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矣注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矣注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矣注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矣注音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4萬的網紅李開復 Kai-Fu Le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創新工場AI工程院王詠剛院長的第三篇AI教育遊戲。家長快收藏!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半輕人(ban-qing-ren),推薦關注。 ………………………………………………………… 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 之前寫過兩篇《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很久沒更新,倒不是因為這段時間不陪非非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昨日我在節目中提過郡守二千石,刺史八百石。趙博話那個字應該讀「擔」。我話我會讀「石」,但在節目中我也沒有再詳細講。今日我詳細講讀「石」音和讀「擔」音的分別。為何我認為讀「石」。康熙字典注音是石,清朝語言學家都是注「石」音。石字俗音是「擔」。很肯定漢朝時是讀「石」那不完全是「石」音。《後漢書》《法言》...

  • 矣注音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1-07 11:12:31
    有 303 人按讚

    創新工場AI工程院王詠剛院長的第三篇AI教育遊戲。家長快收藏!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半輕人(ban-qing-ren),推薦關注。
    …………………………………………………………

    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

    之前寫過兩篇《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很久沒更新,倒不是因為這段時間不陪非非玩遊戲了,主要是其他事情太忙,很少有時間坐下來把思路和文字整理好。

    頭兩篇文章基本是從遊戲出發,首先要好玩,然後才是讓孩子從中悟到一些可以積累下來的東西。兩篇文章的連結:

    《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一)》
    https://mp.weixin.qq.com/s/xWjmiWKRa4OOpJ1EFZrJdA

    《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二)》
    https://mp.weixin.qq.com/s/mt_meqxB4DjOWj2msSIO5Q

    ▍費曼的“末世”假設

    第三篇打算從一個假設開始講起。費曼(Richard Feynman)在他的《物理學講義》中說,“假如由於某種大災難,所有的科學知識都丟失了,只有一句話可以傳給下一代,那麼怎樣才能用最少的辭彙來傳達最多的資訊呢?”費曼這個假設很科幻,可以和阿西莫夫關於《銀河百科全書》的假想類比。費曼自己給出的答案是,“所有的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

    切換到兒童教育領域,其實也有一個類似的假設值得思考:如果因為某種極端情況——比如我必須隱姓埋名去研發秘密武器對抗外星人——我即將和孩子長期分別,只能給孩子留下一句話。怎樣才能用一句話,把家長想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受益的經驗或知識講清楚呢?不知大家心裏想到的是哪句話?我自己呢,最想跟我們家非非說的一句話是:

    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沒有什麼千秋萬代,也罕有什麼絕對真理;人,最好學會自己判斷。

    坦白講,這句話小孩子很難聽懂。

    這世界上,有三件事最適合懶人:絕對的價值觀,武斷的思維,從眾的態度。

    我們年輕時,不也喜歡用非黑即白的方法去看待整個世界嗎?看個電影,我當年非要問大人,這電影裏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中學時朦朧看見愛情,總覺得幸福的愛情就如天堂一樣全無瑕疵;稍有些歷史觀念時,一會兒覺得英雄與惡魔才是歷史的主角,一會兒又覺得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說法無比正確;初入職場做碼農時,還習慣性地用黑白二元論評價某種編程語言是絕對好的,某種操作系統是絕對壞的……

    孩子容易被“懶人三件事”裹挾著走,我們就有義務時不時提醒孩子,這世界並不是那麼簡單。陪孩子玩遊戲,跟孩子聊天,或者回答孩子提問時,就是我們潛移默化讓孩子體驗一些類似思維方式的機會。就算以後孩子仍缺少辨識力和判斷力,他們至少會知道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用同一種方式思考問題。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

    我當年在北大聽過些文史課程。有位文科老師經常用誇張的字體在黑板上寫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八個大字。他是想提醒我們,文字、音韻、訓詁乃至詩詞歌賦、天下文章,都會隨著時間、地域變化而改變。倘若連這個基本道理都不懂,非要把此時此地的東西,生搬到彼時彼地,肯定會栽跟頭。

    非非喜歡各種帶有文化、歷史意味的東西。這就給了我很多機會,來提醒他幾千年裏隨處上演的時移世易,滄海桑田。比如,有時候看見相聲或電視劇讓大宋東京汴梁的人說河南話,讓秦皇漢武說陝西話,我就會告訴非非,這東西當笑話聽聽可以,千萬不要認真。認真來說,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李白杜甫,他們的講話如果有錄音流傳,今天九成九的人是聽不懂的。

    非非不信。我就拿他早已背熟的詩詞舉例子。比如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按照《漁歌子》的詞牌,“飛”、“肥”、“衣”、“歸”這幾個字押韻。可用今天的普通話讀起來,衣服的“衣”字顯然和其他幾個字不押韻。我跟非非講,人們說話的語音,每隔百十年,就會有非常顯著的變化。張志和這首詞作於唐代,離現在一千多年,每個字的讀音幾乎都與今天的普通話有巨大差異。古時押韻的一組字,到今天就不一定押韻了。

