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業配!
(驚恐發現第一張上課醜筆記裡髓質的髓寫錯了感謝子維學長提醒)
大家的投票結果由醫學營筆記與心得分享高票當選!
那我就要來分享SLEK醫學生體驗營!
筆記的部分不方便全部公開
我只公開了一些些課後統整的部分
內容也都參考了SLEK的超棒精美講義
裡面滿滿的表格和圖真的有夠讚
實際的知識內容...
🩺非業配!
(驚恐發現第一張上課醜筆記裡髓質的髓寫錯了感謝子維學長提醒)
大家的投票結果由醫學營筆記與心得分享高票當選!
那我就要來分享SLEK醫學生體驗營!
筆記的部分不方便全部公開
我只公開了一些些課後統整的部分
內容也都參考了SLEK的超棒精美講義
裡面滿滿的表格和圖真的有夠讚
實際的知識內容還是要自己去參加營隊才能學到ㄛ!
.
自從幫SLEK業配跟參加過讀帳回饋聚會之後
我就一直對這個嶄新的醫藥衛生學群&教育團隊(這樣形容對嗎)
有很多的嚮往 期待自己可以去參加他們的更多活動
但時間一直對不上 也擔心自己聽不懂…
這個暑假 我已經上完了高一必修生物 對一些機制有基本的認識
然後也剛好被關在家 突然變得超空虛ㄉ
就想說 啊哈是時候了!
然後我又找到了團報的好朋友 天時地利人和
我就去參加了SLEK的營隊!
.
對然後第一天我就整個大傻眼了
我以為我在醫學營會學到的知識難度和範圍
居然在第一堂概論課就這樣被上完了
我整個(ʘᗩʘ’)這樣坐在電腦前
(然後高中生物幾乎用不到
所以還沒上過生物的學弟妹們也可以報名)
.
好的 這裡要說一下
之前我也去參加過其他那種大學醫學營
然後呢 我覺得教授上的課很棒很有趣
但問題是營隊花了一堆時間在玩大地遊戲跟晚會跟演戲
真正上課的時候 很多學生也都是愛聽不聽
然後還會遇到一堆那種只是來玩來拿證書的人
救命 整個上課的秩序和學習風氣就變得超差
我就一直在想 參加了這種營隊真的好嗎?
現在大家都大聲嚷嚷著「阿營隊沒有用啦大家都有營隊證書
對108課綱根本沒幫助 教授根本不在乎你有沒有參加營隊」
那我花了大錢 浪費了四五天 學習效率不好 又不適合做學習歷程
那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有這樣的經驗對吧
然後我就參加了SLEK的營隊
我才了解什麼是好的醫學營
剛剛有提到光是概論課就令我大開眼界
然後SLEK特別的地方有很多
第一個 都是由醫藥衛生學群的學長姊授課
就像你拿問題去問老師 結果可能你聽不太懂
但拿去問聰明的學霸 你一下子就聽懂了
由優秀的學生來教學也是很不錯的一件事!
再來就是 他們每次的營隊都會環繞一個不同的主題
像這次是泌尿生殖系統
SLEK的學長姊們就會從不同的醫學系的「科目」
以泌尿生殖系統為中心來教學
有醫用英文、組織與解剖學、生理與病理學、胚胎學,
此外還有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
以及真人圖書館、快閃演講、神秘活動
還有在醫學系常常聽到的PBL 共筆 跑台 國考
都可以在這五天內全部體驗!
(以下這段是我在學習歷程檔案寫ㄉ
比較無聊 但如果你想了解這些XX學OO學是什麼的話
可以稍微看一下!)
「從醫用英文的課程中,我學到了許多會在醫學專業名詞中出現的字根字首字尾,以及泌尿生殖系統各個構造的英文。
從解剖學和組織學的課程中,我學到了從巨觀的結構和微觀的組織和細胞來看泌尿生殖系統,以及他們為什麼要長成這個樣子?從不同解剖切面看各個器官又會看到那些組織?
