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白紙革命結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白紙革命結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白紙革命結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白紙革命結束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譚蕙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沒有誰比誰高貴](六之五) 反修例運動此前多場審訊,不論是襲警、藏武器、暴動案,在法庭裡的檢視方法,採取視覺較微觀。示威者在這條街被捕,隔一條街發生的事,不會視為相關。時間上檢視也收得狹窄,例如7.21元朗襲擊,或831太子站事件,示威者受事件影響之後上街,法庭不會視為有參考價值(releva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

  • 白紙革命結束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4 22:19:52
    有 11,435 人按讚

    [沒有誰比誰高貴](六之五)

    反修例運動此前多場審訊,不論是襲警、藏武器、暴動案,在法庭裡的檢視方法,採取視覺較微觀。示威者在這條街被捕,隔一條街發生的事,不會視為相關。時間上檢視也收得狹窄,例如7.21元朗襲擊,或831太子站事件,示威者受事件影響之後上街,法庭不會視為有參考價值(relevant).

    然而國安法第一審,唐英傑開電單車涉衝向警察防線,車上插了「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旗幟,案件搬到法庭,被提升到「恐怖活動」「煽動他人分裂國家」層次。

    法庭對刑事案件審訊,多檢視可觸摸之物,如翻看閉路電視、檢視直播片段、化驗被告背包或手袋的物件。

    但驗視一句話的意義,用甚麼方法,拉闊到歷史何年何月,翻查幾多本字典,還是要揭開人腦看看人的思想?

    早幾天,辯方專家證人,港大學者李詠怡當被控方逼問舉殖民旗的人心裡想甚麼,梁天琦設計口號的心底意思。Eliza一度在庭上表示:「我沒法子有讀心術 (I am not a mindreader).」

    如何去讀一場社會運動的集體心理?社會學家,明顯和法律專家有不同看法。

    這天,彭寶琴法官問及Francis,他如何理解「反修例運動的時間線(timeline)」。作為專研社運的學者,Francis認為運動由2019年6月9日開始,延續至大約2020年中,但難說某一日正式結束。彭官反問:「逃犯條例不是撤回了嗎?在2019年9月條例撤回後,李教授你仍然覺得運動繼續下去?」Francis說是。

    彭官亦問Francis,「你在問卷中問示威者,那一個口號有代表性,但每一個集會不是有主辦單位嗎?大會不是有他們的主題?」(亦即民間所謂的大台)

    Francis回應道,每次遊行雖有個別主題,但整場大型反修例運動不只是個別遊行。「例如人們最初對『齊上齊落』口號感到有共鳴,因為此口號表達了整場運動裡,示威者感到的團結精神和聯繫感(togetherness)。很多時候,口號不是直接與政策訴求有關,而是表達示威者的情感和感受。」

    這天,辯方專家證人,中大新傳學院教授李立峯Francis進入第二天作供。高個子的他,頭髮長及頸,穿了淺灰色西裝外套,外套布料質地有反光效果,西裝上的縐紋特別顯眼。他出現在證人枱時,拿着橙色的布袋,把厚厚的文件塞在布袋內,擱在證人枱。

    Francis喜歡把手踭擱在枱上,竪起前臂,長長的手指揮舞着,談起他熱愛的社科方法論,語速越說越快,微微地左右搖動帶輪辦公室椅子。法官不只一次請他說慢一點。

    有些時候,三位法官們發問的問題,比雙方大狀們更多。

    Francis說,曾向全香港市民抽樣撥打電話作民意調查。為了要有隨機性,撥打住戶家居電話時,會向聽電話的人問,若家居住戶多於一人,那一位同住者的生日日期較接近,則邀請該人來回答民調。

    唯一的男法官陳嘉信,手指之間常夾着筆,雙眉上下舞動,立即發問:「為何打電話去家居要這樣問,而手機則不用問?」

    Francis解答道:「在外國,曾有研究發現,在家庭中負責接電話的人,永遠都是家庭主婦。」法官杜麗冰聽到後,臉上綻放出會心微笑,更向陳官互相交換笑容。Francis續說:「又或者是年輕人搶着電話聽,這樣,民調做出來就會有偏差。」

