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短歌行修辭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短歌行修辭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短歌行修辭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短歌行修辭產品中有3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瑞克.米勒《爆發時代》|台中歌劇院中劇院 #關於字幕 #關於翻譯 很不懂社交的我,只能在工作上展現我的誠意。大家還在拆台善後,但我先走了,瞬間有點寂寞的感覺,卻也不知道還能做什麼。 我的字幕工作結束了。真的還想繼續下去,和演員、和作品一起呼吸著。正因為創作團隊都是如此的有誠意,合作氛圍才會如此...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階梯寫作:微書寫時代的邏輯、思辨與作文力:楊曉菁老師的18堂寫作必修課」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楊曉菁 內容簡介: 三地語文課程示範教學教師、Super教師獎得主──楊曉菁老師的作文心法 從字、詞、句到段落,進化你的寫作體質! 解決你我面對作文的無力困境! 從邏輯...

短歌行修辭 在 李豪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08 12:26:12

#豪讀 伊與原 新《月亮前方三公里》 年輕的時候看世界,黑是黑,白就是白,彷彿擲一枚銅板,要不字要不花,真理是涇渭分明,越辯越清,白天永遠不可能懂夜的黑。 到了某個階段,闖過一些關,走過一些坎,認知終於起了變化,生活中開始出現無法被語言或邏輯捕捉的模稜兩可,曾經那時候的敢愛敢恨,都化成了不可說、...

短歌行修辭 在 吳蔚蔚 Queenie Ng - 作家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2-15 15:29:13

💫 🎵 香港音樂雜誌《Music and Story》2020 年 12 月份的秋冬號,現已出版。 . 在香港、澳門和台灣的朋友,可以到圖中的指定派發地點,免費索取。 . 🎶 豐富的音樂相關內容,可看以下簡介。 . 「複調 Polyphony」專欄內,有我和其他四位作者的文章。 . . ⋯⋯⋯⋯⋯⋯...

短歌行修辭 在 yylamjayde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1 08:09:16

卷二作文最後提示 . 整體提示 1. 小心判斷文體。不要單憑題目的位置而斷定文體,Q1不一定是記敘,Q2不一定是論說;如題目有「試談談你的看法」、「你同意嗎」、「說明如何XX」等句子,應以論說文體創作。 . 2. 記得要剔試題編號方格,尤其在加紙後要填寫試題編號及貼上電腦條碼,否則考試完結後舉手填寫...

  • 短歌行修辭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25 19:17:37
    有 23 人按讚

    瑞克.米勒《爆發時代》|台中歌劇院中劇院

    #關於字幕 #關於翻譯

    很不懂社交的我,只能在工作上展現我的誠意。大家還在拆台善後,但我先走了,瞬間有點寂寞的感覺,卻也不知道還能做什麼。

    我的字幕工作結束了。真的還想繼續下去,和演員、和作品一起呼吸著。正因為創作團隊都是如此的有誠意,合作氛圍才會如此正向積極,一起完成這個演出。

    很感謝這次機會,真的學到了很多,在翻譯與字幕製作上。文本資訊密度龐大,和字幕必須簡短精煉的特性背道而馳。要謝謝PM一直加叩我的工作時間,從週五彩排,變成週四技排,變成週三Q to Q。不然我恐怕沒辦法把事情做完,想想我可是熬了兩個晚上。

    當然也是因為進劇場前,在弄字幕檔時,我沒有好好把關字幕長度,大概也是一種僥倖心態,覺得可以壓在最大限制字數,反正前幾次也都是到現場看狀況調整。

    但這次因為字幕是投在舞台的圓柱紗幕上,導致兩側的字幕會因為投影距離變長而變形,造成兩側觀眾閱讀不易。硬體上的限制逼迫我必須調整句長。

    然而所謂的調整句長並不是只要把原本一句台詞切成上下兩句,或是換到下一頁而已。因為在演員說話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同樣的資訊量一樣必須在時限內傳達給觀眾,又不能縮短每行字幕的停留時間。

    結果就是,我必須換句話說,也就是重譯。技術上可以靠斷句解決的問題,就靠斷句解決。而有些自己先前太過放肆導致過長的翻譯,就必須想辦法精簡,刪去種種迂迴修辭、或是為口語化而添加的語助詞。

    但最難處理的其實是所有重要的資訊,因為人名地名物名組織名就是他媽的長!一句字幕11個字,可能專有名詞就佔了六個字,一句話都要講不完了,再多幾個專有名詞就會崩潰!但偏偏又是不可省去的資訊,這時候,就得考量如何精簡化。

    像是人名就只能保留姓氏,有略稱的就儘量使用略稱。但更多時候——對我來說最煎熬最掙扎的地方——是我必須省略原文提供的細節資訊。我可能沒辦法告訴觀眾到底確切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我必須從功能與目的論來看,找出該台詞最重要的訊息,讓翻譯以它為中心。

