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皮爾森數據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皮爾森數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皮爾森數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皮爾森數據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公布史上第六次全球暖化報告》 #人類十年來煤炭石油天然氣能源排放量過去幾年沒有下降 #地球升溫至1.5度不可避免 #我們已經無法阻止未來三十年暖化加劇 #我們可以阻止它變得更糟 #全球十億人口將不斷面對熱浪野火乾旱水資源爭奪 #格陵蘭冰層融化及南極冰棚崩塌不可逆轉...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大人的玩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果覺得我介紹的不錯,歡迎贊助我的開箱影片(Please support my video Channel) PayPal : [email protected] 開箱介紹:HotToys 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 1/6th scale Nick...

  • 皮爾森數據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9 18:59:07
    有 1,020 人按讚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公布史上第六次全球暖化報告》

    #人類十年來煤炭石油天然氣能源排放量過去幾年沒有下降
    #地球升溫至1.5度不可避免
    #我們已經無法阻止未來三十年暖化加劇
    #我們可以阻止它變得更糟
    #全球十億人口將不斷面對熱浪野火乾旱水資源爭奪
    #格陵蘭冰層融化及南極冰棚崩塌不可逆轉
    #地球上一些動植物將從此滅絕
    #珊瑚礁白化將大規模死亡無法保護魚群

    2007年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一起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公共最新近期最重要的一份報告,全球變暖的一些破壞性影響已不可避免。但人類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全力阻止狀況變得更糟。

    聯合國IPCC此份重要的新科學報告指出,各國推遲控制化石燃料排放(煤炭及天然氣)的時間太長,以至於人類已無法再阻止未來 30 年全球變暖加劇,儘管我們仍有很短的時間,阻止最悲慘的未來結論。

    自 19 世紀以來,人類的活動已經將地球升溫度大約 1.1 攝氏度或 2 華氏度,主要是原因還是燃燒煤炭、石油,其次天然氣,獲取能源。其後果目前已經可以在全球上演衝擊各地,的氣候災民。

    光是今年夏天,熾熱的熱浪在美國和加拿大造成數百人死亡,洪水摧毀了德國和中國,而西伯利亞、土耳其和希臘的野火燎原,已經失控。

    根據這份由聯合國召集的科學家團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周一發布的新報告,這只是一個開始。

    即使各國今天開始,大幅減少排放,未來二十年內全球溫室氣體總量仍然可能會使地球氣溫上升 1.5 攝氏度左右,我們可以説:人類現在基本上已經鎖定、無法逃避,更熱的未來。

    科學家們發現,在地球升溫 1.5 度時,危險會大大增加。

    全球近 10 億人可能會在更頻繁危及生命的熱浪中,傷害健康及一大部分老人死亡。

    由於嚴重的干旱,還有數億人將爭奪水源。水資源,可能引發戰爭。

    今天地球上一些動植物物種,將滅絕消失。

    全球大片海域維持漁業的珊瑚礁,將遭受更大規模死亡。

    英國利茲大學的氣候科學家、此次為IPCC撰寫報告的數百名國際專家之一皮爾斯·福斯特說:“我們可以預期,在未來 20 或 30 年內,極端天氣將大幅增加。” “不幸的是,我們必須了解,情況只會比現在更糟。”

    然而,人類仍然可以防止地球變得更熱。但這將需要各國協調努力,到 2050 年左右停止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

    這代表我們需要立即開始迅速擺脫煤炭等化石燃料,並從空氣中快速去除大量碳!

    IPCC報告總結:如果全球真誠的合作,全球變暖可能會停止⋯⋯並穩定在於升溫於1.5 攝氏度左右。

    但如果各國的努力失敗,全球平均氣溫將繼續上升——與工業化前時代相比,可能會超過 2 度、3 度甚至 4 攝氏度。

    IPCC報告描述了變暖程度每增加一次會如何帶來更大的危險,例如更嚴重的洪水和熱浪、惡化的干旱和加速的海平面上升,這些都可能威脅到一些島國的生存。

    地球越熱,越過危險的“臨界點”的風險就越大,例如格陵蘭島和南極洲西部巨大冰棚,將出現不可逆轉的崩塌。

    “地球氣候系統發生了一些變化,沒有回頭路,”該小組副主席兼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氣候高級顧問 Ko Barrett 說。但是,她補充:立即和持續的減排“確實可以改變我們面前的氣候絕望。”

