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相同手勢不同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相同手勢不同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相同手勢不同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相同手勢不同意思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人類學的基本功之一是「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即要能在世界各地相似的文化現象中發現差異,也要在相異的特徵背後看到身而為人的共同之處。 這篇來自BBC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世界各地如何運用「手勢」來進行溝通,不同國家又有什麼特殊的手勢來傳達在地的特殊觀念? ———————————— 尼大學語言人類學教...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湄南河是泰國的著名大河,河岸開闊,水流湍急,風吹浪湧,碧波漣漪,龍舟擊水,顛簸不已。南行不久,漸入小港,開始了泰國人引以為豪的東方威尼斯-水上市場之行。說是市場,其實開頭的一段並無趣聞可言:河既不寬,水且混濁,雜草以至生活垃圾在河面蕩漾,空氣也不新鮮。河的兩岸是低矮的住房,船過橋樑,甚或可以看到居住...

相同手勢不同意思 在 MillyQ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0-07 12:48:21

When two friends at @auxdeuxamis 🍷🍷. C’est beau, non? / 十月,才剛開始沒幾天,私訊裡就被超多訊息塞爆,問:「米粒!妳有沒有看 @netflix 影集 #EmilyInParis?」然後,後面開始是各不相同的對話串,或者問話串。 . 大致了解我的...

相同手勢不同意思 在 小花Hua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1 11:57:45

分秒都在變化的時代裡,要做的不是要跟上去,而是慢下來。唯有在慢的當中才能看見,並且選擇出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 - - 「我在這個產業裡工作了二十年,從來沒有這麼慌張過,不好意思我一直沒有辦法把你的妝給畫好。」化妝師拿著刷具,想要壓抑她正在顫抖的右手,眼裡含淚帶著歉意邊向我解釋。 - 前幾個月在拍攝現...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Undefined index: fbid

Filename: ptt/article.php

Line Number: 176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KOL/voice/application/views/ptt/article.php
Line: 176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KOL/voice/application/controllers/Pttpages.php
Line: 777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KOL/voice/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相同手勢不同意思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Undefined index: full_name

Filename: ptt/article.php

Line Number: 196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KOL/voice/application/views/ptt/article.php
Line: 196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KOL/voice/application/controllers/Pttpages.php
Line: 777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KOL/voice/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2 16:24:29

Day 148 (11月6日) 約旦🇯🇴 . | 三。不同國藉,相同態度🐰 | . 獨遊其中一樣開心,係多咗機會認識唔同國藉嘅朋友。我、阿琪、比利、阿根,大家嘅背景其實都好唔同,但我哋都係一個人揹背囊隨意周圍去。 . 記得有晚我哋喺房度傾計(我哋四個都無網絡,hostel wifi 只有 lobby...

  • 相同手勢不同意思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7 16:20:16
    有 27 人按讚

    人類學的基本功之一是「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即要能在世界各地相似的文化現象中發現差異,也要在相異的特徵背後看到身而為人的共同之處。

    這篇來自BBC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世界各地如何運用「手勢」來進行溝通,不同國家又有什麼特殊的手勢來傳達在地的特殊觀念?

    ————————————
    尼大學語言人類學教授恩菲爾德(Nick Enfield)認為,手指是語言的前身,對早期人類交流至關重要。但在每一種文化中,指指點點所代表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在美洲、非洲、東南亞、澳大利亞和大洋洲的部分地區,用頭、鼻子或嘴唇指向身體是很常見的。庫伯萊德認為,這些地方的文化可能會在狩獵等情況下重視而謹慎。能夠在不引起別人注意的情況下巧妙地傳達目標的方向,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如果像贊同、反對和指指點點這樣普遍的東西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是不同的,那麼對每個人來說,有沒有什麼是相同的意思呢?這些姿態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嗎?
    庫珀萊德說:「世界各地的人似乎都喜歡用手勢表示時間,他們喜歡把明天放在一個位置,把昨天放在另一個位置,具體的位置可能因文化而異。」他說,對於說英語的人來說,時間是從左向右移動的,我們傾向於在身體前面用手勢表示未來的事情,在肩膀後面用手勢表示過去的事情。
    葛恩和庫伯萊德都說,「掌心聳肩」似乎很常見,儘管它的起源還不確定。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在15世紀寫下並畫出了這個手勢(《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中有三名觀眾似乎在聳肩)。但庫伯萊德也研究了現代文化,包括阿拉伯語和祖魯語,在這些文化中,這個手勢似乎是翻譯過來的。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網址: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8384960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 #參與展覽再聽演講
    #線上活動開放全世界讀者加入 #機會難得 #呼朋引伴來參加
    【展覽資訊】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講座資訊】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 總監・9/3(五) 19:00-21:00
    👱🏼‍♀️劉雨涵May・健身頻道May fit創辦人・9/5(日) 13:00-15:00
    👩🏻林宛瑩・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9/8(三) 19:00-21:00

