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癲癇會失憶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癲癇會失憶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癲癇會失憶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癲癇會失憶嗎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雷司紀的小道投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馬斯克的新創公司 Neuralink 在 8 月 29 號,進行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會,個人認為這次的發表會非常有趣,很值得與各位分享! 【Neuralink 簡介】 Neuralink 這間公司目前致力於開發一種可以植入人腦的晶片,他們希望可以藉由這個晶片來治療一些與腦部有關的疾病,例如:失憶症...

  • 癲癇會失憶嗎 在 雷司紀的小道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10 07:00:10
    有 146 人按讚

    馬斯克的新創公司 Neuralink 在 8 月 29 號,進行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會,個人認為這次的發表會非常有趣,很值得與各位分享!

    【Neuralink 簡介】
    Neuralink 這間公司目前致力於開發一種可以植入人腦的晶片,他們希望可以藉由這個晶片來治療一些與腦部有關的疾病,例如:失憶症、失聰、失明、憂鬱症、癱瘓、癲癇、上癮症…等等,若是真能實現的話,那真是人類的一大福音。

    他們認為我們所有的感官知覺,像是視覺、聽覺、觸覺、痛覺,全都是一些電子訊號,當這些電子訊號透過神經傳至大腦時,我們就會感知到各式各樣的感受和情緒;相對的,一旦阻斷這些訊號與大腦之間的連結,我們便會失去那些感受和情緒。

    簡單來說,這次 LINK v09 這款晶片就是大腦與外界之間輸入和輸出訊號的橋樑,透過橋樑輸入和輸出訊號的功能來解決腦部與脊椎病變帶來的不便。

    -
    我們回到這次的發表會上,這裡簡單跟大家分享幾個有趣的看點:

    【微創手術機器人】
    (一) 這次公開展示了一台全自動微創手術機器人,這台手術機器人可以以全自動的方式完成「在人腦上安裝、移除、更換晶片」的手術。
    (二) 馬斯克表示整個手術會在一個小時內完成,而且執行完手術的當天你就可以離開醫院了。
    (三) 不需要全身麻醉就可以完成手術。

    【LINK v09 晶片】
    (一) 公佈了最新一代的侵入式腦晶片Link v09,尺寸大約一個硬幣的大小。
    在晶片末端有許多極細的絲線,這些絲線是用來連結晶片與腦神經的電極。展示中的影片顯示,在連結腦神經時因為電極很細小,所以可以避開血管,如此一來,幾乎不會造成內出血的情況,感覺比想像中的更安全!
    (二) 具有無線充電的功能,距離最遠可達10公尺。
    (三) 可以隨時監控你的健康數據,例如:血壓、體溫、突發心臟病...等等。
    (四) 在未來如果你想要的話,還可以直接在腦中撥放音樂。

    【三隻小豬】

    (一) 三隻小豬中第一隻沒有植入晶片,第二隻在植入晶片後又將晶片取出,第三隻小豬目前已植入晶片兩個月,目前三隻小豬看起來都活潑健康。
    這意味著在未來我們安裝晶片後後悔了不想用了,或是想要升級成最新款的晶片,都是可以自由卸下跟更換的,不會影響到你的健康。
    (二) 因為豬的鼻子很靈敏,所以當小豬用鼻子探索環境時,腦中會產生許多電波,而這些電波就可以轉換成訊號傳進晶片裡,進而輸出到螢幕上讓我們看到。

    【有趣的一些 Q&A】
    (一) 未來可以透過這個設備下載記憶或是上傳記憶嗎?
    ANS:可以。
    (二) 未來可以直接在腦中召喚特斯拉嗎?
    ANS:絕對可以。(這招用起來就很有鋼鐵人的感覺。)

    -
    當然啦!這種接上裝置來控制人腦的模式,還有很多倫理道德的考量需要討論,對人類會產生什麼威脅也有待商確。

    不過同時我也想像了一下,像 Neuralink 這樣的公司未來如果真的上市了,在市場上會擁有什麼樣的優勢?

