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水果中的紅寶石嗎?這個被土耳其人稱作是天堂水果的「紅石榴」,在入秋之後,正是嚐鮮好食機!
紅石榴呈圓球形,主要有紅色和粉色兩種,外皮似皮革,果實帶著白色薄膜包覆著數百粒如紅寶石般晶瑩剔透的種籽。又因外型似蘋果,其英文名Red pomegranate源自拉丁文pomum(蘋果)和granatus...
吃過水果中的紅寶石嗎?這個被土耳其人稱作是天堂水果的「紅石榴」,在入秋之後,正是嚐鮮好食機!
紅石榴呈圓球形,主要有紅色和粉色兩種,外皮似皮革,果實帶著白色薄膜包覆著數百粒如紅寶石般晶瑩剔透的種籽。又因外型似蘋果,其英文名Red pomegranate源自拉丁文pomum(蘋果)和granatus(種子)的結合,意指含有很多種子的蘋果
當中富含花青素、維生素C、膳食纖維與石榴多酚,具優異的抗氧化作用,對於延緩衰老與養顏美容,亦具卓越貢獻。此次彙整了「5個紅石榴的優點」,趁著產季吃起來,便可散發如寶石般璀璨耀眼的紅潤光采!
❶膳纖飽足體態佳
據英國愛丁堡皇后瑪格麗特大學發表之研究,連續3週在飯前飲用1杯紅石榴汁,能減少正餐的食用量,主因是其纖維量高,半斤就含15公克纖維,能產生飽足感,以降低攝食量
❷血糖平衡護健康
據美國營養期刊Nutrition Research曾有相關發表,指石榴可降低空腹時的血糖水平值,實驗測試糖友適量飲用石榴果汁,其中紅石榴雖含有糖,但因糖附著在抗氧化劑上,所以仍具降低血糖水平之能力
❸高酚養身不肺力
豐富的石榴多酚,包括鞣花酸及黃酮類等物質,具高度抗氧化和抵抗動脈硬化之能力。而據美國血液腫瘤學教授Gary Stoner之動物實驗證實,鞣花酸具抑制肺臟腫瘤的作用,適量攝取可有助於降低肺癌之風險
❹心血強化保元氣
具有ACE血管張力素轉化酶,可使動脈擴張與降低心臟打出血液到動脈時所遭遇的阻力,因而可降低血壓,並讓心臟更容易收縮。且能減少壞膽固醇的氧化現象,以阻止粥狀動脈硬化的發生率,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保健水果
❺抑菌阻黴增防禦
含有豐富的單寧酸酚類物質,具抑菌、抗病毒與防黴菌等作用。且據中央研究院院士暨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的科研團隊研究發現,單寧酸能夠雙重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蛋白酶和跨膜絲胺酸蛋白酶2,以抵擋病毒活性
#紅石榴如何挑
🔺其重量越重,表示水分含量越豐富,口感更多汁
🔺以手輕壓紅石榴時,整顆觸感呈結實為佳,如有軟陷感或外表有明顯損傷,即不建議
🔺果皮的顏色跟石榴的成熟度或風味,雖無直接關聯性,但選擇時仍以顏色深、果皮帶光澤為佳
🔺當手感摸起來平順圓滑像顆蘋果,當中果實通常尚未成熟;而熟成的果實,會從內部將果皮往外撐,外型就會呈現多邊形之狀態
#紅石榴如何切
Step1→用刀子沿著紅石榴頂端周圍劃一圈,並沿著劃開的部分,把頂端的果皮剝下
Step2→在石榴的外皮劃刀,下刀前先觀察石榴內部白色纖維的位置,對準後再下刀,下刀時只要把石榴的果皮劃開即可,不要將石榴分切
Step3→劃刀後,沿著下刀處把石榴往外剝開,讓中心的種皮跟果實分離。取一個大碗,將開口處朝下,用大湯匙敲打果皮,果實便會在敲打的過程中,一顆一顆掉進碗裡
#紅石榴停看聽
⚠️其gi值約30,屬低gi水果,糖友可適量食用
⚠️因其口感酸澀,較易刺激消化道黏膜,而引起腸胃不適,如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不宜多食
⚠️吃石榴可能引起過敏,若食用後出現症狀如瘙癢、腫脹、流鼻涕和呼吸困難,請停止食用,若嚴重不適即應就醫治療
⚠️整顆未切的紅石榴,放進冰箱中冷藏比常溫更耐放,而處理好的果實,若把水分瀝乾,放入保鮮盒中,冷藏可保存3~5天,冷凍保存得當則能放更長,但仍應趁新鮮食用完畢為妥
#凱鈞話重點
#5個紅石榴的好處
疾病發生率英文 在 林凱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吃過水果中的紅寶石嗎?這個被土耳其人稱作是天堂水果的「紅石榴」,在入秋之後,正是嚐鮮好食機!
