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眩暈症遺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眩暈症遺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眩暈症遺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眩暈症遺傳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COVID-19 疫苗來了!】:關於AZ疫苗你應該知道的 首批11.7萬劑牛津AZ(Oxford–AstraZeneca COVID-19 vaccine)疫苗於3/3上午抵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第一批只有11.7萬劑,將優先提供在專責病房、負壓隔離病院或負責採檢單位的醫事人員...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現今社會西化飲食盛行,隨著年紀增加,我們的血管會逐漸沉積很多垃圾,長久下來就容易積累成斑塊,如果不及時清理,斑塊愈來愈大,血管就會變得日益狹窄,影響供血。而若這個情況發生在頸動脈,就會造成 #頸動脈阻塞 !頸動脈阻塞程度超過5成時,就容易產生血栓,進而引發 #腦中風 。 立達診所周孫立醫師說明,頸...

  • 眩暈症遺傳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17 07:30:00
    有 54 人按讚

    【COVID-19 疫苗來了!】:關於AZ疫苗你應該知道的
    首批11.7萬劑牛津AZ(Oxford–AstraZeneca COVID-19 vaccine)疫苗於3/3上午抵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第一批只有11.7萬劑,將優先提供在專責病房、負壓隔離病院或負責採檢單位的醫事人員接種,第二批疫苗才會開放沒有直接接觸到的工作人員接種。
     
    根據最新研究結果,接種一劑AZ效果是76%,接種12周以上後再打第二劑,保護力可提升到86.4%,兩劑之間隔越久效果可能更好【註1】;按理來說,AZ疫苗需要接種2劑才具備完整保護力,因此11.7萬劑只能提供5萬人接種,但陳時中強調,由於2劑疫苗間隔長達8週以上,因此這次的疫苗將作為11.7萬名第一線高風險醫護人員的第一劑疫苗,確保保護力範圍愈大愈好。
     
    陳時中說,凡是有資格接種的醫事人員都會造冊列入,至於醫事人員接種意願就是他們的個人選擇,未來如果疫苗有剩下,會再往下開放其他風險等級比較高的族群。【註2】
     
    ■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
    AZ疫苗(Oxford–AstraZeneca COVID-19 vaccine),又稱牛津疫苗,為「阿斯特捷利康藥廠」與「英國牛津大學」與合作開發的新冠疫苗。
     
    AZ疫苗是種含有可表現新型冠狀病毒棘蛋白(S protein)的「腺病毒載體疫苗」,用於預防新冠肺炎感染,可避免因新冠肺炎感染引起的嚴重併發症。
     
    AZ疫苗目前已通過世界衛生組織(WHO)、歐盟等其他先進國家及我國緊急授權使用,目前優先施打對象為第一線醫護人員。
     
    ■AZ疫苗為「病毒載體疫苗」
    「病毒載體疫苗」通常會用腺病毒(adenovirus)傳遞至人體。製造病毒載體疫苗首先得將病毒載體的自我複製能力消除,再將一段製造病毒棘狀蛋白的 RNA 或 DNA 放入腺病毒基因序列中,最後將之遞送至人體細胞,製造抗原刺激免疫系統。該病毒DNA不會整合到人體基因體內,而是會被轉錄或複製到mRNA中轉譯成蛋白質。
     
    病毒載體疫苗與 mRNA 疫苗最大的不同在於疫苗穩定度,因為主要使用穩定度較高的 DNA,結構上的不同使病毒載體疫苗能在 2°C 至 8°C 儲存 6 個月。對於偏鄉與基礎交通建設不完全的國家與地區來說十分有利。
     
    ▶「阿斯特捷利康藥廠」與「英國牛津大學」共同開發的AZ疫苗:牛津大學與阿斯特捷利康的ChAdOx1新冠疫苗(AZ疫苗)由安全性高的黑猩猩腺病毒為載體製成,載體中包含在新冠病毒表面的棘突蛋白,就是將新冠病毒蛋白編入黑猩猩腺病毒載體,並在傳遞至人體後,製造棘狀蛋白引發抗體出現。
     
    ▶由莫斯科 Gamaleya 研究院(Gamaleya Research Institute)與俄羅斯國防部共同開發的新冠疫苗 Gam-COVID-Vac(Sputnik V)也是此類。Sputnik V 會透過腺病毒 5(adenovirus 5)將 DNA 打入人體細胞,接種 2 劑後預計產生 2 年新冠病毒免疫力。2 劑疫苗分別由 2 種人類腺病毒的血清型組成,皆含有新冠病毒的 S 抗原,所以能進入細胞且產生免疫反應。
     
