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睡筆順教育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睡筆順教育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睡筆順教育部產品中有2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停課不停學:受困其中,體驗豐富的困境】 全國高中以下的學生,在家停課不停學已經進入第二週,能不能終止在家學習的日子,讓孩子回到學校去學習,這週是關鍵。 然而不管這週結束後結果如何,父母們至少還有四+二天(假日)的時光得熬,這六天對完全不能出門透氣的一家人而言,是真的煎熬。 這兩週,孩子在家停...
睡筆順教育部 在 夜貓(ृ ´͈ ᵕ `͈ ृ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16:04:47
七月結束了呀 暑假正式過半了,來做個小小的總結吧 這幾天都在看奧運了w 麟洋配奪冠 真的好感動也好開心嗚嗚嗚 小戴明天金牌戰加油! ———————————— About 七月書單 讀了很多不錯的作品呢,超多的庫存終於清了一部份(笑 因為之前有人在問書單,所以就順便分享給大家囉 如果想看到更詳細的...
睡筆順教育部 在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5:32:51
28. Dec. 2020 台灣最近議論紛紛 國高中學生的到校時間 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法❓ 順便分享8個不同國家的 高中上課時間⏰ 🇧🇷我想特別分享巴西🇧🇷 因為我自己在當地的高中(高三)上課過 所以印象深刻! 高三上課時間:07:00-13:15 ▪️因為住在郊區,...
睡筆順教育部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1-02 06:01:06
【凱鈞的專家會客室】上班族靠畫筆舒壓正夯!吳宗翰老師分享繪畫新手如何入門、美感又該怎麼培養?零基礎也能上手! 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許多上班族會選擇在休假時學畫畫,投入畫畫情境,有助短暫的放下瑣事跟煩憂,是現在很受歡迎的舒壓方式!對於沒有繪畫基礎的新手來說,該如何踏入畫畫領域的門檻?怎麼培養自己對...
睡筆順教育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停課不停學:受困其中,體驗豐富的困境】
全國高中以下的學生,在家停課不停學已經進入第二週,能不能終止在家學習的日子,讓孩子回到學校去學習,這週是關鍵。
然而不管這週結束後結果如何,父母們至少還有四+二天(假日)的時光得熬,這六天對完全不能出門透氣的一家人而言,是真的煎熬。
這兩週,孩子在家停課不停學的日子,父母的角色突然承載了原本不屬於父母的職責,家庭日常,一下子變成了學習場域,對父母而言,真的是成了名符其實的「校長兼撞鐘」的甘苦人。
停課的一週又兩天的時光,我經歷了幾個印象深刻且難忘的特別的經驗與體悟。
1. 驚慌失措的適應期:停課不等於自學,父母變撞鐘:
我在教育部公告停課之前啟動防疫假,因此硬是比全國孩子多了兩天停課的日子。剛開始停課的頭幾天,老師們還在為線上課程佈置做準備,而這段時間卻是我家的孩子在家自主學習最開心的日子。因為我自己帶自學團孩子學習有近五年的經驗,因此在決定讓孩子停課之前,我與孩子們就已經協商出在家自學的內容,也確認了都是他們可以負擔的起的學習方式,我只需要放手讓她們去實踐。
然而到了第三天,老師給的平台、學校的帳號、各科老師發下的作業,一一發下來,數量多如雪花,我與孩子就在漫天的雪花之中,迅速被淹沒了。
我這才發現,停課在家不等於自學,而只是把「家」變成「學校」,相信許多父母也發現自己成了身份多變的尷尬職位:叫孩子起床(父母)、提醒孩子上課(學校鐘聲)、裝置電腦設備(學校工程師)、煮飯(營養午餐廠商)、指導孩子功課(老師)、整理教室整潔(學生)、輔助寫作業(安親班老師)、洗衣煮飯睡覺(父母)……
零零總總的工作量,加上父母自己原本承擔的工作,別說大部分父母會有驚慌失措的感受,就連我自覺已經很能與自己感受相處的人,在衝擊一瞬間來臨時,我連氣也喘不太過來,彷彿泰山壓頂般的沈重與吃不消。
我這才意識到,停課將會造成全國父母什麼樣的劇烈影響。
解方:幾經沈澱之後,我才慢慢緩過來,辨別自己的目標之後,將教學的掌控權,還給學校老師,將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將家庭的責任與規範切割清楚,我是母親,我作身為母親的工作,至於學校課業與學習,那是屬於孩子的責任,我僅僅是陪伴者,而非管理者或執行者,因此我得信任孩子有能力擔起他的責任,讓彼此的角色回歸正常。
2. 直播上課系統:舉手、舉手在哪裡?