    非非很好奇地問,那我們該怎麼知道古代人是怎麼說話的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就算是語言學家或古漢語專家,也未必能用兩三句話講清楚。但如果只是想給小孩子講明白其中的基本道理,倒也不需要搬出《漢語語音史》之類的大部頭。往前倒數一百年,清末民初人們說話的錄音甚至錄影還能找到一些。比如B站可以找到《清朝人的普通話是什麼味兒》(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050107,視頻裏其實都是民國時的錄音錄影片段)。把這種視頻、音頻放給小朋友聽,效果立竿見影。小朋友很直觀就可以明白,短短一百年,口語語音就會有非常明顯的不同,更別說上千年的變遷了。

    再上溯到唐宋乃至秦漢,那時錄音錄影技術還沒發明,當然沒法直接知道古人說話的語音。但我們仍有辦法“猜測”當時每個字的讀音。這裏沒必要講聲韻學的知識。為了跟非非講解語言學家是怎麼猜測古代讀音的,我舉了數獨(Sudoku)遊戲的例子。難度低的數獨遊戲,留白的格子很少,比較容易根據規則和周邊數字猜出答案。難度大的數獨遊戲,留白的格子很多,猜起來要複雜一些。

    猜測漢語古音也類似。我們有一套從漢語發展中總結出來的規則,也有很多有用的提示資訊,比如古詩詞裏互為押韻的韻腳,古代韻書對漢字讀音的分門別類。提示資訊越多,我們的猜測就越有可能接近真相。提示資訊越少,我們的猜測就越像是一廂情願的假想——但每種假想仍需符合規則,至少要能自圓其說。

    猜唐宋音相對容易些,因為提示資訊很多。要猜先秦兩漢音就難不少,因為資料太少。上面提到“衣”和“飛”押韻,這情況不僅在唐朝如此,在先秦的《詩經》中也是如此。《詩經·柏舟》中有這樣的句子: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王力《詩經韻讀》對《柏舟》三個韻腳的注音分別是:微(miuəi)、衣(iəi)、飛(piuəi),微部。這樣的注音未必就能反映先秦語音的真實情況,但已經是語言學家對古代漢語的一種能自圓其說的“擬音”了。網上有不少有趣的錄音,是現代人根據語言學家的擬音體系來模仿古人說話、吟詩的記錄。作為娛樂目的,這些錄音可以放給小朋友聽聽,讓小朋友直觀地感受下語音隨時間而產生的巨大變化。但千萬不要告訴小朋友那就是真正的古音,因為無論是擬音體系還是播音者對擬音的理解,都未必完全準確。

    說到押韻,人們天生就對押韻的句子有感覺,小孩子也不例外。非非小時候就會偶爾說出些押韻的句子,比如“我要吃飯/吃個雞蛋”,然後下意識重複並咯咯大笑。到一年級開始學拼音時,我就有意跟他講些押韻、對仗的小知識。我們倆經常口頭做些末字必須押韻的“打油詩聯句”遊戲,或者完全不講究平仄和工整的“對對聯”遊戲。這些小知識和小遊戲對培養孩子的漢語語感和基本語言素質肯定是有幫助的,也正好能和他們旺盛的創作欲關聯起來。

    比如小孩子都喜歡傳播、創作打油詩,也喜歡用童謠編派人、捉弄人。我們小時候就經常唱“某某某的頭,像皮球,一踢踢到百貨樓。”沒想到非非他們學校裏,也唱類似的童謠,而且具體唱詞和我們小時候還有不少區別。和同年齡孩子一樣,非非特喜歡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市井謠諺。他還經常和同學比著用自己的話修改這些惡作劇式的順口溜和打油詩。我覺得,只要不是惡意中傷或言辭猥褻,小朋友們玩這些語言遊戲,並沒有什麼不妥,這本來就是童年時光的重要部分。

    有一天,非非回家唱道,“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夢見機關槍,嚇得尿褲襠。”我就問非非,這打油詩是誰想出來的。非非也說不清楚,只知道是在他們班小朋友之間傳唱的。我上網搜搜,果然又查出這童謠的許多類似版本: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夢見屎殼郎,嚇得尿褲襠。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正香。忽然瓢潑雨,急呼兒他娘。起來幹什麼?出門收衣裳。
    ┃ 床前明月光,李白想喝湯,喝了一碗湯,尿了一褲襠。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三更半夜鬼敲門,嚇死路邊過路人。
    ┃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這樣的童謠,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流傳、衍生出許多不同的版本,反映的不也是語言文字“時有古今、地有南北”的變化規律嗎?

    ▍凡爾納愛好者

    非非愛讀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當然,目前更多是用“聽書”的方式。最近一年多的時間裏,非非在某電臺APP的有聲小說欄目裏,先後聽完了《海底兩萬裏》《八十天環遊地球》《神秘島》《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從地球到月球》等五六部小說。這些小說裏,他最喜歡的是那幾位有博物學家特質的人物,比如《海底兩萬裏》裏精通分類理論的孔塞伊(Conseil)。

    因為喜歡孔塞伊,非非也特別願意主動去閱讀、記憶動植物分類知識。家裏幾本兒童動物百科、海洋百科都快被他翻爛了。這種特別喜歡深鑽某個領域的現象,在小朋友身上其實還挺常見的,只不過不同小朋友喜歡鑽研的方向不同罷了。非非深鑽動植物分類知識的結果就是,他現在能隨口說出很多我們根本不知道名字的古生物或當代動植物名字,還大致知道這些生物在分類體系的位置。

    我有時擔心,非非會不會被這些繁冗的分類學知識束縛了頭腦。其實,分類學體系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動植物分類會隨著人們對生物形態認識的深入而不斷更新。特別是進入了基因科學時代後,人們對傳統動植物分類理論又有了非常多全新的認識。另外,針對不同的科研目的,完全可以選擇不同維度對動植物分門別類。可是,我們該如何讓小朋友初步瞭解這些發展的和動態的思維方式呢?