    1. 因為是全自動手術機器人,可以降低醫生的人事成本。
    2. 許多腦部和脊椎的病變是永久且不可逆的,這就等於多數的客戶都會為 Neuralink 帶來長期的現金流。
    3. 植入的晶片就像 iPhone 一樣會不斷的更新,會不斷地更換。
    4. 假如產品真的有效,客戶的留存率一定很高。
    5. 詢問醫生朋友後得知,現今在心臟、腦部、脊椎方面的醫療費都非常昂貴,若未來 Neuralink 的產品真能降至馬斯克所說的價格,預計市占率會非常高。

    其實某些點跟 ISRG 有點相似,如果真能實現,感覺會是下一個市場上追捧的新星。

    -
    除了抑制憂鬱、疼痛、修復癱瘓這類醫療用途以外,這項技術發展到極致,應用範圍或許會超出我們的想像!

    像是既然記憶可以下載跟上傳,那所有的知識是不是也能直接打包上傳到大腦裡,這樣以後就不用上學了!想會什麼技能,就去下載檔案就好了!

    或是未來人類可以直接用意識來進行溝通。

    說到這裡,又想到老高影片裡常討論的問題,這個世界究竟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

    你們覺得哩?我們是不是活在虛擬世界裡?

    -
    所有照片接取自 Neuralink youtube 影片:
    https://rayskyinvest.org.in/馬斯克人腦晶片

  • 癲癇會失憶嗎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03 21:07:24
    有 138 人按讚

    【腦中小劇場 《記憶拼圖》 這可能是你最後一次看到神作】
       
    整個七月下旬因私務忙到無法發文,身為粉專經營者實在汗顏,先向讀者們致歉。但這篇不同,我跟自己說一定要在8月5號之前發文,不然就來不及了!
      
    《記憶拼圖》(Memento)是導演諾蘭(Christopher Edward Nolan)的第二部作品,這是一部關於兇案的電影。在戲裡,嫌犯在第一顆鏡頭就被主角處決了,在戲外,這部電影也被處決了,兇手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的台灣片商,因此我得趕在它被二度處決前發出這篇文!
      
    整齣戲的梗概非常簡單,男主的妻子被人謀殺,他必須找出兇手。不幸的是,因兇案造成的頭部創傷,導致他出現了失憶症狀,因此他必須把每一條線索全都寫在自己身上,否則十五分鐘之後,他就會忘記眼前的一切,記憶重新歸零。
      
    找回記憶,正是這部片的核心。
      
    失憶症(Amnesia)的分支眾多,若以「成因」區分,可分為心理與生理因素。譬如「解離型失憶症」(Dissociative amnesia),這類失憶症係因心理防衛機制而起,目的多為逃避創傷,故又稱心因性失憶。
      
    與之相對的,則是因腦傷或大腦皮質退化等生理因素引起的「認知障礙症」(Maj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部分患者可能會惡化為失智症。
        
    此外,在生理因素引起的失憶症當中,若以「遺忘路徑」區分,又可分為「順向失憶症(Anterograde amnesia)」與「逆向失憶症」(Retrograde amnesia)。幾年前我在北醫教授普通心理學時,學生很容易被這兩個名詞迷惑,其實他們的區分方式非常簡單,若以腦部創傷事件為中心點,區分如下:
      
