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Your Name Engraved Herein:拾起破碎的心化為藝術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像是一本簽滿了同學塗鴉的畢業紀念冊——有點粗糙、有些天真,但卻帶著初生之犢的愚勇衝勁,以及未經雕琢的私密質樸,讓人不知不覺就掉入了記憶的漩渦,跟著兩位主角再次經歷初戀的狂飆與失...
影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Your Name Engraved Herein:拾起破碎的心化為藝術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像是一本簽滿了同學塗鴉的畢業紀念冊——有點粗糙、有些天真,但卻帶著初生之犢的愚勇衝勁,以及未經雕琢的私密質樸,讓人不知不覺就掉入了記憶的漩渦,跟著兩位主角再次經歷初戀的狂飆與失落。
故事改編自柳廣輝導演高中時期的親身經歷(監製暨編劇瞿友寧為其高中同學),那時剛剛解嚴,片中也重現了許多那個時代的場景,像是蔣經國逝世後的民眾謁陵、老舊火車與電話亭等等,整體美術設計頗具野心和規模,塑造出一個懷舊傷感的時空膠囊。
不過這並不是一部時代史詩劇,甚至也不是那麼典型的同志愛情電影,而是更純粹且含蓄地描寫成長過程中一段難以忘懷的羈絆——直到長大之後才明白原來那叫做愛情。整部片就如仍在摸索自己的青春期一樣,兩位主角在經歷歲月的淘洗跟沈澱後,逐漸勾勒出心底那個無法忘懷的名字。而驀然回首時,當年相處的點點滴滴、那些教室中偷瞥的眼波(像極了《春光之境》與《燃燒女子的畫像》),都化作思念與感慨的養分。
儘管大致上「相遇、相戀、相離」的敘事結構並不新穎,且最後一段很難讓人不去聯想到《春光乍洩》和《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但最後一顆長鏡頭透過魔幻的巧妙手法,呈現出年少時無拘無束的喜樂,扎扎實實地打中了我。將原本單純的緬懷傷感,昇華為一種平行時空的寄託祈願與豁然放下。整部片之所以得以成立,完全仰賴陳昊森與曾敬驊兩位男演員的銀幕魅力和化學效應。
陳昊森飾演懞懂純情的張家漢,完美詮釋出角色令人揪心的心境轉折,絕對是今年轟動台灣影壇的突破新星。曾敬驊飾演的壞壞惹人愛 Birdy,以外放狂傲掩飾內心的猶疑不安,透過表現塑造出與家漢的對比,也突破以往青春愛情電影中常見的「被戀者」的被動框架。他去年曾以《返校》入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然而在本片中他不但有更多表現空間,甚至表現力道也更加立體精彩。
兩人不管是浴室的情慾戲、教官室的肢體衝突,以及最關鍵的離島出走,都讓人信服。在海角的那場撕心裂肺的吶喊戲,真是喊進了心坎。配角群如法比歐和王彩樺也都可圈可點,倒是飾演「第三者女孩」的新人邵奕玫(米米)則受限於劇本,角色顯得有些多餘而單薄。
另外,今年目前為止最令我驚豔的電影配樂,就屬此片了。侯志堅譜寫的音樂,融入了大量的銅管,對應片中角色們在高中所參與的管樂隊。以銅管為主體,帶有一絲藍調的即興意味和憂鬱神情,讓人聯想到 Nicholas Brittel 為《藍色比爾街的沈默》編寫的配樂。魏廣皓的小號和陳主惠的大提琴對唱,是那麼倔強、那麼契合、又那麼脆弱的幽鳴,像極了兩位角色若即若離的關係。而在片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主題曲〈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詞曲/許媛婷、佳旺、陳文華;演唱/盧廣仲)則是傳唱度與深刻性俱佳,使電影未演先轟動,兩者相得益彰(但是魏如萱版本的法文發音才是正確的)。
若要討論電影中比較可惜的地方,剪接勢必是比較弱的一環,跳躍而倉促的回憶片段難以讓情感累積,幾顆鏡頭的斷點也有些突兀。角色在前段培養感情的戲份稍少,也讓人對他們一下子就愛得死去活來,一開始會比較難以進入狀況。就敘事架構來說,以一開始的神父告解開頭,往回倒敘時至此刻的設計也有些不必要。片中宗教的元素更是隔靴搔癢,無論是引用聖經或是關於地獄與救贖的批判,都只有點到為止,缺乏反思力道。而在最後一段若能夠給予更多敘事上的留白,或許會更增添朦朧之美。