    我和非非玩一種叫“卡片分類”的小遊戲。這遊戲並不強調分類的系統性和專業性,而是強調有沒有新穎好玩,又符合一定邏輯的分類角度。

    比方說,因為非非喜歡動物,我就讓他隨口說出一些動物名字。有一次,他說出了七種動物的名字:大象、座頭鯨、水蚺、烏賊、蟑螂、章魚、鸚鵡螺。這裏面有些動物名字還挺有趣的,比如“水蚺”,我就不太熟悉。非非積極地給我講解“水蚺”的正確讀音是什麼,究竟是一種什麼動物。再比如“蟑螂”確實是非非當時喜歡的動物,他經常莫名其妙地說自己就是一只小蟑螂——小孩子的心思真是搞不懂。不過沒關係,反正都是非非喜歡的動物就行。我把這些動物名字分別寫在彩色便簽紙上,然後讓非非做一個簡單的工作:把這七種動物分成兩類或多類,並告訴我為什麼這樣分。

    不出所料,非非的第一種分類方法就是他熟知的傳統動物分類法。他飛快地把座頭鯨、大象和水蚺分成一類,因為這三個動物是脊椎動物,而其他四個動物,烏賊、章魚、鸚鵡螺和蟑螂,都是無脊椎動物。非常正確。非非甚至還可以進一步告訴我每個動物的細分類別。

    我當然不滿足於這樣簡單的答案。我問非非,這些動物一定要從分類學的大類上才能區分成兩類或多類嗎?有沒有其他的角度可以把它們分開?非非的思維一時還陷在動物分類學的束縛裏,他左思右想,取巧似地想到了一種方法:蟑螂是昆蟲,單獨作為一類;其他的動物都不是昆蟲,合為另一類。

    這真是抄近道的解題法。非非當然還可以把這七種動物分成哺乳動物和非哺乳動物,軟體動物和非軟體動物,等等。但這些方法,不還是圍繞著動物分類學的類目來展開的嗎?

    “你能想像出來的,又奇特、又合理的分類角度有哪些?” 我問非非,“舉個例子,我和你都是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但還是有很多特徵可以將我們倆區分開來,比如我們倆身高不同。”

    聽到這裏,非非開始有了新的思路。稍動腦筋,他就給出了一個出乎我意料的分類方法:這七個動物的名字裏,有三個名字的漢字包含蟲字旁,而另外四個不包含蟲字旁。

    這真是一種有趣的、開腦洞的分類法。我喜歡這樣的思考方式。用這樣的方法,非非一下子找到了好多他以前沒想過的分類角度,比如按照動物的生活空間,把七種動物分成海洋動物和非海洋動物,按照動物的身長和體重,把它們分成大型動物、中型動物、小型動物,按照動物最早出現的時間,把動物分入不同的地質年代,等等。

    分完了動物,我又鼓勵非非說出幾本圖書的名字,然後對圖書做分類。他列出了六本書:《海底兩萬裏》《西遊記》《史記》《論語》《資治通鑒》《毛主席語錄》——我也不知道他當時為什麼列出這六本,只是如實記錄我們的遊戲過程。

    對於這六本書,非非首先想到的是將六本書分成三類,語錄體裁的書有兩本,歷史書有兩本,小說有兩本。這個分類方法中規中矩,沒太多新意。

    我鼓勵非非探索新的分類方法時,非非又做了一次出乎我意料的選擇。他十分肯定地說,《西遊記》和《海底兩萬裏》這兩本小說,是虛構的故事,而其他四本書,講的都是真實世界裏的事情。七八歲的小朋友能有這樣的認知,還挺讓我驚訝的。當然,我不是特別肯定,非非是不是從學校裏知道了“虛構類圖書”的說法。但我還是主動跟非非講,在很多實體或網上書店裏,流行圖書就是按照“虛構類”和“非虛構類”來劃分的。自己的分類法居然與很多書店的通行做法類似,這讓非非很得意。

    接下來,非非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分類界限:《論語》《史記》《資治通鑒》是元朝以前撰寫的,而其他三本書是元朝以後撰寫的。我不太知道非非是怎麼想到元朝這個分界點的。如果要找一個時間點,正好把六本書分成三本一類,那至少得知道《資治通鑒》是宋朝作品,《西遊記》是明朝作品。我不是很確定,非非是不是碰巧說對了分界的朝代。

    非非提出的下一個分類方法是按作者的國籍來分,中國作者一類,外國作者一類。這個思路相對普通些。

    非非給出的一種開腦洞的分類方法仍然是從書名漢字出發的,就是按照書名漢字的個數,將六本書分成四類。這分類法雖然沒啥用,但足以讓小朋友感受到發現新視角的成就感。

    趁著玩遊戲,我也給非非多少講了講圖書分類的歷史沿革,比如劉向劉歆父子的《七略》,後來的四部分類法,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等等。不同地方、不同歷史階段,人們對圖書分類——其實是對人類積累的全部知識進行分類——的認識也大為不同。這也是一種“時移世易”。

