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鈞話重點】入秋正是調理好食機!10味秋日降燥蔬果,讓口乾、缺水、便秘、煩躁等問題通通退散!
秋風起,迎秋意,隨著氣候溫度與濕度逐漸變換,自立秋之後,燥氣明顯,特別容易影響肺部、肌膚、情緒與消化等系統的穩定度,像是口乾舌燥或呼吸系統受到損傷就很常見;且肌膚變得乾燥粗糙且搔癢難耐;有些人則會有煩躁...
【凱鈞話重點】入秋正是調理好食機!10味秋日降燥蔬果,讓口乾、缺水、便秘、煩躁等問題通通退散!
秋風起,迎秋意,隨著氣候溫度與濕度逐漸變換,自立秋之後,燥氣明顯,特別容易影響肺部、肌膚、情緒與消化等系統的穩定度,像是口乾舌燥或呼吸系統受到損傷就很常見;且肌膚變得乾燥粗糙且搔癢難耐;有些人則會有煩躁不快的情緒起伏,這些都是常見的「秋燥」現象。
當身體出現徵狀時,即是提醒我們隨著季節轉變,也該要進行相應體內調理了。此次彙整秋燥的主要原因、日常注意事項及10味讓秋燥退散的養潤五蔬五果,一起來看看吧!
📌秋燥原因
在傳統曆法的24節氣中,每年陽曆8月7或8日即進入「立秋」。自此後氣溫會逐漸下降,日夜溫差開始出現差異,且日趨乾燥。而「秋天屬金」,五行相對應的內臟是「肺」,若肺臟功能受影響,就易引發呼吸道症狀,即是中醫所提及的「秋燥傷肺」,意指入秋乾燥容易引發肺部、喉嚨、支氣管等系統耗弱,出現口乾舌燥、乾咳少痰等現象;而肺又主皮毛與大腸,指的就是此時膚況與消化系統也會受到牽連,容易引發身體發癢、粗糙脫屑、起疹泛紅及解便困難等症狀,特別是乾性體質、夜貓族、年長者,皆會特別有感
📌注意事項
入秋後,可透過飲食防燥養肺,又以淡補為佳,需留意多補充水分用以解燥,就中醫五行觀點而言,五臟中的「肺」對應五色中的「白色」,可補充白色食材作調理,如百合、白蘿蔔、蓮藕、山藥、香蕉、水梨等,當中富含水分、植化素、膳食纖維素等營養價值,能幫助養肺、解渴、潤腸與安神。烹調則採清蒸、燉煮為宜,避免炸烤、辛辣、油膩等料理。此外,日常肌膚保養時,應著重保濕、潤澤與防護的重點,以預防乾燥脫屑與敏弱老化現象,並維持正常作息,使免疫力維持穩定,便可安然度過轉季的挑戰
📌防秋燥養肺五蔬五果
#白蘿蔔
屬於十字花科蔬菜的白蘿蔔,熱量低、味美價廉,含有鈣、鉀、鎂、膳食纖維、豐富維生素C等營養價值,就中醫觀點,白蘿蔔性味偏寒涼,具清熱解毒、幫助消化之效
#山藥
山藥又名山薯、淮山,具有獨特黏稠口感,《本草綱目》記載:其「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當中含有維生素B1、維生素C、鈣等營養素,可有助增補肺氣、改善咳嗽等症狀
#高麗菜
高麗菜又名甘藍菜,含有大量植化素、蘿蔔硫素、維生素B群、鈣、磷、維生素K等營養素,性平味甘,有助健胃、促進腸胃蠕動及保護心血管等優勢
#蓮藕
本草綱目讚蓮藕為「靈根」,其營養價值豐富,含有維生素C、碳水化合物、鈣等多種礦物質,亦優異藥用價值。生藕、熟藕功效不同,生藕性味甘寒,有助清熱生律、涼血止血,適合容易口乾舌燥、火氣大者。煮熟食用性由寒轉溫,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的效果,適合消化不良者食用
#白花椰菜
屬於十字花科甘藍類蔬菜的白花椰菜,被視為超級保健食材,熱量低又含有大量維生素C、膳食纖維、硒等多種營養素,具預防感冒等呼吸道疾病之作用
#梨子
梨子自古被尊為「百果之宗」,主要有利潤肺去燥、化痰生津與止咳等作用,是秋季降火潤燥最常被提及的水果,適合咽喉乾燥、排便乾結者食用。除了可直接食用外,也可以加點冰糖燉煮成冰糖雪梨湯,可有助緩解咳嗽。但梨子屬性偏涼,弱脾胃虛寒者應適量食用,否則易引發腹瀉
#火龍果
其果肉富含花青素,黑色種子則含鈣、磷、鐵等礦物質,可有助預防血管硬化,從而阻止心臟病發作和血凝塊引起的腦中風;抗自由基又抗衰老;其膳食纖維是地瓜的五倍,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形成一層膠質,有利促進消化,並把殘留在腸胃裡的有毒物質包覆後排出,用以預防便秘。也因其含水量高,每100公克水分佔了86公克,且熱量不到60大卡,可避免攝取過多卡路里,補水同時有利減少脂肪堆積的機會
#香蕉
