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真誠一致同理心無條件積極關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真誠一致同理心無條件積極關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真誠一致同理心無條件積極關注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隨著學習有效的哀悼,我們會允許自己為童年缺乏父母的正向關注而哀痛。 當我們以自我接納的方式來迎接自己的眼淚時,哭泣會喚醒我們發展停滯的自我憐憫本能。 一旦透過一致且重複的練習,建立起自我憐憫,它就會成為自尊越來越好的基石。而當自我憐憫變成一種習慣的態度,它就能立刻化解情緒重現中典型的自我遺棄。 ...
真誠一致同理心無條件積極關注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隨著學習有效的哀悼,我們會允許自己為童年缺乏父母的正向關注而哀痛。
當我們以自我接納的方式來迎接自己的眼淚時,哭泣會喚醒我們發展停滯的自我憐憫本能。
一旦透過一致且重複的練習,建立起自我憐憫,它就會成為自尊越來越好的基石。而當自我憐憫變成一種習慣的態度,它就能立刻化解情緒重現中典型的自我遺棄。
自我憐憫也將創造一個基礎,使我們可以建立真誠、有益親密感的憐憫給予他人。與親密對象同在的能力,通常是根據我們對於自己堅定效忠的程度而定。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早安:
我自己比較習慣講「自我慈悲」或「自我慈愛」或「自我疼惜」,而非「自我憐憫」。慈悲或慈愛是一種比較全面性的說法,意味著除了看到「可憐的自己」,同時也看到「可愛的自己」。
相對來說,慈悲或慈愛,更接近無條件的愛。這是自己能給自己的,最佳的禮物!
下列摘文因為篇幅所限,暫時只討論了哀悼的兩個歷程。但發怒、哭泣,都不是很容易,因為都是傳統打壓的重點對象。
我最近跟一位朋友談生氣,把「生氣」講得更清楚一點。我們用情緒、認知、行為三個層面來談生氣:
■ 情緒
是指生氣時整體的身心反應,像是:肌肉緊繃、心跳加快、想要立即採取行動……
會有強度、持續時間、頻率不同,像是暴怒、慍怒……。一般來說,如果沒用念頭或想法刻意去維持,怒氣大概在兩分鐘之內就會結束,而且會帶起我們更深的覺察,甚至有正向情緒出現。
■ 認知
是生氣所帶來的,或維持生氣的念頭或想法。我們很多時候,之所以會一直生氣,是念頭或想法的作用,也可以說是過去制約的結果。
像是,有人認為自己被「不公平對待」的時候,就會生氣。然後,「會吵的孩子有糖吃」這個過去長久養成的思考習慣,會把自己的情緒支撐在某個程度,以配合行為進行自我保護,或進行攻擊。
■ 行為
是在生氣的情緒下所採取的行動,像是罵人、打人。
我自己一般談生氣,主要把生氣當成情緒,不一定要付諸行動,也就是不一定要採取什麼行為表現。在安全的情境下,不轉移注意力,只陪伴自己的生氣,讓它說說它想說的話。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是表達情緒的行為要經過選擇。表達情緒,要考慮自己、他人、情境的狀態,胡亂表達情緒常引來更多壓力,對自己不利,所以如何表達就需要多方考慮。
健康的生氣,常常對我們有相當大的幫助,像是設立界線。生氣是我們求生的工具,不學著善用,相當可惜。
不過,傳統會把生氣的三個層面混在一起討論,直接全盤打壓,然後開始用生氣來展現權力,要相對弱勢者不能生氣。
也因為篇幅所限,我就不寫太多了。事實上,一個人能好好認識自己的情緒,要經過討論與練習,這要有適當的情境,雙方都認知到要好好面對情緒才可以,也不是隨便談談就能開始。
但寫下來,便可以開始自我對話。我常推廣各種日記,反正能把情緒寫下來,就有機會開展對話的空間。
祝願您,能接納自己的情緒,這是接納自己的重要開始!
