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登山鞋鞋底硬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登山鞋鞋底硬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登山鞋鞋底硬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登山鞋鞋底硬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9萬的網紅CheckCheckCi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行山攻略】指南針,有!地圖,有!我仲問屋企人借咗部手提電話添! ⭐行山裝備功能最重要 ⭐要視乎山徑難度選合適裝備 #星期二提升正能量 行山裝備Checklist 近年不少年輕人行山,背心熱褲的確好搶眼,但其實暗藏危機,小背心防曬度不足容易曬傷,易惹蚊叮蟲咬,亦易招暑邪以致傷津耗氣;短褲令雙腳容...

登山鞋鞋底硬 在 CheckCheckCi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1-02 11:13:42

【行山攻略】指南針,有!地圖,有!我仲問屋企人借咗部手提電話添! ⭐行山裝備功能最重要 ⭐要視乎山徑難度選合適裝備 #星期二提升正能量 行山裝備Checklist 近年不少年輕人行山,背心熱褲的確好搶眼,但其實暗藏危機,小背心防曬度不足容易曬傷,易惹蚊叮蟲咬,亦易招暑邪以致傷津耗氣;短褲令雙腳容...

  • 登山鞋鞋底硬 在 CheckCheckCi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20 18:30:45
    有 149 人按讚

    【行山攻略】指南針,有!地圖,有!我仲問屋企人借咗部手提電話添!

    ⭐行山裝備功能最重要
    ⭐要視乎山徑難度選合適裝備
    #星期二提升正能量

    行山裝備Checklist
    近年不少年輕人行山,背心熱褲的確好搶眼,但其實暗藏危機,小背心防曬度不足容易曬傷,易惹蚊叮蟲咬,亦易招暑邪以致傷津耗氣;短褲令雙腳容易被雜草割傷。以為穿運動鞋萬無一失,其實一般運動鞋鞋底欠缺承托力及防滑功能,不適合行山時穿著。不時行山的話不妨入手行山杖,在登山和下山時將體重及行李重量分散到手上,減輕腿部負擔。出發前對一對以下Checklist就萬無一失。

    衣著篇
    ⭕ 上衣以鬆身衫為主,宜快乾透氣,寧薄不要厚,可隨時增減衣物調節體溫
    ⭕ 輕便長褲
    ⭕ 鞋底坑紋較深、鞋底較硬的行山鞋
    ⭕ 大小合適的襪,保護雙腳免起水泡
    ⭕ 能覆蓋耳朵和後頸的太陽帽
    ⭕ 能阻擋紫外線的太陽眼鏡
    ⭕ 防風輕便外套

    裝備篇
    ⭕ 輕身防水背包,宜有腰部扣帶減輕背部負荷
    ⭕ 行山杖
    ⭕ 地圖、指南針
    ⭕ 行山相關Apps
    ⭕ 雨傘
    ⭕ 毛巾
    ⭕ 乾糧
    ⭕ 飲用水
    ⭕ 防曬用品
    ⭕ 防蚊用品
    ⭕ 急救包

    留言或按讚👍🏻支持一下我們吧!❤️ 歡迎 Follow 我們獲得更多養生資訊。

    Hiking gears checklist
    Many youngsters have enjoyed hiking recently, wearing singlets and short pants might be quite a sight to behold but they are not without hazards. Wearing singlets only might cause sunburn, attract mosquitoes and bugs, and heatstroke that can drain the fluid in the body; wearing short pants might also hurt your legs when you hike through the short bushes.

    Even a pair of ordinary sport shoes might not be suitable for hiking, as they lack of support and the anti-slip properties. When hiking, carry along a trekking pole, so you can distribute the weight of items you carry and reduce the burden on your feet.

    Let’s go through the checklist below to ensure you are well-prepared:

    Attire
    ⭕ Shirts that are loose and can dry easily; those with thin fabric is better than the thick ones, as they can reduce the weight and regulate the body temperature
    ⭕ Long and lightweight track bottom
    ⭕ Hiking shoes with good thick and anti-slip outsole
    ⭕ Socks of the proper size to prevent blisters
    ⭕ A sun hat that covers the ears and the back of the neck
    ⭕ A pair of sunglasses that has anti-UV properties
    ⭕ A lightweight windbreaker

    Equipment
    ⭕ Lightweight waterproof backpack, preferably with a waist strap to support the weight
    ⭕ Trekking pole
    ⭕ Map and compass
    ⭕ Hiking-related apps
    ⭕ Umbrella
    ⭕ Towel
    ⭕ Snacks
    ⭕ Drinking water
    ⭕ Sunscreen
    ⭕ Insect repellant
    ⭕ first-aid kit

    Comment below or like 👍🏻 this post to support us. ❤️ Follow us for more healthy living tips.

    #男 #女 #我狀態ok

  • 登山鞋鞋底硬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1-21 07:30:18
    有 358 人按讚


    【家庭醫學】~ 鞋子多久要換?