高碘低鈉的香蕉,屬於快樂水果,因含有泛酸等「開心激素」,能減輕心理壓力,解除憂鬱,緩和緊張的情緒,有助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疲勞。當中富含膳食纖維,可使腸胃蠕動順暢,用以緩解便秘,其性寒味甘,既利清熱、養肺又可潤腸
#甘蔗
古人又稱為「脾果」,甘蔗味甘、性寒,含水量極高,不僅有助解渴,還能補充能量、緩解疲勞,其含有鋅、錳、維生素C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飲用熱甘蔗汁能夠緩解肺燥引發的咳嗽,有益脾胃、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等功效。但如果是血糖高、糖尿病者就要少吃。而越是靠近冬天的甘蔗,甜度越高,且其富有多種礦物質等營養元素,因此有“秋日甘蔗賽過參”的美譽
#柚子
清甜爽口、水分飽滿的柚子,又名文旦,盛產在中秋節前後,其營養價值高,果肉富含維生素B1、維生素C、鈣、磷、鐵等,具有潤肺清腸、理氣化痰、補血健脾等作用,果皮還具有去除異味、清新空氣之作用。不過,糖友不宜食用過量,以免血糖升高
#凱鈞話重點
痢特靈 在 李佳燕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如其字,字如其人?】
那篇小學一年級被要求字要寫得非常整齊,還有老師不准小孩跑步,即使在走廊之外(大人們看清楚)的地方也不行的讀者來信和我的註解貼文,引起不少回響,有支持,也有反對的,還有不少一樣受苦受難的小學生父母來貼照片。
我剛開始有讀大家的回應,後來回應實在太多了,我沒有辦法繼續追下去。還有,有的回應,讓我非常不耐煩,只想說:"請先讀清楚文句,再來罵人可以嗎?"(我寫得很清楚:字要寫得別人看的懂,不要有錯別字比較重要,所以,那兩個留言什麼"大""太""ㄣ""ㄅ"亂寫的,請先學會讀文。太重視字體,卻文字有讀沒有懂,真是無奈!)(我文章有特別說老師規定不能跑,有他的難處,因為怕學生受傷,家長會來鬧....所以是兩難,都寫了,並沒有責怪老師之意,是有看沒有到嗎?!);
還有"請寫出有邏輯一點的理由好嗎?"(學習如何講道理,比訓練把字體寫得像印刷體重要百倍。)
這些不客氣的話,造成當初寫信給我的母親非常難過,還寫信向我道歉:"對不起,李醫師害你被攻擊了...."
這些非常不客氣的話,也讓我極度不耐煩,差點動怒。(我為什麼要花三小時的時間來回這些啊!)
就像我經常勸導家長的:"當你對孩子的無理取鬧,非常憤怒到快忍不住要爆粗口時,請深吸一口氣,離開現場,等冷靜下來了,再回來。"
我也是一樣。我暫時離開一下,避免爆粗口又爆血管。年紀有了,還是要自己小心。
這是當初我完全沒有料到的結果。
不過,我也讀到很好的建議與提醒。有人說老師劃紅字,只是善意的提醒,並沒有其他意思,只是提醒最正確的寫法是要這樣寫。我覺得這真的是許多家長要調整的心態!不要看到老師寫了紅字,就玻璃心碎了一地。那只是教導,並非指責。我們孩子小,一下子沒辦法寫這麼好,但是至少知道最標準是這樣寫。就這樣而已。
我到過許多地方演講,包括學校。總有上百間了吧!
其中,只有兩次有老師站起來質疑"把字體寫得整整齊齊"的重要性。
一位說:"如果蔡總統字很難看,簽名出去能見人嗎?
我的回答:"第一,非常少人能當上總統:第二,一旦當上總統,自然有人會來教你如何把名字簽得能見人一點。那時再來練一下都來得及,不必在六七歲的時候,就苦命練起來放。"(到時候,總統又沒當到,不是很衰嗎!)
另一位說:"雖然考試都是電腦閱卷了,但是也有作文,需要手寫。字寫得難看,分數拿不高分。"
我的回答:"如果真的以為那會影響大考的作文,也不必急著小學低年級就要寫得美美的字啊!可以高年級,甚至國中再來要求,都來得及。更何況...我身邊就有太多字寫得很亂很難看的人,大學考試作文,幾乎滿分的...我先生就是!"
我的孩子都已經三十多歲了,這些教育的事,干我屁事?!我在操什麼心啊!
是的,但是,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那就干我的事了!(所以,那些說孩子寫字寫得很開心的大人,恭喜,那篇文,跟你無關。)
我看過孩子從幼兒園開開心心地畢業上小學之後,整個孩子臉部表情變陰鬱的:我遇過小孩為了把字寫得整齊到符合大人期待,寫到一直抓頭髮,抓到頭皮像癩痢頭的,也有出現圓形禿的,還有一直摳手指到傷痕累累,一直咬指甲到永遠不需要剪指甲的.....
