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皇宮菜炒木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皇宮菜炒木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皇宮菜炒木耳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757的網紅黃綺綺揪愛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還記得去年疫情還沒有這麼嚴重,那時候還可以自由自在地想吃什麼美食就去吃,現在想起來真的覺得好幸福~ 前幾天老媽👩跟我說她好久沒有吃大餐了,很想吃我之前帶她去的原住民餐廳🍴 於是我搜尋『城市部落原住民風味餐廳台中店』的粉專,發現餐廳推出好多防疫套餐組合,宅在家也可以吃美食耶!太開心了🥳 網站上有...
皇宮菜炒木耳 在 ????? ????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21:23:20
: 🐻愛心料理: • 香煎午仔魚 • 皇宮菜炒木耳 • 豐食祭芋粿巧 . 熊先生煎🐟技術 本人真的望塵莫及👍🏻 . #熊夫婦吃美食 #豐食祭 #就是愛台灣芋粿巧 #晚餐 #熊太太廚房🥣 #男子料理 #夕食 #夕飯 #晩ごはん #夜ご飯 #dinner #fish #taiwanesefood...
皇宮菜炒木耳 在 黃綺綺揪愛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還記得去年疫情還沒有這麼嚴重,那時候還可以自由自在地想吃什麼美食就去吃,現在想起來真的覺得好幸福~
前幾天老媽👩跟我說她好久沒有吃大餐了,很想吃我之前帶她去的原住民餐廳🍴
於是我搜尋『城市部落原住民風味餐廳台中店』的粉專,發現餐廳推出好多防疫套餐組合,宅在家也可以吃美食耶!太開心了🥳
網站上有菜單可以參考,目前外帶防疫專案超級優惠:
1️⃣招牌桶烤雞原價💰700元,現在只要500元喔!
我們全家人都超愛的桶烤雞,這道餐是必點的啦👍
一整隻吃得超過癮,而且只要500元真的很划算~
招牌桶烤雞是使用黑羽雞,一隻約3公斤重,聽店員說黑羽雞運動量多,脂肪含量很低,所以肉質吃起來相當紮實有嚼勁呢!
油亮亮的雞皮吃起來超酥脆,搭配雞油沾著吃味道真的超讚!
2️⃣小家庭套餐(約四人份)一份600元,每週都會換新菜色喔!
本週的主餐有:
樹豆豬腳、馬告雞腿、洛神花鱈魚、香檸烤雞翅
🌟我這次外帶一份小家庭套餐➕三樣主餐,每樣主餐都是再加購200元。
🐷樹豆豬腳:
樹豆是台灣原住民各族群的傳統作物,被稱為豆中之王,營養價值極高,軟Q的豬腳有著滿滿的膠質,搭配樹豆一起燉煮,別有一番風味~
🐔馬告雞腿:
鮮嫩多汁的烤雞腿,份量超大,旁邊還附有蘿蔔小菜,搭配起來很清爽!
🐟洛神花鱈魚:
肉質細緻、軟嫩的鱈魚,淋上特製的醬汁,再搭配彩椒、洋蔥,酸酸甜甜的口感超下飯!
🍗香檸烤雞翅:
這道餐點小朋友超喜歡的,每一隻小雞腿都滷的超入味,酸酸甜甜的口感,每一口都吃得到檸檬的香氣!底下還有些許檸檬汁可以沾著吃,味道更是不錯呢!
主食(二選一)
紅蔾小米飯、部落白飯
配菜🥬 (有三樣)
鐵板豆腐、一網打盡、季節時蔬
🫑鐵板豆腐:金黃色的蛋豆腐入口即化,加上彩椒、芹菜、鴻禧菇,再搭配特殊醬汁超下飯!
🦐一網打盡:
這道菜很特別,意思是一網打盡各式各樣的海鮮料,濃郁的蛋黃醬汁加上青椒、嫩豆腐,很新鮮又好吃!
🥦季節時蔬:清炒皇宮菜,皇宮菜吃起來有點黏稠感,聽說有顧胃的功效,大魚大肉配上一點青菜,非常清爽又解膩呢!
🥣湯品
雨來菇蛋花湯
雨來菇,原本以為是香菇~原來不是呢!
它是一種藍綠藻,又稱地皮菜、草木耳,
富含高纖維、多種維生素、礦物質、人體所需氨基酸…等等。
吃起來很像木耳,QQ的,炎炎夏天喝起來很爽口!
3️⃣還有上班族最愛的防疫便當🍱
最近在IG看到好多人分享各種餐廳的便當,城市部落也開賣啦!
一共有三種
部落鹹豬肉、招牌鹹魚飯、馬告雞腿飯
主餐配上青菜、蛋、馬鈴薯,均衡飲食的豐富菜色,超營養!