************************************
哀悼的四個歷程
【文/ 彼得‧沃克】
哀悼最有效的時候,就是倖存者能夠以這四種方式來表現哀悼:發怒、哭泣、言語抒發和感覺。
***
發怒:縮小恐懼與羞恥
「發怒」是一種哀悼技術,激烈地抱怨現在或過去的失去和不公不義。倖存者的童年中,恫嚇、羞辱、忽略取代了撫育,而倖存者需要對此發怒——有時候需要暴怒。
當他們變得擅於哀悼,他們對於自己家庭所瀰漫的缺乏安全感,所發出的健康怨恨,會以發怒宣洩出來。上萬次需要幫助時卻得不到幫助,這種背叛會激怒他們;對於以前需要被指導或受保護時,卻沒有人可以指導或保護,他們會感到盛怒;過去需要爭取公平或贊同自己的發展成就時,卻沒有可以爭取的對象,也會使他們怒吼。
在大多數的狀況中,倖存者不需要直接對在世的父母發怒或責怪,關鍵的發怒方向是,針對你內化的父母——也就是你過去的父母。不過,最常見的例外是,父母現在仍然有虐待性。
當倖存者抱怨童年創傷時(尤其是用找碴鬼的自我仇恨,在抱怨創傷的持續影響時),發怒是有療癒性的。對找碴鬼,也就是父母的代理人,憤怒地說「不!」或「閉嘴!」,能夠外顯倖存者的憤怒。這能阻止倖存者把這憤怒朝向自己,並且讓他們復甦失去的本能:為不公不義的攻擊防衛自己。
還有,許多倖存者會盲目地讓父母惡毒的責怪轉為羞恥,而發怒能把倖存者從中救出來。發怒會把責怪重新導向到該去的地方,發怒也會使倖存者更積極地努力建立內在界線,去對付找碴鬼。
發怒可以是一個人的時候進行,也可以在有認同你的見證者的情況下進行,像是信任的朋友或治療師。一段時間後,大部分的發怒需要在你自己私密無聲的心中進行,這是保護你不受內在找碴鬼的攻擊,而以憤怒為能量的思想中斷法。
許多倖存者的身分認同完全等於找碴鬼,這樣的倖存者通常需要聚焦於對抗找碴鬼,直到他們建立了能健康自我保護的自我(ego)功能。
發怒也能把倖存者從情緒重現的無力感中拯救出來,發怒會提醒他們,自己現在是在成人的身體裡,並且能用這個身體防衛自己。
透過這些功能,發怒能減少或化解恐懼,重新喚起並滋養自我保護的本能。透過練習,它會漸漸建立起內在與外在的界線,這些界線會漸漸地把我們帶離傷害,使我們不受他人欺侮的傷害,也不受最壞的惡霸(也就是內在找碴鬼)傷害。
最後,發怒也能使無數的思想修正和思想取代更有力量,而倖存者需要思想修正與思想取代,去建立自己本質是美好的信念,以及可以有選擇性愛他人的能力。發怒能夠支撐他們長期、漸進地把自我形象從找碴鬼手中搶救出來,也能重新教育自己的心理,使它更使用者友善和親密關係友善。
***
哭泣:為自己的失去而哭
在哀悼中,發怒是陽性的歷程,而哭泣是陰性的互補歷程。當我們受傷時,我們直覺地會感到悲傷和憤怒,如同新生兒因失去子宮的完美安全感而受傷,於是憤怒哭嚎。
哭泣也是無可取代的工具,能截斷找碴鬼的情緒資源。淚水能在恐懼化為害怕與嚇人的想法前就釋放恐懼,事實上,哭泣有時候是化解情緒重現的唯一方式。我自己就見證過數百次,在大哭一場後,我的找碴鬼便弱化至無害的程度,而其他的數千次,我看到我的案主用淚水化解他們的恐懼、羞恥和自我遺棄。我也見到他們接著上升到健康憤怒的狀況,一旦發現有不可接受的不公事件,就會堅決地挑戰這些事件。
哭泣的另一個好處是,不怕難為情的淚水會激發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放鬆反應,這會平衡情緒重現時交感神經過度警覺的狀態。
隨著學習有效的哀悼,我們會允許自己為童年缺乏父母的正向關注而哀痛。父母過去的關注通常是負面且危險的,我們會為這個可怕的現實感到悲傷。但是,隨著療癒的進展,我們也會為那個不受賞識,被認為不特別、無價值、不討喜的孩子而哭。
當我們以自我接納的方式來迎接自己的眼淚時,哭泣會喚醒我們發展停滯的自我憐憫本能。
一旦透過一致且重複的練習,建立起自我憐憫,它就會成為自尊越來越好的基石。而當自我憐憫變成一種習慣的態度,它就能立刻化解情緒重現中典型的自我遺棄。
自我憐憫也將創造一個基礎,使我們可以建立真誠、有益親密感的憐憫給予他人。與親密對象同在的能力,通常是根據我們對於自己堅定效忠的程度而定。
哭泣與發怒是釋放遺棄性痛苦的兩個關鍵性情緒工具,通常我們同時需要兩者,才能得到完全的釋放。
哭泣和發怒共舞不同於發牢騷,發牢騷是一種情緒表現,但給了哀悼壞名聲。發牢騷是個敏感的議題,因為很多人用健康的方式抱怨或哭泣時,卻被當作有病的「發牢騷」。然而,失調的發牢騷常常是發怒與哭泣的不健康混合體,不僅壓抑了憤怒或悲傷,而且是用一種煩人的方式流露出來。
