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石門區未來10天的天氣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石門區未來10天的天氣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石門區未來10天的天氣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石門區未來10天的天氣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阿愷報氣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影響台灣三天多的梅雨鋒面,今天(週二)離開了,但一直到週四台灣都在低壓帶內,天氣不是真正穩定下來,除了東部有陣雨,西半部也有午後局部陣雨或雷雨,山區附近仍要注意大雷雨,週五或周六起太平洋高壓增強,降雨會再減少,僅午後有些局部陣雨而已,未來十天還沒看到梅雨鋒面再來台灣,這波鋒面雖然帶來了不少降雨,但多...

  • 石門區未來10天的天氣 在 阿愷報氣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08 09:23:59
    有 2,281 人按讚

    影響台灣三天多的梅雨鋒面,今天(週二)離開了,但一直到週四台灣都在低壓帶內,天氣不是真正穩定下來,除了東部有陣雨,西半部也有午後局部陣雨或雷雨,山區附近仍要注意大雷雨,週五或周六起太平洋高壓增強,降雨會再減少,僅午後有些局部陣雨而已,未來十天還沒看到梅雨鋒面再來台灣,這波鋒面雖然帶來了不少降雨,但多水庫蓄水量都不到一半,例如石門水庫只有31%、南化水庫46%,因此大家仍需節約用水

  • 石門區未來10天的天氣 在 經濟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0 10:15:55
    有 2,380 人按讚

    #水庫清淤量再創新高!
     
    最近天氣熱,氣象預測下一波雨勢還要再一陣子,梅雨也可能是「正常偏少」,面臨百年罕見大旱,抗旱節水不能掉以輕心。日前蔡英文 Tsai Ing-wen總統到桃園石門水庫視察「緊急抗旱水源應變計畫」,指示水利署等相關單位要加大清淤力道。
     
    感謝國軍、政府跟民間一起合作,去年全台水庫清淤量 1,440 萬立方公尺創歷史新高,是歷年平均的 2.6 倍。今年前 4 月也已經清淤 760 萬立方公尺,超過去年總量的一半,未來我們也會繼續拚,讓水庫庫容能夠增加。
     
    🔹抗旱節水專區
    https://www.wra.gov.tw/cl.aspx?n=18764
     
    (照片來源:總統府)

  • 石門區未來10天的天氣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07 15:13:17
    有 1,217 人按讚

