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上的死神 #冰與火之歌 #權力遊戲 #gameofthrone
【有《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第八季第五集的雷!】 在一片罵聲、批評聲浪中,《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已來到了全系列的倒數第二集,不知道你/妳看完是什麼感覺呢?
.
第七、八季可說是多災多難的一季,在沒有小說的基礎下,一來影集全系...
#白馬上的死神 #冰與火之歌 #權力遊戲 #gameofthrone
【有《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第八季第五集的雷!】 在一片罵聲、批評聲浪中,《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已來到了全系列的倒數第二集,不知道你/妳看完是什麼感覺呢?
.
第七、八季可說是多災多難的一季,在沒有小說的基礎下,一來影集全系列在朝著收尾階段前進,勢必要做出小說世界觀裡沒有,卻一定不得不做出的狠心抉擇;另一方面,多條故事線集中在異鬼大戰、鐵王座爭奪戰兩大重要場景之中,不免在娛樂與戲劇間需要作出拿捏。這些決定到底是好是壞?我想就輿論的觀察而言,不管怎麼做都一定不可能滿足所有人。
.
或許很多主流聲音會拿過去前面幾季的內容,對比第七、八季的編劇,並發出「之前做得那麼好,為什麼現在亂來」的質疑。但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或者什麼叫做亂來?始終沒有一個客觀的答案。但我能夠確定的是,不如前六季的劇情、角色或地理位置的邏輯設定,最終是讓第七、八季摔了一大跤的關鍵。
.
我不如那些對《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研究透徹的死忠粉絲投入,我也承認有許多人名或是地名我到現在還是無法叫出正確名稱;但就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說,第八季乘載了太多期待、太多眾人所期盼的重量,導致這部影集背負著太多無可避免的原罪,粉絲輿論凌駕於藝術創作的周邊效應,似乎是每個當紅的影視作品必須面對的課題。
.
能夠打破或是取得商業操作以及藝術創作的平衡,一直都是我認為當今影視市場能夠成功的重要關鍵。滿足主流粉絲群,並符合大眾期待,往往也成為許多商業大作靠攏這座不平衡天秤的作為。不得不說,就一個在第七季才一路從第一季老老實實補劇到現在的我而言,《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有如此的收尾劇情發展,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糟。而是不可避免,且難以逃避的結果。
.
它的特效或場面依舊浩大精彩,眾多角色人物也都試圖努力從千頭萬緒的龐大故事線收斂,最終將故事回歸到凜冬城與君臨城兩大場景之中。在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的情況下,影集說到底還是一部藝術創作,創作者許多無奈的取捨,包括預算不足而無法呈現囧恩和白靈道別場景、將大部分預算集中於飛龍在天的特效等,總總製作和執行上的問題,都在這季中一一浮現。
.
我們不妨試著反問,最後的龍后血洗君臨城真的有那麼嚴重嗎?回想起她駕著龍火燒彌林的奴隸主軍團,對比到今日的龍后,兩個龍后的心境似乎已有強烈的反差對比。打著自由的旗幟,爭奪權力為實,最終在獲得權力後能否保持捍衛自由的初衷,我想正是這齣劇一直以來沒有偏離的主題。因為除了龍后外,那些原本立意良善而爭奪權力的角色們,不都在台下默默吃著便當了呢?
.
當我們指著這齣滿載著各種千奇百怪期待的影集批判之際,我們也許能夠好好思考,我們到底要的是什麼?或許答案就在這第五集最後的那匹富有意象的白馬身上。
.
在聖經《啟示錄》中的「白馬」,即代表著死亡和死神的意象。明顯對照到這集丹尼莉絲駕著龍開始血洗君臨城的黑暗劇情,以及大家可能都猜想到的慘烈場面。平民們在進紅堡和出紅堡、軍人們在效忠女王與保命、各角色在殺與不殺之間選擇,或許正如電視機前的你/妳,選擇罵與不罵般的天人交戰。人性啊,就是如此可悲;明明我們都是愛著我們極力寶貝,甚至是曾經捍衛著某物之時,陷入越深,看到缺陷也就越為失望。正如劇中這些角色在面臨秩序崩壞的那一刻,毫無招架之力。
.
孤單一匹「白馬」在殘破的君臨城中出現,帶走了史塔克家族的小公主-艾亞,似乎也暗示著「死神」旁觀著這世間眾多紛紛擾擾,在一切崩潰之後,收割那名為「死亡」的成果。其實「白馬」或是「死神」只是「人性」的具象化表現,我們也不用害怕「死亡」,因為它就是大自然中的一環;只是我們該如何坦然面對,如何在「死亡」將至之時,處之泰然罷了。
.
有趣的是,帶著暗殺(即「死亡」)目的的艾亞,似乎正是這匹白馬馬背上最好的主人。因為她帶來「死亡」,正好就是「死神」。
.
影集總有一天要結束,藝術創作者也總是要面對停筆的那一刻。當這一刻到來時,我們是否準備好接受大眾檢視,坦然於胸說這部作品就是自己百分之百,最好的狀態呢?我想,這正是「作者已死」的概念。「白馬」的出現,或許正告訴觀眾們:不管你們期待看到什麼樣的結局,要罵、要捧、要貶、要推,《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的劇情就是發展到如此地步,影迷們、影評們的觀點,也都只是這齣劇所創造出的週邊效應而已。
.