    另一個社會學方法論的提問,也是由陳嘉信法官追問出來的。Francis團隊亦曾於廿多場遊行或集會活動中做現場調查。調查員會被分派在集會或遊行現場,邀請參加者填問卷。

    但隨着運動變得更流水式,出現更多變數,甚至出現衝突。為了保護調查員安全,例如7.27元朗遊行,他們會派出少量資深調查員到現場,派發含有QR Code的單張,示威者可以事後上網填寫。

    無論是代表控方的周天行檢控專員,抑或法官都問Francis,讓人拿單張回去跟QR Code填問卷,怎樣肯定填的人真是去過現場?

    陳嘉信法官問:「你說,填問卷的人很熱心,你怎知他們會不會『熱心』過頭,上網虛構答案?」他雙手在空中比劃着括號,把「熱心」二字強調。

    Francis說,他們巧妙地在網上問卷中加入了一條題目:「這天在那一個示威地點加入隊伍」,亦有一個選項是:「我今天沒有參加遊行」。填表者並不知道,研究員會剔走沒參加遊行的人的意見。

    「他們填的時候,不知道這條題目若答了,其實篩走了自己,最終我們便可以只分析參加過示威的人的數據。」三法官聽罷,明白學者一早想到這些漏洞,點頭表示明白。

    法庭裡,尋找「光時」意義之旅,控辯雙方均花心力指斥對方研究方法有漏洞。

    代表律政司的署理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嘗試從Francis的研究裡,找尋不足之處。Francis和團隊以5種研究方法:全港性電話民意調查、示威現場問卷調查、焦點小組、連登討論區大數據分析、公共討論分析(時評人在傳媒的言論),多管齊下來理解社會運動中口號的意義。

    周專員指,調查大部分於2020年初之前進行,而本案發生的日子(2020年7月1日)之前一段時間,即2020年2月至7月,Francis沒有相關研究。周專員問:「沒有任何事阻止你進行更多研究吧。」

    Francis指,當他自己知道要做專家證人時,已是2021年4月底,時光追不回了。「我不能坐時光機回到過去(I cannot travel back in time to do it.) 周專員堅持追問,可以做電話民調呀。此時陳嘉信法官插嘴表達其看法:「即係你叫李教授在2021年問番啲人9個月前在想甚麼?」

    Francis望着陳官說:「你說的我認同,即使可以問,搜集回來的數據也不會可信。問人今日在想甚麼會較可信,你問人一年前想甚麼,可信性甚低。」

    周專員轉以「以子之矛」嘗試再去進攻。「你曾說過口號的意義會隨時間改變,你在案發前一段相關時間,無研究喎。」Francis再解釋,除非遇到重大事件,口號的意思隨時間改變,基本上是以年計,或以十年計,「口號意義改變,並非分分秒秒在變動」。

    Francis在庭上首次披露,他團隊進行的「連登討論區」大數據研究,份量之浩瀚,他和團隊從連登「時事台」從2019年6月到8月21日的討論帖子及回應留言,涉及2千5百萬個,電腦檔案足有38GB。

    周專員從枱底拿出幾疊白紙,原來他的團隊從連登討論區,人手萃取了一些帖文,叫Francis即場示範如何做Coding (編碼)工作。

    西裝骨骨的Francis翻閱着文件,開始說:「呢位網民【四葉妹妹】有提及過「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沒提及「港獨」及「五大訴求」,可算為「1, 1, 0, 0」; 網民【英國男孩】完全沒提,電腦會記為「0, 0, 0, 0」;這位【草尼馬仔】貼了光時旗的照片,不含文字留言,我們技術上沒法認出。但不改變們這個整個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在嚴肅法庭,聽到鬼馬的網名,旁聽者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控辯雙方過招,誰的「方法和總結」算是合理,光時究竟意義何在,是否違犯國案法?

