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E 1 / 一路慢慢爬過來的紹妤起市路。
⠀⠀⠀
想要把這些記錄起來:小蝸牛對我而言不單單只是個階段性任務或是單純的活動,從大二下蔡老找我到研究室提出採用市集這個想法來促成審計新村活化計畫的第一步,是我成長的一個代表性轉捩點(當下不覺得,但幾年後回頭看當時的自己就已很有感)初步擔任總策劃,老師...
TAKE 1 / 一路慢慢爬過來的紹妤起市路。
⠀⠀⠀
想要把這些記錄起來:小蝸牛對我而言不單單只是個階段性任務或是單純的活動,從大二下蔡老找我到研究室提出採用市集這個想法來促成審計新村活化計畫的第一步,是我成長的一個代表性轉捩點(當下不覺得,但幾年後回頭看當時的自己就已很有感)初步擔任總策劃,老師也提出需不需要再找一位協助,想了兩天進老師辦公室說自己要獨當一面的執行這個任務(那時候不知道被什麼撞到頭)於是從2014年4月開始這條不歸路。
⠀⠀⠀
接著就是密集的必做事項,跟老師訂下攤位費用、跟研究室的學姊們找棚架廠商、訂下市集週期是每個月的第三週,第一場(應該說是前幾場)生疏跟緊張,審計新村巷弄的陰暗跟已經年久的鐵皮圍籬,要不是為了場勘我大概都不會走進去,一開始只知道要印海報、酷卡,連品牌位置也不知道同性質的分佈不要太接近,知道要辦個粉絲專頁但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發了文好像也沒有人看到,初期幾乎都是報名數量小於預計招募數量,我不斷的寄出邀請信件給我有興趣也覺得他們很棒的品牌,信裡說明小蝸牛的緣起以及希望他們來參加的原因(這些人後來陸陸續續的來參加了~)在第一個月遇到了我人生中的貴人吉玉咖啡以及第三個月遇到的布魯爺爺奶奶,那個時候只有自己一個人奮鬥,吉玉咖啡的燕鈴跟布魯爺爺奶奶完全就是我的燈塔跟定心丸,遇到問題有討論的對象,也給予我很多關鍵時刻的建議。
⠀⠀⠀
在2014年到2016期間的每個活動當週週五都會自己一個人在審計新村待一整個下午(因為是荒廢沒人出入的巷弄所以被民眾當作停車好地方)我掃地、我等廠商把設備送來、我等他們搭設好棚架,通常一待就是到晚上十點(因為那時候場地不一定能保持每一次都有足夠的空間能搭棚,主要是因為那條巷弄無時無刻被停滿了車)不過也因為這樣跟搭棚的老闆娘跟伯伯變得很熟,偶爾帶冬瓜茶給他們喝,他們常常說妹妹你這樣很辛苦欸,我都回他們才更辛苦。然後一個大學生跟兩個伯伯阿姨在審計新村笑得很開心;噢,那時候還有個項目是打電話給車主、如果真的沒移車就只好打給警察局請他們協助聯絡,活動前一週只要有辦法我都會繞路到民生路看有沒有車子停在那裡,把隨身攜帶的停車公告夾在車子雨刷上,審計新村那時候沒有任何店家、沒有任何網美,建築也沒有被整修,雜草沒有被清理,鐵皮也沒有拆除,雖然只有自己一個人,但是我卻想念那個時候的審計新村跟自己。
⠀⠀⠀
我那個時候常常哭,但是也常常笑;
今年要把那時勇往直前的自己找回來。
⠀⠀⠀
#感謝的人在take2
#照片攝於20140517
#從此開始與審計新村的糾葛
#文字寫於18年初但擱淺至今
#小蝸牛起市路
研究招募海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圍爸參與了高端二期試驗7個月?怎麼會願意參與試驗?會不會很可怕?
