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直男掰彎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直男掰彎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直男掰彎意思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男孩不會表達情緒?男孩容易誤解扭曲性?】 #男孩與性 #男孩情緒教養 即便如我常寫親子議題,跟家裡三個男孩談到性愛問題,也不見得自在,孩子的爹屬老派的X世代,大約也很少想到要和孩子聊聊性愛問題。 在談年輕男孩性愛問題之先,我首先比較想關注的是:身為男性的孤獨與無助。 多數男生的情緒是沒什麼...
直男掰彎意思 在 黛西/安安美少女2.0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3 14:35:44
0418花東賽Day2 娜魯灣-鹽寮淨土 與前一天不同這天好天氣 玉長前有一波較大的攻擊 之後有一小團人順利脫逃 集團前方開始壓制著速度 於是就有假日約騎的優閒 終於有時間看看花東的田 直到玉長右轉彎又是右轉 集團強度瞬間拉到超爆高 奮力的開20s 410w接上 然後我就爆到海角天邊去 直接看集團...
直男掰彎意思 在 YO! CINDY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8-11 13:09:24
👭 #解離性身分疾患 ,或稱 #多重人格 , 是一種常常出現在藝術作品中的心理病症 例如小說《化身博士》中的Dr.Jekyll & Mr.Hyde 還有電影《24個比利》,都是在用多重人格作題材的故事~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有哪些暗示解離性身分疾患的KPOP歌曲吧! 😈#RedVe...
直男掰彎意思 在 若安?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30 17:29:34
19.7.19A.M1:17 如果什麼事情都是用表面說明 很好 手轉180度手指上仰5度 右手邊方向有出口 麻煩哩虧 我不需要 你也不需要我 反正我不配 對你來說不過如此而已 不是嗎 你沒有我這種朋友 我也不需要為你掏心掏肺 也不用因為一個女人跟你鬧得天翻地覆 因為你生病住院哭到眼睛腫腫 也不需要...
直男掰彎意思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男孩不會表達情緒?男孩容易誤解扭曲性?】
#男孩與性
#男孩情緒教養
即便如我常寫親子議題,跟家裡三個男孩談到性愛問題,也不見得自在,孩子的爹屬老派的X世代,大約也很少想到要和孩子聊聊性愛問題。
在談年輕男孩性愛問題之先,我首先比較想關注的是:身為男性的孤獨與無助。
多數男生的情緒是沒什麼出口的,是很悶的,因為典型的雄性世界幾乎不大聊心事、不喜歡聊私事、不善於體察自我,當然相對的,也不善於體察或關心別人,這或許跟典型男生的天性有關,他們多半傾向關注「事物」勝過關心「人」。
但《男孩與性》、《男孩情緒教養》等書都提到雄性世界有種「兄弟規範(情結)」,男性在心底有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認為「揭露自我內心」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徵,是比較「娘」的男生才會做的事情。
