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皇仁校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皇仁校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皇仁校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皇仁校風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4萬的網紅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記者朋友問到,皇仁書院明天的全日公民教育課,我們作為舊生會名譽顧問是到場授課,這是很正常的事。這其實是QC傳統,2014年曾有類似安排,當時也是講者之一;即使回到我當學生會的年代,也做過一次。很喜歡我的母校,真正的校風從來是自學:選擇自己喜歡的去學;我們當年就明白rigid的課堂是沒有用的,從來憑...

  • 皇仁校風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9-03 01:44:38
    有 5,824 人按讚


    記者朋友問到,皇仁書院明天的全日公民教育課,我們作為舊生會名譽顧問是到場授課,這是很正常的事。這其實是QC傳統,2014年曾有類似安排,當時也是講者之一;即使回到我當學生會的年代,也做過一次。很喜歡我的母校,真正的校風從來是自學:選擇自己喜歡的去學;我們當年就明白rigid的課堂是沒有用的,從來憑互助遇強越強。做返自己,無論社會變成怎樣,這就是哈維爾說的「活在真實當中」。大家努力。

  • 皇仁校風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3-17 15:30:00
    有 1,531 人按讚


    [#GlocalEducation] 這位中學師兄的分享,完全反映了我們中學在名校標籤以外的真正校風,出面幾多錢、幾多校規都堆砌唔到:

    //1975年入皇仁書院讀中一,像劉姥姥入了大觀園。單是看見師兄們的造型,已覺新奇興奮,這是Flower power的年代,很多高班同學長髮披肩,然後一條大喇叭褲。亦有一些不穿指定校褸,改穿各種顏色棉襖、外套、甚至皮褸也看到。皮褸喎,完全是母親口中「死飛仔」的樣貌。鞋更離譜,百花齊放,各自表述,有些索性穿涼鞋上學。校服可以這樣,校風可想而知,承襲多年外籍校長的開明態度,學校及老師信任學生,鼓勵獨立思考。第一次有這種「被信任」的感覺,十分正,快樂時光,頑皮好像是應份的。中文老師叫同學起立讀課本,我們坐在後排輪流配音;上堂時傳閱鹹書《老爺車》;在舊生會後門溜走去打麻將;邀請校外女同學回校參觀……有同學選擇乖乖讀書、有些喜歡活動、亦有些心裏着火要反叛,各適其適,在成長期應該發生的事,學校提供充夠空間讓之發生,充滿自由氣氛。一百年來一直如此,學業成績保持優秀,有甚麼問題?

    後來換了校長及訓導主任,比較保守,在校規執行上嚴格了一點。我們習慣冇王管,真是睬你都儍。反正從來沒有見過校規,只好犯上一點才知道,對不對?於是我們在校服上入手,超窄身白恤衫加藍色鈕,哦,原來沒問題,那褲袋放在小腿上的位置行不行?又得。有一次是一排鈕扣放在腿側,訓導主任終於受不了,勸我們修正一下,可以,因為這設計亦真的是太古怪。

    美術老師潘sir最開明,時常教導學生think outside the box,我們上美術課,燒焊做鐵甲人,砌巨型浮雕,拿了一些公開比賽獎項。以前美術學會間有設計訂造毛衣線衫,同學們自由購買,學校從不過問。到了我們話事那年,照做,設計很型深受歡迎。有一天早上回校,高班同學突然換了校服外套,校長看了很不高興,跟美術老師說,因為有金錢交易,下次要先申請。我們年紀輕,但不儍,申請意思即是禁制。沒有解釋原因或提供可行機制,校長說了便是校規,是否太兒戲?我們當然不理,這次美術老師也沒通知,三個星期後,校內突然出現新型書袋,校長立即召老師問話,潘sir硬頂下來。後來他跟我們說,沒有犯法,同學們又歡迎,為甚麼不能做,況且設計還不錯,頂得過。畢業前兩年,我們陸續與校長發生一些磨擦,最後還是在各位老師維護周旋下過關。潘sir說,people always have an opinion, but you have to live life the way you want to,這是中學最寶貴的一課。我們可以挑戰權威,可以打破慣例,可以反對,走出盒子可以海闊天空。便是這樣,大學畢業後,因為愛上食物,雖然沒有正式訓練,我還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做餐館佬。

    白首之心,未敢忘懷當年自由空氣。最近看新聞,才知道現在中學生回校拍照,老師會報警,不能相信是事實,這是甚麼世界?校規去到如此細碎,硬要把學生變成大人眼中的「乖仔乖女」,這不是教育,是啤模。老同學在群組中說,如果這種方法用在當年我們的中學,方便一點,不如警車長期泊在學校門口好了。 //

