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直流轉交流效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直流轉交流效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直流轉交流效率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高效率電源中,除了使用低Vf(順向導通壓降)的橋式整流器,或是使用無橋/半無橋(Bridgeless/Semi bridgeless)PFC電路外,已經有電源廠開始採用主動式整流器(Active rectifier),來降低交流轉直流的損失 主動式整流器(Active rectifier),利用低導...
直流轉交流效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高效率電源中,除了使用低Vf(順向導通壓降)的橋式整流器,或是使用無橋/半無橋(Bridgeless/Semi bridgeless)PFC電路外,已經有電源廠開始採用主動式整流器(Active rectifier),來降低交流轉直流的損失
主動式整流器(Active rectifier),利用低導通阻抗功率元件,透過主動控制導通/截止方式成為理想二極體,取代原本橋式整流器的矽二極體,以降低交流轉直流中因為二極體的順向導通壓降所產生的功率損失及發熱
直流轉交流效率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只要我時時保持覺察、有意識地待在當下,無論做什麼,都是在靜心。
當我觀照著內心去說話,我說話的時候就是在靜心。我時時注意著,我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我說出來的話會對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就是靜心。
當我帶著覺察去料理,那麼煮飯也是在靜心。我投入在每一個當下,從食材的挑選、處理,到爐火上的調味、拌炒、熬煮、裝盤……上桌時我用心品嘗、細細咀嚼,這無疑就是一趟完整的靜心過程。
當我帶著覺察投入在料理當中,我發現自己竟然可以在廚房站著四小時不累。因為,料理不再是一份日常必須完成的「工作」,而是我跟食物溝通、跟我自己相處的方式。我對這個食物有多了解?它希望我煮多久?我要放多少調味呢?現在的我想吃多鹹?我真的需要這個食物嗎?這裡面包含著很多的自我對話,是密集又頻繁地在照見我的內心。
如果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我們都能帶著意識去覺察,就不會無意識地傷害別人、傷害環境、傷害自己。
摘錄自《#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段摘文,把我對靜心的部分體會,用文字展現出來,讀來相當親切。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990344057853498
把自己的聲音聽清楚了,人生就會開始轉變,相對於之前不知不覺的狀態。當我們把內在的執著放開來,能量自由流轉,我們便有更多行動的可能性。
這本書所描述的人,也就是作者,活出了這樣的可能性,並且用文字記錄下來。
祝願您,常回到自己的內心,活得不違心!
... ... ... ... ... ... ... ... ... ... ... ... ... ... ...
現在你可以靜下來,聆聽自己的聲音
【文/ 曾寶儀】
■ 找回當下的力量
很多人用不同的名稱來稱呼mindfulness這個字。有人說,它是一種靜心,有人說它是一種叫作「正念」的態度,或者,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活在當下」。
對我來說,mindfulness意味著,時時刻刻帶著覺察,去做每一件事。
我們每個人都有內建的自動導航,我也不例外。我們很容易下意識地,做出習慣性的反應。這並沒有不好,因為在日常生活的二十四小時裡,我們需要一定程度的自動導航機制,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需要的地方;同時,自動導航也讓我們能在日常間隙有放空、休息的可能。
然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是不是在很多時候,讓內在的自動導航主導了我們的生活?比方說,心愛的人和你說話的時候,你是否嘴上應著,心裡卻在煩惱其他的事?參加家庭聚會的時候,你是否人在心不在,顧著玩手機?你在洗碗、洗衣、做家事的時候,心裡是否想著:「我趕快做完這件事,等下就可以……。」當你把心思放在未來,現在的你,就只是無意識地讓自己自動導航。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如果一件事情在完成後沒有留下證據,事後的你,有時無法完全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做過它?比如,要不是看到衣服已經晾在外頭,你其實根本忘記自己剛才晾過了。如果有,那就表示,做那件事的當下,你陷入了無意識的自動導航。