此強勢雄性文化終於讓男生從「不感受」弱化成「不會感受」,從「不表達」惡化成「不會表達」。
當然,在性平時代,我們欣見有愈來愈多「暖男」產出,他們懂得關注別人的情緒、也擁有關心別人的技巧,但這並不意味暖男在低潮傷心時,也敢隨意向「兄弟們」吐露真心,因為這種行為在雄性世界可能不安全,意味著缺乏男子氣概,換來的多半是兄弟們的嘲諷與不自在。
不論男孩在陽剛或陰柔特質的光譜上落在哪一點,多數男孩傾向不輕易吐露情緒,特別是負面的情緒,如「我好害怕」、「我沒辦法」、「我心好痛」。
在《男孩與性》一書裡,有個十八歲的男孩羅伯就說,他遇到難關時,他的爸爸就會要他「Man up(拿出男人的樣子)!」,他父親所呈現的就是整個傳統雄性文化的縮影。
羅伯說:「我不跟任何人談我遇到的問題,我認為,如果自己處理不來,那就不算個男人,代表你不夠努力,是個婊子。」羅伯所說的,也代表了多數男生的真心話,包含大男人、小男生,儘管性平教育已推展了這麼久、這麼廣。
「他們把情緒藏起來不讓他人看出來,甚至連自己也感受不到。但這些感覺不會消失,只是埋到心靈更底層。」(男孩情緒教養p.136)
不會消失的情緒,最後很有可能拐彎抹角地變形成「發洩式行為」,比如攻擊或是霸凌別人,或成癮於菸、酒、3C、毒品。
我和家裡的三個男孩談過,他們也都同意這個論點,他們說,男生之間互訴心曲也不是真的沒有,但極為稀有,除非是特別信任的死黨,不過多半心情不好時,死黨最常貢獻的也就是陪你瘋狂打電動、打球、打屁,成年之後可能就是去喝一點小酒,亂掰一通,很少集中火力正中情緒標靶。
「那心情不好時怎麼辦?」
兒子們說,女朋友、紅粉知己此時就變得很重要,她們是訴衷腸的最佳人選,在她們面前可以不需用力地掩飾自己的脆弱,但也不是每個男生都願意在女朋友或紅粉知己面前揭開自己的脆弱。
小子之一曾跟我分享過,他曾有個很願意傾聽他、也善於分析心理狀態的紅粉知己,兩人都心知肚明不可能成為男女朋友,但每當他心情低落時,他很自然地就會找這個女孩出來吐吐苦水,他在她面前不必顧慮會被嘲笑,因此總是能得到極佳的療癒效果。
只是此紅粉知己在交了男朋友之後,為了避嫌,就再也無法擔任小子的心靈伙伴,這讓小子難過了好一陣子。
「那怎麼辦?心情不好時找誰呢?」我問。
「所以有時候就回來跟老媽吐苦水了啊!要不然跟室友看看電影、打打屁稍微轉移注意力啊!」
可見家有男孩,直至他們青春期、成人,親子的關係都相當重要,因為男孩有苦無處訴時,如果和父母關係夠親密,或者夠信任父母,至少還有一處安全基地可以訴訴衷腸。
而另一方面,男孩在陷入情緒低潮時,或許不太能分析自我、感受自我,但是若懂得排遣情緒,也至少能把自己從亂七八糟的情緒風暴中拉出來。
因此,我實在不反對男孩們偶而聚在線上打打電動、胡亂喇勒、講些芭樂話,因為這至少是他們轉移壞情緒的某種低階、但有效的方式。
不少青春期男孩聚在一起還是打打鬧鬧,感覺非常幼稚,但,這就是他們趕走壞情緒最單純又方便的方式。
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需要不斷挖掘與練習的,男孩從小就不樂於此道,雄性文化又強化他們避開這一塊,這當然對男孩的情緒發展極度不利。他們沒有機會細膩的分析自我情緒,當然,對於別人情緒的體察就更加薄弱。
我記得有一次去一個國中演講,輔導主任談到她也是住在「男生宿舍」,當時她的父親過世未久,和爸爸感情相當好的她非常難過,常常在家裡想著想著就哭起來,然而,家裡的老男人(先生)、大男生、小男生(兒子們)唯一做的,就是把她放在一邊任她盡情的傷心哭泣。
「你相信嗎?從我老公到兒子,沒有人過來安慰我一聲,抱我一下都好啊!這讓我更絕望更傷心了。」主任說。