  • 皇仁校風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2-12-05 12:28:29
    有 49 人按讚

    介紹老友鄧樹榮,鄧夫人文潔華文章一則

    ■由雄辯滔滔的法律學院高材生,到零對白的肢體劇場導演,人生總是弔詭。離開演藝學院的鄧樹榮,重燃創作的一團火,由零開始。
    港產舞台劇導演鄧樹榮,最近好紅。甫辭去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高職,自立門戶,頭炮《打轉教室》已創奇蹟,在英國愛丁堡藝穗節賣個滿堂紅,權威藝評高度評價,下月在港第三度公演,內地六個城市巡迴,國際演出邀請紛至。甚至有藝圈中人指,文化局局長要具備藝術底蘊,他是適當人選。「不要說局長,連院長我都唔識做。」盛傳因為權鬥被拉下馬,見過鬼, 未天黑已怕怕。由雄辯滔滔的法律學院高材生,到醉心零對白的肢體劇場導演。「回歸到最原始,你會見到真正的自己。」
    找鄧樹榮訪問,難。並非說他有藝術家臭脾氣,剛好相反,他對藝術門外漢的記者,循循善誘。只是,實在趕忙。前一日,他的人還身在上海,留港三天,又得飛到北京。訪問還得夾在他開會之間。「要你久等。」甫坐下,忙不及道歉。近三個月,鄧樹榮的確忙得不可開交,十月底,他的三個劇目,同一時間在兩岸三地公演。
    「在香港,應該是一項紀錄。」內斂如他,還是忍不住顯露了一絲沾沾自喜。上海大劇院的《打轉教室》、台北藝術大學的《泰特斯2.0》、香港文化中心的《舞.雷雨》。戲有三齣,人一個。鄧樹榮留守香港,為《舞.雷雨》揭幕,翌日飛台北,第三天再接力到上海,馬不停蹄。
    都拜一套《打轉教室》的無聲動作喜劇所賜。
    這是全港首齣以表情、動作,再加以翻騰、攀 爬、舞蹈及敲擊開展故事的無對白戲劇作品。
    「言語出現之前,人類會用聲音、臉部表情、肢體、呼吸及空間移動,或敲擊畫畫去表達,身體是人存在的本體,但我們卻太早依賴嘴巴。」說得深奧,但其實只是回歸到最原始。在國際藝壇引起關注的《打轉教室》,正是他最拿手的無對白劇場。不過今次他就以深入淺出方法,贏得最多的掌聲。
    夢想製作本地長壽劇作
    故事圍繞三個頑皮被罰留堂的中學生,因為脾氣急躁的女班主任和漂亮女生的出現,令整個沉悶的教室發生無數笑料,「每個人都經歷過中學階段,對異性產生過濃厚興趣,那些年的課室二三事,都是你我都曾經歷過的集體回憶。」中學讀皇仁,鄧笑言,女老師和鄰校女生,統統是那些年和尚寺內最甜蜜的老好回憶。劇中他又大膽起用非專業演員「包山女」鄭麗莎擔大旗,飾演美艷老師,把她最拿手的「搶包山」式高難度動作編入劇中。無國界的身體語言,加上那些年的集體記憶,難怪看得老外心花怒放,為他打響頭炮。
    2012年八月,該劇應邀到英國愛丁堡藝穗節演出,連續三個星期,演出共二十一場,破天荒獲高度評價。蘇格蘭國家級報章Scotsman以及《百老匯評論》,都給予四星評級,這好比戲劇界的米芝蓮,屬最高評級。在當地的演出,更創出連續十場爆滿的紀錄,小小香港,在國際藝術舞台創出奇蹟,風頭一時無兩。
    ■《打轉教室》揚威國際,在英國愛丁堡藝穗節賣個滿堂紅,獲權威藝評高度評價,國際演出邀請紛至。
    ■九十年代菲律賓旅行團領隊區永祥冤獄案,觸發他開拍《無人地帶》,該劇在內地上演時被禁。
    「完全超乎我想像的巨大迴響。一直希望為香港製作一套地標式長壽劇場作品,在固定場地天天上演,有如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城區的音樂劇,今次英國之行,令我覺得與這個夢想接近了。」由十至十二月,該劇巡迴包括上海、北京在內中國六個大城市。他透露正招募B隊演員,為世界巡迴演出做好準備。