    大家會不會像圖中一樣,鞋子都要穿到鞋底都磨光了才換呢?

    今天從一些不同的角度,討論鞋子什麼時候該換的問題。

    {就吸震力來討論}

    在跑者圈中,最常被提及的文章就是1985發表的這篇「Shock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hoes」。

    https://doi.org/10.1177%2F036354658501300406

    內容分別說明了在跑步機上跑和在戶外跑,吸震力減損的差異 (註:中底是EVA材質):

    『跑步機』:50英里 (剩75%);100-150英里 (剩67%);250-500英里 (剩60%)
    『戶外』:500英里 (剩70%)

    [1英里 ≌ 1.6公里;500英里差不多800公里]

    所以很多跑者都會統計里程數,里程到了就換鞋,避免因為吸震力變差而受傷。

    不過也有朋友問過我,丫那都1985年的研究了,我都還沒出生,隨著材料科技的進步,現在的鞋子應該材質更好吧?可以跑更遠?

    後來找了一篇2004年的文章,「Heel–shoe interactions and the durability of EVA foam running-shoe midsoles」

    https://doi.org/10.1016/j.jbiomech.2003.12.022

    結論是:
    跑500公里,足底壓力比新鞋增加「一倍」!
    跑750公里,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下,就會看到結構上的損傷!

    看起來,好像800公里就是一個門檻呀...

    當然,像爬山朋友那麼多的我,就會有人跟我說,上面那些研究都是EVA中底,登山鞋沒人在用這種啦 (不過野跑鞋還是EVA為主),大部分都用耐操又好用的PU中底 (只是以前技術不好會水解...XD)...丫有沒有人做這種研究?

    有唷!在2011年,有篇文章「Mechanical and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unning shoes with different midsole materials before and after aging」

    https://doi.org/10.1080/19424280.2011.575400

    就來比較PU、EVA,還有一個brown rubber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材質),在距離的摧殘後,材質的僵硬程度和緩衝能力。

    結論是:
    [僵硬程度] 300公里後,不論是EVA或PU,都變得比較硬了。
    [吸震能力] 300公里後,EVA已經掉了33%;600公里後,PU幾乎沒有衰退。

    所以我自己覺得,走個1500公里一定沒問題啦 (換算嘉明湖都可以走個50趟了)...你常爬山的,走到快磨平再換就好了。(不常爬的,可能會先脫底...XD)

    至於雨鞋,這種橡膠底...因為老外不常穿,所以找不到相關文獻,有人找到再傳給我讀一讀,感謝。

    {就穩定性來討論}

    一般人走路,常常是腳跟外側著地,重心再往前移;所以最常見的磨損部位就是像圖片中的「後腳跟外側」,這會導致鞋子歪一邊。

    或是左、右兩隻磨損程度不同,造成高度差異。

    這個就和鞋子是什麼緩衝系統沒有關係了...

    在2008年,這篇文章「Running in new and worn shoes: a comparison of three types of cushioning footwear」

    http://dx.doi.org/10.1136/bjsm.2008.047761

    研究了三種不同的緩衝系統 (氣墊、緩衝膠、彈簧),比較在新鞋和舊鞋上的跑步動力學。

    結論是:
    隨著鞋子的老化,跑步者會改變自己的姿勢以保持恆定的外部負荷。(白話一些就是你的姿勢會跑掉,以維持活動時相同的穩定度,有點像削足適履的概念。)

    【結語】

    講了那麼多,大家應該都頭昏了吧?

    我簡單把心得整理如下:

    1. EVA中底,壽命大約就800公里
    2. 要注意鞋底磨損的對稱性和整體的包覆性
    3. 鞋子太久沒穿也是會壞的,就像輪胎會變石頭胎一樣沒有彈性和抓地力,或是脫膠水解就掉底了

    題外話,我很反對小孩的鞋子一雙給很多不同人穿 (哥哥穿完給弟弟,姊姊穿完送妹妹),每個人走路的習慣不同,即便小朋友很快就要換鞋,鞋底好像都沒磨平,但是鞋墊和中底已經是那個人的形狀了,後面穿的人,可能會影響他原本走路的姿勢,甚至造成受傷等情況。

    不過,這個理論沒有論文可以支持,大家再想想要不要相信我好了...XD

    最後,這篇文章沒有任何鞋子公司的贊助,我從工作鞋到登山鞋都是自己花錢買的,沒人要送鞋給我穿...(咳咳,歪樓了)

    大家在評估要不要換鞋的時候,除了經濟上的考量之外,也別忘了足部的健康和走路的安全性。畢竟,姿勢跑掉之後,造成的慢性肌肉骨骼問題,可能花費的成本更高,而且會影響生活品質。

    #分享給每雙鞋都穿到磨平的朋友

  • 登山鞋鞋底硬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1-21 07:30:18
    有 357 人按讚

    【家庭醫學】~ 鞋子多久要換?