重點還有附湯品,超讚的👍
個人超愛部落鹹豬肉,吃起來軟Q軟Q,鹹鹹香香(台語)不會太油也不會太肥,配飯超好吃!
招牌鹹魚飯:之前就超喜歡城市部落的鹹魚木桶飯,這次做成鹹魚便當攪拌在白飯裡面一樣很香很好吃呢!
馬告雞腿飯:超大一隻雞腿,肉質相當軟嫩,肚子餓吃起來超滿足的!
是不是很心動~
一通電話就可以吃美食,還有免下車的服務耶!太貼心了吧!
☎️城市部落熱線:04-24515858
🏠外帶地點:台中市西屯區青海路二段568號
🥢午餐時間:11:00~14:00
🥢晚餐時間:17:00~20:00
❤️消費滿千3公里安心配送,不用出門降低風險!
#城市部落 #原住民餐廳 #城市部落原住民餐廳台中店 #城市部落原住民餐廳 #防疫美食 #防疫便當 #便當
皇宮菜炒木耳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做的山西過油肉,除了突出的蔥香、蒜香,靈魂的蔥薑花椒大料水外,點兩次的山西老陳醋的醋香讓這道菜特別下飯,勾的是琉璃芡,盤底不留汁。我相信這道菜是從魯菜木樨肉演化而來,但目前還找不到任何文獻就是了。
〔過油肉〕
太原十大名吃之一的過油肉,看起來像是一般的蒜薹木耳炒肉片,但融入了山西菜特有的用醋方式,加上汁芡適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這樣的成菜要求,而使得這道菜在1950年代末在山西出現後,很快地就在不斷地改良和擴散下,成了現在山西菜的首席代表。
以太原為首的晉中菜,是由包括了以曹家大院與孔祥熙宅院為代表的晉中市太谷縣;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亦為晉商發源地的平遙縣;以及以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喬家大院聞名的祁縣等地的大字號錢莊與票號等舊式金融組織的私家菜,在吸納了其它菜系的烹調方法後所逐步形成的。
過油肉是以前流傳到民間的官府菜,但是要到1957年2月,太原市的市飲食公司組織專家評審,將名廚吳萬庫所做的過油肉被評為太原十大名吃之後,這道源自山西省東部平定陽泉市平定縣的菜,才逐漸出現在太原與其它山西城市的各大餐館。而在隨之而來的60與70年代,動亂之後的改革開放的80年代時,由於張殿華、白寶山、方明鎖等山西名廚積極地參加全市、全省及全國的烹飪大賽,並獲得了金獎後,才讓過油肉這道菜的名字走出了山西。自此之後,只要是打著山西菜招牌的餐館,也都非得有過油這道菜不可。
一般而言,過油肉所選用的部位是豬的里脊肉,不過其實最好是特別選「元寶肉」這個位於豬的後腿的內側,在腱子肉更上面的豬臀部的內部,肉質細膩而軟嫩的純瘦肉部位,一隻豬只能取得長約20公分,重約0.6公斤的2小塊。而這個部位由於為半球型,形似餃子,所以取名為元寶肉,而台灣則因為這個部位的外形類似老鼠而稱之為「老鼠肉」。
過油肉衍生到現在有著許多不同的版本,雖然說配菜的選擇繁多,,有加白菜的、有加洋蔥和黃豆芽和辣椒的,但最正宗地道的還是以冬筍和新鮮野生黑木耳為基本配料,不過現在大多以蒜薹取代了冬筍片。
我們都知道山西菜善用醋,而做山西菜在用醋時又可分為「暗醋」、「響醋」和「點醋」。所謂的暗醋,指的是在烹調前或是烹調初期烹入醋,目的是取其酸味,並且增加食材的酥爛度。而所謂的響醋之所以響,是因為是在烹調過程中加入熱鍋時所發生的響聲,而其目的是取其香,並消除食材的腥味。而如果是在起鍋前烹入醋的話,則稱之為點醋,這時烹入醋則是增加了菜品的風味。
在東接河北,南鄰河南的山西省東南部城市晉城市則以充滿湯水的「大米過油肉」獨樹一幟。這道充滿地方風味的大米過油肉與一般的過油肉不同之處,除了多湯水外,還另外添加了蕃茄。此外,分兩次下蒜末,分別取其焦香味與其蒜香味也是一大特色。在烹飪的工序上,前面都與一般的過油肉的方法一樣,只是在烹入過油過的肉片後,要加入水煮開勾芡過,再下二次蒜末後再點醋。
