Jasmin Fong 方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理學的介入就是要鼓勵病人積極參與,提升病人動機」,教育個案和家人認識個案的情況,長遠來說,他們是自己的治療師。我們做的,是提供合適和可行的方法,以建構他們將來健康和更理想的生活,減少因病帶來的影響,提昇正面人生。
心理學家/治療師的風格或許有異,但責任和方向都是要讓個案帶著正面的禮物離開,使他們更有信心和提昇希望感。
樂融與您同行,如有問題,可瀏灠:www.hhpc.com.hk
或電話查詢:2155 4858
今天分享的文章有點長,但值得一看,非常認同 - 心理治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將知識與病人和家人分享,令病人本身成為一個好的心理學家,明白病理同時以積極的態度把學到的付諸實踐。心理學家的責任是保護病人,減低他們復發的機會,和讓他們洞悉復發的先兆。歸根究柢,除了藥物/化學治療,還要幫助病人建立抗壓與自治能力,學習如何不被生活中的壓力觸及自己的脆弱點而引致復發......
文章題目: 【什麼是最適切的治療?】
*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兩者,如何定義精神病?
在治療的路上,兩者又分別扮演着什麼角色?
有關精神病,你知道多少?又或者,對它根本茫無頭緒?
醫管局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醫管局精神科專科合共有337名醫生(包括精神科醫生)、2,368名精神科護士(包括社區精神科護士)、67名臨床心理學家及230名職業治療師,提供各項住院、門診、日間訓練和社區精神科服務。
精神醫學發展成一個專科,至今不過100多年。相對於其他可以被明確診斷的疾病,精神疾病在醫學史上始終是一個尚待開發的領域。從醫者角度,何為最適切的治療?
*3%成年人有嚴重精神病
根據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資料,香港常見的精神病包括:老人癡呆症、物質濫用(如酒精、鴉片、興奮劑等)有關的精神障礙、思覺失調、情緒病(包括抑鬱症及狂躁抑鬱症)、焦慮症(包括泛焦慮症、驚恐症、強迫症等)、飲食失調、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包括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等)。
精神科醫生曾繁光指出:「在本港的成年人口中,大概1%有精神分裂,1%至3%有躁狂抑鬱,每六個人當中有一個一生中會有中度抑鬱的情況。總括而言,3%有嚴重精神病。15%一生中會有某種程度的精神行為情緒問題。65歲人口每100個有四個老人癡呆症,到了八十歲則每100個中有二十個。」
*精神健康政策闕如
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曾繁光解釋, 精神病是一個人的「精神活動」出現異常,令自己和他人痛苦,無法在正常生活中運作(「精神活動」包括情緒反應、思想、專注能力、意志、記憶力、判斷力等)。從現代精神病學來看,基本上是腦部化學物質異常造成。每一種異常都會出現不同狀況,譬如精神分裂症是腦部「多巴胺」過度亢奮造成;血清素過分低落,則可能造成恐懼症、強迫症、驚恐症發作等。再深入看,也可能是腦部神經單元的發炎,導致神經傳遞質無法生產。為何會發炎呢?可能是長時間壓力、心理創傷,或者基因問題導致。而一旦發炎,就會帶來破壞,令腦部衍生的促進神經細胞健康的因子"BDNF"減少,所以神經細胞壞死了。治療就是用藥物「養肥」腦神經細胞,修復之後令神經傳遞質恢復正常。精神病就是深入到分子層面的腦部疾病,因此普通的電腦掃描、磁力共振,都看不到有結構性的壞死。
在治療方面,藥物和心理治療雙管齊下最為有效。曾繁光舉例說,例如有人害怕被拒絕,如果無人認同他,往往會陷入抑鬱和焦慮,這可能源於兩歲時的經歷埋藏在潛意識之中,那就要用心理治療的方式讓患者回到兩歲時去解決問題,病徵也會隨之消失。但他觀察到,並不是太多病人願意接受心理治療,因為治療時間較長。「抑鬱症病人接受心理治療,需要十六到二十五個星期才治好;如果用藥物治療,在四到六個禮拜後治好的機會,則是六至八成。」
記者試過陪伴康復者覆診,在會面的短短六分鐘當中,醫生向患者問着公式化的問題,又接聽了兩次電話。期間醫生大部分時間都注視着電腦,邊問邊打字。康復者說,「完全沒有感覺被關心,見醫生的目的只是為了拿藥。」
「醫生人手不足,見病人時間太短,對醫生來說是災難──如果不細緻用心觀察病人,便會錯過很多重要信息,決定如何繼續治療,因為表情、說話、情緒等各種細節都可反映出藥物的副作用。」曾繁光說,這源於香港開埠以來一直沒有精神健康政策,精神科服務的增加都是用鮮血來推動,每次出事了死人了,就增加一點點服務。「還不能算是頭痛醫頭──即使頭痛,只要不死就置之不理。」