    這,是我這次學到最多的地方。我得學會放下,學會割捨。這是我以前不願做到的事。雖然很辛苦,必須熬夜看著每句字幕,思考有沒有更簡單卻也蘊含豐富意義的說法;必須思考怎麼斷句,可以符合演員的說話速度與邏輯,讓觀眾跟上。

    正式演出前的每一場彩排,腦袋不斷轉著,手不斷動著,一邊走字幕也要一邊思考,哪些字幕還是太長太滿,觀眾會吃不消,要怎麼斷句才跟著上演員節奏,那些句子該放同一頁或是換頁,哪些地方要加黑片,哪些附加訊息可以刪掉,最後才是哪些翻譯可以更好,可以更傳達演員要的效果。

    三次彩排,三場演出。老實說,還有很多可以調整的地方,但今天最後一場,我不用帶著筆記本,可以全心走字幕時,我覺得我已經盡全力了。

    Rick Miller這兩天跟觀眾分享一件事,讓我泫然欲泣。他說,他很喜歡劇場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劇場可以犯錯。他喜歡在每一次犯錯之後,可以讓自己在下一次演出時更進步,每一次,都前進一點。

    我真的要哭了。因為這也是我對於字幕的要求。我沒辦法完美,沒辦法第一次就做得很好,但我願意在每一場走完字幕後,讓下一場的字幕可以更進步。

    我真的很喜歡劇場,很喜歡翻譯,很喜歡在劇場裡翻譯,讓自己的文字跟著表演者一起呼吸。我願意奉獻自己所有心力,在這個可能沒什麼人重視的地方。每天走上控台,都是我和電腦、和字幕相處的親密時刻。

  • 短歌行修辭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03 21:00:00
    有 143 人按讚

    突圍(選段)  ◎楊智傑

      

    (一)

      

    是沙塵暴中

    一粒沙的失眠

      

    或篩自海面

    又落回海面的雨。寂靜

    重組

    又完成了細節

      

    從虧損到完足,辭海中同字首單詞

    衍生著

    未定義的事件──

      

    是溫熱的沙,昏沉

    的雨

    微觀構成的整體亦容許例外

    並在足夠遼闊的

    可能性中,有限的移動

      

    是沙(或者雨)

    其意志皆不可逆。唯一的傾聽者

    離去時刻

    是太陽

    曬暖無處不在的陽台

      

    是沙或者雨

    所有的存在

      

    (三)

      

    萬物都是自己的屋簷

    延緩著抵達

    本質

    黑暗冰涼的心

      

    室內的燭火循環

    雨滴表皮輕微

    蒸發

    破裂。旋即恢復下墜

      

    一切努力,無一不是關於

    必要性的推遲

    像屋簷的雨

    分流、匯聚、迂迴轉進

      

    看雨的孩子

    溫柔的眼睛,一切的抵達

    與岸邊

    銀亮、冰涼的潮汐──並無分別。

      

    萬物仍是彼此的屋簷。

      

    --

      

    ◎作者介紹

      

    楊智傑,一九八五年生於台北,南國孩子,人模狗樣。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國藝會創作及出版補助等。詩集《深深》、《小寧》、《野狗與青空》。

      

    (出自《野狗與青空》作者介紹)

      

    --

      

    ◎小編宇翔的最後一篇賞析

      

    (本賞析略為脫離本周主題,不以時序前後的差異作為研究基礎,〈突圍〉與〈超上海2019〉為同年發表的詩作。本篇將以兩首詩各自但隱隱相連的寫作策略為討論對象,擴充詮釋並比較分析)

      

    我們既是眾生的一部分,又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孤獨、苦悶與哀愁。即便是沙也有它的失眠,它的破碎。一個人躺臥的睡姿竟也與沙漠中一座月牙狀沙丘如此神似,在風中消磨。一個人流下的淚,當中的水分竟可能是千百年前另一個人撫摸過的浪。這首詩所揭示的微細與共通,甚至科學一點的解釋也有無限的詩意,譬如海洋中礦物質微量元素組成的比例總是維持恆定,正恰好與人體血液中礦物質的比例一樣,我們的先祖來自海洋,我們曾是海洋的一部分,正如你我也都是《辭海》中的一部分,萬物與萬物相應而生,互文並且創造,當一雙眼搜索到早晨裡的葵葉上,葉上三點水,當水的意志從偏旁介入心中,心中暗湧的詞彙定然不止一個,萬物在複雜中衍生著自身,有時不可定義,有時訴諸於詩意,憑藉想像,且這想像只屬於你。

      

    這首詩中渺小的意象正〈突圍〉著它的主題,是這樣的宣示:例外可以被容許,整體由微觀構成,像沙粒堆砌出大漠,水分子激湧著洋流──無限的碰撞與巧合,一切都可能發生,這世界足夠遼闊(在此是帶著詩人的溫柔與樂觀的,毋寧說是他的詩觀),因此我們理應移動,讓沙去傾覆它的大漠,讓水去改向它的洋流,縱然我們的移動有限,但正因有限而無限激勵、挑釁,並且一旦為之便不可逆,縱然僅只一粒沙的滾動,一珠水的蒸散,微觀必然推動龐觀,那沙可能已經吹到某人的窗前,那水可能正在某個孩子的眼中滿溢、流動,承載透明。