    以後,等非非再大一些,這種分類小遊戲還可以延展到更高級的階段。為一個真實存在的知識體系建立完整、高效的分類體系並不容易,其間存在著很多必須處理的歧義問題、多義項問題、多重歸屬問題等等。更高級的知識體系梳理和建構方法,自然也存在著先天的多樣性,必須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來權衡、選擇。

    ▍用選擇與權衡來應對變化

    小朋友看問題容易絕對化。有時候家長跟孩子交流,也習慣性地帶入童年思維,用絕對化的方式講問題。比如我們經常說“上學一定要聽老師的話”,但真遇到了老師教學中不准確的地方,該怎麼跟孩子解釋呢?再比如,我們經常簡單地告訴孩子“氣溫在零度以下時就會下雪”,但若真在生活中遇到零度以上下雪,或零度以下降雨的事情,又該怎麼跟孩子說明呢?生活中為了方便,說些抄近路、省去限制條件的話,當然無可厚非。但孩子成長過程中,還是應該想辦法讓他們認識到,這個世界大多事情是有條件的。一個條件的細微變化,就有可能引起事物本身的劇烈變化。絕對的、無條件的事情是極少存在的。

    另一方面,小朋友也較少理解什麼是事物或條件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比如非非三歲多時,有一次在臨睡前提出,他既想睡到自然醒,又想第二天起來看日出。可如果不叫他,他是無論如何也沒法在日出前起床的。我們建議他二選一,或者看了日出再接著睡,或者放棄看日出,他就覺得我們是在欺負他,大哭大鬧起來,甚至吼著要“讓太陽晚出來一會兒”。看日出和自然醒不能兩全,這種事物相互影響,需要權衡利弊做抉擇的事情在生活中有很多,小朋友們需要的是習慣它們而不是厭惡它們。

    有時候,我會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小問題,主動讓非非做一點選擇或權衡。比如,假設非非要在學校的跳蚤市場上銷售自己用彩色瓦楞紙折的小玩偶,玩偶的定價越高,預期的銷量就越少,玩偶的定價越低,預期的銷量就越多。那麼,非非該為自己的玩偶定什麼樣的價錢,才能取得最大的銷售收入呢?這問題和我們在第一篇中講過的極值問題,擁有類似的數學核心。比如,我們可以人為設定,玩偶的銷量和價格之間的關係是:

    銷量 = 10 - 價格

    於是有:

    銷售額 = 價格 x (10 - 價格)

    這就還原成了周長為10的矩形,其面積在什麼情況下最大的極值問題。當然,其他類似的數學模型也可以建立銷售額和價格的關係。但具體採用什麼數學模型或什麼函數不重要,非非只要在數值計算的層面上,能用1到10這樣的簡單整數代入計算,然後觀察結果的變化規律就行了。數值計算很容易發現,在1到10的價格區間裏,既不是價格越低銷售額就越高,也不是價格越高銷售額就越高。非非必須從觀察數據出發,選擇出一個合適的價格,以獲得最大的銷售額。

    還有一個更直觀也更有趣的場景是攝影。現在的孩子很小就能拿手機拍照。而拍照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參數、做各種權衡與折中,以得到最佳效果的過程。有空的時候多陪孩子玩玩攝影,既可以讓孩子體驗不同條件對拍攝結果的影響,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嘗試創作過程裏的選擇和權衡。

    比如在iPhone手機的缺省相機程式裏,就算不去精確控制拍攝參數,我們也必須針對拍攝對象,選擇是拍“照片”“人像”還是其他模式。這選擇很簡單,其中也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可以讓孩子體驗。比方說,小朋友嘗試幾次之後就很容易知道,用“人像”模式拍照,iPhone或其他主流手機都會對目標周圍的背景進行虛化,以突出人物主體。這其實是用演算法模擬了專業相機在大光圈時的淺景深效果。

    但是,影響照片景深大小的,只有光圈(或用人像模式模擬大光圈)這唯一的因素嗎?當然不是。我們可以指導小朋友用普通的“照片”模式做一個小實驗:把手機移動到距離要拍攝的主體特別近的地方,用手指觸碰取景螢幕上的目標主體以保證對焦正確,然後拍下來的照片,就會呈現類似大光圈時的淺景深效果。

    從這樣的小實驗裏,小朋友完全可以總結出,影響照片景深的不止有一個因素。相機鏡頭距離前景目標的距離,也可以用來控制照片的景深。

    拍照過程中,有很多可以設置的參數,他們交叉影響著諸如景深、曝光度、噪點數量、清晰程度等各種結果。這些參數,完全可以放開手讓小朋友自己去體驗、摸索。這種遊戲的目的並不是教小朋友學習專業攝影,而是讓小朋友從玩照相中體驗到條件與結果之間動態、複雜的因果關係。

    在iPhone缺省相機程式裏,點擊取景畫面,然後用手指移動黃色方框旁邊的小太陽圖示,可以直接改變照片的曝光程度,有意得到過曝或欠曝的圖片,或者在手機的自動測光給出的結果過亮或過暗時手動修正。如果用手指按住“照片”“人像”這一行的模式設置按鈕,往上輕輕一劃,還可以拉出更多可以控制閃光燈、夜景模式、實況模式、畫幅、濾鏡的按鈕來。