    ● 順向失憶症:只記得創傷前發生的事,創傷後的記憶非常容易遺忘
        
    事件前 → 創傷事件 → 事後記憶消失
        
    它的遺忘路徑是順著事發時序,遺忘後半段,因此稱為順向失憶,本片男主即為此類型。
      
    ● 逆向失憶症:只記得創傷後發生的事,創傷前的記憶很難想得起來
      
    事前記憶消失  ← 創傷事件 → 事件後 
      
    它的遺忘路徑是遺忘前半段,有時必須靠著後半段的記憶才能想起先前發生的事,路徑逆轉,因此稱為逆向失憶。
      
    以失憶為主題的影視作品不勝沒舉,大多以「逆向失憶症」為主,先不講鄉土劇有多少奸角因墜崖沒死,重返人間後靠著失憶洗白變好人的萬年哏。最有名的例子,當屬賭神高進,同樣是墜崖(好啦,其實是山坡),人家發哥就墜得意氣風發,即便失去先前的記憶,即便對手跟巴拿馬總統還有點交情,照樣在結尾扳回一城幹掉對手。
      
    但順向失憶的就不一樣了,就戲劇性而言,它不像逆向失憶,主角可藉由蒐集周邊線索來尋找回憶,製造解謎的高潮,而是得用各種方式不斷保留記憶。因此這類故事雖然有看頭,但似乎不會有盡頭,無法製造戲劇衝突,而臨床上最有名的案例,就是一個叫H.M的倒霉鬼。
      
    H.M本名為亨利莫萊森(Henry Gustav Molaison,1926-2008),是個癲癇患者,7歲發病,長期飽受頑固型癲癇所苦,因此在27歲那年接受了「前顳葉切除術」。在那個年代,搞不定就切掉是很正常的事,於是當醫師手起刀落之後,他就跟自己的海馬迴、杏仁核以及部分大腦皮層說再見了。
      
    幸運的是,他跟癲癇說了再見。
      
    糟糕的是,他也跟鏡中的自己說了再見。
      
    因為他罹患了順向失憶症。他記得的永遠是那個年輕的自己,因此當一天天年華老去之後,他看著鏡中的自己,頭上浮現的是「搞屁啊這老猴是誰」之類的黑人問號,然後再由看護人員教他重新認識自己,每天都來這套,於是我們可以說,從那天之後,他被困在同一天裡了。
      
    但實情也沒那麼絕望,他雖然不太能使用外界線索去記住新事物,但還是擁有程序記憶(知道一件事該怎麼做的記憶),能夠學會新的動作技能。只是學習技能這件事對他而言,就像被洪七公傳授內功一樣,他完全忘記自己是怎麼學會的。
      
    回到電影本身,《記憶拼圖》正是一部描述順向失憶的電影,但我們剛剛提過,這類症狀要是寫成劇本,註定沒有盡頭。於是天才屬性的導演想到,既然順著寫劇情很無聊,同樣都要解謎,觀眾也想知道主角在事件前發生的事,那不如就 —
      
    沒錯,倒著演!
      
    所謂倒著演,其實就是倒著剪輯。意思就是這部片先演結局,然後再依照時間軸,一幕幕接回先前的兇案開頭,因此製造出一種觀眾先知道後果,卻想知道前因的懸疑感。這概念雖然很威,但若真的這樣搞,則會出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觀眾不知道主角的來歷」!畢竟這是一部關於找兇手的電影,若觀眾不了解事件起因,便難以對主角的追兇行徑產生共鳴。順著講劇情很重要,倒著剪很酷炫,既然瀨尿蝦和牛肉都重要,因此諾蘭導演決定,那就摻在一起做瀨尿牛丸吧!
      
    而這個決定,讓一部影史奇片橫空出世。
      
    若把劇情時間軸切成10等份,這部片不是採完全順敘的1 → 2 → 3 → 4..→ 9 →10,也不是採完全倒敘的10 → 9 → 8 → 7..→ 2 → 1,而是採正反敘事折衷,變成以下的剪輯法:
      
    10 → 1 → 9 → 2 → 8 → 3 → 7 → 4 → 6 → 5
      
    先演結尾,再演開頭,一線倒著演(片段10-6),一線順著演(片段1-5),雙線交錯,分進合擊,影片最後停在第5部分,也就是兇案發生的真相。以時間軸來看,這是在整起事件的中段,卻是最重要的轉折點,拿來當成結局簡直破格又有創意。這樣做一方面顧及了懸疑性,一方面也能讓觀眾從事件起頭了解主角背景,以及他如何失去記憶。
      