「我真的很能體會妳的落寞,因為我家也是如此啊,我也適應了好久!不過,我必須說,你家男性們真的都非常非常的~正~常,因為當他們難過時,他們自己也是這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把自己關起來,沉默不說話、自己調整、自我消化。所以他們以為把妳放在一個角落,不去打擾你,讓你自己去消化情緒,就是善待你的最好方式。」
天知道,這麼多年來,我是暗示、明說、示範了再示範,才讓家裡的雄性動物包括兒子們懂得在我難過時大方走過來、擁抱媽媽的。(擁抱爸爸目前還是天方夜譚,爸爸也一定會被驚嚇到。)
男生不善體察自己和別人的情緒,甚至被男子氣慨文化塑型成「不能示弱」、只能當「強者」、甚至不惜以「攻擊」、「霸凌」作為真男人的象徵,這顯然已經變成「毒性男子氣慨」。這在男孩發展性意識、性行為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在「男孩與性」這本書裡呈現了美國年輕男孩對性事不可思議的態度。作者Peggy Orenstein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專研男孩、女孩對性議題的不同態度。
她說「有毒的男子氣概」這個凳子有三隻腳,第一是情緒壓抑,第二是貶低女性,第三則是拿「性征服」出來吹噓。
她舉出最有名的一段「男生更衣室對話」乃出自美國前總統川普。川普曾經吹噓自己曾經如何強吻女性,並引以為豪,宣稱「當你成為明星的時候,她們會讓你這麼做,你做什麼都行,甚至抓她們的陰部都沒問題。」儘管川普這番話引來極多反彈,包括男性,不過也真確反映了純男性性心理的有毒思維。
Peggy Orensteiny在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來呈現年輕美國男孩(特別是傳統異性戀男孩)扭曲的性觀點。在美國,青少年乃至大學都流行「勾搭文化」,這和我們所說的「一夜情」意思差不多,男孩很容易限於一個迷思,也就是把「性征服」當做「男性氣概」的表徵,征服的數字愈高代表愈具男性氣概。
性事,已無關乎愛與連結。美國東岸就有「曲棍兄弟(lax bro)文化」,內容大抵就是誇耀性事勾搭,貶低女性、厭女、物化女性。
男大生將性愛視為純粹肉體經驗,將女性當成「玩物」,當成征服的「標的」而不是「人」。能贏得多少火辣的女生,就能展現多少雄風、社會地位、自我價值。
書中指出,男運動員被控告性行為不當或是對親密伴侶暴力相向,比例是其他男生的三倍,「運動員文化」強調拚勁、競爭、強壯、勇氣等正向特質,但也成為一股煙幕彈,掩護運動員霸凌、奪權、性征服、以厭女語言為樂、貶低女性傾向的氛圍。
而也有很高比例的非運動員年輕男孩因為欠缺對情緒的體察、對女性心理的理解,再加上A片與媒體的錯誤示範,因而把「性」當成一件男高女低、控制女性身體的行為過程。
「如果只有男孩在,那麼你聽他們的對話,可能會分不清他們剛才發生親密行為、還是剛從建築工地回來。他們會說釘釘子、用力敲、碰碰撞、把東西打碎、砰地一甩、撕碎她、毀了她。」
這些都是以侵略女性身體為樂的描述,他們鮮少講述到彼此的心理連結、相互依戀理解、珍惜疼愛的滿足感,如果讓年輕男孩繼續依賴傳統而陽剛有害的雄性文化,他們可能很難學會看清楚「女生也是人,女生值得尊敬、需要尊嚴」。
此外, 現在的孩子是廣大A片實驗中的白老鼠,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很多異性戀A片都是透過「男性觀點」來拍攝的,性愛被描述成男人對女人「做」的事,而不是「和」女人做的事,這會有很可怕的影響,也就是更強化男孩把性當成控制女性、貶抑女性的過程。
然而研究顯示,青少年比大人看更多的A片,而且內容比大人更低級扭曲,可想而知男孩們性道德、性意識在比父母所知更早之時就已開始扭曲。