    我經常鼓勵非非在手機相機程式裏隨便嘗試,讓他自己體驗對照片結果的不同控制手段,然後再鼓勵他用手機相機做各種自由發揮式的“創作”。這種創作更像是遊戲,不追求結果是否好看,只是讓小朋友盡情體驗變化的樂趣。

    對大一點的小朋友,如果有機會向他們介紹專業相機曝光所依賴的“光圈”“快門”“ISO”這三個神奇的參數,那會是一個更有意思的體驗選擇與權衡的遊戲。簡單說,影響相機曝光的“光圈”“快門”“ISO”三個參數構成了一個互相牽制、互相依賴的“神奇三角”:

    為了曝光準確,光圈調大一些,快門速度就要調快一點,或者把ISO調小一些;假如快門速度調慢些,光圈就要相應小一些,或者把ISO調小些……為了完成正確曝光,三個參數的取值可以有許多種組合方式。究竟選取哪個組合方式,這取決於我們想把照片拍成什麼樣:是景深小一點,還是景深大一點?是想把運動瞬間凝固起來,還是讓運動物體拖出一個模糊的影子?是讓照片更細膩,還是讓照片的顆粒感更強?

    佳能有個網頁版的小遊戲,不需要專業相機,就可以體驗光圈、快門、ISO三者間的關係,直觀地感受三個參數對成像的影響。推薦喜歡攝影的家長和小朋友一起玩一玩。小遊戲的網址是:http://canonoutsideofauto.ca/play/

    ▍什麼是“聰明”

    非非上一年級時,有一天跟我們說:“我發現我們班上女生都比較聰明。”

    我問他:“為什麼呀?”

    非非說:“因為女生上課時回答問題比較快,考試時好多題目都能答對。”

    非非是個資質普通的小朋友,和很多小朋友一樣貪玩,沒耐心,還特別排斥自己不喜歡的事。我們很少跟他討論同齡小朋友間誰更聰明的話題。非非既然這麼問,也許他做過一些認真的思考。

    我引導他說:“確實,回答問題快、考試答題好的人是挺聰明的。可聰明其實有很多種,不同的小朋友會在不同事情上表現得很聰明。有的小朋友畫畫很好,有的小朋友愛打籃球,有的小朋友擅長交朋友……這些都是聰明的小朋友。”

    非非說:“我特別喜歡歷史,可以給老師、同學講很多歷史小故事。我也喜歡科學小實驗,每次科學課上我都積極發言。我是不是也很聰明呀?”

    “當然啦!”我誇獎他說。

    我當然希望非非越來越聰明。但孩子是否真有天賦,在哪個方面有天賦,這是不能強求的。不加分辨地一味灌輸知識技能、揠苗助長肯定不行。我之所以經常花時間跟他玩遊戲,陪他一起聊科學和歷史方面的小故事,主要是想依著孩子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在遊戲和交流中積累自己的思維方法,用正確的視角去觀察變化的世界。

    人的一生有太多事情需要經歷,有太多變化需要適應。家長與其把時間都花在教孩子某種具體技能上,還不如多讓孩子開開眼界,看看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體驗這個世界的千變萬化。惟其如此,孩子未來在獨立面對這個世界時,才會更從容、更積極、更自信也更聰明。

  • 矣注音 在 食物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1-12 14:27:57
    有 102 人按讚

    #不同麵粉不同高度
    #這个_这个_這咧 真的都一樣?
    #非關黨派請想一想

    照片裡的酸種都是用同一個元種養的. 但是感覺上高度不太相同. 也可能是瓶子的問題. 所以我目前想到的還有要如何判讀我想要使用的酸種當時的狀態. 因為我用的都是養兩次的酸種.... 昨天有看到全麥粉的溶水狀態. 所以應該也大概能知道粉的影響...
    例如我發現全麥粉養酸種除了很容易變酸. 也很容易變臭!!! 如果你一直都把酸種放室溫養的話!

    這兩天因為比較常注意時事( 因為之前一直都是兩黨你來我往然後朋友圈分享的東西我沒辦法好好判讀所以一點都不想看.) 很想又做縮頭烏龜躲回去...

    我就是中間的灰色選民.... 無黨無派

    不過最近看到有人分享一個足英台三聲道磅米芳談某政黨夫人認為母語要在家裡教的文. 我看完了. 但真的也覺得很難過. 希望不是因為選舉要到的原因. 所以這個議題才被挑起. 因為 #不管是任何黨派都應該要重視台語及客語. 並不是在公共場合的廣播上來個很多聲帶就代表有對這兩個語言重視....瑞士有四種官方語言. 每個人都要會兩種. 這種模式為什麼我們沒辦法做? 大家都說要學英文才能與世界接軌. 其實小學生地氣沒接好不知道怎麼生活. 這才是悲哀. 不懂母語不能探心底....

    但今天如果我們說不要學英文大家應該會很跳腳. 值得一提的是. 英文並非瑞士的官方語言. 他們不是活得好好的?

    我只覺得國小就是應該要把生活中的事物掌握. 華語很重要. 那是文字的基礎. 台語客家話很重要. 那是很多人的思考模式來源. 為什麼不能用英文字母取代ㄅㄆㄇㄈ. 把我們的官方語言講清楚弄明白. 大一點再來學整句的英文? 雖然我知道足英台三聲道磅米芳的用意. 但如果強調不用華語... 對我這個正在使用的人就會覺得有點詭異.

