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 Light工作坊|
📍|主題|
▫️到底要選系還是選校呢
📍|前情提要|
▫️ 選系?選校?這道萬年難題每年都在困擾著高三學生,而小編我也必須先說,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非常見仁見智,我無法告訴你哪個才是絕對正確的選擇,但下文我會就我所知,提供各層面的分析,並分享個人經驗給大家作參考!...
|Spark Light工作坊|
📍|主題|
▫️到底要選系還是選校呢
📍|前情提要|
▫️ 選系?選校?這道萬年難題每年都在困擾著高三學生,而小編我也必須先說,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非常見仁見智,我無法告訴你哪個才是絕對正確的選擇,但下文我會就我所知,提供各層面的分析,並分享個人經驗給大家作參考!
📍|選系|
▫️優點:
1. 愛你所擇:不用再像國高中被迫面對厭惡的科目,從僵化的教育體制中掙脫出來,能夠全心投入自己喜愛的領域。而且就讀喜歡的科系對於上課意願會有所提升,在自己擅長且熱愛的領域盡情發揮也才能找到自信,成就自我理想。
2. 就業保障:選擇熱門,例如:電機、資工,生涯藍圖較明確,且市場需求量大,畢業後不必擔心失業。另外,多數政府認定的「師」級證照考試(如:律師、醫師),都規定要相關科系畢業才可考取,因此就讀執照類科系對就業也很有保障。
3. 志同道合的朋友:念同科系的同學有較高機率是和自己抱有相同興趣和志向的人們,彼此間容易產生共鳴,還可以一起為了共同目標努力,結交同甘共苦的好友,並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良性競爭。
▫️缺點:
1.資源不足:雖然進入了符合自己興趣的科系,但若該科系不是那所大學的重點科系,可能會缺少完善的硬體設備,實習、交換的名額較少,無法為你提供豐富的資源,必須靠自己透過各種媒介尋找課程以外的進修資源來補足。
2.缺少名校光環,成為面試遺珠:不可否認,現今就業市場還是重視校名,無論找實習、找第一份工作或是推甄研究所,多半會以學歷作為第一道篩選,因此好的校名能幫你佔得先機。所以會發生能力不差,仍礙於校名,短時間內難以一展自長才的情形。
📍|選校|
▫️優點:
1.名校光環,資源優渥:過年時,親戚最愛問:「考上哪間學校呀?」,此時若抬頭挺胸得說出:「台大!」,無疑能讓那些討人厭的傢伙閉嘴(開玩笑的啦XD)。但不得不承認,目前台灣社會仍存在著名校思維,且眾人欽羨的眼光與由衷的讚美也確實讓人難以抵擋校名的誘惑。
2.業界人脈:頂尖大學畢業的學生求職時的確站在比較好的起跑點,同校學長姐在業界高層的比例也相對比較高,當業界有好的職缺、實習時,學長姐通常都會優先照顧同校的學弟妹。
3.資源豐富:教育部會為國立大學編列較多預算,相反地,私立大學的經費來源多需自行籌措,所受政府補助較少,因此國立大學的設備往往比私立豐富許多。另外,不只學生會選學校,教授們也會選擇在何處教書,頂尖國立大學有名氣、待遇優渥、學生程度較好,會更吸引教授前往任教,所以更能招募到優秀的師資。
▫️缺點:
1.可能要待在沒有興趣科系四年:有些高中老師會對學生說:「先進好大學再轉系或雙主修就好啦~」然而轉系或雙主修都有一定的成績門檻要求,剛升上大學面對五花八門的活動,很可能會玩到忘我,喪失認真讀書的鬥志,最後只能卡在原科系,四年都被沒有興趣的科目環繞,並對未來的人生方向更無所適從。