-
2020年11月疾管家發出一個訊息,想要參與國產疫苗二期試驗的人,可以登記,預計招募2萬人
我一看到馬上登記了
那時候還搞不太清楚,有哪些國產疫苗(後來才知道有國光、高端和聯亞)
那時候會想要登記,
一方面是知道國外疫情嚴峻,覺得總有一天國內也會有影響,我認為無論國外疫苗發展速度如何,一定要有國產疫苗,我們才不用依賴其他國家進口,一定要有足夠多的人參與二期試驗,才會有國產疫苗的問世
一方面是,我每天從鳳山搭火車到屏東上班來回,我是使用大眾運輸的族群,又是老師,每天要遇到無敵多學生
輔導教師的工作得和學生長時間在一個空間內會談,我也曾因為這樣被學生傳染黴漿菌肺炎
所以,意識到自己是高風險族群,我不想成為傳遞病毒的人類
一方面,考量到我不想因為我的高風險,而有機會將病毒傳給喵喵、肉肉或我的同事,這是基於保護家人的立場
最後,還有很個人的因素,我知道新冠肺炎比較容易讓有慢性病的人重症或死亡,我有心臟疾病,也有血壓和血脂的問題,明白自己重症與死亡風險後,為了減少家人的負擔,參與人體試驗,是及早取得保護力的管道之一,雖然,可能沒有足夠的保護力(就像後來國光、聯亞疫苗的研發都稱不上真的完全順利..... 我還是期待國光二代疫苗和聯亞三期的....)
然而,我也知道,需要有願意參與試驗的慢性病患者
.
直到2021年2月,收到高醫的通知,詢問我是否有意願參與高端二期的試驗,有意願的話要在指定日期到醫院聽取說明
我約需要花30分鐘的時間到醫院,第一次要找到說明處,還在高醫裡迷路了20分鐘....(傻眼...我實在搞不清楚哪棟是哪棟,還有問了之後還是一直走錯電梯...)
進去說明處,很多人在裡面,研究的護理師及團隊一一在跟大家說明,還有研究醫師跟我們詳細說明,以及讓我們提問
大家比較多的顧慮還是參與試驗的風險,以及我們慢性病及老人能不能安心參與
女性則會擔心過程懷孕的事
我本來要去打流感疫苗,了解後也就無法打流感疫苗了,因為會造成實驗干擾
有些人聽完風險,就決定不參與試驗了,終究,這是要將藥物打進入體的試驗
過程中也聽到醫師說第一期試驗發生的簡要情形,感覺滿令人安心的
回來慎重考慮後,便決定參與試驗了
.
第二次回去時,在3月5日,當天抽了很多管血,第一次看到那麼多管子在那裡排隊等我
看到研究團隊很細心,也看到有我那個時段很多人一起參與試驗,覺得安心
身體做了各種檢查後,又要拍X光,又要驗尿(又怕尿不出來,也怕尿不夠)
打了第一劑疫苗,老實說,我覺得注射的人員很厲害(不知是醫師還護理師),打進去沒感覺?前面我緊張擔心半天
打完後,還懷疑真的有打針嗎?明明看到針進去,針出來,但還是很懷疑有打針,覺得很好笑
(後來有聽說是高端的針比較細?是真的嗎?)
打完後在留置等待的時間,老實說還是很緊張,很怕有什麼過敏反應
因為醫師、護理師都有說,如果有不良反應通常在前15-30分鐘會出現
我感覺到最多的還是緊張
還有喵爸肉肉好像已在外面晃了很久,讓他們等了超過一個小時了,一直覺得對他們不好意思,也決定之後就自己來醫院就好,不要讓他們這樣在外面等,買了晚餐,也沒機會吃
.
打完的這段時間
因為沒什麼副作用,主要是前兩天注射處有10元硬幣大小的疼痛,打字呀,拿重物時會特別注意到,有時翻身會痛一下
前七八天,我有一點疲累,感受到明顯的累
但因為我這段時間在寫論文,白天工作,晚上假日也要陪肉肉,也常熬夜,所以,我真的不知道是我本來就累,還是疫苗的影響?
但,自己覺得:我大概是那打到安慰劑的七分之一的受試者吧?
因為看打AZ的朋友第一劑感覺滿有反應(副作用)的....
也有此一說,副作用強度有時可以看得出可能抗體生成的什麼什麼....(簡單說,有主作用才會有副作用呀....)
有一點點不抱期待啦...
每天的工作就是要固定時間量體溫
記錄各種症狀的程度
.
這段期間,研究護理師有打來關心這段時間的狀況
.
第三次回去是4月5日,回去打了第二劑
第二劑我也是沒什麼反應
所以也沒同事知道我其實已打了兩劑疫苗
但大概第五六七八九天時,喉嚨不太舒服,也不知道是不是有別的病毒來擾
但第十天這不舒服的感覺又沒了
但這次也沒疲累感,應該說疲累感和平常差不多,也沒比較累,就覺得不太有影響
.
