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研究所補習費 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研究所補習費 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研究所補習費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689的網紅李介文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暑假有好多台劇接連上檔,我剛追完「第三佈局」跟「神之鄉」,上週趁太太哄睡孩子的時候,躲在客廳看了「俗女養成記2」的第一集。 (圖片取自https://0rz.tw/XyEnC) 劇中的小嘉玲,已經上國中了,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跟媽媽有一次吵架。 嘉玲:「我現在最討厭你,因為你不准我看電視,還把我的...
研究所補習費 在 Oli 歐力 |美國留學| 行銷 | 旅行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8:50:41
#留學申請倒數系列 繼上一篇發佈之後,大家的回覆滿兩面倒的, 有些人覺得「天啊!這也太貴了吧!」 也有些人回我 「國外一年250萬起跳。這些應該....」 「申請上之後的花費才是更驚人的😂」 所以,為了平衡報導,我把大家申請的代辦費&總額集結起來,供大家參考。 最後再附上一點我自己對於這些費用的...
研究所補習費 在 政經八百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5:40:32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升學主義至上?#東亞補習現象的跨國比較(上)〕 莘莘學子們應該對於補習教育不陌生,在升學主義掛帥的社會風氣下,臺灣向來被視為補習現象非常普遍的國家。 同樣的情況也能在東亞其他國家見到,那麼究竟這些國家有多少學生有補習的壓力?這樣的現象又帶來甚麼樣的影響呢?我們將以兩周的...
研究所補習費 在 Oli 歐力 |美國留學| 行銷 | 旅行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8:50:41
更: 學校訂金的部分西北IMC是US$ 500才對,所以最後一頁的總預算還要再加一萬,共12萬。 —— 出國讀書「前」究竟要準備多少錢才夠? 以前大學的時候聽到朋友準備了10萬找代辦幫忙,就是要申請到自己的dream school, 那時候我還覺得也太誇張了吧... 但實際開始申請之...
研究所補習費 在 李介文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暑假有好多台劇接連上檔,我剛追完「第三佈局」跟「神之鄉」,上週趁太太哄睡孩子的時候,躲在客廳看了「俗女養成記2」的第一集。
(圖片取自https://0rz.tw/XyEnC)
劇中的小嘉玲,已經上國中了,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跟媽媽有一次吵架。
嘉玲:「我現在最討厭你,因為你不准我看電視,還把我的漫畫燒掉」
媽媽:「因為你上國中了!」
嘉玲:「你一直逼我吃很恐怖的東西,還不讓我睡覺」
媽媽:「因為你上國中了!」
嘉玲:「你現在看到我都不會笑了!」
媽媽:「就說你已經上國中了咩!」
嘉玲:「上國中上國中,上國中有什麼了不起!」
媽媽:「上國中很了不起,因為你媽媽只有小學畢業!」
----------------------------------------------------------------
在父親節隔天,我讀國中的個案因為不想去補英文,跟他爸鬧翻了。
爸爸:「如果你不想讀,就跟我說,不要再你的浪費時間,我賺錢也很辛苦」
個案:「好,那我不要補習了」
爸爸:「不補習!你要怎麼辦?功課怎麼辦?高中怎麼辦?」
在此我要嘮叨一下,這真的不是一個好的指令,「不想讀就不要讀」背後的意思是「你敢說不給我試試看」或者「你給我認真上課」,孩子一定知道你說這句話的涵義,但他一定會緊咬著「是你自己叫我不要讀的」
很像周星馳的那句經典台詞「打我啊笨蛋」一樣,不要挖坑給自己跳。
我想,雖然爸爸很生氣,但是他是真的很擔心,他擔心孩子如果不讀書,成績會不好、考不上好的高中、考不上好的大學、找不到好的工作,最後就會…..
「跟爸爸一樣」
你發現了嗎?這就是以往的教育灌輸給我們的觀念,只要一個失敗,你的人生就完了。
在這種灌輸之下,很多明明生活過得還可以,甚至還不錯的家長,都覺得自己的人生是完蛋的,因為「要不是我以前不努力,我可以更好」,也因為這樣,我的孩子絕對不能跟我一樣!
----------------------------------------------------------------
考大學的時候,我爸原本希望我考醫學系的。
我國中成績的確不錯,殊不知高中課程很難,我又跑去學吉他,大學只考上了心理系。
我依稀記得我那時候的狀態,數理考前念了一整晚,隔天只有勉強及格,但勉強及格怎麼考得上醫學系?越念越挫折,越挫折越不想念。
可是我怎麼能承認自己念不好?這太丟臉了,只好說是自己沒興趣、老師教不好、自己失常......