2.校名非萬能:名校光環只能在剛畢業時提供優勢,往後職涯發展主要還是靠專業的累積。如果唸自己沒興趣的科系,不見得有熱忱能夠認真投入,好好學習專業內容,此時即便有名校光環也無法掩蓋沒有能力的事實。
📍|如何選擇|
關於選擇,小編的意見是:如果有明確目標、興趣,則以選系為主,培養相關專業能力。若將來想從事的是需要執照的職業,也是選系即可,像是不同學校的法律系學生通過國考後一樣都是律師,建議不用太執著大學校名。相反地,如果還沒有明確生涯規劃,可以先選校,到大學再多和各科系的同學交流,參加各式講座,慢慢從中摸索自己的興趣及未來目標。另外,有些公司或產業會特別注重「血統」,偏向錄用相關名校的學生,針對未來希望進入那些公司的同學,則須注意校名。
📍|小編經驗分享|
小編自己是目標、興趣不明確的人,「探索性向」是我上大學後最重要的任務。為了達成這個任務,我需要就讀系所完整、有機會接觸到各科系的綜合大學,因此我優先「選校」,希望藉由台大多元開放的校風與豐富的資源讓我找到志向。而興趣不明確使我目前不適合投入太專精的領域,免得日後找到真正有興趣的領域時,會發生隔行如隔山的問題,所以科系的部分我挑選未來出路較廣,同時是基礎科學的化學系。
小編的高中學姊原先是政大外交系,後來為了夢想放棄名校、好系帶來的生活保障,休學遠赴美國Berklee音樂學院攻讀電影配樂。她曾和小編說:「想要在某個領域中成功,勢必得專精該門學問或技藝。踏上一條熱門卻不是自己興趣的道路,在缺乏熱情的前提下,面對更多的對手、更激烈的競爭,很難成為該領域頂尖的人才。倒不如從事真正喜歡的工作,在遭遇挫折時,還能以熱忱為後盾越挫越勇,專精直至完美,如此一來即便該領域只有極少數成功名額,你也能把握住。」
志向不明確的小編和勇敢追夢的學姊分別是選校和選系的代表,希望我們的經驗能帶給大家一些幫助喔!
📍|編者|
▫️#J小編
▫️底下tag正在為志願煩惱的高三生,為他解惑吧!
研究所推甄校名 在 Johntool-工具王阿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工程師之路】該讀研究所嗎?一定要思考5個面向!
欸對,出國交換之後,你可能也會考慮「到底該不該讀研究所」?
學士文憑普及的年代,碩士學歷已經慢慢成必要的條件了,花上兩年時間讀研究所、繼續停留在學生時期👨🎓
當其他同學都已經步入社會,你還在校園生活面對論文,真的值得嗎❓
✔️我覺得在讀研究所之前,你一定要先思考過5個面向!
1️⃣未來想做什麼
我有很多讀傳播系的朋友,他們幾乎都沒有讀研究所👩🏻💻因為新聞、廣告、公關比較實務面向。
但是資工、電機的朋友們幾乎都會往上再讀,這都是因為如果未來想進頂尖科技公司,
例如:台積電、聯發科等,沒有個台清交成的碩士,基本上履歷就會被刷掉啦💀(來自學長們的諄諄教誨
2️⃣專攻什麼領域
讀研究所之前,當然要先選好自己想讀的校系,並且確認自己喜歡的領域,以資工而言,領域就有很多種,像是AI、資訊安全、演算法、作業系統、嵌入式等等。
你要先確定自己的老師、實驗室,不要單單只參考校名,不然會讀得很痛苦,真的會當「菸酒生」呀🚬!
3️⃣有沒有好教授
你以為讀研究所Hen輕鬆嗎?那你就大錯特錯惹✖️✖️✖️!除了要面對滿坑滿谷的英文Paper、跑不完的Data、還有愛刁難的教授啊啊啊(抱頭吶喊😱😱😱😱😱
大家都知道研究所畢業需要口試,但如果教授千百次刁難、不讓你畢業、或是找不到適合你的領域的教授,那可真的要三思呀,畢竟,#研究所是條不歸路。
4️⃣能不能推甄上
大家知道其實研究所也有推甄嗎?
像我,其實很不擅長考試😖比起用紙筆寫那些論述、我覺得能不能真正把Code打出來才是真實力🤛🏻所以我蠻希望大家可以用大學的成績,試試看研究所推甄!