第四次回去是4月13日
這幾次回醫院,就沒帶著肉肉和喵喵
但也還是會覺得讓喵喵自己顧肉肉,有點歹勢,很感謝喵喵照顧肉肉
有跟研究團隊說了喉嚨不舒服的事
但過兩天就沒這樣的感覺了
研究團隊過程也有持續和我用簡訊和電話追蹤
.
第五次回去是4月24日
這次又是抽血管一路排開
但好像有比第一次少了一兩管?(目測啦,也沒認真算
兩次抽一排試管的血,心裡都在唸藥師佛,來安定自己的心,該不會這會影響實驗檢驗數據吧?!
.
接下來就要等到9月中再回醫院了
5月,疫情越來越嚴重,快速地升二級、三級警戒
但這段時間,各種國產、高端的謠言、陰謀論也開始出現
老實說,看到這些訊息心裡滿難過的
.
這段時間,知道國光一直進不了二期試驗
聯亞也晚了一點開始二期,每次看到海報,都在祝福另一群參加試驗者平安
同時,我也祈禱著我們高端出來的中和抗體數字可以很漂亮,也祈禱著自己是打到疫苗的七分之六,而不是打到生理食鹽水的七分之一
.
6月10日高端解盲的記者會
晚上回來,認真把整場記者會聽完
覺得開心也安心
但此時國內疫情已突然嚴重起來
但依然不知道自己有打到還沒打到疫苗
只知道有打到疫苗的話,抗體可能還不少,居然可能比AZ兩劑的高
看著副作用的比較,也很感謝台灣三個生技團隊都選擇長期台灣人很習慣的、較成熟製程、低副作用的次單位蛋白疫苗
依然默默祈禱著,我是疫苗組,不是安慰劑組,我不想再挨兩針呀
.
國內開始吵什麼疫苗護照,吵EUA,吵二期三期
覺得很難過,因為我們都不是專家,但好像變成好像很多人都變專家
自己也加入了一些網上的吵架
上網練習看WHO的疫苗資料,真的太難看懂了
但我也知道,很生氣某政黨之前2020年,罵政府不夠挺國產疫苗,怪政府給國產疫苗的支援與資源不足,發展到2021後來一直詆毀國產疫苗....覺得很矛盾(新聞都找得到)
以及各種關於疫苗的假消息,或過度放大不良反應的資訊在亂傳,覺得難過
6月3日,傳了訊息給這些辛苦的研究團隊,鼓勵他們,不要被這些壓力擊垮,也感謝他們的努力
.
因疫情變嚴重,在各團體奔走下
政府突然要把老師納入優先造冊施打的對象
7月5日,學校發來了造冊通知
讓我有點措手不及,因為依契約,我不能在這段時間施打其他疫苗,不能干擾實驗
詢問了研究團隊,研究護理師說,因為不能損及我施打疫苗的權利,請我先登記造冊
這段時間,可以幫我申請提早個人解盲,如果真的輪到我的時候,就可以聯繫先行解盲
如果真的打到安慰劑,那就去打AZ吧
.
7月14日,屏東預告隔天要幫老師們施打疫苗,老師們集中到屏東某國中施打疫苗
我聯繫研究團隊
團隊請我隔天到醫院解盲
7月15日,解盲結果是:疫苗組
我整一種中大樂透的感覺!覺得興奮!
所以就不用去打AZ啦!
但也聽到陳建仁前副總統打到安慰劑,仍願意繼續接受試驗,覺得真的很感謝七分之一打到安慰劑的二期試驗者,願意一起等待這段時間
(依倫理是可以決定補打疫苗或改打政府的疫苗)
.
隔了一週,換喵爸也打疫苗,喵爸也因為老師統一造冊施打,安排到AZ
我和喵爸來回討論,究竟要先打AZ,但可能有兩天的副作用,傳說中被車輾過的感覺,而且要等兩個月或三個月,也要等AZ到貨,再打第二劑
或是,再等兩週,可能就能打高端第一劑,再一個月,就能打第二劑,較快有較完整的保護力?
最後,喵爸的決定是:輪到什麼打什麼
打了AZ後,喵爸燒了三天,一邊顧肉肉,一邊擔心著喵爸,身心俱疲
還好後來也都沒其他的事
後來也聽到資訊是,AZ第一劑是主要保護力的來源,第二劑是加強劑
和mRNA疫苗不同,後者主要靠的是第二劑
覺得能打到AZ真的也很感謝!感謝所有努力的團隊及善心的國家!
(喵爸仍在等AZ第二劑,希望很快有機會輪到)
.
因為要進出校園,感謝研究與醫療團隊,在我最後一次回去前,先寄了小黃卡給我
.