    📎報名資訊放置於展覽內
    📎講座採用webex視訊軟體進行線上講座
    📎搶先看【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專,不錯漏任何資訊

  • 相同手勢不同意思 在 陳允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05 23:45:46
    有 85 人按讚

    聽語障人的世界和你想像的不一樣~
    在三年前(2018)的農曆過年前, 我在台北商業大學開設了一堂司法通譯專業人員班,應手語翻譯協會理事長的邀請,也在課程的同時期的夜間, 很努力擠出時間的開設了一個司法通譯人員手語班的課程, 不過當時我白天已經開了兩班晚上還要再開一班,快把我累慘了~
    我曾經問理事長為什麼他們需要用到司法通譯的知識, 我後來才得知原來他們對法律的專業知識是幾乎一無所悉,只能從字面上來翻譯, 甚至於根本就沒有老師敢教他們,也因為他們可是全國的手語頂尖, 但隔行如隔山,法律對他們來說真的是一知半解, 加上理事長他夫婿也是台東人的關係,我非常勉強的開了全國唯一的一班手語司法通譯夜間課程
    我在上他們的課時和平常的學生不一樣的互動,感到非常的安靜, 因為他們大部分不會說話,在上課的同時會有另外一個手譯員在一旁做即席的同步翻譯,這個感覺對我來說是有一點奇妙, 因為所有的學生他們並不會看著我, 而是盯著旁邊那個手語譯者, 另外,會盯著你看的人,是他是在讀你的唇! 但是整個過程當中,非常的安靜,感覺上是我一個人在台上唱獨腳戲(大誤)!
    上手語課程的時候必須30分鐘就休息,倒不是因為我累,而是他們要換一個手語譯者,因為他會很累, 在這當中 我也學了一些手語, 更從和他們交學互動的過程當中, 重新獲得了對聽語障人士的世界正確的知識, 以下分享給大家
    首先,在法律上他們稱為音啞人士或是聾啞人,但請不要這樣子稱呼他們
    因為這個是非常沒禮貌的說法, 他們會很不舒服的!以後遇到他們請稱呼他們叫做「聽語障」人士!! 這點請切記
    再來,手語其實有兩大類,這點大家都不太知道, 一個叫做聽人, 一個叫做聾人!
    聽人手語和聾人手語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因為聽人他先天上是聽得到你說話的,他們學的手語也是在學校老師教的,聾人他們是先天就聽不到也無法說話,他們所學的手語是自己學習而來的, 這個原因有一大部分是他們無法受到正常的手語教育,另外就是他們聾人之間的訊息傳達的是自己發明 或是家人傳授的手語的關係, 所以比較傳神
    而事實上聾人手語是比較難學習的, 需要手語翻譯的場合,其實聾人的情況是比較多的, 所以經常就會看到聽人譯者其旁邊有一個聾人譯者 在向對像做轉譯
    或許有一些人搞不清楚我在說 這情況是什麼, 我一開始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子,後來才很仔細的詢問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舉個例子來說, 若是有一個聾人(先天無法聽說)的場合要問話, 這其中的角色為警察 A, 聽語障人士B,聽人譯者C,聾人譯者D, 那警察問話和譯者轉譯的流程就如同下列
    A一>B
    但實際上是
    A一>C一>D一>B
    反之B如果回答的時候也是 經由下列方式轉譯
    B一>D一>C一>A
    聽語障人(聾人)他必須經由聽人和聾人之間譯者的轉換才能得到正確的訊息及語言的內容