或許,透過這幅由英國浪漫主義畫家-透納所創作的《白馬上的死神》,充滿迷幻色彩的畫作中,解釋這匹在影集中出現的白馬,也提供我們反思的機會:畫作中不論是白馬、或是馬背上的死神,都並非如透納過去繪畫風景畫般來得真實,反而利用光亮和陰影、明色與暗色兩者強烈對比,詮釋了生與死、希望與絕望的意象。
.
白馬最後安靜地帶走艾亞,正說明了影集最後呈現了就是整部影集所想要訴說「人性」與「權力」之間的關係。沒有人是贏家,誰坐上鐵王座已不再重要。重點是權力的鬥爭是自古以來不斷輪迴、人類永遠學不會教訓的陷阱。最後反而是與權力毫無關係的艾亞做收尾,「人性」和「秩序」的崩解,或許是歷史的必然。就整部系列影集所創造出的輝煌八年,似乎也一直告訴了我們,一旦想要玩著那名為「權力」的遊戲,也勢必帶你走向毀滅的終點。
.
不知道大家看完這集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與我討論唷!
看圖猜聖經人物答案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各位魔粉,今天談談『如何向宗教學習做行銷?』
我會從佛教徒人數下降的數據探討市場行銷的心法,一般人喜歡看數據來錯解現象的偏見,與及從錯誤源頭收集行銷資訊的危機!
這是網絡上截圖的台灣年齡群的佛教徒的數據,從1994年到2018年這二十多年間,19至29歲間的佛教徒比例一直下降,從1994年的32%下降到2018年僅僅的4%。
同一時候,民間信仰的數據從26%增加到49%,所以看起來好像是民間信仰的數據是從佛教那邊轉移過去的。
一些人的猜測是可能現在人對於佛教徒的定義比以前更精準,所以現在的人更能精準的認定自己是混了佛教菩薩崇拜的民間信仰,只不過以前的人以為自己是佛教徒,現在的人反而知道自己不是佛教徒,所以基本上佛教徒的人數其實沒有跌得這麼厲害。
但,真的有可能二十年前的民間信仰誤以為自己是佛教,而現在的年輕一代卻釐清了甚麼才算是真正佛教徒嗎?
請問民間信仰有需要去釐清自己是民間信仰嗎?
不可能啊!
而且做數據調查的人不應該幫人界定宗教界限的。
如果說是現代人釐清的宗教界定,但民間信仰只會跟佛教和道教混,為何道教信徒的數據卻二十年下來,都相對的穩定?
我還要提出一個可怕的看法:民間信仰幾乎不會進行這種釐清的教育,唯一會做這種教育的,就只有佛教徒而已。如果被佛教教育釐清了後,才再界定自己不是佛教徒,這就更加可悲,因為你的教育是教到把自己信徒送走。
其實類似的宗教年輕信徒遞減現象,不只是在佛教界,就算在美國,各個基督教教會都有討論年輕一代越來越不信聖經耶穌上帝的理由。但,這種討論大部份都是基督教教內精英分子所討論的,很多都會提出我們外人會覺得很奇怪的解釋,包括:
年輕人更喜歡罪惡的花花世界
(江魔註:喜歡花花世界不代表就不信上帝啊!)
年輕人不想相信上帝因為相信之後有生活會有很多束縛
(江魔註:這個是亂了主次,認為不想犧牲生活上的慾望而信上帝,實際上如果你真的相信這世界有上帝,就算你不想犧牲一些慾望,你還是相信上帝存在啊!)
信教的父母沒有好好的用身教建立基督家庭
(江魔註:這是個很危險的解釋,因為這些父母就是去你的教會,你把孩子不信主的罪歸咎給父母,父母是否就把罪歸咎回給教會呢?)
那些離教者不是真正的基督徒
(江魔註:這個是任何宗教都會用的爛藉口。請問你老公愛上妳,結婚後的第十年他出軌了,所以你會說十年前他愛上妳不是真的嗎?)
學校的無神論老師開始用思辨來質問他們的信仰
(江魔註:例如進化論,但進化論到了今天都還是在科學界屹立不倒。一神教的信徒會很想推倒進化論嗎?會!但如果進化論的證據不夠,科學界本身內部就已經有很多科學家,會排隊迫不及待的要推倒它。)
其實基督教教內的人要解釋一些對自己宗教不利的地方,更多的時候是不是用自己的理智,而是用自己的偏見來自圓其說。
為甚麼他們不能接受年輕人就是單純開始不相信上帝了?為甚麼不能接受這整個社會其實越來越不需要宗教了呢?
再說得直接點,任何產品都有其生命週期,宗教也一樣。
不少的佛教界對於年輕人信仰的討論,其實是會引用基督教的同樣操作,例如基督教對於吸納年輕人,會設計很多迎合年輕人口味的活動,例如音樂或演唱會等等。佛教界會有人反思在迎合年輕人口味的功夫上,佛教界似乎做得比基督教不足。
不過,其實在基督教教內也有人討論到底我們做這些演唱會或年輕人的聯誼活動,他們是來開心還是來尋找信仰?
老實說,如果我是個喜歡音樂的年輕人,我為何要到基督教內尋求音樂?如果我是尋開心的,我的選擇太多了,我不需要到教會或佛教中心去玩啊!