但我也能理解這部片就是不想留下模糊與遺憾,因為人生已如是,電影反而成了心裡想望的投射。導演在現實中未能如願與他的 Birdy 重聚,於是電影成了他的容器,導演將他所有的愛與思念傾倒其中,每顆鏡頭都是不捨與「如果當初」的綺想。於是我們透過鏡頭,就彷彿看到了導演眼中的世界。鏡頭中的 Birdy,就是導演當年眼中的那個他,而鏡頭下的家漢,則是導演當年的自己。儘管有些美化、有些莽撞、有些不修邊幅,但確確是充滿著赤誠之情,且隨著時光流逝而越加美好,如同午夜夢迴時想起的彼人。
「每個人的初戀,都跟史詩電影一樣偉大」。初戀是否一定轟轟烈烈、刻骨銘心?其實倒也未必,然而在本片中我們卻看得出來對於導演來說,他拍的這部電影,正是他對於電影影像(片中有一段類似《新天堂樂園》中主角觀賞底片投放機投影的橋段)和當初那段戀情的愛意延伸。換個角度而言,這部電影就是導演圓了過去那段遺憾的方式,讓自己與 Birdy 的身影,永恆刻印在影像之中。
就好比《愛在黎明破曉時》,導演李察林克雷特同樣是在電影中延續了他多年前的一段美妙邂逅。《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讓我想到了梅莉史翠普在金球獎終身成就獎的感言中,所引述了「莉亞公主」凱莉費雪的一句話:『拾起你破碎的心,將之化為藝術』(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柳廣輝導演汲取了自己生命中的破碎,將之幻化為藝術。電影成為了一趟療癒之旅,同時也為許多不曾或不敢開口、曾經或依然迷惘的觀眾找到了出口——
「既然決定愛上,一次就一輩子。如果有下次,我會再愛一次」。
-
9.25-9.27 口碑場
9.30 全台正式上映
-
特映邀請:#氧氣電影
@yournameengravedherein
#陳昊森 #曾敬驊
白敬亭戀情 在 台灣達人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呱編
🔥張恒爆「鄭爽曾虐狗」!曝孩子相處情形:一看到她就哭
👉https://pse.is/3d7fyl
#達人秀新聞 #馬思純 #戀情 #你是我的城池營壘 #大陸 #台灣達人秀
白敬亭戀情 在 鏡週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男方情史相當複雜啊...
👉 加鏡會員看淨新聞 ➜ https://reurl.cc/nnmX2l
白敬亭戀情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我們的世界,並不像你說的真有那麼壞。
.
民國76年台灣解嚴。教會學校的二年級生阿漢和 Birdy (柏德)互有好感,但在保守年代,同志戀情不被大眾接受,兩人只能維持好友關係,直到 Birdy 與一年級學妹班班談了感情,引發阿漢的強大醋意......
.
#解嚴
.
柳廣輝導演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將故事時空擺在解嚴初期,那是時代轉變的交接點,保守勢力面對新時代崛起,感到焦慮心慌,變得更用力維持自身的「權力」(例如舍監、教官、神父等角色)。然而時代的潮流不斷向前推進,改變勢在必得。走在浪前方的對抗者(例如被霸凌的瘦瘦或是在天橋上抗議的祁家威,即便受到語言與肢體羞辱,依然勇於面對自己的性向),承受著舊勢力加諸在自身的暴力,緩步向心目中更好(廣闊)的世界邁進一步。
.
#底下有雷請斟酌閱讀
.
.
.
.
.
#壓抑
.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阿漢與 Birdy,令我想起《臥虎藏龍》的李慕白和俞秀蓮。他們皆受制於群體的異樣眼光而無法大膽說愛,只能壓抑情感。李慕白和俞秀蓮就連身在郊區竹林涼亭,也只能用:「我的師父常說,把手握緊,裡面什麼也沒有;把手放開,你得到的是一切。」這樣的話語來安慰彼此的無法相守。
.
到了《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阿漢和 Birdy 年輕時無法承受社會對同志的歧視眼光,最終失去了聯繫。多年後,兩人在加拿大街頭巧遇,終於能夠用較為釋懷的態度回看數十年前埋藏在彼此心底的愛。然而,即便時代已經不同於以往,到了別離時刻,他們仍只是反覆地向對方道「晚安」(我愛你的密語)。把愛說出口(出櫃),終究是有點難。
.