紅石榴呈圓球形,主要有紅色和粉色兩種,外皮似皮革,果實帶著白色薄膜包覆著數百粒如紅寶石般晶瑩剔透的種籽。又因外型似蘋果,其英文名Red pomegranate源自拉丁文pomum(蘋果)和granatus(種子)的結合,意指含有很多種子的蘋果
當中富含花青素、維生素C、膳食纖維與石榴多酚,具優異的抗氧化作用,對於延緩衰老與養顏美容,亦具卓越貢獻。此次彙整了「5個紅石榴的優點」,趁著產季吃起來,便可散發如寶石般璀璨耀眼的紅潤光采!
❶膳纖飽足體態佳
據英國愛丁堡皇后瑪格麗特大學發表之研究,連續3週在飯前飲用1杯紅石榴汁,能減少正餐的食用量,主因是其纖維量高,半斤就含15公克纖維,能產生飽足感,以降低攝食量
❷血糖平衡護健康
據美國營養期刊Nutrition Research曾有相關發表,指石榴可降低空腹時的血糖水平值,實驗測試糖友適量飲用石榴果汁,其中紅石榴雖含有糖,但因糖附著在抗氧化劑上,所以仍具降低血糖水平之能力
❸高酚養身不肺力
豐富的石榴多酚,包括鞣花酸及黃酮類等物質,具高度抗氧化和抵抗動脈硬化之能力。而據美國血液腫瘤學教授Gary Stoner之動物實驗證實,鞣花酸具抑制肺臟腫瘤的作用,適量攝取可有助於降低肺癌之風險
❹心血強化保元氣
具有ACE血管張力素轉化酶,可使動脈擴張與降低心臟打出血液到動脈時所遭遇的阻力,因而可降低血壓,並讓心臟更容易收縮。且能減少壞膽固醇的氧化現象,以阻止粥狀動脈硬化的發生率,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保健水果
❺抑菌阻黴增防禦
含有豐富的單寧酸酚類物質,具抑菌、抗病毒與防黴菌等作用。且據中央研究院院士暨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的科研團隊研究發現,單寧酸能夠雙重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蛋白酶和跨膜絲胺酸蛋白酶2,以抵擋病毒活性
#紅石榴如何挑
🔺其重量越重,表示水分含量越豐富,口感更多汁
🔺以手輕壓紅石榴時,整顆觸感呈結實為佳,如有軟陷感或外表有明顯損傷,即不建議
🔺果皮的顏色跟石榴的成熟度或風味,雖無直接關聯性,但選擇時仍以顏色深、果皮帶光澤為佳
🔺當手感摸起來平順圓滑像顆蘋果,當中果實通常尚未成熟;而熟成的果實,會從內部將果皮往外撐,外型就會呈現多邊形之狀態
#紅石榴如何切
Step1→用刀子沿著紅石榴頂端周圍劃一圈,並沿著劃開的部分,把頂端的果皮剝下
Step2→在石榴的外皮劃刀,下刀前先觀察石榴內部白色纖維的位置,對準後再下刀,下刀時只要把石榴的果皮劃開即可,不要將石榴分切
Step3→劃刀後,沿著下刀處把石榴往外剝開,讓中心的種皮跟果實分離。取一個大碗,將開口處朝下,用大湯匙敲打果皮,果實便會在敲打的過程中,一顆一顆掉進碗裡
#紅石榴停看聽
⚠️其gi值約30,屬低gi水果,糖友可適量食用
⚠️因其口感酸澀,較易刺激消化道黏膜,而引起腸胃不適,如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不宜多食
⚠️吃石榴可能引起過敏,若食用後出現症狀如瘙癢、腫脹、流鼻涕和呼吸困難,請停止食用,若嚴重不適即應就醫治療
⚠️整顆未切的紅石榴,放進冰箱中冷藏比常溫更耐放,而處理好的果實,若把水分瀝乾,放入保鮮盒中,冷藏可保存3~5天,冷凍保存得當則能放更長,但仍應趁新鮮食用完畢為妥
#凱鈞話重點
#5個紅石榴的好處
疾病發生率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腎臟異常小品文 - 多囊腎>