研究結果顯示,會在早年看A片的,無論男女,都可能比同儕更早性活躍、性早熟,比同儕更多性伴侶、懷孕的機率有比較高,最嚴重的是,「把性侵略看得更正面、把女人看得更負面,更容易從事A片所描述的那些冒險、非典型的行為。」
很多無知的年輕男孩因而犯下了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性騷擾、性侵害行為。
書中就舉出一個看來無害的男大生在勾搭一個玲瓏可愛的女孩之後,軟硬兼施,不斷引誘女孩到他寢室,儘管女孩在過程中一再表示不想、不舒服,甚至幾度用藉口推託表示想離開,但礙於恐懼以及對方高大的身軀,最後被迫替男孩口交。
在這個男孩既有成形的思維裡,自己並無勉強女孩,更遑論性侵害,他還驕傲地認為是自己引導有步,而一廂情願地以為最後是女孩同意且自願的。
這也是作者Peggy Orenstein在多方訪談後發現的兩個事實,那就是:男性普遍會高估女孩對性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也太常把自己的愉悅看得比女生的感受還重要。
前述的男大生萬萬想不到,那一夜,他對女孩造成無可泯除的傷害,女孩之後避不見面,也無法療癒自己,直到多年後女孩勇敢地提出控訴。
這正是因為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普遍缺乏對女孩身心及性心理的理解,甚至早已在心裡塑造了牢不可破的扭曲的「男尊女卑、女生須屈從」的性道德框架。
事實上,也有很多男孩從頭至尾都不認同物化女生、貶抑女生的性事思維,但是在整個兄弟文化沆瀣一氣時,他們會退縮,而認為自己的想法是不值得一提的邊緣思維,而跟著大夥沒頭沒腦的哈哈大笑,以求得認同感。
事實上,專門研究青春期男孩行為的研究指出,大部分男孩比較喜歡的身體親密對象,是自己認識、信任、相處起來自在的人。男生追求性愛最大的動機並不是肉體,而在情緒層面,是因為想要對女生表達愛意或慾望。
自從交友軟體夯起來之後,「勾搭文化」在全世界默默的沸騰。我聽過太多年輕孩子把性與愛分開思考,把「滿足肉慾」當成一件紓壓的方式,或許連我們做為父母的可能都未必清楚孩子對性的看法。
這些我們可能無法理解或認同的新興性潮流也意味著,我們做為父母的,真的必須花點心思和時間好好的和孩子們談性說愛。
「#me too」反性侵、反性騷擾運動雖然引發全世界一同把「偏差性行為」、「男性特權」及「有毒陽剛特質」攤在陽光下一同省思、徹底清算。但是,在固化的純男性世界,卻未必真正翻轉了有害舊思維。
要把男孩教養成懂得尊重女性、灌輸他們「經過對方明確同意才能進行性探索」的性道德之前,首先得先把男孩教養成懂情緒、有同情心、尊重男女平等、尊重多元性向、尊重他人界線、允許自己也允許別的男孩示弱失敗、可以表達情緒、也能體察別人情緒的人,這是懂愛的前提。而懂得愛,才可能發展並維繫真正健康愉悅有連結感的性。
想要更了解男孩的情緒教養以及他們對性與愛認知的發展嗎?推薦以下兩本書。
【書訊】
•《男孩與性:改變青少年一生的九場對話,培養情感與性關係的尊重與同理心》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8257?sloc=main
•《男孩情緒教養:引導他好好說話,遠離恐懼、憤怒、攻擊行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264?sloc=main
直男掰彎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現在的我,正在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寫下這篇文章。