    愛丁堡藝穗節是全球最大型的藝術展銷會,是國際藝圈公認的殿堂級藝術節。來自世界各地參與演出的劇目多達二千多個,大會會將所有參展的 劇作,根據評價、入座率及受歡迎程度等作排位,殘酷直接。《打轉教室》破天荒被選入一百強,位列五十五,這在香港劇壇,是最高榮譽。鄧樹榮直言「像取得一張通行證」,自然喜上眉梢。
    留學法國六年影響深遠
    用五歲到八十歲都看得明白的方式,走入群眾,聽到不絕的笑聲,他直言好享受。「中學,是我啟蒙之始。」身為皇仁仔,他指母校自由的校風,成就了今天的自己,「皇仁的學生,都不是書呆子。」七九年畢業的他,是校內活躍分子,中文戲劇學會及辯論隊成員,也愛參與社會事務。「七六年首批越南難民抵達香港,那年我中四,學校安排探訪難民營,有機會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離鄉別井的故事。」
    關心社會的種子,就在那時萌芽。對下有一弟一妹,身為 長子的鄧樹榮,自小讀書成績優異,順理成章考入港大法律學院。當年,他和梁家傑是同屆同學,「我倆走的路不同,但感情好好。」畢業後,鄧只做了兩年多律師,決定轉行,「讀法律與當律師,不是同一回事。」更弔詭的是:律師靠把口,他醉心的,卻是沒有對白的「形體劇場」。
    「不是大富之家,律師始終是專業,家回頭想,好大程度是現實考慮。做了數年,覺得不適合,決定去法國遊學,家人仲以為我去進修。」他也真的沒說謊,只是,目的地是巴黎新索邦大學戲劇研究院。時年一九八六,他剛好廿七。
    ■曾在好友邱禮濤開拍的《等候董建華發落》粉墨登場,扮演議員「梁忠勤」(梁耀忠)。
    ■他是港大法律系同學,人生軌迹截然不同,但 多年友情不變。
    ○七年法國文化部頒「藝術及文學軍官勳章」給他表揚成就。
    ■位於藝術中心的工作室今年五月才入伙,仍然空蕩蕩,與演藝學院只一街之隔。
    自由的花都,到處都是劇場和音樂,藝術氣氛濃厚,說好的「進修」,一去六年,他甚至加入了巴黎的金手劇團,任助理導演及演員,成為當地罕有的華籍演員。「在法國的六年,對我的影響好深遠。」他那套着眼於肢體動作和表情的「形體劇場」,也是在他學成歸來後開始萌芽。只是,別人的國度,其志難伸。
    「在法國,亞洲面臉可演的角色始終有限,不是黑社會、越南難民,就是文革受害者。」九二年,還是回到香港 ,不想重操律師故業,他組成了走前衞實驗路線的「剛劇團」。「剛,強的意思。劇團其實連我在內,只有兩個人。」自我勉勵,由零開始。當時三十出頭,其實不算太年輕,同輩早已上位,但鄧樹榮卻是理想派。
    「簡單的環境最適合我」
    九三年,由他執導公演的《離地三百七十五米又如何》,初試啼聲,以親切的上班族為題材,百無聊賴的肢體語言,零對白,對普羅觀眾是考驗。層次高,知音有限,但遊學回港的他,卻因新思潮,認識了在浸大擔任教授的作家太太文潔華。「那時,她在港台主持世界文學之旅,剛巧討論法國文藝思潮,大家好投契,好自然就走在一起。」志同道合,多年來夫唱婦隨,舞台劇導演遇上藝評人,天作之合。
    「我和她,大家都愛藝術,也在大學教書,好明白在機制內繁瑣的行政工作,以及複雜的人事糾紛,最磨人。」
    自九二年由法國回流香港,今年剛好二十年。「二○一二,是我人生全新的開始。」上年,盛傳因為權鬥敗陣,鄧樹榮辭去只做了兩年的演藝學院院長高職,創立以自己寶號掛帥的工作室,「不要說 局長,連院長我都唔識做,太複雜。要不教書,要不創作,簡單的環境,最適合我。」在人人用Smartphone的年代,還拿着線裝簿寫會議紀錄的他如是說。
    離開工作了七年的演藝學院,由零開始,但他慶幸,是一個好的開始:「回歸到最原始,你會見到真正的自己。」以形體為中心,回歸最原始的表達方式,就如在大世界走了一圈的鄧樹榮所言:簡單,就是最美。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