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砂模鑄造工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砂模鑄造工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砂模鑄造工具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萬的網紅張哲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第50屆全國技能競賽剛剛落幕,謝謝網友郭志忠分享他在1992年9月14日至21日參加第23屆全國技能競賽的選手證和餐券。你也曾經參加過全國技能競賽嗎? 自1968年開始舉辦的「全國技能競賽」是中華民國規模最大的青年技能比賽,今(2020)年邁入第50屆賽事,共有65職類的948名選手參賽。 今(...
砂模鑄造工具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第50屆全國技能競賽剛剛落幕,謝謝網友郭志忠分享他在1992年9月14日至21日參加第23屆全國技能競賽的選手證和餐券。你也曾經參加過全國技能競賽嗎?
自1968年開始舉辦的「全國技能競賽」是中華民國規模最大的青年技能比賽,今(2020)年邁入第50屆賽事,共有65職類的948名選手參賽。
今(2020)年適逢我國加入國際技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50週年,勞動部特比照國際賽規模,將第50屆全國技能競賽訂於9月17日至21日在臺北南港展覽館2館擴大辦理為「2020國家技能週」,並於賽程期間(9月18日至9月20日)開放民眾參觀,現場設有職訓展示區、職涯發展展示區、創客展示區,及多元技能體驗活動,參觀者除了能為替參賽選手加油,亦可進一步了解競賽之實務內涵。
昔日在全國技能競賽中脫穎而出的國手,皆為國內產業界或學術界的菁英,甚至成為裁判長或訓練老師,將技術一代傳承一代;例如在1971年臺灣首次參加國際賽時拿到第一面獎牌(家具木工類銅牌)的侯世光教授、在1993年臺灣主辦的第32屆國際技能競賽獲得工業電子類金牌的林淵翔教授,到現在仍致力於訓練國手,而去(2019)年在俄羅斯主辦的第45屆國際賽獲得汽車噴漆職類金牌的楊婷喻,也讓我國得到了世界第三的佳績。
最後,讓我們來回顧一則刊登於1968年9月29日《經濟日報》頭版,關於第一屆全國技能競賽的詳細報導:
首屆全國技能競賽 辦法初步訂定
十月十一日公布試題 十一月十一日開幕
【本報訊】中華民國第一屆全國技能競賽大會依據籌備計劃,將於十一月十一日開幕,十二、十三兩日正式競賽,十四、十五兩日評判,十六日閉幕頒獎,閉幕當日下午舉行競賽成品展覽會,一俟籌備委員會通過後,即積極籌備進行。
該技能競賽大會分四類十四小組,各組錄取前三名,依次頒發金銀銅牌獎外,並頒新台幣一萬元、五千元、三千元的獎金,各得獎人所屬之單位,大會亦頒發獎狀,得獎人如符合國際技能競賽標準者,並得提名代表國家選手參加國際競賽大會,參加選手之競賽成績超過六十分者,大會發給技能證書,並建議有關單位視為將來舉辦技能檢定之術科考試成績。
競賽地點為台北市,將借用台北工專、師大工教、台北工職以及工商界之適當場地。