    Francis今天較完整披露他的看法。他認為,控方專家劉智鵬教授,以歷史及語言學角度去看「光時」這口號的意思,作出一個聲稱,就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口號,只有唯一一個解讀,並為所有人共知」,「但我認為劉教授沒有提供充足證據去證明這個聲稱」。

    Francis解釋,劉教授報告中用了「necessarily」一字,即口號詮釋的唯一可能「必然」是這樣,這是Francis自己認為需要用多種社科方法驗證的假設。

    口號究竟是由喊的人那端衍生意思,還是從接收者那邊決定意思?

    陳法官指,他理解控方劉專家報告中指的是,「喊口號的人懷有分裂國家意圖和目的」。但Francis卻說,喊口號基本上是一個「傳播行為」,不只是一個人單方面「個人表達」那麼簡單。

    一個口號喊出來,是由嗌的人承擔意義發送者責任,還是接收的人也有份貢獻意義?如此哲學性問題,在法庭的空氣裡交鋒。

    Francis又像在講課一樣,「作為傳播學者,我認為,喊口號是一個溝通行為,不只是一種自我表達。我嗌一個口號,會考慮接收者如何理解。」

    小個子的法官杜麗冰,左手手指戴了綠寶石戒指,她一邊說話一邊以手部語言輔助她的比喻:「好像我跟一百個人說,我喜歡西瓜,有人會覺得我愛吃紅色的生果,另一個人覺得我愛吃綠色皮的水果。我發送一個訊息,但別人接收不同。」

    Francis補充:「不止這樣,說話的人會小心用字。例如有一句句子意義明確,另一句句子的意義含糊,如果我要表達自己,減少誤會,我會選較明確的那句。」陳官提出,智力不同的人也會用字不同。

    Francis反駁:「不只,也看大家出身甚麼背景,像你們法庭背景的人理解『引導性問題』(leading question)和我們社科人便不同,不只是智力差異的問題。」聽到這句話,杜官和陳官都作深思狀。

    控方曾挑戰,指若文字意義多樣,人們便沒辦法溝通。Francis在此反駁:「劉教授說,人們會跟社會慣例(convention)去用字,但問題是,社會有很多慣例。文字使用很複雜,也有修辭學(rhetoric)作為一種慣例。劉教授把語言意義解得太過死板(too rigid),語言意義多樣,修辭令人們變通調適,否則世界便沒有創意寫作了(creative writing)。」

    控方周專員指出,劉教授也有其「證據」,就是警方跟據示威錄影片段,數算有多少次出現「光時口號」,而這口號與「顛覆元素」如港獨訴求、暴力行為同時出現。Francis反駁,這數據只在「點算上」可靠,但兩件事同時出現(co-appearance),並不等於有關。

    Francis用一個生活化的例子,說明兩種同時出現的東西,無必然關係。「在大學,學生在班房可以自由入座,兩個大學生每次課堂都一起坐,可以解讀為他們是朋友;但在中學,課室座位是被編排的,兩個中學生常並排而坐,只能說他們是一起坐。」

    然後,Francis就望着控辯雙方大狀的方向:「就像在這個法庭,李先生和周先生也一起坐,要考慮這是個法庭場景。」眾笑。

    至於示威場景,有其特性,Francis解釋:「好像每年香港七一遊行,於同一個示威裡出現的團體,訴求可以不共容。如性小眾、勞工及外傭團體也會各自有訴求。」

    即使大型示威有一些共同訴求,各人理解也有差異。Francis指,他有研究2014雨傘運動,其口號為「我要真普選」,「但落實到具體解釋,甚麼是『真』的普選?『真』字既開放又抽象,讓人各自己想象。」

    文字容易於不同場景被誤解,Francis特別澄清了一個可能的誤會。焦點小組討論的指引中,研究員需要留意討論覆蓋不同範疇。其中一個範圍呈在法庭文件中,寫道:「社會運動意識形態和激進化(social movement ideology and movement radicalization」。

    Francis特別澄清「激進」二字的在的學術意思:「激進化,在研究社運學術世界裡,意思是與社會常態的距離(deviation from social norm ),涉及更重大改變的意思,並沒有『好與壞』的評價。」