      

    「萬物都是自己的屋簷」,「屋簷」的意象值得深究,其實下一行就已透露,抵達正被「延緩」,因此這溫馨的意象,無非要求著旅人停留。在此,旅人其實也就是萬物,不信你問李白:「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天地是旅舍,開放、包容著我們。幾百年後蘇軾進一步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將這概念向「個人」推進,假若我將自己的肉身看作旅舍,我也只是我人生中所走過的行人。又過了幾百年,楊智傑在〈突圍〉中,或許在哲學上又更進一步,反對這個人主義與相對主義的姿態,也就是說:假若我們的一生只在自己的屋簷下獨身度過,我們的本質無非向內塌縮,自己的一顆心,黑暗冰涼而已。

      

    在這獨身的屋簷下,詩人點起了一根蠟燭,這火的元素驅動燃燒,讓萬物以輪替、交換、延異,繼續下去──果然元素被推動了:雨水開始蒸發、破裂,聚合復下墜,流動、集合、形成烏雲,開始大雨,最終抵達一個孩子看雨的眼中,盈盈中充滿光輝,比看燭火的眼睛更亮,更有情。這孩子的眼睛如一滴露,裡頭因絕對的孤寂而得以剔透,容納全世界──水的元素因火的協助,抵達了無窮的愛與好奇。

      

    這愛與好奇如此有說服力,因為這一切都只是物質在試圖完整自己,無形中表達了自己,在自然中整合並擴及。

      

    而這孩子眼中的水,又與岸邊的潮汐有何分別呢?沒有分別,因為萬物不再是自己的屋簷,萬物「仍」是彼此的屋簷。最後一個「仍」字多安慰,彷彿前面的誤解都不算數,我們也曾眼看著一個人自私、背叛、逃離,但我們篤信還有相遇,胸懷諒解,心中對他說:「我們仍是朋友」、「仍然可以依靠彼此」,是這樣一種化解,直接全不隱諱,抵達不可思議的同理、共情,僅僅一個「仍」字,沒有別的語言,惟堅信的「仍」,在詩的最後,給人一瞬震懾與長久的鎮定。詩人的意志柔軟循環,透過詩,以水象,迂迴轉進我的眼底,幾乎改變了視網膜的構造,修正了折射的曲度,彷彿我正視見的這世界不再窮兇、暴力。

      

    〈超上海2019〉(請見文末附詩)則是完全不同的路數,它試圖揭示這世界的窮兇與暴力,因為溫柔的世界固然真實,但真實的世界不免充塞暴力。

      

    在這首詩中,意象突然闊大了起來。我尋思這作詩法,似乎的確是逼不得已,或者一種涵括的,網狀的,設計的,幾近3D建模的困難。彷彿不那麼巨大就無法將當中的迷惘、錯亂化為具象,就無法承載這世界中,種種細微的爆炸。超上海是虛構的,如真實世界的投影,毋寧反過來說,真實世界才是它的投影,因為真實世界更加虛構、不可捕捉、猶疑,一旦微觀去看,就會陷入這萬花筒與幻燈片,看似真切、鮮豔、明亮,其實單薄、重覆──沒有生命的實感。因此,詩的一開頭就以矛盾修辭法揭示了這困境:

      

    「深度虛構的人民可能突然立體起來」

      

    虛構到底,反而突然立體。整個東亞可能僅是腦中幻象,所有現實細節:石牆、粉塵、麵館、影像,都可能只是一場夢的繁殖、量產,永遠如陀螺旋轉,不為了甚麼地,那樣空轉。

      

    「贗品般六月的光奪窗而入午後的大雨」

      

    楊牧也曾寫過這樣的詩句,在〈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的問題〉,楊牧說,當外頭嘈雜趨於休止,風雨打落了蕉葉,天空投下虛假的陽光──這強烈的時空感,卡爾維諾也曾在《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說:「幻想即是下雨的所在。」一瞬間,一個人對於時空的搜索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幻想,想到這雨勢擴及到了哪裡;想到世界之大,有些地方也萬里無雲;想到雨水作為象徵,這複數的龐雜;想到歷史或許是分歧的,並且進一步,將在此刻分歧得更多,如一棵博弈樹開枝散葉。不僅是意象龐大,在細微之處,甚至連量詞都乘載著超負荷,諸如「一千個線上賭場同時刷牌/ 一萬尾外送的機械魚」甚至「地鐵清潔員、文創區保安、無政府主義者/ 或無人工廠巨大機械臂」這些人影重重如鬼魅,其數目當然也是不可窮盡。

      

    這量與質的放大、壓迫、瘋狂,近乎吞沒了我的閱讀感官,我很好奇它將如何接續下去,即便它的斷句與分行帶來頓挫的節奏,有效地推進,鏡頭長短交錯,適時抒情,我確然仍處在不安之中,我渴望某種秩序,或許這正是作者要求的效果,不安。而詩歌最終拒絕了單一的律法,揚棄秩序,它走向了矛盾的揭示,並整合矛盾。當我讀到這一段時,彷彿全明白了:

