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石壁水塘歷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石壁水塘歷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石壁水塘歷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石壁水塘歷史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Being Hong Ko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般香港人都對搬屋很有經驗,卻不一定明白「遷村」是怎樣一回事。 大浪灣村的出現,源自 1957-63年間,政府要在大嶼山石壁谷興建一個當時香港最大型的水庫(石壁水塘),為香港島供應食水。為此,世代原居於當地四條村落(石壁圍、崗背、墳背和坑仔村)、二百多名務農的村民大多接受了政府安排,分別在當時的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荃灣新市鎮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亦是唯一一個位於都會區(香港市區)內及港九市區重建局管轄的新界新市鎮。新市鎮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區及葵青區,包括荃灣、葵涌、青衣島、馬灣及陰澳。總發展面積約32.85公頃,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新市鎮,僅次於沙田新市鎮。1961年,港府正式刊憲,發展香港首個新市鎮——荃灣新...

石壁水塘歷史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26 16:38:03

一般香港人都對搬屋很有經驗,卻不一定明白「遷村」是怎樣一回事。 大浪灣村的出現,源自 1957-63年間,政府要在大嶼山石壁谷興建一個當時香港最大型的水庫(石壁水塘),為香港島供應食水。為此,世代原居於當地四條村落(石壁圍、崗背、墳背和坑仔村)、二百多名務農的村民大多接受了政府安排,分別在當時的新...

石壁水塘歷史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30 10:51:11

看地圖如何講歷史,說故事。 剛剛推出的《就係香港》春季號,封面是一張六十年代初大嶼山地圖的「加工版」,除了補充不同色彩去突現各類性質的景點,地圖上原來的重要資訊都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那時候的大嶼山仍只有海路可達,連接貝澳與石壁之間的大嶼山公路(即後來的嶼南路)和石壁水塘猶在興建中,所以仍可見到後...

石壁水塘歷史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30 10:51:11

#就係香港2021春季號 #現已出版 #精彩內容sneakpeek #一年訂閱優惠   在焦慮當中,2021春天已然來到身邊。面對一個回不去的香港,更讓人珍惜留下來的一切。春季號《就係香港》以Legacy 為主線,聯乘近二十位本地攝影師、插畫家、設計師、文化人、傳媒人及旅遊達人,呈現大嶼山過去六...

  • 石壁水塘歷史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4 12:16:47
    有 51 人按讚

    一般香港人都對搬屋很有經驗,卻不一定明白「遷村」是怎樣一回事。

    大浪灣村的出現,源自 1957-63年間,政府要在大嶼山石壁谷興建一個當時香港最大型的水庫(石壁水塘),為香港島供應食水。為此,世代原居於當地四條村落(石壁圍、崗背、墳背和坑仔村)、二百多名務農的村民大多接受了政府安排,分別在當時的新市鎮荃灣及大嶼山梅窩碼頭附近重建家園。

    因為起水塘而搬村,石壁並不是首個案例。早在二十世紀初,英治政府便開闢水塘去解決本地食水不足問題。1920年代興建城門水塘,以至戰後1957年落成的大欖涌水塘,都曾將原來位於城門谷及大欖涌谷的村民搬到別處。座落於荃灣新村街的大屋圍,便是由政府興建,在當時用以安置因興建大欖涌水塘而受影響的村民。

    但遷村有別於搬屋,並不只是收拾家當換一個地方繼續生活那樣簡單,更是與原居土地和農耕生活方式的告別。世代以石壁為根的墳背村村民,即使要離開家園,因為不想斬斷與土地及農耕的連結,因而接受了當時政府在毗鄰石壁的大浪灣為他們重建家園的安排。即使失去祖屋,傳統卻無法斷裂。新居所名為大浪灣村,於是1959年正式落成,不但建起兩排齊整的房屋,村民還獲分配農田、豬舍、果園,以至放牛畜牧的地方,繼續農耕作業。
    雖然隨著人口老化,新一代外遷,這條七十年歷史的偏僻村落,傳統農業早已消失,然而八十後的Max To(杜學知,母親為墳背村村民),即使父母親在他小一時已舉家搬出港島西環村,在公共屋邨長大的他卻一直沒有真正離開過大浪灣,甚至在八年前暫離攝影師的工作,回來開設「片藍造」藍染工房 片藍造 Indigo 11.50,大浪灣村也成為他安身立命的地方, 開展的除了事業,也讓他發揮對生活,對大自然,對社區,對歷史的另一種想像和實踐。

