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砂岩魔像時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砂岩魔像時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砂岩魔像時間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蜜塔木拉 Mitamura ミタムラカフェ,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長野縣祕境清流溪谷~~#柿其渓谷 #木曾地區,存在許多深山溪谷,因為地處偏遠,除了當地人之外,鮮為人知。 Navigation和GPS發達之後,許多神祕的深山溪谷也慢慢掀開了面紗,被世人所見。 #阿寺溪谷,自2010年開始經過了一些媒體的報導,受到世人的注目,也開始了一波觀光潮。 但是鄰近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桌山Table Mountain又名特布爾山,位於南非西開普省開普敦附近,是一座頂部平坦的沙岩山。海拔1,086公尺,大約形成於志留紀或奧陶紀。由於其頂部異常平坦且可以俯看開普敦半島,因此桌山成為了南非的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桌山又稱為「上帝的餐桌」,是開普敦最醒目的標誌。 這塊光禿的山岩連綿11公里...
-
砂岩魔像時間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6-09-20 22:48:05桌山Table Mountain又名特布爾山,位於南非西開普省開普敦附近,是一座頂部平坦的沙岩山。海拔1,086公尺,大約形成於志留紀或奧陶紀。由於其頂部異常平坦且可以俯看開普敦半島,因此桌山成為了南非的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桌山又稱為「上帝的餐桌」,是開普敦最醒目的標誌。 這塊光禿的山岩連綿11公里,遠遠望過去,就好像是一個光滑平面的大桌子。上層為砂岩,下層多為花崗岩。山中有許多小動物,山腳下也曾發現海底生物的化石。根據專家的鑒定,桌山在六億年前本來是在海底,是在經過火山爆發後,才伸出海面。當白雲飄過桌面時,開普敦居民會將此景稱為「白巾舖桌」。桌山旁邊是魔鬼峰,以及排列整齊的12門徒峰,形成一幅壯觀的景緻。桌山有雲覆蓋,雲層是刮東南風迅速形成的,它是高原植被繁茂的主要因素,5個高山水庫貯藏的水就是由冬天西北風帶來的雨水,山頂的年降雨量為1525毫米。1488年,桌山被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首次發現,跟著這座山就成為了海員的「燈塔」。桌山纜車在1929年10月4日啟用,到現在已有70多年的歷史。 纜車的山下站位於海拔366公尺處,上站則在海拔1,067公尺的山上,上下距離700公尺,行程約需五分鐘時間。桌灣是南非開普敦的海港,在非洲南端附近的大西洋邊上,桌灣從開普敦向北伸展,全長約19公里,寛約13公里 。葡萄牙人是最早看到桌灣的歐洲人,桌灣有充足的淡水,因此曾成為去印度和東方的船隻停泊的地點,荷蘭人曾於1652年在岸邊定居。
砂岩魔像時間 在 蜜塔木拉 Mitamura ミタムラカフェ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長野縣祕境清流溪谷~~#柿其渓谷
#木曾地區,存在許多深山溪谷,因為地處偏遠,除了當地人之外,鮮為人知。
Navigation和GPS發達之後,許多神祕的深山溪谷也慢慢掀開了面紗,被世人所見。
#阿寺溪谷,自2010年開始經過了一些媒體的報導,受到世人的注目,也開始了一波觀光潮。
但是鄰近的「柿其溪谷」因為林道和溪谷之間充滿著陡崖,只能遠觀而難以親近,所以好像一個獨居隱士般,可說是祕境中的祕境。
若是從 #十二兼車站 直接往溪谷走的話,有將近五公里的路程,若從民家處往柿其溪谷入口直線距離不遠,但林道彎彎曲曲,步行也得花上個半小時左右,渓谷入口前有個吊橋(#恋路のつり橋),渡過吊橋往溪谷上方深處有段遊步道,可一邊健行一邊慢慢欣賞景色。
我之前提到,阿寺溪谷是個女人,這柿其溪谷就是個男人。
阿寺溪谷水流輕和,溫柔如姑娘,但柿其溪谷則是湍急陡峭,險俊如勇士。
渓水清透如寶石般,彷彿有種魔力,誘惑著想親水的人心。但美人之心,深淺難測,許多不知地形的遊客和釣客,常常錯判水勢或是跌落深谷而斷送性命。
深淵、急湍、落石、暗渦、瀑布處處充滿驚險。
最吸引人的就是「#牛が滝」
從地質看來,花崗岩和砂岩交錯,從山上流下的溪水長年侵蝕岩壁,蝕穿了花崗岩層,向下續蝕至較為軟質的砂岩,結果形成了上方花崗岩質的流道遺留在瀑布上方,水往下方深切入軟質的岩層,留下一個如半空水管的奇觀。
整個柿其溪谷充滿著無數的大小瀑布,若是時間充裕,可來個瀑布巡禮。
但是愈往深處就缺乏完善的步道,若是時間不夠的遊客,走走牛が滝的步道就算是非常充實了。
再次感謝民宿老爸爸對我們的協助和照顧!