    可能是我沒有跟上國內的發展. 但在我的感覺中台語從以前到現在根本沒有很好的字可以依循去讀. 就是一個各自表態的東西.然後又給了音讀又有ㄅㄆㄇ還要小學生書包減重. 不知道怎麼讓他們可以一個頭裝那麼多東西. 連很多爸爸媽媽當初不學台語時應該也讀得很辛苦...

    我很喜歡ㄅㄆㄇㄈ... 但是如果它只能拼出中文字. 是不是就應該考慮用英打音讀的方式.像中國教學的方法... 這樣是不是就比較容易讓小孩能讀好台語之際也學好華語? 你想驕傲地認為只有台灣人才懂注音符號用意在何處?

    全世界有多少講中文的人不要跟我說中文不重要. 但是我們使用的是繁體. 就應該要認真傳承下去. 這是學校裡學語言怎麼學的問題. 真到最後就因為要和中國不同所以變成和韓文一樣不是很悲哀?

    我只知道很多人學英文就是要和大部分的人溝通. 但是如果今天因為覺得自己說出話來寫字很可恥因為都是中文...這樣也很不對. 在國民黨還沒進來時大家學的是日語. 再之前呢? 有沒有人想過? 可大家覺得" 文盲" 好像沒有了. 但我們在台語客語上就是很文盲啊! 為什麼不要有可以寫出來的文字? 為什麼要討厭一個黨就廢一個文字? 這不是因噎廢食嗎?

    真的覺得我們大人很糟.雖然互相抱怨學校沒教好家裡沒教好. 但大家推來推去就是到最後還是用可能小學生也得新學的看不很懂的音讀...然後又要學ㄅㄆㄇㄈ. 又要背英文單字又要....這樣會學得好才有鬼!!!

    如果你怕你之後不能用ㄅㄆㄇㄈ打字所以要你的小孩也得學... 那你根本不知道一件事. 那件事就是" 改革" .為什麼好的東西不用要沿用不能多功能使用的舊物?

    有誰看過那個牛津字典如何形成的電影....
    他們是如何去投入這件事? 利用多久時間完成.

    但常常我很想去查一句台語真正的寫法. 真的很難...

    看一下這個影音並且比較一下最近足英台三聲道磅米芳的被" 訂正" 完的文字
    https://www.facebook.com/ETtoday/videos/1244470389073801/

    足英台三聲道磅米芳部分文摘錄:

    以下感謝鄭昌閔老師訂正的台文正字:

    1. 若是講著這个頭毛,健康平安歲壽長。
    2. 若是講著頭碗心,心情像好天攏總袂烏陰。
    3. 若是講著後頭擴,囝孫學問博士博。
    4. 若是講著這个額頭,逐年會當起大樓。
    5. 若是講著這个目眉,全家攏會發大財。
    6. 若是講著這个目睭,快快樂樂無煩憂。
    7. 若是講著這个鼻,囝孫厝內滇滇滇。
    8. 若是講著這个喙,永遠大富閣大貴。
    9. 若是講著這个喙齒,歡歡喜喜過日子。
    10. 若是講著這个喙舌,朋友感情像姊妹仔像兄弟。
    11. 若是講著這个下頦,幸福美滿自然來。
    12. 若是講著這个喙䫌,趁錢趁甲油洗洗。
    13. 若是講著這个耳,財產愈來愈有物。
    14. 若是講著這个頷頸,趁錢趁甲穩穩穩。
    15. 若是講著肩胛頭,查某勥矣查埔真正𠢕gâu。
    16. 若是講著手股頭,查某媠矣查埔真緣投。
    17. 若是講著這个手骨,趁食愈來愈有捽。
    18. 若是講著這个手肚,喜事連連拍鑼又拍鼓。
    19. 若是講著這个手盤,毋驚熱矣毋驚寒。
    20. 若是講著這个手心,趁錢若像趁黃金。
    21. 若是講著手tsíng指,一項閣一項今後無苦只有甘。
    22. 若是講著手指甲,食臊的人,三頓有食閣有肉,食素的人,好料規桌頂,頓甲搭搭搭。
    23. 若是講著尻脊骿,金銀財寶趁甲規大廳。
    24. 若是講著這个龍骨,逐工攏有現金通好抔put。
    25. 若是講著飯匙骨,是兩肢,家族傳宗接代,有妹妹嘛有弟弟。
    26. 若是講著kueh-lang-kha,錢囥銀行在你捎sa。
    27. 若是講著kueh-lang-kha,錢囥銀行在你捎sa。
    28. 若是講著排仔骨,是雙排,隨時攏有貴人來。
    29. 若是講著這个奶頭,逐項會閣逐項𠢕gâu。
    30. 若是講著兩條筋,趁錢趁甲規厝間。
    31. 若是講著這个腹肚,生活富裕袂艱苦。
    .......
    無法正文貼請到足英台三聲道磅米芳粉絲頁11月10日po文看全文https://www.facebook.com/pages/category/Community/%E8%B6%B3%E8%8B%B1%E5%8F%B0%E4%B8%89%E8%81%B2%E9%81%93%E7%A3%85%E7%B1%B3%E8%8A%B3-106487124074347/

    舉一個上面一直出現的例子:

    這个.... "个" 其實大概看是簡寫. 但是實際上是那個影片中字幕的" 這咧" 是的叫 ê ( 但我覺得我說的話會說 lê ?是因為我海口腔嗎? ) . 在教育部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典線上查詢. 是這樣寫的.
    一个錢拍二十四个結。 Tsi̍t ê tsînn phah jī-tsa̍p-sì ê kat.
    (請問後面的音讀大家都看懂嗎?看不懂?! 那你英文台語都沒學到!)