競賽選手:由公私立職校,民間或軍中技藝訓練中心,各廠商及有關之生產單位提名。選手資格:本屆年齡限廿歲以下之青年,將來續辦時則容許廿歲以上之技工參加,以配合技工考試簽證制度之推行;學經歷:(1)各職校之在校或畢業生符合技能標準者;(2)初中畢業具有兩年以上之工作經驗符合技能標準者;(3)雖無學歷但具有三年以上之工作經驗符合技能標準者,技能標準於競賽前一個月公佈。
競賽範圍及人數:本屆辦理競賽者計四類十四小組,容納選手二百八十名參加,每組預定廿人參加競賽,如超過廿人時先行辦理預賽甄選,其類組別如下:
(1)機工類,分車工、裝配工、機械製圖三組
(2)金工類,分板金工、氣焊、電焊、鑄造工四組。
(3)電工類,分收音機及電視機修理,動力配線,室內配線三組。
(4)手工藝類,分家具木工、建築木工、金銀細工、女服裝工四組。
競賽之設備、工具及器材:(1)設備借用各學校及工廠同一規格之裝備;集中於各競賽場內;(2)工具,由選手自行攜帶為原則,其需自帶之工具清單,於競賽前一個月公佈;(3)器材,將洽請廠商捐贈或購置。
【本報訊】中華民國第一屆全國技能競賽大會的試題,業已命定,經審查通過後,將於競賽前一個月即十月十一日正式公佈。
依據命題標準,參加選手能於廿至廿四小時內工作完成,成績以一百分為滿分,分配比例為:精確度六十五分以上,作品外觀與技能程度十五分以上,作業計劃、程序及工具使用十分以下,經濟使用材料五分,時間五分。
各類組試題範圍如下:
一、機工類:鉗工組用碳鋼製造或裝配機械零件,精確度至千分之○.四吋,機械製圖組依照設計繪圖,車床組用碳鋼車製成或加工製造機械零件。
二、金工類:板金組用金屬薄片依圖樣製作各種容器,氣焊組及電焊組均用軟鋼板全面熔接;鑄造組用鑄物砂與模型,按圖樣所示鑄造成品。
三、電工類:收音及電視機修理組,檢查收音機及電視機故障部份,修理及裝配收音機與電視機;動力配線組用電磁起動器及電動機等之配線;室內配線組用金屬或塑膠套管為室內電器配線。
四、手工藝類:家具木工組用木材或三夾板等製造家具;建築木工組製造各型屋頂構架;金銀細工組製作各種金銀細工;女服裝工組剪裁及縫製各種中西式衣服。
砂模鑄造工具 在 經濟部工業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模內智控拓商機,再壕鑄品再升級💖
#台灣工具機產業 世界知名,高階工具機大大小小的關鍵零件,大多靠「鑄造」來完成,如沖床軸承、襯套、筒形元件…等,而品質的好壞,取決於零件合金材質比例、鑄造模具冷卻潤滑等製程參數的掌握。
🏢#再壕金屬 是鋁合金、銅合金各式工具機及五金零件的專業製造廠,透過參與「📝#金屬產業智機化提升計畫」,建立「立式離心模內智慧感測系統」,結合金屬中心專家及公司老師傅經驗,將他們腦中所掌握的澆鑄溫度與速度關鍵參數,化成公司重要的產品及材料技術資料庫📊
透過裝置聯網與資料管理,有效整合與離心鑄造機的功能,避免鑄件產生砂孔、熱裂,✅大幅提高鑄件成品率>90%,並有效✅縮短開發時程30%,成為國內工具機大廠協易、金豐所需的高品級鑄件的好夥伴!
🏠再壕金屬:https://www.procasting.com.tw/index.html
砂模鑄造工具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黑手工廠變聰明!勤美導入AI平台,決策時間從2小時變30秒
疫情與貿易戰夾擊下,生產製造排程更難拿捏,一不小心,不良率和庫存都可能拖垮公司。兩岸最大鑄造廠勤美,如何成功用AI避開風險地雷,並解開老師傅「心結」?
文 黃亦筠 天下
2020-09-01
黑手工廠能靠著AI數位工具轉型嗎?