    此次公布的IPCC的報告共獲得了 195 個政府的批准,基於共14,000 多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氣候變遷物理學最全面的總結。

    此報告將於11 月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峰會上成為各國領袖高峰會的討論焦點。

    包括拜登總統在內的越來越多的世界領導人支持將全球變暖限制在 1.5 攝氏度的目標,儘管主要污染國家目前的政策距離實現這一目標還很遙遠。溫室氣體的 10 大排放國是中國、美國、歐盟、印度、俄羅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亞、伊朗和加拿大。

    這份新報告毫無疑問地認為人類應對全球變暖負責,並得出結論認為,自 19 世紀以來,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基本上都是由燃燒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和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國家驅動的。和吸收熱量的甲烷。

    報告稱,迄今為止的氣候變化在人類歷史上幾乎沒有相似之處。過去十年很可能是地球 125,000 年來最熱的十年。世界上的冰川正在以“至少在過去 2000 年中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和消退。至少 200 萬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從未如此高。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海平面平均上升了 8 英寸,自 2006 年以來上升速度翻了一番。自 1950 年以來,熱浪變得明顯更熱,並且在世界大部分地區持續時間更長。野火天氣在全球大片地區惡化。自 1980 年代以來,海洋中的極端高溫爆發——這會殺死魚類、海鳥和珊瑚礁——的頻率增加了一倍。

    近年來,科學家們還能夠明確全球變暖與特定惡劣天氣事件之間的聯繫。報告稱,世界上出現的許多致命的新極端溫度——比如 6 月份席捲太平洋西北部的破紀錄熱浪——“如果沒有人類對氣候系統的影響,就極不可能發生”。溫室氣體排放明顯使一些乾旱、傾盆大雨和洪水變得更糟。

    報告稱,熱帶氣旋在過去 40 年中可能變得更加強烈,這種轉變不能僅用自然變化來解釋。

    報告指出,隨著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危害也會隨之上升。考慮一下危險的熱浪,在過去,這種熱浪每 50 年只在特定地區發生一次。如今,平均每 10 年就會出現一次類似的熱浪。在全球變暖 1.5 攝氏度的情況下,這些熱浪將每 5 年發生一次,而且溫度會明顯升高。在升溫 4 度時,它們幾乎每年都會發生。

    或採取海平面上升。在升溫 1.5 度時,預計本世紀海平面將再上升 1 到 2 英尺,許多沿海城市經常被洪水淹沒,而過去一個世紀只會發生一次。但報告稱,如果氣溫持續上升,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的巨大冰蓋可能會以不可預測的方式破壞穩定,在最壞的情況下,本世紀海平面可能再上升三英尺。

    可能會有更多不可預測的變化。例如,有助於穩定歐洲氣候的大西洋重要海洋環流系統現在開始放緩。儘管該小組以“中等可信度”得出結論,該系統不太可能在本世紀突然崩潰,但它警告說,如果地球繼續升溫,這種“可能性低、影響大”的結果的機率將會上升。

    羅格斯大學氣候科學家羅伯特·科普 (Robert Kopp) 說:“這不像我們可以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如果我們保持在 1.5 度,我們就安全,而在 2 度或 3 度,則遊戲結束。”報告。 “但每增加一點變暖都會增加風險。”

    專家估計,世界各國政府目前正在推行的政策將使世界在本世紀末升溫約 3 攝氏度。這加大了各國做出更雄心勃勃的承諾的壓力,超出了他們根據 2015 年在巴黎達成的國際氣候協議所達成的承諾。

    如果各國兌現最近的承諾——比如拜登先生 4 月份承諾到 2050 年消除美國的淨碳排放量或中國承諾到 2060 年實現碳中和——那麼接近 2 攝氏度的變暖可能是可能的。其他行動,例如大幅減少農業和石油和天然氣鑽探的甲烷排放量,可能有助於將變暖限制在該水平以下。

    “這份報告讓我深感緊迫,”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簡·盧布琴科說。 “現在是保持 1.5 目標觸手可及的關鍵十年。”