學校老師在停課的第二天,便透過多方管道聯繫父母通知孩子測試線上直播系統。
測試那天,三三用的是平板,前置作業,我先幫三思設定所有帳號與連結,頂著發帳的的腦袋,為了確保測試時軟體能順暢無阻,不停的來回點擊,然而軟體根本是父母的剋星(對不熟悉軟體的老師而言也可能是地雷),帳號時而正常時而無法登入,我也不知道問題在哪裡,只能不停的測試、點擊。
還好到了測試的時間,軟體非常聽話,順利的讓三三進入到「google meet」的軟體,看到了同學也看到了老師。
老師宣布了幾件重要班級訊息之後,開始與孩子談線上上課的規範:1進會議室先將麥克風關閉2. 有問題可以打在留言板上3.上課期間若有問題請務必先按「舉手」4.老師點到名字才能開啟麥克風說話……
三三這時回頭輕聲叫喚我:媽!媽!來一下!
我輕聲躡腳走近三三:怎麼了?
三三:老師說留言板,我不知道阿!在哪裡?
我:喔。
我像一隻老貓一樣,貓凹著身子,靠近在家上學的小祖宗,伸手隨便亂按一通,很快的留言板現身!
我:有了,你可以把游標點一下放在可以輸入字的地方,然後輸入注音,就可以送出去了。
三三:喔,好。
我才剛起身要告退,三三一把又拽住我的衣角。
我:怎麼了?
三三:我找不到舉手功能!
我:那你告訴老師阿。
三三對著平板該使喊:老師、老師!老師,我……老師?老師?老師!我、我、我……
我在一旁看著三三乾著急,卻始終沒有發言成功。因為視訊裡,孩子各個七嘴八舌的講話,一時之間,聲音雜踏,視訊大亂。
三三看著我,問:怎麼辦?
我:在留言區打字問。
三三:媽,我、我、我……來不及在留言板打字,老師說如果沒問題的話就可以下線了,怎麼辦?
因為平常工作用習慣筆電輸入,一時要幫三三以平板打字,瞬間氣勢就矮了半截,等我打完提問,一半的孩子已經下線了。
老師:三三,舉手的功能,在畫面的最底下會出現有個手的圖。
三三(我):平板裡沒有手的圖。
此刻一些還留在視訊裡熱情的孩子和父母回應:平板的舉手功能,只要點擊畫面,就會出現了。
然而不管我和三三怎麼按,三三的平板就是沒有出現「舉手」功能。
那天晚上,我將問題詢問了家人、朋友,收到最多熱心的回應都一樣「點擊螢幕」或「螢幕最下方」就會有「舉手」功能。
於是就看到一個母親(我)不停的用手指頭「戳」著螢幕,像個喪屍一樣。
唉,捻死一隻螞蟻都比不停戳螢幕來得帥氣。
我告訴家人:沒有舉手功能耶。
二哥安慰:沒有也不會怎麼樣吧!可以上線聽課就好了吧!
我:嗯。
沒有舉手功能,我其實一點也不介意!因為介意的,是孩子呀!
但這些話,一來沒有身在其中的人,是無法體會的,二來是家人已經釋出能力所及的善意與安慰,我又何需將問題丟給家人,讓她們感到困擾?
