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砂岩成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砂岩成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砂岩成分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百年傳承石頭屋 #加上水泥不對嗎? 說到石頭屋,要先談起這幾年開始受到大家關注的議題:土地正義。已經住上7、8代上百年的居民們,這幾年面臨到被財團驅趕的命運,早年因為國民政府來台後開放土地登記,馬崗許多土地被部分人士搶先登記,隨後當台灣觀光產業興起,再轉手賣給財團做開發。許多沒有登記的原住戶,即使...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龍洞 #mavicair2 #dji 大家好 ,今天想要跟各位分享我在龍洞所拍攝的空拍影片。 龍洞灣岬的四稜砂岩, 是全台最堅硬的岩石 ,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石英, 其硬度可以劃割玻璃及部分鋼鐵 ,膠結得又很緊密 ,岩色呈灰白色, 在破裂面常可見石英顆粒, 屬於沈積岩的一種, 是淺海沈積環境下的產...
「砂岩成分」的推薦目錄
- 關於砂岩成分 在 師大廖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砂岩成分 在 ?ᗰIKᗩ?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砂岩成分 在 Nia 妍霓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砂岩成分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砂岩成分 在 吳淡如每周一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砂岩成分 在 吳淡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砂岩成分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砂岩成分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砂岩成分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砂岩成分 在 師大廖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2-22 12:22:47
#軍艦岩 #相機照的 #水很好喝 本來在猶豫要背微單眼還是單眼 @rouyi1026 在路上還說我爬山帶單眼太重太傻了 結果開始拍了幾張照片之後就開始誇我帶對了☺️ 第一張在喝水,第二張在看石頭 . 根據某年修過地質學的研判,軍艦岩應該是砂岩 裡面有一些石英的成分所以會有點亮亮的 吧 (我地質學C...
砂岩成分 在 ?ᗰIKᗩ?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1-22 13:59:00
【熊本名水】 人體體內的細胞與組織 若想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 都很需要水的存在! 今天要介紹不僅包裝可愛 喝起來也非常甘醇的熊本名水 熊本阿蘇山的地下水源循環系統相當獨特 雨水經過長時間多層砂岩石與玄武岩 過濾再次從地底湧出,清澈見底 純淨之水更富含多種礦物元素 其成分也平衡的相當良好 特別是富...
