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focus.hk 】【5000億入市】聯儲局議息前摩通大放狠話:已準備5000億美元Cash隨時大舉炒底
.
美國聯邦儲備局將會在本周舉行議息會議,由於近期美國通脹壓力大增,市場普遍預期聯儲局將會有所行動。就在這時,美國以資產值計算的最大銀行摩根大通,其行政總裁戴蒙(Jamie Di...
【@marketfocus.hk 】【5000億入市】聯儲局議息前摩通大放狠話:已準備5000億美元Cash隨時大舉炒底
.
美國聯邦儲備局將會在本周舉行議息會議,由於近期美國通脹壓力大增,市場普遍預期聯儲局將會有所行動。就在這時,美國以資產值計算的最大銀行摩根大通,其行政總裁戴蒙(Jamie Dimon )在美國時間周一(6月14日)則大放「狠話」,表示摩通已囤積了5000億美元現金,在聯儲局因通脹升温而提高利率時,市場一旦出現下跌機遇時,將隨時出手大舉炒底!
.
戴蒙在一個綫上會議預期,美國通膨將會大幅上升,通脹高企的現象可能較聯儲局估計的時期為長,並且帶動美國利率在未來9個月上揚﹐同期美國經濟將會非常強勁。他透露摩通已經「有效地囤積 」了5000億美元現金,準備好面對美國利率上漲及通脹升溫的情況,包括將購買非國債的更高收益資產,並且預期摩通的資產負債表可因升息而受惠。他指出:「我們有大量的現金和能力,我們將非常有耐心,因為我認為有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美國通脹將不僅僅是過渡性的;如果你看看我們的資產負債表,我們有5000億美元的現金,我們實際上一直在有效地囤積愈來愈多的現金,等待在更高利率之下的投資機會。」戴蒙強調:「我確實預計會看到更高的利率和更多的通脹,我們已為此做好了準備。」
.
另外,由於持有較大規模的現金,戴蒙向下修訂摩通今年淨利息收入預測,最新估計為525億美元,低於2月估計的550億美元。他又稱,今年次季來自交易業務收益可能略高於60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不尋常水平;他又相信銀行體系將會面臨嚴峻的挑戰,主要考慮到行業競爭劇烈,包括面對金融初創企業的挑戰。
.
出席同一個場合的摩根士丹利行政總裁高聞(James Gorman)表示,美聯儲加息的時間將有可能更持久以及比聯儲局預期的早。據了解,今年3月聯儲局大多數的官員預計,直到2023年底,美國也將保持目前的接近零的利率水平不變;今年4月聯儲局的會後議聲明承認,新冠疫苗接種推動經濟走強,但認為通脹上升是源於暫時的因素,並且指出最受疫情打擊的行業還疲弱,重申了去年9月以來的利率前瞻指引,也就是容許「在一段時間內實現通脹適度高於2%,以便讓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通脹達到2%。」分析指出,早前聯儲局多名官員指美國通脹飈升是過渡性及短暫,但市場有愈來愈多的聲音提出質疑,包括美國銀行上周警告,在美國4月及5月的通脹連續創出新高之際,隨著勞動力短缺和通脹跡象不斷出現,聯儲局和市場的自信都在變得越來越令人難以信服。
.
分析指出,市場正注視聯儲局在香港時間周四淩晨公布的議息會議結果,特別是聯儲局對通貨膨脹前景的看法,以及其購買債券措施的最新去向。市場普遍認為,聯儲局本周議息會結果將會維持利率不變,但可能會開始討論縮減買債規模,因美國4月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創1992年來最快按年增速,5月消費物價指數和核心消費物價指數分別創2008年和1992年來最快增速;至於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最新一項調查顯示,美國消費者對明年通脹預期,比5月時再加快0.64個百分點,達到4%,是連續第7個月上升,更是自2013年調查展開以來最高,而未來3年的通脹預期亦加快至3.57%,創近8年新高。《彭博》最新市場統計顯著顯示,美國經濟增長及通脹升溫之下,聯儲局官員或會在這次會議上,提出提前於2023年加息。
.
