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短期工讀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短期工讀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短期工讀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短期工讀定義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范雲 FAN, Yu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面對台灣社會變遷 高等教育的策略部署】 #15年後大一新生少5.8萬人 #大專院校學生少27.1萬人 #高教整體佈建與轉型現在就要行動 我在昨天的教文委員會跟潘文忠部長討論高教議題,我認為,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 #國家發展重點領域 #少子女化退場轉型 兩個重要且劇烈變化的議題。 疫情之下,各國...

  • 短期工讀定義 在 范雲 FAN, Yu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20 12:03:01
    有 2,827 人按讚

    【面對台灣社會變遷 高等教育的策略部署】

    #15年後大一新生少5.8萬人 #大專院校學生少27.1萬人
    #高教整體佈建與轉型現在就要行動

    我在昨天的教文委員會跟潘文忠部長討論高教議題,我認為,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 #國家發展重點領域 #少子女化退場轉型 兩個重要且劇烈變化的議題。

    疫情之下,各國都在進行轉型規劃。其中,高等教育如何在台灣整體國家發展的藍圖中,扮演關鍵的人才培育,以及帶動國家社會高格局的思考與心靈涵養,是教育部目前就必須著手討論的策略規劃。

    同時,台灣社會正經歷人口的急速變遷。我今天想先談談產學合作中,教育部應該要有的策略思考。

    #產學合作
    #教育部要做大學的後盾
    #不是任由產業引導高教

    教育部目前準備推出 #產學創新沙盒條例,以符合國家整體發展目標,打造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栽培拔尖研究能力的博士生。

    主要施行方式是開放企業共同出資,於國立大學成立重點產業領域學院,招收碩士以上學生,並在招生、教職員進用與敘薪上給予彈性與高度自主,鬆綁人事、財務、採購、招標等各式法令。但仍以「大學法」的「大學自治」及「校務基金」為主軸設計,因此「政府」在整體設計仍然是「沒有牙的紙老虎」。

    我認為,大學與企業對「人才」的定義不同,人才培育不應該市場化,企業要的人才,不會等於台灣整體社會需要的人才。

    既然是國家整體戰略規劃,政府的引導角色應該更為重要。

    為此,我也要求教育部:

    ✅高教創新沙盒條例,需要把國發會、教育部、經濟部、科技部放進機制內,最為整體引導、監督及管理角色,#避免國立大學公共財為特定產業所用。

    #私校也有產學合作
    #校產公共性也需要把關

    再舉個案例,私立聖約翰科大才剛剛返還對教師的欠薪(詳情可以看👉 https://www.facebook.com/daan4fanyun/posts/4056676591028943 ),就在同一天還有一個新聞,聖約翰將和財團合作「樂齡宅」。

    其中,學校將配合樂齡宅住民,共享校內中心、圖書館、游泳池及健康體能訓練等場域;也鼓勵學生於就學期間即進入樂齡宅擔任工讀與實習。

    產學合作是好的,但這樣的合作,可能會造成,本來專屬於高教資源的校地、建築物和資源,專屬開放給特定對象,甚至打著「社會福利」以維持「公益性」。

    但如同前面所說的,就算真的符合「公益性」,也不等於「公共性」;本來國家投入的「高教資源」不該任由私校經營者自行轉換為「社福資源」。

    #台灣高教正需要把危機化為轉機
    #教育部應有長遠規劃
    #引領2035年的高教願景

    目前教育部最完整的重大政策,是從2018年至2022年的「高教深耕計畫」,5年總共投入836億元。

    我稍微看了2020年核定經費,總共有152所大學拿到經費。國立大學平均3億、私校和技專院校大約六七千萬。

    高教深耕的計畫看起來目的是「全面提升大學品質」,但看不出對於15年後的台灣高教分佈的影響是什麼。看起來比較像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用各式各樣單點式、短期式的計畫堆疊起來。

    台灣上一版的高教白皮書是2001年訂的,至今已經時空背景完全不同,需要一個有遠見、具前瞻性的高教政策。

    面對數位時代的全面變革,同時因為少子女化造成生源人數大幅減少,台灣的高等教育需要一個回應社會變遷,又能接軌國際脈動的策略規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