    若是後天才不幸造成聽語障的人, 他們是屬於聽人,則不需要經過這樣子轉換, 但這又必須看個案的情況而定
    另外我有問到,為什麼聽人的手語聾人也看得懂 但聽聾人的手語,聽人未必看得懂,初步的結論是這大部分的原因是聾人從小受到的資訊(家庭條件)及天生的語言障礙的關係!
    所以在聽語障的領域中,手語使用的界他,們他們希望成立聽人手語及聾人手語兩種語系的社團,甚至之後希望發展出有標準的手勢出來,因為這些到目前還不是統一的, 也因為很多其他的變因目前也沒辦法統一
    但具體而言,一個經由受訓過的聾人譯者,反而是因為他天生就聽不到也不能說話, 從小到大就是用手勢去溝通,所以他們所轉譯出來的都比聽人譯者生動,並且是比較容易懂的,但相對的如果沒有經過訓練他其實是很難跟外界有所溝通或是得到正確的知識與訊息, 也就是因為這個因素, 聾人譯者一直想自己成立一個協會,來做倡議,去保護他們聽語障(聾人)的語言公平環境的權利! 他們多年來一直想對外發言 表達他們的需求,但是外界並不理解他們的世界,就像我,也是在教授他們司法通譯的知識的機會,才有機會了解到他們的世界!
    另外,各國的手語不盡相同每一個國家那個區域所發展出來的首與並不能交換,這點恐怕也很少人知道
    還有手語的譯者他的傳達訊息方式,不僅僅只有手勢, 他的肢體還有他的臉表情的誇張程度, 都是手語的一部分, 特別是在有聾人譯者傳譯的時候, 他臉部的表情我們正常人看起來就是一個誇張的程度,但很抱歉那個是他們的形容詞表達,就如同我們說的比較級和最高級, 例如好,很好,最好,特別好! 等等不同的「好亅, 有時候必須靠臉部的表情來表示!
    有受過訓練的手語譯者他們在傳達手語結束的時候會將手放在下腹, 作為一個結束並且準備下一個句子的開始
    所以他們傳達語言的區域就是在上半身, 正常的模式就很像兩吋半身照片那個區域, 就是他們的語言交換區
    另外你的嘴唇講話的時候請你要臉對著他們說話, 因為有些人他聽不到他必須看著你的嘴唇去判斷你在說什麼!
    我上課的時候就經常講太快, 有些學生在台下就一直搖著手, 那個意思就是說,老師你在說什麼? 我後來也漸漸地調整自己將我的嘴巴對著我的學生講話,但因為我上課的時候總是非常的FreeStyle, 有時候在台下有時候背對的學生, 這些情況手語的學生就沒有辦法接受到我的訊息,而我在上他們課的時侯經常犯這個錯~
    聽語障人士的世界和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 若你有機會接觸到他們請多用一點耐心和愛心去和他們溝通, 語言公平是憲法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 不管是外語丶原住民語丶或是手語,他都是必須要被保障並且被尊重的!
    我只能說,我上完他們的課之後,我才知道我對他們的世界瞭解實在是太少了,因此也希望日後國家能重視手語的教育並且重視聾人的權益,早日建立專業的聾人譯者制度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 常常看到在機關首長講話的時候,後面有一個手語譯者
    有些不知道聽語障人士的處境內情的人,還認為他們沒戴口罩是違反規定 ! 甚至有看到一些手語的譯者有戴著口罩做傳譯的情況
    我想這些都是錯誤的知識,也順便在這裡提出來提醒大家一下, 多多了解聽語障人士的世界,並且尊重他們語言轉譯的需求
    以上我特殊的教學經驗, 大家分享
    #聽語障人士的世界和你想像的並不一樣
    #聽語障人分成聽人和聾人這兩者是不同的
    #請稱他們為聽語障人士
    #叫啞巴和聾子很沒禮貌瘖啞人士也是一樣