摩通雖然對後市十分樂觀,但在美股近期屢創新歷之際,不少業內人士也發出重磅警告,提防美股出現大幅回調,其中資本管理巨頭摩根溪(Morgan Creek)行政總裁尤斯科(Mark Yusko)最新警告,多項指標表明美股估值已經過高,美股可能會暴跌超過60%,以歷史標準衡量,屆時美股才回到公允價值水平,指出在他關注的14個估值指標中,有11個已達到歷史新高,其中標普500指數的估值已高出合理估值199%,如果把標普500指數的走勢與收益進行比較,會發現股價和收益之間的差距,是至少30年最大。此外,資產管理機構GMO聯合創始人葛拉漢(Jeremy Grantham)近期也警告,美股已「極度高估」正處於「史詩級泡沫」,而且多個投機市場已經觸頂,他相信崩盤即將到來,市場的修正將相當痛苦和醜陋。另外,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Western University)艾維商學院金融學教授George Athanassakos也警告,歷史上觸發市場泡沫爆破的最常見催化劑,就是通脹和利率上揚,而美股正處於資產估值泡沫之中,恐怕會較想像中更快破裂。
.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
#BF環球視野
.
@marketfocus.hk 瞭解更多商業財經資訊
.⠀
#money #investment #business #finance #life #startup #startups #management
痛苦指數計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9月15日】美國CPI符合預期,美股一度高開,道指在升過121點後轉升為跌,最後跌292點或0.84%收市,標指跌0.57%,納指跌0.45%。8月份CPI同比上升5.3%,略低於7月份的5.4%,刺激美股早段高開,然而PPI仍有向上衝之勢,未來CPI難以回落,議息前美股有較大回吐壓力。道指是3大指數中率先向下破位調整,技術上,第一波回調幅度已差不多,估計34000至34500應穩下來。至於標指開始回試4420,技術上雖是向下尋底,估計初步應可守住。至於納指需留意15000關口支持力度如何。
距離美聯儲議息仍有一星期時間,市場關注縮表進度,在政府減少補貼下,美國經濟已步入放緩期,大摩估計第3季GDP增長將會放緩至2.9%,零售市場早於6月率先見頂,新增職位亦於7月見頂後大幅減少,經濟放緩情況較預期中嚴重,然而通脹卻高企於5.3%,是典型的滯漲形態,若連續兩季便要小心滯漲重臨的可能性,一旦確立要小心經濟很快便會步入衰退。從經濟角度去看,出現滯漲會很痛苦,是最差的經濟週期,過去各央行強推QE,宣稱目的便是為了防止滯漲來臨,可見滯漲是多麼危險。若真的來臨,或許美聯儲會再推遲QE時間表。
不過QE是否真的能完全解決問題?現時通脹上升主要是市場錢太多,過量資金四出炒賣,造就物價升漲,從而構建起通脹,再加強QE只會令情況惡化。若收水停止QE,或許能打擊物價上升,但經濟同時又會陷入急速放緩局面,依舊未能有效解決滯漲問題。
過往解決方法只有一個,便是大幅加息去壓制通脹上升,以現時CPI升至5%計算,最少要加息至7厘,才能有效地壓制通脹上升。假如息口要回升至7%,將會對經濟帶來災難性結果。過往對付滯脹,必需先忍受經濟一段長時期衰退,待通脹被壓制下來後,息口才得以回落,經濟才重新回復增長,整個過程既漫長又痛苦,所以說是最差的經濟週期。現時美聯儲正要面對這個兩難的艱難局面。
不過債息看法並不是太悲觀,CPI數據一出,通脹壓力有所減退,十年債息回落至1.28%,市場未見恐慌,反而在賭9月美聯儲按兵不動。比特幣回升至4.7萬美元,美匯保持在92.68水平,而離岸人幣卻升至6.437水平,市場又開始Risk On尋找高回報。
噚日提到近期急升的週期性股份開始偏高,小心高位震盪,結果A股近期升勢過急的週期性股份,便出現大幅回吐,反之低迷很久的增長型股份,卻錄得資金買入,上證失守3700關口同時,創指則升1.32%,回升至3200關口之上,資金仍在各板塊中尋找機會。場內交投活躍,成交保持在1.51萬億高水平。外資出現3億元淨流出,無礙本月666億淨流入趨勢。