    雖然近年來對氣候變化的廣泛科學理解沒有發生巨大變化,但科學家們取得了一些關鍵進展。計算機模型變得更加強大。研究人員收集了大量新數據,部署了衛星和海洋浮標,並通過分析冰芯和泥炭沼澤更清晰地了解地球過去的氣候。

    這使科學家們能夠改進他們的預測,並更準確地得出結論,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就可能變暖 2.5 至 4 攝氏度。

    新報告還更詳細地探討了全球變暖將如何影響世界特定地區。例如,雖然迄今為止南美洲只有一個角落出現了可能損害農業的干旱,但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高 2 攝氏度,這種破壞性乾旱預計將在整個非洲大陸變得更加普遍。

    巴黎薩克雷大學氣候科學家、報告編寫小組的聯合主席瓦萊麗·馬森-德爾莫特 (Valérie Masson-Delmotte) 表示,對區域影響的關注是這份報告最重要的新方面之一。 “我們表明,氣候變化已經以多種方式在每個地區產生影響,”她說。

    過去的氣候報告主要關注大規模的全球變化,這使得國家和企業難以採取具體措施來保護人員和財產。為了幫助制定這樣的計劃,該小組週一發布了一個交互式地圖集,展示了隨著全球氣溫上升,不同國家將如何變化。

    “為社會、決策者和領導人提供每個地區的準確信息非常重要,”馬森-德爾莫特博士說。

    這份新報告是 1988 年創建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主要氣候科學評估的一部分。第二份報告將於 2022 年發布,將詳細說明氣候變化可能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例如沿海城市、農場或醫療保健系統。同樣預計在明年發布的第三份報告將探討更全面的戰略,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阻止全球變暖。

    ⋯⋯⋯⋯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今天(9日)發布2013年以來最重大的IPCC第六次氣候科學評估報告(AR6)。報告明確警告,人類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嚴重氣候變遷效應,地球平均溫度的上升幅度,將在本世紀跨越巴黎氣候協定設下的攝氏1.5度門檻,或甚至超過攝氏2度。部分摘要如下:

    1. 2011~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相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增加約 1.1 °C。目前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至少是 200 萬年來最高(410 ppm)。

    2. 自從上一份2014年評估報告(AR5)以來,全球地表溫度強烈地變暖。過去五年(2016~2020 年)是自 1850 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年份。

    3. 海平面上升和冰層流失的速度加快。目前海平面以近3000年來最快的速度上升中,相較於1901~1971 年,目前海平面上升速度增加 2 倍。

    4. 極圈冰層流失更快,若以2010~2019 年期間與 1992~1999 年期間相比,格陵蘭冰蓋的平均流失速度增加 6倍、南極冰蓋的平均流失速度則增加 3 倍。

    5. 更多科學證據歸因溫室氣體排放和極端氣候的關聯性,特別是極端降雨、乾旱、熱帶氣旋和複合極端事件(乾燥/炎熱天氣與野火事件)等。

    IPCC報告撰寫人之一的 Helene Hewitt表示,「先前報告中,對北極海冰融解的趨勢略有低估,現在我們綜合多方面的證據顯示,在所有情形下,我們可能在2050年之前,就會首度看到北極幾乎沒有海冰的景象。」

    https://www.ipcc.ch/assessment-report/ar6/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09/climate/climate-change-report-ipcc-un.html?referringSource=articleShare

  • 皮爾森數據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30 07:00:46
    有 1,575 人按讚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印度新冠病毒疫情不斷惡化,在22日突破了31萬例,這也是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各國單日新增病例最高紀錄,而隔天又突破了33萬。

    印度這波疫情激烈程度,統計曲線幾呈垂直激增,許多都是全家確診,直接壓垮醫院的醫療量能。首都新德里十九日宣布封城六天,但在印度其他地方,宗教集會與選舉造勢卻照常舉行。數以萬計的移工為躲封城而連夜返鄉,也讓外界憂心恐把疫情擴散至其他偏遠鄉間。

    而會造成如此嚴重的情況,與印度總理莫迪的態度有關,去年3月大流行初期,印度實施的嚴格的封鎖令,莫迪下令封鎖全國21天,但在近幾個月,即使案件增加,選舉及宗教節慶卻持續進行,莫迪甚至呼籲各州把封鎖當成是最後的手段。