    「好像反修例運動最初,有人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這訴求較溫和,因為過去香港也曾成立過,相比起來,『解散警隊』這口號則較激進」。陳官補充:「即是要求更徹底的社會改變。」

    陳官亦引述文件中的資料,好奇地向Francis查問:「為何你認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比『五大訴求』更激進呢?」Francis解釋:「修辭學上,『革命』比『訴求』所涉及的改變,幅度更大,這是明顯的。」

    在香港的刑事審訊上,「不爭辯事實、客觀存在」是常用術語,去指控一個人做了一件事,作為刑事案的入罪條件。然而一支旗,一句口號,如何建基於事實,使用這種法律語言,又出現了奇特的交雜和火花:

    周專員指出,警察報告中點算示威口號出現次數是「客觀、不爭辯的事實」。

    Francis反駁道:「你們只是提供了口號在示威現場,曾出現過的這個事實。」

    周進逼:「你們只是倚賴別人的意見。」

    Francis:「我們紀錄了人們表達意見的這個事實。我們分析的文章、人們論述過這些意見,都是一種『社會現實』(social facts)」

    周再問:「你是否同意,劉智鵬教授報告裡,他對光時口號的解釋,是對的(correct)?」

    詮譯變成了對和錯,二元對立,二選一,社科學者抗議了。

    Francis:「我們的總結是,口號是開放的,抽象的,不只一個解釋,每人有每人的論述。我不會評價一個時評家對口號的解釋,正如我不會評價焦點小組裡一個平凡人的解讀。(I wouldn’t judge)我不會說,這個人的解讀是正確,這只是他自己的說話 (I wouldn’t say if this guy is correct, it is his own articulation)。」

    周不放棄:「你不會異議,若我說劉智鵬教授的解讀是對的。」

    Francis斬釘截鐵回應:「我會異議,問題並不在對與錯」。

    杜麗冰法官嘗試插話,問Francis:「你會否覺得劉教授可以作這樣的解釋,即使你不贊同其解讀?」

    Francis說:「我個人不會對口號作這樣的詮釋。劉智鵬教授的詮譯,只是『其中一個詮釋』。其解讀的地位沒有特別高,也沒有特別低。相比起某一個時事評論員,或者我們焦點小組的某一個參與者。」

    周天行在盤問到最後,拋出了這個問題:「我說,我方對口號的理解方法(approach)更可靠。」

    Francis噗哧笑了,全場亦爆出陣陣笑聲:「哈哈,肯定不是。警察在『點算口號』上或許是可靠,但我挑戰警察報告中『對數據的理解』,當口號與顛覆元素共同於示威場合出現,根本不是支持口號有顛覆意義的證據。我對警察報告是完全不贊同。」

    此時,周天行專員彎腰,跟坐在他旁的同事耳語了逾三十秒。

    周專員回過頭,橫空拋出這句話:「我向你指出,你的報告不可靠,不相關。」

    Francis咬字清晰,語氣肯定回應:「我的報告,既可靠,合乎標準,亦相關。」

    誰的解讀更有權威?控方專家認為喊口號的人必然意圖顛覆;辯方則指出,口號是開放和曖昩的,任何人的解讀,都沒有比另一個人的解讀更有權威。

    一支旗,八個字,意義之爭,連繫着多位國安法被告的命運。

    國安第一被告唐英傑,身型壯碩,年輕的他坐在犯人欄,由幾個懲教署職員押送。

    唐的學歷不算高,是一位日本餐廳的厨師,然而穿着深色西服的他,還押了一年後,出席他自己的審訊,連日聽學者解讀他舉過的一支旗,都堅持翻閱着厚厚的法律文件,專心地聽着耳機,坐在他旁邊隔了犯人欄的翻譯先生,即時以廣東話傳譯。

    「Rhetoric….修辭學」英語對話,小聲的廣東話,在法庭後方響起了,兩條聲道有些重疊。

    幾名穿墨綠色制服的懲教署職員, 和唐一起坐在寬闊的犯人欄內。懲教職員的身體,慢慢挪移越近唐的方向,他們偶爾也竪起耳朵,跟進學者們的辯論進程。連穿着保安制服的叔叔,都聽得懂英語,都留意到辯論擦出火花,露出驚訝的表情。

    八個字,有罪還是無罪,全城關注。誰的解讀更高貴?