    ▶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製造的重組病毒載體疫苗 JNJ-78436735(Ad.26.COV2.S)疫苗採用人類腺病毒 Ad26 誘發免疫反應,疫苗預計能在 -20°C 維持穩定 2 年,2°C 至 8°C 的環境下保存至少 3 個月。【註3、4】
     
    ■AZ疫苗:種類、保護力、運送方式
    ▶疫苗種類:DNA疫苗。
    透過改良的黑猩猩的腺病毒當載體,攜帶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的基因(雙股DNA)。改良的腺病毒可以進入細胞,但不能複製,一旦病毒進入細胞,便會將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基因置入細胞核中,細胞會據此製造刺突蛋白,並呈現在細胞表面,供免疫細胞辨認。免疫細胞會據此製造針對刺突蛋白的抗體,直接攻擊新冠病毒,以及被冠狀病毒感染的細胞。
     
    ▶保護力:
    共兩劑,間隔8-12周。疾管署指出,AZ疫苗不含可複製的SARS-CoV-2新型冠狀病毒顆粒,不會因為接種本疫苗而感染新冠肺炎。另外,依據目前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此疫苗接種完成,2劑間隔12周保護力可達82.4% (62.7%~91.7%),並可降低新冠肺炎傳播率達67%,並且能有效預防因新冠肺炎感染而造成的嚴重併發症。疫苗的保護效果則視接種對象的年齡或身體狀況而有不同差異【註5】。
     
    ▶運送方式?
    DNA不如RNA脆弱,腺病毒堅韌的蛋白質外殼更有助於保護內部的遺傳物質。因此,AZ疫苗不必保持冷凍狀態。當在2-8度C冷藏時,該疫苗有效性預計將持續至少6個月【註6】。
     
    ■AZ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之反應及因應措施
    ▶本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
     
    ▶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38℃),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寒顫、關節痛及噁心,這些症狀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
     
    ▶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
     
    ▶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降低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機率,但仍有可能罹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民眾還需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以維護身體健康。【註7】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專家指出,理想的新冠疫苗應具備以下幾項特性
    1.安全且僅有輕度,短暫的副作用(例如酸痛和低燒)。
    2.可為大部分的疫苗接種者(> 80%)提供長期保護(超過一季),特別是在弱勢族群中,例如老年人、患有其他潛在疾病、肥胖等易受感染高風險人群。
    3.不僅能預防疾病,還可以防止病毒傳播給他人。
    4.以單劑量給藥。
    5.能夠快速大量生產。
    6.易於存放(例如,不需要很大包裝或不需儲存在超低溫下)。
    7.可以輕鬆運輸(例如,除了在冷鏈之外,透過寄送來運輸)。
    8.易於管理(不需要特殊的設備,就可自行管理或不需要重新培訓人力即可進行管理)。
    專家也指出,目前沒有一個新冠病毒疫苗具備以上所有優勢,我們也可能永遠無法擁有具備以上所有特徵的疫苗,由於因為各種原因,開發出來不同類型的疫苗具有不同特徵。最重要的是,新冠疫苗要在接種疫苗後長期安全性高,並能保護大部分接種者不會罹患中度至重度新冠疾病的疫苗。【註3】
     
    ■國衛院疫苗二廠,盼能在三年內完成
    國際科學上認為新冠肺炎的疫情可能會「流感化」,變異病毒可能超出疫苗範圍,因此未來疫苗的研發非常重要,研發過程又需要「小量的量產」作實驗所用,國衛院現有一座研發用的疫苗廠,已規劃興建第二座,盼能因應未來新的疫情發生時,加快臨床試驗的腳步,全案已送至國發會討論,盼能在三年內完成。
     
    設置的目的是因應未來若出現新的疫情,都能迅速研發、少量生產、加快後續臨床試驗的進度,無須再對外委託,釐清成效後,也能加快技術轉移的腳步。
     
    因此國衛院的疫苗廠是著重研發及小量量產,台灣應要能自行掌握疫苗的研發與製造,這個目標並非一蹴可幾,需要國家與產業界共同合作,目前中研院、國衛院及產業界已達成共識,未來兩研究單位將與業界合作成立平台,希望逐步朝疫苗自給自足的方向邁進【註8】。
      
    【Reference】
    📋 更多COVID-19學術資料都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COVID-19學術資源網」:https://forum.nhri.edu.tw/covid19/
      
