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知覺障礙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知覺障礙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知覺障礙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知覺障礙定義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038的網紅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教練的大腦》 這一本書其實是一本關於大腦結構與功能的科普書 教練“Coach” 的定義是協助客戶找到內在價值, 賦能激勵, 以及打造新行為, 並協助客戶解決自身的問題. 但是由於很多時候我們的思維深受大腦活躍狀況的影響, 因此本書的前面一半 (也是我讀的最痛苦的一半), 作者為我們介紹了大腦不...

知覺障礙定義 在 投資理財先生 投資理財 ︳勵志成長 ︳正能量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9:58:39

英奇•詹森:「絕對別讓你的處境,定義你的人生」 我還記得那一天 我在休息室 觀看某場隊伍的比賽 我的教練,走到我房間說 我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你 恭喜你 被選為優秀的30位球員 接下來你比完之後十場的比賽 你將會成為年薪千萬的運動員 我高興的跑出房間,拿出手機 打給我的母親 我...

  • 知覺障礙定義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20:55:27
    有 35 人按讚

    《教練的大腦》

    這一本書其實是一本關於大腦結構與功能的科普書

    教練“Coach” 的定義是協助客戶找到內在價值, 賦能激勵, 以及打造新行為, 並協助客戶解決自身的問題. 但是由於很多時候我們的思維深受大腦活躍狀況的影響, 因此本書的前面一半 (也是我讀的最痛苦的一半), 作者為我們介紹了大腦不同區塊的功能, 因此在與客戶的互動過程中, 對於他的一些反應, 思路, 與情緒, 就可以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同時也讓教練本身可以更高效地利用特定的溝通技巧來協助對方. 例如, 在與客戶討論如何建構一個新習慣時, 如果預先知道大腦哪一些部位會對於新習觀產生影響之後, 就可以基於這些信息來確認制定課程的方向

    我們很快地認識一下大腦的區域與其功能:

    1. 前額葉皮層:是腦部的命令與控制中心, 負責注意, 處理外部信息, 是大腦最高層級的認知部位. 在進化過程中, 屬於最後發展出來的部分 (靈長腦). 這個部位涉及: 執行, 計畫, 決策, 串連思想與行為的一至性與調節社會行為. 而在壓力之下, 這個區域的運作會大打折扣
    2. 基底核: 負責認知與情感, 多巴胺是這個部位最重要的訊息傳導物質. 正向的行為成功以及健康的生活 (飲食與睡眠) 有利於多巴胺水平的提高, 對於行為改變有正向的效果
    3. 紋狀體和伏隔核: 紋狀體可以說是大腦皮質與基底核的中繼站, 將皮質接收到的訊息往內傳導到基底核, 而伏隔核則是與快樂, 獎賞, 衝動與安慰的效果有關. 教練可以在與客戶溝通的過程中, 給予適當的回饋, 激發他的動機, 並且瞭解他的價值觀, 透過正確的目標建立方式 (SMART) 讓他維持鬥志
    4. 島葉皮層: 左右腦各有一個島葉, 負責控制內臟與軀幹的感覺. 島葉又與杏仁和緊密連結, 負責影響人類的情感, 知覺, 意識, 管理認知功能與人際關係. 根據科學研究發現, 有冥想習慣的人右島葉會較厚, 專注力也更強.
    5. 杏仁核: 為邊緣系統的一部分, 與情緒的產生有著重要的關係, 在面對”戰或逃” 的威脅時會特別活躍, 而在極度專注時會穩定的運作. 因此教練對於客戶創建積極體驗, 與克服對某件事的恐懼感方面需要特別的注意
    6. 前扣帶皮層: 負責處理衝突與檢測錯誤. 前扣帶皮層會將錯誤與獎勵結合, 並開發出有價值的選項. 在人們極度疲勞時, 前扣帶皮層功能會下降. 因此教練應該要不斷觀察客戶的疲勞程度與壓力控管技巧, 以幫助他們可以在正確的時機做出正確的判斷
    7. 下丘腦: 下丘腦是人體內分泌的中央控制塔台, 在動物的實驗中, 激活了白老鼠的下丘腦, 令牠們的平均壽命增加了20%. 反過來說, 假如焦慮, 壓力, 不良習慣, 與睡眠障礙都會抑制下丘腦的運作. 因此客戶在生活中的其他層面也是教練需要關注的重點
    8. 海馬體: 整合信息, 儲存短期記憶. 與杏仁和共同為邊緣系統的一部分. 在憂鬱症與老年癡呆症患者的大腦中發現海馬體嫉妒的萎縮, 而近年發現, 學習, 有氧運動與冥想都可以有效地增強海馬體的功能與體積 (反之, 過高的血清皮質醇的濃度則對海馬體有害)

    接下來是相關的賀爾蒙:

    1. 皮質醇: 又稱可體松, 大家應該對他耳熟能詳了. 皮質醇在面對威脅時會釋放, 其功能在利用血糖, 提升血壓與心率, 降低疼痛感. 一般來說, 皮質醇水平在清晨接進清醒時會逐漸升高, 在晚上睡眠時會降到最低. 但是假如客戶長期處於高壓的狀態之下, 則會導致皮質醇高居不下, 近一步產生心理與生理的傷害. 教練應該需要與客戶仔細討論壓力源, 以漸少皮質醇的反應. 有新研究發現, “笑” 是一項降低皮質醇最有效的武器
    2. 多巴胺: 主導思維與行為, 情感, 與獎賞. 而一般對於某件事物的成癮, 也與多巴胺有關. 由於多巴胺的釋放會讓人在即刻體驗到愉悅感, 因此在面對某些決定時, 大腦會驅使人們做出短期就可以立即獲得好處的決定. 而打造一項新習慣時, 可以將客戶喜歡的行為放在要建構的新習慣之後, 當作一個獎勵, 那麼這個新習慣的執行就會讓客戶更加的有動力, 這一點在 “原子習慣” 一書裡面也有提到
    3. 催產素: 會讓人產生幸福感與信任感. 由腦下垂體分泌, 可以降低血壓與焦慮, 增加積極的社交行為 (與皮質醇是反向效果). 催產素有抑制杏仁核活躍的效果, 並可以預測威脅, 調節恐懼. 在和諧的人際關係中, 可以提高催產素的水平, 近而提升彼此的信任感 (反之亦然). 所以創造一次令人愉悅的交談, 可以大大提升彼此的合作默契, 我們也可以與客戶思考, 如何實際應用在工作與家庭之中
    4. 腎上腺素: “戰鬥與逃跑”反應的主導者, 與皮質醇不同的是, 腎上腺素是速效激素, 強烈影響交感神經的運作. 腎上腺上的釋放會讓人產生鬥志, 燃起動機, 與皮質醇不同. 我們應當與客戶討論, 如何看待一的壓力, 如果把它視為一個挑戰, 那麼腎上腺素水平會提升, 但是假如把它視為一個威脅, 皮質醇水平則會變高
    5. 血清素: 由色胺酸組成的神經傳導物質, 是讓人類產生幸福感的最主要賀爾蒙. “感恩”是一個提升血清素最好的方式, 而教練可以帶著客戶來探討未來理想的生活場景, 以增強他們對於幸福的渴望
    6. γ-氨基丁酸與谷氨酸:γ-氨基丁酸可以使人平靜, 幫助睡眠; 而谷氨酸則會讓人產生興奮, 並參與記憶與學習的過程. 研究發現, 在壓力極大的人們大腦中, 由於高濃度的皮質醇水平, 谷氨酸也會跟著提升, 而γ-氨基丁酸跟著下降, γ-氨基丁酸不足也與物質濫用和憂鬱症的形成有關

    我們的大腦細胞神經元具有可塑性, 根據我們的思考, 決策與行為, 會強化或是弱化某一些神經連結. 例如, 有些讓你不順心的事情, 越是放在心裡, 越會揮之不去, 因為反覆回想這一件事會強化跟這一件事相關的神經連結, 連帶讓大腦相關的區域與賀爾蒙開始運作; 反過來說, 如果我們可以對一件正面的事物不斷地重複思考, 也會提升我們對於這一件事情的主導. 王導電影 “一代宗師”的台詞: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就是最好的說明. 除了思考模式, 舉止, 習慣,以及環境都會影響神經通路與突觸的變化. 所以我們對於客戶的行為改變, 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的曉以大義, 必須要與他外在面對的整體一起考慮

    在1960年, 腦科學家米勒提出了“工作記憶”的概念: 人類的大哪只能同時控制7個加減2的任務同時執行, 因為海馬體的短期記憶容量有限. 因此假如在學習新事物/行為時, 給予太多任務, 不但會讓人記不住, 反而會引發客戶的過度焦慮與分心, 另一方面, 如果我們無法專注, 近一步會影響我們的工作記憶.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急於求成, 一下子跟客戶訂定太多計劃, 或是給予過多的指導, 反而容易導致他們不擔心的沒學到, 舊的也忘光光. 所以計畫的擬定與執行的節奏非常重要

    在本書中, 作者提及關於教練技術 “Coaching Skill”方面提出了幾個最重要的部分, 我也覺得很受用:

    意志力: 意志力雖然會因為客觀因素所影響, 但是可以被增強的. 我們可以在客戶狀況好的時候給他一個挑戰, 有效提升他的自信心, 有助於強化意志力
    習慣: 請客戶分享覺得過去阻礙他們成長的幾個習慣, 以了解困擾他們行為改變的障礙在哪裡? 然後, 利用可行的方法逐步打造新的習慣, 並且妥善利用刺激控制的技巧
    樂觀: 鼓勵客戶以積極視角自我的改變, 但是提醒他們有可能因為過度樂觀所忽略的細節
    目標:探索價值觀, 建立具體的目標, 透過GROW溝通技巧, 以打造SMART的步驟
    正念: 關注當下, 以第三者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問題, 客觀的分析狀況. 正念引導可以提升專注力, 減輕壓力, 並獲得更好情緒掌控能力 (練習冥想)
    心流: 幫助客戶認識 ”心流”, 並探索他們可以觸發心流狀態的事物
    動機: 在TTM模型裡面, 一在強調了動機的重要性, 而科學家也發現, 激發客戶的動機可以大大提升他們多巴胺的釋放. 因此在建立任何新習慣之前, 花時間探索動機是一件非常必要的課題