    用今日的講法,搬到大浪灣有點像「原區安置」,在規劃上讓村民延續了從前的社區網絡和傳統文化。杜學知形容,「搬出去的人最終不及留在這裡的幸福——一旦無了祖屋,成頭家也會散,有屋才能讓老人家及小朋友有接觸點。」

    春季號《就係香港》以大嶼山為主題,當中重溫了石壁圍墳背村民當年遷村至大浪灣的一段歷史,也從八十後的視覺,了解鄉郊村落傳統對新生代的意義和價值。

    歡迎訂閱 #linkinbio

    #2021就係香港春季號 #大嶼山 #石壁水塘 #墳背村 #大浪灣村 #本地鄉郊

  • 石壁水塘歷史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29 13:55:25
    有 96 人按讚

    看地圖如何講歷史,說故事。

    剛剛推出的《就係香港》春季號,封面是一張六十年代初大嶼山地圖的「加工版」,除了補充不同色彩去突現各類性質的景點,地圖上原來的重要資訊都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那時候的大嶼山仍只有海路可達,連接貝澳與石壁之間的大嶼山公路(即後來的嶼南路)和石壁水塘猶在興建中,所以仍可見到後來因為建水塘而要搬村並消失了的「石壁圍」舊村。

    地圖上還記錄了昔日大嶼山豐盛的天然資源和物產:大澳有鹽田和鉍礦,梅窩有銀礦洞和石斑魚;昂坪有茶園,沙螺灣則有白石礦等,都是今日大家早就遺忘或未有機會再次目睹的特色。再看看環繞大嶼山四周的島嶼,赤鱲角(地圖上的寫法為赤刺角島)仍是小島一個,沒有填海當然也未有機場、大橋和公路接駁;長沙外是無人居住的茶菓洲; 芝麻灣半島以南是當時仍沒有焚化爐的石鼓洲中; 南面則有後來興建起越南船民中心的大小鴉洲。原圖上還繪上了梅窩東南面的喜靈洲,毗鄰的周公島和坪洲,以至大嶼山以北、又稱為兄弟島的大小磨刀洲等等。

    這張由當年著名行山雜誌《海光》出版人黎敏斐手繪的地圖,讓人看到六十年代一個剛要開始起公路建水塘,但風光多元壯麗的「香港後花園」。在赤鱲角機場於 1998年啟用後,大嶼山交通發達,對照起地圖上偏遠島嶼及周邊小島原始的狀態,歷史變化是如此的一目了然。

    今期 #RevisitRethinkReserve #昨日今日明日大嶼山 的專題內,我們也結集了多幅同樣由黎敏斐手繪,呈現大嶼山多個地區包括大澳、昂坪、東涌、梅窩以至包括東涌、馬灣等東北地方不同特色的旅遊地圖,若仔細去看的話,回味那些消失了的東西同時,又會帶來一些怎樣的啟示,讓我們去面對即將來臨的「明日大嶼」?

    *地圖藏品由John Wu提供

    訂閱詳情
    shop.beinghongkong.com/

    #2021就係香港春季號 #大嶼山 #地圖 #經已出版

  • 石壁水塘歷史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27 11:01:33
    有 72 人按讚

    #就係香港2021春季號 #現已出版 #精彩內容sneakpeek #一年訂閱優惠 
    
    在焦慮當中,2021春天已然來到身邊。面對一個回不去的香港,更讓人珍惜留下來的一切。春季號《就係香港》以Legacy 為主線,聯乘近二十位本地攝影師、插畫家、設計師、文化人、傳媒人及旅遊達人,呈現大嶼山過去六十多年的變化。當我們享受著這個島嶼的天然資源,以及多年累積的人文特色時,也不忘思考可以留下些什麼給未來的人,而「遺產」的真正意義又在於什麼?
    
