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8
上次說到阻力訓練對女性的影響,提到適當的阻力訓練對女性可以有增加肌肉量、促進代謝,也可以雕塑身材,打造更理想的自己
/
這期我們想來聊聊阻力訓練對男女影響的差異,了解各自的優勢,使我們在安排訓練方式時可以更得心應手
/
不論男性女性,在做重量訓練的過程中都能夠達到對肌纖維的破壞...
2019.12.18
上次說到阻力訓練對女性的影響,提到適當的阻力訓練對女性可以有增加肌肉量、促進代謝,也可以雕塑身材,打造更理想的自己
/
這期我們想來聊聊阻力訓練對男女影響的差異,了解各自的優勢,使我們在安排訓練方式時可以更得心應手
/
不論男性女性,在做重量訓練的過程中都能夠達到對肌纖維的破壞,以及透過營養的攝取獲得合成組織的必要營養素,達到增肌的效果;而藉由阻力訓練增加肌肉量以及活動量進而促進身體的代謝,提升的消耗量,此時若配合適當的飲食控制,便能達到適當的減脂效果。
/
所以不論是男生女生,都能藉由阻力訓練達到增肌、減脂的成果。
/
但是由於女性生理上的特質(例如:內分泌、肌肉纖維組成等),在肌肉生長上相較於男性就不具優勢,因為缺乏適合肌肉維度成長的環境,所以在肌肉生長的「維度」上,較無法達到男性作肌肥大訓練的效果,或許看到這裡會有人反駁我們,網路上有許多著名的女性健美選手,那個肉量一點也不亞於男性選手,PGG們怎麼這麼說呢?
/
這邊必須說明一個前提,我們以上的討論都是針對阻力訓練對一般人在自然訓練下的影響,菁英選手並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這些選手都是在大量的訓練量及營養補給的狀況下,不斷突破自我(我們先不論用不用藥喔!!!)才能達到我們看到的成果,一般人在自然訓練下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的。
/
令人振奮的是,有文獻指出,給一群年齡相近的年輕男性女性操作同樣項目的阻力訓練菜單,數週後進行再做一次身體組成的測量,發現以百分比來計算力量或是增肌的效果並無顯著差異,所以即便在生理基礎上看似弱勢,我們還是想說「努力是永遠不會背叛妳的」。
/
但同時令人沮喪的是,文獻也指出,女性除了比男性更不容易增肌外,也更容易掉肌肉以及增加體脂肪QAQ
/
另一篇文獻指出,在停止訓練後4週後再次測量身體組成,發現女性相對男性有顯著的肌肉量衰退,雖然這樣的實驗可能存在其他因素的影響(每個人的生活模式、飲食習慣、工作量等)但不可否認的是,女性天生在生理因素上更不利於肌肉的生長與保存。
/
即便如此我們仍要再說一次「努力是永遠不會背叛你的」,阻力訓練所帶來的好處絕對遠超過單純「長肌肉」,如果你身邊仍有正在躊躇的朋友,或是妳自己還在躊躇,或是回家的時候媽媽對妳說「哎呦賣個練啊啦,安餒太粗會嫁不出去啦!」,妳可以自信地露出努力的肌肉線條,然後開我們的頻道給她看,最後帶她一起去健身XD
/
我們下週會提到如何調整妳的訓練菜單,使其更適合女性操作,我們下次見,蹦~~
/
文獻來源:
Ivey, F. M., Roth, S. M., Ferrell, R. E., Tracy, B. L., Lemmer, J. T., Hurlbut, D. E., ... & Fleg, J. L. (2000). Effects of age, gender, and myostatin genotype on the hypertrophic response to heavy resistanc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55(11), M641-M648.
Cureton, K. J., Collins, M. A., Hill, D. W., & McElhannon, J. F. (1988). Muscle hypertrophy in men and women.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4), 338-344.