    由於影片採順敘與倒敘結合,為了區分順敘與倒敘片段,順敘部分(片段1-5),導演特地採用黑白攝影,讓觀眾明白這是男主的過往歷史,倒敘部分(片段10-6)則是彩色攝影,讓觀眾陪主角回推劇情,看兇手如何謀殺妻子。直到最後一刻,正反敘事交會之際,劇情急轉直下,所有假設都被推翻,爽度霎時破表,觀影快感不言而喻!
      
    畢竟在二十年前,這種設定可說是前無古人,還記得當時唸大三的我,走出戲院後馬上就有一股二刷的衝動,震撼之深莫之為甚,只能慶幸此生能觀此奇片!也由於剪輯手法與劇本(改變自諾南老弟的未出版小說)的巧思,讓本片順利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剪輯與最佳改編劇本,諾蘭則朝大師之門叩關。
      
    然而可怕的事,卻是發生在電影下檔之後。
      
    本片發行的台版DVD,在封面打了五個大字,「導演剪輯版」,內容則是將原本的劇情時間軸更改為完全順敘,也就是1 → 2 → 3 → 4..→ 9 →10。
      
    但事實是,根本沒有什麼導演剪輯版!
        
    這個順敘版原本是美版限量DVD裡的附贈花絮,起因是美國片商擔心觀眾看不懂而附錄的內容,但它後來卻成了台灣的官方DVD版本!我相信台灣片商有著同樣的憂心,但再怎樣也該要對台灣觀眾的邏輯有點信心啊,好歹把這個順敘版放在花絮當成補課項目就好。結果咧,直接拿來當官方版本,根本就是踢諾蘭一腳,而且還是面目全非腳,這樣入圍奧斯卡最佳剪輯還有意義嗎?
      
    無怪乎我當初推薦給學生時,沒有人露出神作的表情,只有露出這是神馬的表情!害我後來只能去秋海棠訂原版片。
      
    所幸,這部片後來陸續在各類影展(包括金馬奇幻影展)短暫露出真容,倘若大家不想再被舊版DVD荼毒(當時的片商澄清說這是美方給的版本,無論真相為何,這種搞法等於肢解了這部神作,經讀者指正,采昌已在2017年發行原版藍光),請把握兩天後的大螢幕重映。
      
    曾有幾家片商找我參加電影試映,但都被我婉拒了,不是因為我很有個性,而是我要上夜班無法配合(嗚...)。因此本文無關片商,純粹是基於我個人對諾蘭的忠誠,以及對原版DVD的哀悼。二十年過去,諾蘭成了大師,這個起點卻沒被大家認識,對影迷而言,是最為遺憾的一件事。
      
    看完本片,你會發現所謂的記憶,說到底就是一種篩選過程。一段回憶,究竟是現實的參照,還是創作的素材?它是為了幫我們還原堙沒的歷史,還是建構不存在的理想世界?面對現實,抑或逃避創傷?記憶或創憶,終究取決於我們。
      
    青峰在《線的記憶》填進了很棒的歌詞,即便沒受金曲青睞,我還是想把最後一句拿來結尾:
      
    記憶被人在意 才能稱為回憶
     
    #失憶症
    #順向失憶症
    #逆向失憶症

  • 癲癇會失憶嗎 在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1-08 09:10:55
    有 948 人按讚


    大家知道神經科學史上最知名、被研究最透徹的一顆人腦,是誰的腦嗎?答案不是大腦已被大卸百塊的愛因斯坦,也不是額葉被鐵棒穿過而不死的美國工人蓋吉,而是一位名叫 H.M. 的病人。