  • 相同手勢不同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30 07:15:01
    有 1,134 人按讚

    許多孩子其實並不想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網路。當他們有權力自行找出解決方案時,約束效果可能比父母的時間管制更好。

    例如,有些青少年規定,當大家一起吃飯時,所有人要把手機拿出來,放在桌上集中在一起;吃飯時間第一個拿手機來查看的人,就必須受罰,像是請所有人吃甜點。

    我們不需要採取全面性的改變,也能教導孩子如何把心思放在眼前的現實世界。假如認真執行,小小的舉動也能產生巨大的效果。

    摘錄自《#當我們一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常常跟不同家長討論3C議題,所以我只要能看到相關的好文章,都希望能分享到版面上。但細看3C議題,所謂「大人」也常能在其中看到自己—渴望連結,是藏在3C議題之後,對我們人生極其重要的關切。

    我跟不少家長談得很深入,也一直共享幫助孩子面對3C的小訣竅。這個過程教學相長,我真的滿懷感恩。

    祝願您,能真心連結,這能帶著我們度過許多難題!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760453587900180

    ... ... ... ... ... ... ... ... ... ... ... ... ... ... ...

    孩子在數位時代的連結

    【文/ 維偉克.莫西】

    科技的影響為教養兒女增添了一個令人望之生畏的面向。青少年一天平均花超過六個半小時的時間,透過螢幕裝置從事媒體娛樂,包括看影片及使用社交媒體。這不包含在八個小時的睡眠和六到八小時的上學時間之內。因此,他們幾乎沒有時間、或只有很少的時間,可以進行不受打擾、不用螢幕裝置的面對面互動。這種情況必須改變。然而,要知道我們該改變什麼並不容易,遑論如何改變。這個情況是否處理得當,會對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因為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我們為社交技能與社會認知打基礎的階段。

    為了理解我們該如何處理孩子使用科技產品的情況,我去向「孩童心智中心」(Child Mind Institute)的國家與外展計劃(National Program and Outreach)資深總監大衛.安德森(David Anderson)請益。

    安德森的工作一直與孩子有關,包括主辦夏令營,以及為寄養與收養孩童做諮商。他是受過訓練的醫療人員,他設計了一些透過學校提供的服務,以及一整套提供家庭使用的資源。他在「孩童心智中心」為因各種心理健康問題而感到困擾的孩子與家長,規畫了多種資源。

    雖然有些專家警告,網路和電玩遊戲對孩子的社交發展有明確且迫切的危害,但安德森把問題看得更細。他表示,假定所有的孩子都會因為社交媒體與科技而受害,是錯誤的看法。許多孩子表示,社交媒體其實給予他們更多與人連結的機會,讓他們找到自己歸屬的社群。同時,安德森認為科技對某些族群的孩子確實有害,包括行為與心理健康問題的高風險族群,以及發展遲緩的孩子。

    歸根究柢,不是所有的螢幕裝置對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影響。每個孩子有不同的需求,被社交媒體傷害的難易程度也不一。家長在為孩子規定使用螢幕裝置的時間限制時,必須考慮到那些個別差異。

    安德森說,大多數的孩子使用智慧型手機和電腦的目的,是為了減輕壓力、放鬆、玩樂與進行社交連結。對某些孩子來說,他們用傳訊息來取代打電話。此外,由於科技已經徹底融入現代生活中,孩子其實需要對數位文化有某種程度的熟悉,才能拉近與同儕的距離。科技已經變成了他們的共通點。

    不過,孩子手裡並沒有科技使用說明書,他們也很可能透過科技,接觸到父母師長注意範圍以外的世界。「孩子有可能無法處理他們在網路世界遇到的事物,」安德森對我說。因此,父母確實需要對孩子使用科技的情況,畫出合理的界線。「你必須注意兩件事,第一是他們在網路上都做些什麼,第二是他們上網時間的長度。在這方面,我們並沒有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案。」