也還好我考上了心理系,在學習當中,我慢慢發現自己內心因為無法達到爸爸的期待而導致的愧疚感,也可以分辨爸爸的期待與我的人生自主權之間的差別。
直到我可以放下別人的期待,追求自己的生活時,約莫26歲,我碩士班的最後一年,我才真正喜歡上學習。
一直在碩士班畢業十年後,我又重回母校高醫,跨領域的選了醫學研究所就讀,別人說做研究很苦,寫論文很苦,我反而覺得很開心,因為讀書可以解答我在臨床上遇到的疑惑,可以幫助更多人。
----------------------------------------------------------------
回到我的個案,我不相信他真的不喜歡讀書,他不只一次告訴我學英文很難,我也不只一次跟他一起討論英文難的地方,還有討論在生活中每一個可以應用英文的時刻。
人就是這樣,尤其青少年更是這樣,你逼我,我逃不掉,我就全部擺爛給你看,反正補習費是你付不是我付。
你可以說他不體諒父母的苦心,但我覺得,「苦心」不一定得逼著孩子接受,是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理解的。討論當中也請記得,可以強調讀書的重要性,但是不用否定孩子目前在乎的,例如朋友、遊戲。
看到陳嘉玲的媽媽、看到那位爸爸、看到過去的我。
我們真的要努力,讓學習回歸學習,困難回歸困難,不要把我們未完成的遺憾,讓孩子背負。
即使他聽話、他有成就,也不會快樂。
研究所補習費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平復了一下心情,想起之前承諾大家的4000字全文書評,趁這幾天書店有活動,買起來看!
誰的焦慮?當代國家與父母的育兒經濟學
在閱讀這本《育兒經濟學》第四章<不平等、教養方式與教養陷阱>之時,陪伴著我閱讀的背景音樂,是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Riccardo Muti在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著名的<快樂頌>便是出自此曲。在我打字書寫這篇書評時,陪伴我的是輕快的,由Piazzolla 探戈輕歌劇《Maria de Buenos Aires》。
我1988年出生在台北縣新莊市(現在已經是新莊區)的一處住商混合區,我是家中的長女,弟弟妹妹陸續在2年、5年以及6年後出生。我的爸爸是做土水的泥水匠,媽媽曾經做過短暫的美髮工作,在弟弟出生後,轉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平時靠手工、爸爸給錢以及借貸過生活,日子非常辛苦。從我有意識開始,媽媽一直對我的教育非常在意,可以說是亦步亦趨的跟著。
在我幼稚園的時候,媽媽忙著做美髮,把妹妹送到鄉下給嬸婆照顧,我則從幼幼班開始上,每週媽媽會帶我坐著客運回北港,去看我很陌生的妹妹。直到二、三歲媽媽覺得妹妹的語言發展遲緩,才發現跟著語言機能障礙者(也就是當時俗稱的啞巴)嬸婆是學不會講話的。剛好媽媽的親妹妹搬到我們家隔壁巷子,媽媽也就把妹妹一起接上來了。一開始,媽媽讓妹妹跟阿姨的女兒一起去上高級幼稚園,有接送車的那種。我則跟著一群幼稚園小朋友一起讀離家裡走路10分鐘的幼稚園,媽媽說訓練我獨立。後來妹妹再大一點,媽媽沒錢可以讓妹妹繼續讀高級幼稚園,便讓妹妹跟著我一起上學,只是她都是媽媽接送,而我乖乖地走路上學。
幼稚園快畢業時,媽媽生了弟弟,一時之間成了家中的寵兒,地位隨之抬高。媽媽也為了我們的教育,找尋學區房。爸爸做泥水匠在1988年是相當賺的,只是我後來從書中才知道這件事情,在家中爸爸是幾乎不拿錢回家的。套一句爸爸那邊親戚常講的話,「給媳婦太多錢會拿回娘家,不行。」
在我國小一年級讀一半時,媽媽終於找到學區房了。挺著「生男的下一胎一定是男的」所以懷著的六個月妹妹的肚子,我們全家搬到了離學校走路只要5分鐘的地方,媽媽繼續做手工,對我的功課也是非常的看重,對妹妹倒是輕輕放下。媽媽常常說:「我以前沒錢讀書,很懊悔,我去借錢也要讓妳們讀到不想讀。妳是姊姊,是大家的榜樣,妳讀不好,其他妹妹們就不能讀書了,知道嗎?」秉持著這句話,我以前幾乎是少一分打一下,開口要買玩具沒有,但要買書一定成功。
媽媽偷偷買了一套百科全書在她的衣櫃,長大後聽媽媽說,這是她分期付款買的,為了不要被爸爸撕掉,我們只能偷偷看。國小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鋪著報紙在陽台,邊跟我媽一起看《急診室的春天》,邊寫作業。雙語頻道永遠我們是開英語,這樣才能讓英文變好,以後才能坐辦公室吹冷氣。
「坐辦公室吹冷氣」成了我的人生最大的目標,好吧,其實是媽媽的人生。
我人生小小的三次挫折都在國小。
