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女孩表示:她覺得自己失去相信愛情的能力了
她從小到大談的每一場戀愛,都是以失敗做收
直到最近,終於有一個男生讓她覺得可以信任
也聽了我文章的建議,這次特別放慢前進速度,曖昧了幾個月才答應在一起
然而,沒多久問題還是一一浮現
她希望另一半是可以和自己共同奮鬥未來的,男生卻仍幼稚的連成績都...
有位女孩表示:她覺得自己失去相信愛情的能力了
她從小到大談的每一場戀愛,都是以失敗做收
直到最近,終於有一個男生讓她覺得可以信任
也聽了我文章的建議,這次特別放慢前進速度,曖昧了幾個月才答應在一起
然而,沒多久問題還是一一浮現
她希望另一半是可以和自己共同奮鬥未來的,男生卻仍幼稚的連成績都顧不好
她想要另一半能夠多陪自己出去運動走走,男生卻只喜歡宅在房間,出去也永遠都去固定的那幾個地方
.
「我真的無法想像和他走一輩子,這次是不是又要失敗做終?」
.
「談感情好難,我不知道下次要怎麼去相信一個人了」
.
『那妳在交往前,有真的了解他嗎?』等女孩都說完後,我反問道
.
「什麼意思?」
.
『妳真的了解他的喜好、人際關係、團體合作能力、參加社團、經濟能力、飲食習慣、過去情史、課業狀況、短期目標、未來夢想、人生規劃、父母相處模式、對待陌生人的態度、愛情優先順序、價值觀嗎?』 女孩傻住了,愣了許久才答道:沒有
說實話,我覺得這是愛情裡最多年輕女孩的致命傷,要否深陷這件事憑感覺在走的
曖昧期嘛,無非就是開始天天聊天,早午安,問候日常生活大小事
約出去,也永遠去吃吃飯、逛逛街、看電影
對方付出久了,心防就一點一滴塌了,最後反過來比對方愛自己更愛對方
可問題是,妳在曖昧期看到關於男生的一切,都只是一場戲阿
男生要追妳,當然會展現最好的一面給妳看,並傾盡所有去討好妳
別怨男生,妳申請過大學就知道,那些妳寫在讀書計畫,振振有詞跟教授說妳要做到的未來藍圖,上大學後實現了多少呢?
阿不就考完試就算了
我不否認,沒有人可以完全了解另一個人,但這並不代表所有事都要留到在一起後才磨合
否則幾乎是必然的,再深的深情都肯定會被磨光
接受吧,在現實世界裡,門當戶對是重要的
這並不僅是指家世上的,而是觀點、視野、見解、價值
妳覺得台清交政成選得好苦惱
他覺得妳說這些根本是在炫耀
他堅信某件事情絕對就是如此
妳認為那是他還沒有綜觀全局
他跟妳說的動漫,術語,世界沒有一個你聽得懂
妳對他聊的八卦,明星,電影他沒有一個有興趣
妳想約的餐廳他覺得貴得要死,CP值又低得要命
他想約的地方妳又認為太過普通,沒有氣氛可言
當兩個人受的訓練不同,站的高度與世界不同,有的金錢給付能力不同,想法也會隨之漸行漸遠
曖昧時期累積起的感情總有一天會用盡
總有一方只能望著背影,看著對方逐漸遠去
六弄咖啡館有一幕很寫實,關閔綠特別上去找李心蕊
對於關閔綠而言,他拚死拚活打工,才賺到錢搭車上台北,見到李心蕊無非就是想談情說愛,能享受戀愛的感覺
可對於李心蕊來說,她想到的是未來,是有一天她到西雅圖後,自己的另一半有能力可以陪著自己,所以嘴上念著要他學英文
兩個明明深愛的人,便在街頭上大吵了起來,幾年的感情隨之在不久後徹底崩潰
這就是價值觀落差的現實,等級差太多,活在不同世界的兩個人,是不可能光靠磨合解決一切問題的
說白了,就是物以類聚
學生時代常對愛情有種誤解,以為真愛是神聖的,是高山流水式的陽春白雪
於是愛情很簡單,不看家世,不看經濟,不看課業
就看臉
外貌重要性可以佔到八九十趴
然而,現實的愛情,卻是非得要下到實際生活的
是能不能接受常一起去吃差不多的東西,有無共同的嗜好興趣,能否聊上類似的話題,人生追求差不多的價值與目標
一個煩惱電動怎麼破關,下次考試能不能all pass的男生
基本不可能跟一個積極籌備未來,步步有規劃願景的女孩在一起多久
光彼此朋友圈落差的等級,就會狠狠撕裂這兩個人
彷若墊腳對抗地心引力去愛,妳又能撐多久呢?
所以回到問題,到底要到什麼程度能進到一段關係中?