    另外,印度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疫苗生產國,預估全年可生產35億劑疫苗,應該是足以供應本國及其他開發中國家之需。但沒想到,印度有六個州表示,疫苗供應不足。印度血清研究所首席報行官阿達爾普納瓦拉表示,目前最大的挑戰是拿到足夠的生產疫苗原材料,原來,今年2月,美國動用了國防生產法,限制了新冠疫苗關鍵原材料的出口,印媒報導,印度的疫苗生產因而受到影響,怒批美國作法是疫苗的"黑手黨行為"。

    {內文}
    在歡天喜地中,新冠病毒沒有暫停攻擊,並且無情的威脅著印度。在印度舉行的大壺節,號稱「全球最大規模的宗教慶典」,這個慶祝活動,每三年一次,在1月15日至3月4日舉行,但由於疫情,今年延到了4月。12和13日,在北阿坎德省 聖城:哈里德瓦,約有280萬名朝聖者,湧入恆河,據說,這樣能洗滌罪孽,解脫輪迴。

    信徒Manoj:「是會害怕冠狀病毒,但虔誠的信仰中,大壺節每12年才在一個地方重複一次,所以我們暫停了日常工作來到這裡。」
    信徒Gopal:「我們肯定害怕感染,因為有些人輕忽,雖然怕被罰款,但他們仍一副掉以輕心的樣子,否則他們才不會戴口罩,他們一點也不怕,他們傳播不實說法,說這是政府的陰謀要製造恐慌,這與事實相去甚遠。」

    然而就在「大壺節」舉行的5天內,哈里德瓦的冠毒確診人數就超過2000例,再加上,部分地區為選舉所進行的造勢活動,印度這波疫情幾乎是天天創新高,22日,新增了31萬,再隔天又增加33萬,連創全球最高單日紀錄。根據印度衛生當局所公佈的最新資料,印度目前的累計病例,已逼近1600萬起,累計死亡病例逾18萬起,是全球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家,僅次於美國。首府新德里宣布,19日起,封城一周,消息一出,大批的外地打工者,連忙逃離返鄉。

    新德里打工者:「(封鎖後)我們會面臨很多問題,沒有收入來源,甚至都填不飽肚子,而房東還會繼續收房租,不管是不是封鎖,不管我們是不是在工作。」
    新德里打工者:「上次封鎖我在這裡,三月內花掉了有的積蓄,這一次我不會在這兒了,封鎖的話,我就要回家。」

    數據顯示,印度的單日確診數在3月25日突破5萬例,4月5日突破10萬例,4月15日突破20萬例,20日之後,連續數日在20萬例以上,4月14日後的新增死亡人數,也都破千例。會造成如此嚴重的情況,與印度總理莫迪的態度有關,猶記去年3月大流行初期,莫迪迅速實了全國21天的封鎖令,但在近幾個月,即使案件增加,選舉及宗教節慶卻持續進行,莫迪的作法有明顯的差異。

    印度首相 莫迪:「一直到幾周前,這種情況仍然受到控制,但冠毒第二輪的爆發如暴風雨般來襲,朋友們,在當前情況下,我們必須再一次進行封鎖來解救國家,但還是希望各州先把封鎖當成是最後的手段。」

    因為死亡人數過多,連埋葬的墓地都缺,令家屬難以接受。醫院人滿為患,有些需要兩人使用一張床。而造成疫情嚴重的罪魁禍首,是先前英國發現的變種毒株,在印度有超過60%的患者都是感染超級變種病毒。

    新冠病毒患者家屬 :「(由於病床緊張),我不得不為我的母親祈禱,祈禱她能住到醫院。」

    新德里的醫療體系崩潰,病患家屬甚至不顧得工作人員的攔阻,強行到醫院的氧氣儲藏室搶奪,要為自己的親人囤貨。

    達莫市醫院醫生 馬姆塔:「即便取走了,你要如何安裝這些氧氣罐呢?你不知道需要誰不需要,有的患者家屬一下就拿走兩三個,還有的直接用車來裝。」

    沒想到,在如此嚴竣的時刻,納西市專門收治冠毒病患的扎基爾胡笙醫院,4月21日發生氧氣軟木塞故障,導致氧氣外洩,這等於切斷了150名病患的氧氣供應。技術人員費了一個小時才解決,但已經導致至少24名新冠病毒的患者 ,因供氧下降不治。