倒不如去聽沒有宗教色彩的演唱會,曲風可以更放;或者自己和朋友去卡拉OK,自己可以一飽亂飆高音的慾望,不會更享受嗎?
佛教界或基督教界內搞演唱會或搞音樂的,更傾向於是搞創作的人,自己對音樂的熱愛。
其實在馬來西亞的年輕一代佛教信徒數據,應該也是遞減的,只是可惜的馬來西亞沒有這方面的統計。
不過從各個馬來西亞大學內的佛教學會參與人數,歷史上告訴我們人數是越來越少,參與度越來越低。
然後會有很多佛教老居士的說辭,其實跟基督教教內解釋為何年輕信徒會流失的藉口差不多一樣,然後又建議可以搞多一點年輕人喜歡的活動云云。
其實任何一個宗教要對當時存在的社會環境適應,不是單純迎合眾生口味就行,就好像那個演唱會的例子一樣 —— 我要聽演唱會,幹嘛不要直接去聽正規的音樂會?
假設佛教界的人知道了現在年輕人喜歡手機玩遊戲,那麼是否就要設個佛教手玩就能解決問題?
你知道這些手機遊戲的設計是要花多少錢?
而好玩的手機遊戲往往不是佛教認可的課題?例如有色情或暴力元素。更何況現在手玩如此競爭,佛教或宗教界真的以為可以分一匙羹嗎?
然後這些佛教界內的高層再加多一個可以撇清責任的理由——「因為有付佛外道」的影響。
實際上,以我觀察佛教近年來的發展,特別是漢傳佛教的,我夠膽說就算沒有付佛外道,這些年輕人都依然會淡出佛教,也覺得佛教的魅力並非是吸引他們的信仰。
他們離開佛教的理由是相對的,不一定是世間紅塵比較吸引,有可能是佛教本身的魅力發育不良,甚至還有可能如同市場上的任何產品,都有其產品的壽命週期,而目前佛教未必能夠跟現代的年輕人接軌。
問題是 —— 佛教界的人要解碼這個問題的時候,是佛教界界內的人,用自己的立場在思考,用自己的偏見來分析,不肯理解離教者的感受,不想用教外的人怎樣看佛教的觀點來剖析問題,認為「我一生是從事弘法工作的佛教徒,只有我們佛教徒的看法是對的,其他人的看法都是有偏,甚至是有目的的」。
我講得難聽一點,讓佛教界進入這個瓶頸的,說不定就是這些教內的高人導致的。
你又怎能用同樣帶你進入瓶頸的偏見來幫忙你跳脫這個偏見呢?
我看到一些佛教徒看到年輕信佛的人數遞減時,他們會不禁的感慨「佛法這麼好的東西,為甚麼知道的人那麼少?」,包括一些佛教大師級的人物也講過這種話。
這個是我在《教主級NLP課程》中屢次提醒我的學生,一個教主不能夠比信徒更相信自己的教義,同理的,一個銷售員也不能比客戶更愛自己賣的產品。
如果你比你的客戶更愛你賣著的產品,你一定會陷入一個盲點:「為甚麼這麼好的產品,卻沒有人要?為甚麼?!」
我約炮范冰冰而被拒絕了,我不斷的思考「為甚麼范冰冰不要我堂堂江魔這麼優越的男人?」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
佛教徒再問「佛教這麼好,為甚麼信的人這麼少?」只會把自己引進更深的牛角尖。
首先「佛教這麼好」的思考,就已經是有偏見了。從同溫層的角度來說,「佛教這麼好」是互相取暖舔傷口的口號。
從宗教行銷的角度「佛教這麼好」,不能夠純由佛教徒來回答。你的產品好不好,不是你說了算,而是市場說了算。
「為甚麼信的人這麼少?」,這問題更加不能有佛教徒回答,而是要由兩種人回答:一,接觸過,但不想信佛教的人;二,從佛教退出來的人,也就是離教者,他們就有辦法講出很真實的答案。
但這是恆古不變的宗教盲點 —— 離開我們宗教的,都是宗教叛徒,是要下地獄的,我怎麼能夠相信這種人講的話?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你可以隨緣樂捐,打賞個小費給我吧:http://paypal.me/kongdemon
不打小費的話,麻煩幫忙點讚分享,好讓演算法幫我推文!
看圖猜聖經人物答案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們總說:電影是人生的縮影,我們看著主角歷經各種境遇變化、情感轉折,無論結局是美好是悲慘,當影廳燈光亮起,電影終將劃下句點。但餘波盪漾,在別人的劇本裡,我們演起了自己的電影,為男主角抱屈,為女主角落下傷心淚,為難解的關係糾結,為那像極了自身經歷的情傷哀痛不已。面對愛情我們總是在提問,然而關於愛人的功課,請從好好愛自己開始。
︱自愛與愛人︱
→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其實也是一個難以愛人之人。肯定自己的優點,接納自己的缺點,好好地認識自己,你才能好好地認識他人。
︱邀請與回應︱
→想要拉近彼此關係的方法,並不是使勁地讓對方對你有興趣,而是你能否用誠懇的態度,展現出對對方的興趣。練習看見對方的需要,並適時做出回應,讓對方知道你真的在乎他的感受。
︱衝突與失控︱
→理解我們都不是完美情人,但我們能創造最美好、最適合的相處火花。
衝突與爭執令人難受,先把焦點放回自身,釐清自我再做交流。
︱告別與前進︱
→在你能接納自己「失去」的時候,「失去」就不是自我的減損,「失去」反而成了另一種擁有。一個好的告別,其實也是給自己的祝福。
此生最值得一看的電影,是你主演的那部!