第一次遭遇挫折是國小二年級,我數學考80分,媽媽感到天崩地裂,立刻把我送去學心算。短短半年我從五級考到一級,最後沒錢了就中止。
第二次挫折是國小三年級,那時候要寫書法,我不會寫,因為我雙子座缺乏耐心,而且弟弟妹妹很吵,我很想去樓下跟鄰居朋友玩。被媽媽痛打一頓後,拿著一疊宣紙,媽媽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教我寫書法。去學校交作業,老師說我書法寫得很好,派我去參加國語文競賽,當然我沒有得名。
第三次遇到挫折,是國小五年級。我們導師是一個22歲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一來就教我們很難很新的輾轉相除法,我學不會,回家大哭。媽媽某一天告訴我,她來教我。後來我成為班上永遠的前三名,六年級時老師結婚了,臨走前她告訴我:「慧慈,我剛來的時候,妳媽媽曾經中午午休來跟我問:『老師,妳可以教我什麼轉轉相除法嗎?我要回去教我女兒,她不會在家哭。』妳要好好珍惜妳媽媽,妳未來一定無可限量。」
回北港過年時,親戚常常在我們面前跟爸爸說:「你真的是歹竹出好筍」,但媽媽都在廚房獨自忙碌時跟幫忙準備的女兒們說:「我以前有考上嘉義女中,是外公外婆沒錢讓我讀。」言下之意,我們不是歹竹出好筍,只是正常發揮。
後來弟弟生病、最小的妹妹出生後,一夕之間我們變成全家族的罪人,媽媽也因此開始在夜班的工廠工作,我也撐起整個家庭的家務事。媽媽帶我跟妹妹去補習班,跟補習班主任拜託分期付款繳補習費,弟弟妹妹則去比較便宜且可以待很久的安親班。
唯一不變的,是對我的課業的要求,以及撥空在我做錯事的時候邊拿藤條問我哪裡做錯了,邊跟我講道理,然後在我睡覺時拿藥偷偷幫我擦傷口,邊擦邊哭邊說:「要好好讀書,不要做壞事,長大後才能不要像媽媽一樣只能嫁人在工廠工作。」
大學考上清大,但我家族只認識台大、師大跟因為地緣關係才知道的輔大。秉持著讀私立就沒書讀,我所有的學校只填公立。在媽媽的勸說下,把台北的學校填了一輪才填成大,清大是我偷偷填的。
當時我爸並不打算讓我升學,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沒有用。是一個留學美國的遠房叔公打來跟我爸說清大很好,比台大輸一點而已,再加上有助學貸款,我才順利去讀書。
大學當然是翻轉我一生的關鍵,也是我後來捍衛高等教育的主因。
跟同學比較熟以後,大家聊到家中的教育方式,那時候,我第一次聽到「教養」這個詞。家裡開工廠的有錢同學說,她父母不涉入她的選課以及選校,就連她只是因為想聽故事才去補歷史,父母也同意,有很多同學是這樣的家庭。也有父母其中一方是職業婦女或是全職家庭主婦,每天都會檢查功課,安排他們每天要做什麼,還會一週有固定的一天家庭日。總之,感覺感情很好,而且爸媽都是大學畢業,最差也有高中。只有一個同學跟我一樣,爸媽只有國中小畢業,媽媽很重視功課,還買了書在家裡。
後來上研究所跟藍佩嘉老師討論時,才知道工人階級的流動中,「媽媽」注重教育的角色至關重要。
媽媽從小都跟別人說她很忙沒在管我們功課,但對我的要求近乎苛求。沒有前三名就問我原因,粗心大意就打,沒好好複習也打,打完後是一個小時以上的「講道理」時間,在這個部分會把弟弟妹妹叫來一起聽,媽媽總是聲淚俱下的說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到長大後因為沒讀書何其不幸,最後一定會問:「要不要好好讀書?」
我們唯一的回答是:「要」。但這些苛求其實沒有放到弟妹身上,學心算、做科展、問老師怎麼教我數學、買一堆關於作文、未來科技等書在家裡,這些其實媽媽只在意我跟大妹有沒有做,認真來說,是我,媽媽把自己投射在我身上。
她很焦慮,我能感受到。之所以要跟別人說她很忙,是因為她擔心把我們教不好,把我們教壞變得跟她一樣,也因此,我在幼稚園就學了性教育,因為媽媽說未婚懷孕就「烏有去了」。媽媽在弟弟身體上操碎了心,在我課業上用盡了心。現在,她總是開心的跟大家說,她把兒子醫好了,把女兒教好了,我們成了她最驕傲的亮點。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簽書會時,有讀者舉手問我說:「我該如何教小孩?」,旁邊有很多人也接著問差不多的問題,我打斷他們說:「我分享的是我的經驗,怎麼會問我呢?」一對皺著眉頭的年輕夫妻大聲的說:「我們都是工人階級出身現在收入不錯,但我們很怕教養方式不好,把小孩教壞,所以一直不敢生小孩。」
後來幾場簽書會、分享會中,陸陸續續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我才發現,「拚教養」、「育兒」真的是當代社會最大的問題,也是讓夫妻不敢成為父母最大的關鍵。我曾經問我幾個夫妻月收入超過10~15萬的朋友,為什麼還不生小孩?他們總是回答「還沒準備好」。