    在 2008 年病人 H.M. 過世之前,由於科學家要保護他的身份,因此在各大期刊論文中提到關於他的研究時,都是以其名字的縮寫 H.M. 來相稱;直到他過世之後,他的名字才正式解密,大家才終於知道他的本名叫做亨利莫雷森(Henry Molaison)。

    莫雷森是何許人也?他對大腦的研究有什麼貢獻?現在我們就從頭來幫大家說起。

    《大腦好好玩》第七集語音+文字檔: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1230cul002


    莫雷森在 1926 年出生在美國的康乃狄克州。10 歲前,他的生活風平浪靜一切正常;但在 10 歲那一年,莫雷森出現了第一次的癲癇發作。這一次的發作,是一種小發作癲癇,也叫做「失神型癲癇」。


    當這種「失神型癲癇」發作時,病人看起來會像是突然恍神;他們會停下動作,兩眼無神發呆,持續數十秒後,病人會恢復正常,然後繼續她原本在做的事情或動作。


    在莫雷森 15 歲時,他的情況更加惡化,開始出現大發作癲癇,也叫做「強直陣攣型癲癇」。


    這種「強直陣攣型癲癇」發作的狀況比較誇張,也就是大家常常會在電影中或電視劇中看到的癲癇狀況;病人發作時會突然倒地,眼睛上翻、牙齒緊閉、口吐白沫、四肢僵直、抽動、抽筋,有時還會大小便失禁。發作完之後,還會出現意識不清和失憶的現象。


    由於莫雷森的癲癇狀況日益嚴重,他的父母便帶她四處求醫,在莫雷森 17 歲那一年,他見到了史科威爾醫師(William Scoville),並在莫雷森 27 歲那一年(1953年),接受了史科威爾的大腦手術建議。


    這場手術,徹底改變了莫雷森和記憶的認知科學研究。


    -\-\
    切除海馬迴的大腦手術
    -\-\


    莫雷森所接受的大腦手術,和我們在第 5 集(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1204cul002/)曾經介紹過的惡名昭彰的額葉切除術非常類似,差別只在於:史科威爾要切除不是莫雷森的額葉,而是他的「海馬迴」(hippocampus)。


    那為什麼要切除海馬迴呢?這是因為史科威爾根據當時的科學文獻研判,莫雷森的癲癇可能是海馬迴異常放電所引起的。


    想要切除海馬迴,就要先知道海馬迴是位於顳葉的深處。想要切除一個位於大腦深處的組織,勢必要找到好的方法才行;畢竟,如果隨便把手術器具插入大腦內部,很容易就會破壞到大腦表面的組織。


    比方說,如果我們直接從頭的側面刺穿顳葉,那顳葉表面跟聽覺有關的大腦皮質可能就會受損,也就會因此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和傷害。


    到底要怎麼做,才能以最小的傷口,取出最多的海馬迴呢?關於這個問題,史科威爾醫師想到了一個好方法:從額頭前面下刀。因為海馬迴是長條形的,而且海馬迴的頭部是位於顳頁的最前端,也就是額葉的下方。因此從額頭下刀,就可以只挖出一個小洞,破壞海馬迴的頭部,然後再一路深入破壞長條形海馬迴的中段和後段。


    這個概念,就有點像是我們在切除鳳梨心的做法一樣,如果要去除鳳梨心,但是又要保留所有鳳梨肉的完整,那最好的作法就是從頭切開一個開口,然後直接垂直挖掉鳳梨心,因為如果從旁邊切開,就一定會破壞掉鳳梨的肉。


    所以同樣的道理,從額葉下刀,就可以只開一個小洞,然後保留顳葉的完整性。但是從額頭動刀會有一個問題,就是會先遇到額葉。不過沒關係,史科威爾已經想好了對策,我們現在就來看看他的妙計是什麼。