取自《影癒心事》
*********************************
各位朋友晚安:
延續之前談伴侶關係的主題,這次主題相同,只是我們討論電影。
我在版面上,偶爾會跟朋友就電影情節來互動,常有共鳴。有幾次我們會直接一起看電影,並且在現場把正是新鮮的感受拿出來激盪,那時特別感覺趣味。
電影裡的伴侶關係,常會把戲劇張力凸顯出來。有人物的表情特寫、獨白,或者震攝人心的場面,又或者是意境深遠的配樂,常在相當短的時間,引發我們的投射,如果這個時候經過妥善整理,那也可以是一種療癒。
講伴侶關係,我選了兩個我喜歡的電影:《愛的萬物論》、《心靈捕手》。其中,《愛的萬物論》有很多細節可以跟朋友們討論,在兩篇文章裡會重複從不同角度來琢磨。
祝願朋友們享受用文字看電影的樂趣,在收假上工的此刻,能稍解壓力!
*********************************
「你不會因愛而受傷,你可以一直保持自己想要的完美形象。」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7)
【文/ 黃柏威】
講到伴侶間的衝突,《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裡的一幕,也是我常講的故事。
全球知名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企圖想解開宇宙萬物起源之謎,他的成果也極受肯定,但霍金的愛情故事,卻像一道難解的愛情習題,而這習題被拍成了電影《愛的萬物論》。
霍金曾有兩段婚姻,他與第一任妻子潔恩在大學時期認識、交往、結婚,沒想到三十年後, 兩人的婚姻走到盡頭,他們離婚。霍金後來與他的看護伊蓮結婚,但這婚姻僅維持了十年, 最後也是離婚收場。電影則是聚焦在潔恩與霍金的婚姻生活,整部電影就像在談他們從牽手到放手的過程。
霍金在唸研究所時,被診斷出得到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甚至宣告他只剩兩年的生命,當時霍金可說是科學界的明日之星,大好前程在未來等著他,但無情命運的打擊,讓他難以接受,他不上課、不出門、失去生活動力,整個人像是自暴自棄。從電影中,我們看見是當時的女友潔恩將他從谷底拉出,她的愛與陪伴給了霍金生存的勇氣,霍金才能繼續完成學業,也才有了日後的成就。
而潔恩堅毅的性格,也讓她不畏艱難,縱使眾人反對,她仍堅持與霍金結婚,對她而言,愛情裡相知相守的至高性似乎毋庸置疑,就算前頭再多風雨,她的答案永遠堅定。
「我愛他,他愛我,我們的愛會克服一切。」她說。
但進入真實婚姻生活之中,現實壓力卻是一點一滴消磨著愛情。病情日漸惡化的霍金,別說無法分擔家中勞務,連生活起居的自我照顧也很困難,因此所有的生活重擔都落到潔恩身上, 她得照顧霍金、照顧兩個孩子、打掃房子、同時她自己也還在念博士班,肩上扛著重擔的她, 臉上的笑容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知何時能休息的疲憊神情。
有天,潔恩開車載著一家三口回到霍金老家與他的父母相聚度假。當他們抵達,停好車,霍金父親前來迎接,而潔恩開口的第一句話是「這些階梯該怎麼辦?」
原來,從停車位置到屋子中間還有段不短的階梯,坐著輪椅的霍金根本無法上去。而霍金的老爸馬上說沒問題,他使力拉著輪椅,一階一階拉上去,邊拉邊說「看吧,這不是問題!」潔恩的表情則是有些無奈。
是呀!拉一次不是問題,但天天拉問題可就大了。對潔恩來說,這句「這些階梯該怎麼辦」, 可能不是今天的問題而已,而是她每天帶著霍金出門都會問的問題。當時無障礙設施並不被重視,甚至連霍金工作的劍橋大學,也是因為霍金抗議多年後,才願意設置輪椅坡道。可想而知,他們若到各個地方,抬輪椅上樓梯這件事,都是潔恩的生活日常吧!
一家人的相聚時光,大伙正玩著比手畫腳的猜謎遊戲,霍金突然因為食物噎到而喘不過氣, 相較一旁父母的慌張,潔恩迅速地放下原本手裡抱著的女兒,立刻去幫霍金拍背,才將噎著
的食物拍了出來。潔恩敏捷的處理,反映著這是婚姻的日常,但這樣的日常並非沒有壓力, 特別從霍金父母的緊張神情上,更能體會那就是潔恩天天在承受的情緒,她無時無刻都得擔心,自己的老公會不會不小心就噎到了?會不會就在一口氣間,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父親就會離開這個世界?