近年來,許多人都在推廣靜心,強調靜心對生活的益處。的確,五年來,靜心為我帶來很大的不同,讓我的生命有很大的成長,於是,我也非常鼓勵人們靜心。 靜心就像運動,也像學一種語言,我在持續做這件事的過程中,能一邊看到我的生命變得截然不同。就像持續運動會看到肌肉出現,持續練習新語言會發現自己單字量變多、交流變得有自信,靜心也是一樣。它帶來的是生命真實的變化,只是在每個人身上,呈現的方式不同。
許多人都誤以為,靜心就是坐下來,盤腿、點香、點蠟燭……好像一定要有什麼儀式,才能做到這件事。但對我來說,只要我時時保持覺察、有意識地待在當下,無論做什麼,都是在靜心。
當我觀照著內心去說話,我說話的時候就是在靜心。我時時注意著,我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我說出來的話會對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就是靜心。
當我帶著覺察去料理,那麼煮飯也是在靜心。我投入在每一個當下,從食材的挑選、處理,到爐火上的調味、拌炒、熬煮、裝盤……上桌時我用心品嘗、細細咀嚼,這無疑就是一趟完整的靜心過程。
當我帶著覺察投入在料理當中,我發現自己竟然可以在廚房站著四小時不累。因為,料理不再是一份日常必須完成的「工作」,而是我跟食物溝通、跟我自己相處的方式。我對這個食物有多了解?它希望我煮多久?我要放多少調味呢?現在的我想吃多鹹?我真的需要這個食物嗎?這裡面包含著很多的自我對話,是密集又頻繁地在照見我的內心。
晾衣服也是一樣。我常發現,當我有意識地帶著覺察去晾衣服,跟無意識完成這件工作的時候,曬出來的衣服是完全不同的。當我有意識地晾衣服的時候,我好好拿起、鋪整、掛起每件衣物,甚至會按照顏色、長短去排列……這樣晾曬的衣服,通常乾了以後件件筆挺,完全不需要熨燙。然而,當我無意識地只是完成展開、掛好、上架的動作,每件衣服晾完都像鹹菜乾一樣。
衣服沒有被好好關注、照料,它不開心;穿上這樣的衣服,我也不開心。如果我能在每一個當下把事情做好,那麼每一件事情都會按部就班地,以美好的狀態呈現出來。
如果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我們都能帶著意識去覺察,就不會無意識地傷害別人、傷害環境、傷害自己。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也因此,我經常會提醒自己別忘記—時時檢查自己的狀態,避免陷入自動導航的模式。
比方說,我有一個慣性,就是喜歡一天安排好幾件事情來做。我總認為,充實的行程是效率的展現。我充分利用我的時間,回應別人對我的需求;忙碌意味著有很多人需要我,當我一一完成,我為自己感到驕傲。後來我才發現,正是因為忙碌,所以我一直在趕時間。我無法帶著餘裕去完成每一件事,也沒辦法仔細享受每一個當下。察覺到這一點,我現在會有意識地減少我的工作,或者嘗試不同的排列組合,去試著去調整這個慣性,找到最適合我的節奏。
■ 靜心,就是一種自我對話和貼近自己的方式
靜心讓我聽到真正內心的聲音,那個內心的聲音不是像「你應該要成功」、「你應該要更努力」這種來自外界的聲音,而是像「我想要什麼?」、「我做這件事情快樂不快樂?喜歡不喜歡?它有給我壓力嗎?」、「我是什麼?」的自我對話。
靜心的時候,我不需要向任何人交待。當下只有我和我自己,沒有任何外界的眼光會檢視我、評斷我……從頭到尾,就只有我自己。於是我可以忠實地聆聽內在的聲音。當我需要作決定的時候,靜心幫助我釐清內在的感受,我知道我可以選擇聆聽內在的聲音、做我最想要的決定,或是有意識地在權衡後做出其他的選擇。 舉例來說,當親戚邀約家族活動,當下我內心的聲音或許是:「我好累,我不想去」,但同時我也明白,「我的出席能讓長輩開心」。於是我可能會選擇不遵從內在的渴望,因為我知道讓長輩開心,可能對當時的我來說比在家休息更重要。因為這是我有意識做出的選擇,所以我內心很清楚這次出席的意義和原因,於是就不會無意識地因為「好像不去不行」而赴約,到了現場又彆扭或不開心地臭臉。 所以我會說,靜心很重要。
透過靜心,內在充足的對話過程,能讓我們貼近自己的內心、覺察自己的聲音;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都清楚知道「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我做出了什麼取捨,而不是矇著眼無意識地被推著走。當我們有意識地覺察自己,每一個決定都會是經過判斷、思量而完成的,你會知道自己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而後,也只需要遵從、尊重自己的決定就好。
幫助我們聽見內心真正的聲音,就是靜心最基本的效果。而當我們能聆聽到自己的聲音,再往內深一層看去,會發現,靜心能幫助我們接引到內在更深的智慧。你會看見,有許多智慧就在自己的內心,而你可以得到它。
《神隱少女》裡有這樣一句話:「曾經發生的事情不會忘記,只是暫時想不起來而已。」我始終相信,我們與生俱來都有能力和內在的智慧做連結。內在的這份智慧或許有許多不同的稱謂,有人稱之為指導靈、高我,或者簡單地說,那就是最真實的自己……但對我來說,祂們都存在於我的內心,祂們都是我的一部分。我不需要往外求,因為祂就在我之內。我只需要靜下來,就能聆聽到祂們的聲音。
靜心還能幫助我們調整頻率。有時候,我們很難靜下來,是因為自己很容易被外在的事物影響。比方說,身邊的人總是浮躁,或者悲觀,或是動不動就怒火朝天,這樣的能量都可能影響到自己。又或者,身邊的人經常找你討論某些話題、灌輸自己的價值觀,也可能讓我們受到影響,開始懷疑自己對類似事件的方式對不對。 這時,我們可以做的是靜心。