    首先,史科威爾先在莫雷森的額頭上鑽了兩個洞;接下來,用勺子插到洞裡面,放到額葉的下方,然後把額葉稍微舉起然後推向旁邊。換句話說,這就有點像是用一個迷你的千斤頂把額葉頂起來,一旦額葉被頂起來,我們就可以看到顳頁的最前端。


    接下來,史科威爾就把吸引器(類似牙醫吸口水的管子)從顳葉前端穿刺進去,然後把深處的海馬迴直接吸出來。


    莫雷森在整個手術的過程只被局部麻醉,因為基本上大腦不會痛,所以只要對前額骨穿孔的部位進行局部麻醉就可以了。簡單來說,就是先在前額骨的進行局部麻醉,挖出兩個洞後放入迷你千斤頂舉起額葉,然後插入牙醫吸口水的吸引器,吸出海馬迴,最後再消毒縫合,輕鬆搞定。


    手術完成後的隔天,醫生就來探視莫雷森,結果看起來狀況似乎不錯!


    從治療癲癇的角度來看,這個手術可以說是完全成功,因為莫雷森的癲癇沒有再發作了。而且他的認知能力、語言溝通、智力,也都沒有明顯的異常,所以可以說是手術大成功。


    但是,在仔細進一步檢查之後才發現,原來問題大條了! 


    -\-\
    長期記憶 vs. 短期記憶
    -\-\


    第一個問題,就是莫雷森記不起手術前的一些事情;用精確的術語來說,就是他出現了「逆向性失憶」。


    這種逆向性失憶有一個特點:越靠近手術的事件,忘得越乾淨。


    比方說,手術前 1 到 2 年前的事情,莫雷森忘得一乾二凈;手術前 3 到 5 年的事,大概忘了一半;手術前 10 年的事情,大概就都還記得。


    第二個問題,更大條。醫生發現雖然莫雷森可以聽得懂指示,也能順利的對話,但是只要醫生離開病房幾分鐘再回來時,莫雷森就已經把剛剛發生的事情全都忘光。


    換句話說,手術之後,他不但忘記了一些手術前的事件,更特別的是,手術後他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他都再也記不住。也就是說,莫雷森出現了「順向性失憶」,他無法形成新的事件記憶!


    這兩個現象是科學家第一次有辦法明確區辨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在莫雷森身上,他的短期記憶沒問題,但是長期記憶卻出現異常。


    之所以說莫雷森的短期記憶沒問題,是因為他的可以聽懂醫生的指示、可以把指令暫時記在腦中然後進行思考和對談,這就是所謂的短期記憶。


    但是他出問題的地方就在於,這些短期記憶中的訊息,並沒有被長期的儲存下來,一旦莫雷森分心了、一旦短期記憶中的資訊更新了,之前的資訊馬上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由於以上的現象,我們知道當海馬迴受損時,短期記憶不受影響,但是過去的一些長期記憶卻消失,而且還無法再形成新的長期記憶,因此海馬迴必然和長期記憶有關,而和短期記憶無關。 


    -\-\
    陳述性記憶 vs. 程序性記憶
    -\-\


    當莫雷森的海馬迴被切除之後,他的長期記憶出了問題。這裡所謂的長期記憶,主要是「陳述性的記憶」,也就是可以陳述出來的記憶;例如現任美國總統叫做川普,或是法國的首都是巴黎這一類的「語意記憶」;還有第一次搭飛機的感覺、第一次和男女朋友牽手時的情境這一類的「事件記憶」。