我面向著一面大片的落地窗,把窗戶推開一個小縫隙,聽著遠方小鳥像抛出一條條弧線般細長的叫聲,還有海水不斷推進又退回的翻滾聲,隱約還能聽見遠方的船隻用鳴笛在交談的聲音。空氣中有很熟悉的包覆感,帶過來的筆記本,紙張因為潮濕變得有點彎曲,下筆寫字的觸感變得有點柔軟又黏膩,非常熟悉。
這裡是台灣北部某處的集中檢疫所。因為有些要事得辦,但是英國又被列為危險地區,入境台灣的管制特別嚴格,相當不利有幼童的家庭。幾經討論,我跟傑克決定今年夏天由我當代表,隻身回台灣一趟。
離開的當天,傑克和蕃茄送我去車站。原本都表現得很坦然的蕃茄,也許是突然真正明白「媽媽會不在家一陣子」到底是什麼意思,緊緊攀著我的手臂不讓我離開,拼命大喊「三個人一起去!!不然就三個人都在家!!!」最後我在蕃茄瘋狂尖叫的大哭聲中走上公車,轉身跟他揮手掰掰。
公車開動,我找了一個比較寬敞的位置坐下,對面的阿伯跟我對上眼,隔著口罩笑著說:「孩子就是這樣,離不開媽媽。」
「是啊,真是辛苦他了。」我也笑著回應,但是心裡有不同的想法。自從蕃茄出生以來,身為主要照顧者的傑克,生涯規劃頻頻受阻。我們曾經有過幾次討論,考慮是否交換角色,回到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模式,讓傑克可以擁有多一點的個人空間,但是最後都不了了之,原因就在於傑克是安定蕃茄內心最重要的關鍵。當蕃茄的情緒強度超過他能夠負荷的程度時,他就是必須要在爸爸的懷裡才能找回他的安全感。
我曾經試圖主動介入他們之間,想說讓蕃茄對我的依賴可以更多一點,減輕傑克的負擔,結果情況失控到我跟蕃茄兩人的身心都嚴重受創。扯遠了,這個事件我之後再找機會聊。總之我想說的是,雖然剛剛蕃茄因為我要離開很崩潰,但是他可以抱著爸爸好好發洩他的難過。如果今天情況倒過來,是我抱著蕃茄目送傑克離開,那他到傑克回到家以前心裡都會有一個洞,這一個月對他來講會是非常可怕的折磨。
其實心裡覺得有點抱歉,這陣子蕃茄滿躁動的,這個情況下傑克一打一應該會特別辛苦。不過多年的合作已經讓我明白,罪惡感是沒有任何幫助的。我能給出最好的回報,就是好好利用這個獨處的機會,調整我自己,過得充實,然後表達由衷的感謝。
因為懷著這樣的心情,這次打包的時候我格外用心,挑選會讓我覺得愉快的物品。我預期在集中檢疫所與世隔絕的這兩週,會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我學習如何安定自己,更了解自己。打包過程中我不斷思考,究竟該如何讓行李精簡又豐富。
最後決定帶上三本書,一本日記,一小疊水彩紙,旅行用的水彩用具,十枝不同種類的鉛筆原子筆,橡皮擦,小剪刀一把,餐具,外帶用餐盒,一個折疊式的杯子,還有二十個不同口味的小茶包。最後臨行前,我靈光一閃,從抽屜裡拿出一個珍藏的杯墊,塞進背包,笑得合不攏嘴。
「居然要帶這麼囂張的東西啊!」傑克很誇張地說。
「當然啊,有杯墊的話幸福感翻倍耶!!」我很認真地回答。
等我真正踏進隔離的房間,發現檢疫所的人員只有提供四個紙杯,我真是太開心了!蹦蹦跳跳地拿出我精心準備的茶杯和茶包擺在櫃子上,把紙杯拿來當筆筒。成功以一個「我真是太聰明了」的良好心情開始隔離的生活。
不過,百密還是有很多疏。
昨天晚上睡不太著,決定來看點書。讀了一陣子之後想要休息,才發現我居然沒有帶書籤!
搞什麼啦,真是的,明明之前跟蕃茄一起用紙膠帶做了二三十個,怎麼就沒有想到帶上兩個備用呢?覺得自己錯過了另一個覺得「我好棒」的機會,覺得很懊惱。尤其是這回帶的三本書都是非常厚,內容又很深的英文書,我得分很多次才能看完,而且很容易會找不到我上次讀到哪,沒有書籤真的很不方便。
「沒辦法,不然明天找找看有沒有廢紙,折一折將就一下好了。」我嘆了口氣,仔細思考昨天入住的時候,有沒有拿到什麼合適的東西。
誒,等等!我不是帶了水彩紙嗎?那個厚度超級適合的啊!!!