靜心能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真正去思考:我要的是什麼?旁人說的那些,真的是我要的嗎?他的考量,是我的考量嗎?當我們轉了五個電視台,發現每一台都在討論同一件事,就會不自覺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但,這對你來說真的是重要的嗎?靜心可以幫助我們調整頻率,回到自己的內心,去選擇你真正覺得重要的事。 我也常常鼓勵大家閱讀,選擇好的讀物、選擇你認為頻率好的人去接觸。人有自己的頻率,書也有作者帶來的頻率。當你常常接近好的頻率,你的能量會和它共振,你的身體就會記得那樣的頻率,你也會記得當下的感覺。
於是,在靜心的時候,你可以有意識地讓自己調整到那樣的頻率。
靜心就像運動一樣,一開始或許不那麼容易,但當你習慣了,就會很快進入狀況,和你想要的頻率共振。於是,我可以在靜心時,選擇進入我想要的頻率。我想進入慈悲的頻率嗎?或是喜悅的頻率、平靜的頻率?透過靜心,我可以更準確、正聚焦地調頻。
然後,關於靜心,最後一個重要的提醒是—不要沉迷,不要停留。
嘗試靜心的過程中,一定會得到許多不同的體驗。可能有驚奇,可能有喜悅,可能有恐懼,但是請記得,不要停留。持續地靜心,持續地往裡面看,你會得到更多。不要執著於某個體驗不放,一定要記得繼續往深處走,繼續往裡面看。這是我能給大家最大的提醒。
所有能幫助我們回到內在的工具,都只是不同的協助途徑。我們不應該將它當成浮木緊抓不放,而是透過工具幫助我們理解、釐清,最終貼近真正的自己。當我們能時時刻刻與自己在一起,工具的在與不在,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以上提到的靜心,是從工具的角度去詮釋,真正的靜心遠遠不只如此。然而,對於初學者來說,光是簡單地試著有意識讓自己靜下來,就能體會到靜心帶來的莫大助益。
用輕鬆的心態去接近自己,沒有什麼需要執著 我一開始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靜心訓練,對我來說,靜心是時刻可以進行的活動,不需要有太多的限制和考究。不是一定要在多麼能量神聖的地方,要怎麼樣盤腿或點香、點蠟燭才可以開始靜心。
只要能找到讓自己可以安靜下來的地方,旁邊甚至有人也沒有關係。姿勢舒服就好,但唯一的要求是背要挺直。當然躺著也能靜心,只是躺著很容易睡著。所以剛開始嘗試入門的朋友,維持背部挺直會比較好。
身體就定位之後,就可以開始靜心。而最簡單的靜心練習方式,就是關注呼吸。 楊定一博士的方式是,用「我在」(I am)結合呼吸:吸氣(我)……吐氣(在)……。 密宗的方式是用「嗡啊吽」(OM AH HUM)三字明結合呼吸:吸氣(嗡)……換氣(啊)……吐氣(吽)……。
然而我自己一開始練習靜心的時候,並沒有採用任何上述方式,我就只是數息。從一數到十,然後再一次從一數到十、再一次從一數到十……透過數息,把意識不斷帶回當下。時間長短,可以視每個人的情況去決定。
剛開始,我並不要求自己一天要靜心很久。或許就只是數息十分鐘,心靜下來之後,再用十分鐘覺察內心的聲音。
前十分鐘我觀照呼吸,後十分鐘我會給自己一段時間,去感受今天我要探索的主題。通常當我的心靜下來,主題就會自然浮現。這幾天我的困擾、最近我一直很在意的事……你的心被什麼佔據、哪件事情需要一個答案才能塵埃落定,它自然就會浮現出來。於是,你可以透過靜心的這段時間,去到內心,尋找進一步的答案。
例如我想觀照我最近的工作狀態,我想知道這份工作是不是真的適合我。那我就會用這段時間,去深入看看,這當中有什麼是我需要更細緻去省察的?有什麼是影響我做決定的因素?有什麼是阻擋我遵從內心的?或者如果沒有特別的主題,也可以不去設定。放空也好、發呆也好、繼續數息也好,就讓該發生的自然發生。
要是數息時靜不下來,也不要苛責自己。或許今天不是一個適合靜心的狀態,如此而已。就像運動一樣,今天天氣好不好?昨天我有睡飽嗎?現在我心情如何?都可能影響我的運動表現與體驗,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所以請別因為一次的失敗就喪志,也不需要強逼自己達到什麼樣的標準。請容許自己也會有高低起伏,帶著信心持續嘗試。
在練習靜心的過程中,我們都可能被思緒帶走,這也是很正常的事。當你意識到自己分心了,就只需要再把自己帶回來就好,回到你的呼吸、回到你的真言、回到你的數息。再一次從一開始數,再一次聚焦回你的當下。當你忙著數息,腦中就沒有空間讓其他思緒佔據;同理,要是你忙著責怪分心的自己,腦中的空間也會被挫折與自我懷疑佔據。所以,過去的就放下,跑走了,就把自己帶回來。一次一次練習,就會更駕輕就熟。
對自己帶著更多的寬容,用輕鬆的心態去接近自己,沒有什麼需要執著。
靜心也不一定只能坐著,只要帶著覺察專注於當下,跑步也可以是一種靜心。敞開心去探索,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一種自我對話和貼近自己的方式。只是這樣單純地靜靜地與自己同在,就帶給我莫大的成長與喜悅。
在這樣做幾年後,我開始問自己:「只是這樣就可以了嗎?會不會還有別的方法讓我得到更多的學習呢?」我才開始參與不同團體舉辦的禪修內觀活動。而不管是什麼方法,我都誠摯地邀請大家進入靜心的世界。
靜心究竟能帶來什麼?請大家在真正嘗試實踐之後,一起體會屬於自己的答案。
.