繼續我們的腎臟系列~
➡️圖文版請看:
https://drjessicakang.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7.html
除了腎臟水腫、雙套輸尿管,再來我們會看到的胎兒腎臟疾病,就是 #多囊腎。
這個中文名詞其實很容易混淆,因為以英文病名來說,根據是否跟遺傳相關? 水泡的大小? 產前超音波型態? 各自有不同的診斷。
這三種分別是
1️⃣ Multicystic dysplastic kidney #腎多囊性發育不良
2️⃣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 #體染色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
3️⃣ 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RPKD) #體染色體隱性多囊性腎臟病
---
🔎腎多囊性發育不良
Multicystic dysplastic kidney
✔️非遺傳性腎臟病 (有非常非常少見的家族性案例)
✔️大多數影響單側腎臟,常見在左側 (若影響雙側腎臟,通常會因為羊水過少等原因導致無法順利成長)
✔️發生率: 1/2500-1/4000
✔️相關疾病: 膀胱輸尿管逆流、腎盂輸尿管接口狹窄、少部分可能合併食道閉鎖或先天性心臟病
✔️預後: 單側預後佳❤️,雙側無法存活
✏️產前超音波型態
1. 腎臟出現很多水泡,大小不一
2. 水泡之間無連接,各自獨立
---
🔎體染色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
✔️PKD1(16p,佔85%,較嚴重)和PKD2(4q,佔15%,症狀較輕)基因變異所致,屬於顯性遺傳,因此要詢問家族病史
✔️盛行率: 1/400-1/1000
✔️成人型,發病時間約40歲左右,但是腎臟變化有可能之前就開始出現。往後症狀有可能出現高血壓、腎臟發炎、腎臟功能變差需洗腎等情形,不過每個人惡化的速度不一
✏️產前超音波型態
1. 腎臟稍微變大(大約1.5-2個標準差),並且看起來比較亮(echogenic kidney)
2. 羊水量正常
3. 水泡較少見
4. 建議可詢問孕婦的家族病史,並超音波檢查孕婦本人的腎臟
---
🔎體染色體隱性多囊性腎臟病
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RPKD)
✔️與PKHD1(6p12.3-p12.2)基因異常相關
✔️盛行率: 1/10000-40000
✔️新生兒時期會因肺部發育不良而死亡;若撐過新生兒時期長大,往後一樣會遭遇高血壓、腎臟功能變差、肝臟出現問題(肝纖維化、肝臟腫大)
✏️產前超音波型態
1. 胎兒時期腎臟變很大 (4-6個標準差),且看起來比較亮(echogenic kidney)
2. 羊水量減少 (Potter sequence: 肺部發育不良,四肢受限)
3. 較常見有小水泡
🔎🔎醫療專業區:
提一下PKHD1基因診斷的困難,在於這個基因很大,約500kb,預估含有至少86個exon,突變形式非常多(到目前被報出來的方式約為750種,以Exon 3的missense mutation(c. 107C>T; p.Thr36Me)較為常見),因此目前多使用NGS的方式來診斷。
---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的問題:
🧐既然ARPKD和ADPKD都會變大且變亮,那兩者要怎麼區分?