    民眾:「我來這裡打疫苗,但他們告訴我沒有疫苗了,我只能回家,明天再來看看。」

    諷刺的是,印度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疫苗生產國,預估全年可生產35億劑疫苗,應該是足以供應本國及其他開發中國家之需。但沒想到,印度有六個州表示,疫苗供應不足。

    醫院經理Kamal Sharma:「我們短期間沒有疫苗可用,我不清楚原因,自第二輪的疫情出現後,我們就無法供應了,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接種苗,在這之前還沒有這麼急迫。」

    印度全國3600個疫苗中心,已施打超過1億2690萬劑疫苗,但印度人口超過13億,接種情況仍不普及,目前包括美國、英國、新加坡及香港都對印度發出了旅遊警示,呼籲避免前往,而原先預定四月底前往印度訪問的英國首相強森,也因此取消行程。

    DW特派記者 Manira Chaudhary:「這已經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雖然還沒有最後的消息說,我們能不能加速生產,但像是Kunawa印度血清研究所的負責人,印度最大的疫苗生產商,上周明確表示,我們生產的疫苗,遠遠趕不上國內需求的增長,而國內需求一直在增長,人們可以看到第二波疫情的傳播速度有多快。他們需要政府更多的金援,以便擴大疫苗的生產。而政府還需要重新審視原本的法規和審批流程。由於國內需求猛增,政府也陷入了一個棘手的局面,現在也有人對印度政府大規模出口疫苗提出質疑。」

    印度血清研究所首席報行官 阿達爾普納瓦拉:「最新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拿到足夠的生產疫苗原材料。」

    今年2月,因美國動用了國防生產法,限制了新冠疫苗關鍵原材料的出口,印媒報導,印度的疫苗生產將在幾周內停止,怒批美國作法是疫苗的"黑手黨行為"。

    印度英語新聞電視頻道主播:「那些討論人權的人去哪裡了,為提高美國疫苗產量叫停出口,是為了誰,美國7月將有3億多疫苗,是為了誰。」

    正當全球為疫苗爭奪,或擔心不該打的同時,不少地方也為解封感到開心。英國非必要商店經歷了三個月的防疫封鎖後,如今已經重新恢復營業。最新數據顯示,4月12日開放後當周,上街購物的人數較前一週猛增87.8%。而餐廳和酒館等室內服務也將在5月17 日開放,人潮應會進一步增加。而在紐西蘭和澳洲的機場也出現久違的場面。

    記者:「經過13個月的漫長等待,終於打開的旅遊大門,在紐澳兩國之間建立了安全走廊,遊客抵達機場後,不用再進行隔離。」

    機場出境大廳出現人潮,還有分隔兩地多時的親友,因團聚喜極而泣,但就在19日紐澳兩國宣布,"旅遊泡泡"開通不到一天,防疫又再度失守,澳洲發現有一人確診,珀斯及皮爾地區,宣佈23日午夜起封城三天,計劃只好暫停,擁抱的這一天,何時能安心到來,全球人類都在期盼。
    https://m.youtube.com/watch?v=iH7GUUfHP6w

  • 皮爾森數據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29 07:02:01
    有 13 人按讚

    吃魚是否有益於健康 - Jessica Brown

    魚被公認是我們人類食物最健康的其中一種。

    不過,由於植物性替代食品的日益普及,以及對海產品可持續性和碳足跡的日益擔憂,一些人開始質疑我們的飲食是否需要魚類。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自1974年以來,在生物可持續產量水平內的魚獲量已經從90%下降到今天不到66%。

    而且,因擔心魚類受到重金屬汞和其他化學物的污染,這意味著孕婦或哺乳期婦女應限制食用某些魚類。

    那麼,吃魚對健康到底是有益還是有害?