    1.來源
    ➤➤資料
    ∎【註1】
    ( Yahoo 新聞)AZ疫苗「2劑隔8周」 最快6月才有完整保護力 :http://bit.ly/38kkUUy
      
    ∎【註2】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首批AZ疫苗11.7萬劑 採檢、直接照顧染疫者醫護先打」:http://bit.ly/38mYHFp
      
    ∎【註3】
    (環球生技月刊 Global Bio & Investment)「霍普金斯大學專家全面剖析新冠疫苗:4類型、8大特性、優劣勢評析」:http://bit.ly/3kVS7dW
      
    ∎【註4】
    (GeneOnline 基因線上)4 大 COVID-19 疫苗大解密!:http://bit.ly/30sq9x0
      
    ∎【註5】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疫苗簡介-COVID-19 Vaccine AstraZeneca」:http://bit.ly/30oaAGy
      
    ∎【註6】
    (健康醫療網)「新冠疫苗如何做? 疫苗製成、保護力、施打情形一次看」:http://bit.ly/3kYtc9M
      
    ∎【註7】
    (工商時報)「AZ疫苗懶人包 接種禁忌、副作用一次看」:http://bit.ly/38k6BiY
      
    ∎【註8】
    (工商時報)「國衛院疫苗二廠,拚三年建成」:http://bit.ly/2Oh5XvJ
      
    ➤➤照片
    ∎【註2】  
    ▶AZ疫苗介紹
    ▶全國COVID-19專責醫院及其他醫療院所「醫事等相關工作人員」資格名冊
      
    ∎【註7】
    ▶AZ疫苗副作用一覽表
    ∎(Technews 科技新報)疫情緩解的關鍵,疫苗種類、原理、研發一次看懂:http://bit.ly/3rv6DvT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AZ疫苗 #牛津疫苗 #阿斯特捷利康藥廠 #英國牛津大學
      
    衛生福利部 / 疾病管制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眩暈症遺傳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23 08:05:22
    有 1,021 人按讚

    一邊耳朵發生聽力突然下降的情況,
    一定要趕快看醫生檢查聽力,
    可能發生的情況包括突發性耳聾、美尼爾氏症候群,
    其中美尼爾氏症候群會合併嚴重的眩暈,
    而突發性耳聾比較少發生急性眩暈的狀況,
    如果是兩邊聽力緩慢緩慢的下降,可能是退化、噪音、遺傳等等因素造成。

    一邊聽力下降可能有許多原因。

    一位公司的軟體工程師起床之後發現右邊耳朵耳鳴聽力不好,
    趕緊到醫院檢查發現是突發性耳聾,
    經過點滴營養注射、中耳類固醇注射,
    情況在一週左右就恢復正常。

    一位45歲的公車司機,
    因為一邊耳朵聽得不是很好,
    悶悶的,
    經過兩個星期跑到耳鼻喉科來檢查,
    結果發現是中耳積水,
    再進一步檢查發現是鼻咽癌,
    經過化療以及放射治療,
    已經痊癒了。

    多年前,一位45歲的太太,
    早上起床覺得耳朵聽力不好,
    頭發昏,
    她的先生是醫師,
    跟我聯絡之後我趕緊幫她檢查,
    發覺有腦神經的症狀,
    再安排核磁共振檢查,
    發現聽神經旁邊有一個巨大的腫瘤,
    後來經過手術切除已經痊癒了。

    簡單說單側的耳聾包含的原因很多,
    如果發現有這個情況請盡快在一到兩天之內找耳鼻喉科醫生檢查治療,
    因為如果是突發性耳聾,
    超過黃金治療期,
    可能恢復就不好了。

    天氣冷了,
    末梢循環要保護好,
    控制血壓、控制三高、作息正常、多喝水,
    都是降低突發性耳聾或者是其他周邊血管疾病最好的保養方式。

    早安各位好朋友,歡迎分享。

    #突發性耳聾
    #單側聽力下降

    報紙來源:人間福報

  • 眩暈症遺傳 在 中醫師 李嘉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12 12:42:16
    有 18 人按讚


    關於中醫轉骨

    當孩子逐漸進入青春期時,許多家長總會在三餐烹調上加倍用心,期望孩子長得又高又壯,還經常打聽「轉骨」的藥方、食療,以期幫助孩子成長發育。而究竟什麼是『轉骨』?該如何正確針對轉骨發育期的小孩加以調理?怎樣避免不當或過度添加營養劑或自行服用中草藥,造成荷爾蒙異常,抑或「揠苗助長」而致性早熟? 