5️⃣開始認真準備
欸對,如果你真的打算要讀研究所,那可一定要認真準備呀!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之前實習加補習的瘋狂人生(誤,早上9點先去實習,下午6點下班之後,衝去補習班再補3個小時,真的很累很操🥱,整個暑假下來幾乎沒有什麼休息時間😴。
所以如果確定要補研究所的人,真的建議要盡早開始,也不要在最後一個暑假還去打工實習等等,真的會完全忙不過來🥴!
留言告訴我你想不想讀研究所吧💬
想知道更多?
【歡迎追蹤Johntool-工具王阿璋 @johntooltw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JohntoolTW/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johntooltw/
收到更多 #工程師之路 #不務正業工程師 系列!
#研究所 #學生 #Coding #大學生 #推甄 #考試 #AI #資安 #Code #論文 #研討會 #菸酒生 #大學 #台灣 #台大 #清大 #交大 #成績 #補習 #實習
#分享 #share #Johntool #工具王阿璋
研究所推甄校名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15 星期一 絕對音樂】
「成功與失敗的分界點不在於教育、訓練與經驗,而是挫折復原力…。」
SO~~挫折的發生能帶給你一個靜心思考的機會,
了解自己、觀察外在環境,進而找到新的出路,
記得適時為自己打打氣哦…。
下午4:00-5:00
「絕對音樂」~~ON AIR)))))),
就在KISS RADIO FM99.7
把耳朵借給我,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 http://www.kiss.com.tw/radio_hq.php?radio_id=238
*************************
《林彥丞:哪個學生不想考出好成績》
在國中階段,媽媽曾必須小心翼翼不過問林彥丞的功課,因為若是用這個標準衡量,「他什麼都不是,在父母眼中找不到一個優點,會全面崩潰。」
他是每一堂課都睡、考試成績只會拉低班上成績的「千睡爺」和「拉拉隊」。這樣以考試成績來衡量的「壞學生」,是「沒有選擇」、「不必作夢」的一群。但是林彥丞和爸爸媽媽都不放棄探索,找回自信後,他什麼都不怕……
- - -
今年二十八歲的林彥丞,看起來陽光、健康,是個熱愛工作的「小老闆」。他推廣樂活式的健康生活,代理荷蘭百年老牌Gazelle自行車,引進歐洲家庭必備的自行車兒童安全座椅等配件,創業第一年就已賺回成本。沒有背景、沒有錢,林彥丞靠著「陌生開發法」創業,直接打電話、飛荷蘭談成代理權。
林彥丞擅長替自己爭取機會、找資源,這是他在顛簸成長過程中練就的本事。很難想像這個充滿自信的年輕人,國中階段「看不見光,什麼都不在乎」。
他是被台灣教育制度放棄、主流價值認定「沒有選擇」、「不必作夢」的一群。還好他的父母沒有放棄,協助他在「主流」和「學業」以外的廣闊天空,張開探索「興趣」的天線。高中當志工的經驗,讓他的探索天線第一次接收到「就是它!」的電波。林彥丞在那瞬間找回自信,體會到「我也不錯」的悸動開心。
看不到光的青春期
要不是媽媽汪詠黛為了出書,向兒子求證國高中的「事蹟」細節,林彥丞根本不願意回想那段很痛、看不見光的歲月。
噩夢當然從成績不好開始。在台北的明星國中,他穩居班上倒數三名,外號叫「千睡爺」,上課聽不懂一直睡;又名「拉拉隊」,把班級校排名成績拉下來。一大串惡劣的行跡:作弊被抓到、回家後從不打開書包寫功課……都是因為沒有舞台,找不到生命的著力點。