從生理學和病理學的課程中,我學到泌尿生殖系統中各個部位運作的原理,還有了解原理後了解了某些機制失控可能導致什麼疾病,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機制來診斷、治療疾病。
在胚胎學的課程中,我學到了我們是怎麼從一顆受精卵發展成一個人,並且了解了泌尿生殖系統中的各個構造分別來自哪些胚層,來自哪些原始的構造。
在微生物學的課程中,我學會了細菌和病毒的通論,了解了許多構造、辨認的規則,還有學到各種特別或常見的微生物的個論。
在寄生蟲學的課程中,我了解了各種不同門的寄生蟲,以及他們的生活史和看似可愛的蟲蟲們會造成的可怕疾病。
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都沒有講義,是要由小隊員一起以共筆的形式完成一份筆記,在共筆課程中我學會了文書處理和統整大家筆記的能力!
在第四天下午的PBL時間中,我學會了如何運用我這幾天的所學,從病人的主訴和相關數據,推論並解決病人的問題,彷彿真的在問診一樣,我覺得非常有趣!
在真人圖書館和每晚的講師查房問到飽時間中,我從學長姐們有趣的經驗分享和聊天過程中學到了許多,無論是讀書的方法和態度,抑或是服務學習的經驗分享,都讓我受益良多,也激勵了我繼續努力追夢!」
.
好 你看到這裡 你超猛的 能看這麼長的文章你根本就是閱讀素養大師
那你可能會想 蛤 這樣聽起來有夠無聊欸
我一開始也想說 這樣都在上課感覺雖然很充實但好枯燥的感覺
(而且我是北一最大社的活動欸 活動!就是要玩遊戲啊🥺)
但顯然否 這個營隊真的 非常好玩!
你可以感受到被知識填滿的喜悅
然後學長姊的授課方式也是幽默又有趣
講義也是編寫的非常有條理 有表格和全彩的圖片
上課聽不懂的話也可以去補帶(觀看上課錄影)
或是在講師查房時間去問學長姊
除此之外我覺得最棒的就是可以問學長姊各種問題
除了最常問的讀書方法、醫學系相關問題之外
我也問了一些關於服務學習的問題
甚至還跟人超好的隊輔學長聊天
也聽了其他學長姐分享很多他們的想法和動力等等
讓我覺得獲得更多追夢的動力
彷彿跟著學長姊一起重新審視自己
然後在這五天的營期中變成更好的自己!
此外 因為各種不只好玩也充滿知識的團體任務
也讓我認識了來自各地的一群聰明的好朋友!
.
(爆字數ㄌ 最重要的結論在最後一張圖!)
#SLEK #線上營隊 #線上營隊推薦 #醫學營 #線上醫學營 #醫學系 #自主學習
病理生理學英文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一直對於學習感到非常大的興趣,但學校的教育並不能滿足我,我在學校求學的不同階段,其實都有著不同的掙扎。我任性的用我自己想要的方式學習,一路走來雖然跌跌撞撞,因此對於學習有了深刻的體會。
我的父母非常重視我的教育,因此在國小國中的時候,幾乎每天下課後都還有才藝班的課要上。我曾經上過的才藝班有書法、作文、英文、畫畫、音樂、鋼琴。這些課主要是爸媽覺得我應該去上而幫我做出選擇的,我的個性也算是順從,都乖乖的去上這些課,也盡量花時間練習。小時候心裡難免會羨慕有很多時間可以玩耍的同學,因為相較之下,我在做的事情不是那麼有趣。除了這些才藝班的課之外,我爸媽還想盡辦法鼓勵我念書。我爸媽不太給我買玩具,倒是書買了一大堆,牛頓,科學小百科,偉人傳記,大英百科全書,世界美術館全集等等。每唸完一本課外書,我會得到五塊錢的零用錢。
因為國小國中的時候,都被規畫好要學甚麼了,在進到建中這麼自由的地方,我覺得我好像頓時失去了目標。我不清楚人生的方向,也無法認同學校教育以及考試的價值,我無法理解為什麼考試考高分就代表成功,就代表人生的成就。在高二的時候,我常翹課去打撞球,鬼混,也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社團活動上,但對於學校的課業就是提不起興趣。我記得我高三有一次模擬考,排名是全校九百多名,我們一整個年級也不過比一千人多一些些。雖然學校的課程無法引起我的興趣,但我卻對生物學深深地著迷。我考進了中研院的高中生物人才培育計畫,每兩個禮拜的周日到中研院去,早上上課,下午到實驗室做實驗。參與這個計畫對我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從動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細胞生理學、到分子生物學,我廣泛學習生物的知識。下午的實驗課也讓充滿好奇心的我大開眼界。我看到跟臉盆一樣大的椰子蟹,解剖跟手掌一樣大的文蛤觀察內臟,學習PCR技術,學習萃取葉綠素,也看到費洛蒙如何讓一整箱蟑螂瘋狂振翅。這個培育計畫讓我深深的愛上生物學。