答案是確定至少80%的了解對方
無論再怎麼會演,套路再怎麼高明,既然是演的,就肯定有演不到的破綻
好比:直接突然深入問到未來打算,事先沒準備好,肯定立刻支吾其詞
好比:觀察會不會需要爭執同個問題超過三次,會就代表你們溝通模式根本沒建立好,他只是在講空話哄妳
好比:能不能討論風花雪月外其他話題,社會事件、國際大事、歐美音樂、球類運動,至少一個有類似水平的領域
好比:平常都和朋友出入什麼場所,圖書館、社團、咖啡廳、音樂會、藝術展,還夜店、KTV、演唱會居多
並把相約拉到日常生活,用完全撤去妝扮的自己去相處
絕對有太多可以看出一個人本質的地方,而這種本質才會是感情裡真正有意義的
親愛的女孩,能明白嗎?
好感這種東西講穿了不過是多巴胺,99%半年內都會逝去
太多男生為了追到妳,可以連自己都騙也不在乎
嘴巴說說騙妳比要行動來愛妳要容易多了
很多時候,之所以感情會不斷遭遇挫折,都並非妳有什麼不好
而是妳一再的不懂分辨,僅隨從感覺決定答應與否,受傷不是理所當然嗎?
渣男所以渣就是會騙啊
女生談戀愛的成本,又往往是比男生高
等妳讓他住進心裡,他卻不珍惜的甩門離去後
就只剩妳一人,獨守在淒情的空屋,聽到看到聞到什麼都會想起曾經的溫柔
像隻曾備受寵愛的狗狗,都被趕出家門了,還奢求著一絲希望
持續在附近徘徊,苦苦折磨自己,怎麼都離不開
不是愛情辜負妳,是妳根本談的不是真正的愛情阿
一個開始就了解,並愛妳本質的人,又怎捨得妳哭?
_
樂擎文
有需聊聊或發問,煩見@Luke7459自介
白雪陽春意思 在 曾鈺成 Tsang Yok Sing, Jasp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的良師諍友曾鈺成
盧安迪|2017 年 4 月 21 日《自由的國度》
信報財經新聞 hkej.com
曾鈺成是其中一位我最尊敬的公職人士和忘年之交。我們兩人都是讀數學出身,並且對政治哲學充滿興趣。不同的是,他年輕時成為了馬克思主義者,我則剛好相反,支持至純至正的私有產權制度,亦即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
幾年來,我和曾先生就彼此的觀點作過不少討論。記得有一次,我臨別時說:「主席,多謝你又教化我啊!」他說:「哈哈,我諗緊你第日著書立傳嗰陣時,點樣批判你啊!」因此,我今年稍後出版的文章合輯,特意邀請了曾先生撰序。
另外,曾先生上週也在其《am730》專欄寫了《精英哲學》一文,評論我的自由意志主義理念。他認為自由意志主義是精英知識分子(highbrow)的哲學,不能被社會大眾理解和接受,而且若要付諸實行,須依賴每人自覺遵守,不侵犯別人的自由和財產。
首先,我要澄清一些比較技術性的事宜。曾先生在文中指,最極端的自由意志主義者認為政府不應有權徵稅,賦稅只應由個人自願捐獻。這個說法不甚準確。事實上,最極端的自由意志主義者是無政府資本主義者(anarcho-capitalists),提倡打破政府對執法和司法行業的壟斷,建立有多間私營保安和仲裁機構互相制衡、協調的「多中心法律秩序」(polycentric legal order),維護私有產權。在這個制度下,保安和仲裁服務皆由用者自付,所以不會出現自願賦稅引起的「搭便車問題」(free rider problem)。
David D. Friedman 的 The Machinery of Freedom 和 Randy Barnett 的 The Structure of Liberty 這兩本書,對有關「多中心法律秩序」的多個常見疑問(例如怎樣調和不同保安機構之間的衝突、怎樣避免仲裁機構偏袒富人、怎樣保證窮人可享有法律服務)作了周詳的解答。無政府資本主義的實行,不依賴每一個人都自願守法,因為罪犯仍會被拘捕、審判和監禁,在這點上跟有政府的制度大同小異。當然,在可見的將來,我們都沒有機會從現行制度轉變至無政府資本主義;但歷史上有不少地方都實行過「多中心法律秩序」,例如古代愛爾蘭實行了超過 1000 年,比很多有政府的朝代更長,可見這個制度一旦被成功確立和廣泛接受,是具備充分穩定性的。
市場是「森林哲學」的相反
接下來,我想從更結構性的角度,探討我和曾先生意見分歧的根本原因。或許由於不同的閱讀背景,我和曾主席有著迥異的思維框架。雖然曾先生說過,在「一國兩制」下,他會盡力維繫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但我認為無論江山如何變遷,曾先生的一些基本前提和思考方法還是帶有馬克思主義的痕跡。