✔️通常ARPKD的腎臟會變得更大! (剛剛有提約4-6個標準差)
✔️ARPKD看起來亮成一片,分不清calyces和cortex;而ADPKD的corticomedullary differenciation是有的
以上提供給大家參考囉~
#產前超音波
#多囊腎胎兒診斷
#ARPKD
#ADPKD
#MulticysticDysplasticKidney
#CysticDysplasia
疾病發生率英文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日疫情重點【後疫情時代的最後一哩路:今起AZ疫苗自費接種;疫苗開打1個月進度緩慢,恐難與國際邊境開放接軌;國產疫苗完成二期試驗在即,下一步怎走國內尚無共識】
自去(2020)年底英國開打全球第一劑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苗後,開啟了後疫情時代。台灣開打疫苗屆滿1個月,接種狀況不甚理想,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優先施打疫苗的四類族群共61.8萬人,僅3萬4,000人施打,接種率約5.5%。前任副總統陳建仁16日也在Facebook上疾呼:「台灣的COVID-19疫苗接種率亟待大幅提升,才能走完成功抗疫最後一哩路!」。
今(21)日起指揮中心再開放1萬劑AZ疫苗,供商務人士、需出國工作、留學、就醫等原因者可自費施打,前天(19日)開放預約申請,今日預約已達5,000多人。4月23日起,將再開放第五、第六類族群接種,分別為5萬名警察、憲兵等維護社會運作必要人員,以及20萬名長照社福機構、社福照護人員與受照顧者。
由於AZ疫苗不斷傳出血栓疑慮,其他進口疫苗又沒有下文,台灣兩家國產疫苗高端、聯亞則加快腳步研發。高端疫苗已於3月底、聯亞則於4月中完成第二期臨床試驗受試者收案,進行受試者研究統整後,申請食藥署緊急授權,期望讓國產疫苗加入台灣下半年疫苗接種的選擇,但相對國外疫苗研發都是在三期試驗期中時緊急授權,對於是否二期試驗通過就能直接上路,國內專家尚無共識。
■AZ疫苗接種一個月僅3萬多人,23日再開放軍警與長照機構接種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多次呼籲,未來防疫政策的方向就是全民接種疫苗得到一定的涵蓋率,即全台至少6成人口施打疫苗,才能放寬檢疫強度。他呼籲,台灣社區防疫做得好,民眾沒有接種疫苗的急迫性,但「打疫苗是為了未來開放國門,必須增強整體民眾對病毒的防禦率而打。」
但台灣的接種速度自始至終都相當緩慢,儘管行政院院長蘇貞昌、陳時中,到縣市首長都帶頭示範接種,也開放到第四類(包括醫事人員、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高接觸風險第一線人員,以及外交等因公務出國人員與運動選手)。但接種人數只有3萬多人,平均一天接種約1,000多人,總接種數只佔優先開放人數的5.5%。
更緊張的是,目前分兩批到貨的AZ疫苗,分別於5月31日、6月15日到期,陳時中表示,就算一天接種數達2,000人,也接種不完,如果藥廠沒有提出可延長效期的證明,這些疫苗只能報廢處理。
■國產疫苗高端、聯亞皆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收案,力拼夏季前通過緊急授權
林口長庚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志榮說,台灣下半年預計還有國產疫苗,也還有莫德納疫苗將抵台,AZ疫苗並非唯一選擇;尤其社區感染病毒的風險,目前趨近於零,民眾很難有急迫的動力去接種疫苗。
台灣目前有兩家國產疫苗進入臨床試驗二期,分別為高端、聯亞。前者於3月30日完成3,700人第二期臨床試驗的受試者收案;後者則於4月16日完成收案。兩家疫苗廠都在拼進度,希望能在6、7月向食藥署申請緊急授權,並加入台灣接種疫苗的選擇。
高端疫苗總計畫主持人、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表示,去(2020)年底歐美已開始接種疫苗,預計今年下半年,國外可能已接種到一定比例,台灣可以買到哪些種類的疫苗、COVAX又能供應多少疫苗數量,很難有定論,因此最安全保險的作法,就是發展國產疫苗,尤其希望趕在2021年下半年開始接種。