    這番話使我想起前面提到的「金髮姑娘假設」。比起適度使用螢幕裝置的青少年,長時間使用(平日每天超過兩小時)的青少年感覺到的幸福感,相對比較低。另外,同樣與適度使用螢幕裝置的青少年相較,幾乎不使用螢幕裝置的孩子,幸福感也顯得比較低。「最困難的部分是,」安德森說,「青少年有時真的受夠了螢幕裝置,但他們和朋友的溝通完全仰賴那些平台,所以他們覺得被綁住了。」

    關鍵在於,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適度的使用時間長度, 讓他們能夠與朋友在網路上和現實世界中都有所連結,同時不會被螢幕裝置綁住。但父母要先從自己做起,節制在家裡使用螢幕裝置的時間。

    父母尤其需要留意幼兒的使用情況。幼兒需要與父母有視線接觸、對話和情感交流。鄧巴曾經強調,我們建立社交關係的能力,需要仰賴一些相當複雜的技能。要充分培養那些技能,孩子需要與大人有大量的接觸和直接互動。這些互動可以讓他們學會解讀自己和其他人的表情、手勢動作、心情和情感,還有如何培養同理心及提高情商。

    與父母的互動也能幫助孩子學習,什麼是合宜的行為舉止、如何與別人相處,以及如何付出與獲得。當父母一天到晚在用手機,而不是和孩子互動,他們就沒有盡到以身作則的責任。然後,當孩子長大之後,他們會怎麼做?他們會和他們的父母一樣,只顧著滑手機而忽略了朋友,這是一條通往孤獨的不歸路。

    安德森說,對於曾經發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孩子(像是憂鬱症或焦慮症),「社交媒體也會使那些症狀惡化,或是導致孩子退縮到網路世界。」極力鼓吹飲食失調行為的網路社群,可能使生病的孩子病情加重,更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展開健康的人際互動,或是把自己照顧好。

    然而,科技也能讓被邊緣化的孩子(像是非異性戀者) 得到同儕連結,使他們不再覺得那麼孤單、焦慮或憂鬱。安德森說,假如你在學校裡找不到和你一樣的人,若能透過網路社群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可以帶來極大的安慰。

    不過,所有的家長都需要隨時掌握孩子與網路世界的關係。安德森告訴我,當孩子開始將自我價值與網路世界的按讚數混為一談,就會出現問題,尤其當他們用虛擬的人際連結,取代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

    安德森說,關鍵在於定期「檢核發展方塊」,確保孩子得到維持身心健康所需要的充足社交養分。若孩子的狀況有所欠缺,就可以建議他們重新評估螢幕裝置科技的使用情況。這些「方塊」包括:

    1. 優質與適齡的面對面互動友誼。孩子還小的時候, 你是否定期安排讓孩子在學校以外的地方,和一、兩個同伴玩遊戲。孩子進入國中階段後,他們是否在放學後或是周末,和一群朋友一起消磨時間?你的孩子是否有一、兩個死黨?

    2. 課外活動。孩子是否有明顯的愛好?他們是否熱愛某種運動或是樂器?他們是否加入與藝術、自然、服務、文化,或是靈性成長有關的學校社團或是青少年團體?

    3. 家人相處時間。全家人是否規定一段不使用螢幕裝置的時間?全家人是否會一起吃飯?你們是否會在週末和節日一起聊天,從事一些實體活動?

    4. 共享螢幕時間。你是否會和孩子一起上網,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在數位世界自處?你們會一起看某個電視節目或電影,然後一起討論嗎?談論影片裡的人際關係,是學習社交技巧的好方法,因為你不是在對孩子說教。

    5. 自由時間。孩子在休息時間玩線上與線下遊戲的時數,是否保持適度的平衡?他們是否有適當的休息和安靜思考的時間?在為孩子規定時間限制時,要考慮到孩子的個人需求與性格。

    6. 在校表現。你的孩子是否參與學校的活動?是否有適當的時間和空間做作業和讀書?

    7. 基本健康作息。你的孩子是否養成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運動量是否充足?睡眠時間是否合乎他們的年齡所需要的?飲食是否健康,包括上學前吃早餐,以及攝取多種蔬菜和水果?是否在睡前一小時就不再使用螢幕裝置?