潔恩說霍金這樣情況不是第一次發生了,而她建議霍金需要專科醫生的協助,但霍金立刻就回了「我不要看醫生!」霍金的父親見狀也跟著附和說:「那就不看醫生」, 鏡頭轉到潔恩身上,她一臉倦容。
電影拍得很細膩,下一幕,我們看見潔恩獨自走到了樹林裡,她流下了眼淚。一方面,那是她得以喘息的一刻,但另一方面,那眼淚也說了她的孤單與無助。她溝通了自己的需要,但霍金的態度十分抗拒,他連談都不願意。當他說「我不要看醫生」這話,或許是表達自己對就醫的排斥,但另一層面,這話彷彿也在說「有事就妳(潔恩)負責吧」、「妳(潔恩)繼續做吧!妳做得很好!」這樣的溝通完全忽略潔恩的辛苦,也無視對方所承擔的心理壓力。潔恩的溝通像踢到鐵板,她的疲憊與無助,對方都沒聽見,當對方不能接納你的感受,這就是關係中最大的孤單吧!
但潔恩還沒放棄溝通,在回程車上,她再次向霍金說著自己面臨的難題,她說自己已經身心俱疲,又不忍孩子因此失去童年,她的語氣並非抱怨批評,同時她也提出建議,她認為只要找一個幫手協助,這些問題就能得到改善。說來,這是很清楚的溝通,她讓對方瞭解自己的感受與困境,而且她還不只是表達而已,更提供了實際建議,希望能和對方討論。
可是第一時間,霍金的回應是:「一切都沒問題的,我們就是個正常的家庭。」
原本還好好說話的潔恩聽完忍不住激動地回:「我們不是個正常的家庭!」她說了兩次,一次比一次大聲。
為何潔恩如此激動?重點其實不在於潔恩所受的辛苦與壓力,重點在於從霍金的回應裡,她感受不到霍金對自己的體諒與關心。當他說「一切都沒問題的,我們就是個正常的家庭」,其實也否定了潔恩所遇到的困難,更甚來說,這話還有種「有問題,那是妳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的切割意味,因此潔恩聽來是更不舒服。
然而這不舒服還沒結束,看見潔恩生氣的霍金,接著又做了一個更糟的示範,他轉頭面對坐在後座的孩子,用輕蔑語氣笑著說:「你看!你媽又對我生氣了!」孩子聽了也笑了出來,在這小小空間裡,唯一笑不出來的,是潔恩。
她的心裡可能在流淚吧!自己的情緒再次被丈夫忽略,不僅如此,甚至還被拿來當作開玩笑的素材。我翻譯更直白點,霍金告訴孩子的話像在說「你看!你媽這個情緒不穩的女人!」把別人的情緒當玩笑,用輕蔑的態度面對,都是一種不在乎對方感受的舉動。
美國著名婚姻治療學家約翰高特曼曾提過四種最破壞關係的溝通方式,他引用聖經啟示錄裡的典故,將這四種溝通方式稱為關係破壞的四騎士,分別是批評、輕蔑、辯解、放棄溝通。而在上述這短短幾分鐘的片段裡,霍金已經全快用上了。
霍金與潔恩的婚姻,還要好多年後,才會宣告結束,但一直覺得這場景,敲開了第一道裂痕。
而關係衝突能否有效處理,關鍵不在衝突本身(潔恩所承受的壓力),而是取決於雙方面對衝突的態度(霍金的回應方式)。
約翰高特曼曾說夫妻間的衝突,有近七成的問題難以解決。但這不表示關係就走不下去,我認為能一起走下去的方法就是,讓對方知道你在乎他的想法、你接納他不舒服的感受,也許問題都不是一時片刻能夠快速解決,但就算如此,你也沒有把對方的困擾自動抹除,你更沒有覺得那是對方自己的問題,你知道那是你們要一起去面對的問題。
所以,請記得,當另一半向你求救,當他說他覺得你們的關係遇到些問題的時候,請你不要馬上回:「這不是問題!」因為你無意間否定了對方的感受,同時也把責任丟給對方了。你可以試著把它當成是自己的問題、試著去體會對方的感受,讓他知道這是你願意陪他去經歷的旅程,你是那個願意和他共渡難關的伴侶。在面對衝突的時候,你沒有放他孤單一人。
在衝突中,要男人放下自尊去靠近對方,有時好像比登天還難。這與男人習慣的競爭心態有關,若是自己主動靠近,就代表自己輸了。彷彿我們心中都存在一個要竭力捍衛的鋼鐵硬漢。在關係中,他絕不會輕易投降,不容許有一絲柔軟,他有著堅不可摧的自尊。
這讓我想起周星馳電影《大話西遊》片尾場景裡,城樓上一對男女的對話:
男子:「看來我不應該來!」
女子:「現在才知道太晚了。」
男子:「留下點回憶行不行?」
女子:「我不要回憶!要的話留下你的人!」
男子:「那樣只是得到我的肉體,並不能得到我的靈魂。我已經有愛人了,我們不會有結果的。妳讓我走吧!」
女子:「好!我讓你走可以,不過臨走前你要親我一下。」
男子:「我怎說也是個夕陽武士,妳叫我親我就親,那我的形象不是全毀了!」
女子:「你說謊!你不敢親我因為你還喜歡我。我告訴你,如果這次你拒絕我的話,你會後悔一輩子的!」
男子:「後悔我也不會親!只能怪相逢恨晚,造物弄人!」
他們分別站在城樓上的兩端,聽說就這樣對峙了三天三夜,誰也不願往前一步,但我覺得更有趣的是,也沒有誰走遠了一步,彷彿他們都害怕自己若是再退一步,那關係就永遠也回不去了,於是他們小心翼翼守著這距離,那是關係的最後防線,說著彼此心裡還放不下的牽掛, 女孩看見了這點,她知道自己仍在對方心上,只是男子的嘴依舊死硬不認。
擋在他倆中間的,其實不是那幾呎的空間,而是男子自比的夕陽武士形象。他擔心自我形象的毀壞,也擔心女孩的感受。「夕陽武士」不只隔開了他與心愛女子的距離,也隔離了他與真實自我的距離,內心的他也有柔軟、想靠近對方的一面,但武士的自尊,讓他無法回應自己心裡的真實感受,當然也就難以在關係中給予對方回應。
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中,麥特戴蒙飾演的叛逆青年曾對羅賓威廉斯演的治療師說,他不想跟有好感的對象繼續聯絡,是因為他不想破壞那種完美的感覺。治療師反諷地說,「你這套哲學很好,這樣你就可以不用真正地去認識對方、去碰觸衝突,你不會因愛而受傷,不會因愛而變得脆弱,你可以一直保持自己想要的完美形象。」
說來,夕陽武士也是如此吧,他害怕碰觸自己內心的柔弱,而將真實的自我隱身在剛硬的外表之下。
你注意過自己在親密關係中呈現的形象嗎?這形象又如何影響你的關係?是否曾經你也是個夕陽武士,有個放不下的形象,擋在你與伴侶的中間,擋在你與自己的中間?