    時鐘已到下午四時半,明天Francis繼續作供。

    ***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一):[Regime & Redeem]
    7月2日控方專家劉智鵬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10137115741348/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二):[Just Do it]
    7月9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29321820489544/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三):[過去與未來]
    7月12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37523026336090/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四):[知行合一]
    7月13日辯方專家李詠怡及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0215429400183/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五):[沒有誰比誰高貴]
    7月14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3328702422189/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六):[選櫻桃的人]
    7月15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5860505502342/

    (圖為辯方專家證人中大新傳學院教授李立峯離開高等法院)

  • 白紙革命結束 在 基隆好議員 鄭文婷律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02 23:36:23
    有 130 人按讚

    文婷的讀書筆記:捷克議長在立院演講的意義

    捷克參院議長韋德齊在立院演講中指出,捷克與台灣兩國對於民主自由懷有共同信念,認為世界各地的議員,除了通過法律外,更應捍衛民主原則,捍衛民主原則就等於捍衛社會的自由民主精神。

    文婷最感動的是,韋德齊最後以「我是台灣人」作為整場演講的結論,並獲得全場聆聽者起立鼓掌致敬長達一分鐘。這句話,讓台灣人知道,世界許多民主國家在背後支持我們,台灣其實不孤獨!

    文婷分享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張宇韶的評論,裡面對於國際關係與外交史有深刻的描述,而且說明了「我是台灣人」背後的典故及寓意。

    ———————————————————-

    //自由民主燈塔的傳承?捷克議長韋德齊訪台的政治意義(張宇韶)

    9月1日,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以「民主國家團結一致,致力捍衛共同價值」為題,在立法院進行演講。值得關注的是,這是第五位以現職身分在立院演講的外國議長,上一次是早在1974年的薩爾瓦多議長羅德力格茲;以元首層級來說,則是2010年的吉里巴斯總統湯安諾。

    就政治意義而言,韋德齊訪台可謂是台灣近期在外交上有所突破的重要象徵。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捷克訪問團不畏中國一路打壓自願成行。

    韋德齊在演講中指出,捷克與台灣兩國對於民主自由懷有共同信念,認為世界各地的議員,除了通過法律外,更應捍衛民主原則,捍衛民主原則就等於捍衛社會的自由民主精神。

    他強調,實質民主制度在自由民主世界內,「人和人的生活必需具有最高價值」。這種從民主政治昇華到應然哲學層次的演講內容,或許也讓國內某些刻意高居廉價物質主義或去價值的政客感到汗顏。

    #我是台灣人的典故

    最為關鍵的是,韋德齊最後以「我是台灣人」作為整場演講的結論,並獲得全場聆聽者起立鼓掌致敬長達一分鐘。深入探究,這是援引1963年美國總統甘迺迪訪問柏林時的重要詞句。當時,甘迺迪之所以強調「我是柏林人」,是為了明確反對共產主義和壓迫政權,並支持西柏林人民,表示自由是不可分割的。

    韋德齊的引述有其深厚的外交與歷史的脈絡。柏林自從冷戰第一場危機開始,就成為西方世界中「鐵幕裡的燈塔」象徵。1948年,蘇聯遲遲不願讓德國各佔領區合併,並拒絕西方的經濟政策。為了逼迫美國在這些議題讓步,遂透過交通封鎖的方式製造兩陣營的潛在危機。