砂岩成分 在 Nia 妍霓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1 18:01:35
#ootd #outfit #outlook #moutainclimbing 想近郊小旅行嗎! 非常推薦 軍艦岩 ! 坐到捷運石牌站後,走進陽明大學會有個登山路口!這條路非常的簡單輕鬆(看我還穿厚底布鞋),沿途的風景又很美。 又是一個拍照打卡的好景點!💪🏻 忘記沿路拍登山路給大家看!下次補拍☺...
-
砂岩成分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4-08 11:54:45#龍洞 #mavicair2 #dji
大家好 ,今天想要跟各位分享我在龍洞所拍攝的空拍影片。 龍洞灣岬的四稜砂岩, 是全台最堅硬的岩石 ,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石英, 其硬度可以劃割玻璃及部分鋼鐵 ,膠結得又很緊密 ,岩色呈灰白色, 在破裂面常可見石英顆粒, 屬於沈積岩的一種, 是淺海沈積環境下的產物, 在凹陷的岬面上,常可見許多邊緣 呈鋸齒狀的岩層,交疊並平鋪其上, 亦與斷層線縱橫交錯, 故滿佈各種粗細不一的線條。
鋸齒狀岩層是由節理所構成, 是砂岩地形常見的現象, 當堅硬的砂岩,受大強大壓力擠壓時, 十分容易破裂,形成互相垂直的裂紋 ,後又經過海水不斷侵蝕切割, 而較為脆弱的節理,逐漸剝落, 最終形成鋸齒狀的邊緣, 這也造就龍洞獨特的地質景觀與風貌。
常常可以跟攀岩愛好者、潛水客和釣客擦身而過 ,這就是台灣東北角龍洞的日常寫照。 有著磅薄氣勢的懸崖峭壁 ,有著渾然天成的海蝕洞奇觀, 有著白岩聳立的海岬地貌, 有著超乎想像的地質結構, 以及一望無際的藍藍大海, 這就是龍洞的迷人之處。
用毛筆表現線條,是水墨藝術的重要元素, 找尋適合呈現此特質的題材, 必然成為水墨創作者無法逃避的重要的課題。 無論是梅蘭竹菊,還是斧劈披麻, 在前人的開發下,皆有著令人佩服不已的藝術成就。 透過提按頓挫粗細濃淡, 將線條美學與現實物象完美組構, 也讓後學們深深有感而不斷的傳承與效法。
粗糙的表面, 特異的造型, 脫俗的結構 ,與滿佈的線條, 當靈感枯竭時, 不用花費太多氣力, 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就能抵達, 這就是我選擇畫龍洞的最大原因。 既然選擇,也就必須花費最大的力氣, 將它走透看透 。長年的觀察與密集的走訪, 就算是頂著烈陽汗流浹背下 ,也是不能躲避的功課 。
雖然最近比較往花東地區采風, 也在那裡找到了新的創作題材, 但那個學習對奇岩海濤的觀察方法, 與拿捏作品元素的取捨過程, 直到今日,還是讓我深感收獲良多, 難以忘懷。
東北角龍洞不算是一個太大的地方, 但上上下下,還是會讓人氣喘吁吁。 有絕崖,有奇石,有海岬,有烈陽。 龍洞入口有三處, 卻都難以一次走完, 每次前往朝聖,都只能選擇一個。 一趟兩三個小時,也保證讓人隔天雙腳抽痛。
有機會就來看看,多年來也忘記來了幾次, 拿起Canon相機爬遍所有的景點, 拍了數千張影像檔, 但越是深入了解 ,越是覺得造化無窮 ,越覺得更應該謙卑 ,就如同書法家的日課, 累積了數十年, 一本帖寫了數百通, 還是一遍又一遍的寫 ,深入了解之難,無法想像, 這也是之前持續創作此主題的緣故。
來龍洞這麼多趟,最難忘的插曲, 還是之前玩空拍機 拍攝龍洞景觀那段期間。 在第三趟飛行的最後階段 ,竟然因為電力耗盡, 而在我眼前掉入海裡。 當時心中有無限的懊悔, 為何不再飛近一點? 為何這麼貪心飛的太遠? 為何不把之前的影像存檔再飛? 但再多的悔恨也無濟於事! 想的跟做的不一樣,或許只有冒險 ,才能有更多收穫的可能 。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