      

    「劉不再回覆。2019在超上海

    一組5G訊號

    暮空中,劃破了自己生命中的萬里無雲感」

      

    紛雜的雨聲消失了,一個人的心中無比靜謐。因為一切都是矛盾、對比,龐大混沌畢竟只是兩極的一面。因此現實無非就是超現實,未來無非就是過去,反之亦然。而敘事者無非就是那重重的鬼影,同時是我的祖輩,也是劉。

      

    我注意到,縱然可能只是我的超譯,但我發現,「劉」這個姓氏與「留」和「流」完全同音,而這兩個同音字又是矛盾的對比。似乎指涉著時間的主題,2019的難題,超上海的困境──留就是流,流就是留,如果2019是過去,也絕對是未來。那麼到底甚麼是2019?

      

    為了解答這個疑惑,我想到援引一個古老的典故,一講就能明白。

      

    葉維廉在《比較詩學》中指出「時」的字源,在古字的形象上乃一個人「足踏地面」,形象的演變引發了「止」和「之」兩個字的誕生,同時兼含動(之)和靜(止),因為足踏地面既是行之休止,亦是止而將行,近乎一種舞蹈的律動。太陽的行而復止,止而復行,這瞬間的停駐與延續,同時包容過去與未來,對初民來說,便是「時」──這原本抽象的意念,存在於古字之中,其實是具體事象的活動,也是生存環境的提示,不如說,是太陽與時間在表達自己。漢語的這種結構甚至影響了大導演艾山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在電影中發明了「蒙太奇」的技巧。

      

    那麼,「2019超上海」到底是什麼?毋寧問,時空是什麼?「2019超上海」既是過去,又是未來。但也絕對可以倒過來說:它不是過去,更不是未來。那麼「2019超上海」到底位於什麼時空?這時間與空間所拼組而成的標題,中間夾了一個「超」字,是暗指時間與空間彼此超趕,永遠變動、不可定義嗎?這兩極的融合與騷動,無休無止,詩中不斷出現過去與未來,卻絕口不提「現在」。如果再自問一次,什麼是時空?劉,我想,現在,答案已經在你我心底。

      

    --

      

    超上海2019  ◎楊智傑

      

    —— 這是一個昏昏欲墜的過去

      

    深度虛構的人民可能突然立體起來

    東亞的腦皮層上

    發燙的金融區靜靜產卵:

    石牆、粉塵、一些粗劣麵館、中央電視和賽博格電影

      

    贗品般六月的光奪窗而入午後的大雨,增加了歷史分歧的維度──

      

    2019我與劉在半島酒店碰頭

    劉,一如既往,從未出現。像一個殘次的幽靈

      

    思緒清晰,但呈像模糊……

      

    擴增實境、浮空投影、行動支付。各種奇觀驅使我們

    閉眼走向祖輩的外灘,在麻將館與

    二胡聲中尋求對抒情時代最後的誤解

      

    從2019到2019。沒有一次我真正

    想起過去。出租車師傅拉嗓:「对美贸易战

    我看还要再打十年以上」

    烈日一片漆黑

    我變得更盲,也許,更不確定

    ──又一座新上海懸浮於上海上空!

    往東,往電視塔。往北

    工人體育場、「冰雪大世界」。一千個線上賭場同時刷牌

    一萬尾外送的機械魚

    同時故障

    劉似笑非笑,像那唯一不願透露結局的人

      

    「明日我們都將更容易

    讓兒孫

    從擦亮的空氣中看見未來的財政部門。」劉不明白

    時間,這全新的信貸業務

    正迫使另一代人在黑暗中屈膝、倒下

      

    成為地鐵清潔員、文創區保安、無政府主義者

    或無人工廠巨大機械臂

    確保未來和

    未來間的包裝,嚴格遵循明亮清晰的標示……

      

    劉不再回覆。2019在超上海

    一組5G訊號

    暮空中,劃破了自己生命中的萬里無雲感

      

    我知道他將是最後被傾倒在江面的人。顱骨碎裂

    永遠改變了記憶的環並一一被回收至黑色塑膠袋裡

      

    劉。

      

    2019,要理解現實僅屬

    一次性的超現實

    此後我們身體、心靈和家族史將異常柔軟

    讓孫輩在彩繪飛機上,滑iPhone,等傳到前頭的好消息──

      

    四面八方都是陰沉、明亮而非物質的蛹。

      

    而那曾在強光中破產的祖輩背著我

    陌生的方言對我說

    「劉,你從外幣到房產金融的知識都不夠」

      

    2019。這是一個昏昏欲墜的過去,但它仍然是過去。

      

    也毫無疑問是未來。

      

      

    (本詩曾獲林榮三文學獎)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在文學發展的過程中,文學獎是波是浪,卻不是海的本身。