回說港股,恒指在上試26500後,遇上巨大阻力回落,25700算是回調後首站支持,隨著過去數日成交不停縮減,在入市資金減少下,25700支持力度越來越薄弱,最終都要失守,並向25000目標進發,過去數日圖太郎一直指出,若恒指跌至25000便值得吸納。技術上,恒指此轉回落尚未完結,刻下入市資金有限,入市值搏率仍然較低,也不需心急買貨。
個股方面,恒大(3333)傳出爆煲消息,市場擔心會帶來震盪,恒大債務雖大,但資金缺口未必太多,只要有序出售資產,或許公司會破產,但未必帶來佷大連鎖效應。
在週期性股份回落之際,部份調整較深板塊,如醫療設備股,開始有利好消息而回升,感覺上是各板塊開始有資金抄底,但未願意高追,算是資金逢低吸納表現吧。
希望大家多一點👍及多share支持一下🙏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圖太郎
痛苦指數計算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九月開學季,我梳理了給孩子們在課内學習、課外學習共七點建議。祝廣大學子們充分開展更多元的學習範式,提升自我的創新創造力!
我在《李開復給青少年的十二封信》書裏,也談過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我覺得很適合在現在這個開學季再次分享給大家。比起應試考試中的分數,如果同學們具備“3C”的三大能力—— Curiosity(好奇心)、Critical thinking(批判式思維)、Creativity(創造力),未來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 課內學習的4個建議:要充分利用好在學校裏上課的時間。
1. 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有同學問我:“怎樣學習知識,才能真正記住呢?每年考完試後,好像就把所有的知識還給老師了。”
我給這位同學的回答是:“我學懂的知識以及知道如何實踐的知識,我現在都還記得;在工作中常用的知識,我全部記得;我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記憶更加清晰、準確,就算有不記得的,也可以快速推算出來;相反,那些靠死記硬背學到的知識,或者自己不感興趣的知識,我已經全忘掉了。”
也就是說,死記硬背只能過考試關,而不能獲取受益終生的知識。你們在學三角形面積定理時,一定都會背“底乘以高除以二”的公式。但是,你有沒有理解這個公式是如何推理出來的,為什麼三角形的面積是這樣計算的。記住這個公式和探索這個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學習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有的同學學習化學,如果每天只是機械地背誦一些反應式,肯定會覺得枯燥無味,但如果掌握了每個反應式內在的規律,並能和現實中的化學現象聯繫起來,就會理解化學這門學科的意義所在,自然就會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
只有懂得了知識背後的道理,才能在遇到新的問題時舉一反三,才能在需要的時候,靈活地將自己掌握的知識付諸實踐。
2. 要多問問題
會提問也是一種能力,而且你也會因為提問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我的女兒在學習指數的時候,不理解指數是什麼,更不相信在真實生活中指數有什麼用處,就主動來問我。我用計算銀行存款的思路來指導她,比如存入 100 元,每年的利息是 10%,那麼 10 年後,你的存款是多少?