這裡有兩個例子。當一個受傷的人只會表達憤怒時,他壓抑的悲傷會無意識地滲入憤怒中,使他聽起來像是個受難者,或有被害妄想的人。因為沒有大量釋放他的悲傷,所以發再多的牢騷也無法使他解脫,並且可能使他無止盡地生氣發牢騷,耗竭聽者的同理心。相同的,當一個受傷的人只會哭,他的悲傷會帶有一絲壓抑的憤怒,使他的哭泣聽起來像是易怒不止的牢騷。我的一位案主稱之為「憤怒從很小的洞跑出來」。
我們許多人因為受社會化的過程所害,認為發怒屬於男人、哭泣屬於女人,所以男孩子很小就會因為哭泣被羞辱,而女孩子則因為發怒被羞辱。因此,男孩變成了只能透過發怒來抒發情緒痛苦的男人,悲傷於是必須轉為一種易怒的情緒、惡化的發牢騷或憤怒發洩。相對的,一些女人會無意識地試圖透過發牢騷或哭泣,把她們的憤怒擠出來,卻演變成卡在無助和自怨自哀中的感覺。
很多男人也依賴憤怒去處理他們一切的情緒表達,他們害怕、丟臉或心情不好時會憤怒。另一方面,許多女人只能試著把這些感覺哭出來。這些,通常會導致非常不完全的釋放,情緒的完整移動被卡住了,於是各性別的人都有一半的情緒釋放過程發生了障礙。
如果無法完整地表達受傷的感覺,倖存者可能會困於情緒不穩中,他們未表達的情緒會惡化成停滯而持續的情緒。從惡化的憎惡,到受羞恥汙染、缺乏自我憐憫的自怨自哀,都可能是這種情緒不穩定的範圍。受阻礙的憤怒,可能會惡化成尖刻不滿的鬱鬱寡歡,而受阻礙的悲傷,可能會惡化成憂鬱的自我沉溺。
當在情緒重現中再度經歷早期遺棄時,如果能夠發怒和哭泣,我們就能從這個遺棄感中獲得更完整的釋放。每位倖存者最好能評估自己的發怒或哭泣,是否受到阻礙或僵化,然後努力修復它。當然,有許多男人和女人是上述性別兩極化的相反。還有,有許多倖存者的發怒和哭泣兩者都受阻了,如果能把憤怒和眼淚從找碴鬼的妨礙阻撓中救出來,對他們將會大有益處。
如果你無法哭泣或感到憤怒,請聚焦在呼吸上,這會幫助你運作情緒,如果能注意呼吸時下腹部伸縮的感覺,尤其有效。深深的、慢慢的、有規律的呼吸,會伸展多處的內部肌肉和內臟,有時會把感覺帶到覺察之中。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真誠一致同理心無條件積極關注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理師的重量,重量當然不是指體重,是指份量,在社會與法律上擔負的責任。最近看到公會學會紛紛發出關於職稱身份的聲明,我想也說說。
'
過去多次聽聞,有人說,心理師那些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注、同理心不都是其他行業會有的嗎?所謂的心理諮商晤談技巧,社工、教師、乃至於業務行銷、服務業都會使用到啊,這並非心理師所獨有,為何只有心理師、身心科醫師可以做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
,
第一,
我想基本上心理治療理論人人都可以學,心理晤談技巧也不是心理師獨有,心理師的"重量"乃至於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重量在於它擔負了很多責任,包括你需要是一個合格的且有職登的心理師 ( 考研究所、寫論文、完成一年全職實習、考執照 這中間過程就暫且不談了 ),還要加入地方公會,一年會費就是好幾次的心理諮商費了;你職登的地方也必須是合乎相關法規的;所有晤談紀錄的保存也有相關規範,整個規格、標準都要符合法規。這些,並不是輕鬆的事,請珍惜守法守規的心理專業工作者。
,
第二,
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它無法被拆解成晤談技巧的總和、更無法被簡化成羅傑斯的治療三元素,而不談個案概念化與相關處遇,專業評估。這也是為何什麼,晤談技巧人人都可以用,心理諮商理論人人都可以學,但並不是人人都是心理師。( 其實已經有很多心理師針對心理師養成與在職進修的部分有所著墨,就個別諮商來論,很多時候這個工作光金錢時間成本就高到嚇人 )
'
第三,
心理治療,心理諮商對個案與心理師而言,是很直接面對「心理議題」,每週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架構,思考關於自己的事情,看起來簡單,實則不容易 。我想這是和一般身心靈產業 ( 塔羅,靈療等) 不同之處。
,
經常看到媒體用各式樣的名詞來指稱心理師這份工作,從心理諮商師 ( 文字排列錯誤 ),心理醫師 ( 台灣沒這職稱 ),到心理老師 ( 是教心理學的 ?) 都有,正名其實很重要,若是連稱呼都錯了,我們很難對這個行業有正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