    重金屬

    近幾十年來,有關魚類最令人的擔憂其中一個問題是魚類受到污染,魚體內污染物和重金屬含量已可能達到對人體有害的程度。

    其一是多氯聯苯(PCBs)這種工業化學品,雖然在上世紀80年代已被禁止生產,但因為曾在全球大量廣泛使用,至今仍有大量殘留在我們的土壤和水裏。人體吸收多氯聯苯後有可能產生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對免疫系統和大腦的傷害。儘管從乳製品到飲用水,人類所有的食物都存在多氯聯苯,但含量最高的一般是魚類。

    英國赫特福德郡洛桑研究所(Rothamsted Research)的科學主任喬納森·內皮爾(Johnathan Napier)說,如果以為少吃不吃魚就可以避免攝入多氯聯苯,可能是不符常識的。

    他說,「有毒化合物在魚的體內累積可能影響人體健康,但可能我們應該多關注的是通過捕撈供人類食用的野生魚。」而人工養殖的魚通常比野生的魚安全,因為人工養殖的飼料已清洗或祛除了有毒化合物。

    不過,這也非絶對,魚體內多氯聯苯含量也會隨季節有變化。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大規模水產養殖對人類健康和環境較好,但也有一些問題,比如養殖廢水會污染海洋,而養殖場也可能成為將傳染病蔓延到野外的病源地。

    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建議,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將可能含有多氯聯苯,以及二惡英等其他污染物的魚類攝入量限制在每周兩份之內。這些魚包括高油脂魚類,如三文魚和沙丁魚,以及非油脂性魚類,如螃蟹和海鱸魚。一份大約140克。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是汞,即水銀,是一種可能通過胎盤影響兒童發育的神經毒素。發現汞的攝入與癌症、糖尿病和心臟病之間有許多聯繫。雖然汞也存在於其他食物中,如蔬菜,但一項研究發現,78%的研究參與者其攝入的汞來自魚類和海鮮。

    因為魚類中的汞含量很高,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建議孕婦限制一些受歡迎的魚類的攝入量,包括大比目魚和金槍魚,每周只能吃一次。

    但內皮爾表示,對魚類體內重金屬積累的擔憂被過分誇大了。他說,體內積累高含量重金屬的主要是那些壽命特別長的魚類,比如劍旗魚,這種魚可以活15到20年。劍旗魚體內的汞濃度為百萬分之0.995(0.995 PPM),而三文魚的平均壽命只為4到5年,汞濃度就低很多,約為0.014 PPM。雖然對魚類的汞含量的研究還在進行,但美國環境保護署目前表示,如果孕婦每周吃一份魚,其攝入的汞含量最高也只為0.46 PPM。

    但這個問題注定會惡化,因為有證據表明,隨著地球變暖,海洋中的汞含量可能會上升。研究發現,隨著北極永久凍土融化,封存在凍土中的汞會釋放到水路中。

    內皮爾說,吃魚攝入汞的風險其實很小,但獲得的益處則更多,尤其是海洋生物所含的omega 3脂肪酸功能特別強大。
    脂肪酸

    食用高油脂的魚類,包括三文魚、金槍魚、沙丁魚和鯖魚,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要歸功於這些海洋魚類含有omega 3(歐米茄-3)脂肪酸中的其中兩類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

    一些含有歐米茄-3的植物,如亞麻籽和核桃,其歐米茄-3脂肪酸主要是第三種類型ALA。2014年的一項研究的結論是,植物產生的歐米茄-3對心臟健康的益處可能堪比海洋魚類的EPA和DHA,但目前還沒有其他研究支持這一結論。然而,你可以在海藻補充劑和食用海藻中發現EPA和DHA。

    內皮爾說,「EPA和DHA在人類新陳代謝中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人體不能有效合成這兩種脂肪酸,所以把這二者作為我們飲食的一部分真的很重要。」

    我們人類的大腦、視網膜和其他特殊組織中有大量的DHA這種脂肪酸。與EPA一起,DHA有助於抵抗人體內的炎症,而炎症與心臟病、癌症和糖尿病的高風險有關。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人類發展和衛生研究計劃主管菲利普·考爾德(Philip Calder)說,「研究海洋魚類歐米茄-3對人體健康之影響的數據結論始終如一,很有說服力,都說明常食用EPA和DHA魚類的人患常見疾病及因病而亡的概率較低,特別是心臟病。」

    既不想食用汞含量高的魚類以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但又想攝入歐米茄-3,代替辦法就是服用魚油補充劑。然而,最近代表世界衛生組織(WHO)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歐米茄-3補充劑對健康的影響不如食用高油脂魚類有效。