《大話西遊》裡,在城樓下目睹這場景的孫悟空,明白了這點,他知道過去自己是如此傷過紫霞仙子的心,他也曾是個夕陽武士,硬是固守自尊,而忽略對方的感受。接著,電影最動人的地方來了,孫悟空吹起一陣黃土塵沙,在一片朦朧之中,他附身到了男子身上,然後我們看見男子拖著不太自然的腳步,勇敢回應自己的內心,大步無悔地朝女子走去。
真心覺得我們都需要這個孫悟空,在彼此僵持對峙的那一刻,幫助我們放下固執,勇敢溫柔地向對方靠近。
.
以上文字取自
影癒心事:他的電影,你的愛情,心理師陪你走過關係四部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5168
.
【已取消】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看圖猜聖經人物答案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們總說:電影是人生的縮影,我們看著主角歷經各種境遇變化、情感轉折,無論結局是美好是悲慘,當影廳燈光亮起,電影終將劃下句點。但餘波盪漾,在別人的劇本裡,我們演起了自己的電影,為男主角抱屈,為女主角落下傷心淚,為難解的關係糾結,為那像極了自身經歷的情傷哀痛不已。面對愛情我們總是在提問,然而關於愛人的功課,請從好好愛自己開始。
︱自愛與愛人︱
→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其實也是一個難以愛人之人。肯定自己的優點,接納自己的缺點,好好地認識自己,你才能好好地認識他人。
︱邀請與回應︱
→想要拉近彼此關係的方法,並不是使勁地讓對方對你有興趣,而是你能否用誠懇的態度,展現出對對方的興趣。練習看見對方的需要,並適時做出回應,讓對方知道你真的在乎他的感受。
︱衝突與失控︱
→理解我們都不是完美情人,但我們能創造最美好、最適合的相處火花。
衝突與爭執令人難受,先把焦點放回自身,釐清自我再做交流。
︱告別與前進︱
→在你能接納自己「失去」的時候,「失去」就不是自我的減損,「失去」反而成了另一種擁有。一個好的告別,其實也是給自己的祝福。
此生最值得一看的電影,是你主演的那部!
取自《影癒心事》
*********************************
各位朋友晚安:
延續之前談伴侶關係的主題,這次主題相同,只是我們討論電影。
我在版面上,偶爾會跟朋友就電影情節來互動,常有共鳴。有幾次我們會直接一起看電影,並且在現場把正是新鮮的感受拿出來激盪,那時特別感覺趣味。
電影裡的伴侶關係,常會把戲劇張力凸顯出來。有人物的表情特寫、獨白,或者震攝人心的場面,又或者是意境深遠的配樂,常在相當短的時間,引發我們的投射,如果這個時候經過妥善整理,那也可以是一種療癒。
講伴侶關係,我選了兩個我喜歡的電影:《愛的萬物論》、《心靈捕手》。其中,《愛的萬物論》有很多細節可以跟朋友們討論,在兩篇文章裡會重複從不同角度來琢磨。
祝願朋友們享受用文字看電影的樂趣,在收假上工的此刻,能稍解壓力!