    這本書裡其他的章節, 討論了如何將上述一些重要概念串聯運用, 同時也說明了大腦不同的區塊是如何的相互合作會是對抗.. 這本書好的地方是把大腦的功能性解剖與教練工作連結在一起, 讓我可以有另一個層面的了解. 缺點是裡面舉例的很多心理學實驗, 要不是只是提到名字, 要不是只有簡單的描述, 讓我沒辦法100%的知道這些實驗的全貌, 比起理論,這些實驗才是最有意思的! 算是我認為這本書美中不足的一點

  • 知覺障礙定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8 06:09:33
    有 78 人按讚

    【Part Ⅳ:簡介「練心」的元素與目標】

    到了演講最後再回到訓練框架中最底層的「心」來說明練心的元素與目標。影片大約十七分鐘,時間有點短,之前「練心」講座總共花了三小時才講完,這次試著在二十分鐘內簡介是一項挑戰,挑戰自己抓出其中的精髓。

    #影片主題 如下:

    ● 簡介優異心理Movement的各項概念

    ❤意志力 Willpower:從英文上的字首和字根來看,是指「意志的爆發力」,也就是心志快速輸出功率的一種概念。
    ❤熱情 Passion:像大水一樣突然來到,時常來得快,去得也快。
    ❤勇氣 Courage:一種無懼的能量,En-courage(鼓勵)是把能量給別人(打氣)或是協助激起他人內在的潛在能量。
    ❤決心 Determination:「決」這個字,在古代是疏通水道的意思,「決『江河』」即是:江河之水被疏引至特定的水道而流;而「決『心』」一詞正是指:把心理的能量疏引至特定的道途上。
    ❤毅力/恆心 Perseverance:字尾的「severance」是切斷與隔離的意思,因「Perseverance」可說是一種不被障礙所切斷或隔離,還能跨過它、繞過它或貫穿它再繼續前進的能力。
    ❤專注力/專心 Focus:把能量聚集在一點的能力。如果把精神能量比喻成一座水塔,如果水塔外部拉了十幾條水管,塔內的水一下就用完了,但如果只開一個口,水柱的力道就會很強,流淌的時間也會更久。
    ❤抗壓力/韌性 Resilience:彈力也是「Resilience」,如果拿彈簧來比喻人的抗壓力,就會明白彈力F=kx,k是彈性系數或稱為剛性,x是結構的變化量。一個人的抗壓力/韌性是由他的心理的剛性k和柔軟度x決定的,如果心理的剛性不夠,一個重量下來它會被壓扁,甚至無法回覆到原本的狀態。
    ❤知覺 Perception:最微妙的心理能力。它是一個人能分辨細微差異的能力,像是音樂家可以分辨不同的音階、和弦、音量大小、音色甚至演奏人的心理狀態,都透過音樂感受出來。一位運動員的體感也能被練就到極微敏銳的狀態,像游泳選手說的水感,或自行車選手說的路感都屬於知覺的範籌,菁英選手能敏銳地進行動作或技術上的微調。

    ● 從看得見 vs 看不見來理解「心、體能、力量、技術」

    Part Ⅱ 已從「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視角來說明這四個元素之間的關係。接著我們要從「能量」的角度來理解所謂的心流(原文為Flow)是指能量順暢流動的狀態,從看不見最底層的「心」到體能→力量→技術,最後再回到「心」的一種流動過程,若中間沒有阻礙,這種流動就會相當順暢。一位運動員若能在訓練或賽場上達到這種順暢流動的狀態,就會進入一種毫不費力卻展現出最佳表現的美妙境地,亦有人稱為「化境」或「神馳」(英文常以「In the Zone」來表達)
    。用能量來認識這種境界,是指「心→體能→力量→技術→心」這四個箭頭之間沒有衝突、沒有障礙,形成一個完美暢通的自循環系統。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都會破壞這個系統,例如沒吃早餐就訓練→體能斷鏈;肌肉痠痛還沒恢復→力量斷鏈;注意力不集中致使動作偏差沒效率→心與技術同時斷鏈。因此,從能量的觀點來理解訓練的目的在於「化解衝突,使能量在上述的軌道上順暢流動。

    ● 從名詞定義來理解「意志力」(Willpower)。

    意志力很重要,但不能只強調意志力;就像體能很重要,不能只練體能一樣。「意志力,並非心志訓練的一切。」已故的身心學老師摩謝.費登奎斯(Moshe Feldenkrais, 1904-1984)在《動中覺察》中的這一段論述,可說明理由:「大多數擁有強烈意志力的人(有許多人是僅為了鍛鍊而鍛鍊意志力),相對來說也是能力(技能)比較貧乏的人。因為懂得如何有效運動的人,行動時是不需要太多準備的,也不會大費周章。相反的,擁有強大意志力的人,傾向於使用過多的力氣,而不是較有效率地使用適當的力氣。」(頁88)