筆者: @m.g.c.fitness
#pgg健身新手系列
#fitness #muscle #physicaltherapy #workout #NCKU #anatomy #增肌 #訓練 #運動 #減脂 #增肌減脂 #training #training #motivation #motivate #determination #determinated #physio #physicaltherapy #physicaltherapist #成大巨巨 #physiofitnessfour #物理治療 #動作控制 #四個PGG #girlstraining #女性健身
相對差異百分比計算 在 葉漢浩 Alex I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4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中的統計偽術
如果一個沒有親身體會香港貧窮處境的人讀這份厚達174頁的報告,或只聽政府的口頭報告的話,或許你很難感受到我們這些前線工作者的驚訝。看完報告,就以為是談論另一個地方似的。問題在哪?首先整份報告書是建基於一個極不合乎現實的基礎「相對貧窮線」,這貧窮線是簡單來自香港入息中位數的50%。問題是這個計算方法是否能有較反映本港的貧窮狀況呢?不同的地區用相同的方法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例如一個入息較平均及物價升幅相對較低的地區,與一個入息差異已很大(像香港的堅尼系數名列世界前茅)及物價升幅較大及不平均的地區,這方法便會得出一個不同的結論。原因有兩個,首先如果該地區的入息分佈原本就是很不平均的話,入息中位數本身的購買力本身可能已是處於一個較貧窮的處境,同時,該區的物價升幅亦是一個重要參考數據。事實上,在香港的處境,貧窮人仕所面對的物價升幅有很大機會高過一般香港人。如在市區的一些劏房及板間房為例,過去一年的升幅有些是超過15%,因為房屋的開支佔貧窮人的入息比例一般較高,所以,貧窮人在過去一年的可消費入息(Disposable income)及其整體購買力的下跌,絕對比其他入息組群為大。
真正的問題在選取入息中位數及選擇50%作為貧窮線的理據,根據是次報告的註腳顯示,政府決定用這個計算貧窮線的理據是記載在2012的報告的附錄二中。根據這附錄的解釋,選擇這方法的主要原因是能量度社會上較低收入人士是否能享有社會上一般人的生活水平,及是國際採用的標準。1 但細心分析,我們會發現政府選擇用50%作分界線並非國際慣例,根據政府自己的報告遺指出,經合組織是用50%,其餘歐盟、英國及新西蘭都主要是入息中位數的60%。 2 綜合理據及現況,用香港這個堅尼系數在已發展的經濟體系中最高的地區當中的入息中位數作基礎,加上同比歐洲國家更低的門欄,得出的貧窮數字實在值得商榷。根據常理推論,一個入息差距較大的地區用入息中位數作基礎理應用較高的百分比分能得出相近的結論,但香港現時的原則令人懷疑政府的目的是否只是想用統計偽術來掩飾香港根本性的貧窮問題及成因。
更值得深思的是,整份報告的表達手法較近乎政府的工作報告(或是政府的政績報告)更多。整份報告像值入廣告般告訴你,政府介入前與介入後的分別,像是告訴你政府已投入足夠的資源,坊間不能再用貧窮問題來批評政府。所謂介入前與後的分別,只是啊媽係女人的套套邏輯Tautology。根據相同標準,貧窮人多一元,亦可能令貧窮人口減低。問題仍在現時用的標準是可靠。
在製定貧窮線時,政府必須考慮現時貧窮人的物價指數對其購買力的影響。(工福期望下半年能開始推出一個貧窮家庭物價指數,以幫助我們了解貧窮家庭的生活困難。)另外,參考堅尼系數後,若我們選擇沿用入息中位數作貧窮線的基礎,政府必須提高參數的百份比並高於60%,因為我們的中位與一個貧富較平均的國家的中位數有很大的差異。
更重要一點,整份報告在談及貧窮問題的討論,都未能觸及貧窮的成因,主要原因是,貧窮問題就是資源分配的問題,資源分配背後就是政制的問題。真正的面對貧窮問題,絕不是關愛基金及上流小組可以解決,而是要面對現時資源分配的不公義及其背後的制度。香港的貧窮問題有時比落後地方的貧窮問題更嚴重,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土地讓我們住及養活自己。農村仍可以靠耕作自給自足,但在香港我們可以靠什麼?香港的貧窮問題真的有所改善?我沒有定論,只是對政府的報告存著很大的質疑。再思考一點,看見現時很多保皇政團都是靠利用小恩小惠來拉攏貧窮人的,在這層面上,我懷疑政府有多大決心真正解決貧窮問題。
1《2012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78
2《2012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