在學校的挫敗和屈辱,林彥丞一股腦發洩在家人身上—飆髒話罵人,罵完跑回房間哭,留下媽媽在客廳哭,不輕易表露情感的爸爸則跑到車子裡哭。「全家哭了一缸子眼淚,大家都很受傷,而且經常失眠,」媽媽汪詠黛用「慘烈」來形容那段時期的親子「嗆聲大戰」。
但是她去上人本的父母課程,相信「兒子有溫柔的眼神絕不會變壞」。也下定決心不再過問兒子的功課,「否則他什麼都不是,在父母眼中也找不到一個優點,他會全面崩潰,」汪詠黛說。
父母開始學習「放心、放下但不放棄」,和老師合作,培養他「學業以外」的能力。晚上同學留校課輔,林彥丞跟體育老師學打桌球;省下補習費,去補籃球、學朱宗慶打擊樂。假日全家「四輪加二輪」(轎車後掛著單車),陪最愛騎單車的林彥丞,到處趴趴走;甚至買全副行頭,讓他加入大人的車隊。暑假打死不參加暑期輔導,便由爸媽出時薪、請朋友「假裝」雇用他當工讀生,從打工中體會努力才會得到的滋味。
高中就讀台北陽明山上的私立惇敘高中,是爸媽替他做的選擇。因為林彥丞依舊「自我放棄、什麼都不管」,爸媽知道他考不上高中、念高職又沒有明顯傾向,「惇敘有綜合高中,可以讓他再試試,」媽媽說。
高中覺醒,扭轉人生
高二就讀資訊管理科,他開始找回自信。「以前又矮又胖」的他突然抽高,居然被全校第一名的學妹喜歡,「外表太重要了!」林彥丞第一次覺得自己好看。同時,比起其他更差的同學,他「稍微認真」,竟然能考到第一名。更重要的,寒暑假擔任導覽志工和遊學紐西蘭的經驗,讓「像吞了炸藥一樣」的火爆小子林彥丞,開始「醒過來」,想「扭轉自己的人生」。
他到歷史博物館擔任達文西畫展的導覽志工時,發現自己喜歡人群、喜歡講故事,而且「全部人都圍在旁邊聽你講,講完大家都拍手,覺得自己好重要。」他從此愛上志工服務,並從國內服務到國外。
從小不乏出國旅遊、打工經驗,獨立的林彥丞在高二的紐西蘭遊學營中,發現自己敢大膽開口用破英文和外國朋友交談。一次必須團隊合作的野地求生訓練更讓他開竅,英文是「求生」能力之一,也是他的強項和最愛。
回來後,堅持要念大學,要主修應用外語。這是林彥丞最大膽的一次「賭注」。因為惇敘的商科課程,並沒有外語科的訓練,也不可能為他一個人改變。
那時的導師邱瓊滿記得,林彥丞很清楚自己的實力,「不行的不敢臭屁」,他接受學校不會改變課程的事實,第一次自己向爸媽要求補習。一旦自己想要念書,擋也擋不住。「這輩子從來沒看過兒子那麼認真的白天上課、晚上補習,」汪詠黛忍不住眼眶泛紅。
在課業之外的地方證明自己
找到自己的喜愛和強項,林彥丞在龍華科大嶄露頭角。他還是一貫在功課以外的地方證明自己,硬是連續考取國際領隊執照、國內英語導遊執照。他擔任系學會會長,不錯過任何一個國際參訪的機會,更擔任青輔會第一屆國際推廣大使,接待來台學中文的外國學生。
他在兩千名台清成交名校學生中,脫穎而出獲選進入微軟實習生計畫,讓他確認自己的優勢、更有自信。他更發現大學和技職體系的資訊落差太大,「我隨時上台大、清大的網站上找資源,因為技職體系什麼都沒有,即使有,學生也不在乎,覺得那是給好學生的。」他常看到技職生不敢大聲講出自己的校名,怕人家沒聽過。
「我們的教育沒有給孩子自信,小朋友沒有自信就一直往後,哪個學生不想考出好成績?但就是不知要從哪裡加強呀!」他常在演講中鼓勵台下的技職生,要專注做自己喜歡的事,往往一片淚眼相對。
同學都是「非常會考試的人」,但他一路用推甄方式進入東吳企管研究所;甚至還替自己爭取到德國交換學生一年,是東吳第一個非德文系的交換學生。
面對台灣的教育主流價值,林彥丞選擇另闢蹊徑。他感謝父母沒有放棄他,「否則一定上社會新聞。」「技職生不一定要變成吳寶春、台灣之光才叫好,」林彥丞說,「做自己喜歡的,又可以幫助別人,就很快樂。」
他的心因此愈來愈柔軟,路,也愈走愈順暢。
(文章來源: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43383-林彥丞:哪個學生不想考出好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