    杜魯門為了強化西方盟國對於馬歇爾計畫的信心,不讓莫斯科對美國政策產生誤判解讀,因此藉由大規模空中運補的方式馳援柏林,舒緩軍民所需的戰備與生活物資。

    在美國的決心下,一年間飛行次數277,728次,空運貨物211萬噸,同時對蘇佔區所缺的鋼、焦煤及電力等實行反封鎖。過程中,西德政府的憲政體制與基本架構也同時完成,最後蘇聯知難而退撤銷了對柏林的封鎖,然而,此一危機也奠定了柏林「鐵幕孤島」的政治圖騰。

    1961年東德政府無預警建造柏林圍牆。在東德聲稱「防止法西斯防衛牆」的防禦結構中,目的在於阻止東德居民通過西柏林前往西德。因為柏林圍牆將西柏林地區如孤島一般地包圍封鎖在東德範圍之內,所以也被稱為「自由世界的櫥窗」。柏林圍牆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更是分割東西歐的鐵幕象徵。

    甘迺迪1963年造訪西柏林時發表「我是柏林人」的演講,就是希望在世界輿論前告訴深陷鐵幕的所有人,在西方民主世界的政治、軍事、經濟奧援下,你們絕對不孤獨;只要以民主政治作為普世價值對抗共黨極權政體,柏林圍牆與鐵幕崩塌毀壞的那一天必然會到來。

    歷史後來的發展驗證了甘迺迪的預言,在1989年蘇東巨變中迎來了東歐國家的自由民主,而被埋葬在灰燼中的就是一手豎立圍牆的劊子手。

    #從捷克到台灣的民主燈塔

    對於韋德齊而言,這一切自然點滴在心頭。

    他的祖國曾經在1938年淪亡於納粹德國,只因為西方民主國家對於極權政體採取姑息養奸的綏靖政策,英國首相張伯倫在慕尼黑會議宣稱「爭取英國這一代和平的白紙」,一年後隨著德國入侵波蘭爆發二戰淪為廢紙一張。

    二戰結束後,鐵幕雖然降臨,卻擋不住東歐人民爭取自由民主的決心,1956年爆發了波蘭匈牙利人民的大規模示威運動,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點燃民主化的聖火,雖然蘇聯聯合其他華沙公約國家進行殘酷鎮壓,但是在1989年天鵝絨革命的浪潮中,捷克與中歐其他國家一起掙脫鐵幕枷鎖的桎梏,成為民主轉型的典範。

    當前台灣處於中共銳實力攻勢的最前線,儼然取代柏林成為「新民主燈塔」的新表徵。一起走過冷戰威脅與極權統治恐怖的陰霾,韋德齊的演講想告訴台灣人,一如甘迺迪在西柏林演講的語境,在全球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下,在共同對抗COVID-19的戰役裡,在身處中共文攻武嚇的恫嚇下,在未來全球生產分工鏈重組的過程中,勇敢的台灣人,你們絕對不孤獨。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561/4828534

  • 白紙革命結束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21 20:44:51
    有 1,431 人按讚

    #香港現場【721元朗事件週年:民眾以白紙抗議,仍受警方阻撓】
     
    今(21)日是香港反送中運動「元朗事件/警黑勾結事件」的一週年。在香港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重新升高、以及港版《國安法》通過3個星期的此刻,香港網民今號召民眾於晚上7點到元朗的商城,手持白紙和白信封做無聲的抗議與悼念。
     
    民眾從6點左右開始帶著白紙進入商場,並且有少數市民帶著寫著「721週年、警黑勾結、放生凶徒」的橫幅在元朗站外示威。但在6點半左右,大批警力進駐商場後,拉起封鎖線驅趕民眾,民眾舉白紙抗議都受到阻擾。
     
    ■香港7區「和你Lunch」,傍晚元朗商城民眾舉白紙聚集
     
    港版《國安法》在7月1日通過,立即壓縮了港人的言論自由和政治自由,但港人仍在避免違反《國安法》的前提下,試著發聲。721元朗事件一週年的這一天,無論是在社交網路上、或是在香港的街頭,都瀰漫著一股不安的情緒。
     
    從中午時間開始,有網民發起7個地區的「和你Lunch」活動,中環的置地廣場上參與活動的民眾高喊口號,但隨即遭到前來的防暴警察截查,並且將其中4人以違反「限聚令」逮捕。
     