如果,這只是極少數老師的偏執要求,當然是要向老師反應。
可是,真的有不少家長與孩子受這樣的苦,而且從留言也顯示,有不少大人覺得這樣要求是必要的。因此,才希望藉由這篇讀者來信,讓大人重新思考:小學剛開學,這樣要求小一的孩子,對孩子是好的嗎?是有助於他的學習的嗎?是符合孩子上學校學習的宗旨的嗎?
我成長的年代,要求字體,可能還有些道理,因為隨時都要寫字。可是,我們也是到高年級,手指頭肌肉都發展成熟了之後,才被要求的。(那個留言說不是每一個人都像我這麼幸運,可以到國中還有環境讓我練字的,你可能太年輕,不了解民國五十幾年的台灣,那是一個均貧的社會。我們練字是自己拿著撕下來的日曆背面,自己一直寫一直寫,沒有人有那個環境,也每一個人都有那個環境。)
我也曾經誤以為"字如其人"。
一直到我上大學。我發現整個醫學系的同學,全班字寫得整齊能看的,不到一半!甚至,還有不少同學是注音符號都唸不齊全的。
我才又開始思索許多過去以為的"重要"與"必要",在經過更多事情,認識更多人之後,原來都不是真的。
熟悉我的人知道,我除了是一位要看診的醫師,每天帶著許多人的情緒回家,我必須慢慢消化。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情緒。
最近又開始施打疫苗,行政事務更是龐雜,每天回家還要繼續處理。
然後,我也是一位家庭主婦煮婦,每天做早餐和晚餐,還要洗衣服,曬衣服、照顧盆栽.....
多年的粉絲們了解我經營粉絲頁的初衷:剛開始是為了幸佳慧的粉絲和我的病人們設的。什麼粉絲量、聲量,從來不是我這老人家所在意。(拜託!我已經61歲了,看過太多生老病死,流過太多淚水,心碎過太多次,我知道什麼才是人活著需要花心神在意的事。),所以,那個留言說我是在衝聲量的,請把話收回去!
我從大學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關注所謂的教育或者學校的功能。(好啦!我承認我讀最多的是與東方傳統教育迥然不同的杜威。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書閱讀,真的是跟他自己的特質有關啊!))
那時候讀過一本"夏山學校",可說是在東方傳統教育下,自認為已經是非常叛逆的我,也自嘆弗如的。
後來,我們開好書店,曾經邀請李雅卿來演講分享。我讀過她的"種籽手記","成長戰爭","北政實驗手記"....
後來,越來越多人有帶孩子在國外讀書的經歷,我讀著這些父母書寫的著作,周圍也有不少親友和病人有孩子在外國讀書的經驗,甚至,診所就有來台灣交換學生的外國病人....我接觸過太多與台灣制式教育不同的多元教育模式。
而我自己的兩個姊姊就是老師。
我的親友中有太多老師了。
我們經常一起討論台灣的教育現況與我們的擔憂。
在我那篇文章按讚的上千人中,有學校老師,有補教界老闆老師,有小學校長,有教育系所老師所長,有....留言說我不懂教育的,你是在說這些人也不懂教育,不懂教育現場?
所以,說我不懂教育的大人,你這樣說,不公允。
你可以說:"我們的教育理念不同。"這樣我可以接受。
不過,想想看,如果你認為對孩子好的要求,可是有其他老師並不認為,可見,這是一件並非肯定,而是值得再思索的事情。
尤其,要求字體整齊美觀,從我自己讀小學的經驗(現在已經60歲),到自己的小孩兄弟姊妹的小孩(現在已經三十多歲),到現在病人們正讀小學的小孩,這五十多年來,雖然世界以極驚人的速度在改變,人類傳達訊息的方式,已經不知改變了多少,職業的內容,更是不只變到哪裡去了....而我們小學低年級要求字體要寫得工整的標準,卻好像越來越嚴苛。這是什麼道理?
我有一些朋友,私下留了言給我,可見我的同溫層實在有夠厚...
這是一位醫師寫的:
“人如其字?看不見這個人其他的好...只看字,而不感受這個人的行為與話語是否一致,已經把枝葉看成主幹...這不是錯亂是啥?
”讓我想到兩句話,一是"人不可貌相"。連看到人,都不一定知道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了,更何況是單獨只看字!二是"瞎子摸象",字,只是人手製造出來的東西,可以練,也和天賦有關,跟這個人做事是否認真,態度是否草率,有什麼直接關係?
所以一位醫生學弟,寫:"偷偷問...我們醫生有幾個字寫得別人看得懂的?"
如果標榜字寫得亂,就是做事草率的人,我建議,看診時,先請醫師寫個字讓你鑑定一下,再決定要不要讓他看。
一位熟讀古籍的醫生同學這樣寫:“明朝,董其昌的字是許多人求之不得的好字,他老兄啊,姦淫虜掠無所不為!就像正妹、帥哥上身的人,私下許多不可告人之事!心,善,或許是最重要但逐漸被忽視的問題!”