選擇今天貼文(醫院聯繫延後一週回去),因為今天是高端二期試驗最後一次回醫院,結束了這七個月參與二期試驗
(其他同期未提早解盲的受試者,是在最近進行個人解盲,以及領小黃卡)
今天也順口問了,有沒有第三劑的試驗
才聽到醫師說,第一期的已有召回進行第三劑試驗了
覺得第一期的試驗者比我們二期勇敢很多
因為,我們至少是聽到一期的經驗,才有參考資訊,有信心進入二期試驗的
一期的受試者真的是勇士呀!
真心感謝所有醫療團隊、研究團隊,和我們一樣參與受試的人
.
今天回家的路上,我問了喵
我參與高端試驗的事,適合貼在我們家粉專嗎?
喵:可能有些政治立場的人,會不喜歡,可能會掉粉,但無所謂啦,我也不在意按讚和追蹤人數,搞不好,會有另一群人來,你就貼吧,這就是我們的日常呀!
圍:我覺得很難過,疫苗怎麼會被區分了政黨顏色?
.
感謝喵爸,讓我有勇氣貼文
一邊陪肉,一邊打長文,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寫完貼文
.
願疫情遠離
願疫苗能帶來保護力,讓大家都不會轉為重症
有疫苗就打,能靠國產自給自足,自立自強,不靠別人更好
也請那些人不要再打擊臺灣認真、辛苦的醫療團隊,辛苦的研究團隊,以及所有受試者投入的時間、身體精力
再次祝福台灣後續所有混打試驗、三期試驗、第三劑試驗、二代疫苗(因應變種病毒),都能獲得順利的結果
祝大家都健康平安,少點口水,有疫苗就打,有打就有保護力,高低而已,沒打疫苗就是全靠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
by圍爸
#covid #高端 #二期試驗
研究招募海報 在 AppWor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Inside this founders’ mind: 抉擇的一刻] Joe Mak, ANIWARE 創辦人
Hello 大家,我是 Norman。這個月,我想與大家分享的主題與「抉擇」息息相關。在正文開始之前,想先提醒大家,不管出門去哪,都要選擇把口罩戴上喔!
創業的旅程是由一系列的抉擇構成的:小至煩惱這個月 Campaign 應該如何執行以求更好的 ROI,大至因理念、生涯規劃不合,是否與核心團隊甚至共同創辦人分手重練,都是一系列的抉擇過程,而這些抉擇或多或少都將影響到公司的未來;做抉擇煎熬、難受的箇中滋味,也只有創業者懂。因此,我訪問了四位目前在不同創業階段、不同專業領域的 AppWorks 加速器創業者校友,與他們聊了關於「做抉擇」的故事,並希望分享給目前也在為做抉擇而苦惱的你/妳,有所幫助或啟發。
這個月的第一篇,為大家帶來 AW#17 校友 ANIWARE 創辦人 Joe Mak 的故事。以下是 Joe Mak 第一人稱分享的專訪內容。
#背景故事 #不知道該聽哪個客戶的回饋
2021 年的第一季對我來說是個不好受的一季。當時的情況是,年初在檢視數字時,我發覺到ANIWARE 簽下的醫院數一直在增加,但每間醫院的平均使用量卻沒有顯著提升,客戶黏著度也沒有成長。為了瞭解究竟是什麼讓使用者不滿意或產品有什麼可以做更好的地方,當時的我沒日沒夜地與每一間客戶溝通,傾聽他們的意見,然而,越多的傾聽換來的卻是沮喪和挫折。我們全心全力得傾聽使用者的意見並加以改善,並沒有換來相對應的使用量;隨著拜訪的客戶數越多,收到的建議與回饋也越來越多、更奇怪,進而導致我們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該聽誰的,只是不斷在這些回饋中蠻幹,來一個解決一個,試圖挽回用戶的心,但結果卻只是徒勞,使我當時非常心力交瘁。
#是什麼讓你做出抉擇的
