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省轄市直轄市差別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省轄市直轄市差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省轄市直轄市差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省轄市直轄市差別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比合併升格更重要的事 #財政收支劃分法 民進黨為了明年選戰布局,炒熱新竹縣市合併的議題,台灣省凍省之後,最後三個省轄市,嘉義市和基隆市也被點名要不要合併。日前有媒體來問我,但報紙篇幅有限,在此來跟大家談談較完整的看法。 很多政治人物拋出公共政策議題,常常只顧個人的短期利益,並不關心整體國家...

  • 省轄市直轄市差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11:52:12
    有 892 人按讚

    #比合併升格更重要的事
    #財政收支劃分法

    民進黨為了明年選戰布局,炒熱新竹縣市合併的議題,台灣省凍省之後,最後三個省轄市,嘉義市和基隆市也被點名要不要合併。日前有媒體來問我,但報紙篇幅有限,在此來跟大家談談較完整的看法。

    很多政治人物拋出公共政策議題,常常只顧個人的短期利益,並不關心整體國家的長遠發展。幾年前六都升格後,原本任滿兩屆應該卸任的幾位首長,因為升格任期重算而繼續連任,最後民眾的評價,都由紅翻黑。民進黨想因人設事來修法,最好想清楚,不要再害了一個口碑不錯的明日之星。

    去年我提出《財政收支劃分法》的全盤大修,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縣市平權」。因為對直轄市和其他縣市的差別待遇,有辦法湊到門檻人口就急著升格來搶錢;小小台灣擠滿六個直轄市,使得原本就不平衡的「#窮縣富市」更加嚴重。

    在這場縣市搶錢大戰裡,沒有升格為直轄市的縣(市),將更為邊緣化,人口被迫持續流失;如果搶著升格,以台南縣市合併的經驗,變成原本縣境內的偏鄉更為邊緣化。現在要修《地方制度法》的話,內政部應該先做出完整評估,把過去合併升格的利弊得失檢討清楚再說。

    以我故鄉屏東縣來說,面積是全國第五,人口不到84萬人,就算加上隔著中央山脈的台東縣,面積全國第三、人口21.4萬人,也達不到升格門檻,卻都要用窘困的財政,治理廣闊的幅員,實在非常不公平、不合理。

    民眾黨版《財政收支劃分法》主張,劃一直轄市與縣(市)分配基礎,刪除現行條文差別對待的條文,並在統籌分配稅款,用各地方特色的最有利指標分配。在國土計畫保留較多保育用地和農地的縣市,應該分配較多的稅款,不但合理弭平各地發展權的差異,也能有較充分的財政資源照顧國土的永續。

    我舉辦的公聽會上,各地方政府都支持財劃法大修。但行政院長蘇貞昌、財政部長蘇建榮卻不願意,推給地方政府沒有共識。抗拒修法的蘇院長、蘇部長和當年的蘇縣長、蘇教授,態度完全轉變搞雙標。

    財政獨立、地方平權,才有真正的地方自治!
    比起爭論官位的口水,我更在意財劃法修法。

  • 省轄市直轄市差別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21 08:21:40
    有 2,501 人按讚