    ——向陽,2003年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楊智傑 #林榮三 #林榮三文學獎 #時空 #渺小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4/20210403.html

  • 短歌行修辭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17 21:00:00
    有 43 人按讚

    靈魂交響曲──讀黃燦然《我的靈魂》 ◎AKI

    一、作者介紹

    黃燦然(1963年-),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1978年12月開始移居香港,1984年9月考入廣州暨南大學新聞系。現於香港大公報任職國際版翻譯工作。

    二、詩與語言

    黃燦然的詩作具有鮮明的風格,他的詩中經常展現生活中的日常,在語言上有著濃厚的抒情性,在敘述觀點上他總是以較為客觀的視角切入,大部分的詩人是在詩中建立並形構出自我,而在黃燦然的詩中,他試圖隱去自我,他詩中的「我」成為閱讀中帶領讀者進入詩境的鑰匙,他的取材並非以帶有主觀的眼睛去挖掘內心層面,反而是客觀的凝視這個世界,生活中難以言說的道理以及感受,黃燦然試著用詩來把握。

    〈黑暗中的少女〉

    一張瓜子臉。生輝的額、烏亮的髮

    使她周圍的黑暗失色,她在黑暗中

    整理垃圾,堅定、從容、健康,

    眼裡透出微光,隱藏著生活的信仰。

    她的母親,一臉憂悒,顯然受過磨難

    並且還在受著煎熬,也許丈夫是個賭棍

    或者酒徒,或者得了肺癆死去了,

    也許他在塵土裡從不知道自己有個女兒。

    每天凌晨時分我下班回家,穿過小巷,

    遠遠看見她在黑暗中跟她母親一起

    默默整理一袋袋垃圾,我沒敢多看她一眼,

    唯恐碰上那微光,會懷疑起自己的信仰。

    以〈黑暗中的少女〉為例,黃燦然在詩的開頭,以瓜子臉、生輝的額、烏亮的髮、使她周圍的黑暗失色,他運用精簡的描述輕易在讀者心中勾勒出「黑暗中的少女」的形象。開頭以「一張瓜子臉」將少女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拉近,隨後接「生輝的額、烏亮的髮、眼裡透出微光」,這三個明顯的光源與少女周圍的黑暗形成對比,少女如同一個發光體,她周圍的黑暗與整理的垃圾襯托出她的堅定、從容、健康。詩的第二段寫少女母親的出場以及對於少女父親的臆測,反覆運用「也許」、「或者」這類猜測的判斷句式,剛好呈現出一個關於像「我」這樣的路人,旁敲側擊眼前這個少女可能背負著某種命運,情感的徘徊使得詩中瀰漫一股抒情氛圍,而少女所經歷的磨難又如同她身處的黑暗,更加襯托出她的明亮。在最後一段中,黃燦然將鏡頭轉向到「我」身上,讓讀者跟隨我下班回家的步伐穿過小巷,少女與我在相同的場域中碰面,透過我的眼睛觀看少女的生活情境,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從遠處看少女與她的母親在黑暗中整理垃圾,但又沒敢多看她一眼,因為擔心那微光會懷疑起自己的信仰。透過「我」的心境轉折襯托出少女信仰的堅定。詩在相信與猶疑之間產生張力,黃燦然運用簡潔精確的語言呈現深邃的詩意。

    三、詩與節奏

    黃燦然在評論集《在兩大傳統的陰影下》中提到他同意美國詩人詹姆斯.賴特的看法,認為講究形式更多是會解放想像力,而不是限制想像力。他認為講究形式的詩人在各方面重複自己的機會很少;而不講究形式的詩人總是很容易重複自己,因為他的經歷大部分用於「發明」每一首詩的形式。

    黃燦然提到他自己在學習形式的同時,也學習使用標點符號,他認為標點符號既是文字的一部分,又是音樂的一部分,能使文字和音樂都更加豐富和多樣。語言無法表達的情緒可以透過聲音傳達,這正是詩中音樂性所追求的境界。黃燦然的詩歌音樂主要指的是「詞語的音樂」,不仰賴任何修辭、不模仿其他音樂形式,使詞語本身有著自己的生命在流動。

    〈否定〉

    對於你,事業初成者,對於

    你調遣幾十個手下的未來計畫,

    你印堂上隱約升起的權力光暈,

    你越來越接近於主管級的笑聲;

    和你,成家立室者,對於

    你努力顯得不經意地把話題

    扯到太太逐漸隆起的肚子,

    新居,請教去哪兒買搖籃;

    還有你,剛踏入社會者,對於

    你一臉稚氣所掩藏的狡黠

    和「請多多關照」背後

    「等著瞧我吧」的暗示,

    他,那個白髮憑窗者,

    和他,那個灰鬢倚欄者,

    還有他,那個禿頭踱步者,

    都有足夠的資格和理由

    一一予以否定:他們都曾經

    熱情地投入生活──

        如石沉大海。

    以〈否定〉為例,整首詩十九行,由「對於你……和你……還有你……他……和他……還有他……」這樣一個長句組成,而這些長句的運用不單單只是表達他想說的話,也在閱讀過程中使人感到新鮮。他詩中使用長句可以視為是一種音樂經營,在〈譯詩中的現代敏感〉一文中,他提到:「詩行的長短排列和標點符號本身已構成視覺上的節奏感。」在他詩中也確實能看見他以標點符號形成「視覺節奏」中的作用。「聲音節奏」與「視覺節奏」,當這兩者合而為一正體現黃燦然詩中展現出來的詩意。