    ● 認識「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關係

    我 =顯意識=馴馬師
    自我=潛意識=野 馬

    若要把馴服野馬的方法分成兩大類,可以分為「驚威並施」和「輕聲馬語」兩種。前者在碰到野馬時會不斷地嚇牠,用鞭子打牠,以表示我是老大,你是次等生物要聽我的話,有一種上對下的關係。嚇牠牠會一直跑,一直很緊張,所以不久後就累到精疲力盡,此時馴馬師趁牠無力反抗後就可以把韁繩安上去、騎上牠,這種方式的確有效。過去我也是這樣訓練,「我」這個馴馬師常逼「自我」臣服,跑不到就再逼「自我」撐下去,直到「我」馴服了「自我」。

    「輕聲馬語」式的馴服方式比較花時間,先慢慢接近野馬,距離控制在不會有壓迫感、不會嚇到牠的位置,一天、兩天、三天……逐步慢慢靠近,直到取得牠的信任,可以靠近牠不會想逃跑,甚至可以摸摸牠,或騎上牠。要去任何地方時,雖然是馴馬師在控制方向,但兩者之間會有夥伴關係的默契,不會刻意強迫要求。

    馴馬師和野馬的關係,在「驚威並施」系統中屬於上對下的關係;在「輕聲馬語」系統中屬於平等的夥伴關係。訓練時我們很容易是用命令的方式來指使自己的身心(包括潛意識)去完成特定的任務;若能變用輕聲馬語式的訓練模式,花時間去馴服各種訓練或比賽目標,並在訓練中平等對待「自我」,有助於減少內在衝突,讓訓練少點痛苦,多點幸福,也更能持久。

    ● 從「和解」的觀點來看待訓練。

    當然,訓練不可能完全沒有痛苦。感覺和感受都是兩比的,「痛苦」有助於讓我們認識「輕鬆」是什麼。比如說上個月的課表開始有八趟八百公尺的間歇,教練要求每趟要跑三分鐘(配速是每公里3:45),第一次訓練時就可以完成,但非常痛苦。痛苦代表衝突很大,有可能是高強度的體能跟不上,或是力量應付不來,也有可能心理因素……是技術知覺無法適應3:45/k 的落下角度,那個速度的失重太快了,潛意識底在抗拒,外顯的結果就全身緊繃、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相同的「心理影響生理」的經歷大家在坐雲霄飛車時也會有,當飛車快速墜落時,失重太快到超過自己的舒適圈,它就會引起全身緊繃、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但練到第三次,痛苦感已大幅下降,甚至最後兩趟還可以加速,除了體力的進步之外,也有可能是內在的和解造成的,好比同一臺雲霄飛車坐了三十次,每一個過彎和下墜你都很清楚了,身心也都適應失重的感覺了,潛意識覺得沒有壓迫,下命令去坐雲霄飛車的顯意識就會逐漸跟不想(害怕)坐雲霄飛車的潛意識達成和解。

    ● 案例說明「練心」與「科學化訓練」的關係。

    用PB配速區間的概念說明間歇訓練的速度該怎麼訂。簡單來說,要訂得比該項PB的速度來得慢,但要慢多少?這是個核心問題。在KFCS科學化訓練的邏輯裡,我們應該要去把跑者課表中的配速區間給計算出來,這個配速區間應該是在跑者的舒適圈外圍,他能跑得到,而且有助於開發他目標距離速度。影片中有舉數據說明。

    ● 從「適應輕鬆」的觀點來重新認識間歇訓練。

    訓練有痛苦是一定的,但不能一直痛苦,要用各種訓練法來幫助運動員從痛苦的衝突中逐漸和解,使「心→體能→力量→技術→心」之間的能量順暢流動起來,用另一種方式說,有時要先退一步降低配速來訓練,或是使同樣配速下感覺愈來愈輕鬆,感到輕鬆後要再停一下,別急著再加速,使同樣的配速和輕鬆感下再適應一段時間,待確實在這個配速下「適應輕鬆」後,再來調整強度。通常,此時的進步已經發生。

    --
    KFCS 跑步、游泳與自行車教練的培訓班在前兩年已在台灣各辦了一梯次,今年(2021年)八月將在台灣開辦跑步教練培訓第二梯(加上大陸是第三梯),下面是課程大綱與簡章,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簡章。

    #課程簡章:https://lihi1.cc/h4xVj
    #公益名額: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w/bd/1280

  • 知覺障礙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6 23:40:15
    有 419 人按讚

    第二堂課
    翻转僵局的勇氣
    楊蓓老師演講
    20/06/2021
    2:30 p.m. – 4 p.m.
    馮以量記錄


    #這是一篇百分百還原記錄
    #完全是給楊蓓老師忠實粉絲們閱讀的

    這堂課,有點難整理。這週內,我足足整理了三回。因為要認真聽及思考,才能聽懂老師說的話背後有一個很立體的脈絡。

    這是老師自己省思生命的思考脈絡,她表達出來,無非就是希望我們省思屬於自己的生命。 做完這個紀錄,我要開始寫一篇屬於自己的日記,做我自己對生命的省思。

    如是我聞。如是我記。

    #開始了

    1. #了解執著與堅持之間的差異

    回頭看看過去,也看看現在,這幾年其實比以前更忙碌了。自己年紀大了,有很多事情有點著急,覺得能夠多做一些就多一些,才不會感覺浪費生命。所以就不知覺就會讓自己愈來愈忙。