而且,這位董其昌啊!還是十七歲才開始勤奮練字!所以,大人不要急,如果有興趣,字要寫得好,十歲以後再練,綽綽有餘。
這是一位教授寫的: “如果是人如其字,不是應該讓每個人有自己的風格嗎?怎麼會要大家都寫整齊的字?又不是軍隊或是印刷廠!”
這個有意思,是啊!既然字如其人,那麼為什麼不能尊重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不同的個性與特質?要每一個孩子字體都寫得如印刷體,難道教育的目的,是要把所有孩子變成如同同一個模子造出來的罐頭嗎
有位律師朋友說得好:“我以為的「人如其字」不在世俗眼光的美醜,是字散發出來的感覺~灑脫、拘謹、大器、小家碧玉……”
是的,灑脫的人不拘小節,拘謹的人,中規中矩。我們家三人,字體差很大。我家老公的字扭曲糾結成一團,不仔細看,還真難看懂;我兒的字,東一撇,西一撇,看得懂,不過整個鬆散到天涯海角;我的字,如果好好寫,大大的,美美的。但是,我們三人為人都誠懇正直,做事認真負責,慷慨助人。
這是一位老師寫的,我差一點笑出來: “我以前的認知是:天才的筆書(字)都很醜,且美女的字也多半不好看!(所以從小只要有人稱讚我的字好看,就會暗自傷感啊!)”
這是一位在補教界二十年的老師寫的:“字體工整與否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在我的教學經驗中,腦筋靈活的學生,字跡都是普通而已,而字跡超美的學生,思考比較直線型。但無論字跡美醜,都不會影響個人的未來發展。何必那麼在意這些事情呢?人的創意比刻板的學習更重要啊!"
這位太太在寫的老公,是上市公司董事長:"我那字如蚯蚓(連我都常常看不懂)的老公在他們眼裡應該是撿角 ”
我真的要了她老公的字來看,看了差點笑翻...我完全看不懂在寫什麼,比我家老公的字,更誇張...這是今天最激勵人心的娛樂~~
有聽過這樣一句諺語嗎?意思是字寫得好,長大幫人提皮包。我很小的時候,聽過我外婆說過。你聽過嗎?
港和國小劉育豪老師,是我非常佩服的老師,我經常告訴他:"你不要退休啊!我的孫子還要讓你教啊!!"這是他讀過我那篇貼文之後,發表在他的粉絲頁的感言。我完全贊同他的教學理念。是的,這才是我以為的語文教學。
{感謝許多熱血老師。
至於父母們,孩子一旦上學,就是進入野獸叢林,請做好支持與協助的角色。可以跟老師溝通的就溝通,溝通不了的,請孩子忍一忍,兩年就過了。相信孩子會有適應的能力。}
{我不會再針對這篇文,做回應。花我太多時間了。有朋友告訴我,那是信仰,你說服不了他們的。信仰,從來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至於那些看到整齊到像印刷體字跡會亢奮的大人,你可以製造讓自己爽的字跡,但是,不要強求別人也要讓你爽。】
痢特靈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王浩宇:反核、反燃煤、要乾淨空氣,不要天然氣接收站,然後又要批評經濟發展不好、失業率高、勞工薪資沒有提升。反電磁波、不要基地台,又抱怨家裡沒訊號,連台積電合法買地都有意見,說是政府幫忙財團圈地。
其實反對都很簡單,
重點是要怎麼解決問題。
政治人物要能解決問題,不應該忽視環保跟經濟中間得找到平衡。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08839034611248&id=1775451270
【回顧】
一「王立第二戰研所專欄|天然氣開發站爭議:從桃園藻礁看經濟與環保間的利弊|太報」
一「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永安液化天然氣廠珊瑚生態影片完整版」
一「民進黨:國民黨執政時核定天然氣接收站蓋在藻礁」
一「黎時潮:藻礁與政治」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928744553932281&id=584986081641475
柯粉的超譯天地:我最看不起的就是那種住在台北,然後再要求花東就是要那邊維持鄉下的樣子讓他們可以去享受自然
然後講到中南部的交通永遠都是那邊的人很愛騎摩托車很愛開車,拿台北市來比高雄,完全不知道高雄有一半以上的區域是在地質脆弱的山區,甚至連甲仙小林村還有曾經被颱風毀了的納瑪夏就是在『高雄市』也不知道。
王浩宇:「自己過著有超商的日子,卻不願蘭嶼有超商。」
「蘭嶼人就不能享受生活便利,#一定要我們被當猴子觀賞?」
這是達悟族人夏曼.魯瑪碧在7-11因為台灣人反對而差點進不了蘭嶼時的無奈發言。當時因為輿論壓力很大,加盟主差點就放棄開店計畫,蘭嶼差一點就沒了這間當時島上唯一的超商,讓島上的居民非常擔心。
---
有個朋友是德安航空的機師,因為東北季風的關係,蘭嶼、台東航班常常斷航,有些蘭嶼朋友們就會在台東人的家裡借住,大家就從乘客變成朋友。
有次,我們就聊到這個話題。
有個事發時才國中的年輕人,就談到島上居民對超商的期待,因為超商不只是超商,他們也想網購、也想要有ibon、也想方便繳款、也想吃吃看電視上廣告的大亨堡、御飯糰,這些都是過去在島上沒有的。
當然,島上反對的聲音是有的。
但最大的聲音、壓力、輿論卻來自幾百公里外的台北,那個街頭巷尾都是超商的繁華都市,那些住很遠的詩人、環保團體跟喝著咖啡的覺青,他們擔心蘭嶼的文化會因此消失,卻把自己對蘭嶼的期待,建築在蘭嶼人的不便上面。
輿論幾乎一面倒,要求7-11離開蘭嶼。
---
多年後的現在,蘭嶼的傳統文化並沒有因為超商而消失,傳統的商店、雜貨店也持續存在。
我們是否應該回去思考,當初那些製造輿論、操弄媒體,公然反對蘭嶼第一間超商的詩人、環團們,是否... 是否,應該思考一下。
當時,這些人到底有什麼資格替他們做決定?