但我想阿漢和 Birdy 的故事會有後續發展吧,「#我能陪你再多走一段嗎?」一個鼓足勇氣的請求,一個微笑地答應,給了觀眾一分希望。
.
相較於阿漢和 Birdy 也許在多年後有機會重拾他們多年前的愛情遺憾,#教會學校的歐神父或許是個更悲傷的角色。歐神父的伴侶對阿漢說,歐神父常說他無法上天堂(同志身份),歐神父打心底認定「真實的自己」是罪人,不完美,不值得被愛。這樣的觀念糾纏歐神父一輩子直到他的死亡。
.
透過信仰與教育去要求人們憎恨、厭惡、否定真實的自己,或許才是最具殺傷力的一種暴力。
.
#丹尼男孩與這個世界
.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兩首歌曲在片中不斷播放,一是愛爾蘭民謠【Danny Boy】,電影開場未久,歐神父詢問阿漢為何與 Birdy 發生爭執?阿漢緩緩道出他埋藏內心的秘密。此時背景放了「Danny Boy」一曲。一開始覺得這首歌意在點出阿漢愛著的是「Boy」而非「Girl」。直到電影尾聲,才發現這首歌其實是歐神父心境的展演。
.
歐神父曾向阿漢提及他早年的戀情,他說:「我看他的時候,他也正在看我。」電影此時透過剪接,讓觀眾看到阿漢與 Birdy 對望彼此的雙眼,那是愛的眼神(喜歡一個人時,眼睛總是會跟著對方遊走),也暗示了歐神父與阿漢有過相同的經歷(一段無疾而終的苦戀)。另外,【Danny Boy】歌詞後段也偷偷預言(預告)了阿漢多年後將會拜訪歐神父墓地一事。
.
【Danny Boy】歌詞
.
「Oh Danny boy,
噢!丹尼少年,
.
the pipes, the pipes are calling
笛聲正在召喚
.
From glen to glen,
and down the mountain side
從山谷間到山的另一邊
.
The summer's gone, and all the flowers are dying
夏天已走遠,花兒都已枯萎
.
'Tis you, 'tis you must go and I must bide
你得離去,而我得等待
.
But come you back
但你回來了,
.
when summer's in the meadow
當夏天回到草原上的時候
.
Or when the valley's hushed
and white with snow
或是當山谷沉靜下來,因雪而白了頭的時候
.
'Tis I'll be there
我一定會去那兒,
.
in sunshine or in shadow
不論是陽光普照或陰影覆蓋
.
Oh Danny boy, oh Danny boy,
噢!丹尼少年,噢!丹尼少年,
.
I love you so
我是多麼的愛你
.
And if you come,
when all the flowers are dying
如果你在百花凋謝的時候前來
.
And I am dead,
而我已經死去,
.
as dead I well may be
死的很安詳
.
You'll come and find the place where I am lying
你會前來,找到我長眠之地
.
And kneel and say an "Ave" there for me
跪下來和我說"再見"
.
And I shall hear,
tho' soft you tread above me
我會傾聽,雖然你輕柔的踩在我上面
.
And all my dreams
will warm and sweeter be
我的夢將會更溫暖而甜蜜
.
If you'll not fail to tell me that you love me
如果你真的對我說你愛我
.
I simply sleep in peace until you come to me
我會在平靜中安息,直到你來我身邊」
(中文翻譯取自Overcome evil with good文章:https://yei725.pixnet.net/blog/post/48946584)
.
另一首不斷出現在《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片中的歌曲是蔡藍欽的【這個世界】,歌詞這樣寫著:
.
「在這個世界 有一點希望
有一點失望 我時常這麼想
在這個世界 有一點歡樂
有一點悲傷 誰也無法逃開
我們的世界 並不像你說的真有那麼壞
你又何必感慨 用你的關懷和所有的愛
為這個世界 添一些美麗色彩」
.
【這個世界】除了是 Birdy 和阿漢的定情曲,也是 Birdy 對於生活的世界的想望,一如他把軍歌替換成【這個世界】,就是想要破除社會對同志的迫害,盼能獲得多一點溫柔與關愛,少一些打壓與扭曲。
.
#鳥人,#甜蜜蜜,#三毛,#軍歌,#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如果你給我的,和你給別人的是一樣,那我就不要了。」三毛。
.