    醫學上,對於身材矮小的定義,是指每一百位同年齡層的孩童中,身高倒數三名內者,即被視為身材矮小。
     
    從生長曲線圖可看出,人類有兩階段的生長最迅速,第一階段是五、六歲左右,另一階段則是青春期,增高的極限與時間則因人而異。
     
    長高的機轉在於人類長骨當中的生長板,尤其是大腿骨長骨在上、下兩端骨骼的生長板,生長板的軟骨細胞有分裂能力,讓骨頭增長,軟骨細胞分裂的速度、活躍性和停止時間有很多影響因素,一旦生長板停止分裂、閉合後,不論使用藥物或是各種運動等外來刺激,都不會讓軟骨細胞繼續分裂,便不會再長高。至於生長板是否已關閉,可透過膝關節X光檢查得知。
     
    一般而言,女性在月經來後兩年左右,約十四到十五歲時,男性則稍晚,約十六到十七歲時,生長板便關閉停止分裂,骨骼停止發育,便幾乎沒有再長高的可能。
     
    孩子長不高,可分下列幾項原因:

    一、 家族性身材矮小︱一個人的身高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很大,所以父母親個子不高時,孩子的身材矮小乃屬正常現象。

    二、 體質性發育遲緩與青春期遲延︱骨骼年齡與實際年齡一致,具此種體質者生長速度正常,雖然青春期開始的時間比一般人晚,但持續較久,身材與性徵發育較晚。

    三、 染色體異常︱體型、外觀是五短身材,兩手指肥厚、粗短,臉圓、眉毛粗而且兩眉中間距離很短,肘肱肩也短小肥大,從其特殊外觀即可診斷。

    四、 內分泌系統發生問題︱例如甲狀腺低下症、生長素缺乏等症狀患者,必然會有生長停滯現象。

    五、 壓力大、睡眠不足、情緒的影響。

    轉骨是指當兒童進入青春期時,成為成人的一段生理及心理上的變化時期,因此是人體各器官成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其生長速度僅次於嬰兒期。所謂「青春期」是年齡從十至十二歲開始,一直到十六、十七歲。一般而言,女生會比男生早發育,實際上每個青少年的成長發育期也不盡相同,有些較早熟,有些則發育得較晚。以現代營養學的觀點,青春期的發育需要熱量、蛋白質及鈣質的大量補充。因為此時活動量大,足夠的熱量攝取,方可應付成長所需,對於偏食習慣的孩子,應予以矯正飲食觀念,並補充及平衡孩子成長所需的熱量及營養素。

    轉骨發育期的生長潛力是最大且對以後身體各類器官的發育與生理機能有很大的影響。譬如一些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可在此發育期適當的照護下改善體質。儘管先天遺傳與環境、營養因素都會直接影響這段時期的發育,但若能在各種不是症狀出現前予以預防或早期治療,例如生理方面出現發育遲緩、第二性徵發育不良、矮小身材、疲勞、眩暈、頭痛、食慾不振、青春痘、肥胖、女生出現月經失調、經痛,或在心理方面有焦慮、抑鬱、急躁、失眠等,都應儘速尋求醫師之協助,以幫助其成長。

  • 眩暈症遺傳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9-07 09:24:16

    現今社會西化飲食盛行,隨著年紀增加,我們的血管會逐漸沉積很多垃圾,長久下來就容易積累成斑塊,如果不及時清理,斑塊愈來愈大,血管就會變得日益狹窄,影響供血。而若這個情況發生在頸動脈,就會造成 #頸動脈阻塞 !頸動脈阻塞程度超過5成時,就容易產生血栓,進而引發 #腦中風 。

    立達診所周孫立醫師說明,頸動脈位於喉結(無論男女生)後方大約一指到一指半幅處,主要功能是供應大腦血流。雖然不是所有大腦血流都依靠頸動脈提供,但大部分腦部循環還是靠它協助。

    頸動脈阻塞會有那些症狀?