砂岩成分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4-09-18 08:00:00查理大橋是捷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市內,一座跨越伏爾塔瓦河的著名的歷史橋樑。它由查理四世始建於1357年,完成於15世紀初。直到1841年,作為跨越伏爾塔瓦河的唯一橋樑,查理大橋是聯接老城與布拉格城堡及鄰近地區最重要的通道,也使得布拉格成為東西歐之間重要的貿易通道。該橋最初稱為「石橋」(Kamenný most)或「布拉格橋」(Pražský most),直到1870年才命名為「查理大橋」。橋長516米,寬約10米,16個橋拱,兩端有3座橋塔,其中兩座位於布拉格小城一側,一座位於 布拉格老城一側。老城橋塔經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令人驚訝的世俗哥德式建築之一。該橋上安放有30座雕塑,其中多數為巴洛克風格,豎立於1700年前後。在夜間,查理大橋是一個非常寧靜的地方。但是在日間,卻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熱鬧的地點,無數的遊客經過此橋,身旁是畫家、商亭主人和其他商販。大橋使用波希米亞砂岩建造。有一個傳說,用來粘合石塊的灰漿中加入了雞蛋,使其更加堅固。雖然這一傳說無法證實,但是在現代進行了科學實驗,檢驗灰漿的無機和有機成分。後來,查理大橋的灰漿中使用了雞蛋得到了證實。2005年,橋墩的修理被認為是重建的第一階段,特別集中於新建一個 hydroisolation 系統保護橋樑。整個重建工程將在2007年到2010年之間,在不需要關閉橋樑的情況下逐步進行。
-
砂岩成分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4-04-10 19:45:10#東北角#龍洞灣岬#空拍分享
龍洞位於台灣東北角,為新北市貢寮區,屬於岬角地形,與鼻頭角遙遙相望,地質年代為3500萬年,灣岸弧形如蛟龍盤據,佈滿堅硬又節理分明的四稜砂岩,雄偉的海崖峭壁,嶙峋崢嶸,是攀岩、浮潛愛好者和台灣畫家的私房景點與挑戰勝地。
龍洞灣岬的四稜砂岩是全台最堅硬的岩石,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其硬度可以劃割玻璃及部分鋼鐵,膠結得又很緊密。岩色呈灰白色,在破裂面常可見石英顆粒,屬於沈積岩的一種,是淺海沈積環境下的產物。
在凹陷的岬面上,常可見許多邊緣呈鋸齒狀的岩層交疊並平鋪其上,亦與斷層線縱橫交錯,故滿佈各種粗細不一的線條。鋸齒狀岩層是由節理所構成,是砂岩地形常見的現象。當堅硬的砂岩受大強大壓力擠壓時,十分容易破裂,形成互相垂直的裂紋,後又經過海水不斷侵蝕切割,而較為脆弱的節理逐漸剝落,最終形成鋸齒狀的邊緣,這也造就龍洞獨特的地質景觀與風貌。
龍洞中區三支岩坪是個秘境,最少有旅客前往駐足的地方,可見高聳的峭壁和鬼斧神工的巨石。要前往下方欣賞奇岩海景,必須從龍洞灣岬步道中間尋找「龍洞三支危險區域公告牌」旁攀岩玩家跟磯釣客常用下切點,沿著陡徑一路下向,其實不算太好走,最後還須手腳並用才能通抵,所以並不適合小朋友陪同。此處亦可沿著海岩朝北走往大海蝕洞。因為釣客習慣以「支」來稱呼,故有龍洞一支、二支和三支的稱呼出現。泛指突出於龍洞灣岬的岩坪釣點。若要站立此些釣點,都要費上好大功夫才能抵達,不得不佩服釣客們的毅力驚人。
若按前往的地點來論,其可粗分成前、中、後三區,每區地質景觀皆為不同,且因無法連貫,故需各尋不同路徑前往。前區需從龍洞街尾和美國小附近尋著灌木林間的小徑步行到達,也是最多人前往潛水和攀岩的地點!中區需從龍洞灣岬步道中段下切,跟著釣客經年累月的足跡所踏出的祕徑進入,最後還會遇到一小段攀岩體驗活動。後區則可從西靈巖寺方向前進,到觀景台後往下沿著峭壁一路探究。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砂岩成分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百年傳承石頭屋 #加上水泥不對嗎?