這段旅程最是難忘的,美麗的風光中有著滿滿的人情味。
砂岩魔像時間 在 水靜葳環遊世界366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跟著名人戀戀美麗中華
#遼闊疆域無限風光新疆是個好地方
#美麗中華名人團水團長圓夢之旅
💖💖💖💖💖情人節快樂!💖💖💖💖💖
#天山明珠天山天池風景區拜見王母娘娘
#天下雅丹第1灘見證五彩灘的繽紛美麗
#神的後花園喀納斯讚嘆何謂上帝遺落人間的調色盤
#神的自留地禾木沉浸在中國大陸最美鄉村的懷抱中
#電影《臥虎藏龍》經典取景地烏爾禾魔鬼城驚嘆大自然鬼斧神工和飛碟傳說
#烏魯木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一睹樓蘭美女等珍貴文物
#二道橋國際大巴扎瘋狂血拼
💖💖💖💖💖文長~是要逼死誰?💖💖💖💖💖
2018年由海旅會台北辦事處精心策劃的《跟著名人戀戀美麗中華》系列活動,今年第4波精心規劃美麗中華新疆名人考察團,特別邀請旅遊達人溫士凱、文創藝術家田定豐、明星旅遊作家Eric李昂霖、旅遊部落客艾瑪、時尚美妝部落客大饅及田以熙、旅遊作家葉志輝、旅遊作家/《旅奇週刊》總編輯曾瀞葳(水靜葳)等人,並由海旅會台北辦事處主任助理邢燕燕帶領前往北疆踩線考察,感受新疆的遼闊疆域、無限風光。
📸旅遊達人 溫士凱
五彩灘雅丹地貌 落日時分最顯嬌艷
雖然說是二訪新疆,但其旅遊資源豐富,加上地大物博,並不是10天、半個月就可以飽覽的,所以很願意一來再來!特別是這回走訪的「五彩灘」,擁有新疆最美麗的「雅丹地貌」之稱,地景風貌獨具一格,南岸有如一座綠洲,植物生長茂盛,鬱鬱蔥蔥;北岸則是懸崖式的雅丹地貌,山勢起伏、疏密相生且造型多變。特別是在落日時分,透過光線和水光的照射變化下,石岸的色彩開始幻化成紅、黃、紫、棕、黑等色,斑斕中帶嬌艷,真讓人相當驚艷!
📸文創藝術家 田定豐
魔鬼城臥虎藏龍 飛碟恐龍戈壁台地
你相信飛碟的存在嗎?新疆魔鬼城的飛碟擁有目擊紀錄最多的「通天之地」,也是發現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每當大風來臨,整個黃沙蔽日呼嘯,發出如同鬼怪的淒厲叫聲,令人毛骨悚然,「魔鬼城」因此而得名。1億多年前這裡原是巨大的湖泊,地殼變動後,湖泊變成了夾著砂岩和泥板岩的「戈壁台地」。歷經規劃開發,成為讓人可以安心感受這裡巨大荒涼,和經過自然風化形成各種造型沙岩,也是李安導演電影《臥虎藏龍》主要拍攝場景地。
📸明星旅遊作家 Eric李昂霖
喀納斯人間仙境 觀魚台登頂覽絕色
新疆旅遊充滿著視覺的震撼,每1天總能看見不同的美景。其中,最令我驚艷及感動的地方就是那傳說中像仙境般的地方-喀納斯。這處隱藏於阿勒泰地區裡的藍綠色湖泊,如夢似幻的景色,是來到新疆絕對不能錯過的景點。來到這裡,你可以選擇搭上遊船讓自己沉醉於喀納斯湖之中,也可以勇敢踏上那1,068階的階梯,登上觀魚台見證這無與倫比的魅力。新疆大美,原來新疆的大氣與美麗都在這裡!