    我之前曾有過傳承的念頭,我對於心理輔導、心理諮商以及社會工作的專業,我這些年教過的學生們,我其實會希望有一種傳承的念頭。就覺得一路走來,雖然沒有走得像別人想像得這麼好,可是自己心裡有數,這些傳承的念頭其實是可以讓我的學生們可以省一點繞彎子的機會。那個時候,我其實有很強烈傳承的心情。那個時候,而我也做了一些事情。

    可是,在那個努力的過程當中,我很努力的想要把自己做好;可是經歷了自己體力不足,雖然心力還足夠。後來因為大環境的變化、專業文化整個趨勢,讓我有一些反思。反思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而這些做的事情,會不會很像唐吉柯特自己拿了一個破矛然後對著風車,在那邊叫囂。所以在那個階段裏頭,我重新檢視自己以及環境(尤其是專業環境)。

    回頭問我自己:“這是我要的嗎?”

    這個檢視的過程裏頭,我覺得讓我釐清了什麼東西是執著、什麼東西是堅持。

    在這歷程裡面,我發現我自己,我發現我的堅持其實是讓我身邊的人,讓我周圍跟我有關係連結的人,可以都因為我的存在,而能夠有所助益、有所幫助。

    可是,我問回我自己:“那我一定要在這個專業裡面嗎?我在專業裡面,特別是我自己教書幾十年的經驗裏頭,我其實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這無關乎是否成功、或者是否可以名利雙收。

    一直這樣堅持下去,當我到了60歲,我發現當初我的確對這個專業有很強烈的承諾。這承諾與我的堅持是有關係。我也發現這裏頭有一個連結,我站在我自己過去的經驗,站在自己過去投入的角色上,來看待我自己的專業堅持。

    所以,#我有一個領悟,#我問自己真的有必要那麼堅持嗎?

    我發現我對自己專業裏頭的人,我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我知道這些人,他們會去第一線面對需要幫助的人。

    我覺得我的情感是在於我希望這一些跟我有過連結的人,他們在第一線去接觸需要幫助人的時候,他們可以有一種裝備。那個裝備是讓他自己的能量可以源源不斷出現了,而不是要常常去靠我懂了這個技術、我拿了那個證照,好像才會有安全感。

    當我有這份發現的時候,我終於明白我這麼多年來的堅持,其實是來自於我非常非常憐惜我身邊這些跟我同行的人。因為我自己在這個行業裡面,我知道這裏頭的辛苦,我也知道這行業裏頭的殺傷力。所以我希望我這些學生們,以及曾經跟我有過緣分可以連結的人,當他去面對弱勢的人時候,他自己是可以有一個關關難過,他關關還是可以過得了的。

    有了這樣理解後,我漸漸才明白 #原來這個堅持裏頭,#有我自己的情感、#有我自己的使命。所以這也為什麼我後來接觸佛法、禪修,我沒有什麼覺得我這樣的一種跨領域是不妥的事情。我自己將它看成是觀念上的“打通”。

    所以這樣下來以後,我覺得我就不再堅持。因為在那個領悟當中,我明白了在那個階段裏頭是一個執著。

    所以執著和堅持這兩件事情,#當你今天不明白自己為何要這麼用力的時候,#它可能是一份執著。可是當你越往深處去理解,你自己為什麼要這麼黏在那件事情上,或是那個使命上的時候,我也曾經在這個過程上問過我自己:“如果我今天沒有做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我會怎麼樣?我會懊惱嗎?我會痛苦嗎?”

    我也接受。

    有時候,我看到我自己的學生,在職場上,面對助人專業不可掌控的殺傷力的時候,我會心痛。然後,我也會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內,我能夠幫得上忙的地方,我去幫忙。

    #我知道我的情感上的確有執著的地方。因為被我學生幫助的人,我反而沒有把他們放在第一優先。然後,我把我的學生們能夠全身而退,這件事情當作第一優先。我發現這個是一個執著。在當時我不認為那個是一個執著,我會說那個是堅持。

    可是這個裡面我就發現之所以它會執著是因為這裡裡面有我的情感所在。我不否定這種情感的連結,這種心痛的感覺。可是我知道,那個是我的執著。

    我可能不一定真的放掉那個執著。因為我想到現在,我還是想要當我的學生需要的時候,我還是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內,我能做的還是會去做。可是,因為我明白這是我的情執的一部分。所以,我不會太要求自己。我只能夠說,我把我能做的,都做到了。我寧可在一個範圍更大的堅持上,去擺放我自己的目標。

    這樣子一個轉變,讓我開始去區分堅持是什麼、執著是什麼。對我來講,它不是一個固定的答案,它可能是一個逐漸在進行省思的過程。在這種情況是,你會發現自己自在很多。因為其實時時刻刻的反思、覺察,和自己對話,這是我的執著呢?還是我的堅持?