    四、詩與生命

    黃燦然在提過他有幾年的時間都處於生病的陰影下,儘管他已不大生病,處於一種享受健康的狀態,他在享受著健康時容易忽略的生命的歡愉,也因此他認為病即健康,健康即病。他在生病前,對生命的理解都是承受痛苦;生病之後他漸漸發現生命應是歡愉的。他把語言視為有其獨立生命的東西,把詩人視為語言的載體,所以認為詩人寫下來的詩已不是他的詩,而是順應他的語言的命運。

    〈黎明曲〉

    維多利亞公園朦朧的輪廓

    被朦朧的人影塑造著,然後我看見

    周圍的摩天大廈已接住最初的曙光。

    我在高高的單槓下徘徊,心中的紋理

    有露珠在滑動,而我知道,我已飽含

    黎明的元氣和空氣。我開始吐納,

    拿煙味和酒味換健康的前景,而我知道

    我已不再清新。眼前沒有月桂樹,

    身邊也沒有長春藤。這些晨運者

    都是心靈脆弱者,一場重病曾經

    差點奪去差點被他們揮霍掉的生命。

    現在他們像我一樣,活在地平線的

    另一側,陰影既是他們想擺脫的,

    又是他們辨別並珍惜明亮事物的地方。

    那個為了苗條而嘔出膽汁的少女,

    那個因身上的贅肉而淚水倒流的婦人,

    那個想偷偷征服厭食症的年輕母親,

    她們都擺出努力的姿態,跳躍,

    壓腿,彎腰,深呼吸,緩步跑,

    穿行於抬不起頭來的男人中間。

    這些體育陰暗面的證人,把日子

    押在早睡早起上。而我為自己

    這過來人加旁觀者的身份感到抱歉。

    歸途中我注意到,在遠方,在一座高樓的天台

    碟形天線盛住一縷霞光。就寢前

    透過臥室的窗囗我看見,在另一座高樓的天台

    一樣的裝置盛住一樣的霞光,

    它正在減弱、消退、淡去,

    它是我,一個晝睡夜起的人,

    就寢的精確鐘面,它說:

    再見,白天。

    以〈黎明曲〉為例,他表示一九九二年的一場大病使他如同換了血,健康是陽,生病是陰,而他有機會看到人生和世界的陰陽。詩中「朦朧的輪廓」、「周圍的摩天大廈已接住最初的曙光」好像有一種希望是若隱若現的感覺,儘管自己已不再清新,重病曾奪去生命,但彼此都還是在地平線上另一側活得好好的,因為曾被籠罩在陰影之下,所以陰影既是他們想擺脫的,又是他們辨別並珍惜明亮事物的地方。正因為黃燦然將語言當成表達他對生命理解的媒介,也因此他詩作的質量乘載自己的生命體悟,他認為歡愉趨向平靜,甚至來自平靜,他的詩歌色調因生命體驗而明亮起來。

    五、結語

    《我的靈魂》按時間編排收錄黃燦然從1994年至2005年期間的詩作,透過觀察日常生活的場景,將捕捉到的碎片做延伸,慢慢形構詩的身體。藉由時間的催化,黃燦然的詩與生命形成緊密的連繫。

    黃燦然在詩集《游泳池畔的冥想》自序中提到,對於善的追求成為他詩歌的基調,那是經過對詩歌和人生的長期思索,發現了光明與善。但之後在與凌越的訪談中,黃燦然說自己繼續思索下去,最後發現人生的真相是不分黑暗與光明,也不分惡與善。當他看到這個真相,並不意味著他是不分黑白、不分善惡。但是他之外尚有一個藝術家,藝術家有責任揭示真相,就像他有責任去表明他的立場。如同《我的靈魂》最後一首詩〈來自黑暗〉的末兩段:

    但我仍生活在陰影裏,

    部分是我過去的陰影,更多

    是周圍那些在黑暗中、鬱悶中

    和疾病中的人們投來的

    巨大的陰影──

    它時刻提醒我(我甚至

    聽見它低語):「你的世界

    已被光明和黑暗分割,現在

    你就像一棵樹,雖然也仰望天空

    但永遠屬於大地。」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7.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黃燦然 #我的靈魂

  • 短歌行修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7-17 19:57:41

    本集主題:「階梯寫作:微書寫時代的邏輯、思辨與作文力:楊曉菁老師的18堂寫作必修課」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楊曉菁
        
    內容簡介:
    三地語文課程示範教學教師、Super教師獎得主──楊曉菁老師的作文心法
    從字、詞、句到段落,進化你的寫作體質!
    解決你我面對作文的無力困境!
    從邏輯思辨到具象溝通,練就讓文字活起來的表達力。
      
    本書特色:
      讀越多,便寫得越好?話說得流暢,卻無法寫得清楚?
      苦無靈感?無從下筆?心有所感?但詞不達意?
      為賦新辭強說愁,辭溢乎情?邏輯矛盾,文字冗贅?
      