📸旅遊部落客 艾瑪
新疆國際大巴扎 新疆最大特色市場
新疆旅遊中讓人心醉的除了風景之外,不容錯過的就是美食和購物了。位於烏魯木齊天山區二道橋的新疆國際大巴扎,是所有來到烏魯木齊的旅客都一定會到訪的重要景點。整體呈現伊斯蘭建築風格、也是新疆最大的民族特色購物市場,包括美食廣場、宴會廳、觀光塔和1座清真寺。雖興建僅10幾年,卻包羅萬象應有盡有。眾民族的特色商品、各式果乾、絲巾、薰衣草相關產品、樂器等等,占地面積廣大,可說是新疆的縮影,逛完一圈收穫滿滿!
📸時尚美妝部落客 大饅
新疆美食大好評 瓜果之鄉特色多元
新疆是少數民族聚集地,美食更是融合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等特色地方料理,不到新疆還真不知道原來拉條子這麼Q彈、手抓飯原來那麼香、大盤雞美味之外份量實在豐盛得驚人、鬆軟的烤饢配上香甜多汁的西瓜居然如此合拍!除了特色美食之外,素有瓜果之鄉的新疆因為日照時間長加上晝夜溫差大的天然優勢,出產的瓜果和果乾也是來到當地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口接著一口的香甜魅力完全無法抗拒!別想著減肥了,來新疆吃就對了!
📸時尚美妝部落客 田以熙
有機果園現採鮮嚐 博物館觀乾屍蠟像
說到新疆,多數人直覺想到「風景很美」,看到本尊更是水尬美叮噹,此外水果超好吃!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新疆的水果香甜多汁又飽滿,特別推薦新疆有機果園必去!只要30RMB(約台幣135元),西瓜、哈密瓜、海棠果、草莓、香梨、蟠桃等通通可以摘下來吃水果Buffet!至於新疆的歷史,12個民族歷史文物和民族風俗陳列,古代乾屍展覽、栩栩如生的蠟像、來到首批國家1級博物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彷彿墜入時空般令人回味。
📸旅遊作家 葉志輝
天山天池風景區 瑤池金母香火鼎盛
天山柏格達峰下的天池古稱「瑤池」,在《穆天子傳》中記錄3千多年前周穆王曾在瑤池與天帝之女西王母歡筵對歌,如今來到天池,不論如何也要爬上西王母祖廟參拜一下!原來的祖廟建於元代,香火鼎盛,但在1,932年毀於戰火,後來許多華人受到託夢來到大陸找尋夢中瑤池,1990年來自台灣的慈惠堂在遺址上建立了此祖廟,也昭示了兩岸文化同源的關係,祖廟後方的聚仙宮相傳是西王母宴聚眾仙之地,居高臨下的俯瞰天池,美景更是一覽無遺。
📸旅遊作家/《旅奇週刊》總編輯 曾瀞葳
最美鄉村禾木村 雲間百姓圖瓦人聚居
喀納斯湖畔的禾木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神的自留地」。這座全是小木屋的村莊,夏日被青綠和繽紛花海簇擁,尤以萬山紅遍的金秋禾木,炊烟在秋色中冉冉升起,最似仙境。禾木村屬於「林中部落 雲間百姓」圖瓦人聚居地,與哈薩克人各占1半,發展觀光10年,目前提供6千個床位,村內有2家最好的酒店,其他為一般民宿,夏日旺季1位難求。從喀納斯前進禾木途中,可飽覽阿勒泰腹地的草原風光,藍天白雲、牛羊成群、氈房點點、草原花綻。
砂岩魔像時間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沒想到台灣也有這樣一個山崖邊的石雕,見證台灣的歷史!