於是,今天早上,雖然因為時差還有點昏沉,我還是立刻跳下床開始做書籤。我把厚重的水彩紙撕成長方形的四張紙條,然後裝了一小杯水,把迷你水彩盒打開。
我已經有很多年沒有碰水彩了,說實在有點緊張。不過我想起蕃茄畫圖時的樣子,他總是拿起筆就畫,沒有任何遲疑,我也想要像他那麼自由。反正是給我自己的書籤,不喜歡就重畫就好,沒什麼大不了的。
清晨六點,我拿起很生疏的水彩筆,學習讓當回一個不批判自己,懂得享受當下的孩子。憑著直覺畫了一小時,覺得足夠,擱下筆決定明天再繼續。這個難得的獨處機會,很適合回顧一下自己的轉變,跟自己的過去連結,然後找出對未來的方向。這是我給自己八月份的功課。
親愛的台灣,好久不見。
直男掰彎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Killing Eve》,臺灣正式譯名為「追殺夏娃」,不過前年開播第二季時,臺灣譯名曾經一度是港澳譯名「血腥迷戀伊芙」,雖然現在已經改回追殺夏娃了,但我覺得這六字翻得非常傳神。
⠀⠀⠀⠀⠀
因為Killing Eve,是被追殺的夏娃,但其實也是「殺戮的夏娃」,迷戀血腥的Eve,而這樣的「血腥」也讓這齣諜報英劇,徹頭徹尾,是紅色的。
⠀⠀⠀⠀⠀
不是因為這齣戲的主要演員,無論是殺手或是探員都是女性,所以帶有我們腦海裡普遍認知女性艷麗的「紅色」,而是這齣戲的紅,除了口紅,更多的是刀片上的鮮艷血滴,血與戀,在《追殺夏娃》竟然有了非常有趣且迷人的關聯──而且會讓觀眾同時感到緊張又好笑。
⠀⠀⠀⠀⠀
緊張是,一次次看到一位反社會人格強烈的女殺手Villanelle,在沒有理由也沒有前兆,各種殺人(有時手段挺變態的,但劇組的拍法其實沒有突顯出那種噁心感,有時反而會荒謬到笑出來),幾乎沒有什麼同理或同情心,每天就是以開心肆意為最高準則,殺人是她的工作,也是興趣,所以率性到有一種瘋狂美感,沒有人能預測她的下一步會怎麼做,直到她遇見一個,個性孤僻,與她一樣都有點偏執的MI5探員Eve。
⠀⠀⠀⠀⠀
她要抓她,她想殺她,近幾年來很流行「相愛相殺」這詞,但這四個字完全就是要套用在她們身上,因為她們從追逐的過程中,找到一種難以形容的默契感,說是虐戀,沒這麼苦,說是歧戀,又太過度,倒不如說是兩人在彼此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一部份,是吳珊卓與Jodie Comer兩位女演員之間的火花太強烈,讓警匪諜報劇情裡的「百合」愛情,更昇華到難以解釋的複雜情感。
⠀⠀⠀⠀⠀
《追殺夏娃》很有意思,Phoebe Waller-Bridge改編小說原著的方式,奠下第一季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裡頭找出刻意淡化的議題脈絡──兩性議題,亞裔議題等等──但說真的,若要一條條挑出來,就失去這劇最難能可貴的「輕盈」感了,它要更直接地講出女性情欲、講出女性不再受壓抑的快感:
⠀⠀⠀⠀⠀
為什麼講議題一定要像在對大眾控訴什麼,為什麼正與邪就一定要的樣板的正與邪──事實上,她是要讓「正」認知到自己也有「邪」的一部份,就像會隨人生經歷而流動的情欲,為什麼只能用戀男戀女這種二分法來談呢?每個人都不是純粹的正義白,或一定是邪惡到黑不見底,多元的世界,她們用血與戀,她們用一道又一道鮮艷的「紅」,來證明她們的曼妙。
⠀⠀⠀⠀⠀
不說有哪些知名創作者推薦這部英劇,也不說這劇讓幕前幕後拿到多少獎項,預計四季完結的《追殺夏娃》,在前三季都各自玩了一點小花樣,第一季在純粹的警匪追逐戲碼有了難以言論的情感糾葛,第二季是讓那種複雜感亂上加亂(簡單來說就是「讓直女發現自己的本質,不必掰彎她自己會彎」),第三季則是讓她們認清自己的本質,並做出真正的選擇。
⠀⠀⠀⠀⠀
最愛腦補找創作者意圖的我,在看《追殺夏娃》時很難得,完全猜不到下集會發生什麼事情,也完全想不到Villanelle在思考什麼,隨著諜報作品裡常有各種到處國家亂跑的設定(這在第三季有被拿來玩),非常有趣,你完全可以拋開那些糾結的議題,好好享受裡頭的幽默,以及快感:https://bit.ly/33ZU8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