台灣的出生率是世界第一的低,政府用盡了很多補助方法,就是希望更多人投入增產報國的行列。我的大學同學已經有許多是獨生子女,更多的是未婚人士。國家重視的是生育率,父母重視的是孩子的未來品質,重質與重量擺在一起,品質變成了關鍵。有些朋友生也只生一個,我說只有一個很寂寞長大沒人可以互相扶持,要不要多生一個?朋友總是回我:「一個我都養不起,兩個會恨我們的」。
養不起,不是吃不飽,是無法提供他未來足夠的選擇以及品質。我曾經跟一個年收入200萬以上的朋友聊到教養,不敢生怕以後小孩要出國我不夠錢,她冷冷地回我:「如果他以後結婚,你能幫他付多少首付?這比出國多太多了。」
教育是階級流動成本最低的方式,但當代教育成本越來越高,導致貧富不均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當貧富不均落差越來越大,教養落差以及所能投入的資本就會越差越多,使貧富不均更加惡化,導致階級陷入緩慢流動的惡性循環。本書提出的一個關鍵論點,就是「貧富不均」是影響教養的最重要因素,在當代台灣、美國、德國,甚至是歐洲國家,都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排除掉極端父母,普遍來說全世界各地的父母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最有用的方式,把孩子推向最容易成功的道路。也因此,兩位作者提出了四種教養方式,並告訴我們,父母將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投入孩子的教育,「密集教養」將成為世界各國的顯學。也因此我們看到很多爸媽平日買書、假日參加講座,手機裡面各種老師的Line,還要怕被說情緒勒索。為了提高教育的投資報酬率,「少生一點」是在所難免的趨勢。
事實上,這會持續使得國家的生育率惡化,導致教養落差,進而拉大貧富不均。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祭出高額生育獎金、多種生育津貼,而是應該要在財政跟社會政策上,設立更多的公立托兒所、提供托育補助,減低女性因生育壓力影響職涯的風險。同時,對於弱勢族群的教育,必須要更早介入,提供足夠的資訊與資源給弱勢家庭,讓弱勢家庭子女可以獲得必要的支援,減少因為貧富差距產生的教養落差。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政府一年如果提供弱勢家庭50萬的補助,可能花個幾億,就能夠少買好幾支監視器,少蓋一些監獄,少聘一些警察。更重要的事,我們必須要消除社會對於弱勢家庭的「刻板印象」,讓他們能夠自由運用這些補助,想買iPhone、想出國,都是一種經費的運用。只有當人不只為了生存而努力時,才有創造跟想像可以實踐的能力。
我很喜歡作者最後的樂觀,當代認為有用的教養方式,是投入大量心力、密集性的教育,這反映了有錢有閒階級可以更加鞏固自身的階級地位,而沒錢沒閒者注定停滯。但國家政策的介入,可以有效弭平經濟落差。只要選民選出適當的政策訂定者,拚經濟跟拚教養,可能不一定會畫上等號。
像我這樣的人,也能夠出頭天。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我在《貝多芬九號交響曲》中閱讀,在Piazzolla的《Maria de Buenos Aires》的輕歌劇中書寫。貝多芬是學校教育會帶到,但Piazzolla 卻是一種品味的鑑賞。《育兒經濟學》一書告訴我們,教養的選擇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也是改善社會不平等最重要的因素。生育是經濟理性的選擇,教養是愛與經濟的成果展。金錢或許會影響愛與教養方式,但當我們認知到這一點時,做父母可以稍稍放過自己,你們對教養的重視,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助力。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購書連結:https://cplink.co/DBzxU0Tr
大家不要害怕養育孩子,也可以療癒自己。至少沒有孩子的我,看這本書也在告訴自己這樣的想法。
研究所補習費 在 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 -上班族都該領悟的道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覺得,機會是留給哪些人的?