    「語意記憶」和「事件記憶」這兩種記憶都是屬於陳述性記憶;而莫雷森出問題的,就是這種陳述性記憶。


    但是,有趣的地方在於,有一些東西,莫雷森似乎沒有忘記。比方說,他還記得怎麼說話、他還記得怎麼拿筆寫字、他也還記得怎麼騎腳踏車。


    這就讓科學家開始懷疑,莫雷森的腦中是不是存在某些形式的記憶沒有被破壞,這些非陳述性的記憶,可能仍然存在他的腦中,而且也可以繼續正常的形成。


    關於這一點,科學家想出了一個方法來進行測試。他們要求莫雷森去對一些圖形進行描邊,比方說看著一個三角形,然後拿筆去描這個三角形的邊。


    這個作業特別的地方,就在於莫雷森必需是要看著鏡子中的三角形和手來描邊。這個作業大家可以對著鏡子試試看,其實算是有點難度的,因為透過鏡子,我們的視覺訊息會和動手的體感覺方向相反,所以一開始會錯誤百出;但是經過訓練幾次之後,就可以學會並校正這些錯誤。


    科學家想要知道,這種學習作業,對於無法記住新東西的莫雷森,到底有沒有辦法做到?結果發現,莫雷森竟然學得會!


    好玩的地方就在於,由於莫雷森失去長期記憶,因此科學家每天讓莫雷森的學習鏡子作業時,莫雷森都不知道自己昨天曾經練習過,每天他都覺得這是一個新的作業。但是結果卻顯示,他的表現隨著每天的練習變得越來越好。


    換句話說,雖然莫雷森沒有關於鏡子作業的長期陳述性記憶,但是關於鏡子作業的程序性記憶,他似乎可以順利記得。


    而這也是第一次,科學家找到了明確的證據,可以區分「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這種「程序性記憶」,就是與身體動作程序相關的記憶,失去了海馬迴的莫雷森,依然保有「程序性記憶」,而且可以學習新的「程序性」動作。因此,海馬迴和「程序性記憶」無關,而只和「陳述性記憶」有關。


    -\-\
    克拉帕瑞德的惡作劇
    -\-\


    莫雷森這種失去「陳述性記憶」,但是確保有「程序性記憶」的現象,其實和 1911 年另外一位醫生克拉帕瑞德(édouard Claparede)的發現很像。


    克拉帕瑞德當年也有一位順向性失憶的病人,他當時發現這位病人有一些有趣的行為,就是這位病人因為失憶而無法說出廁所和病房的位置,但是去廁所和回病房時卻不會迷路。克拉帕瑞德因此懷疑,這位病人是不是隱約還記得某些事情。


    有一天,克拉帕瑞德心血來潮,決定要惡作劇測試一下,於是他就在和病人握手時,手裡藏了一個大頭針。病人握手之後痛得縮手哇哇大叫。不過由於病人有失憶症,當然很快就忘了這件事。


    隔天克拉帕瑞德醫生又來找病人握手,這次病人立馬拒絕握手。醫生問他為什麼不握手,病人就回答「我難道不能拒絕握手嗎?」醫生又再繼續追問原因,病人最後終於回答「因為有人可能會在握手時惡作劇,用隱藏的大頭針刺人」。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到,「陳述性」的語意知識記憶和「程序性」的身體動作記憶的確不同。當我們因為海馬迴受傷而喪失「陳述性」記憶時,其他的腦區依然可以儲存「程序性」記憶。


    我們現在也把「陳述性」的這一類記憶稱為「外顯記憶」,然後把「程序性」的這一類記憶稱為「內隱記憶」。


    最後總結一下。今天我們介紹了亨利莫雷森的故事。這位病人的大腦,可以說是神經科學史上被研究最透徹的一顆人腦。莫雷森在被切除了海馬迴及周邊組織後,科學家觀察到兩個非常重要的現象:


    第一,莫雷森喪失了長期記憶,但卻保有短期記憶。由此可知海馬迴和長期記憶有關,而和短期記憶無關;


    第二,莫雷森喪失了陳述性記憶,但是卻沒有喪失程序性記憶。由此可知海馬迴負責的是陳述性記憶,而和程序性記憶無關。


    在下一集的節目中,我們將繼續介紹深入海馬迴,看看海馬迴究竟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參與了記憶的運作!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