〔過油肉、抓炒里脊、軟炸里脊、焦熘里脊、糖醋里脊、熘肉段、鍋包肉的異與同〕
過油肉、抓炒里脊、軟炸里脊、焦熘里脊、糖醋里脊、熘肉段、鍋包肉的異與同這幾道基本上都是以豬里脊肉為主食材的料理,成菜後外型類似,但是卻不管在口感或是味道上,都各有各的特色、各具各的滋味。
這幾種里脊料理又分為里脊肉片料理和里脊肉段料理,而且有的要先滑油,有的則是要先複炸過,而有的肉要上漿,有的則是掛糊。
「掛糊」(糊的音要唸「戶」而不唸「胡」)和「上漿」所用的原料基本上是一樣的,其功用也同樣是給食材「著衣」,如果是從糊與漿的稀稠程度、調製方法、用途及特點來說的話,掛糊可說是給食材穿上一件厚外套,而上漿則是為食材披上了件薄衣裳。這是因為掛糊所用的麵粉或澱粉較多,所以糊稠而厚;而上漿所用的澱粉較少,因此漿較之相對稀而薄。而在調製的方式上,掛糊是先將麵粉、澱粉、水、蛋液等各種制糊的原料,加入一個容器內攪拌均勻成糊狀,然後再將主食材放入糊中掛勻;上漿則是把食材與各種製漿的原料直接加在一起拌勻。而調製的方法之所以不同,怎是因為掛糊主要適於用炸、熘、烹、煎、貼、拔絲、掛霜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成菜具有鬆軟、酥脆的特點;上漿所製作的菜餚則是適那些適合以滑炒、滑熘、爆炒等方法烹調,而成菜具有滑嫩、柔軟的特點的。
這裡所述的幾種里脊菜品中,又以抓炒里脊、抓炒魚片、抓炒大蝦、抓炒腰花這幾道被慈禧太后稱為「抓炒王」的清宮御廚王玉山所做的這清宮四大抓炒之一的抓炒里脊最為大名鼎鼎。之所以被稱做抓炒,有一說是因為需要急火速炒,因此最後抓幾下就出來,另外也有一說有是因為食材要在澱粉裡反覆地抓而得名,是類似於焦熘的技法,咬下去焦脆,而內部軟嫩。此外,為了使得里脊肉嫩中求嫩,在掛糊之前,還必須要在蔥薑水裡反覆地抓,不斷地往肉中入水份,這也是抓炒之名的由來。(關於蔥薑水,中國魯菜烹飪大師紀曉峰強調,要抓50下才是蔥薑水:「將帶皮薑(刮皮會去掉大半薑辣味)拍碎,大蔥拍破,放入盆中,加入清水,用手不停抓至少50下,把水抓成淡黃色、濃稠的液體,才能夠起到提鮮去腥的作用」(《味道春秋》,80))。
先將切好的里脊肉片加鹽、酒、蔥薑水、醬油後不斷地抓。抓炒里脊抓好之後要掛糊而非上漿,而且使用綠豆粉為佳,可使其成菜後的口感更為酥脆,水分多次少量地加,加到用手抓起流瀉下來的程度後,要加一點點油進這個糊中,更增加其成菜後的酥脆。在肉片掛糊後,燒寬油至六成油溫時,將掛好糊的肉片一片一片地下鍋,並同時把火改為小火,慢慢先將肉炸熟,待肉炸挺住浮起,顏色變得微黃即可撈出,等油溫再升高到七成肉的時候,再下鍋複炸到脆爽後撈出。烹汁切好的蔥薑米、料酒、蔥薑水、一勺半的醋、一勺醬油和約兩勺的糖,最後再加入太白粉水調勻後即成抓炒汁。正式操作時,直接將調好的抓炒汁烹入鍋中,直接炒製,等汁炒到色澤變亮的時候,便可將炸好的里脊下鍋,淋上少許明油後,翻裹均勻,即可出勺。
而與糖醋里脊相比,抓炒里脊的口味屬於小甜酸口,要以鹹為主味,其次才是酸甜,酸甜口不能蓋過鹹鮮味,而糖醋里脊則是大甜酸口。另外從芡汁上來說,糖醋里脊是汁大芡大,而抓炒里脊講究的是緊汁包芡(「抱汁兒」),芡汁裹住里脊即可,在吃完之後盤子中也不會留下太多的汁。
而熘肉段和鍋包肉則是東北菜,在《東北菜之兵法》一文有討論過。其中的熘肉段是山東人闖關東所演變成的東北菜,自於魯菜的焦熘肉段。熘這種烹飪方式類似於炒,是將切好的食材原料用醃入味後以過油等方式先初步熟成後,再調好的汁澆淋在其上翻拌成菜的烹調技法。而焦熘這種技法又稱為炸熘和脆熘,是將醃好的肉先掛糊拍粉後要先油炸至酥脆,然後再將調好的芡汁入鍋,加入炸好的主料翻拌均匀或直接將芡汁澆淋在原料上熘製成菜。