    民眾黨顯然還沒有弄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在高雄輸到只剩下4%。
    ​​
    前一天民眾黨發了篇文宣,標題是「嚴守財政紀律,不用舉債也可以建設」,大力吹噓柯文哲很會還錢;言下之意是中央政府和其他縣市都執政無能,只有阿伯很會做事。
    ​​
    ​這個文宣我真的看得很堵藍。打個比方說,就好像一個拿爸媽的錢全現金買房的少爺,跑去酸中產階級「為什麼你要貸款買房,真是廢柴一條」。這種吃米不知米價的話,您聽得下去嗎?
    ​​
    姑且不論柯文哲是不是很會建設(事實上柯六年來所做的重大公共建設案少得可憐),關於各縣市的財政問題,如果不去瞭解前因後果的話,很容易陷入像民眾黨這樣的思考誤區,變成一個討厭的 #天龍人。
    ​​
    首先要認清一個事實是,台北的富裕,是掠奪地方的結果。台北市上繳的稅收裡面,有多少是生產活動完全在中南部,只因為掛了個總部辦公室在台北市,稅收數字就整碗被台北市端走的?拿掉地方上的生產活動,請問孤零零一個台北市,還剩下什麼?
    ​​
    再者,各縣市的立地條件根本不一樣。台北市只要管好盆地裡的一小塊地方就好。而其他縣市,例如高雄,幅員廣闊,上到玉山,下至台灣海峽。既要衝刺繁榮市區的高端建設,也要滿足郊區偏鄉的基本需求。這些都是鉅額成本啊!當初2010六都升格的時候,光是與台北縣合併,台北市就喊不要不要,嫌台北縣太窮會拖累。比起來陳菊真是有guts太多了,高雄縣的負擔說扛就扛,也沒聽過她嫌棄窮兄弟。
    ​​
    更不要說,幾十年來,中央政府對台北與台北以外,態度真是天差地遠。先不提其他,就拿北高兩直轄市來講就好:
    ​​
    😡 #鐵路地下化,台北市的部份就是中央政府全額出資,高雄就得要分段提出 #自籌款 25%-55%。光這部份就是兩、三百億的差距。
    ​​
    😡 #捷運路網,台北市的一期路網是政府蓋好,「#一元起租」給北捷公司營運,北捷不用負擔硬體折舊與利息。高雄就要弄一個四不像的BOT案,高捷公司要負擔硬體(至少是機電設備的部份)折舊與利息,然後天天被媒體酸說高雄捷運虧錢要倒。最後陳菊市府跟銀行團債務協商,市府作價買回機電設備,高捷公司馬上就打平了。說起來,這也不過就是回到跟北捷一樣的基準點而已。
    ​​​
    😡 #治水預算,台北是從民國五十年代就開始做,民國七、八十年代,為期十五年的《台北地區防洪計劃》,就花掉了一千一百多億。要知道這是三、四十年前的千億新台幣,換算成今天的幣值恐怕都要翻倍。而高雄了不起就是近一、二十年來,拿了差不多三百億的治水預算。所以台北可以淡水河、新店溪沿岸堤防蓋好蓋滿,再加上亞洲最大的抽水站(南港玉成)、基隆河截彎取直、二重疏洪道再加員山子分洪隧道。而高雄則是省錢有省錢的做法,以廣設滯洪池、還地於水為主。可笑的是,柯文哲當初吹噓的「#海綿城市」的做法,還是咱們林副市長帶過去的know-how。
    ​​
    😡 軍方的態度也差很多。信義計劃區過去是 #聯勤206廠(舊稱四四兵工廠),1980年代台北要搞信義計劃區,聯勤二話不說就搬去了三峽。高雄亞洲新灣區旁邊有一個 #聯勤205廠,高市府協商他們搬去大樹,(馬英九時期的)國防部獅子大開口,說要高市府全額出資在大樹幫他們蓋好新廠,並負擔所有搬遷費用,數字大概三百億,否則免談。
    ​​
    隨便加一加算一算就是千億以上的差別待遇。以下種種暫且不表。而且同樣的基礎建設,台北至少比高雄先跑二三十年,高雄好一點,比其他縣市早個十年左右。要知道三、四十年前搞重大建設,難度和成本比現在低太多了,土地取得和環評的問題都可忽略不計。
    ​​
    而重大基礎建設是有先發優勢的。股神巴菲特的成功心法是「複利的力量」,而台北,就是靠著這個先發優勢,利上滾利,才能有現在的繁榮的。

    #話若欲講透支,#目屎就撥未離 啊!

    錢不是唯一的問題。來到高雄,問題還多一層,就是 #舊工業時代的包袱。
    ​​
    其他縣市要搞開發,很簡單,土地都是農地,地籍喬好、馬路開好、基礎建設弄好,就可以進行開發了。高雄就不是;重工業撤出,污染會留下。高雄現在重點開發的亞洲新灣區,很多土地都是以前的重化工廠,要開發以前還得土壤整治,這是曠日廢時又花錢的大工程。亞灣很多地塊整治了十年以上,最近才驗收通過可以開發。而2015年停工的中油楠梓廠,更是號稱要花17年,到2032才能土壤整治完成。在那之前,土地只能拋荒在那邊,有錢也開發不了。

    高雄也想要台積電啊。但是長久以來高雄的城市定位,就是要幫全國扛起3K的基礎重工業。水電資源都已經被石化與鋼鐵產業卡住了,很難騰出新的資源來給半導體。都說台積電是台灣的命脈,中鋼和中油又何嘗不是國人一日不可或缺的基礎工業?問題是前者就被當護國神山,後者還會被一些進步派嫌棄說,這種耗能耗水的產業活該被淘汰。我幹你陳老師,太糟蹋人了。
    ​​
    柯文哲的支持者都很愛吹噓阿北很會做事,順便踩一下別的縣市長。但我必須講,每個縣市的發展都在不同的階段,面對不同的問題;柯文哲是不是很會做事我不予置評,但其他縣市長絕對不是閒閒沒事幹。
    ​​
    台北市是經過李黃扁馬郝,幾十年建設到現在,差不多也告個段落了。柯文哲能做的,就是個後人乘涼的市長,做一些錦上添花的事情。嚴格說起來柯六年並沒有什麼大型公共建設,當然也沒什麼大錢要花。這點我不怪他,但真的不用把自己吹噓得超厲害,別人都是笨蛋。
    ​​​
    要講難度,高雄市長的難度大太多了。高雄現在的階段,是初期基礎建設告一段落,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下一階段,往台南與屏東方向擴張。除此之外,還要盡可能「#高高平」,縫合原市區與縣區的發展落差。而過去幾十年遺留下的工業包袱,需要花更大的力氣去解套;例如中油楠梓廠原址整治開發,例如 #大林蒲遷村,以利仁武大社的石化業者往西南邊集中管理,一舉解決石化管線與市區空污的問題。而趁著美中交惡、全球產業鏈重組的時機,高雄更要加緊建設橋頭科學園區,好趕上這波數十年不遇的經濟大洗牌。