說到石頭屋,要先談起這幾年開始受到大家關注的議題:土地正義。已經住上7、8代上百年的居民們,這幾年面臨到被財團驅趕的命運,早年因為國民政府來台後開放土地登記,馬崗許多土地被部分人士搶先登記,隨後當台灣觀光產業興起,再轉手賣給財團做開發。許多沒有登記的原住戶,即使已經住上幾十年,也都有繳納地租給地主,但賣地時並沒有被告知。這個法律上的瑕疵漏洞,就在2018年時,被財團以:你們家不是你們家(收到土地收回通知書),而需要拆遷。
但石頭屋極具歷史價值,當地住戶也開始為自己爭取權益,期望爭取馬崗漁村聚落保存,但因為很多建物材料隨著時代演進,不完全是以100%石頭屋的工法與形式,結合了部分現代化技術,因此無法登錄為文化資產。居民也隨之改變策略,申請單一建物保存為歷史建築。
2019年甫成立的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結合了馬崗、鄰近卯澳在地居民與關心此議題的民眾,除了保存推廣這裡的漁村文化,也積極協助居民們申請歷史建築、與政府和財團斡旋。
在地居民們所居住的原生石頭屋,一般以海邊、山上滾落之砂岩、咾咕石建成,分成亂石砌、人字砌、平行砌。馬崗又以亂石砌居多,面對海洋處跟現在建築不同,不會採用「海景第一排」而大開落地窗,取而代之是唯一一個頭大小的觀浪窗,用以觀察海況,而正門多半設置在非面海處,這是因為這裡風、浪極大,特別是東北角的東北季風更是讓一般建築難以招架。
為了保護建物,往往石頭屋外圍會再建築防浪外牆,又或是將房屋蓋在林投樹後,以此防風防浪。在馬崗有個特色是,整個村子的街道名全部都是馬崗街,所以門牌號碼跟市區較為不同,不是一條路連號,主要是房屋大都沿地形而建,自然也就不是筆直的一條直線。
石頭屋建築結構非常厚實,可達60公分,因為更重要的是每年要面對強勁的颱風,站在裡面是聽不到海浪聲的,可見其厚度。而屋頂在早期是用茅草,後來改用油毛氈,現在則是紅瓦、水泥瓦或是鐵皮。
辨識石頭屋的最佳方式就是:斜屋頂,窗戶較小,而保留較完整的石頭屋,可以看到四個角落採用平行砌,這種技法最為最堅固,而牆壁中間採亂石砌,上方石頭間會留縫隙通風。
途中我們經過一間石頭屋,聽導覽老師說,這棟屋子產權較複雜,如今已被財團買走,而住戶是一位老人家,近幾年過世了,目前後代還無法(或不確定)要如何處理房屋。
我們進走進了馬崗大戶江家阿嬤的庭院,可以看見隨時代演進,石頭屋剝落嚴重,但也因此會用水泥補外層,保護家的做法確也造成了這裡的建築無法成為文化資產。這一點也非常值得人們思考,當我們面對人們所居住的歷史建築時,究竟是要保留原樣,還是應該因應人們的生活而有所調整?
#當人潮出現 #乘載成為課題
鄰近馬崗的卯澳,以卯澳灣為主要區域,儘管外面波濤洶湧,但在海灣內確是風平浪靜。也因此卯澳這裡相對較多遊客來玩水,自然而然也就開了數家餐廳,包括意外爆紅的小卷米粉。
在台灣北海岸、東北角乃至宜蘭一代,「澳」是常見指小海灣的地名,如卯澳、蘇澳、南方澳,但到中南部就不太會看到這個用字,也是一件趣事。
卯澳也保留了數間的石頭屋,其中又以吳家的保存最為特別,曾經因為漁業而富有、蓋起兩層樓的大厝,如今只剩四面牆壁,屋頂已不在,牆壁上還可見早年保留的槍孔,據說是為了打土匪用的。
因為遊客較多,卯澳相對熱鬧繁華,更可以看見重機車隊、遊覽車的數量比起馬崗更多了些,不難想像當卯澳或是馬崗逐漸為人所知之後,隨之而來的自然就是觀光業興起後,地方生態、環境、社區、文化所能乘載的程度。這也是在永續議題中,最為人所掙扎的課題,當文化環境永續時,又要如何同時兼顧經濟永續;當經濟模式永續時,又要如何兼顧文化與環境永續。
看著在地導覽老師、發展協會積極的保存海女文化、傳承故事,一切一定會有最好的安排的。
.
全文刊載在樹冠生活|https://bit.ly/3obKXUF
照片攝於|馬崗記憶生活館—「石石在在展」
.