    但這就又要提到誰知道如何可以打出那個音?

    就算是被一位老師訂正後的台文正字也有的只有" 音讀" 方式出現. 例如胳肢窩...kueh-lang-kha 但對也不對. 因為少了第一個字的那個音讀的重音及後面的音.

    ㄊㄞ ㄩ 可以說指的是台語但忘了寫音標這樣嗎? 考試會直接不給分吧? 但我們大家真的很不求正解覺得有讀到還了解就好厲害了阿!

    真的不是要講誰對誰錯. 而是覺得這樣的語言沒有文字加持怎麼學? 怎麼永續?

    又查了一下. 很多大學都有台語系. 為甚麼沒有好的方式能夠讓社會一般大眾如我可以查到幫助寫出一整篇不用音讀的台語正字?

    台語教學是我兒子進去小學就有做的事... 不管籌備了多久. 要有一個好的系統真的那麼難嗎? ... 為什麼感覺兩黨都沒有好好做? 近20年了! 兩個政黨都有問題!

    我對台語真的沒有甚麼研究. 但我知道如果要記得怎麼讀最好還是有一個文字出來去記住它.

    我們真的沒有!!!

    而且我們真的很阿Q. 就是覺得一整篇文有大部分都是用台語正文寫出來的好棒棒. 部分音讀沒問題...但這不是100分台語啊!

    #但誰能寫出100分?

    去這裡做個基礎測驗看看七題你可以對幾題?
    https://mhi.moe.edu.tw/examList.jsp?ID=76

  • 矣注音 在 失控的台語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6-28 10:11:38
    有 452 人按讚


    ✓ 轉去食「家己」啦(#回家吃自己啦)
    ✓ 伊「家己」一个人(#他自己一個人)
    ✓ 欲去你「家己」去(#要去你自己去)
     
     
    ❝ HS02:【家己】 ❞
     
    ❍ 試唸上方短句。「自己」的臺語:【家己】,你說得最自然的是何音?(在清晰發音情況下!若懶音、合音,請見 ※註❶※)
     
     
    ※ 不含臺語書面語【自己】( tsū-kí / tsīr-kí )。

    ※ 以下注音符號,未顯示聲調。

    ※ 逐字稿不懂可查〔 https://goo.gl/7Ky6ZH 〕。
     
    ▁▁▁ ▁▁▁ ▁▁▁ ▁▁▁
     
    ▩〈A〉【家己】【ka-tī】(≈ㄍㄚ ㄉㄧ)
     
    音例·A1〔 http://bit.ly/2X2r6Io 〕:老師伊無咧 kâng [共人] 管,伊攏管伊「家己」(ka-tī)。
     
    音例·A2〔 http://bit.ly/31UWFaR 〕:我毋是干焦要求我「家己」(ka-tī) 爾,我要求我所有的團隊。
     
    音例·A3〔 http://bit.ly/2XDdis4 〕:我愛「家己」(ka-tī)、「家己」(ka-tī) ……練身體啊。

     
    ▩〈B〉【家己】【ka-kī】(≈ㄍㄚ ㄍㄧ)
     
    音例·B1〔 http://bit.ly/2XdZ95o 〕:「家己」(ka-kī) 愛先揣資料來研究。
     
    音例·B2〔 http://bit.ly/2KInoBT 〕:毋捌入去美術學校去學畫圖,伊是攏「家己」(ka-kī)、「家己」(ka-kī)、「家己」(ka-kī) 想,「家己」(ka-kī) 畫的就著矣。
     
    音例·B3〔 http://bit.ly/2Xu1l8f 〕:看久矣,你嘛煩矣、你嘛厭矣,乎!你若欲予我選擇,我當然嘛欲選「家己」(ka-kī) 的時間,啊但是,無法度。

     
    ▩〈C〉【家己】【ta-tī】(≈ㄉㄚ ㄉㄧ)
     
    音例·C1〔 http://bit.ly/2IUAquc 〕:閣共伊「家己」(ta-tī) 的所有的財產,攏捐予公益。
     
    音例·C2〔 http://bit.ly/2xen1Gw 〕:乎,啊這是我「家己」(ta-tī) 的意思,嘿,我想出來的。
     
    音例·C3〔 http://bit.ly/2ZSE7pK 〕:恁遐都市的人無了解阮地方,老車毋是「家己」(ta-tī) 使用呢,這是攏阮的生財器具呢!咱的秤仔車,是去貸款來的。

     
    ▩〈D〉【家己】【ta-kī】(≈ㄉㄚ ㄍㄧ)
     
    音例·D1〔 http://bit.ly/2Nt72PE 〕:選舉、數學、入學、袂䆀、800 箍、滿月、毒藥、中毒、人參、烏白、啊這……喙舌、音樂、皮膚、鬧熱、流血、好食、三更半暝、3 歲、「家己」(ta-kī)、袂見笑、生活、好額、烏青、私立、教育、節目。
     