    迪蘭妮.羅斯頓(Delaney Ruston)是位醫生,也是紀錄片製作人。她拍攝的「螢幕世代」(Screenagers)直接聚焦於在數位時代養育健康的孩子時可能面臨的挑戰。她在2011 年展開這個拍攝計劃,起因是她注意到自己家裡因科技使用情況所引起的爭執與緊張氣氛。她兒子想要多一點玩電玩的時間,而她的女兒總是在滑手機,使用社交媒體。「我可以預見,我的孩子即將一整天都在使用數位裝置,以及用電腦做作業。我們之間遲早會引爆重大的衝突。」

    羅斯頓根據拍攝紀錄片時與青少年的訪談經驗,得到了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親子衝突。第一要務是,父母要採取合作而非高壓的管教手段。「最好的教養方式是傾聽,因為青少年很愛講話,也喜歡教別人東西,所以我們要帶著好奇心去找他們,請他們的解釋虛擬世界裡的新鮮事,或是他們在玩的電玩遊戲是怎麼玩,諸如此類的事。」

    這種對話有很大部分要圍繞著網路世界裡的行為打轉。什麼話可以對別人說,什麼話不能說?假如有人在臉書上對你說了一些他絕不會當著你的面說的話,那代表什麼意思?又該如何回應呢?

    羅斯頓對我說,「這些對話非常重要,關於在網路世界裡該怎麼與人對話,如何抱持靈活機智與善意,以及如何在衝突發生之後談論這個衝突。」而且這些對話需要從國中或更早就開始進行。

    此外,父母向孩子坦白承認自己在使用科技時遇到的問題,也會有幫助。她說,「然後我們會加以演練。」例如,「我可能會告訴他們說,我試著在晚餐之後不再使用螢幕裝置,但我很難完全辦到,因為我還沒有把所有的電郵處理完。然後我可能會請他們助我一臂之力,提醒我要早點完成工作。」用例子示範並讓孩子參與,可以透過互相理解來教導孩子明白,改變行為的歷程。

    就和安德森一樣,羅斯頓也發現,許多孩子其實並不想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網路。當他們有權力自行找出解決方案時,約束效果可能比父母的時間管制更好。例如,有些青少年規定,當大家一起吃飯時,所有人要把手機拿出來,放在桌上集中在一起;吃飯時間第一個拿手機來查看的人,就必須受罰,像是請所有人吃甜點。

    與這些專家的對談使我清楚的知道,我們不需要採取全面性的改變,也能教導孩子如何把心思放在眼前的現實世界。假如認真執行,小小的舉動也能產生巨大的效果。

    臨床心理學家史坦納阿黛爾表示,家長如果希望幫助孩子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點,可以試著採用一個模式,那就是參加夏令營。根據史坦納阿黛爾在《大斷裂》的描述,她這輩子一直活在夏令營裡。她從五歲開始參加夏令營,後來成為營隊輔導員,現在擔任夏令營的心理諮商師。就像烏爾斯發現戶外營隊可以提高孩子的同理心,史坦納阿黛爾認為, 對於青少年來說,營隊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環境。

    「若要尋找學習社交情緒素養的環境,我想不出一個比營隊更好的地方,」她最近這麼對我說。當然,不是所有的營隊都相同,營隊也不是幫助孩子培養社交情緒素養的唯一所在。不過,史坦納阿黛爾表示,夏令營模式仍然值得我們檢視,「好的夏令營具有幾個基本要素:同理心、展現真我,以及社交情緒素養。」

    孩子參加夏令營時,他們可以擺脫史坦納阿黛爾所謂的「數位鎮靜劑」。「每個人都真正的面對彼此,沒有數位裝置使人分心,沒有人被排除在外。我們透過營隊互相連結——不論你喜不喜歡那個女孩,你們都要同舟共濟。」

    孩子也能夠透過營隊活動,與內在的自我連結。他們不再時時刻刻查看手機,而是在穿越森林、划獨木舟,或是練習射箭時,與自己的內心連線。「就像是將你的靈魂徹底重新啟動。」