加入會員即可優先收到島內誌電子報。
加入會員|https://bit.ly/3o9t88M
06/30前加入會員,即贈100元首購金。
#永續旅行
砂岩成分 在 吳淡如每周一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長慎入,半夜睡不著不要怪我)
不負責任歷史讀後感之一
被偷走的二十萬年
每年我打算做一件新的事情,前年到去年,我完成了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的白話本縮寫(就是把故事乾乾淨淨的說完)和音頻的錄製。
今年,我打算重讀歷史。
原因一是:我打算要去考某個考試。原因二,我發現世界變動很快,對我這種没有科學天份的人來說,考古比創新容易。原因三,不管寫什麼,被寫的人都没有辦法再出來告我了。😂
然後,我打算一周至少寫二則深夜讀書筆記。
為了怕讀了就忘,我用我自己的方法記得。
先來談距今六十多萬年前的事。那個時候還有一種可愛猛獸叫做劍齒虎。有一種很受人們歡迎的食物叫做腫骨鹿。
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曾經住著一群古人—古代猿人。(不是山頂洞人喔…山頂洞人差得遠呢)
為什麼叫龍骨山?從清末開始,就有民眾在那座山上找到古化石,開心的把它賣給中藥店當食材,所以人們把它當成挖藥的後山寶藏。至於吃這些化石會治好什麼病?請自己想像! (🌹我小小研究了一下:古書上寫效用為安魂鎮驚,益腎固精,健脾澀腸胃,止血生肌歛瘡。現代中醫說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包含碳酸鈣及磷酸鈣及少量的鐵、鉀、鈉、鎂、鋁等礦物質… 。也許就是當鈣片用的)
當時在中國擔任礦業顧問的瑞典人安特生(不是大作家安徒生)發現了這件事。身為地質學家的他,很有一種預感到了周口店調查。就在1921年,挖出了三顆人類的牙齒(這個了不起,凡人看不出那個跟小石頭有什麼不一樣吧)。
然後,經過多年的挖掘,挖出了分屬四十多個的人的一部份人體零件。其中包含六個頭骨。他們的臉的確長得像猿猴,平均身高嘛,男性成人一百五十多,女人一百四十多公分。(很高興我在六十萬年前和一般男人差不多高😂😂)
比身高更重要的腦容量。没有足夠的腦容量的話,那麼跟發現猴子化石也没有太大區別。😜
我們,平均腦容量是1400CC。他們平均腦容量已經有1080左右。最大的腦容量有1225喔!而現代猿猴🐵平均只有415CC---我們可以很清楚人和猴子最大的差異在哪裡。當然,有400已經可以在森林裡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了…..🤷♀️🤷♀️🐒🐒
(雖然能夠取樣的樣本很少。而且没有發現一整個人,這個現象使得過去曾有學者懷疑,這些人基本上是「被吃掉」的。被誰吃掉的?有可能是當時周口店巨多的史前鬣狗⋯)
他們有火—-可能取自於森林火災,然後小心翼翼的看護,把火當成生命守護神,他們會抓鹿吃。那個時候有一種我認為是進化錯誤的腫角鹿,長了個大角善良的提供了肉品來源。他們會用石英和砂岩做成簡單工具,和熊豹狼虎牛馬一起在溫暖的森林裡鬥爭。顯然鬥爭艱難,日子不好過,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活不過十四歲….看到這裡,你心情再不好也覺得很慶幸了吧。
這些人體零件在四十多公尺深的堆積物中被發現,從土質的鈾系法分析,光這四十幾個人也相距四十萬年….
好大的數字。
然後…..然後没有了。我們歷史上常考的周口店山頂洞人,可不是這一群人。他們離現在「只有」一萬八千年…而且,歷史課本没教的是:雖然在空間上,他們住得很近,但是,但是,但是….在DNA分析上,他們竟然一點關係也没有!🙈🙈
那八位山頂洞人,除了長得和現代人差不多, 從腦容量來看,他們也没有比現代人差,也在1300和1500之間(雖然腦重一點還真的不代表什麼.據說愛因斯坦的大腦重量一二三○公克,並沒有比較大,還比一般男人腦的平均值小一點…腦大不等於智商高,但腦容量平均稍小的動物總是容易被欺負的,有關智商與腦容量,科學家眾說紛紜,只能說他可能自我開發得多一點,有些人不用腦,腦🧠再大也没用….)