    內皮爾說,「人類身體演化是適宜新陳代謝整個食物,而不是單一的營養或某個食物成分。」

    英格蘭東安格利亞大學教授、世衛組織歐米茄-3健康計劃研究人員之一李‧胡珀(Lee Hooper)補充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降低冠心病死亡概率方面,補充劑)有益影響很小。」

    她說,平均大約334人必須連續4到5年服用歐米茄-3補充劑,才有一人不會死於冠心病。

    但胡珀等作的研究有一個問題。雖然一些高脂魚類,如沙丁魚,價格不是很貴,但通常來講,魚類等海產還是屬於較昂貴的飲食。人們普遍認為,社會經濟地位會影響健康狀況,因此,總而言之,吃魚多的家庭可能也會有較高的收入和較健康的生活方式。

    考爾德說,研究人員通常會把這些複雜的因素納入考量,但他們不可能考慮到所有會扭曲研究結果的因素。世衛組織的這份報告綜合分析了79項研究,這79項中的每一項對參與研究者的社會經濟地位的控制方式都各有不同。

    而有關歐米茄-3的干預試驗也存在問題。在這類實驗中,參與試驗者被隨機分配到一組,然後採取干預手段,如計量參與者服用的歐米茄-3補充劑。考爾德說,舉例來說,要分析人體缺乏EPA和DHA對健康有何影響是困難的,因為參與者在開始參加試驗時,其體內的歐米茄-3的水平已是各不相同。

    此外,研究還顯示,吃魚對每個人的健康影響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別,這取決於人體轉換EPA和DHA前體形式的能力。考爾德說,這種差異可能與於一個人的整體飲食和生活方式有關,遺傳差異也可能起作用。

    吃魚對人體健康的好處各不相同的另一個原因是要看你吃的魚是以什麼方式飼養。

    歐米茄-3是在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中相傳遞。小魚吃海洋浮游生物,然後被大魚吃掉,最後整個食物鏈將歐米茄-3傳遞給人類。但人工養殖魚類的生態系統不同,而且大多數人吃的是人工養殖魚。內皮爾說,「在養魚場,成千上萬的魚被關在網籠中,吃魚農的餵食。」

    和在野生環境中一樣,人工養殖魚的食物是小魚。不過在自然環境中,大魚會吃各種各樣的魚。在養殖場,魚飼料一般是秘魯鳳尾魚製成的魚粉。

    內皮爾說,儘管全球水產養殖業預計將繼續增長,但秘魯鳳尾魚的捕撈量已經到了該產業能夠維持的最高水平,不可能再增加。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的說法,對魚油補充劑需求的增長意味著作為養殖漁場魚飼料的魚粉所含的魚油也正在減少。這又意味著我們吃魚所攝入的歐米茄-3含量也在下降。

    內皮爾說,「每年來自海洋的歐米茄-3魚油量是有限的,這就是我們能得到的全部歐米茄-3。如果水產養殖在擴大,但需要投入到人類飲食中最重要的成份,即歐米茄-3魚油的量則是完全固定不變的,就會稀釋了魚飼料中的歐米茄-3含量。」

    2016年的研究發現,人工養殖的三文魚其EPA和DHA的含量在過去十年中下降了一半。內皮爾說,即便如此,人工養殖的三文魚仍然比野生三文魚含有更多的歐米茄-3脂肪酸。

    他解釋說,「野生三文魚要從大西洋洄游到出生的河流產卵,因此很瘦。野生三文魚在洄游中無法儲存脂肪,反而是燃燒它吃進肚子的一切東西。」
    健腦食品

    除了歐米茄-3,魚還有其他有益的營養成分,包括能保護細胞免受傷害和感染的微量元素硒,支持健康的新陳代謝的碘,以及蛋白質。

    魚長期以來被譽為「健腦食品」。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不僅僅是因為魚含有歐米茄-3脂肪酸,不過研究也發現了歐米茄-3脂肪酸和減緩認知衰退之間有關聯。

    研究人員比較了吃魚的人和不吃魚的人的腦容量,發現吃燒烤的魚與人類大腦灰質體積有關聯,但與歐米茄-3含量高低無關。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放射學和神經學助理教授賽魯斯‧拉吉(Cyrus Raji)說,「我們的大腦容量也會隨著健康狀況和疾病的改善而發生變化。你的神經元越多,你的腦容量就越大。」