【古南島文明--超過千年的萬山岩雕遺址群】
文/高業榮
第一位發現、採集、研究萬山岩雕的學者高業榮教授,對於岩雕所在之自然與人文環境、岩雕題材、圖像風格、雕鑿技法特徵,以及其背後之魯凱族、排灣族傳統文化意涵等,均有深入研究。本刊邀請高教授概述學界對於岩雕之認識與了解,及未來研究範疇與努力方向。
筆者初次聽到萬山部落的石雕的故事是在1971年,萬山村青年呂一平正在屏東師專求學的時候,後來該村另一青年范熾萬山岩雕01欽(於1978年畢業)在校求學也向筆者敘述過同一個故事,並指出呂一平便是拉巴烏賴家族的後裔,而且強調那兩塊岩石仍舊存在著,迄今沒有任何變動。後經筆者前往該村訪問,長老們除了說明布農族女子,最後是唸咒把自己變成孤巴察峨岩雕之外,其他並無不同之處。(高業榮,1984:84-89)
這個故事除筆者所採訪的版本之外,1984年洪國勝也採訪了故事另一個版本;1989年,宗光又採訪另一版本。
呂玉枝女士口傳的「吃蛇女人」神話
筆者採訪的版本,有關魯凱族下三社群流傳著下述的古談故事:
太古,萬山舊部落,本來是個無人居住的荒山,因為先後有五個家族自北方聚集本部落開墾,便形成現今的貴族階級。其中拉巴烏賴Laba’ulai貴族家祖先娶布農族拉達烏龍安Lada’ulongan(一說是Davilong)家女子為妻,她烹煮甘藷是先掘地為坑,用火把石塊燒燙,再投入甘藷覆土熱燜。但是,她趁家人下田工作時,吹出噓噓聲招引大批蛇類,並把百步蛇一條條圍繞在石塊上和著甘藷一同燜熟,在家人未返家前先食蛇肉果腹,剩下的甘藷留給家人。不久家人身體日漸虛弱,卻弄不清楚是怎麼回事。
一天,當她到河流取水的時候,家人掘開土窯才發現她有嗜食蛇肉的惡習,很不諒解這種褻瀆神靈的愚行,爭端非常嚴重。可是,布農族女子也不甘示弱,便撿取百步蛇納入前襟,逆著濁口溪方向而去。
她臨行時約定她的夫婿在祖布里里(Tsubulili)和孤巴察峨(Gubatsaeh)大石處相見,但其夫婿終未履約。她便在岩塊上一面雕刻一面吃蛇肉充飢,所丟棄的蛇骨頭都變成百步蛇,這便是那裡蛇類極多的原因。那時,岩塊還像小米糕一般地鬆軟,所以她踩上去就留下腳印,趴下時就印出了人形。最後便獨自回桃源鄉布農族村落去了。
吃蛇女人故事的初步解析
萬山岩雕02 幾個版本的萬山岩雕故事之內容大體相同,依性質言,以奇談為主,神話、寓言為輔,真實與想像又混同在一起,在意念上還未臻於精純之境地,還停留在口傳者不斷發揮想像的階段。故事中摻拌著或真或假的成分,如:布農族與魯凱族聯姻,因習俗不同,糾紛不斷終於仳離為真,以石煮法處理食物為真,惟吃蛇事件即未必是事實。因我們查遍文獻紀錄,也訪問了不少布農族長老,都未找出類似的事實根據。更何況,孤單女子獨處山巒,在馘首盛行之古代是非常危險的事。依臺灣原住民族之習慣法,各族對罪犯都沒有死刑,最嚴重者莫如放逐,放逐即等於宣告死刑,讓飢餓、猛獸,或馘首者結束其生命。我們有理由相信,寓有深意擁有大規模圖象之岩雕,絕非是一個女子在條件不足的情形下所可以完成的。
故事本身主要在宣揚神祇之信仰、貴賤概念;並與靈異事件──如岩塊像小米糕一樣軟、施展魔法使自己變成岩塊等一一相結合,藉以增加故事本身的奇趣性質,達到神祕傳佈之效果,如果細查其內容,有以下數端值得注意:
(a) 故事在宣揚魯凱族原始超自然的信仰,即百步蛇為神祇之化身,為祖靈之象徵之傳統觀念。萬山岩雕06
(b) 如果故事是真的,那麼岩雕遺址就代表了布農族的某些超自然概念,而非魯凱族所有。但布農族中都缺乏此類造形藝術之記述與超自然信仰體系。
(c) 百步蛇既然是魯凱族神祇之化身,因此其死後的靈魂是不滅的。
(d) 魯凱族進入農耕文化之後,尚保有石煮法的食物加工技術,一如魯凱族本群好茶村在粟收穫祭時必定要在sonvawan地方用石煮法(這是把食物置於粘板岩上,從下方生火烤的方法)烤餅一樣。
附帶一提的是,據萬山村民口述,離去的女子只在TKM2祖布里里和TKM1孤巴察娥兩處停留過。他們對TKM3莎娜奇勒娥岩雕當時也不知其所在。TKM3莎娜奇勒娥岩雕的發現是在1984年2月22日上午由筆者和中研院劉益昌先生共同發現(高業榮,1984:92);洪國勝採訪的故事內容,採集時間比較晚,可能是在1984年的3月初,那時第三號岩雕已被萬山村民知道了,故而有些出入。至於布農族高中村是否也有岩雕之存在呢?為證實此一疑慮,筆者在1985年2月曾親訪該部落長老和獵人,結果竟毫無所獲,他們對岩雕的事一點概念都沒有,由此看來,這是在創造故事時,使情節儘量有所懸疑,以增加故事本身效果的設計。
歷史事件摻入奇異想像
所謂「孤巴察峨」(Gubatsaeh)之萬山語,是指「在上面有花紋的石頭」的意思,祖布里里(Tsubulili)與莎娜奇勒娥(Sanaginaeh)均是指示性地形的名稱,後者萬山語是附近河水之名,岩雕所佔據的河階地萬山語:ingula,也是指示地名,而非佔據地名。換言之,這三座岩雕都沒有在他們的宗教儀式與社會組織功能上有什麼意義;看來,萬山祖先與岩雕遺址並無直接關係,否則其社會功能多少必有所傳。
在萬山方言研究上,語言學家齊莉莎也表示:「……流傳的萬山岩雕故事內容中提到一件重要的事情,從外族嫁入萬山的女子,因為殺掉並吃下被認為禁忌的百步蛇,於是被趕走。若從語言的觀點來看,這不是虛妄之言,而且能在他們的語言中找到文化的意義。」她進一步說:「過去的萬山人也曾試圖由這故事告誡社群成員『不能殺或吃百步蛇』,加上不知道為何會有這種圖案的存在,也想賦予岩雕一種意義。因此,萬山岩雕就逐漸變成『有圖案或花紋的石頭』,流傳在萬山人的記憶中。」(齊莉莎,2008:462)
由此,我們不得不認為,萬山早期歷史與岩雕遺址文化間,明顯存在著不能銜接的空白與缺環。根據上述的分析,萬山岩雕應早於萬山舊社之歷史該是肯定的。當萬山早期居民初見岩雕時,便懷著某種靈異觀念,給予提示性或象徵的名稱。他們為了解釋岩雕的形成,便將部分歷史事件摻入奇異想像的成分,進而形了上面的奇談故事,這或許便是這奇談故事的真象。
圖像學的年代推測
岩雕紋飾母題中的人頭紋、人像紋、蛇、重圓紋等都可以在排灣族、魯凱族的木雕、服飾甚至陶壺器物上見到,如果岩雕圖像是排灣族、魯凱族裝飾紋樣的古型,從琉璃珠、陶壺文物的傳入年代推演,岩雕的製作年代最早應相當於琉璃珠傳入魯凱族社會的時期,也就是西元1世紀初期後。無疑的,這只是在找不到科學方法定年前,概要、間接性的推測數據。但根據考古學者劉益昌的估計,萬山岩雕創作的年代大約距今1500年左右(參見:《臺灣美術史綱》第一章),筆者深信這個推斷一定有他的依據。
告示性的符號、警語、路徑?