解方:想通這件事之後,我便決定做兩件事,1.告知三三,明天正式上課可能不會有舉手功能,我們得接受。2.將困境告訴先生,讓電腦能力比我好的先生來協助處理。
只是沒想到我這一傾訴,就把我先生拖下水了。先生為了幫忙孩子解決「舉手」功能,那一夜上網查資料、裝外掛軟體,一直弄電腦設定弄到半夜都還處理不好。隔天凌晨,先生不死心,又早起床花了三四個鐘頭設定,但怎麼弄都弄不好,先生最後也放棄,接受自己失敗,讓孩子也接受設備是沒有「舉手」功能的。
但正式上線課時,我給三三換了一台電腦設備,不知為什麼,舉手功能居然出現了!各方猜測是「不同品牌的設備影響舉手功能的正常」或「邀請上線的主事者是付費軟體,就會顯示出舉手功能」。
這些都是猜測,答案是什麼,始終是個謎。
隔兩天,二哥也嚐到沒有舉手功能的苦楚,輪他自己的女兒上網課時,老師說有舉手就可以加分,女兒卻因為設備沒有舉手功能,而眼睜睜看著同學都在加分,唯獨自己不能,因而大喊不公平,二哥才感覺事態嚴重。
3. 親師聯繫平台:表單選擇性開放
在去年初,疫情剛進入台灣時,學校老師就已經先做好停課的準備,設置了classroom的親師聯繫平台,因此各科老師發佈功課,也是透過這個平台作業。停課第五天,也是線上課正式上線第三天,原以為一切都步入軌道,不會再有麻煩的設定困境,直到孩子們收到某科老師要求的作業,以google表單形式完成,但無論孩子怎麼點擊表單,系統都顯示「沒有開啟權限」。
三三:媽,這個東西打不開。
我:點開就好了吧?
三三:我點啦!
我將三三的電腦拿過來,親自點擊,表單果真打不開。
不得已,我只好在班級群組裡求問同學的父母:今天表單作業,你們點的開嗎?
一個母親很快的回我:可以!
這一句可以,讓我意識到的是「難道是我電腦設定錯誤,所以造成表單打不開?」
母親解釋:要用學校給的mail設定帳號才會打的開,不能用自己的gmail。
我這才恍然大悟。
為了這麼一句話,我找出三三學校發的mail,想要重新設定帳號,然而這一設定,就花了我一整天的時光,始終無法設定成功。
過程曲折離奇,設定的困境讓我整日頭殼隱隱作痛。
因為太專注,導致腦袋回路出現損耗性的頭疼。
最後,其他孩子的母親紛紛表示,自己的帳號也無法開表單,而他們的帳號不是自己的,而是孩子的帳號。這個答案一出,讓我多少有點釋懷,至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了。
於是我向導師求救,請導師聯繫該科老師開放表單權限,讓每個知道連結的點擊者,都能順利開啟表單。
沒多久,我的帳號能順利開啟表單了。
我:三三,表單可以開了喔,你用你的電腦再開一次。
三三按著電腦幾番操作。
三三:還是不行阿。
我將三三的電腦搬過來一看,用三三gmail帳號,還真的開不了表單,但用我的gmail帳號,卻是可以開啟的,這是怎麼回事?表單已經進步到有人工智慧?還有選擇性權力?
解方:最後,就在我快放棄的時候,我突然成功的以三三學校的mail重新設立chrome帳號,讓三三得以用學校帳號登入系統,成功開啟表單連結。
至今我仍不記得我自己是怎麼設定成功的,總之蒙對了。
在學習的種懂體驗之後,我在短短一週內,歷經了一次肩頸緊繃,一次類中暑性頭痛。
當我內在不平靜時,我會回到「一念幸福」的正念裡,細數自己擁有的事物,體會幸福。
會將這些在家學習的混亂經驗寫出來,是想告訴所有的爸爸媽媽,我們不是老師,家庭環境也不是教室,我們為了停課不停學,做了許多努力,我們都盡力了,你們此刻經歷的停課不停學的混亂過程,我也從頭撤尾走過一次,因此我比任何人都知道這個學習的過程異常艱辛。而我已經是個長年學習與自己相處的大人,長時間不曾發生過頭痛緊繃的情況,但歷經了這次停課在家學習的混亂經驗,我都已經感受到如此大的困境,更何況其他家庭的父母,混亂可想而知。
然而,在家上學最混亂的情況已經過去,爾後再來的學習,該設定的、該測試的,都已大抵完成,不會再比前期更混亂的時刻了,現下就讓我們好好的將剩下的六天學習歷程完成它,做好最壞的打算,也永遠不放棄懷抱對未來的希望。
我會陪著你們走這一趟停課不停學的理想與現實殘酷之路。
教養工作坊: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 2021年11月高雄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WEgL6Z
🔥 2021年12月台中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e9g8rb
以上工作坊三人以上團體報名另有優惠,請洽「長耳兔心靈維度」https://reurl.cc/kV2VZn 私訊詢問
睡筆順教育部 在 媽咪愛團購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陪孩子趕功課,但寫字卻總像鬼畫符?