    研究人員比較了163名平均年齡在70多歲的參與者其吃魚習慣和核磁共振掃描結果。他們發現,與不吃魚的參與者相比,每周吃魚的參與者的腦容量較大,主要位於對集中注意力很重要的額葉,以及對記憶、學習和認知至關重要的顳葉。

    拉吉說,吃魚和大腦腦容量有關聯,可能是因為魚有抗炎作用,因為當大腦作出反應,減緩炎症時,可以影響腦細胞的生長。

    拉吉說,「這即是說,要想增進大腦健康預防阿爾茨海默氏症,很簡單,只要在飲食中多吃魚就行。」為了使大腦能盡量預防癡呆症,拉吉建議二十幾歲或三十歲的時候就開始至少每周吃魚一次。

    魚對身體健康有益的另一個原因是魚取代了我們飲食中不健康的食物。胡珀說,「如果我們魚吃得多,一般就會少吃其他東西。」

    不過,考爾德說,由於沒有堅實可靠的研究表明不吃魚的人有重大的健康缺陷,因此很難明確斷定說魚對人類整體健康是不可或缺。但他補充說,很明顯,歐米茄-3能促進健康,降低疾病風險。

    要搞清楚清魚類對人類到底有多健康,或許在今後很長時間都會各說不一。考爾德說,「由於魚類不是可持續的食物來源,現在的研究可能會集中在解決這個問題上,比如如何種植藻類以生產歐米茄-3油,而不是著眼於魚對人類健康的研究。」

    作為個人,要幫助解決海產永續發展問題,可以選擇買最可持續的魚類品種。比如海洋保護協會就提出了一個優良魚類品種指南,清單上的133種魚中有50種是最可持續發展的"好"選擇,很幸運的是,其中有許多是廣受我們喜愛的魚,如人工養殖的三文魚、對蝦、鱈魚、鯖魚、貽貝、牡蠣和人工養殖的大比目魚等。

    原文:BBC中文網

    #食物 #健康

  • 皮爾森數據 在 大人的玩具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6-04-28 17:09:44

    如果覺得我介紹的不錯,歡迎贊助我的開箱影片(Please support my video Channel) PayPal : jkc1974@gmail.com


    開箱介紹:HotToys 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 1/6th scale Nick Fury Collectible Figure Specification~ by 大人的玩具
    賣場
    http://class.ruten.com.tw/user/index00.php?s=18xtoys
    FB
    https://www.facebook.com/18Xtoys?ref=hl


    香港知名1/6 比例品牌Hot Toys 公司今天悄悄地公佈了「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系列的一款新商品,繼去年五月公佈了「獵鷹」(Falcon)的作品之後,沈寂一段時間後將要推出最新大作:神盾局局長「尼克.福瑞」(Nick Fury)。

    這次所推出的神盾局局長「尼克.福瑞」的作品與之前第一代復仇者聯盟版本的福瑞局長可是大大不相同啊!這次由新銳頭雕師So Young, Lee 重新將山繆.傑克森(Samuel L. Jackson)的頭雕大大升級一番,特別是在左眼的部分,有將眼罩底下的造型完全呈現出來,喜愛美國隊長系列的玩具人可絕對不能錯過這款背後的藏鏡人啊!


    建議售價:6900元
    參考預購價:6200元
    預計到貨日:2016年9月下旬
    預購截止日:2015年9月7號

    商品介紹:
    身為神盾局局長,尼克 佛瑞在帶領復仇者聯盟保護地球的過程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繼復仇者聯盟後,Hot Toys 推出第二隻人偶- MMS315 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 尼克 佛瑞!
    逼真雕刻的山謬 傑克森頭雕,搭配可穿脫的眼罩,玩家可以將受傷的左眼露出,模擬電影中與亞歷山大 皮爾斯對話的場景”You need to keep both eyes open!”

    *逼真製作的山謬 傑克森頭雕
    *人偶高約30公分,有約30個可動關節
    *武器:手槍
    *配件:手機及數據儲存裝置
    *附替換手及人偶專屬支架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