自1978年萬山岩雕面世以來,新發現的岩雕逐年增加,學者們曾從傳說、地質、生態環境、圖像、保存與維護和年代學上為文探討,希望為臺灣史前文化史和史前藝術史憑添新頁。從過去的研究中,我們已經檢視過大量的材料,結果以民族志和史料文獻探索岩雕文化的成果仍然有限,而在田野蒐羅新材料也不如預期,這表示岩雕文化去古已遠,並不存在於原住民早期的生活記憶中,故難追溯其淵源,看來還有盲點待突破。
從文獻、口碑中顯示內本鹿廣大地區是魯凱族的生活處所,特別和萬山舊社幾個家族有關已無爭議,除此之外其他一片空白。但是從萬山舊社的神話、口碑、社會功能中又找不到和岩雕文化的直接關係;又回溯1650年曾被原住民提報過的Arapisan社已融入Kabaliwan和多納社,詳細情況未明;而萬山岩雕和魯凱族大南群和魯凱群的關係似乎也很遙遠。目前我們從岩雕的主題、風格和魯凱族與北部排灣族的陶壺飾文,雕刻主題與形式比較,已經指出它們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如果這個比較有意義,則暗示岩雕其實是魯凱族在初級農業、狩獵兼採集生產階段時某些氏族所留下的。只是原住民的文化變遷已久,岩雕的功能被木雕或其他方式替換,已失去原初的樣貌與意義。這個推測還有待更多的研究證實。
萬山岩雕05 岩雕製作既然和它的環境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從環境著手乃是正當的途徑。除了TKM1孤巴察峨岩雕是敘述特殊故事外,其他三處岩雕都位於獵路的轉折點或關鍵處,前人可能就利用當地的岩體刻鑿告示性的象徵符號、警語、路徑方向等等以昭告行人,有如現今在森林中原住民為引導後面的來者,還是用山刀砍削路徑旁的樹皮做記號一樣。因此單個象徵符號有可能是資訊交流和生活體驗的提示,這些約定成俗只有當時文化集團才瞭解的圖像,隨著時間流失也就失去了原初的意涵。
TKM1孤巴察峨和TKM4-1的大規模圖像有重複累積的現象,它技法嫻熟、造形清晰顯然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背景,預期還有許多岩雕隱藏在內本鹿沒被發現。圖形累積的現象有可能是不同製作者在不同時間所完成的,但其他岩雕重覆鑿刻現象就不是很明顯,多半是一次性的製作。未來應從十九林班地、鹿野溪上游或大鬼湖附近的高山平夷面著手調查,以獲取更多的岩雕材料。這些圖像表達了製作者當初思維和意符上的語法意義,有無可取代的文化價值。
就萬山岩雕的主題、造形、形式、技法和風格,人像要素特別和大陸賀蘭山,夏威夷、北美西北岸以及美拉尼西亞的風格如出一轍。萬山岩雕有放射線人面,正面無足、頭部有犄角狀的人像,足印、圓渦文或有外弧的文樣、累加或群聚狀的符號、包裹式的圖像、或長長蜿蜒的生命曲線等,都可在本文的資料中看出端倪。連TKM1全身人像膝下的耙形欄柵文也能在遙遠的美西阿利桑納州的摩崖中找到。如此眾多的共通點,若說其間毫無關係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與其說它是偶發性的存在,不如說它是東亞大陸和環太平洋地區基層文化一個典型,代表了人類早期文化最珍貴的遺產,應悉心加以保存和維護。
岩雕研究的範疇與方向
在岩雕研究方面,以公部門或學術單位主導的取向,替換個人單打獨鬥的研究,是必然的進程,一方面建置專屬機構或研究團隊,整合人才和資源,進而有計畫地建立基礎資料並隨時更新,都是迫在眉睫的事。另外立即可行的是進行鑿刻技法的研究和分類,藉以釐清圖形重複加刻的文化層,以了解逐次加鑿的範圍和特徵。理論上凡不同材質工具和不同製作人所用的方法都將甶下不同的鑿痕,再按其特徵建立模型以瞭解疊壓的順序和分布。這一方法在現場觀察和電腦模擬可同時進行;技法研究要經過不斷的模擬和試驗,才能落實;岩雕現場觀察不可能被取代,研究者必須親身體驗當時人類在那個環境下的生活狀況,非如此就不能領悟到蛙形人像其實是登山時手腳並用的情狀。
從大的範圍看,摩崖的研究大部分還是屬於文化人類學的範疇,而符號學、語言學都可加入研究的行列。目前討論岩雕文化和北葉、舊香蘭、龜山遺址的關係似嫌過早,因為表現性岩雕圖像和陶器上井然有序的裝飾文樣間的製作觀念是判然有別的,他們生活背景或許也不相同,兩者可同時並存嗎?我們不得而知,似乎還存在著圖像學未觸及的問題。