    網民在號召大家走出來悼念的文宣上,希望參與的民眾手持白紙跟白信封等物品,不要拿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等口號等標語,避免遭到警方逮捕。
     
    從傍晚6點左右開始,就有帶著白紙的民眾慢慢聚集到元朗YOHO商城,但在6點30分左右,超過百位的港警進入商城一樓,港警舉出「紫旗」,提醒任何有分裂國家或顛覆國家政權等意圖的旗幟或口號,有可能被拘捕及刑事檢控。警方並拉起封鎖線,截查民眾並限制進出;晚間8點左右,警方不斷以麥克風要求民眾離開,現場並沒有激烈衝突發生。
     
    ■去年7月21日,元朗白衣人無差別襲擊市民
     
    2019年7月21日,民眾結束了下午在港島的示威遊行之後,搭乘港鐵與公車離開現場。晚間7點左右,有民眾目擊到數百位疑似黑社會、身穿白衣的男子在元朗市中心的雞地附近聚集。
     
    到了晚間10點左右,大批白衣人集結在港鐵元朗站附近,手持木棍與藤條隨機毆打路過民眾與身穿黑衣的市民。數百民白衣人衝入港鐵站內追打市民以及身穿反光背心的記者。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前往現場制止打鬥時,也遭到白衣人襲擊,手臂與嘴角都被打到流血。
     
    白衣人在元朗地區無差別攻擊路人時,有不少民眾打電話報警,但一直到晚間11點20分左右,才有員警抵達元朗港鐵站現場。但在員警抵達時,白衣人早已離開,留下血跡斑斑的現場與等待醫護救援的受傷民眾,港警抵達時間距離民眾報案長達39分鐘。
     
    也有民眾在凌晨12點左右,於元朗南邊圍村發現身穿制服的防暴警察與手持木棍的白衣人並肩行走。根據香港《立場新聞》報導,香港報案系統在3個小時內接獲24,000次的報案電話,但是只有約1,100通電話獲得接聽。這令香港民眾懷疑警方與白衣人之間可能達成某種協議、有「警黑勾結」的嫌疑。元朗白衣人襲擊事件中,總共有45人受傷、1人命危、5人受重傷。
     
    ■721白衣人毆打民眾,至今無人遭定罪起訴
     
    從元朗白衣人襲事件過後,香港輿論不斷要求政府進行調查。港警之後發起調查並逮捕參與事件的嫌疑人,一直到2019年12月,香港警方總共逮捕了37人,並以參與暴動和串謀意圖傷人等罪名起訴其中7人。
     
    今天下午1點,港警於官方Facebook上發出公告,警方會對白衣人襲擊事件「徹查到底」,但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人遭到定罪。港警今日也呼籲民眾不要到元朗附近參加未經批准的集會遊行,否則會有觸犯「限聚令」與「非法集結」等罪名。
     
    ■英國無限期暫停香港引渡協議
     
    港版《國安法》通過後,雖然讓香港反送中運動受挫,但也激起美、英等國的反制。
     
    繼美國在14日正式取消香港的特殊貿易地位之後,英國外交部大臣藍韜文(Dominic Rennie Raab)昨(20)日在英國國會上宣布,港版《國安法》的通過嚴重損害香港民眾的基本自由,英國政府將會在近期無限期中止跟香港簽訂的引渡協定。這是繼澳洲與加拿大之後,第3個正式暫停與香港引渡條約的國家。
     
    另外,藍韜文也指出,英國自1989年開始對中國武器禁運的禁令,也將延伸至香港。這個禁令包括潛在致命武器以及任何可以被用來對內鎮壓的裝備,英國都會禁止輸出。
     
    同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記者會上批評,英國的舉動違反國際法,並且干涉中國內政。(記者/楊智強;攝影/陳朗熹)
     