學會用正確筆順「寫」字而非「畫」出字
現正熱銷👉 https://lihi1.com/eLyQ3
#真實開箱實測_用過才推薦
#團購限時最低價_現在買最划算
#孩子寫字就像鬼畫符_要求擦掉重寫還氣噗噗
不知道媽咪們有沒有和我一樣的困擾:
叫孩子早點寫作業,不寫🙃
非得睡前才在那邊趕火車趕~趕~趕~😑
但寫出來的字真的讓人很受不了
字跡潦草永遠寫不正
像鬼畫符就算了還常常左右寫相反自己創造字?
(呼~先讓媽咪我冷靜冷靜)
擁有20年教學經驗的王麗芳老師
研發出這套「關關破-凹槽練習本」
把ㄅㄆㄇ、國字、英文字母寫漂亮就靠它!
🔥熱銷排行榜🔥
🏆幼小銜接組:小一先修+英文+初級
🏆凹槽練習簿:全6冊套組
4大特色一次看:
📌凹槽設計,順著寫手腕不過度施力
📌專業內容,依教育部最新公布筆順編排
📌厚磅耐擦、0反光不傷視力紙 可反覆書寫
📌1.8cm超大方格,不怕字擠一起寫得辛苦
手刀搶貨👉 https://lihi1.com/eLyQ3
-----
✦ 新書快報,優惠別錯過❗️ https://lihi1.com/ZjZzA
📖世界閱讀日 非你BOOK👉 https://lihi1.com/98TSc
📖首次下載App拿 $100👉 https://lihi1.com/1kKvH/ml
💚綁中信LINE Pay卡享5%回饋➡https://lihi1.com/WK9qF/ml
睡筆順教育部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改革開放40週年 :回顧中國人赴美留學史
1978年7月某天凌晨3時許,美國白宮的電話驟然響起,總統吉米•卡特從睡夢中被叫醒。
電話來自北京,打電話的人是總統科學顧問弗蘭克•普雷斯博士,他正在中國訪問。 除了遇到危機,卡特擔任總統期間很少在半夜被叫醒。
卡特問,為什麼這麼早打電話?
普雷斯向他報告說,此時正和鄧小平會見。
卡特問,是有什麼壞消息嗎?
對方說,不是,他問了一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
“當然可以。”
“他問能不能派5000人。”
“你告訴鄧小平,他可以派10萬人。”
那時中美還沒正式建交,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沒召開,一窮二白的中國面臨著一堆亟待解決的問題。
“美國戰略智囊”布熱津斯基對鄧小平當時的做法很驚訝,他在回憶錄中曾發出疑問:把中國最聰明的孩子送到美國去,難道他不知道當時中美兩國生活條件的差距 嗎?