---
同樣的問題,也可以套用到 #蘇花改 #北宜直鐵 #東鐵雙線電氣化 #普悠瑪太魯閣站票 等東部相關交通議題上。
不住東部的朋友們,請把發言權還給東部人吧!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54242338361136&id=650387945413247
李欣容:幫補充一下,有些人,似乎是想用當地居民和原住民的人血饅頭暖自己的高大理想。
跟自己住都市吹冷氣要蘭嶼拒絕7-11一樣噁。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14799823613494&id=1362832201
Jiasin Yu:說說礦業法。
現在很多人關心礦業法,緣由是因為齊柏林導演的作品與驟逝。然後,首當其衝的是遠東集團的亞洲水泥公司花蓮廠。
徐旭東多年來的各種搞笑言行就不贅述了,我對徐董也沒有好感,因為當年家母就是遠化大罷工的成員。不過,我看到很多人對於礦業法的關注點太過集中於某些層面感到不安。
以目前的修法進度而言,許多條文行政院和多數立委們都已經取得共識,仍然在爭議中的,就是《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有關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利。目前約有8成礦區位於原住民族土地,但礦業法核發礦權時並沒有依原基法第21條辦理。這一點目前原民會、經濟部和立委仍在討論中。先前討論的主角是時代力量的Kawlo.Iyun.Pacidal委員(滿頭包的高潞),目前她已去職,另一個在爭取原住民族權益的是國民黨的Sra.Kacaw委員(漢名鄭天財)。
另一部分的爭議在於環境保護。目前立委有共識的版本是「國家公園區、文化資產保留區」不得開採。而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和陳曼麗進一步主張要納入「環境敏感區」。而經濟部的顧慮在於「文化資產保留區」不像國家公園一樣有明定範圍,希望文化部(再拖一個部會下水)出面界定。另「環境敏感區」有等級別之分,經濟部同意原則上納入環境敏感區,但希望可以開放管理機關的審核權。
以上,我應該沒有漏掉目前爭議的重要內容,我想這也是多數人關心的環節。也許沒有知道得很詳細,但是原住民族權益和環境保護應該是多數關心礦業法的人最聚焦的議題。
有時候,「沒有知道得很詳細」就貿然表態,反而會壞事。如同這則新聞的內容,你可能從來沒看過一樣,因為同溫層不太會分享不同意見。如果你看了這則新聞,可能就會對目前礦業法的修法進度有不同的看法了。
新聞連結: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730mkt002/?fbclid=IwAR1GiqIl41r-_rjtwQ28SCLV1rgw8lnh1IxCujdoCINFbeDlharKP8RjO0w
【註】鏡周刊社長證實此為廣編特輯。
***
說說臺灣的「水泥業」,開始講古。話說臺灣的水泥業從日治時期開始發展,終戰(或稱抗戰勝利)後,原淺野水泥株式會社、臺灣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南方水泥株式會社,和臺灣水泥管株式會社合併,由行政長官公署的水泥監理委員會接收。1946年5月,成立臺灣水泥公司,由原四川水泥公司負責人徐宗涑擔任首位總經理。
此時是公營獨佔事業。黨國時代的公營獨佔事業是個什麼地位,想也知道。
1953年,行政院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為了籌集資金收購土地給予農民耕種(這時候不像「劫收」時直接搶走,有禮貌多了),於是政府同時將臺灣水泥、臺灣紙業、臺灣工礦,和臺灣農林四間公營事業股份釋出,開始民營化。這時候臺泥有板橋林家、鹿港辜家、新光吳家...等等知名巨賈參股,首任董事長是板橋林家的人,不過最後由鹿港辜家取得經營主導。
拜託!黨國時代耶!戰後百廢待舉耶!臺灣營建的基礎水泥業耶!怎麼可以全部由「臺籍商人」掌控?