    #去年報導回顧
    【721香港暗夜:西環中聯辦一度遭圍,元朗白衣黑幫無差別襲擊市民】https://bit.ly/3eOvgw8
     
    #延伸閱讀
    【國安法殺到、Telegram和連登被監控滲透,香港網路自由還能撐多久?】https://bit.ly/2OL9FKw
    【佔中發起人陳健民:香港已是一個大監獄,港人要學著保持理智】https://bit.ly/2ZNUWVA
    【找尋潮湧中的出路──林振東記錄反送中運動的攝影初心】https://bit.ly/2OImZiV
     
    #報導者 #香港 #HongKong #元朗事件 #白衣人 #警黑勾結事件 #反送中週年

  • 白紙革命結束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9-21 21:45:13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解說 #影評 #諾蘭 #解析
    ─────
    上一集我們以一種不嚴密但直觀的思考方式大致走完了本系列的第一個論證:「時間」可能並不存在──或者至少可以確定,時間是個「怪怪的」,很不尋常的物理量。它和長度、重量等其他物理量是截然不同的東西。然而問題來了:這和「因果律」或《天能》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的。讓我們再次回到《天能》主角的受訓時刻──面對主角的質疑(「**因果律**該怎麼說呢?原因不是應該先於結果嗎?」),女科學家並未正面回答,反而莫名其妙地強調了兩件事。一是,「別試著理解它。去感受它」;二是回應主角,「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

    何謂「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這是最初當主角尚未掌握將逆轉子彈由桌上「吸回」手中的技巧時,女科學家的指點──「你心中要想像自己正意圖將子彈放下」。而類似心法則重複出現於主角練習射擊時──對的,逆行物質的正確用法是,你同樣必須「想像將子彈射出」;而當你如此想像,亦即試圖**實現個人射出子彈的自由意志**時,子彈便會由牆上硬生生地「時間逆行」回到原本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的手槍彈匣中。

    換言之,作者諾蘭是毫無保留地高舉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這是大白話了。而女科學家的文不對題也同時洩漏了《天能》的斧鑿痕跡──沒錯,這對話不太自然,是以雖然情節上那是一場「教學」,但實際上,我們也可將之理解為作者自己的個人看法。否則你怎麼老答得有些牛頭不對馬嘴呢?

    但讓我們暫時忘卻這些對話的生硬(且認定確實就是諾蘭的斧鑿與失誤吧),回到關於時間與因果律的討論。如前所述,於上一講中,我們論證了**時間並不存在**。伊格言說,事實上,關於此一命題,我們還有個旁證──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其實也早就證實,時間是相對的。換言之,時間是「有觀點」的;先後次序也並非絕對。對你而言,A事實先於B事實發生,但對另一個人而言,A與B的先後次序卻可能並無意義(而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資訊的傳播需要時間,並非瞬間完成,而且無法快過光速這件事)。

    在此讓我們稍作整理:首先,時間並非絕對──至少不是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所預設的那樣,有個固定的、不可更易的先後次序。時間甚至可能並不存在,而自始至終只是人類意識中的想像。當時間變得如此曖昧難定,因果律也就變得無比可疑;因為你總該先有個固定的次序(先有因而後有果),才好判定因果關係吧?

    這正是諾蘭之所以藉主角之口「摧毀因果律」的原因。記得電影結尾Neil對主角的真情告白嗎?永別之前,Neil將演算器的一部分交給主角(且後續即將逆行回到戰場坑道中迎接死亡)時,告訴他,「這是我們美麗友情的結束。我們的友情,對我來說是很久以前的過去;但對你來說,卻是很久以後的未來」──毫無疑問,這正是時間逆行所導致的「因果律的崩毀」。事實上,根據邏輯學家朱迪亞・珀爾(Judea Pearl)著作《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書中闡述,人類對因果關係的判定,來自於「人類意識的主觀預設」與「人類對客觀事實的實質體驗」二項因素的彼此互動、彼此修正。這並不代表因果關係是不理性的,而是指,因果關係顯然無法脫離人的主觀預設;它必然帶有主觀色彩。換言之,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客觀的因果。但這是另一大題了,有機會我們會另做一組影片來討論 ( ←老高上身 )......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