因為兩個 moment,使我下定決心專注在真正喜歡 ANIWARE 產品的使用者,並放棄追趕那些之前簽約但並不忠誠的用戶。第一個 moment ,是一天我在 AppWorks Cafe 等待我點的咖啡時,我無意看到了一張海報,上頭寫得是 Airbnb 創辦人 Brian Chesky 的名言:Build something 100 people love, not something 1 million people kind of like。那時,似乎有什麼點醒了我,讓我覺悟到是時候做出改變了。另一個 moment 當我在思考傾聽用戶這個議題時,忽然想起 Jamie 以前推薦過的一本書:「南瓜計畫」。書裡面提到了,一個優秀的瓜農會定期摘掉長不好的弱枝與長不好的小南瓜,以將養分都保留給最優異的果實。對待客戶亦同,需要將能量與熱情專注在熱愛你的用戶,健康的業務才會蒸蒸日上。因為這兩個 moment 的發生,我決定重新審視既有客戶的回饋,發現到真正忠誠的用戶會給出蠻一致的回饋,但那些相對冷漠、不是真心喜歡我們產品的,就會給出很多無謂的回饋;而為了那些無謂的回饋瞎忙,是種不出巨型南瓜的。因此,我下定決心,決定把資源集中在那些值得我們投入時間與資源的客戶上。雖然捨棄過去費時費心簽下來的客戶很不容易,但想要進一步擴張,我們必須要有捨棄的能力。因此,我們開始改善現有的 BD 模式,把資源聚焦在忠心的客戶身上,極大化我們的價值。
#影響或反思 #最難的不是去多做什麼而是能選擇不做什麼
我以前認為我們有能力,就盡量多做,多傾聽客戶並據以修正,把產品做好,但這個教訓教會我的是:最難的不是去多做什麼,而是能選擇不做什麼。重新審視 ANIWARE 的利基點與我們可以提供什麼後,我理解到,「便利性」是我們的護城河,是其他競爭者難以匹敵的。當你意識到你的價值,並再次檢視忠誠的用戶的回饋時,也會發現正因為產品帶來的便利性使他們願意持續使用,因此,做出這樣的抉擇,我相信我們可以走得更遠,更順利。
#關於 Joe Mak & ANIWARE
Joe Mak 麥年豐,ANIWARE 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負責經營策略及產品設計,結合醫療,科技與設計,為寵物健康領域帶來革新的服務。Joe 曾經擔任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名譽助理教授、美國衛生部國家腦神經技術研發中心科學家、美國矽谷生物傳感技術研發公司的研究總監,專業為生理數據分析研究及相關人工智慧技術。
ANIWARE 的使命是「以科技突破動物醫療的界限,讓所有寵物都能享有更好的健康照護」。目前專注在心臟專科上,致力以 AI 數據技術守護每隻寵物的心。
www.aniware.ltd
#AppWorks 加速器 23 屆招募要正式啟動啦 #偷偷工商
正因為創業者的心情,只有創業者了解,因此,歡迎加入專為創業者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不論逆境與順境,與超過千位創業者校友一起交流與成長。我們將於 5/12,也就是明天,正式啟動 AppWorks #23 報名計畫,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喔!
研究招募海報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重擊違規丁地 潛在套丁土儲報告全面睇】
今日本研社出版已經是第三份有關套丁名為《草木皆丁-發展新界潛在違規丁地可行性研究報告》,10多位義工金睛火眼掃盡全新界177公頃潛在套丁地段,比起第一份《丁不厭詐》點題之作及第二份《新丁再現》深度剖析套丁案情,今次第三部曲就再下一城,將上2,000公頃中每條村每一塊潛在違規丁地,清清楚楚展露出來。
特別鳴謝一起完成研究報告的一眾義工朋友及成員,沒有他們的無償付出,基本上無可能短短半年內高速完成,揭示當今新界丁地規劃失當及鄉紳潛在套丁圖謀。
有興趣可以在以下連結細閱研究報告同地圖資料庫,冇咁多時間細讀,都歡迎望下個簡報同大大力share俾朋友:
《草木皆丁》報告全文:https://bit.ly/3nFeDcA
《草木皆丁》研究簡報:https://bit.ly/33b66EQ
《草木皆丁》新界潛在違規丁地地圖庫:https://bit.ly/3eME3AZ
研究報告發現精華:
◆ 騙地開丁:報告搵到「潛在套丁土儲」多達787個,佔地共177公頃。如果全部最後拎去違法套丁,可以起到9744間丁屋;套丁其實係詐騙,換句話說未來新界可能會有近萬宗詐騙案發生,真係「騙」地不應留。
◆ 元朗黑丁:元朗區繼續一枝獨秀,區內潛在套丁土儲佔93公頃,佔全新界的一半。
◆ 爛尾一丁:為更立體呈現問題及謹慎驗證資料,研究社透過查冊發現有你估唔到嘅商人(林建岳)涉嫌參與丁屋發展,結果「爛尾」,丟空市區靚地近三十年;亦發現政府規劃新市鎮時主動「鬆章」比丁屋發展商,避開鄉村內潛在違規丁地,為市民全力搵地之說,不攻自破。