曾繁光說,曾有NGO在小學推廣精神健康教育,請小朋友畫精神病人的形象。大部分孩子畫的病人都拿刀揮舞、將人頭砍下來、送入青山等駭人畫面,基本上與媒介的報道類似。只有兩三個孩子畫的是另類的,例如畫仁慈的老太太。「有孩子說精神病人也很可愛的。『以我姑姑為例,她經常送我上學。』」有孩子畫了一個鄰居,並說:「鄰居有精神分裂症,但她很好,很有禮貌。媽媽忙碌時,鄰居更會接我放學。」
為何會這樣呢?「 因為市民不覺得這是病,怕受歧視;病人和家人都不出聲,而以往醫生也不怎麼出聲。至於輪候時間太長、醫生見病人時間太短,都源於資源問題。說到底有沒有錢請醫療團隊、買新藥?如何訓練精神科醫生、訓練哪一種? 這都需要有政策。」
「精神病是常見疾病,但香港社會一直欠缺適當的關注和認識。大眾之所以對精神病好奇、害怕,皆因不認識。透過接觸,對精神病會有不同的看法。」
*醫患比例失衡
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 麥永接指出,目前的精神科診斷主要透過「形容症狀」,由醫生臨技巧去斷症,抽血檢查及電腦掃描只是輔助性質。醫生會聆聽病人表述的感受和想法,觀察病人行為,以及親友對病者的觀察,收集病人背景資料等。「精神正常與不正常,並非黑白分明的界限。是否失常,除要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外,還要看具體的精神、情緒反應如何影響到社交、工作與生活。不過身體檢查也有必要,因一些身體疾病也可能表現出腦部或者精神科症狀。」
但本港投放在精神健康的資源一直不足,單是醫生與患者的比例失衡便可見一斑。「以國際標準,一萬人配一個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700萬人,有300多個精神科醫生,即兩萬人才分得一名醫生。公立醫院醫生太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與病人相處時間永遠不夠。」麥永接過去的經驗是,一天上午看三十個症,每位患者大概五、六分鐘,同時還要處理病房事務,不得不打斷與患者的對話,醫生也未必可以長期跟進同一個病人;一旦換醫生就要重新適應,對病人來說也很困難。
他說,最令醫生頭疼的,是不信任醫生、不肯吃藥的病人,例如有一些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可能缺乏病識感,每次復發才吃藥,便會成為大問題。病情穩定時藥物可以調節劑量,但是如果患者自行停藥,再復發時便不得不增加劑量,於是副作用更大,也增加了患者對藥物的抗拒。「每一次復發可能對大腦傷害更深,愈來愈難醫。」
*Care重於Cure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楊位爽還記得,二十多年前,有個病人出現被害妄想症,前來門診時也帶刀防身。相比其他專科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面對的病人可能與眾不同,他們或許不合作、不主動求醫,不會像其他科病人般,將情況全部攤開來,所以精神科醫生要善於挖掘,從蛛絲馬迹去了解病人;不只是純粹談病徵,而是從日常生活話題入手。鼓勵家人陪伴一起來看病,可以獲得更多背景資料。
「就像糖尿病、心臟病等長期病患,精神病患也要與病一起生活,不該將未處理的症狀包起來,如一直背負在肩上的櫃子。就像近視的人要接受戴眼鏡,摘下眼鏡看不清楚,但肯戴的話,還可以做很多事。」楊位爽說,嚴重精神病治療的方向不在根治,並非cure,而是care。藥物可以控制病徵,減少症狀對病人的騷擾, 維持穩定狀態。「每次病發對腦部的傷害就像地雷炸開了坑,修補起來不容易。」
治療精神病患,預防復發很關鍵。楊位爽比喻道,就像預防颱風,當十號風球來襲時,風暴當中自然難以抑止;但在一號、三號風球時,若能察覺先兆,及早做好防風措施,一旦十號風球來時也就不會措手不及。他說,精神分裂病的陽性症狀如幻覺和妄想,藥物都可以幫到;但要處理陰性症狀例如退縮、缺乏動力等,則更具挑戰性,需要團隊合作,例如護士、職業治療師、家人、社區支援。如果僅僅追求減輕病徵、不發病,也是不完整的,因為治療目標並非要讓病人每天昏睡或躲在家裏,而是要保持一定的生活質素,包括重建生活、重返社區、重投工作,懂得處理壓力、與人相處,才稱得上真正的復元。
他最擔心的是在治療過程中不肯覆診的病人,還有在社區中的隱蔽患者。目前本港醫療系統的服務主要針對重症患者,病情輕微的多數人則被忽略。無幻覺、無傷人並不代表無危機。患者遭受焦慮、抑鬱、失眠等折磨,同樣痛苦。另外處理雙重病患如人格障礙、濫藥、智障等挑戰性個案亦不容易。目前醫療服務未夠細緻,如「批發式」,難以分門別類處理。
*與病人分享知識
臨床心理學家又如何看精神病? 復元過程中,心理治療又扮演什麼角色?