    這個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

    #當執著的時候,#這裡面有很多是為了要滿足自己的部分。我不否定,我需要去滿足別人。我也不否定我需要去滿足我自己。可是當這裡面有一些成分是我其實是要滿足我自己在在情感上的時候,我就會把自己放鬆。

    當我把自己放鬆的時候,我就看見,原來我就是有那麼一個有情感的人。#人活著有情感這件事,#我覺得是可貴的。

    我覺得我珍惜這份可貴,而且我也去做我能做的事情。可是不是我所有的力氣都要放在這裡。

    執著和堅持,不但是一個交錯進行的元素,而且是讓你時時刻刻去分辨事情。我目前在做的,而且我認定的,是不是真的是我想要的?這個部分,其實,我覺得是我年紀大了以後,自己其實覺得我自己也很珍惜。

    人年紀大了,體力有限。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優先順序,所以那些事情盡多少力,而且盡力到什麼程度,可能都需要盤算。

    ****
    ****

    2. #如何符合社會的規範而形塑你自己

    用我自己已經進入中老階段的省思例子來說,你會發現我們的僵局,其實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建構了。

    因為在年輕時想辦法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這件事情,絕對不會有人和你說,你錯了。特別是年輕的時候,這些角色的形塑,這件事,其實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的。

    如果你沒有經歷過這樣子努力讓自己 fit in 那個社會角色的期待的時候,其實我們很難在這個社會上逐漸的爭取到你可以生存下去的資源。

    當你如果把儒家的規範當作你的生命其中一個方向的時候,我覺得儒家的確幫了很大的忙,可是這個過程當中,如果我們從佛家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當中也是我們的習性。不僅僅只是上輩子帶來的,還要這輩子被 shaping(形塑)。

    其實我們每個人看到過往的生命歷程的時候,在按照社會要你走這條路的時候,我們不知不覺的,走上一條讓自己覺得是對的道路。

    說的好聽就是形塑,說的難聽一點,它就養成了你的習慣,造成你的舒適圈。

    因為你今天不這麼做,你就不會跟被人一樣。你會跟別人不一樣,這個不一樣裡面,會帶一點貶低的味道。

    像以前的人啊,當你是一個左撇子的時候,你吃飯的時候,人家一定會說,嘿,你坐這一邊去,因為你是左撇子。

    這種事情的發生其實層出不窮。都是一些小事,#可是就是在這些小事當中,#一點一滴、#一點一滴,#我們開始建構我們對世界的觀感,#包括要把自己塑造成什麼樣子的人。

    怎麼樣可以努力把自己做好這件事情,我會說:“我們前半輩子,真的都非常用力。 用力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別人心目中還不錯的人。這一個過程,幾乎每一個人都走過。”

    可是等到它變成習以為常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被形塑成那個樣子。

    那個時候,#你會發現你的舒適也在這裡。#你會發現你的自在也在這裡。#因為如果你是成功的話,#你就會真的能得到某種程度的自在。 可是,#當社會的規範,#當眾人的期待 #跟我們自己格格不入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痛苦了。

    #所以我們為何有這麼多人,在生命歷程當中,#哭著喊著要做自己。

    其實是因為前面形塑的過程所造成的,往往我們是不知不覺的。

    我剛剛用了兩個詞,一個是舒適、一個是自在、然後又加上格格不入。 那個格格不入,只會讓我們更用力、更努力。那我們從來沒有機會想過,那種喊着要做自己的聲音常常是很微弱的,因為外在的社會的期待其實是非常非常強大的。

    那在這樣的情形下,#什麼樣是一個好人,#什麼樣是一個合適恰當的人的這件事情,#其實一直不停的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扮演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驅動力。借著這個驅動力,我們可以讓我們自己,逐漸的做到我們認為一個我們認為理想的狀態。

    可是你也會發現理想狀態裏頭,我們面對這麼多格格不入的時候,事實上,是挺辛酸的。

    ****
    ****
    ****

    3. #尋思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不管你是面臨到那些重大的創傷、重大的挫敗,或者是只是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累積,你會看到這個裡面,人真的是活在那個僵局裏邊。可是那個僵局呢,常常不容易讓我們打破,或者是把它們給消融掉。

    所以,才會有很多的人在中年以後,開始有很多的反思、很多的追尋、或者是有很多的挑戰。 挑戰自己,挑戰或者追尋一些不一樣的路徑。

    那我相信很多的心理工作者,也是在這個時候進入心理輔導領域來。希望自己在裡頭當中得到釋放也好、肯定也好。也幫助跟他一樣的人,可以從中得到釋放跟肯定。

    這樣子的歷程裏頭,#你會發現做自己的時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困難是你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哪一個樣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這個地方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當然每個人都會有一些不同的定義出來。

    可是,對於一個助人工作者來講,想要是一個稱職的心理工作者來講,對自己的要求,我相信相對有更嚴格一些。

    那,我這邊要說的事情是,其實我們在前面形塑的過程當中的時候,我會說,這個路其實不是白走的。而是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的時候,你走過的路,它都會成為你的鏡子。

    所以人在自己曾經走過的路上去尋思,去回憶、去整理的時候,特別是你的整理愈來愈多。你會發現你的記憶,也會愈來愈多。

    因為我們的記憶,常常都是有選擇性的。#當你的整理愈來愈多的時候,#你才能夠漸漸看見一個比較整體的自己的時候。#當你漸漸看見一個比較整體的自己的時候,#你才有能力回頭問自己:“那,我是誰?”