      檢驗你的寫作體質,掌握階梯式技巧,
      讓語文力成為你的競爭力。
      
      「即使有想法,偏偏就寫不出!」
      
      學生時期的應試作文、各類報告,
      求職面試的履歷自傳,
      到進入職場後的公文、企劃書及簡報等,
      寫作,無所不在。
      
      只要掌握「完整」、「簡單」兩大心法,
      找出自己寫作的問題點,
      便能在短期內增進寫作功力,
      大幅提升邏輯思辨和溝通表達。
      
      書寫前的體質檢驗
      ●找出寫作的問題點,你是邏輯不通還是語言癌?
      ●由字到詞,從寫好一句話開始,到完成一個段落。
      
      關於寫作的基本認識
      ●瞭解文章的有機組成。
      ●建構審美評價的系統。
      ●用對標點符號,讓文字產生動人情態。
      ●能讓文字華麗轉身的修辭用法。
      
      寫作的客製化療程
      ●詞彙、句法與段落的進階變化。
      ●強化資料判讀與思辨能力。
      ●從文案寫作開始試身手。
      
      寫作微整型
      ●藉由「同儕批閱」獲得寫作反饋。
      ●藉由尋找語病、語言癌,進行寫作調整。
            
    作者簡介:楊曉菁
      喜愛學術研究及文學創作的教師,腦中充斥著問題意識,感性的腦與理性的筆交織。研究領域:文學理論、文心雕龍、閱讀教育、寫作教學、華語文教學。博士論文曾獲得首獎,當選全國Super教師,得過一些些文學獎,也於報紙及雜誌專欄發表作品,閒暇之餘從事音樂歌詞創作、文案創作,與筆共舞是一生的想望。
      
      多次擔任海峽兩岸語文課程示範教學教師,巡迴講座。耽溺於文學、歷史、電影、旅遊、寫作,企圖藉由書寫以感受軀殼與精神的異同。最愛在校園裡播撒文學的種子,以生活化、實用化、思辨性的教學,招徠文學的新靈魂,篤信文學帶來思考、引發創意、興發情感。

  • 短歌行修辭 在 sandeech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8-29 20:58:20

    「給一直為婚姻平權努力的人們, 讓所有不敢說出名字的愛, 終於能夠勇敢表白。」-by 公主

    打字文本來源【The love that dare not speak its name - by Oscar Wilde】
    http://www.famous-trials.com/wilde/342-wildetestimony (英文參考)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87/article/928 (中文參考)

    發佈日期:2017年8月29日
    陳珊妮 2017 全新專輯【戰神卡爾迪亞】
    9月12日 開放預購
    10月3日 正式發行
      
    【6502】極限定巡迴演唱會
    10/7台北LEGACY . 10/21台中LEGACY
    購票連結:
    台北:https://www.indievox.com/legacy/event-post/19922
    台中:https://www.indievox.com/legacytc/event-post/19923
    更多詳情 
    https://www.facebook.com/SandeeChan.musicface/

    導演:談宗藩、吳麗萱
    視覺設計:吳麗萱
    後期:QFX
    監製/腳本:陳珊妮
    感謝英文歌詞翻譯:Kewpie Wu

    台北工作人員名單
    製片/美術:陳蘋琪
    攝影:談宗藩
    打字手:陳蘋琪
    特別感謝:陳奕仁

    倫敦工作人員名單:
    製片 / 美術:吳麗萱
    攝影:Alexis Tillirides (電腦桌面背景)
    舉牌的人們和他們的語言(按出現順序)
    People with different languages (in order of appearance):
    Suzanne Harb (English); Belinda Hewitt (Maori); Doros Polydorou (Greek); Lisa Solovieva (French);
    Siddharth Nadkarny (Konkani); Dima Zogheib (Arabic); Nireesha Prakash (Hindi);  
    Natcha Saereesithipitak (Thai); Tshuà Hō-hi (Tâi-uân-uē); 
    Iñigo Ruiz-Apilánez (Spanish);  Rienkje Attoh (Dutch); Sunghwan Kim (Korean); Evie Kim (Blank);
    Kewpie Li Hsuan Wu (Traditional Chinese);

    特別感謝:
    DayinFlying

    ===================
    詞/曲/編曲 陳珊妮
    吉他 徐研培

    【□□□□□//亂碼】歌詞:
    上一篇文章被刪除後
    所有叛逆的字元
    決定不再讓空白 沈默
    我們比空氣更自由
    比時間還富有
    沒有文字 無需言語 就能溝通
    ========================