我從中研院借了很多英文教科書回家,也常到台大醫學院的圖書館去印研究論文來看。我高三的狀態,應該用著魔來形容。我因為想要參加生物奧林匹亞競賽,瘋狂的請公假到重慶南路的漢堡王去K書。當年我的導師對我的寬容,現在想起來簡直不可思議。我記得有一次她把我叫到辦公室去,她問我知不知道我自己在做什麼,我說我知道(回頭看,其實我並不是這麼肯定…),她就相信我,讓我依照我的心意去學習了。我花很多時間研究Kreb’s Cycle, Signaling pathways, 粒線體以及葉綠體的電子傳遞鏈,DNA複製的分子機制 (我甚至買了Arthur Kornberg著作的DNA Replication)。好笑的是,我雖然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生物學,但高中生物教材無法引起我的興趣,我在學校的生物學考試成績並不算頂尖,許多對於生物學並沒有特別的熱情的同學考試分數是比我高的。後來我考進了生物奧林匹亞國手培訓營,但是因為我平常沒有機會練習生物實驗,實驗的技術不是很好,最後沒有選上國手。這件事情讓我耿耿於懷許多年,因為我把我高中升大學的希望都寄託在奧林匹亞競賽上,我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卻沒選上,我覺得我的人生失敗了。因為我把高三的時間大多都花在學習生物學上了,國手培訓營後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再準備聯考,而且我還處在挫敗的陰影當中,我第一次大學聯考的成績很差。後來我在重考班再準備了一年,才考進了台大醫科。
當年的我以為高中這段的學習經驗是失敗的,覺得這是不自量力的行為。但我現在意識到,高中那段學習歷程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第一次自我啟蒙的經驗。建中自由的風氣,再加上導師的信任以及家人的包容,讓我有機會充分的探索我的興趣並且積極的去追求。我被考試的框架侷限了,以為沒有選上國手,沒有得到金牌就是失敗。但其實我在高中時就養成了查找以及閱讀科學研究論文的習慣,並且開始培養獲取陌生學術領域知識的能力。我在高中所培養的閱讀英文教科書的習慣,也讓我日後受用無窮。
我在醫學系的學習歷程比較沒有這麼劇烈的掙扎,頂多在前四年的時間懷疑為何要死背大量的知識。醫學系要背誦的知識量實在是太大,常常讓我感到心煩,有種唸到想吐的感覺。但到了大五進醫院見習之後,我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當病人以及家屬問起病情時,我必須要能清楚地回答他們的問題。當病人有狀況需要處理時,我沒有時間再去查閱書籍,我需要的知識必須要像反射一樣快速的被提取。如果我沒有學好,沒有記清楚,就無法對病患做出最好的處置。因為有了責任感,我充分的理解也認同熟記醫學知識的重要性,因此開始認份認真的念書。我在醫學系唯一一次得到書卷獎,是在臨床工作最繁重的大七的時候。我清楚的感受到,我被賦予越多照顧患的責任,我學得越認真。
我的博士班的學習歷程是最痛苦的一段。博士班雖然是高等教育的一環,但幾乎沒有一個既定的框架。博士班還有一些學分要修,但是並不多。我在博士班修過的課印象都不深,許多課程其實大學都上過了,但偏偏學校不給抵免,非得要我再修一次不可。倒是我自己選的程式設計概論對我的人生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博士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實驗室度過的,因此博士班導師是影響博士班學習歷程當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回頭檢視起來,我會離開博士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和我的指導教授對於科學研究的一些基本想法並不契合,對我個人來說,發展新技術是我比較喜歡的方向,但我的指導教授認為生物研究應該著重在探討現象背後的原理。簡單來說,我們兩個人重視的點不一樣,我不適合在他的實驗室做研究,我比較適合在生醫工程的博士班就讀。我處在一個不適合的環境裡其實給了我一個意料之外的機會,為了追求我理想中的科學研究,我必須要仰賴自我學習的能力去獲取許多我的實驗室並沒有的知識與技術。