熘肉段與糖醋里脊不同之處,在於它為鹹甜而非酸甜口味,而與與焦熘里脊不同之處則在於焦熘里脊是掛糊,熘肉段則是上漿炸製,穿的衣服厚薄不同,肉片也是厚薄有別。焦熘里脊肉片較薄而掛糊也薄,熘肉段是稍厚的肉段,上漿也上得更厚,因此在炸完之後保持水份的情況下,吃起來的口感更嫩。不單如此,熘肉段上的漿還得是硬糊,也就是調得濃稠而不稀,抓起來特別得乾,從而形成較硬的麵衣。
鍋包肉則由熘肉段衍生而出,原來叫作鍋爆肉,出自清光緒年間哈爾濱道台府府尹杜學瀛的廚師鄭興文之手。鄭興文是旗人,父親是茶商,在他六歲時隨著父親來到北京之後,隨著父親吃了許多的美味佳餚,遂生習廚之心。14歲時已對美食和烹調極為偏愛。鄭興文曾在北京一官員家學做官府菜餚,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後,出師的鄭興文於清光緒七年(1881)在北京的一條街面上開了一家名為「真味居」的酒家。1907年,受朋友舉薦,鄭興文帶了十四位技藝高超的的廚子進入了當時的道台府做主廚,專門給首任道台杜學瀛料理膳食。
當時正是中東鐵路興建後的商業繁榮期,道台府官員經常要與外國人打交道,為了招待好來訪的外國使節,鄭興文必須經常變換迎賓菜的口味。為此,他專門到東清鐵路賓館學習俄式西餐的烹飪之法,把原來中國北方鹹鮮口味的焦熘里脊改成了外國人所喜愛的酸甜口味的菜餚,而食客則是大加讚賞,這一改使哈爾濱成為鍋包肉的起源地,鄭興文稱它為「鍋爆肉」,但是因為外國人發音不標準而講成了「鍋包肉」。而創作出鍋包肉的鄭興文,憑藉這道菜名譽世界,成為大名鼎鼎的「濱江膳祖」,就連他的徒弟也被請進皇宮,成為御廚。而濱江,指的就是哈爾濱。
鍋包肉的另外一個特點是,一般的菜講究的是色、香、味、型。而鍋包肉還要加個「聲」,也就是在咀嚼時,會發出類似吃爆米花時的那種聲音,此乃鍋包肉這是酥脆的證明。
寫到這不禁想到宜蘭三星的特色小吃,原名爆肉,而因為覺得爆這個字筆劃太多而改稱為台語同音字卜的卜肉。雖然官方說法是第一代參考日本天麩羅的方法所創製,但是以切條的豬里脊肉加醬油、糖、香料粉和雞蛋後,再裹上太白粉和麵粉油炸的方式卻反而更像是沒有加芡汁的鍋包肉,畢竟日本的天麩羅不會像中式炸肉一樣先醃肉再上糊。
#山西過油肉
《晉菜之兵法》:https://naihaolee.pixnet.net/blog/post/349714262-
皇宮菜炒木耳 在 486先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486台北總部員工餐食記
#夏日食譜分享第六集
剛剛陳俐閔一看到青木瓜湯,竟偷偷竊笑 :
「 我多喝幾碗還有幫助嗎? 」
(哈哈哈哈~)
宸妍媽媽的料理果然充滿媽媽心啊!
《 今日菜單 》
❶ 味增豬肉
❷ 蒲瓜炒蝦米
❸ 炒皇宮菜
❹ 青木瓜銀耳排骨湯
◈◈料理技巧分享◈◈
~材料:
食材:味增、味霖、豬五花肉、高麗菜、洋蔥、紅蘿蔔
做法:
~味增豬肉
1.五花肉切塊川燙過備用,洋蔥高麗菜紅蘿蔔切片備用
2.鍋內放入少許油,將洋蔥炒香後放入五花肉紅蘿蔔拌炒一下加入水、味增、味霖,小火燉煮至豬肉軟嫩入味最後起鍋前再加入高麗菜煮約三分鐘即可起鍋食用。
~青木瓜銀耳排骨湯
食材:青木瓜、白木耳、枸杞、紅棗、排骨、鹽
做法:
排骨汆燙後備用、青木瓜去皮切塊,枸杞紅棗泡水備用,起一鍋水煮沸加入排骨青木瓜白木耳燉煮30分鐘後加入枸杞紅棗再燉煮10分鐘既可起鍋
◈◈食材小常識◈◈
每年7至11月是木瓜的盛產季節,怎麼吃最好
有興趣的人請參考這個網站介紹:
https://reurl.cc/ld03Wj
#歡迎分享記錄到個人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