搭著民營化風潮,徐旭東的老爸,上海商人徐有庠想要成立臺灣第二間水泥公司。沒想到最後翻船,由翁明昌的「嘉新水泥」拿走,嘉新另一位靈魂人物是張敏鈺。2008年,臺泥收購嘉新,兩者合併。
嗯...有時候出身是很重要的,徐有庠出生於大清國江蘇省天京海門直隸廳人,翁昌明出生於中華民國浙江省慈谿縣,張敏鈺出生於中華民國浙江省鎮海縣。
這有什麼關聯?別忘了,民族救星、世界偉人、時代巨輪,英明神武的 蔣總統就是出生於大清國浙江省寧波府奉化縣,寧波府主管六縣,分別是鄞縣、鎮海縣、慈谿縣、奉化縣、定海縣、象山縣。
這就對囉!翁明昌和張敏鈺可是蔣總統的老鄉呢!黨國時代的裙帶關係就是這麼簡單、樸實無華且枯燥。
徐有庠在1951年(當時臺泥還沒有開放民營化)、1954年都分別申請開業,但都沒有核准。直到1957年,徐有庠找來王新衡擔任董事長之後,亞洲水泥才正式成立,徐有庠擔任總經理。
王新衡何許人也?中華民國陸軍少將,上海保密局局長。簡單說,就是情報頭子。但王新衡沒有這麼簡單,1926年王被國民黨推薦去俄國莫斯科中山大學念書,跟蔣經國是同學。還沒完,1936年西安事變時,王新衡就跟著 蔣總統一同被老共扣押軟禁,所以他是蔣的貼身人員。而王新衡,出身於中華民國浙江省慈谿縣。
樸實無華且枯燥,對吧?
所以,臺灣的水泥業,不是隨隨便便的人就能做的。更不用說,徐旭東的遠東集團影響力遠比當年更強大。
***
最後說亞泥,1957年亞泥開業,首廠在新竹縣橫山鄉,1973花蓮廠開業,二廠直至今日仍在營運。
關於亞泥是如何取得花蓮礦場的,網路上有很多文章可以參考。大致上是原住民以為土地「出租給亞泥」,但秀林鄉公所用的卻是「土地使用權拋棄書」,而且上面很多簽名的筆跡十分類似,甚至有人根本不在場卻有簽名。
要知道,1973年,仍然是戒嚴、白色恐怖時代,若當時發生政府侵害人民權利的事情,絕對是轉型正義的一環,與其咆哮要逕付二讀,不如先cue促轉會。
2019年7月,亞泥充滿爭議的「延展20年」被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一審判決「撤銷原處分」,也就是新的礦權尚未核定。可是依照目前的礦業法第13條:「在採礦權期滿至主管機關就展限申請案為准駁之期間內,其採礦權仍為存續。」
當初行政院修法的版本是加上:「依環境影響評估法相關法規辦理原核定礦業用地環境影響評估,並依原環境影響評估審查通過內容或主管機關核定之開採及施工計畫辦理者,得繼續開採。」簡單說就是還沒給新的核定時,你可以依照原來申請的權限繼續開採。
林淑芬、陳亭妃、Kolas Yotaka(谷辣斯)和時代力量黨團的版本都是「但展限申請案未經核准前,不得採礦」。但蕭美琴委員的版本沒有這一條但書。
蕭美琴委員是花蓮縣的立法委員,難道美琴姐不在乎原住民族權益嗎?淺碟思考的人可能會這麼想,但問題真的沒有這麼簡單。
要知道,亞泥花蓮廠有43%的員工就是原住民,這些族人雖然與亞泥在土地權上纏訟,但同時也依靠亞泥獲得工作權。這也是當地537戶中,有380戶(70.8%)同意亞泥繼續開採的原因,不同意僅43戶(8%)。
沒錯,亞泥開山挖礦,場面確實怵目驚心,別說實際去過新城山,走過金瓜石本山礦場的人都知道,這實在「很不自然」。可是,亞泥的營運和當地居民的工作權、生存權有密切關聯,卻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在新的延展審核期間,等同要亞泥暫時關廠,你要這些員工放無薪假嗎?
新城山的住民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機會,而且可以留在家鄉,誰願意看到自己的家鄉被挖平,還養魚勒!如果一直把風向帶往要求亞泥停止開採,請先給這些員工一個生活上的保障。
***
我想起一件事情,就是當年統一企業要開7-11蘭嶼店時產生的爭議,說是這種資本主義會衝擊蘭嶼的傳統文化。其實,蘭嶼的文化早在一堆觀光客湧入時就被衝擊了。
蘭嶼不是沒有個別經營的超商,那麼多一間7-11,是蘭嶼人不配享受更便利的生活,還是擔心7-11會改變蘭嶼人的生活?如果7-11能讓蘭嶼人的生活更好,為何不呢?