    陳珊妮走過的市中心 --安溥

    這是一個常用閒著的樣子忙忙碌碌,也許庸庸碌碌的行業。
    再高的才情,還是有要拿來想出一句鼓勵別人意淫什麼的傳播語的時候 ; 再深的一顆觀察世事的心,逢年過節,藉著訪問還是要開放眾人參觀一下傳說中的作者世界。

    跟珊妮用很短的時間一起工作完”Dear you and the boy”單曲後,在珊妮後來下張專輯“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前,我們聊天時聊起行銷和這些事情。我想外界從來沒有感覺到,陳珊妮是一個多麼努力而嚴苛在鍛鍊自己的人。但,是的,珊妮是我遇過最努力的人之一,而她極為厭惡與努力一詞掛勾。

    她是非常古典的一個人。所謂古典,是指她永遠無法用樂迷的方式去接觸音樂哪怕體會自己,以至於在作品或舞台表現上留下任何“努力”的痕跡。看得出努力,在這個時代被濫用成一種顯學,意指“要讓人看見我有多努力”,或是“搞得讓觀眾只看得出作品很努力”; 這對我認識的陳珊妮來說是大忌:就算樂迷想買這種帳,卻怎麼可以這麼不負責任。

    於是我用當歌手與她開始重疊的過去十年,看著她走了整十年感覺異常寂寞的音樂路。別誤會... 她不覺得寂寞,是我好寂寞。

    “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的歌詞是那年我覺得樂壇最精彩的詞作,它寫出了這世代的完整現象,網路的,世代的,新式的青春男女,即使再新型的時代生活依然籠罩在萬年曆般的,得到幸福失去戀情有人介入我來成全的運作下,陳珊妮完成了一幅暈染加工筆,景深寬闊近物精勾的鳥瞰圖。單曲推出後,我見樂壇迴響少有對詞作的討論也只當成一種情調覺得可惜,當年就問她,為什麼不換個專輯的宣傳模式。但聊著聊著,我往自己提出的問題裡塞頭進去看,華語樂壇的行銷模式換湯不換藥的市場思考中,當年也的確容不下她的樂風需要能有更多選擇的選項:就像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裡,討論空出一塊市中心的地成為森林公園或是能做奇異的大型裝置作品空間,不會是可不可行的問題,是多少人看到這些好處的問題。

    這也反映在珊妮的行事風格上罷。討論事情或工作,她多半從無時間多加點發語詞或狀聲詞,她直言不諱常讓人覺得當刻不知如何回應。這是因為珊妮講的東西有問題,還是這城市的人們將工作當成交際,將交際的時光拿來安置了太沈重的東西了呢,比如說自我認同。而對於我認識多年的陳珊妮來說,也許真的簡單太多了:她始終頑固地認為看到做錯的事情若是不直接講,還拿來旁敲側擊地試探或請託,反而是污辱對方的工作和看低了對方的智商。事實上我最常被她念,我太邋遢動作太慢腦子時間感太差生活習慣太兩光當時怎麼會喜歡這個女生那個男生,但這可能是我最喜歡跟珊妮相處的部分,也是很多聽眾還沒發現的幽默感,關於珊妮的嚴厲與姿態,其實是一種皇后的溫柔。

    為什麼說起這些呢... 我看著陳珊妮多年來的倔強,這一年,如同每一年私下工作著的深耕淺言,她要推出新作品了。珊妮給我聽了她的新歌,讓我寫個推薦。跟音樂人們聊,可以說得出那麼多珊妮編曲中層次奇異而多元的技巧,可以講很多修辭上風格與世界觀的延伸,但對樂迷,我也許只希望更多人用自己的感官去看她的演出,用自己的性情去碰撞她的性情,用自己的世界去接觸她的世界形成的音樂。

    珊妮形象上的稜角是多麼可貴。如同我一直體會著的,我每一個音樂人和創作者好友他們各自的性情和姿態就是這世界還有奇山峻嶺,激海深流的那些地方。

    而在此寫稿的夜裡,我走出家門散步,把自己散在這條乾淨而整齊的市中心大街上。這城市如同人們對進步的期盼,容不下,不承認,也於是已沒有危險與未知的樣貌了。我們也是,下架了市面上不受歡迎的人格特質,我們先把自己四捨五入並整除,用共識和認得出的得體跟彼此相處。如同珊妮讓我推薦的新歌,它叫亂碼,散步時我聽著它,浮現起陳珊妮走在這城市中心的樣子,她這樣一個毫不肯妥協,依然只願意在錄音室裡用建築般的方式解構再打造音樂的女人,也許讓眼前街景都變得尷尬 ; 尷尬於她就是不肯融入其中,但想起來,更倔強的就是她每天都堅持繼續走過人們的市中心啊… 這讓我寂寞,卻不再孤單。

    謝謝珊妮,妳那皇后的嚴厲冷冽與因此才有的,言語毫無瑣碎的溫柔。
    我總是多說了。但也許就是這樣,我們就是來開始對調角色,這個年代讓我說說這些,而你/妳,你/妳來聽陳珊妮的音樂。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