曾先生不只一次表示,完全的自由市場屬於弱肉強食的森林哲學。其實,自由市場是最不「森林哲學」的制度。因為森林競爭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各種野獸使用武力,互相捕殺搶掠,而自由市場正是禁止以武力侵犯別人的身體或財產。在森林中,如果一隻老虎吃了一隻鹿,後者便會受損;但在市場裡——根據主觀價值論(subjective theory of value)而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labor theory of value)——任何自願交易的雙方都必然得益,否則便不會交易。
舉例說,喬布斯(Steve Jobs)生前很有錢,但他的錢是從哪裡來的?是周圍打人搶來的嗎?人們之所以付錢給他,是因為他創造了人們想要的產品。他是通過服務別人而賺錢,而非通過傷害別人而自肥:當一個人用 5000 元買一部 iPhone,他是寧願要那部 iPhone 而不要 5000 元,蘋果公司則寧願要 5000 元而不要那部 iPhone,所以這是一個「正和遊戲」(positive-sum game)。相反,在「大政府」之下,各種利益群體爭奪公權力,強迫人們交稅資助,這跟森林一樣都是「零和遊戲」(zero-sum game),或至少不保證是正和遊戲。
歷史唯物主義有盲點
曾先生對資本主義有所保留、同情福利主義的另一深層次原因,可能在於他信奉歷史唯物論(historical materialism),認為歷史發展的長遠大方向總是「進步」的。他曾經問我:如果福利主義不是對基層大眾有利,為什麼這麼多西方國家在過去半世紀都走向福利主義?然而,這個觀念忽略了做決定的政客(以及他們背後的特殊利益群體)往往有著跟政策受眾不同的動機,例如製造倚賴的選民,以謀取更多政治權力。它無法解釋為何美國幾乎所有黑人政客(以及被視為「少數族裔盟友」的政客)都支持提高最低工資,使黑人青年失業率從 1951 年到 1980 年跳升四倍,造成更多絕望的黑人祈求這些政客「伸出援手」。
曾先生在其文章中也提出了關於「由少數精英把它(自由意志主義)強加給社會」的疑問。當然,我反對獨裁制,但為了剖析這個問題,暫且假設有一個獨裁者。如果有 70% 人要求政府把一個飲酒的成年人抓去坐牢,獨裁者卻不予理會,曾先生或許會說他是把「不能立法禁酒」這一自由意志主義原則強加諸社會,但這個說法源於把「多數人」和「整體」混為一談。獨裁者所做的,只是不幫那 70% 人去侵犯那個飲酒的人的私有產權而已,沒有對那 70% 人作出任何逼迫。任何人「把自由意志主義強加給社會」都是在字義上和邏輯上不可能的(analytically impossible),因為自由意志主義的意思正是不強加任何東西。
嚴格而言,自由意志主義者並非反對任何形式的集體主義,只是反對強制參與的集體主義。在自由社會,人們可以成家立室,可以組織棋藝社,可以建造一個禁止吸毒的私人屋苑,甚至可以成立一個自願加入的「共產俱樂部」,以契約規定會員均分財產,這些「集體」都是沒有違反自由意志主義的。反過來,如果整個社會不是實行自由意志主義,而是存在政府干預,人們便不能選擇實踐自由意志主義,以任意和平的方式私下結社,因為可能會抵觸政府的禁令。自由意志主義跟其他制度之間有著這個不對稱性(asymmetry),這就是他們畫龍點睛的分別。
政府干預才是精英哲學
最後,我想回應曾先生指自由意志主義屬於「精英知識分子的哲學」的說法。誠然,最純粹的自由意志主義者多是陽春白雪的知識分子,但大部分知識分子卻跟自由意志主義背道而馳。在美國大學,四分之一社會學教授自認為馬克思主義者,92% 有政黨立場的教授都是支持較傾向「大政府」的民主黨,這兩項數據都遠高於普羅大眾之中的比例。
海耶克(F. A. Hayek)對這個現象有一個可堪咀嚼的解釋:大部分知識分子都對自然科學的方法過分自負("the fatal conceit"),相信人類社會亦可用同樣的方法來計算和管理。(弔詭的是,儘管我很喜歡數學,但我欣賞的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最大特色,恰是摒棄複雜的定量模型!)另一方面,自由意志主義則只需要每個人在分散(decentralized)的機制下作出自己周遭的切身選擇,不強求他們有足夠的知識、視野和品格來掌管集中的公權力,為全社會作出決定。在這個意義上,自由意志主義對人性的要求,其實是比政府干預的混合經濟更低。
一個順理成章的回應是:不錯,社會上大部分人確實不適合掌管公權力;但是有些人笨一點、壞一點,有些人聰明一點、善良一點,我們可以通過民主選舉,選出少數能人所不能、適合掌管公權力的代表,作出理想的干預決策。但如果是這樣的話,究竟是自由意志主義更精英主義,還是政府干預主義更精英主義?(完)
延伸閱讀:曾鈺成《精英哲學》
https://tsangyoksing.hk/…/%E7%B2%BE%E8%8B%B1%E5%93%B2%E5%A…/
(鳴謝專業攝影師 Ivan Chung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