從考古學發現,他們已經有比較細緻的工具和裝飾品。
從DNA分析看來,北京猿人和二十萬年後來才到這裡的山頂洞人是壓根没血緣關係, 可能已經徹底滅絕,他們在同一座山上居住純然是一種基於安全理由的巧合….這裡天然山洞多!人類還没開始蓋房子呢…..🤔🤔🤔(我說的我負責)
也就是說,北京猿人並不是你我的祖先。來自於山頂洞人的「非洲智人」一系才是!
那麼,悠悠蒼天,二十多萬年前,北京猿人消失到哪裡去了? 或為什麼滅絕?這200,000年內,又有什麼人在龍骨山山頂洞附近存在呢?答案還在深厚的土層裡。當然不是我的腦容量想得出來的答案。
不負責任結語:🥃🥃🥃
一,以上統計時間至少都是萬年,一消失就是二十萬年,相較之下,我們是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見識到自己的渺小了吧呵呵,所以,你的煩惱從來不是值得在意的煩惱,你的巨大痛苦也不如一粒砂。👏👏👏
相信多事之冬,大家心情都没很好。我很喜歡自我安慰,特別是在心情没有真正很好時,看到什麼都是陽光勵志題材。
二,你已經活在全人類世界中最平安的這一代。投錯時代當然比投錯胎慘。💪💪
三,你要動腦,幫助下一代進化。雖然人類腦容量的增加極為緩慢,但是遇到什麼事一直吃手手也不是好方法。🐷🐷
没什麼過不去的啦。真的,歷史告訴我們:凡該過去的都會過去。
四,本人堅決不認為我所陳述絕対正確的,而且不願意負教化責任,若有禍國殃民之處,請各位聰明人自行考証。🙏🙏
砂岩成分 在 吳淡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長慎入,半夜睡不著不要怪我)
不負責任歷史讀後感之一
被偷走的二十萬年
每年我打算做一件新的事情,前年到去年,我完成了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的白話本縮寫(就是把故事乾乾淨淨的說完)和音頻的錄製。
今年,我打算重讀歷史。
原因一是:我打算要去考某個考試。原因二,我發現世界變動很快,對我這種没有科學天份的人來說,考古比創新容易。原因三,不管寫什麼,被寫的人都没有辦法再出來告我了。😂
然後,我打算一周至少寫二則深夜讀書筆記。
為了怕讀了就忘,我用我自己的方法記得。
先來談距今六十多萬年前的事。那個時候還有一種可愛猛獸叫做劍齒虎。有一種很受人們歡迎的食物叫做腫骨鹿。
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曾經住著一群古人—古代猿人。(不是山頂洞人喔…山頂洞人差得遠呢)
為什麼叫龍骨山?從清末開始,就有民眾在那座山上找到古化石,開心的把它賣給中藥店當食材,所以人們把它當成挖藥的後山寶藏。至於吃這些化石會治好什麼病?請自己想像! (🌹我小小研究了一下:古書上寫效用為安魂鎮驚,益腎固精,健脾澀腸胃,止血生肌歛瘡。現代中醫說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包含碳酸鈣及磷酸鈣及少量的鐵、鉀、鈉、鎂、鋁等礦物質… 。也許就是當鈣片用的)
當時在中國擔任礦業顧問的瑞典人安特生(不是大作家安徒生)發現了這件事。身為地質學家的他,很有一種預感到了周口店調查。就在1921年,挖出了三顆人類的牙齒(這個了不起,凡人看不出那個跟小石頭有什麼不一樣吧)。
然後,經過多年的挖掘,挖出了分屬四十多個的人的一部份人體零件。其中包含六個頭骨。他們的臉的確長得像猿猴,平均身高嘛,男性成人一百五十多,女人一百四十多公分。(很高興我在六十萬年前和一般男人差不多高😂😂)