「目前國際緊急授權的標準跟台灣的標準相同,會看受試者打完兩劑疫苗28天後,體內中和抗體的生成性、安全性,來判斷疫苗是否有效、可以通過緊急授權,」謝思民說。
所謂緊急授權是指,當大眾健康受到威脅時,所採取的特殊授權方式。主要方式是讓未被核准的醫療產品上市,或擴大產品的適應症範圍。這次所有的COVID-19疫苗,從輝瑞、莫德納等,都是在三期期中臨床試驗下,就先開放緊急授權上市施打。
■以抗體保護力取代三期臨床試驗當作替代指標,可不可行?國內尚無共識
由於一支疫苗從研發到拿到許可證,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此次疫情緊急,目前所有的疫苗都採緊急授權。但國內遇到的困難是:國外疫苗如輝瑞、莫德納即便是緊急授權,都是第三期試驗期中報告釋出後緊急授權,也會繼續將三期試驗,也就是大規模的社區試驗做完。但國產疫苗僅做完二期試驗,是否就可以接種呢?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日前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國產疫苗二期試驗若確認安全性、有效性,則可先緊急授權100萬劑疫苗使用,但還是得做完三期臨床試驗,證明疫苗有效,才會核發合格的藥證許可。
但謝思民認為,中和抗體保護力濃度若達到標準就能取代三期試驗直接接種,是國際共識,包含B型肝炎、水痘等疫苗也都是如此。他表示,台灣如果做大規模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不僅沒有環境,即社區沒有個案;也無法輕易拿出大筆資金來協助試驗;若進行三期試驗,做完也至少到年底,拖慢了疫苗接種的時間。
「遇到這個問題(三期試驗無法進行)不是只有台灣,現在還有上百種疫苗在研發,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正研擬一個抗體保護力濃度COP(Correlate of Protection)來作為取代第三期臨床效果的指標,讓各國疫苗廠遵守,只要疫苗試驗抗體保護力超過COP,就能緊急授權。」
林口長庚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志榮解釋,過去無法做三期試驗的疫苗,主要原因可能是疾病發生率太低,無法用臨床試驗看出結果;另一種情況是其他疫苗廠已經做過第三期試驗,收集了相當的有效性臨床資料、累積抗體數據,可以很明確知道,多少抗體就能讓人體得到保護力,「後面的疫苗廠做時就不需要第三期,只要把抗體做出來,一群人接種、抽血,抗體達到標準就能證明有效,這也能讓國產疫苗做不了第三期試驗的困境得以解套。」
■COP出爐時間未定,疫苗未做三期試驗,未來恐不被國際承認
台大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則有不同意見,他表示COP若制定出來,確實將成國際共識,但這也代表目前並無標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今年2月發布最新的緊急授權準則雖肯定抗體保護力的重要性,但也加上但書:「現有疫苗形成的中和抗體對於保護力還未有解釋,而且中和抗體對於保護力的有效程度,可能會因爲疫苗種類而有所差異」。他表示,「我們都希望國產疫苗能夠成功,但是科學只走到這步,就不能直接跳到結論。」
陳建煒說,COVID-19疫情爆發一年多,各國確診者數據、資料都在收集研發中,第一代疫苗最早研發出來的疫苗如莫德納、輝瑞,即便追蹤時間也不長,但都已完成三期試驗,如今這些廠商擴大試驗對象到兒童、孕婦、預防變種病毒,而研發新版疫苗時,就可加速疫苗試驗,僅需觀察抗體保護力濃度即可。但國產疫苗的狀況不同,沒有前一代疫苗可相比,「過去也有二期做完結果不錯、三期卻失敗的例子,美國食藥署在2017年公布資料,有2個疫苗在二期試驗表現良好,三期卻完全失敗,這也是我們要考量的。」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說,COP的標準比較容易針對「病症清楚」的疾病來制訂,但COVID-19病況多樣,不容易判斷疫苗對民眾的保護力程度,「接種疫苗的人,未來如果出現感冒症狀,可能不會意識到自己被感染,這樣很難確認多少程度的抗體保護力,可以預防感染;也因為需要觀察的人數、數據龐大,很難定期追蹤、驗抗體,因此要知道多少抗體就能預防感染,並藉由這個標準讓全世界都能互通,是非常困難,COP恐怕在幾個月內不會訂出結果。」