「精神病,複雜得不得了!目前我們都只是瞎子摸象。」 養和醫院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主任李永浩說,精神科藥物主要是控制徵狀,但醫好了徵狀,是否就等於醫好了病?「最近有研究顯示,吃抗抑鬱藥的很大副作用是令人失去了生活質素,即使沒有不開心,也沒有覺得開心,會空白、無感覺。」
在李永浩看來,從心理學上看精神病與精神醫學差別不大,都是希望對病人有所幫助。但一個人有精神病症狀,要醫治與否,需要看兩個指標:第一是對個人帶來莫大的痛苦;第二則是個人功能不能發揮得到,在生活中無法扮演原本的角色。
單純靠吃藥,病人很容易翹起雙手變得被動。心理學的介入就是要鼓勵病人積極參與,提升病人動機:「最終不是叫病人吃藥,而是要病人認同吃藥。」他舉例說,嚴重精神病如躁鬱症,一時天堂一時地獄,情緒波幅很大,一定要吃藥收窄波幅。但如果整個治療只局限於精神科,每次只是十到十五分鐘的診症時間,最大的錯失就是病人可能不再吃藥!因為「症狀消失了怎麼還吃藥?」
李永浩猶記得,有一位思覺失調的病人,不斷復發,不斷進出門診,一入院很快又好,原來是舊藥的副作用令他翻白眼、流口水。家人太心痛, 轉而請私家醫生開了新藥。但因為新藥很貴,家人將之放入雪櫃「珍而重之」,等病人無法入睡才吃藥,從而忽略持續用藥的重要性。「無人向病人和家人解釋這病是怎麼一回事、以及為何要吃藥。精神科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習慣把知識與病人分享。」
他以驚恐症的研究結果為例,單吃藥和單做心理治療的治療初期效果,大致相同。但在一年之後,單純吃藥的個案,復發機率遠大於做心理治療。「因為病人不知道病是怎麼一回事,有什麼誘因導致。」
在他看來,心理治療有兩個目標,一是盡快不用在治療室見到病人,二是將足夠的知識與病人和家人分享,令病人本身成為一個好的心理學家,明白病理同時以積極的態度把學到的付諸實踐。「精神病幾乎沒法根治,但心理學家的責任是保護病人,減低他們復發的機會,和讓他們洞悉復發的先兆。歸根究柢,除了藥物/化學治療,還要幫助病人建立抗壓與自治能力,學習如何不被生活中的壓力觸及自己的脆弱點而引致復發。」
*以病人而非病為中心
李永浩一針見血地指出,香港的醫療系統,往往看到的是「精神病人」而不是「人」,焦點在「症狀」而非人的需要。用精神科、職業治療、心理學等專業去治病,是很分裂的。「以病人為中心,還是以病為中心呢?一百個人有同一個病,一百個人都不一樣。」
「醫治精神病的路很是艱巨的,不要妄想用一個專科可以處理,精神病是關乎認識生命、學曉如何做人、如何處理生活上每個人必然面對的失落和壓力的課題 。」病人總是竭力排斥一些他不喜歡的東西,例如「驚恐」,雖然拿不走,但可以減少付出的代價。「提升對症狀的容忍,不要做任何事去對抗,而是接納其存在,症狀可能會自然消失,因為你對症狀的害怕和緊張,都會成為滋養症狀的食糧。一旦你不害怕、不緊張了,它也就沒有了食糧。」
他觀察到,很多精神病人其實很疲累。病人要對醫生投以信任,才會觸及內心深處,例如有位病人曾向他坦白,被罪疚感折磨到想尋死,因為小時候看過妹妹洗澡,景象幾十年後仍然浮現出來,覺得自己十惡不赦。一個人的內心有心結,窮一生的力量去壓住,就好像海面的浮波一樣,用力按下去,一鬆懈就會反彈起來,難以應付。「 而這一切,都是藥物所無法觸及的。」
撰文: 明報周刊 Jan.21.2015
www.mingpaoweekly.com/…
Photo: 精神科專科醫生 麥永接
Dr. Ivan Mak
#精神科醫生 #臨床心理學家 #精神病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