比身高更重要的腦容量。没有足夠的腦容量的話,那麼跟發現猴子化石也没有太大區別。😜
我們,平均腦容量是1400CC。他們平均腦容量已經有1080左右。最大的腦容量有1225喔!而現代猿猴🐵平均只有415CC---我們可以很清楚人和猴子最大的差異在哪裡。當然,有400已經可以在森林裡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了…..🤷♀️🤷♀️🐒🐒
(雖然能夠取樣的樣本很少。而且没有發現一整個人,這個現象使得過去曾有學者懷疑,這些人基本上是「被吃掉」的。被誰吃掉的?有可能是當時周口店巨多的史前鬣狗⋯)
他們有火—-可能取自於森林火災,然後小心翼翼的看護,把火當成生命守護神,他們會抓鹿吃。那個時候有一種我認為是進化錯誤的腫角鹿,長了個大角善良的提供了肉品來源。他們會用石英和砂岩做成簡單工具,和熊豹狼虎牛馬一起在溫暖的森林裡鬥爭。顯然鬥爭艱難,日子不好過,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活不過十四歲….看到這裡,你心情再不好也覺得很慶幸了吧)
這些人體零件在四十多公尺深的堆積物中被發現,從土質的鈾系法分析,光這四十幾個人也相距四十萬年….
好大的數字。😜
然後…..然後没有了。我們歷史上常考的周口店山頂洞人,可不是這一群人。他們離現在「只有」一萬八千年…而且,歷史課本没教的是:雖然在空間上,他們住得很近,但是,但是,但是….在DNA分析上,他們竟然一點關係也没有!🙈🙈
那八位山頂洞人,除了長得和現代人差不多, 從腦容量來看,他們也没有比現代人差,也在1300和1500之間(雖然腦重一點還真的不代表什麼.據說愛因斯坦的大腦重量一二三○公克,並沒有比較大,還比一般男人腦的平均值小一點…腦大不等於智商高,但腦容量平均稍小的動物總是容易被欺負的,有關愛因斯坦的智商與腦容量,科學家眾說紛紜,只能說他可能自我開發得多一點,有些人不用腦,腦🧠再大也没用….)
從考古學發現,他們已經有比較細緻的工具和裝飾品。
從DNA分析看來,北京猿人和二十萬年後來才到這裡的山頂洞人是壓根没血緣關係, 可能已經徹底滅絕,他們在同一座山上居住純然是一種基於安全理由的巧合….這裡天然山洞多!人類還没開始蓋房子呢…..🤔🤔🤔(我說的我負責)
也就是說,北京猿人並不是你我的祖先。來自於山頂洞人的「非洲智人」一系才是!
那麼,悠悠蒼天,二十多萬年前,北京猿人消失到哪裡去了? 或為什麼滅絕?這200,000年內,又有什麼人在龍骨山山頂洞附近存在呢?答案還在深厚的土層裡,在縹緲風中⋯當然不是我的腦容量想得出來的答案。
不負責任結語:🥃🥃🥃
一,以上統計時間至少都是萬年,一消失就是二十萬年,相較之下,我們是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見識到自己的渺小了吧呵呵,所以,你的煩惱從來不是值得在意的煩惱,你的巨大痛苦也不如一粒砂。👏👏👏
相信多事之冬,大家心情都没很好。我很喜歡自我安慰,特別是在心情没有真正很好時,看到什麼都是陽光勵志題材。
二,你已經活在全人類世界中最平安的這一代。投錯時代當然比投錯胎慘。💪💪
三,你要動腦,幫助下一代進化。雖然人類腦容量的增加極為緩慢,但是遇到什麼事一直吃手手也不是好方法。🐷🐷
没什麼過不去的啦。真的,歷史告訴我們:凡該過去的都會過去。
四,本人堅決不認為我所陳述絕対正確,而且不願意負教化責任,若有禍國殃民之處,請各位聰明人自行考証。🙏🙏
Best Regards,
WU TAN 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