通過這樣的計算,她終於明白了,原來指數知識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她能得到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是因為她主動提問獲得的。
多提一個問題,你就擁有一種多瞭解這個世界的可能性。只有不懂就問,才能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
3. 要勤奮
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的人,一定是勤奮的。
去美國讀中學之前,我只學過半年英語,因此,語言障礙成為我面臨的最大難關。剛開始,同學和老師說的話,我幾乎一句也聽不懂,那種感覺非常痛苦。那“催眠”一般的語速,總讓我在課堂上打起瞌睡。有時候,聽到同學們因為老師的一句笑話笑得前仰後合,我才從夢中驚醒,但還是摸不著頭腦。天書一般的英文,開始讓我有些望而卻步,後來,我乾脆帶幾本中文的武俠小說到課上去讀,因為覺得怎麼聽也聽不懂,還不如看小說。
然而,我心裏又是暗暗憋了一股勁的。於是,我找了一大本英文單詞書來背,經常背到半夜,不會的就一次次地翻厚厚的中英對照詞典。不過,沒多久,我就發現這並不是學英文的最好方法。因為,即使當時記住了一個單詞,但是使用率不高的話,就會完全忘記。我終於悟到了,在沒有語境的情況下,背單詞是沒用的。
後來,我還是下定決心用多交流的方式來學習英文。下了課,我不再膽怯,站在同學中間聽他們說話。如果 5個詞當中有 4個聽懂了,只有一個聽不懂,我也會趕緊問,同學們會再用英文解釋一遍給我聽。回家以後,我會默默回憶我聽不懂的單詞,然後記下來。而上課的時候,遇到聽不懂的內容,我也勇敢舉手問老師,請求老師再說一遍。
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她甚至犧牲自己的午飯時間幫我一對一地補習英文,她複印了小學一年級的課文,每天拿來給我念。從簡單的課文起步,我們堅持了一年。在這一年裏,我的英文水平迅速提高。學校裏所有的老師還允許我享受“開卷考試”的特殊待遇,她們讓我把試卷帶回家,並且告訴我題目裏不認識的單詞可以查字典,但是不能看書找答案。我每次回到家都嚴格按照老師說的做,遇到題目裏不認識的單詞就去查字典,但是從來沒有去翻書找過答案。因為,我覺得這是老師給我的最大信任,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
通過種種渠道的學習,我的英文終於逐漸接近同齡人的水平了。一年以後,我完全可以聽懂老師講的話了,英文會話也沒有問題了。到了初中三年級,也就是到美國兩年之後,我寫的作文居然獲得了田納西州的前十名。我想,這和我年齡小,容易接受新的語言不無關係,但也和我勤奮的學習有關。
4. 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獲益於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想不到的是,這種批判式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救”了我的命。
在我五十二歲生日前不久,我在一次體檢中被查出肚子裏有數十顆“腫瘤”,經過反復復查,我被醫生宣判得了第四期淋巴癌。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我突然感受到死神和自己離得那麼近;我氣餒、懊悔、內疚,但是,治療過程中的一件具有轉折意義的事件發生了。
我遇到了一個好醫生。我的主治醫生唐季祿給我打氣:“淋巴癌第四期真的沒那麼嚴重,它跟肝癌、肺癌第四期是不太一樣的。”他告訴我,網絡上有兩篇專門討論“濾泡性淋巴癌存活率的預估方式”的論文,如果我有興趣,可以找出來看看。我認真地研究了唐醫生推薦的那些學術文章,發現淋巴癌的分期方式已經有四十多年了,可以說過時且不精准了。如果說只看標準的分類,我因為腫瘤數太多,所以必須歸類為第四期。但是只看腫瘤數量是最準確的嗎?根據我研究的那幾篇論文,分期的目的就是預測存活概率和時間。那麼,最準確的預測方法就是尋找和我病情足夠相似的人,根據他們的不同因素,如年齡、症狀、血液指數、腫瘤數量及大小等 20多種,和他們的實際存活結局來理解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並且把這些因素整合起來。這樣的研究肯定要比四十多年前的粗分類來得准!