    音例·D2〔 http://bit.ly/2RELUVj 〕:阮無 1 遍為著財源,阮「家己」(ta-kī) 主動去賣地、去借錢。
     
    音例·D3〔 http://bit.ly/31W8ayD 〕:了錢、趁錢呢,你愛「家己」(ta-kī) 負責,愛「家己」(ta-kī) 負責。

     
    ▩〈E〉【家己】【kai-kī 甲 / kāi-kī 乙】(≈ㄍㄞ ㄍㄧ)
     
    音例·E1 [甲]〔 http://bit.ly/2XgzVTZ 〕:政見一大堆,有完成無?「家己」(kai-kī) 鄉親想看覓。
     
    音例·E2 [甲]〔 http://bit.ly/31TYWTr 〕:好,啊你自首,你「家己」(kai-kī) 出來。你徛咧,我共你𢪱 5 下就好。
     
    音例·E3 [乙]〔 http://bit.ly/2LlvS1g 〕:毋是醫生的責任,嘛毋是護士的責任,「家己」(kāi-kī) 的責任!
     
    音例·E4 [乙]〔 http://bit.ly/2IUnXXf 〕:予咱「家己」(kāi-kī) 都想欲佇遮矣,咱才有法度吸引閣較濟觀光客入來。

     
    ▔▔▔ ▔▔▔ ▔▔▔ ▔▔▔
     
    ※註❶ 懶音的情況下,〔O-tī / O-kī〕的第二音節,清音濁化,常變成〔O-lī / O-gī〕。省略更明顯時,不管哪個都會變成〔O-ī〕,甚而合音,合為單一音節。
     
     
    #HS02

  • 矣注音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5-06-03 03:20:12

    昨日我在節目中提過郡守二千石,刺史八百石。趙博話那個字應該讀「擔」。我話我會讀「石」,但在節目中我也沒有再詳細講。今日我詳細講讀「石」音和讀「擔」音的分別。為何我認為讀「石」。康熙字典注音是石,清朝語言學家都是注「石」音。石字俗音是「擔」。很肯定漢朝時是讀「石」那不完全是「石」音。《後漢書》《法言》 《三國志》 《抱朴子》守儋石之祿淮陰侯列傳
    《漢書•蒯通傳》守儋石之祿《揚雄•法言》吾見擔石矣《三國志》家無擔石之糧《抱朴子》「今先生入無儋石之儲」

    如果當時石字要讀「擔」便變成擔擔之糧,所以這個是沒有可能的。所以清朝語言學家話讀成「擔」是可笑。

    第二,大家都知我講史記列傳,有萬石君傳,他姓石名奮,他有五個兒子都是有二千石,加起來就有一萬石。萬石君姓的是石,沒可能讀做萬「擔」君。這又是可笑的。漢朝時的主要讀音一定是石。

    後來為何會讀「擔」,因為石原本是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因為我們覺得普通的石是這麼重。英國人又叫14磅為1stone。即使相隔這麼遠,但估計的重量也差不多。石首先是重量單位。在穀物量度上,重一百二十斤的穀的容量,後來轉成容量的單位。那是由一石重的米,放置的容器,大約是多大。石由重量單位又變成了容量單位。兩個石便混淆起來,因為它既是重量單位,又是容量單位。石之下有斗,之後又有人作了新的讀音和第二個寫法,變成了「擔」,借用了肩挑的作量度單位來作代表。首先便寫成「擔」然後把部分讀音轉成「擔」。
    其實是因為兩種量度單位的問題。石是源自重量單位。而重量單位轉化成容量單位,於是便改了讀音和寫法,以免兩者混淆。既然兩者是分開,便不能夠把容量單位的「擔」用回重量單位的「石」。因為那是引起混淆。到了中古的時候,作為容量單位的「石」已不存在,最高便成為斗,所以在中古的時候,書多數都是用石音。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擔」又走回來,因為又用回「擔」作量度單位。清末再重新肯定了「擔」是一容量單位而寫成「石」。

    我又要講讀音問題,去到明末清初,所有人都是認為雅音為「石」,而俗音為「擔」。其實那是兩個不同意義,不同意義的時候便不同的讀音。官祿是用重量單位,所以我認為應該讀「石」。到了清末,反而廢了重量單位,而保留容量單位。於是把所有讀音定為「擔」。這是普通話發生的情況,全都轉成讀「擔」。但是讀做「石」或「擔」,是各地都不同的。有些地方是繼續用「石」音,有些地方是用「擔」音。廣東話是一貫讀「石」,從來沒有停止用「石」,而沒有用「擔」。廣東是保留了「石」讀音的地方。我年少時每一個老師都是讀「石」。官二千石而沒有人讀「擔」。在明末清初,廣東話依然讀「石」,證據是很明顯。倫文敘寫那首詩是這樣的「天生一隻又一隻,三四五六七八隻。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那是不是數到一百隻便寫完,但他解釋天生一隻又一隻是兩隻,「三四」是十二隻,「五六」三十隻,「七八」五十六隻,加起來剛好一百隻。「鳳凰何少鳥何多?」為何那麼少鳳凰,為何有那麼多鳥。啄盡人間千萬石,如果一讀「擔」那便不押韻。這是流傳在廣東幾百年的故事,證明廣東從來都是讀「石」,現在想跟普通話讀「擔」,所以我是堅決否認的。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