他認為,國產疫苗做完二期試驗,國內可採緊急授權接種,但因為沒有做三期試驗、也沒有拿到國內藥證許可,未來若接種國產疫苗的民眾入境其他國家時,恐不被國際所承認。
■「疫苗護照」國外試辦惹議,「免疫/抗體護照」也有執行困難度
根據數位出版機構「Our World in Data」全球疫苗串接資料,目前全世界已有173個國家/地區開始接種疫苗、至少32個國家實施接種疫苗後,程度不一的減免檢疫政策。
(推薦閱讀:【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s://bit.ly/3swCbkE)
例如,以色列是疫苗接種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以色列政府發綠色通行證給接種完兩劑疫苗及確診康復者,出入大型活動、酒吧、餐廳等場所都須出示通行證;其他如丹麥、歐盟、美國加州等也正採用或研擬疫苗護照。
不過,疫苗護照的爭議頗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開聲明不支持疫苗護照,因為這會加劇不公平的現象,並非每個國家都能夠接種疫苗;美國、英國也同樣因為公平問題與護照會侵犯個人隱私等考量,疫苗護照推行的十分不順利。再者,黃立民也表示,不同疫苗的效力不一,是否要採用相同的隔離檢疫減免方式?若不同,也可能會引起各家廠商的抗議。
謝思民指出,除了各家疫苗認定困難外,接種疫苗的人,是否真的有產生抗體?打完疫苗之後,多久時間內確保體內還有抗體?自然感染病毒者也會有抗體,這類人是否也發護照?「種種問題,因此要用接種疫苗與否,來認定是否可以給予國際通行護照,愈想愈不可行。」
而「免疫/抗體護照」,是專家們正討論的解套方式。謝思民和陳志榮都認為,不管打什麼疫苗、何時打,只要在出國前驗抗體,符合國際標準COP的抗體濃度效價,就能全球統一認定,民眾也能安全出國。
但抗體護照還有不少技術性問題需要克服,包含測量的設備、標準,「COP如果真的制訂出來,會改變很多未來防疫的準則跟方向,」陳建煒說。在COP順利出爐之前,免疫護照是否可行,仍是未知數。
■嬌生疫苗也傳血栓疑慮,應與腺病毒機制有關,但引發原因仍在研究中
4月13日,美國CDC宣布,暫停接種嬌生(Johnson & Johnson)疫苗。嬌生疫苗在美國已接種680萬劑,但陸續出現6例接種後嚴重血栓的案例,其中1名死亡、1名病危。
陳志榮表示,嬌生疫苗和AZ疫苗的製作方式,都是採用腺病毒當作載體,將新冠病毒的棘蛋白送入體內,雖然發生血栓的原因目前仍不明朗,但各界都在研究,血栓副作用的原因與腺病毒相關,但引發機制還不明確。
陳建煒說,這次AZ疫苗接種後出現的血栓,與一般臨床常見的血栓並不同。過去的血栓西方人發生率比東方人高,多是手術後臥床,下肢出現血塊凝結。「但這次的血栓出現在正常血流的部位,如腦部,接種疫苗後造成大的血塊凝結,同時合併血小板低下,容易大出血而致命。」
黃立民也補充,AZ疫苗接種後出現的血栓是全新的副作用,無法得知我們接種後發生率有多少,且較晚接種的東方國家看到歐美的接種狀況,也導致AZ疫苗的接種率下降,劑量數不足就難以比較、證實血栓的發生率與高風險族群。
而英國將30歲以下年輕族群接種疫苗改成其他疫苗,也並非年長者比較不容易發生副作用,而是年長者自然感染的重症比例較高,施打AZ疫苗是利大於弊的考量。
■疫苗接種是未來趨勢,急得總統呼籲「繼續幫忙」
如今歐美各國都以極快的速度大量接種中,有些國家已開始討論接種後可縮短檢疫、隔離與自由通行的可能性,也是未來各國恢復通行的解方之一,若台灣若疫苗接種比例太低,未來面對國際趨勢難以接軌,也沒有條件開放國門、放寬邊境。
疫苗接種人數低落是台灣目前的難題,儘管疫苗無法完全取代防疫措施,但仍可以有效提高民眾對病毒的抵抗力,面對疫苗施打意願不高的狀況,急得連總統蔡英文也趕緊呼籲:「這部分非常重要,還需要大家繼續幫忙。」(文/陳潔;攝影/余志偉 )
#延伸閱讀
【疫苗,行不行?流感 VS. COVID-19十大問題解析】https://bit.ly/38IiBdp
#報導者 #疫苗 #COVID19 #接種 #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