    史坦納阿黛爾說,營隊輔導員也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他們就像是永遠挺你的兄弟姊妹,「幫助你用忠於本色的方式與人連結,面對他人,創造一個他們也能忠於本色的空間。『我們同在』的力量如此強大,足以支持所有的人。」

    在這個意義上,營隊文化與追逐地位的當今文化恰好相反。我們的孩子從現今的文化學到的是,最高的位置只容得下一個人,擁有最酷炫的玩具就贏了,擁有最好的身材就贏了,能上長春藤大學就贏了。「年輕人總是透過與他人的比較,來獲得身分認同。現代的孩子最辛苦的部分是,這種比較時時刻刻都在。」

    史坦納阿黛爾說,這種比較與競爭會衍生出焦慮和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而營隊環境可以使孩子免於錯失恐懼症的侵害。孩子在營隊中可以真正做自己, 以自己的真實本色與他人連結。那種連結會給孩子一種腳踏實地的感覺,幫助他們真切的面對自己的生活。

    這並不是容易辦到的事。若你原本習慣用文字訊息溝通,現在卻要改成與人面對面解決衝突,你有可能會覺得很不自在。對年輕人來說,在不借助科技或表情符號的情況下,要知道如何當著某個人的面,告訴他你喜歡他,可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是當孩子有愈多時間與輔導員相處,他們就有愈多時間真實的面對彼此,孩子就愈能夠做自己,並知道如何與其他人相處。

    重點不在於每位家長應該送自己的孩子去參加營隊,因為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負擔得起這筆費用。不過,與人面對面的相處,在一年當中的任何時候都很重要。所幸,參加營隊的好處可以在其他的地方複製。想像一下,假如我們設法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不使用螢幕裝置,那會是什麼情況。例如,如果我們在用餐時間不使用科技產品,我們就可以在吃飯時和孩子有更多優質的對話。假如孩子開睡衣派對時沒有人使用螢幕裝置,他們就更能真正的面對彼此。假如孩子參加校外教學活動時都把手機關機,他們就愈可能互相討論在參觀地點發現的新鮮事物有愈多時間和彼此相處。

    .

    以上文字摘錄自
    《#當我們一起》
    疏離的時代,愛與連結是弭平傷痕、終結孤獨的最強大復原力量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697
    天下:https://shop.cwbook.com.tw/SalePage/Index/6755690

    天下讀者俱樂部
    https://www.facebook.com/cwbookclub/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相同手勢不同意思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10-16 08:00:00