    #其實這個整理自己的過程,#其實是要看見自己過去是如何被困在一個僵局裏頭。

    那,看見了,而且是深刻看見的時候,那個會是一個轉機。那個轉機也常常會是一個當我們有一個看見完整的自己的時候,我可以重新出發了。

    那個時候,我們才會有比較多的材料,來告訴自己,我想要的路,往後我的堅持是什麼。 我過去的執著是什麼。

    當然這個東西沒有辦法,告訴你說我現在發現的堅持,可能我十年後,又覺得那個是執著。其實這個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我覺得無所謂。

    人在不同的階段,你有看清的歷程,有一個可以深刻反省你自己的歷程的時候,這個你得到的答案,那一定是當下你自己覺得最心安理得的。

    這個心安理得的部分,會讓你的心裡頭很踏實的去做你所謂的自己。而這個東西是不會停留下來的,而是一直不停的往前走的。在這個不停的往前走過程裏頭的時候,你也就漸漸地,可能又發現自己的執著。

    這個時候,你可能又有一些新的省思會出現。那這個時候,你再來統整你自己,然後再來把自己再看一邊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可能又有新的堅持出現。

    我覺得這就是生命有趣的地方。這個有趣,我覺得比較關乎在一個,#人他對自己是不是真的要建構一個他自己比較喜歡的自己。這樣子的一個過程裏頭,他的建構裏頭,#他自己是不是心甘情願去做。

    我會這樣講的原因,是因為其實我也發現我們很多助人工作者,對於這個自己能夠助人這個件事情,有著一種,剛開始,你會覺得這是一種使命感。因為助人為快樂之本、助人為善啊。

    也就是在我們整個社會道德上來講,它真的是一個美德。可是今天你在助人的過程當中,如果你沒有真正回頭去看見你自己,其實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的人的時候,我們去助人的時候,就很容易掉到那一個助人的陷阱裡面。


    這也就是我書上講的那個光環。

    ****
    ****
    ****
    ****

    4. #省思助人者的光環 #避免掉入助人光环的陷阱

    其實我碰過很多這樣的人,帶著自己生命當中的一些印記,然後想要投入助人的工作。可是在投入助人工作當中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一個滿足,其實是一個彌補自己對於自己不足的部分的一個肯定。

    這個東西,我覺得以前我會說這個東西不為過。為什麼? 畢竟我們這個社會它是一個可以相互往來,可以你幫助我、我幫助你的社會。

    所以在這樣的互動下,可是這裏頭有一個很細膩的東西就是,當我們對於自己的堅持與執著沒有一個深刻的反思的時候,這一個助人的光環會讓我們反而掉到五里霧中。

    我們可能會有很好的技術、我們可能會有頭頭是道的說法、然後我們可以有相當程度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可是我要說的是,我想我現在要講的這個東西,其實是從我一開始所說的我關懷我的學生,還有關懷我周邊的人, 他們怎麼樣可以在面對第一線需要幫助的人的時候,至少自己是不會被傷害的很厲害。

    在這一個出發點上的時候,我們再回頭來看這個助人的光環陷阱的時候,這一個陷阱有時候會讓我們跳過了自己對於自己的,不管是覺察也好,省思也好;#跳過這個部分的時候,#你會發現那個助人的光環會讓我們覺得我們有一個很虛假的自我價值感。

    #而那個虛假的自我價值感,#常常也就會在你的執著與堅持之間,#混淆你的視聽。

    這個部分其實是,一個比較隱藏起來,然後我們有的時候不太去願意去面對的部分。因為不管怎麼樣,今天在一個社會當中,你今天如果成為一個專業助人者的時候,它是一個行業、它也是一個專業、然後它又是一個符合社會美德的行業。

    那這樣子的情形,會讓我們因為在那個裡面的能力,於是讓我們有某種程度的滿足的時候,這樣子的東西會讓我們反而障礙了我們跟人之間的一個直接的連結。

    這一個東西其實是一個,我會說,這是一個我們的陷阱。#因為助人工作這一件事,#我一直把它當成是修行來看待。

    ****
    ****
    ****
    ****
    ****

    5. 結語:#持續省思在堅持與執著里头的自己就是翻轉僵局的勇氣。

    所以今天我們從前面來講,執著跟堅持的差異。然後到你今天如何去符合社會的規範,形塑你自己。然後,到你回頭來尋思你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然後到,你今天成為一個助人工作者的時候,#你如何來面對你服務的對象,#而這個裡面,#你如何看待你自己,這件事情上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一連串下來:如果這個功課沒有做的踏實的時候,那個助人的光環,它就很容易被放大。