鄧小平不那麼認為。
早於這通電話的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 科學技術。我們不僅因為今天科學技術落後,需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即使我們的科學技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也還要學習人家的長處”。 那一年的6月23日,針對留學生派出工作,鄧小平有說:“我贊成留學生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 “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而且,派出 留學生“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講話
那是一個一度封閉的大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再次推開國門。
此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湧動著中國人熱情、智慧和鬥志的留學大潮拍天而起,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向海外世界卷去。
1978-1979 破曉
1978年12月26日晚八九點,小雪,一架飛機靜靜地停在首都機場停機坪上。 52名中年人穿著黑大衣和黑皮鞋、帶著黑色手提包,順序登上飛機,他們要途經法國巴黎轉機去美國留學。 當時,中國經濟落後,外匯奇缺,這麼多人一共就只有50美元,被領隊揣在兜里。
彼時的中國,剛剛開始從革命的狂熱中醒來,貧窮如一根芒刺穿透剛剛甦醒的肌膚,讓人感覺疼痛。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學人員到達美國
登上飛機的一剎那,這52個人還有些恍惚,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想到自己能得到去美國的機會。 這是因為,很多人來自“剝削階級家庭”,這種包袱彷彿也有萬鈞之重,足以影響一個人求學的自信心,甚至將他壓垮,大家因此也心有餘悸,害怕萬一去了,國家 的路線改了,就倒霉了,要么回不來,要么回來了又要被戴帽子。
教育部告訴他們,這是國家的需要,是鄧小平的命令! 到美國去學習他們的科學技術,回來給國家做貢獻,這樣大家才得以安心。
1978年12月底,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在人民大會堂為首批52名赴美留學生送行
柳百成,第一批出國留學52人的總領隊,在停止教學的日子裡被打發到鑄造車間勞動,他白天扛沙子,晚上堅持閱讀英文專業書籍,邊看邊做筆記,筆記本積累了一尺多 厚。 開始第一批留學生選拔時,他已經45歲,當時機械工程系分得了一個名額參加清華大學的選拔,系主任親自面試,他得了第一名。 接著學校、教育部也組織了統一考試,他連闖三關後最終入選。
1978年12月26日,飛機萬里西行,滿座的中國學者難抑心中興奮,當時大家對美國就像對月球一樣陌生。
這52名公費留學生學成後,悉數回國,成為了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個人命運的軌跡也因此發生急速轉折。 1981年初,柳百成回國。 當年清華赴美的9人中,如今已有3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 柳百成也在促進信息化技術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使愛國奉獻、報效祖國的夙願得以實現。 改革開放確實為知識分子帶來了春天,使知識分子有了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平台。
52名首航留學生名單
1980-1983:生長
70年代末的中國留學生所學專業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而到了80年代,更多的留學生選擇了經濟學、企業管理等專業。 這種微妙的變化跟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分不開。
52人去美國留學的次年,中美建交。
在金門島,聽到這個消息的27歲台灣陸軍連長林正誼,站在一塊巨石上,凝望著對岸,內心正翻騰著大海一樣的波濤。 林正誼當即判斷出,腐敗的國民黨當局“反攻”大陸是零概率事件,日後的中國一定會更加開放的走向世界舞台。 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他悄悄下水,遊了三個小時後到達大陸,隨後就讀於北京大學經濟系,林正誼還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林毅夫”。
1980年,還在北京大學讀大三的22歲青年易綱被派往美國學習經濟及管理,初到時,他揣著2美元,一邊留學一邊靠給學校食堂洗盤子賺生活費。 兩年後,林毅夫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看中,推薦到芝加哥大學學習農業經濟;曾睡在易綱上舖的海聞從北大畢業,但沒能拿到公費留學,只能 考慮自費,他騎著自行車往返於學校與北京圖書館,從北圖抄寫下美國大學的地址,一封封信寄向美國,最後被加州長灘州立大學錄取,成了改革開放後北大“自費出國 第一人”。 10多年後,這三個命運軌跡若即若離的海歸聚在一起,創立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也就是後來的國家發展研究院。 從創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留美、留英學者加入其中,他們認為這是研究中國問題最好的地方。
1994年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初期合影(左起:張帆、易綱、林毅夫、德懷特•帕金斯、帕金斯夫人、海聞、余明德、張維迎)
1984-1991:大潮
80年代的中國依然不富裕,但改革開放無疑給予了人們通向未來的信心。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商品經濟”的合法地位被確立,無數願意用雙手創造財富的人一頭扎進神秘莫測的“海”,開始了一場改變命運的探險。 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改變,國人生活的細枝末節也在悄然變化。 “板磚”單卡收錄機、鄧麗君在甜柔的歌聲,崔健“平地一聲吼”,一首《一無所有》,爆炸型的燙髮, “離經叛道”牛仔褲、T恤衫……
在那個特殊的新舊交替時期,長時間的精神壓抑之後,國人發現所有的事物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鮮,而被新鮮事物包圍的自己是從未有過的年輕!