    大家會不會像圖中一樣,鞋子都要穿到鞋底都磨光了才換呢?

    今天從一些不同的角度,討論鞋子什麼時候該換的問題。

    {就吸震力來討論}

    在跑者圈中,最常被提及的文章就是1985發表的這篇「Shock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hoes」。

    https://doi.org/10.1177%2F036354658501300406

    內容分別說明了在跑步機上跑和在戶外跑,吸震力減損的差異 (註:中底是EVA材質):

    『跑步機』:50英里 (剩75%);100-150英里 (剩67%);250-500英里 (剩60%)
    『戶外』:500英里 (剩70%)

    [1英里 ≌ 1.6公里;500英里差不多800公里]

    所以很多跑者都會統計里程數,里程到了就換鞋,避免因為吸震力變差而受傷。

    不過也有朋友問過我,丫那都1985年的研究了,我都還沒出生,隨著材料科技的進步,現在的鞋子應該材質更好吧?可以跑更遠?

    後來找了一篇2004年的文章,「Heel–shoe interactions and the durability of EVA foam running-shoe midsoles」

    https://doi.org/10.1016/j.jbiomech.2003.12.022

    結論是:
    跑500公里,足底壓力比新鞋增加「一倍」!
    跑750公里,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下,就會看到結構上的損傷!

    看起來,好像800公里就是一個門檻呀...

    當然,像爬山朋友那麼多的我,就會有人跟我說,上面那些研究都是EVA中底,登山鞋沒人在用這種啦 (不過野跑鞋還是EVA為主),大部分都用耐操又好用的PU中底 (只是以前技術不好會水解...XD)...丫有沒有人做這種研究?

    有唷!在2011年,有篇文章「Mechanical and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unning shoes with different midsole materials before and after aging」

    https://doi.org/10.1080/19424280.2011.575400

    就來比較PU、EVA,還有一個brown rubber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材質),在距離的摧殘後,材質的僵硬程度和緩衝能力。

    結論是:
    [僵硬程度] 300公里後,不論是EVA或PU,都變得比較硬了。
    [吸震能力] 300公里後,EVA已經掉了33%;600公里後,PU幾乎沒有衰退。

    所以我自己覺得,走個1500公里一定沒問題啦 (換算嘉明湖都可以走個50趟了)...你常爬山的,走到快磨平再換就好了。(不常爬的,可能會先脫底...XD)

    至於雨鞋,這種橡膠底...因為老外不常穿,所以找不到相關文獻,有人找到再傳給我讀一讀,感謝。

    {就穩定性來討論}

    一般人走路,常常是腳跟外側著地,重心再往前移;所以最常見的磨損部位就是像圖片中的「後腳跟外側」,這會導致鞋子歪一邊。

    或是左、右兩隻磨損程度不同,造成高度差異。

    這個就和鞋子是什麼緩衝系統沒有關係了...

    在2008年,這篇文章「Running in new and worn shoes: a comparison of three types of cushioning footwear」

    http://dx.doi.org/10.1136/bjsm.2008.047761

    研究了三種不同的緩衝系統 (氣墊、緩衝膠、彈簧),比較在新鞋和舊鞋上的跑步動力學。

    結論是:
    隨著鞋子的老化,跑步者會改變自己的姿勢以保持恆定的外部負荷。(白話一些就是你的姿勢會跑掉,以維持活動時相同的穩定度,有點像削足適履的概念。)

    【結語】

    講了那麼多,大家應該都頭昏了吧?

    我簡單把心得整理如下:

    1. EVA中底,壽命大約就800公里
    2. 要注意鞋底磨損的對稱性和整體的包覆性
    3. 鞋子太久沒穿也是會壞的,就像輪胎會變石頭胎一樣沒有彈性和抓地力,或是脫膠水解就掉底了

    題外話,我很反對小孩的鞋子一雙給很多不同人穿 (哥哥穿完給弟弟,姊姊穿完送妹妹),每個人走路的習慣不同,即便小朋友很快就要換鞋,鞋底好像都沒磨平,但是鞋墊和中底已經是那個人的形狀了,後面穿的人,可能會影響他原本走路的姿勢,甚至造成受傷等情況。

    不過,這個理論沒有論文可以支持,大家再想想要不要相信我好了...XD

    最後,這篇文章沒有任何鞋子公司的贊助,我從工作鞋到登山鞋都是自己花錢買的,沒人要送鞋給我穿...(咳咳,歪樓了)

    大家在評估要不要換鞋的時候,除了經濟上的考量之外,也別忘了足部的健康和走路的安全性。畢竟,姿勢跑掉之後,造成的慢性肌肉骨骼問題,可能花費的成本更高,而且會影響生活品質。

    #分享給每雙鞋都穿到磨平的朋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