◆ 鳴金收丁:政府一直話丁地「零散」、「偏遠」,唔當佢哋係土地儲備,所以填海勢在必行。我哋研究發現,其實鄉郊不同嘅土地可以整合,例如潛在違規丁地、政府丁地及鄰近棕地,其中一個案例更加搵到6公頃相連地塊可綜合發展,但政府偏偏避開唔收地。
◆ 全民造丁:如果呢啲「潛在套丁土儲」收返來發展以往政府都會起嘅「鄉村式公屋」,將可為市民帶來74,550個單位,可以住223,650人。如果政府肯認真做,其實仲快過填海。
報告一出,馬上達成4樣成就解鎖:
▍當事人沒回應:研究報告指出林建岳有打算發展疑似套丁項目,可能怕「講多錯多」,麗新集團的回覆卻是「無回覆」,唔敢否認或者承認,明顯「擊中要害」
▍參與公司光速割蓆:同時被指涉及持有潛在套丁土儲的公司董事永泰地產主席鄭維志,向傳媒回覆稱涉事公司無任何關連,立即「割蓆」。
▍KOL屈「收發展商錢」:一出報告,立刻(又)有KOL表示我哋收地產商錢。本研社一直強調財政自主、研究自主,營運靠支持者中小額月捐支持。講真我哋如果收地產商錢,我哋研究員就唔使咁多年「兜踎」捱低薪,裝修office 就唔使自己髹油,亦侮辱咗我哋一班義工嘅無償付出。
▍連大律師都話有可疑:每次的套丁指控,政府一向以沒有確鑿證據為由,放任套丁擴散。眼見有法律界直指今次研究報告內的分割地段情況有可疑,本研社必須強調現時政府絕對有權調查這些可疑情況,防範「套丁」於未然,而非側側膊又唔做嘢。
本研社自2018年起跟進套丁問題,一路走來,已經出版3份、合共將近10萬字嘅研究報告,讓公眾了解到套丁問題嘅根本,並非簡簡單單係某一撮人嘅貪婪,而係政府多年來嘅不作為同默許中催生。隨著丁屋大王王光榮因涉嫌套丁被捕,解決套丁問題或許亦漸露曙光。民間需要多加努力,一同推動政策改變。
希望各位可以繼續支持我地既丁屋研究工作,有餘力可幫忙懲罰是次研究基本開支,高質研究必定會陸續有黎!
— 是次研究基本開支 —
資料整理:$2,500
安心查冊:$3,000
內部印刷:$1,000
報告推廣:$2,000
落地考察:$2,400
研究員心力:無價
= $10,900 (抵到爛,其實駛乜收地產商錢)
=== 全城一丁新聞合集 ===
【頭版】明報:本研社:潛在「套丁地」足建9700屋 沙田丁地分割售眾丁 隔多年原價回購 法律界指可疑 https://bit.ly/2QSCg5g
【詳盡】立場:【草木皆丁】本土研究社揭 177 公頃土地或成套丁屋苑 發展局:未必是證據、不能干預 https://bit.ly/3ePGra3
【外文】SCMP:Is there more land in Hong Kong for housing than government claims? Yes, says civic group eyeing small-house policy
https://bit.ly/3vDaRmJ
【深入】蘋果:揭沙田兩幅地分割 售予多名男子再回購 本研社質疑林建岳公司建丁屋群 https://bit.ly/3ud7xP3
【最快】HK01:逾千公頃私人丁地閒置 本土研究社:政府收地可建逾7萬伙公屋 https://bit.ly/3vzkoLy
【有片】Now:本土研究社:推算有約177公頃丁地有潛在套丁情況 https://bit.ly/3aXj0uy
【精要】香港電台:本土研究社推算潛在套丁私人丁屋地面積近177公頃 https://bit.ly/3aYa3ki
【睇樓】經濟通:《本港樓市》本研社:潛在套丁地足建逾9700間屋,元朗最嚴重 https://bit.ly/2PHS9Lk
︴支持研究丁地 需要懲罰我地 ︴
▍自訂金額支持丁屋研究工作
https://www.paypal.com/cgi-bin/webscr?cmd=_s-xclick&hosted_button_id=ACP8TJDJNZP4J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月捐支持: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研究義工大招募報名:https://bit.ly/2SbbyT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