    這些都是台北不曾,也不需要面對的困境與機會。而不管要克服困境,還是抓住機會,都必須要投資大筆金錢。在國家財政結構還沒有大幅改革以前,舉債建設是台北以外縣市的宿命。而你柯文哲硬要給人套上一個「#財政紀律」的緊箍咒,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最後,我必須忠告民眾黨與其支持者:「沒有歷史感」的偏狹台北本位主義,無益於國計民生。台北市是近幾年人口外流最嚴重的縣市,但這一點我不會怪柯文哲,而是台北市幾十年來過度發展,已經到頂了。繼續砸錢下去,也很難取得可觀的效益。
    ​​
    我甚至認為,不應該再把人往新竹以北塞了。人類社會,適度的人口集中是正常,但過度集中,只會適得其反-在北部的人天天抱怨 #高房價高擁擠,而在中南部的人天天煩惱 #低薪資低發展。結果就是全體國民都過得不開心。
    ​​
    中央政府帶頭建設中南部,不但是給中南部出身的人一個機會,同時也是在給身在北部的人一個機會,讓大家能夠在經濟機會與生活品質之間取得一個更好的平衡。我看到很多在台北一邊幫柯文哲敲鑼打鼓,一邊轉貼「打房圓夢家」之類憤青文宣的年輕朋友們,我都很為他們感到悲哀。

    他們沒看到的是,柯文哲與民眾黨那種偏狹的「#台北本位主義」論述,與他們的人生幸福,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之處。

    (圖片來源:Toby Morris,『一盤之間的貧富差距(On a Plate)』,Inga W.中譯)

  • 省轄市直轄市差別 在 黃健豪-北屯漸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12 16:39:07
    有 326 人按讚

    ▍反萊豬!拚公投!連署小教室​
    #問題: #台中市 #嘉義市 #彰化市 都是市差在哪?​
    #直轄市 #省轄市 #縣轄市 #你填對了嗎?​

    這幾天參與 #反萊豬、 #拚公投連署的民眾非常多,很感謝大家的熱情,也真的只剩這個方法讓蔡英文政府被民意震撼。​

    但這幾天發現一個問題,很多人對「市」的定義很模糊,另外也對哪一里第幾鄰很陌生,而填錯格式也會影響連署書的效力,尤其是現在中選會的宗旨可以說是為黨服務的狀態下,格式正確也成為很重要的細節。​

    換個角度想,因為台灣近代經歷過凍(廢)省和六都升格等重大變革,加上多數人平時的確政治冷感,這次的反萊豬連署,正好成為一次大型的地方制度法普及化教學。​

    我簡單的把「市」的概念寫清楚,希望能給各位做參考:​

    斯斯有三種,「市」也有三種:直轄市、省轄市、縣轄市。​

    1.直轄市,就是六都,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

    住在這些地方的朋友,在填公投連署書的時候,就在第一格直接填寫居住的城市就好。​

    直轄市的位階跟「省」一樣,現在的上級機關是行政院。​

    2.省轄市,只有三個,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

    當年台灣省政府還實質存在的年代(宋省長),除了直轄市,其它縣、市皆由省政府管轄,只是現在精省,縣、市的上級改為內政部,但實務上還是會稱省轄市,比如公投連署書的格式。​

    3.縣轄市,就每一個縣的政治經濟人口中心,通常縣政府也會設在這。​

    新竹縣竹北市、苗栗縣苗栗市、苗栗縣頭份市、彰化縣彰化市、彰化縣員林市、南投縣南投市、雲林縣斗六市、嘉義縣太保市、屏東縣屏東市、台東縣台東市、花蓮縣花蓮市、宜蘭縣宜蘭市、澎湖縣馬公市。​

    這些地方選出的市長,位階和縣裡面其它鄉長、鎮長同等。​

    4.跟縣轄市同等的,還有每個縣裡面的「鄉」、「鎮」,以及直轄市、省轄市裡的「區」。​

    差別是,縣裡面的鄉鎮市還有自治權,鄉鎮市長及鄉鎮市民代表,由當地民眾選舉出來。​

    直轄市及省轄市的區,就是直接官派的公務員區長。​

    -​

    綜上所述,台灣目前的地方制度,可以這樣理解​

    直轄市---區-里-鄰​
    (省)-市-區-里-鄰​
    (省)-縣-鄉鎮市-村里-鄰​

    連署小教室,我們下一個行動連署站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