自己研究病情,就像是自己坐在副駕駛座上,可以隨時掌握路況。醫生的治病策略、用藥思維,你至少並不是茫然無知。我又拿出以前做學術的精神,把全部20幾個特徵與我的檢查結果相對照,發現我雖然屬於第四期,但整體狀況其實沒那麼悲觀。原來醫學上對所有淋巴癌的分期方式,至少對我的病情來說是不正確的,我的情況是較輕的。於是,我突然從“第四期癌症頂多幾個月”,變成“至少還有好幾年”可以活。倘若好好照顧自己,更有可能終身不再復發!這個發現有如一線曙光,從此之後,癌症所帶來的一切負面影響,就開始悄悄起了變化。
批判性地看待醫學上對淋巴癌的分類,通過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方式來獲得對自己病情的準確判斷,讓我自己從精神上獲得了新生。
■ 課外學習的3個建議:課堂外的時間,我鼓勵同學們,去探索你們熱愛的東西,多實踐,多多鍛煉自己的創造力。
5. 要動手實踐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牆上寫了這樣一句格言:“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
我記得小時候,我的父親曾讓我們幾個兄弟姐妹解答這樣一個問題:用 6 根火柴拼成 4 個大小一模一樣的正三角形。通過動手實踐,我們都找到了正確的答案。這樣的實踐讓我對相關的幾何和空間知識記憶深刻,也訓練了我使用新穎的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在高中時參與美國的高中生創業嘗試課程,創辦自己的公司。我們當時的公司非常簡單,就是從當地的建材市場買來鋼材,然後利用週末時間到工廠裏加工這些鋼材,我們把鋼材切成很小的一塊塊圓環,然後在圓環上刻上簡單的雕花。在負責推廣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家長並不需要這樣的圓環,最後產品幾乎是內部消化掉了。
這次的親身實踐,讓當時 15 歲的我意識到,真正好的產品,不是求人去買的,而是必須有市場需求。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在第二次的創業嘗試中就會把市場需求作為我創辦的公司的方向。從需求出發,生產有需求的產品,牢記這樣的理念,第二次的創業嘗試獲得了成功。這些對於創辦公司的經驗,都是我從實踐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只有實踐,你才能知道你的想法是否可行。
6. 要追隨自己的興趣愛好
只有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才能做到最好。
我在上大學時,一直以為自己喜歡法律,將來想做一名律師。可是上了幾門課後,我發現自己對此毫無興趣,於是跟家人商量轉系,數學是我的一個備選項。但是,當我加入了“數學天才班”後,發現我的數學突然從“最好的”變成“最差的”。我雖是田納西州的冠軍,但當我與來自加州或紐約的“數學天才”交手時,才發現自己真的技不如人。我深深地體會到那些數學天才是因為“數學之美”而對它癡迷的,而我並非如此。我一方面羡慕他們找到了最愛,一方面遺憾自己並不是真的數學天才,也不會為了它的美而癡迷,因為我不希望我的人生意義就是為了理解數學之美。
我想到了計算機,我在高中時就對計算機有濃厚的興趣,有一次,為了解答一個複雜的數學方程式,我寫了一個程式,然後把結果打印出來。當時因為機器運行的速度太慢,我沒有等到結果打印出來就回去了。週一回到學校,我才知道我們學校所有的打印紙都被我打光了。雖然挨了老師一通罵,但我的心裏有了一股欣喜,原來這個數學方程式有無數的解,我走後,程式一直在運行,計算機就一直在打印結果。
對計算機的興趣此時在我的心中醞釀,雖然當時計算機專業算是個默默無聞的專業。接下來,我選修了一門計算機編程課,幾個月的課上下來,我發現了自己在計算機方面的天賦。我和同學們一起做編程,他們還在畫流程圖,我就已經完成了所有的題目。考試的時候,我比別人交卷的時間幾乎早了一半,我不用特別準備,也能拿高分。
通過學習計算機 , 我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未來這種技術能夠思考嗎?它能夠讓人類更有效率嗎?計算機有一天會取代人腦嗎?我感受到了一種振奮,解決這樣的問題是我一生的意義所在。
我每天都像海綿一樣吸收著知識,在一門公認為是計算機專業最難通過的“可計算性和形式語言”課上,我考了 100 分,也就是A+ 的分數,創造了該系的一個紀錄。大三大四時我就開始和研究生一起選修碩士和博士課程,接手各式各樣的項目,在這些項目中,我嘗試著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難關。畢業後,我在計算機方面創造出了一些成果。
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因為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情,並且願意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7. 要多培養自己的創造力
我的中學是在美國的橡樹嶺讀的,當時的感受就是,學校的功課很輕鬆,每天的家庭作業很少,但是每天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項目。比如,當時歷史課教到美國印第安人的時候,不是用課本告訴你發生了什麼,而是讓一個團隊寫一個話劇,或者是進行關於移民者和印第安人的辯論。
這些項目都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會引導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但我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可以在這些稀奇古怪的題目中得到鍛煉。
後來,我回到北京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面試時,對前來面試的學生也注重的是對他們思維方式的考驗,我們向面試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o 為什麼下水道的蓋子是圓形的?