「就算是搬著石頭砸自己的腳,也要做,」勤美業務副總曹嘉仁說,「這股浪潮不可逆。」
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與美中貿易戰帶來全球環境的不確定,生產製造排程更難拿捏,一不小心,不良率和庫存都會變成拖垮公司的風險。但勤美靠著AI平台導入,避開風險地雷。
利用數位工具輔助工廠生產及管理,曹嘉仁坦言自己「十分有感」。
黑手工廠的數位轉型
1972年,何明憲、曹明宏、黃木森3位大學同學一起創立勤美集團,一路做到年營收137億的兩岸最大民營鑄造廠,還開枝散葉到營建、商場經營。
今年45歲的曹嘉仁正是曹明宏的兒子,研究所畢業後就進入勤美,協助父親管理中國天津和蘇州4個廠區、12條生產線,製造包括汽車零件、機械零件和壓縮機零件3大類。
7年前,曹嘉仁從中國廠回到台灣,駐守在勤美鑄造事業的起家廠,同時也是台灣產量最大鑄造廠──勤美新竹廠。開始從台灣運籌帷幄兩地工廠的狀況。
勤美導入訊能集思的AI平台「JarviX」,曹嘉仁打算先從產線小而精的新竹廠進行改造,成功了再複製到中國廠區。(王建棟攝)
2016年,工業4.0風潮從歐美吹入台灣,台灣開啟了工廠自動化浪潮。曹嘉仁從小就在新竹廠內長大,他感受到員工平均年齡55歲的新竹廠區,數位化程度真的非常低。
「剛導入ERP系統,全工廠沒有人會用,」曹嘉仁意識到當時40歲的自己,竟是廠內數位化程度最高的員工。
鑄造廠有句土話:「翻砂沒有博士」,都是經驗學。但老師傅逐漸凋零,經驗傳承不下來,就會有危機。
為了在未來不被淘汰,曹嘉仁在這座勤美起家的新竹廠內展開一項看似簡單、時而艱難的任務──黑手工廠的數位轉型。
一天上萬筆報表資料,如何分析?
不同於中國廠區大量生產。新竹廠內2條產線專做少量多樣的生產,從日本農業機械大廠洋馬(Yanmar)的引擎件,到台鐵、高鐵的安全零部件都是從新竹廠出廠。
他的想法很簡單,先從產線小而精的新竹廠進行改造,成功了就能複製到勤美中國龐大的廠區。
首先第一步是先數位化報表資料。
勤美鑄造的鐵件,多是汽車安全零件,早期受日本系統影響,非常多紙上作業,每天都有生產日報表,將製程資料記錄下來,有些甚至是每10分鐘就記錄一次,確保每個片段都有記錄。因此這些數據量體十分龐大,一天下來,1、2萬筆資料跑不掉。
然而這些堆積如山的資料,卻只有在發生產品不良、品質問題時,大家才會回去翻閱。大部份時間,這些數據就是躺在報表內。
曹嘉仁開始陸續找了3、4間系統整合廠,到廠內做簡報。2019年,成立了4年的訊能集思(Synergies)到勤美做簡報,以鋼鐵人助理「JarviX」為名稱的AI平台引起曹嘉仁興趣。
「很好奇過去我們累積的這些大數據,到底在AI平台上可以產生什麼效果?」曹嘉仁當時心裡想。
訊能集思創辦人兼執行長張宗堯,人生第一份工作在鴻海中國廠區工作。因為他用大數據分析,找出產線問題,因此拿到郭台銘個人給的獎學金,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博士,他在MIT開發的AI運算系統,正是後來2019年研發出的JarviX最重要的運算大腦。
「我們不是要把人類換掉,而是enable人類、增強人類的分析能力,所以做一套通用系統,」張宗堯直言,台灣沒有做數據分析的通用平台,JarviX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能做數位分析。恰好,身為傳統鑄鐵業的勤美找上訊能集思。
導入AI平台,得先克服老師傅「心結」
當時曹嘉仁首先開給訊能集思兩個鑄造廠最重要的需求來測試,一個是「不良根因解析」,另外一個是「生產排程」。
張宗堯就派了一組團隊到新竹廠駐點,了解產業的使用情境。