這幾年下來,我對於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有了比較清楚的領會。我要學習一個新的領域時,我會先確認學習的目的。對我個人來說,清楚學習的目的之後才能找到學習的動機。純粹為了好玩,一時興起而學習很難持久,也很難達到好的效果。比如說,我學習深度神經網路是為了實現數位病理輔助診斷系統,進而彰顯數位病理系統的價值。確立學習的目的之後,我會開始嘗試了解這個知識領域的大架構,接著試著找到這個知識領域裡面關鍵的基礎假設與原理。比如說,深度神經網路是機器學習的一個分支,我會先學習機器學習領域的大架構,接著了解演算法學習的原理。我會先從最簡單的基礎原理開始,確認完全了解之後,就開始朝我需要學習的子領域學習。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動手實作非常重要,我很認同諾貝爾獎得主Richard Feynman所說的 “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n’t understand.” 我動手實做了Perceptron, Multi-layer perceptron, fully connected deep neural network, convolutional network,在這過程中,透過程式的實踐印證我在理論上的學習。總結來說,我對於學習新領域的心得是,要達到有效的學習,首先要清楚學習的目的,接著了解知識體系大架構以及涵蓋的範疇,理解關鍵原理,接著要明確界定學習的目標及範圍,最後是深入的學習、並且反覆透過實踐來檢驗學習成效。同樣重要的是熟悉學習的工具,找到關鍵的資訊管道,這對於提高學習效率至為關鍵。
創業,對我來說又是另外一個自我學習的巨大挑戰。創業是個無邊無際的問題,我目前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在於,我還無法清楚的界定我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及技術的領域,更遑論去了解其架構。當然,這問題的核心在於,創業的過程本身就無法清楚界定。試著要去找出一個清楚的脈絡,我認為是極其困難的。我認為創業比較像是一個戰爭。我們可以清楚觀察並理解的,是每個小戰役的樣貌。試著贏得一個戰役,帶著在這個戰役學習到的經驗,前往下一個戰場,才有機會逐漸拼湊出這個戰爭的大局。在這過程當中,創業家必須要既短視又有遠見,要可以讓公司贏得一個戰役,但是又要預見下一個戰場並且做好準備,這樣長短程思考的轉換以及平衡,是個非常艱鉅的挑戰。我想,三年之後我再回頭看,應該會對於這個學習的歷程有更清楚的理解。現在,也就只能帶著我所學到的勇敢前進了。
病理生理學英文 在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5. 聞名不如眼見(《太平山之疫》觀後感)
醫學生學業繁重, 很久沒有買票進劇院看舞台劇了。明明幾年前無論是劇本還是舞台管理,都讓我那麼著迷過。
上星期看的劇目為香港話劇團的《太平山之疫》,依據香港開埠初期爆發鼠疫的史實改編,全劇以一個中醫世家的故事貫穿。整部劇的帶出很多值得觀眾深思的問題,很多更頗有以古喻今的味道。作為醫學生,我看劇時格外有共鳴,很多書本上課堂上學過的歷史、理論,竟然栩栩如生躍然於台上,那種感動和震撼是不能言喻的。讓感覺沈澱兩三天,終於覺得有把它寫下來的能力了。
首先是疫症爆發時人的無助感。現今科技發達,很多人口說都是「人定勝天」,但真正面對自然的力量時,誰都沒有能力反抗。百多年前的香港如是,現今也如是。「沙士」疫症爆發時我還小,那種人心惶惶、手足無措的環境我其實不算真正經歷過,腦海裡僅餘的只是群眾都戴上口罩那個國際iconic的畫面。在公共衛生的課堂裡,我們看傳染病、瘟疫,都是用科學化的方式研究,但「客觀」其實等於「去人化」,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個案明明發生在與我們一樣的人類身上,但我們偏要用圖表和數字表達,並忽略掉當中的真情實感。
本劇就正正補回了這個空白位。「流氓之歌」、「人間地獄」幾場中,民眾歇斯底里地高唱被不明來歷病症糟蹋的恐懼之情,演員在舞台上東奔西跑,好像要逃離疫症的無形之手。堅嫂痛失丈夫兒子,在少爺面前痛哭失聲,場面其實在一場疫症裡並不罕有,但已經足以讓我動容。
而現今公共衛生提倡的隔離、檢疫政策,宏觀來說當然沒錯,但到了無知小市民的層面,卻變成苛政。《抗疫十二條》一歌精確地描述了市民對港英政府試圖控制疫症的手段毫不領情,甚至痛恨這種分化唐人西人的做法。世界衛生組織的公共衛生指引寫明「溝通」是抗疫政策的關鍵,劇中情節就把箇中緣由解釋的活靈活現。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香港的醫療制度又有否從中借鏡的地方?