o 估計一下北京一共有多少個加油站。
o 你和你的導師如果發生分歧怎麼辦?
o 給你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你想怎樣去解決它?
o 兩條不規則的繩子,每條繩子的燃燒時間為 1小時,請在 45分鐘燒完兩條繩子。
這些題目雖然聽上去很“怪”,但我們出題的本質也不一定要聽到正確答案,而是要從回答問題的思路中聽到面試者的思維方法。
孩子們,比起試卷上的分數,我認為你們底層的思維能力,會是更珍貴的能力。你在學習每一門科目時,鍛煉出來的能力是未來最能幫助你們的事情。就像你學了代數,也許不會去研究數學,但是這對鍛煉你的思維有幫助;你學了英文,不一定會出國,但是英文可以在瞭解世界最前沿的文獻、在有效交流方面幫助你;你學了畫畫,不一定成為畫家,但是你在學習畫畫的過程中鍛煉的觀察力、空間力、想像力會對你有幫助。
過去,我們對教育成功的衡量標準是學生能不能記得被教的東西。但是未來,教育的精華體現在即使你忘記了所有你學的東西,你還具備思維方式、智慧和能力。
當你已經忘記了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你還是知道歷史帶給我們的人類的智慧和教訓;當你已經不會編程了,你還是有編程帶給你的邏輯思維;當你已經不會背莎士比亞的詩了,你依然懂得文學的美,這些才是教育的精華。
痛苦指數計算 在 台灣民眾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堅持浪費錢印製五倍券
#堅持拿錢來換才有參與感
#民進黨別拿百姓的血來暖自己!
人民水深火熱,政府還要我們苦中作樂,行政院偉大的羅秉成發言人解釋政府堅持要「拿一千元換五倍券」的理由,竟是因為「#這樣民眾才會有參與感」。
台灣民眾黨認為,對於紓困振興最沒有參與感的,就是這群關在冷氣房惡搞人民的民進黨政府大官。拜託行政院的官員們走進民間、傾聽民意,#不要關在冷氣房裡面想政策。
在百工百業蕭條的現在,民進黨內早有雜音要求行政院微調五倍券政策,但行政院上上下下還是想方設法在護航,硬是要浪費錢和人力成本印券、發券,這種 #何不食肉糜、有如現代晉惠帝的荒謬劇情,正由蘇貞昌院長領銜主演。
8400億的紓困預算已使用76.4%,許多民眾卻因不簡政便民的申請程序而成了紓困孤兒,只能勒著褲帶過日子,不知道房租、水電、孩子學費甚至下一餐的餐費在哪,在這樣的情況下,行政院的高官們還在說著「#發現金會拿去存」的風涼話。
根據主計總處調查,平均每人月消費為22881元,忠貞「柯黑」、最有台灣價值的王世堅議員也表示,發放現金5000元「生食都不夠,那有通曝乾」,#根本無需考慮存起來的問題。
以失業率及通貨膨脹率計算的「痛苦指數」,今年攀升至6.75%,創下8年新高,民眾生活已經無比痛苦,行政院不該再想著創造冷冰冰的經濟成長數字來大內宣,#唯有排富發現金才能真正照顧民眾,別再拿百姓的血來「#暖」自己。
#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
---
民眾黨2歲了,#歡迎一起加入民眾黨,「起造新台灣」💪
https://joinus.tpp.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