當時,倍感年輕的還有中國的企業,1984年被很多人稱為“公司元年”。
越來越多不甘庸碌的人,用“下海經商”取代了“拿鐵飯碗、掙死工資”,一大批日後馳騁一時的公司,諸如“海爾”、“健力寶”、“蘇寧電器”、“聯想 ”、“万科”等得以誕生。
同樣是在1984年,留學這件事也迎來了大潮,這一年,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打開了人們自費留學的渠道。
龍門陡開,江鯽飛躍,此後積壓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再次噴湧! 中國留學生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激情、勇氣和夢想去往世界各地。 他們看起來有點“狂”,但“狂”的很有底氣。
1985年,吳鷹做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從待他不薄的北工大辭職,考入美國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帶著一箱行李和30美元,隻身一人來到美國攻讀碩士學位,十 年後,他創辦UT斯達康公司,靠一種叫“小靈通”的電信產品聞名一時。
他們用一種非常艱苦的過程證明了自己的堅韌。
出身於陝西西安的張朝陽在考取李政道獎學金時,對手是祖國各地的700名尖子生,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最終,他成為被選中的100人之一。 後來有人問成為搜狐掌門人的張朝陽:“在面對風險投資時心理壓力能不能承受?”他回答到:“這些壓力比起我在清華參加考試的時候的壓力要小得多。“
1986年,閻焱、熊曉鴿、張朝陽、張亞勤去了美國。
1987年,徐小平先去美國,再到加拿大,刷了很久的盤子,田碩寧也在這一年去了美國,之後成為亞投行第一任行長的金立群則赴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系研究生院進修 。
越來越多的青年奔向國外。 僅在1985年底,出國留學生的總人數就達到3.8萬人,其中自費留學生7000人。 在之後的十多年間,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將回到中國,政界、學界和商界都將不乏他們的身影,中國未來的新技術、新理念和IT產業等將由他們擔負支柱。
這些後來中國各領域的“領航者”,此刻都默默地奔波在各自的留學之路上,誰也不會想到,時代會在某個瞬間猛一轉身,把聚光燈打在他們身上。
4、1992-2002:激盪
跟80年代的“浪漫”有所不同,90年代日漸商業化的時代特徵,讓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充滿神秘感和難以琢磨。
不過,在意識形態領域,兩種不同的聲音仍然在隔空交鋒。 如果僅僅從報紙上的爭論來看,1991年的中國瀰漫著改革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硝煙。 而事實卻是,爭論如江面上迷眼的亂風,實質性的經濟變革卻如水底之群魚,仍在堅定地向前遊行。
1992年鄧小平南巡,一系列講話的核心其實是對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爭論給予了斷然的“終結”,改革開放新一波的浪潮由南向北,在經濟上形成了強烈的號召力。
很多國人都從中嗅出了巨大的商機,很顯然,一個超速發展的機遇已經出現。 這時候,需要的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 此後又出現了一波辦公司熱。
“海歸”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部分,與經濟加速相對應的,是留學政策的進一步鬆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被確立為留學海歸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一掃80 年代末一度對留學政策有所收緊的陰霾,給留學潮又加了一把火。
於是,雄心勃勃的人都琢磨起留學來:從商的,想到海外賺得第一桶金;搞文化的,一心盼著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演藝明星們,也開始惦記著衝進好萊塢、 百老匯。 有人甚至帶著“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幻想,盼著盡快走出國門。
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火爆全國,將出國熱真切地展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片中,姜文扮演的音樂家王啟明,在紐約無論如何 掙扎都無法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最後成為了一名商人,這是那一代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模板。
《北京人在紐約》劇照
借助一股股留學潮,有人懷著各種想法趕赴世界各地,也有人正從世界的某個角落匆匆趕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1992年之後進入黃金盛年,互聯網這項科學技術正在太平洋彼岸落地,開始商業化,展現其迷人的魅力,中國也正迎接這一股互聯網衝擊波。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國互聯網大潮中,“海歸”們也在這一時期鬼使神差地入局。
1995年,走下飛機舷梯的張朝陽感到一陣寒意,他搓了搓手,拎著兩個手提箱向機場外大步走去。 多年的美國生活,讓張朝陽有了“小布爾喬亞式”的審美,扎小辮,POLO衫,戴墨鏡,而迎接他的,是一片未知。
1999年國慶,大家的名片上開始印e-mai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著“.com”的T卹了,李彥宏斷定:互聯網在中國成熟了,大環境可以了。 於是,他決定回國創業。
同年,陳一舟與兩位斯坦福大學校友楊寧、周雲帆回國。 此前他們曾一起回中國轉了一圈,得出一個結論: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方都在這兒了,不來這兒,去哪兒呢? 後來他們創辦了一個叫ChinaRen的公司,也就是後來的人人網。