*********************************
「你不會因愛而受傷,你可以一直保持自己想要的完美形象。」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7)
【文/ 黃柏威】
講到伴侶間的衝突,《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裡的一幕,也是我常講的故事。
全球知名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企圖想解開宇宙萬物起源之謎,他的成果也極受肯定,但霍金的愛情故事,卻像一道難解的愛情習題,而這習題被拍成了電影《愛的萬物論》。
霍金曾有兩段婚姻,他與第一任妻子潔恩在大學時期認識、交往、結婚,沒想到三十年後, 兩人的婚姻走到盡頭,他們離婚。霍金後來與他的看護伊蓮結婚,但這婚姻僅維持了十年, 最後也是離婚收場。電影則是聚焦在潔恩與霍金的婚姻生活,整部電影就像在談他們從牽手到放手的過程。
霍金在唸研究所時,被診斷出得到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甚至宣告他只剩兩年的生命,當時霍金可說是科學界的明日之星,大好前程在未來等著他,但無情命運的打擊,讓他難以接受,他不上課、不出門、失去生活動力,整個人像是自暴自棄。從電影中,我們看見是當時的女友潔恩將他從谷底拉出,她的愛與陪伴給了霍金生存的勇氣,霍金才能繼續完成學業,也才有了日後的成就。
而潔恩堅毅的性格,也讓她不畏艱難,縱使眾人反對,她仍堅持與霍金結婚,對她而言,愛情裡相知相守的至高性似乎毋庸置疑,就算前頭再多風雨,她的答案永遠堅定。
「我愛他,他愛我,我們的愛會克服一切。」她說。
但進入真實婚姻生活之中,現實壓力卻是一點一滴消磨著愛情。病情日漸惡化的霍金,別說無法分擔家中勞務,連生活起居的自我照顧也很困難,因此所有的生活重擔都落到潔恩身上, 她得照顧霍金、照顧兩個孩子、打掃房子、同時她自己也還在念博士班,肩上扛著重擔的她, 臉上的笑容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知何時能休息的疲憊神情。
有天,潔恩開車載著一家三口回到霍金老家與他的父母相聚度假。當他們抵達,停好車,霍金父親前來迎接,而潔恩開口的第一句話是「這些階梯該怎麼辦?」
原來,從停車位置到屋子中間還有段不短的階梯,坐著輪椅的霍金根本無法上去。而霍金的老爸馬上說沒問題,他使力拉著輪椅,一階一階拉上去,邊拉邊說「看吧,這不是問題!」潔恩的表情則是有些無奈。
是呀!拉一次不是問題,但天天拉問題可就大了。對潔恩來說,這句「這些階梯該怎麼辦」, 可能不是今天的問題而已,而是她每天帶著霍金出門都會問的問題。當時無障礙設施並不被重視,甚至連霍金工作的劍橋大學,也是因為霍金抗議多年後,才願意設置輪椅坡道。可想而知,他們若到各個地方,抬輪椅上樓梯這件事,都是潔恩的生活日常吧!
一家人的相聚時光,大伙正玩著比手畫腳的猜謎遊戲,霍金突然因為食物噎到而喘不過氣, 相較一旁父母的慌張,潔恩迅速地放下原本手裡抱著的女兒,立刻去幫霍金拍背,才將噎著
的食物拍了出來。潔恩敏捷的處理,反映著這是婚姻的日常,但這樣的日常並非沒有壓力, 特別從霍金父母的緊張神情上,更能體會那就是潔恩天天在承受的情緒,她無時無刻都得擔心,自己的老公會不會不小心就噎到了?會不會就在一口氣間,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父親就會離開這個世界?
潔恩說霍金這樣情況不是第一次發生了,而她建議霍金需要專科醫生的協助,但霍金立刻就回了「我不要看醫生!」霍金的父親見狀也跟著附和說:「那就不看醫生」, 鏡頭轉到潔恩身上,她一臉倦容。
電影拍得很細膩,下一幕,我們看見潔恩獨自走到了樹林裡,她流下了眼淚。一方面,那是她得以喘息的一刻,但另一方面,那眼淚也說了她的孤單與無助。她溝通了自己的需要,但霍金的態度十分抗拒,他連談都不願意。當他說「我不要看醫生」這話,或許是表達自己對就醫的排斥,但另一層面,這話彷彿也在說「有事就妳(潔恩)負責吧」、「妳(潔恩)繼續做吧!妳做得很好!」這樣的溝通完全忽略潔恩的辛苦,也無視對方所承擔的心理壓力。潔恩的溝通像踢到鐵板,她的疲憊與無助,對方都沒聽見,當對方不能接納你的感受,這就是關係中最大的孤單吧!