    湄南河是泰國的著名大河,河岸開闊,水流湍急,風吹浪湧,碧波漣漪,龍舟擊水,顛簸不已。南行不久,漸入小港,開始了泰國人引以為豪的東方威尼斯-水上市場之行。說是市場,其實開頭的一段並無趣聞可言:河既不寬,水且混濁,雜草以至生活垃圾在河面蕩漾,空氣也不新鮮。河的兩岸是低矮的住房,船過橋樑,甚或可以看到居住在橋孔裡的流泯,一張殘破塑膠紙也算是抵擋風雨的大門,這種有妨觀瞻的景象在曼谷並非偶見獨聞,在曼谷的街頭路口,“嚴禁乞討”的禁令牌也不止一次地出現。不久,兩岸漸見芒果、椰子和鳳梨,水上也不知從何時開始飄來一艘艘雙人舴艋小舟,有的停歇在椰樹蕉林下,有的正劃向遊覽的龍舟兜攬生意。婦女們或在她們小小的舢舨上賣水果和蔬菜(芭樂、芒果、鳳梨、榴連和紅毛丹只不過是眾多誘人的蔬果中的幾項), 或賣扇子、涼帽,或賣魚類、海鮮甚至簡單的泰國點心,而小艇上那一束束美麗的熱帶花朵(像是蘭花)和一個個清香豔麗的花環更為這幅怡人的景致增添了瑰麗的色彩。言語不通,遊客便用手勢比劃,據說幾百年前的水上市場就是如此。近村寨處,還可看到一些老年婦女駕船擺攤,有茶水,有水果,甚至有傢俱雜物,據說這些人只是政府組織的旅遊景點的輔助場景,只擺樣子不賣東西。在湄南河上,各種不同形狀和大小的船隻在河道中航行,遊客可以沿著分支出來的狹小水道去觀賞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到了一個較大的村寨,大家上岸觀光購物。村寨沿河一路都是店,那是一些臨河的高腳木屋,地板底下面的木頭柱子牢牢地插入河中。商店的大門臨河開著,店門即是船埠。店內旅遊商品極多,有寶石、戒指、玉器,也有衣物。初到泰國旅遊難免情況不明,看著東西急於購物的不在少數,店裡也著實忙碌起來。水上行程二個小時,商店夾河相連,沿岸聳立的村寨古廟不時從綠蔭叢中探出金色的塔頂,皮膚黝黑的村人在河中沐浴,而成群的孩子也在水中嬉戲。
    鄭王廟--又稱黎明寺,泰人稱“瓦倫阿”廟,是達信王鄭昭的皇家佛寺。在“黃袍之國”的泰國,全國城鄉有大小廟宇4萬多座,而位於湄南河畔的瓦倫阿廟則是全泰的四大名刹之一。這不僅因為它建築雄偉,更因為它昭示了四世泰皇-華人鄭達信拯救國家的偉大功勳。鄭昭,又名鄭達信,原是廣東人,250年前,他從廣東澄海出發闖南洋,最後落腳泰國。在西元18世紀60年代的泰緬戰爭中,緬軍攻破泰都大城,大城王朝滅亡。鄭達信率領以華人子弟兵為主的義勇軍浴血奮戰,沿湄南河長驅直入,收復大城,被泰人推舉為四世泰皇。為了紀念鄭達信領導泰國各族人民奮驅外敵,重整江山的豐功偉績,泰國人在他死後建廟紀念。整個鄭王廟建築恢宏壯觀,氣勢磅礴,依山而建、高達79公尺的鄭王塔凝重雄偉,正像偉男子頂天立地,予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主塔廟堂現供有鄭昭王像和其遺物,殿內懸有中國式的燈籠。四周有四座形狀相同的小塔環繞拱衛,構思獨特。
    佛統大塔(Phra Pathom Chedi)是泰國最高的佛塔,也是佛統府的象徵,塔高127公尺,塔底直徑為57公尺,佛塔約建於7世紀,19世紀獲得重建和保護,佛統一座非常古老的佛塔,在古代時候可是個繁榮的大城市,且是印度佛教最早傳入泰國弘揚佛教的地方,後來在西元11世紀時由繁榮逐漸沒落,直至拉瑪四世時代才重新修建大佛塔。「佛統」一詞在巴厘文中的意思是「第一座城市」,佛統大塔在泰語中稱「帕巴統者裡」,意思為「第一佛塔」,從佛塔下方眺望佛統塔,看起來挺高的,在佛統塔的入口有三輪車出租,可用人力車的方式繞一圈佛統塔。從遠處望去,金塔就好像一座巨鐘,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極為壯觀。金塔中有一尊金佛和一尊臥佛,藏有珍貴的佛骨和佛祖的舍利子。另外,拉瑪六世的骨灰也埋藏在塔中。約在公元九世紀上葉,拍耶功王(Phya Gong)以干乍納武里中心統一了素攀那蒲密地區,周邊的小城邦如佛統、叻武里、碧武里等均向干乍納武里稱臣納貢。時拍耶功王妃懷孕,星相家預言王子成年後必將會弒父。至王子拍耶攀(Phya Phan)出世,拍耶功即令將他殺掉。但王妃將王子偷偷交給老婦媚紅撫養。拍耶攀成年後,媚紅把他送給叻武里城主當養子。後拍耶攀繼養父為城主,拍耶攀不願向干乍納武里進貢。拍耶功遂起兵征討叻武里,與拍耶攀進行騎象決鬥,前者不敵,死於拍耶攀刀下。拍耶攀進入干乍納武里城內,見到拍耶功王妃。王妃告以實情,拍耶攀真相大白之後,痛悔不已,於是修建佛塔以贖弒父之罪,該塔即今日的佛統大塔。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