喜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很大的一部份原因,在於它勾起了我好多的回憶。三毛的書、蔡藍欽的歌、軍歌比賽、BB Call等。它們既形塑了時代感,同時也能跟電影劇情產生連結,一如 Birdy 提出三毛的文字,其實是愛的告白(你是我心中最「特別」的存在),或是在軍歌比賽演唱蔡藍欽的歌曲,點出對社會歧視的不滿。
.
此外,《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也跟不少電影作品致敬:《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角色配置很難不讓人想起《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阿漢之於艾里歐、Birdy 之於奧立佛、歐神父之於艾里歐的父親(不同世代的人面對同志戀情的不同結局)。
.
Birdy 這個英文名字源於 Alan Parker 導演的《鳥人》(電影甚至重新搬演一次《鳥人》的結局)。《鳥人》敘述一名有著戰後創傷的男子,不被社會所理解與接受,渴望能像鳥兒一樣地自由飛翔...。《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藉《鳥人》來點出 Birdy 透過誇張行徑來掩飾內心的徬徨與無助(覺得真實的自己被囚禁在不自由的籠子中)。
.
再者,《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尾聲,Birdy 和阿漢相繼拜訪尼加拉瓜大瀑布,畫面呈現非常地有《春光乍洩》的味道(但《春光乍洩》拜訪的是伊瓜蘇大瀑布)、兩人同處異鄉卻又不斷錯過彼此,讓我想起陳可辛導演的《甜蜜蜜》、阿漢在加拿大巧遇 Birdy 的橋段設計,則跟林書宇導演的《星空》結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一段沒有結果的青春戀曲,多年後在異地找到了重新開始的機會。
.
話說,《星空》的小男主角林暉閔也有演出《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就是片中被霸凌的同志男孩。
.
#與生俱來
.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片中有幾個配角,戲份非常的少,但導演都有給出一幕令人難忘的好戲,例如阿漢在家人面前準備「出櫃」時,他的母親(王彩樺這一幕有打動我!)瞬間滾落的淚水,訴說母親老早知道了些什麼,只是一直沒有(不敢)承認;或是班班多年後跟 Birdy 結婚又離婚,她幽幽地說:「現在我才懂,喜歡一個男生是與生俱來的,#早知道我就不努力了,害了我一生,也害了他...」(飾演班班的是魏如萱耶!)
.
班班這個角色跟阿漢的母親是個漂亮的對照組。阿漢曾問過母親為何要跟不愛的人(父親)在一起,母親說:「久了就愛了。」但我們卻在與 Birdy 離婚的班班話語中,聽見了她的懊悔。班班以為愛情可以改變 Birdy (相信只要努力,就算不愛也會變成愛),卻沒想過自己最多只能做到讓對方順從世俗的規矩,卻無法改變對方「與生俱來」的性向。
.
#全裸
.
與生俱來,是無法被改變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在片中有一場阿漢和 Birdy 全裸游泳的戲,他們褪去了所有的衣物(褪去受制於大環境的壓迫而變得武裝的心),以最真實的自己和對方坦誠相見(沒有任何的偽裝)。我很喜歡那一場戲,在那一刻,阿漢和 Birdy 短暫地「當自己」,直到他們重新穿上衣服回到校園與家庭,又成了被社會牽制的人。
.
#兩個世代
.
我其實很怕看「兩種年紀交由不同演員詮釋」的作品,表演很容易出現落差,情感難以銜接(請看陳凱歌的《梅蘭芳》)。《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沒有這樣的問題。兩位年輕演員非常棒,陳昊森和曾敬驊很令人驚艷,前者因為愛而逐漸變得勇敢,後者用種種瘋狂行徑來掩飾內心的膽小(也是害怕傷到對方),他們的對手戲有爆點有火花有讓人感受到慾望和愛情的流動。
.
中年時期改由戴立忍和王識賢接手演出,乍聽之下會覺得這組合怪怪的,沒想到戴立忍戲份不算多,但是場場有記憶點,尤其王識賢跟他打招呼時,他摀著嘴巴表現驚喜一幕,表情超自然又超可愛,瞬間收買我的心。至於王識賢,一開始覺得他跟曾敬驊外表根本不像啊,看了電影後才發現兩人的眼神超像!!
.
#可不可以不要再怒吼了?
.
要說《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什麼讓我比較受不了的點,大概就是阿漢和 Birdy 有些情緒會突然高升,有點太習慣用怒吼來表現憤怒(情緒瞬間爆衝的次數有點多)。另外,為什麼青春電影一定要有主角們「對某一個地方怒吼或大叫」(宣洩情緒)的橋段設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