最關鍵的是,如何「問對問題」,也就是要給AI平台下對指定。從每天記錄的日產能報表所形成的大數據資料庫,透過問對指定問題,讓AI整合參數得出有效的結果。
勤美新竹廠員工平均年齡超過50歲,導入這套系統最終目的,是要科長級以上主管都會使用。新竹廠約240名員工,這樣的量體人數約佔30多位。
一開始,這群50、60歲憑著一身鑄鐵真功夫坐上課級主管的鑄造師傅們,對於這些AI「電腦」極為排斥,不懂比他們年輕的曹嘉仁為何要花錢導入?明明用人工經驗就能排除問題。
「大家都在冷眼旁觀,」曹嘉仁心裡明白,部份資深員工的「心結」其實是怕自己被取代。
但他不動聲色,持續讓員工們上研討課學習新平台。
今年過完年後,考驗接連來了。
自動整合排程,決策時間只要30秒
3月,勤美新竹廠原本要出貨給日系重要客戶農業拖拉機的引擎部件──飛輪殼,竟然發生產線上3分之1的產品發生不良,比例高得離譜。
當時廠內老師傅急著要找出原因,不然產線會斷線。曹嘉仁決定讓剛導入的AI平台上場,找不良品發生的原因。
他讓員工輸入參數,找出導致飛輪殼「氣孔」的不良根因有哪些?結果,只花3天就找出原因。
「如果照過去師傅們一步步試錯找原因,最少要花一週,」曹嘉仁說。
飛輪殼是拖拉機的核心部件,若是生產沒發現不良,到出貨後才發生故障,整台車會被招回,「屆時賠償費用是數以千萬台幣計。」
接下來,馬上就面臨貿易戰打亂排程。新竹廠少量多樣的生產模式,經常面對客戶插單,一不小心,排程會亂掉。
最近勤美一個台灣木工機客戶,因為受到貿易戰波及,一下說不能出貨,一下又要求緊急出貨。
這對只有2條產線的新竹廠考驗極大,一旦客戶要求緊急出貨,產線就需要插單生產。對排程的老師傅來說,變動過於劇烈,一顆腦袋很難快速轉換與計算。但師傅將訂單交期,按照先後順序輸入生產排程的系統平台後,參數自動做整合排程,過去要花2小時討論的事,30秒就得出結果。
經過兩次實戰,勤美科長級以上的老師傅們,逐漸開始接受AI不是來取代自己,而是幫助下對判斷、快速解決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批50、60歲的資深師傅如果退休離開公司,有AI系統輔助年輕員工,經驗判斷的傳承才不會出現公司難以彌補的斷層。
下一步建立預測式平台,良率可提升5%
但曹嘉仁不只想做到生產製程的改善而已,他已經開始想利用AI平台進一步做預測。
他首先鎖定「沙條件預測」,另外一個則是「生產條件預測」,兩面向都是鑄造廠維繫競爭力的命脈。
「如果做得好,良率會直接差5%,」曹嘉仁語出驚人。
然而,這得將廠內的溫度監測器直接連接到電腦,讓電腦讀取數據,更需要結合大量軟體設備。
「數位轉型是一個整體效果,分階段慢慢地逐步前進,」曹嘉仁沒打算停下來。
「我想要創造黑手廠的榮耀感,廠在進步、員工在進步,然後年輕人願意來,」他說。
附圖:數位轉型大浪襲來,勤美業務副總曹嘉仁形容,「就算是搬著石頭砸自己的腳,也要做。」圖片來源:王建棟攝
張宗堯(右)創立訊能集思是為了想把從國外學到的技術,結合台灣製造業累積的龐大數據,做智慧轉型。左為訊能集思執行董事江懷海。(王建棟攝)
導入AI更重要的一點是,50、60歲資深師傅退休後,有AI系統輔助年輕員工,經驗判斷的傳承才不會出現難以彌補的斷層。(王建棟攝)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1757?template=transformers&fbclid=IwAR1CSnxtNx8StnFVdTG29P3TQ8seS4zgoi6fHXR2QhGq-NEHYiehSm4WG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