    當它被放大到某個程度的時候,它不但會形成在專業上的瓶頸、也會形成一個我們自己在看待我們進入老年的時候的一個限制。

    為什麼呢?因為專業上的瓶頸,我想這個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因為不管是你的投射也好,你的移情、反移情這些東西,它都會可能發生。那這個東西將會是你的專業上成長的瓶頸,我覺得這個都無可厚非。一定很容易就理解了。

    可是他怎麼樣會變成你進入老年的一個困境?其實是因為,我先說一個例子。

    我在道場裡面發現的,特別是在佛教的道場裡面。幫助人這件事,是有credit。然後,可是道場有道場的規則,所以在道場裡面,它其實也是一個小社會。

    在這樣的一個小社會裏頭,當它用這樣的規則去運作的時候,它也會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所有在整個社會里結構裏頭都會產生的現象。這個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我們常常會把宗教道場視為一個神聖的場域。那這樣的一個神聖的場域裏頭,跟那個所謂的助人的美德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那這樣子的相輔相成裏頭,我們很容易就會用一個可能是宗教的立場、也可能是助人的立場,然後很自以為是地去把我們認為好的、我們認為自己覺得對的事情,框在別人身上。

    那,這樣子的一個事情,說實話,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挺粗糙的。因為,任何人來到道場、甚至任何人來到我們這個心理輔導的單位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其來有自。

    那這樣子其來有自的人,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讓自己作為一個助人工作者很清晰地去看見自己如果有某些執著點,特別是對宗教的執著點,特別是對道場的執著點;你就會用一個自己的姿態,去面對這些可能跟你不是同卦的人。

    這個點上,其實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需要自己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觀點從哪裡來。

    其實我們今天不管愿大、還是小;我們都會對於此時此刻的時空,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責任的。包括助人工作者。

    #可是這裡面我們要如何能夠很有自信的說出自己的觀點,#那個背後,#其實就有我們自己認定的堅持是什麼。 #你怎麼樣看待自己,#然後你怎麼樣看待你的服務對象。

    這些東西,它都源自於你自己這個人對於你的信念、你的世界觀是什麼。你對於這整個社會,你的社會觀是什麼。如果這些東西,它漸漸地可以在你的腦子裏頭擺脫掉過去整個社會對與你的形塑。

    有的時候,不一定是擺脫掉,#而是你有更深刻的看到的時候,#這個時候你才能夠真的產生出來一個你要怎麼去應對這個社會及這個世界的立場。

    當這個立場出來的時候,那個會是你的堅持。

    因為在那個堅持裏頭,你對於自己、對於生命當中其他的人、你對於這個社會、甚至於你對於這個世界,你都有了一個立場。清楚,而且你知道你的先後順序的一個安定。這個安定的出現,我會覺得那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堅持。

    所以,所謂的自在是什麼,#那個自在是你清楚自己的立場。

    #你清楚這個環境是怎麼回事。於是呢,你也很清楚的知道,我要在這個裡面要發揮的堅持是什麼?然後我在這個地方盡力就好了。於是這個盡力可能會隨著你今天精神狀況比較好、體力比較好的時候,你就可以多做一些。

    如果今天你人的狀況不太好,你不能做的這麼多,那就少做一些。因為一個限定的狀態,一個穩定的狀態,會讓我們對於變動的事情,包括自己自身變動的事情,它都會有一個更寬闊的空間,來讓你自己可以變動。同樣的,你也可以有一個寬闊的空間可以來讓別人也一起變動。

    這個時候,我覺得人在沒有開悟之前,能夠有這種的生命態度,到老了,可能都還可以活到很開心。我想這也是我對我自己的期許。

    所以我身邊的一些朋友,跟我同輩,常常笑我:“楊蓓你看你幾歲了。到現在都還在幹這些事。”的時候,我也會停下來問自己,為什麼把自己搞得這麼忙?

    以前的急迫感,其實沒有了。

    #因為我不覺得人的一生當中,#他得把他所有的事情都做完。

    依我自己對我自己的了解,我是一個好奇心奇重的人,然後對一些事情,當我有興趣的時候,我就是會一直不停的想辦法去了解。

    那我在想,我這一輩子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了解到。所以呢,我能夠玩到什麼程度,就玩到什麼程度。

    可是,我清楚我自己的立場,我清楚自己的堅持,我也時時刻刻檢查我的堅持裡面是不是有執著?

    如果有的時候,我就調整一下。然後,可是呢,方向不變。這樣的時候,我想我就,活得忙碌,還挺自在的。

    所以這個僵局這件事情,其實不是不能突破,不是不能翻轉。

    那個翻轉的鑰匙,其實是在自己的身上,你能不能夠為自己找到一個穩定的立場,一個看得更清楚的堅持。

    我想有了這些的時候,人,安定下來了,一步一腳印。能走多少,算多少。而我自己呢,還在走著這條路。

    我覺得能夠有機會跟大家分享這個心路歷程,我覺得對我來說也是一次整理的機會。 人在反思的時候,總是有收穫的。

    我也希望我自己的反省,帶動你自己的省思。 好嗎?

    #楊蓓老師演講
    #聽了滿心感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