    針對頸動脈產生阻塞的原因,周孫立醫師回應,無論是頸動脈的管徑變小,造成血流變少;或因血管管徑局部變小,讓血流通過時產生渦流,並使得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被活化、啟動,進而產生血栓朝腦袋跑去,或直接在原地塞住,造成供應腦部的血流不足,都可能引發相關症狀。

    周孫立醫師說明,頸動脈阻塞的症狀很多樣,從輕微到嚴重都有。

    輕微症狀:
    頭部脹痛
    頭暈
    注意力不集中
    坐立難安

    嚴重症狀:
    #中風
    半身癱瘓
    無法說話
    意識改變

    至於頸動脈阻塞是否會遺傳?周孫立醫師說,頸動脈狹窄的問題是有可能遺傳的,與血管內皮生成的相關因子,以及血液品質、凝血功能是否良好,甚至我們血液的代謝機能等都有相關。

    周孫立醫師舉例,很多人會問「高血脂症」會不會遺傳,答案是會的,而高血脂的問題也跟頸動脈是否狹窄、阻塞也有莫大關係。

    頸動脈硬化如何治療?

    頸動脈內皮刨除術

    周孫立醫師舉例,若是今天有水管塞住,或藏汙納垢造成管徑變小,我們最直覺的方式就是「把它清乾淨」。而頸動脈也是相同,我們可透過頸動脈內皮的刨除手術,將管壁清理乾淨。

    但血管畢竟與水管不同,假設今天手術是為了清除右側頸動脈,就要確保左側的頸動脈情況是較好的,也不能過度狹窄,能夠繼續維持腦部的血流供應。周醫師進一步解釋,因為進行手術的血管血流肯定很差,甚至幾乎沒有血流;也可能在清除過程中產生血栓,若是兩側血管都無法提供充足的血液給大腦時,對患者本身就會有風險。

    周醫師也指出,患者本身的心肺功能也不能有太差,因為手術需要全身麻醉,若患者心肺功能也有問題,則可能導致心跳停止、心肺衰竭等狀況。

    「這樣的手術可以有效避免日後再發生頸動脈狹窄的相關症狀,」周孫立醫師提及,手術成功率很高,甚至能夠降低五年後中風的機率,但相對地也得承擔較大的手術風險。

    血管支架
    另一個較新的方式則是裝設血管支架,利用氣球擴張術擴張血管後,就能在血管中放置支架,確保血流暢通,也能預防血栓的形成。周孫立醫師表示,相較需要全身麻醉的刨除術,這樣的手術方式風險小很多。

    藥物治療
    此外,有些患者的頸動脈狹窄程度沒有那麼嚴重,可能只有20%∼30%,周孫立醫師說,其實是可以不必透過手術處理,較輕微的症狀會先考慮用藥物治療,預防血栓形成及避免雜質再附著在血管壁上,避免阻塞愈來愈嚴重。

    頸動脈硬化的患者,飲食該注意什麼?

    少油少鹽少炸物

    周孫立醫師表示,就跟平常在談論任何與健康相關的議題一樣,我們都會提到減少攝取油炸物,因為經過高溫油炸處理後,就容易產生自由基等有毒物質,都有可能攻擊我們身體的所有細胞或組織,若在血管內皮上就可能造成硬化、粥狀的動脈硬化,進一步造成血管狹窄、阻塞,更不用說可能造成惡性病變,引發癌症等等。

    日常生活中也要限制鹽分的攝取量,周孫立醫師說明,吃下過多的鹽,就會導致血管外的空間有大量水分被吸引出來,此時除了會造成血管內的壓力增加,心臟、腎臟的負擔也會升高。

    另外,周孫立醫師也提及,頸動脈同時也是感應器,能夠偵測血液濃度,若身體長期處在鹽分過多,導致血壓不穩定的狀況下,感應器有可能快速退化。此時當血壓變化,身體就會有一些不良的反射出現。

    周孫立醫師提醒,不好的飲食對身體造成的傷害都是長期累積的,不會是急性傷害,因此若是不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長久下來對身體就會有很大的影響,都應該盡量避免。

    【相關影音】

    眼中風 前兆:眼前一黑、秒殺視力 治療:搶救黃金90分鐘【眼科醫師鐘珮禎/健康顧眼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nTJfv3XR3o

    這些竟是心臟病徵兆,注意4件事遠離心臟病風險【健康連線/林謂文醫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mTVGgmhY4

    坐著踮腳踏步10秒鐘,血管年輕了就能遠離失智中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PRR24CvtHA

    【相關文章】

    走對了,血壓就穩了!院長教你踮踮腳尖降血壓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9641

    咳嗽太用力七年級男竟中風險癱!醫:3徵兆警覺中風危機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6244

    突然眩暈會是腦中風嗎?醫師:伴隨4大症狀要小心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4710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