以上文字摘錄自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MOMO獨家雙封面親簽版(銀光北極版+開花版):http://bit.ly/3rXeGSW
博客來親簽版(開花版):http://bit.ly/2JKzk7r
金石堂親簽版(開花版):http://bit.ly/3bL2LSj
新馬的朋友可以從這以下地方買到親簽版↓
馬來西亞:大眾書局、紀伊國屋書店
新加坡:紀伊國屋書店
※非親簽版,全台書店都可以買得到囉!※
閱讀好生活-康健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chbooks.tw/
曾寶儀 Bowie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直流轉交流效率 在 馬度芸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滾動式演講的實踐
#講師大量使用投影片是為了……
到底講師大量使用投影片是為了自己的安全感,還是為了同學們的學習需求?老師所有的學問都在腦子裡一開口即可侃侃而談,還是需要透過多樣媒體呈現教學內容?這個問題在一場讀書會中被討論了起來。
這問題就像是帶團體要結構式好,還是非結構式好?要全然事先安排精準計算,還是視當時情境與互動而定隨意流轉?往往無法有一個定論,完全事先準備好投影片的教學往往淪於無法應變;而脫口秀式的上課方式又很容易失焦與注意力不集中。我自己演講多年,最近摸索出一個心得,若要充分準備又能隨機應變,就是採取滾動式的演講風格。
所謂滾動式的演講,就是充分設計課程內容並製作投影片(含事先設計的活動體驗、分組討論或是多媒體配合),通常我會多準備一些,然後視當天現場成員的反應與需求隨時調整比例,在下課時間或是中午休息時間,會一段段重新調整內容。所以,很可能因為上課時成員的需要,我會打破原有課程架構的拉出來討論與解決(這時就非常看臨場反應了),然後再來修正調整接下來要上課的內容。
幾次實驗下來,反應還不錯,因為這樣的課程設計更能符合不同單位的需要,也就是把Q&A的互動過程打散,提前出現在演講的全部過程中,並且因為夥伴們的提問與參與,滾動出新的下一段內容。整場演講就是一場講者與聽者之間互動的創作。
「知道如何透過溝通達到管理的目標」、「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做法以同理下屬」、「用新眼光看待部屬」、「再次被提醒與了解該留意與修正的事。」、「有效率的溝通讓組織效率提升」、「同理心技巧在工作上的運用」、「對於自己個性缺乏的部分,擅用工具與代償。」、「每次上老師的課,有一種被療癒的感覺。
有知識上的學習,也有心理上的安慰。」……看到這些回饋,也更賦能我下次的用心預備,並且知道那些較學方法是深刻有效的,這「滾動」從事前溝通到事後回饋,都一直在滾喔!謝謝一起參與發問及討論的夥伴們,是你們的投入,成就了一堂好的課程。
最近對「滾動式的演講」特別有心得,應該是諮商工作做久了,對互動另有一番體認。有很多厲害的前輩早就在活用這樣的演講方式,我只是試圖把這種方式命名定義而已。
就像一個人與他周遭在意的人們之間,總會互相影響、互相交流、互相激盪,不管是否愉快交流或是衝突緊張,總是能在當中更看見自己的真實,若逃避這一切,當然一個人自由自在也能活,只是就缺乏了一些活力,並且漸漸地難以看清自己。
人若少了滾動,就要生苔了。
所謂滾石不生苔嘛!
(哈哈哈,有點不好笑><)
#9/7中間主管的心理學----團隊管理與溝通效能的培訓與增能/得勝者教育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