儘管有著諸多不如意,對未來的生活也沒有全然把握,但他們還是回來了,理由只有一個:在美國雖然拿著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國創業。
接下來的時光裡,每個行業都將被“互聯網思維”攪個天翻地覆。
儘管各種優秀“海歸”或出於夢想,或出於商機選擇回國,但這也難以掩蓋這一時期中國大量的人才流失,2002年,也就是中國被世界貿易組織接納的次年,出國與 歸國人數之比一度達到了6.94∶1,也就是說,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
5、2003-2018:歸來
進入新千年,一切都變得很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成為這個時代最強有力的註解。
出國留學的方針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自費出國留學限制被徹底廢除,工牌出國留學政策在培養高層次留學人才方面持續發力,吸引留學人員尤其是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為國服務所 採取的政策不斷健全,出國教育效益極大增強。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發布,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
與蒸騰上升的綜合國力相對應的,就是此階段滾滾洪流般的留學潮,中國已悄然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之一。
擁有更多選擇的學界精英和商界大佬,選擇將孩子送出國去,出國留學逐漸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
前首富王健林在兒子王思聰兩歲時選擇將他送到國外上寄宿學校,從新加坡Swiss Cottage小學,到英國溫徹斯特公學,再到倫敦大學學院哲學系,王思聰一路在國外接受先進的教育 ,養成了張揚的個性。 同樣是前首富的劉永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1994年,劉永好將女兒劉暢送到美國西雅圖小鎮女子學校讀高中。
出同樣的選擇的,還有很多企二代。 娃哈哈二代宗馥莉就讀於佩珀代因大學;碧桂園二代楊惠妍就讀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聯想柳傳志的女兒柳青就讀於哈佛大學……
此階段,不僅精英人士、商業大佬選擇送子女出國,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加入到送子女出國的隊伍中。 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突破了60萬。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了回國。 從2003年開始,中國出國與歸國人數之比不斷縮小,2010年為2.11:1,2015年為1.28:1。 少數人的選擇成了多數,近五年來回國人數占到了出國總量的70%。 更重要的是,歸國者中,精英大有人在!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布的調查,海歸創業集中於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在海歸創業者中,58.3%擁有個人專利,65.9%從海外帶回了技術,絕大多數處於國際先進和國內先進水平 。 相對早年的迅速復制海外商業模式,近兩年的海歸技術人才在生物製藥、AI、新材料等技術創業領域扎堆。
國外很多國家的條件還是比中國好,為什麼選擇回國?
回答歸結起來無非兩點:除了中國的機遇,還有國外的天花板。 很多技術人才直言“在美國,華人技術人才能躋身管理層的不多,可能會一直寫代碼。”
2017年初,被稱為“矽谷最有權勢的華人”的微軟前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歸國,成為新版精英歸國的代表。 這些歸國精英或直接投身到創業大潮中,或加盟大互聯網公司任高管,或致力於開拓國際市場。 除了商業精英,還有一批國際公認的科技大咖歸國。 2008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係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做出了回國決定,哈佛八博士王文超、張欣 、張鈉、王俊峰、劉青松、劉靜、林文楚、任濤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西方媒體評價: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
改革開放40年,歸國留學生與鄉下知青、高考學子、下海闖蕩的商人和進程務工的農民工一起,成為推動中國崛起的重要力量。 40年中,這群中國人“晴天搶幹,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幹”! 不知不覺中,世界卻驚奇不已,一個曾經落後的中國,經濟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二。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青年學子負笈海外、勵志報國的40年,是中國教育學習、借鑒、赶超的40年,是從人才輸出到人才回歸的40年。 與此同時,這支源源不斷的留學大軍為中國的社會經濟建設輸入了不竭的新鮮血液,拉近了中外教育、科技的距離,推動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 力。
40年歸來,當年第一批的出國留學生已經白髮蒼蒼,他們作為中國留學歷史變遷的見證人,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科技發展、經濟騰飛。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留學的歷史不斷變化,不變的,是千萬萬萬像他們當年一樣奮力奔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