另一個類似的爭議,是前一陣子某房產達人說宜蘭「當美麗的農田變成癩痢頭...臺北客退休住宜蘭?塞到死的交通,想到就討厭,而退休族最需要的醫療,嗯...還是留在臺北比較好。」
蘭陽平原肥沃沒有錯,但人家就該一輩子種田?鄉下就應該有鄉下的樣子?然後,當宜蘭要開闢更便利、快速的軌道運輸設備時,為什麼是外縣市人在反對啊?
人們都是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如此而已。如果能有更好的選擇,誰不想要呢?
最後我想引用晚清名將左宗棠的一句話-十個法國將軍 ,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
【補】
有媒體從業人員提醒我,鏡周刊這篇是廣編,然後所謂的「七成」不是民意,我知道。我也找過很多的新聞:
亞泥工會提七成居民支持 反亞泥自救會批未收連署書
聯合報 記者王思慧
https://udn.com/news/story/7328/3957661
亞泥礦權展延遭撤銷 經濟部決定不上訴
中央社記者蔡芃敏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9020137.aspx
鏡周刊這篇我也猜測是廣編,不過我是刻意引用這篇的,因為他很明顯就是亞泥的聲音。關於「七成」這一點其他新聞我也有看到媒體報導。
【礦權遭撤】亞泥稱「7成居民支持」上訴 環團批扭曲內容
上報 蕭惠敏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68248
礦權展延案遭撤銷 亞泥上訴部落7成支持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907290184.aspx
還有,我自己是學民調的,我不會說誰的民調是假的,誰的是真的,我只會說有沒有代表性。例如之前韓粉在街頭隨機訪問,說有很高比例的人支持韓國瑜,這也是民調,但沒有代表性。
所謂「七成支持」,是亞泥花蓮廠企業工會去做家戶訪問得到的,很有可能多數的家戶成員都有亞泥員工,所以支持度很高。同樣的,環保團體指出,如果去訪問新城山下的居民,可能沒有人會支持。
我這篇文章想表達的就是這樣而已,不要忽略有人真的要依靠亞泥生活,很無奈沒錯,但是不爭的事實。我也說,如果有更好的生活,誰不願意追求呢?
最後,大家也可以想一下,你的立場是希望新的礦業法可以禁止亞泥花蓮廠繼續營運,還是說你希望新的礦業法可以在環境評估允可的情況下讓花蓮廠繼續營運?
第二個是,在新的延展尚未許可前,亞泥究竟該不該繼續營運?其實也可以延伸,那其他產業是否也該比照辦理?
不過我想我們彼此之間有共識的地方,應該是原住民族土地權的維護,以及過往時期侵害原住民族土地的轉型正義。
我想說的是,我有看到在原住民族土地權、環境保護等議題的聲音,其實我的同溫層也多數是這種聲音。但我還看到背後有住民工作權的問題,而這是我在我自己的社交網絡中幾乎沒有看到的。
我認為這些人的工作權一樣值得重視,應該沒有違背寫這篇文章的出發點,我一開始也先從原民土地權與環境保護兩點開始寫。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15546743243638&id=1291419051
【回顧】
一「黃國昌批民進黨阻《礦業法》 老柯:你們自己不來協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42363542570386&id=584986081641475
痢特靈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香港快變成大灣香港。
香港人,有義務知道香港的歷史。
你知道金錢是什麼氣味嗎?
我知道。
我叫祁禮賓,是一個英國銀行家,在1930年,我49歲的那一年,成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的總司理,亦即香港俗稱的「匯豐大班」。
市場的幣值會因我而改變,我亦有參與檢討稅制,那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個操控金錢的人。
隨著二次世界大戰展開,東南亞地區有各國盟軍抵達,加拿大亦派軍隊前來香港。當時,匯豐銀行總部設於香港,我感覺到戰事正在逼近,為了不讓銀行因戰爭而業務停頓,我安排逐步撤離部分人手與資產,以確保資產不被敵軍奪去。
然而,我作為總司理則需要留在香港。當日,我看到公司將一箱箱的鈔票運走,直至塞滿整個貨運船艙,而我卻要留在即將爆發戰爭的地方。
對公司而言,金錢的安全,比人命更重要。
「放心,我們當然會確保你的安全,你是總司理啊!」公司對我這樣說。
12月12日,港督楊慕琦爵士宣布滙豐銀行總部由香港移至倫敦。
12月16日,倫敦按英政府要求,由摩士復出任總司理。