    # REvisit REthink REserve// 昨日今日明日——大嶼山
    面積比香港島還大一倍的大嶼山,向來被視為「香港後花園」,島上不少地方仍保持著郊野原貌。但自五十年代政府興建石壁水塘,九十年代在赤鱲角興建新機場,2005年又有迪士尼,加上2018年開通的港珠澳大橋,以及即將啟動「研究」的「明日大嶼」,都一直在改變大嶼山原貌。雖說變幻原是永恆,但在取捨決定之前,或者可以先深入了解一下,大嶼山在不同年代,不同角度的面貌。
    
    # REmains// 大嶼山的牠
    黃花魚、中華白海豚和耕牛,都是大嶼山重要生物。 但五十年代後黃花因濫捕而絕迹;千禧年後大嶼山北部水域各項工程又大大威脅白海豚的棲息; 而農業消失後,大嶼山耕牛只能四處流浪。專題以插畫再現「昨日黃花」盛況; 又以圖片故事記錄大嶼牛在鄉郊徘徊的無奈; 本地兒童繪本作者貓珊 @maoshanconnie 則畫出最後一條白海豚的悲歌,以及芝麻灣牛牛如何被拯救及重生的故事 。
    
    # REdefine the Legacy// 燦爛的遺產
    遺產的價值不止在於金錢,更在於後人在當中獲得什麼啟發。世代居於大嶼山邊遠之地牙鷹咀的文頭,在祖傳荒地上一手一腳重建祖屋,延續家族記憶;五十年代初創立正記建築公司的富商曾正,留給12個子女最珍貴的遺產,卻是字裡行間的做人道理。而六十年代初曾正擔任東華三院主席期間,推動東華嘗產重建,並進行完善記錄,為日後重建並出租物業作慈善收入奠下重要基礎。
    
    # REdesign//公共設計,由郵票說起
    公共設計(public design)關乎一個城市的形象,呈現出一個地方的生活氣息和美學。由政府標徽、紙品文件如證件、鈔票、公文、刊物和郵票,公共空間及建築,以至各類型宣傳廣告,都對市民帶來重大影響。專題不但重溫郵票上的香港百年歷史,更邀來四位本地平面設計師及文化人,對談公共設計的可能不可能。
    
    其他精彩內容:
    # REvive Tai O// 新生大澳
    大澳人口老化嚴重,年輕一輩為了工作都遷出市區,但近年卻有新世代回流的趨勢,令社區出現了一些新氣象。他們如何融入這個傳統漁村社區?社區又會為年輕人帶來什麼發展空間?由百年警署建築活化而成的大澳文物酒店,當中又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 REwild// 牛糞——一個城市再野生化的指標
    致力研究城市規劃的「島民」(Islanders ) @islanders.zine,製作另類大嶼山地圖,以牛屎為主線,回顧耕牛與社區的關係,也帶來一種Rewild 大嶼山,提供永續有機生活的可能性。
    
    # Reading HK// 漫漫長夜,與那些直擊靈魂的書
    音樂組合「鍾氏兄弟」的主唱鍾一諾 @rogerychung ,另一個身份是公共衛生學者。是次推薦的四本書,涉及政治、人性乃至生死教育,更為我們朗讀書中個別章節,打開QR code「聽書」,更能感受內容的重量感。
    
