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義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之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三世佛又稱三寶佛、縱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
⭕️第268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義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之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三世佛又稱三寶佛、縱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在佛教中,彌勒菩薩還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徵意義。彌勒是常見婆羅門姓氏,意為慈愛。唐朝時玄奘到印度求學時,見到梵文原本,所以譯為梅呾利耶。在玄奘之前,後漢及三國時期的早期譯經家,見到的佛經是由西域輾轉得到。現代語言學研究認為,音出於吐火羅文,故譯為彌勒。在佛教史上,彌勒的記載起源甚早,很可能在第一次結集時就已經出現,上座部佛教長部14經和長部26經記載未來人壽八萬歲時會有彌勒佛出世,漢譯《阿含經》中可見於說一切有部的《中阿含經》,和法藏部的《長阿含經》。「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這是各個佛教部派皆認可的基本共識,但是在具體細節上則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在上座部佛教《小部·經集》的「彼岸道品」(波羅延品)中,帝須彌勒(Tissa-metteyya)與阿耆多(Ajita,又譯為阿逸多)是佛陀的兩位弟子。《中阿含經》記載佛陀授記他們兩位,一位成佛,一位成為轉輪聖王。在大乘經典中,彌勒是姓,阿耆多是名,與上座部的傳說不同,可能是來自大眾部的傳說。據說彌勒出身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庭,鳩摩羅什(344-413)翻譯的《法華經》說彌勒初名「求名」,經佛陀教化,後「當做佛,號名曰彌勒」。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薩道,現住兜率天兜率內院修行、說法。根據《雜阿含經》,兜率天的天人壽命是四千歲,相當於人間5.76億年,這是以萬萬為億,如果以千萬為億則有如《彌勒上生經》中五十六億年這樣的記載,等時機成熟後,他將會繼承釋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間,仍在印度尼泊爾一帶的雞翅城(又譯翅頭城、雞頭城)出家修道,覺悟成佛。並將於龍華菩提樹下舉行三次傳法盛會(又稱龍華三會),分別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億眾生,令他們開法眼智,證阿羅漢果,脫離生死輪迴。大乘佛教由此發展出人間淨土的觀念,認為當彌勒菩薩降世,將可以救度世人。彌勒信仰在古印度就甚為流行。據巴利文《大史》記載,公元前2世紀有錫蘭王杜多伽摩尼臨終時蒙眾天神駕車迎往兜率天;據《大唐西域記》、《婆藪槃豆法師傳》記載,無著、世親、獅子覺都發願往生兜率淨土。大乘佛教早期經典《惟曰雜難經》記載了阿羅漢遇到世友菩薩問難時,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親自向彌勒求教的傳說。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習瑜伽行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稱為瑜伽行派,他們尊奉彌勒為祖師。在無著、世親之後,進一步發展成為瑜伽行唯識學派,並流傳著無著入定上升兜率內院聆聽彌勒教誨、回來弘揚《瑜伽師地論》的傳說。在4世紀至5世紀間的中觀派中,由僧護的弟子解脫軍傳出的《現觀莊嚴論》,是對《般若經》的註解,據說也由彌勒所傳。其後的師子賢作《現觀莊嚴論釋》、《現觀莊嚴般若波羅密多釋》,被視為早期的中觀與瑜伽行兩派的調合論者。至清辨門下的寂護、蓮花戒論師時,以清辨中觀自續派理論,加上瑜伽行派的教義,成立了順瑜伽行中觀派,他們同樣尊奉彌勒的《現觀莊嚴論》。此派後傳入西藏,對藏傳佛教產生很深的影響。彌勒菩薩下凡救世的預言,在佛教各派別的經典中均有描述,故彌勒菩薩成為佛教徒救世主的寄託。在漢字文化圈,隨著漢傳佛教的普及,彌勒信仰被華人民間信仰吸收,信仰者不限於佛教徒,發展出白蓮教、一貫道等民間宗教,相關經典有《佛說彌勒救苦真經》等。
白蓮教一貫道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年初九。拜天公
蔡正元尊重民間信仰
循例於初九子時
赴台北行天宮參拜
天公就是上帝公,或稱玉皇上帝
相傳大年初九是上帝公生日
古中國民間早有上帝信仰
西周時「詩經」卽有記載:
「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上帝是依,無災無害」
各宗教興起於中國
常將古中國民間信仰的上帝公
吸納為該宗教位階較低的神袛
道教興起後
主張上帝公是天庭皇帝
地位僅次於「三清道祖」
佛教則引介古印度
「吠陀經」教義
認為神仙「因陀羅」Indra
又名「帝釋天」Sakra
是眾神之首
在釋迦牟尼成佛後
成為佛教護法神
位階低於佛陀
「吠陀」是「知識啟蒙」之意
佛教東傳古中國
將上帝公和「帝釋天」
同等化
印度教則認為
「帝釋天」位階高於
三大主神:梵天、濕婆、毗濕奴
梵天Brahma卽四面佛
濕婆Shiva卽大自在天,或大黑天
毗濕奴Visnu卽護世天神,或遍入天
印度教另外則認為
佛陀只是毗濕奴的第九個化身
佛陀神格位階因此低於帝釋天
1482年,明朝中葉,山東人羅清
結合古中國民間信仰、道教、
佛教、儒家教義創立「羅教」
羅教思想影響了近代所有的
中國民間宗教和社團包括:
白蓮教、一貫道、青幫等
清朝末年,四川、雲南地區的
「羅教」鸞堂發展出末世思想
認為原任玉皇上帝姓楊
遇末世退隱,諸天神佛改選
關公接位第十八任玉皇上帝
民國初年,
「關公當玉皇」的說法流傳天下
1946年南投魚池鄉啟化堂
和基隆代天宮
受山東同善社鸞堂影響
分別扶乩產生「關公任玉帝」說法
台北行天宫亦採此「關公玉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