當刻,公司跟我說的話在腦海中浮現:「我們當然會確保你的安全,你是總司理啊!」
可是現在,我不是總司理了…
12月25日,香港淪陷。
我與我的妻子,其他銀行要員都被日軍抓住並成為俘虜,我比較幸運,因為身份特殊的關係,沒有當場被殺死,而是被強逼清算遺留下來的資產,加簽仍未發行的紙幣,讓日軍可以在鄰近國家購買物資。
我作為銀行家,當然有留意各國局勢發展。
儘管倫敦已靠電台宣告不承認這批紙幣的效力,我亦偷偷在紙幣上加上記號。然而,日本仍能正常使用。
鄰近地區亦知道若日本繼續壯大,自己將會成為下一個目標。但面對金錢的誘惑,很多人仍選擇收取這些染滿血的鈔票,售賣物資給日本。
情況就像強盜入屋行劫後,用搶來的錢向鄰居購買物資,鄰居很清楚強盜下一個目標就是他們,卻願意收下那些錢。
在整個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的攻勢一直都迅狠而猛烈,但面臨的是資源短缺的問題,盟軍一直都想盡辦法切斷日本的資源補給。所以日本只能靠搶奪的方式維持作戰所需的資源。
我在日本人眼中,是個印鈔票的機械,當時的我仍能在市區作有限的活動。於是在自由活動的時間,我會在市區閒逛,暗中聯絡英國嘗試找出營救方法。
另一方面,亦會偷運金錢進赤柱拘留營,接濟困於營中的英國人。
那天,我遇上一個衣衫襤褸,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的男人。這個男人在街頭上一直叩頭行乞,而所有人都在水深火熱之中,當然沒人理會他。
「你這樣叩到頭崩額裂都不會乞到一分錢。」我。
「我已經沒有其他辦法了,只希望有神蹟出現吧…」男人。
「你口中的神,是指這些吧?」我掏出口袋裏的一疊鈔票交到他手上。
「這…你不知道嗎?現在只能用軍票啊!」男人。
對呢,我差點忘了,當時香港雖然市面仍勉強地正常運作,但日軍的強逼下,市民只能全面使用「軍票」。
本來港幣以一對一兌換軍票,後來因日軍需要更多錢去購買物資,變成4元港幣兌換1元軍票。很多店舖都會以大米與食油作為薪水支付給員工。
「我身上沒有軍票啊。」我苦笑。
最後,男人還是把鈔票收下了。
不是每個故事都有大團圓結局,關於金錢的故事更甚。
我與盟軍通訊,以及偷運金錢進拘留營的事被日軍發現了,無可避免地,受到日軍的嚴刑對待,差點就要了我的命。
對日本來說,我這個人形印鈔機的命已經不值錢,於是被送進赤柱拘留營。一些戰俘與特別的犯人,會被送進赤柱監獄當苦工。
進入監獄前,日軍將我帶到市區,他叫我看著遠處日軍設置的街頭哨站。
「看吧,這都是你害的。任何人藏有港幣,格殺勿論。」日軍指向遠處一個熟悉的身影。
我放眼望去,是早前遇到那行乞的男人。他用上衣盛載住大米在街上經過哨站,那些大米是用我的鈔票換來的嗎?
一名日本士兵大聲呼喝,揮手示意男人走過去。男人渾身一抖,急步走過去,不斷向日本士兵低頭鞠躬。
日本士兵又用下巴示意,叫男人跪下來。男人照做,小心奕奕不讓大米掉在地上。然後,日本士兵繞到男人背後。
士兵掏出手槍,『砰』一聲。儘管我站在遠處,槍聲仍傳進我的耳中,更震撼了我的心靈。
男人躺下來,白米染成血紅。
之後我便送進監獄,由於環境衛生非常差,也缺乏糧食,我不足一星期就發起高燒,全身長滿毒瘡也患上痢疾,導致神智不清,可是日本軍方多次拒絕醫生替我治療。
幾天之後,高燒使我神智不清,更抓破了臉上的毒瘡。囚室彌漫著奇怪的氣味,連獄卒也不敢靠近。
我知道…那一定就是金錢的氣味。
我是祁禮賓,是全遠東最有權勢的銀行家,規模最大的銀行總司理,最終卻落得餓死的下場。
*******
在日本投降香港重光後,軍票瞬間變成廢紙,英國收回香港亦討論過軍票的問題,雖然不承認軍票的價值會讓人民受苦,但承認軍票肯會讓日軍得益。根據統計,香港軍票總發行量達19億元。
如此龐大金額,也難怪英國政府不承認軍票,戰敗的日本當然也不會承認。1951年,英、美國等同盟國與日本簽署《舊金山和約》,由於中國沒有參與,日本便視為同盟國放棄索賠的證據。
直至七十年後的現在,仍有相關部門向日本追討賠償,但多次也失敗收場。手持軍票的香港人已年紀老邁甚至去世,所以你就明白,為何老人家這麼討厭日本人了。
花半秒Like & Share,讓更多人知道香港的歷史。
在香港「被消失」之前,
我希望用故事把歷史留住。
不知大家願不願意陪我一齊癲呢?
我希望眾籌一本寫香港歷史故事《屬於香港人》
全書會以二次世界大戰前為開端,
日治三年零八個月,香港保衛戰。
亦會有重光後的香港、偷渡潮、六七暴動、七、八十年代生活文化…
《屬於香港人》六月出貨。
為避免這本書「被消失」,唯一方法是「沒存在過」。
所以只接受預售,有多少預訂,就印多少本。
不會公開發售。
預售網址:(可寄海外)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i/Xqe2Dog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