    2005 年應邀寫的文章,給大家參考

    乾旱要人造雨 更需造雨人
    彭啟明
    今年度乾旱,已成為全台民眾相當關注的議題,未來數月內南部地區是否也會缺水,社會更感憂心,若久旱不雨,對全台民生及工商業損傷之嚴重性將難以估計。造成缺水的原因,主要是降雨量不足及水資源調度不力,若平時能做好水資源管理規劃,或許可以免除缺水之苦,但若降雨量仍持續不足,水資源調度就沒有運作的本錢。由今年台灣在乾旱期缺水時,政府在全台增設地面人造雨作業站,顯示人造雨為目前政府所能因應之道。但目前仍未整體考量人造雨所產生之經濟效益,從無考慮將人造雨列入長遠用水調配的應用工具之一。
    除人造雨外,尚有防雹、除霧或除雨,都是人工改造天氣的項目之一,全世界已有30幾個國家都有人造雨作業,並且全球已面臨環境過度開發,人口增加及水資源的日漸不足將是未來共通的問題,因此關於人工改造天氣應是未來的趨勢。目前各種研究所得到的數據,空中造雨效益較大,地面造雨效益相當低,若進行空中造雨的效果約在增加百分之零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但一般比較讓人接受的數字是百分之十以下,因為要證明造雨效果可能要付出極大的成本,例如飛機或遙測監測設備,且各個地區的雲種及降雨特性不同,很難一體適用。目前全球僅有少量的人造雨相關學術研究或實驗,各國人造雨多屬於商業作業活動下,造雨效果常有過度樂觀的現象。
    中國積極開發空中雲水資源 是否造成區域氣候異常
    以中國為例,至去年底,中國已有三十個省、自治區或直轄市開始經常性的人工改造天氣工作,從事的人員將近三萬人。特別是在中國發生乾旱的一九九五年期間,實施人造雨作業的飛機、高射炮、火箭發射,中國政府評估認為對提高的降雨、防雹相當有效,氣象部門更認為開發空中雲水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能紓解中國水資源短缺問題。此外,青海是?三江源地,具有「中華水塔」的重要角色,青海氣象部門連續五年在黃河上游地區實施人造雨作業,明顯改善了黃河上游生態環境並增加了黃河徑流量。一九九七年以來的人造雨使黃河上游地區累計增加降水量六十一億立方公尺。黃河上游由於乾旱而引起的草原退化因此改善,龍羊峽水力電廠發電量大幅提升,經濟效益達人民幣兩億六千多萬元。今年青海省更將人造雨作業面積從五萬平方公里擴大到十五萬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四倍大,地面作業站增加到一百五十六個,作業時段由春、夏兩季擴展到春、夏、秋三季,預估一年將增雨十三億立方公尺(台灣所有水庫有效容量為二十億立方公尺)。
    相較於台灣氣象與水利單位對人造雨觀念與技術上的「落後」,位於我們氣流上游的中國卻是「積極」 的在進行人造雨,雖然其公佈的數據仍讓人感到存疑,但或許我們必須要思考,位於我們上游的中國如此的開發空中雲水資源,是不是會把原本隨大氣移動到台灣的雲雨帶,強行「掠奪」後,造成整體區域氣候的異常,這或許是大氣科學家應該重視的問題。
    乾旱造雨 無濟於事
    在美國,有相當多歷史悠久的天氣改造公司進行商業性的服務,例如水力發電廠,若透過人造雨增加百分之十的雨量,所取得的電力收入,效益成本達五十倍,這也就是為何某些私人企業願意投資以降低期風險的損失之原因。但我國政經環境不同,水價與電價並非自由市場決定,政府常是壓制在成本上供給,因此人造雨只不過是為了乾旱缺水時,不得不因應社會輿論壓力下才進行的解決方法。但乾旱時期之降雨量本來就少,人造雨增加的雨水根本無濟於事,但在豐水期之降水量大,增加百分之十的雨水就相當重要,若政府單位有此種觀念,應該在台灣降水量較多的梅雨季進行人造雨作業,將增加的雨水儲存於水庫或森林,當發生乾旱時,才有調度水資源的本錢。
    目前人工改造天氣作業在國內仍屬於傳統數十年前之作法,地面站相當簡陋,高空造雨也沒有配合實際觀測,且僅有缺水時才進行人造雨的工作,沒有整體作業的概念,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無法妥善結合氣象局、水利署及學術單位之人力資源,影響總體效益的發揮。同時政府施行的人造雨的作業並無法與降雨量成明顯相關,缺乏學術研究之說服力,僅根據經驗,模糊的推估為百分之十的成長量,甚至無法將降雨歸因於人造雨之成效,常有民眾抱怨動植物的病變與人造雨有關。此乃因過去台灣對雲的實際觀測相當少,僅有國科會支持在陽明山區進行冬季層狀雲的觀測研究,由於了解雲內結構,為人造雨成功與否的關鍵,台灣也沒有飛機可資觀測,如何藉由不同高度雲內特性,以提供人造雨施行的參考,實為人造雨作業相當重要的一環。
    未來政府該思考訂定制定『人工改造天氣管理辦法』,人工改造天氣,可以指?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象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方法對大氣的物理、化學過程進行人工改造,以提高雨量、防雹或除雨。本辦法不應僅由水利署單方向進行,氣象局必須打破本位主義,積極參予台灣空中雲內特性的調查,本辦法可結合水利署、氣象局、能源會、學術研究單位或民間公司共同合作,應由一定層級的環境部門主導,評估是否進行改造,制定相應計劃和具備適宜的天氣氣候條件,建立本土人工改造天氣科學技術。
    人類是否擁有改變大自然的權利,這是相當爭議的問題,世界氣象組織及美國氣象學會曾提供人工改造天氣的看法與建議,也指出天氣改造對社會、經濟與環境的衝擊。但對許多缺乏天然資源的國家,人造雨實為不得不進行的工作,有些氣象學家、生態學家曾指出不應該進行改造天氣的觀點,該問題除了經濟層面考量外,還涉及社會的心理層面問題。因此如何在台灣此種複雜的大環境下,使人造雨工作得以順利展開並獲得社會大眾及國內學界的支持,這是需要相當有耐心且智慧的工作。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265757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