但潔恩還沒放棄溝通,在回程車上,她再次向霍金說著自己面臨的難題,她說自己已經身心俱疲,又不忍孩子因此失去童年,她的語氣並非抱怨批評,同時她也提出建議,她認為只要找一個幫手協助,這些問題就能得到改善。說來,這是很清楚的溝通,她讓對方瞭解自己的感受與困境,而且她還不只是表達而已,更提供了實際建議,希望能和對方討論。
可是第一時間,霍金的回應是:「一切都沒問題的,我們就是個正常的家庭。」
原本還好好說話的潔恩聽完忍不住激動地回:「我們不是個正常的家庭!」她說了兩次,一次比一次大聲。
為何潔恩如此激動?重點其實不在於潔恩所受的辛苦與壓力,重點在於從霍金的回應裡,她感受不到霍金對自己的體諒與關心。當他說「一切都沒問題的,我們就是個正常的家庭」,其實也否定了潔恩所遇到的困難,更甚來說,這話還有種「有問題,那是妳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的切割意味,因此潔恩聽來是更不舒服。
然而這不舒服還沒結束,看見潔恩生氣的霍金,接著又做了一個更糟的示範,他轉頭面對坐在後座的孩子,用輕蔑語氣笑著說:「你看!你媽又對我生氣了!」孩子聽了也笑了出來,在這小小空間裡,唯一笑不出來的,是潔恩。
她的心裡可能在流淚吧!自己的情緒再次被丈夫忽略,不僅如此,甚至還被拿來當作開玩笑的素材。我翻譯更直白點,霍金告訴孩子的話像在說「你看!你媽這個情緒不穩的女人!」把別人的情緒當玩笑,用輕蔑的態度面對,都是一種不在乎對方感受的舉動。
美國著名婚姻治療學家約翰高特曼曾提過四種最破壞關係的溝通方式,他引用聖經啟示錄裡的典故,將這四種溝通方式稱為關係破壞的四騎士,分別是批評、輕蔑、辯解、放棄溝通。而在上述這短短幾分鐘的片段裡,霍金已經全快用上了。
霍金與潔恩的婚姻,還要好多年後,才會宣告結束,但一直覺得這場景,敲開了第一道裂痕。
而關係衝突能否有效處理,關鍵不在衝突本身(潔恩所承受的壓力),而是取決於雙方面對衝突的態度(霍金的回應方式)。
約翰高特曼曾說夫妻間的衝突,有近七成的問題難以解決。但這不表示關係就走不下去,我認為能一起走下去的方法就是,讓對方知道你在乎他的想法、你接納他不舒服的感受,也許問題都不是一時片刻能夠快速解決,但就算如此,你也沒有把對方的困擾自動抹除,你更沒有覺得那是對方自己的問題,你知道那是你們要一起去面對的問題。
所以,請記得,當另一半向你求救,當他說他覺得你們的關係遇到些問題的時候,請你不要馬上回:「這不是問題!」因為你無意間否定了對方的感受,同時也把責任丟給對方了。你可以試著把它當成是自己的問題、試著去體會對方的感受,讓他知道這是你願意陪他去經歷的旅程,你是那個願意和他共渡難關的伴侶。在面對衝突的時候,你沒有放他孤單一人。
在衝突中,要男人放下自尊去靠近對方,有時好像比登天還難。這與男人習慣的競爭心態有關,若是自己主動靠近,就代表自己輸了。彷彿我們心中都存在一個要竭力捍衛的鋼鐵硬漢。在關係中,他絕不會輕易投降,不容許有一絲柔軟,他有著堅不可摧的自尊。
這讓我想起周星馳電影《大話西遊》片尾場景裡,城樓上一對男女的對話:
男子:「看來我不應該來!」
女子:「現在才知道太晚了。」
男子:「留下點回憶行不行?」
女子:「我不要回憶!要的話留下你的人!」
男子:「那樣只是得到我的肉體,並不能得到我的靈魂。我已經有愛人了,我們不會有結果的。妳讓我走吧!」
女子:「好!我讓你走可以,不過臨走前你要親我一下。」
男子:「我怎說也是個夕陽武士,妳叫我親我就親,那我的形象不是全毀了!」
女子:「你說謊!你不敢親我因為你還喜歡我。我告訴你,如果這次你拒絕我的話,你會後悔一輩子的!」
男子:「後悔我也不會親!只能怪相逢恨晚,造物弄人!」
他們分別站在城樓上的兩端,聽說就這樣對峙了三天三夜,誰也不願往前一步,但我覺得更有趣的是,也沒有誰走遠了一步,彷彿他們都害怕自己若是再退一步,那關係就永遠也回不去了,於是他們小心翼翼守著這距離,那是關係的最後防線,說著彼此心裡還放不下的牽掛, 女孩看見了這點,她知道自己仍在對方心上,只是男子的嘴依舊死硬不認。
擋在他倆中間的,其實不是那幾呎的空間,而是男子自比的夕陽武士形象。他擔心自我形象的毀壞,也擔心女孩的感受。「夕陽武士」不只隔開了他與心愛女子的距離,也隔離了他與真實自我的距離,內心的他也有柔軟、想靠近對方的一面,但武士的自尊,讓他無法回應自己心裡的真實感受,當然也就難以在關係中給予對方回應。
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中,麥特戴蒙飾演的叛逆青年曾對羅賓威廉斯演的治療師說,他不想跟有好感的對象繼續聯絡,是因為他不想破壞那種完美的感覺。治療師反諷地說,「你這套哲學很好,這樣你就可以不用真正地去認識對方、去碰觸衝突,你不會因愛而受傷,不會因愛而變得脆弱,你可以一直保持自己想要的完美形象。」
說來,夕陽武士也是如此吧,他害怕碰觸自己內心的柔弱,而將真實的自我隱身在剛硬的外表之下。
你注意過自己在親密關係中呈現的形象嗎?這形象又如何影響你的關係?是否曾經你也是個夕陽武士,有個放不下的形象,擋在你與伴侶的中間,擋在你與自己的中間?
《大話西遊》裡,在城樓下目睹這場景的孫悟空,明白了這點,他知道過去自己是如此傷過紫霞仙子的心,他也曾是個夕陽武士,硬是固守自尊,而忽略對方的感受。接著,電影最動人的地方來了,孫悟空吹起一陣黃土塵沙,在一片朦朧之中,他附身到了男子身上,然後我們看見男子拖著不太自然的腳步,勇敢回應自己的內心,大步無悔地朝女子走去。
真心覺得我們都需要這個孫悟空,在彼此僵持對峙的那一刻,幫助我們放下固執,勇敢溫柔地向對方靠近。
.
以上文字取自
影癒心事:他的電影,你的愛情,心理師陪你走過關係四部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5168
.
【已取消】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