其二,是中醫與西醫的分野。華人社會中,中醫始終佔著一定的地位,它與其他民族的「巫術」不同,即使沒有精密的實驗考證,也有浩瀚五千年的試與煉,有一套說得通的邏輯道理。劇中的香港人人信奉中醫,西醫是洋鬼子用來壓榨華人的手段,與現今偏重後者的社會很不同。但無論過去或現在,我們都未達到二者共同融和的地步。 東方醫學的陰陽理論,其實和西方生理學的homeostasis(恆定狀態)大同小異,說兩者能起相輔相承的效果,不無可能。
劇中女主角黃艷本身是名醫師,心上人卻是香港西醫學院(即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前身)的醫學生。她的其中一句對白:「西醫研究病症時愈看愈微小,中醫卻從大局看一個人的身體狀況」(非原文),我覺得簡直是一語中的。西醫其中一個最為人垢病的問題,就是太看重「分離主義」,把人體切割成不同的器官再分開研究,對啊理論愈來愈完整精密,卻犧牲了當中的宏觀性。我今天上病理學課,整天對著顯微鏡看細胞病變,卻無意間忽略了個案中病人身體的不同系統如何互相結連。中醫往往不深究病原體、細菌這些微小的枝節,反而整體地瞭解整個人的體質、所有系統的徵狀,再得出一個宏觀的結論。
音樂劇的結局饒有深意,法蘭西科學家找對了病原體卻不知其傳播方法,後來經醫師父親一言驚醒夢中人,讀西醫的孩子才想到了老鼠身上的跳蚤。原來黃艷所造的香囊可以除蚤,間接令出入疫區的一干人等倖免於難。全劇以這一幕作結,給我內心的震撼頗大。我對太平山之疫的史料並不清楚,我不知道這樣中西合璧的預防/治療方法是否合符史實,但這也不失為一個中西醫療融合能夠成功的佐證。
從醫學生的角度看劇,竟然也能得出一堆反思來。不過戲劇就有這樣的力量,不同人看都有不同的得著,委實比單單走一趟博物館、聽幾課lectures有力得多。為甚麼醫學院不宣傳這類擁有濃厚醫學色彩的劇目呢?總好過逼些根本無心上課的同學去單向地以文字瞭本地醫學史,弄得聽眾不專心講者又無癮。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劇中的歌詞填得高明,我很少看廣東話音樂劇的經驗,原以為只有西方歌劇才能把樂曲和台詞契合。但劇中歌曲文白結合,唱起來不覺生硬突兀,倒是一大驚喜。此外這次看劇我坐在台前頭幾排,很少機會看字幕,但每次抬頭都會訝異於台詞英文翻譯之準確,意譯和直譯間的平衡取得巧妙。有時只盼我有多雙眼睛,能一次過看到字幕、演員、舞者。
戲劇真是很強烈的工具,把許多耳聞得多的歷史展現在觀眾眼前。再次感謝香港話劇團的努力,讓我在繁忙的學業中得到歇息與反思的機會。
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Hong Kong Repertory Theatre facebook page上載的劇照,這幕充分表達出病人被隔離的無助與憤怒,畫面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有侵權,請聯絡本頁,我會把它拿下。
(https://www.facebook.com/…/a.101538343024…/1015392024299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