昨天上課時,老師突然問了我們這個問題。接著,同學們開始進行了分組討論,七嘴八舌地想要找出正確的解答,接著每組派代表在白板上寫出答案,像是: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機會是留給「創造機會」的人
機會是留給「善用機會」的人
統整不同的解答後,老師補充提出了兩個讓我訝異、也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
機會是留給「還沒準備好」的人
機會是留給「錯失機會」的人
我皺著眉、摸著頭,認真地咀嚼著這兩句話的意義⋯⋯
◆
我永遠記得自己在27歲那年,突然間從吵雜的電子工廠被調到安靜的總公司辦公大樓上班,才第一天就被捉進氣派的會議室裡,臨陣上場主持會議的情景。
碩大的橢圓形會議桌上,依序坐著總經理、幾位副總、好多協理、剩下的不是經理就是副理。那時候的我,職稱僅僅是公司最低層的「組級專員」而已。
初生之犢不怕虎的我來不及反應,硬著頭皮上了場,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幾哩咕嚕主持起了會議。反正在場的很多長官我都不認識,就算不小心說錯話也沒人認識我。就這樣一回生、二回熟,不知不覺中就慢慢磨練出了在眾人面前講話的膽子跟能耐。後來我才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能跟總經理開會。
常常會有人誇我上台時表現很穩、一點都看不出害怕的感覺。仔細想想,應該就是那時培養出的能力。因為還沒準備好,所以反而得到了寶貴的機會!
機會是留給「還没」準備好的人。如果有完全把握才去做,那沒有幾件事可以做得成。依據自己的經驗,我同意這個答案。
◆
剛退伍的時候我對於人生充滿了迷惘,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工作,當時只有一個目標:要找到一份月薪三萬元的工作。無論是二十多年前或是現在,這個薪資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都代表著美好的第一步。
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只做了一個多星期,雖然領了兩萬多塊的薪水,但依舊頭也不回地離開了那裡。後來認識了不少在那間大賣場工作的朋友,才發現那真的是個值得待的環境,雖然工作很累,但領薪水也領得很爽。
我後來再也沒有遇到如此善待基層員工、有賺錢大家分的良心企業。尤其是本土的慣老闆小公司。
我的第二份工作月薪剛好三萬元,也剛好做滿了三個月。離開的原因是老闆希望我待在總務部門,但我當初應徵的是生產線管理。為了讓自己儘早擁有一技之長,只好忍痛離開了那間工作其實很輕鬆的公司。那時候的我比較不迷惘了,因為找到了一個方向,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
第三份工作的月薪雖然直接降到了兩萬五千元,不過是個規模很大的電腦公司。「就當繳補習費吧!」我心裡頭邊嘀咕著邊簽下了工作同意書,正式展開了自己職場的旅程⋯⋯
後來當然又換了很多工作,遇到了很多的人,碰到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不過回頭才發現,一開始的第一個工作其實是適合自己的。之後我唸研究所時認識了一位剛從那裡退休的學長,他也是這麼認為的。
機會是留給「錯失機會」的人,因為之前曾經錯過,這次才會珍惜把握。無論是那無緣的第一份工作、或是那永難忘懷的第一份戀情,都教會了我們要好好把握當下,珍惜目前擁有的一切。
◆
今天是今年的最後一天,我寫了三張感謝的小卡片,送給了職訓班的主任、班導師、還有助教,表達自己心中的謝意。
2020年是個變動激烈的一年,在我自己的人生中,更是猶如驚濤駭浪般驚奇的一年。在短短的時間裡發生了好多不可思議的事,也做了好多從沒想過的事。
五月一號至今,在 245 個日子裡,我一共寫下了 163 篇日記。歷經了迷惘的過程,透過文字的梳理,漸漸找回了方向。人生沒有奇蹟、只有累積。生命中的一切,都將成就獨一無二的自己。
機會是留給「永不放棄」的人。2021年讓我們一起繼續前進,迎向更好的明天!
#大叔職訓日記
#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