目前考古學正進入田野,探討是否有遺址的存在,希望能深化並修正目前的研究成果;當然藝術人類學和藝術史學也責無旁貸,有必要群策群力共同關切這一新的議題。就像筆者所期待的,摩崖的研究其實要網羅多學科的觀點,開創新的研究方法才能對岩雕文化瞭解得更透徹。「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讓我們拭目以待。(關於此一主題完整之論述,請參見:高業榮,《萬山岩雕──臺灣首次發現摩崖藝術之研究》,2011年增訂版)
萬山岩雕簡介
萬山岩雕群的行政區域歸屬於原高雄縣茂林鄉,地理位置座落於南部中央山脈西側濁口溪上游海拔約800-1500公尺的山區,也就是位於萬頭蘭山(1475公尺)的東北側及北側。岩雕群周邊地形變化複雜,植被茂密人跡罕至,除了有原住民不定期的狩獵活動外,長久以來,幾乎不曾有外族活動的足跡,因此遲至1978年才由筆者發現TKM1(孤巴察峨)及TKM2(祖布里里)兩座岩雕。
TKM1隔濁口溪支流與TKM2相望,距萬頭蘭山直線距離約1.8公里;TKM2位於萬頭蘭山北方1.4公里之稜線端點小台地樹萬山岩雕03林中;1984年才知道的TKM3(莎娜奇勒娥),她是隔著濁口溪與TKM2相望,距萬頭蘭山約2.6公里;2002年才找到的TKM4(大軋拉烏),則位於萬頭蘭山東北1.2公里之河階地上。
距離萬山岩雕群最近的聚落為魯凱族下三社群萬山舊社(Oponohu),此部落位在岩雕群西南方直線距離約三公里處;過去該社原位民如果為生活所需經過此地,在習俗上必須把岩雕上的落葉敗絮清掃乾淨,他們相信當晚的夢境便是兇吉的徵兆。除了前述的吃蛇女人故事之外,萬山社與岩雕群並無祭儀或其他文化活動上的直接關聯性。岩雕群東側的內本鹿山區域過去均為萬山社的狩獵區,岩雕群附近較為平緩的山林中,可以見到許多萬山社居民早年耕作遺留之板岩工寮遺址及石砌駁坎。
TKM1孤巴察峨
TKM1岩雕為一巨大之砂岩塊,岩體表面的紋飾多且豐富,是萬山岩雕群中海拔最高也是最著名的一個。岩體距離濁口溪河谷約400公尺,附近並無水源,亦未發現工寮或耕地遺址。岩體突出於緩坡上,只有北側緩坡面的交接處可供人登上岩體,其餘三面皆甚陡峭,不過在岩體南緣下方的凹洞則可遮避風雨,偶爾會有原住民獵人停留在此過夜。
萬山岩雕群所有岩雕中以TKM1孤巴察峨的圖像最為豐富,在80餘平方公尺的岩石表面上佈滿了人像紋、人臉紋、同心圓、圈狀紋、漩渦紋等,具有高度的藝術研究價值。依據筆者的研究,從魯凱族古老的創生神話詮釋,第一號岩雕中全身的人像圖紋代表的是大鬼湖的湖神,或為百步蛇精靈的象徵,以高舉的雙臂伸向廣闊無際的宇宙,象徵生命的曲線和宇宙靈力的圓渦紋緊密聯結在一起;杯狀坑則是古老象徵的符號,表示生命力與巫術。
TKM4大軋拉烏
萬山岩雕04 目前所知的TKM4大軋拉烏十座岩雕圖紋所呈現的主體和風格差異頗大;其中的共同的主題是重圓紋、圓渦紋、人像、人面、啄坑和長長的曲線等,都和早期發現的三座岩雕(TKM1、TKM2、TKM3)主題相同,說明大軋拉烏岩雕和其他岩雕的製作人是屬於同一個文化集團。但其間也存在著差異,TKM1和TKM4岩雕的人面和人像,有的是用長長高聳的頭飾表達、而菱形人面也是兩者共同的特徵;TKM4的人像都偏愛用線條表現故而比較抽象,但前者的線條比較自然、飄逸;TKM1的線條就比較深而肯定。依此觀察TKM1和TKM4間的差別是非常明顯的,說明它們的作者不但不是同一人,其間也暗示著製作年代和風格上的差距。人像方面不論是象徵的還是較寫實的,都採正面的造型且有明顯的蛙形傾向。
萬山岩雕目前共有四處十四座,四處岩雕分別是孤巴察峨(Gubatsaeh),祖布里里(Tsubulili),莎娜奇勒娥(Sanaginaeh)和大軋拉烏(Dagala-U),這些名稱都是茂林區萬山村的魯凱語,除了孤巴察峨語意是「有花紋的石頭」外,其他三處岩雕的名稱都是魯凱族傳統地名。
參考資料來源【萬山岩雕──臺灣首次發現摩崖藝術之研究 文/高業榮 - 原住民族文獻會網站】
http://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16&id=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