    即時試閱👇🏻
    010.beinghongkong.com

    立即訂閱
    https://shop.beinghongkong.com/

  • 石壁水塘歷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4-26 08:00:00

    荃灣新市鎮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亦是唯一一個位於都會區(香港市區)內及港九市區重建局管轄的新界新市鎮。新市鎮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區及葵青區,包括荃灣、葵涌、青衣島、馬灣及陰澳。總發展面積約32.85公頃,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新市鎮,僅次於沙田新市鎮。1961年,港府正式刊憲,發展香港首個新市鎮——荃灣新市鎮,標誌著港府正式開始大舉發展新界,揭開香港城市發展的新里程。2011年,荃灣新市鎮慶祝成立50週年金禧紀念,於9月16日在藍巴勒海峽舉行由圓玄學院贊助的「圓玄金禧煙火耀荃城」。由於開發較早,荃灣沒有固定的「市中心」地帶,這是由於荃灣和葵涌受山勢阻隔、青衣島與新界又被藍巴勒海峽分隔,加上後來分為兩個區,故荃灣新市鎮發展規劃分爲三個核心:荃灣、葵涌和青衣,三者當中尤以荃灣的面積最大及最多人口,所以,荃灣被視為荃灣新市鎮的核心地區。現時荃灣市最多人的地區,在象鼻山路以南,青荃路以北,海興路以東,德士古道以西,官方名稱爲「荃灣中區」,東西行主幹道包括青山公路(荃灣段)、沙咀道、楊屋道,南北行主幹道包括德士古道、關門口街、眾安街、大河道、大涌道,其他主要街道包括川龍街、荃灣街市街、海壩街、兆和街。區內有街市:荃灣街市和楊屋道街市等。區內有多個地鋪食肆群落,例如路德圍、沙咀道、三坡坊、四坡坊和大壩街等。區內亦有多個商業圈,包括港鐵荃灣站一帶的商業圈,位於港鐵荃灣站附近及沿大河道和青山公路荃灣段一帶,附近有多個購物商場,例如南豐中心、荃豐中心商場、荃錦中心商場、綠楊坊、富華中心、新領域廣場和愉景新城商場;港鐵荃灣西站一帶的商業圈,位於港鐵荃灣西站附近及沿楊屋道一帶,附近亦有多個購物商場。荃灣的公共設施大多於市中心內,例如荃灣政府合署、荃灣公共圖書館、荃灣裁判法院、荃灣大會堂和仁濟醫院等。區內有兩大港鐵站,包括荃灣綫的總站荃灣站,以及西鐵綫的荃灣西站。而區內更設有兩個大型行人天橋系統,分別設於港鐵荃灣站附近一帶以及港鐵荃灣西站附近一帶,大河道和青山公路(荃灣段)的行人天橋系統已於2013年第三季落成開放,將荃灣現有的兩大行人天橋系統接駁來,形成一個大型的行人天橋網絡,成爲全港最長的行人天橋系統。
    工業發展加上人口急增,用水問題急需解決,港府遂於1952-1955 年興建大欖涌水塘,並連接城門水塘至港島供水網,大欖村和關屋第村合共33 戶,又受遷村之苦。但今非昔比,荃灣己成現代化都市,村民可遷入荃灣市區,「棄農上樓」。這是香港政府首次破天荒以住宅單位換取農地,請來著名建築師,設計有圍村特色的「大屋圍」,圍內有住宅、商鋪、學校和廟宇,自給自足。建築物呈U 字型,曾為臨海地段,樓高三層,下鋪上居,為典型國際風格,簡約實用,但樓頂建有一中國風格的飛簷塔,保留地方特色,與當時中國留行的社會主義中國建築風格相似。石碧新村又稱石壁遷置村,是一條位於荃灣楊屋道與聯仁街交界的雜姓客家原居民鄉村,亦是香港少數分布於大廈中的「城中村」。石碧新村有近600年歷史,搬遷至荃灣新市鎮前原位於大嶼山石壁山谷,谷中有數條村落,統稱「石碧鄉」,當中以石碧大村規模最大。村內共有9姓,又以祖籍江西的徐姓人家為主。1960年,香港政府以興建石壁水塘為由,將石壁山谷內約200名村民遷移至荃灣新市鎮中政府為村民興建的6幢唐樓中,石碧鄉則隨即拆卸,原址永久淹沒於水塘中。
    福來邨位於香港新界荃灣青山公路-荃灣段旁,部分土地為填海所得;為當時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十個廉租屋邨之一。福來邨最後一座於1967年峻工,共有9座,興建時分了2期,分別是第一期的永寧樓、永興樓、永嘉樓、永康樓和第二期的永昌樓、永定樓、永泰樓、永樂樓、永隆樓。高16層的4座升降機只會到達15樓,16樓的居民要先乘升降機到15樓再步行到16樓。其中永隆樓以預製混凝土方式興建。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