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疏宕不拘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疏宕不拘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疏宕不拘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3萬的網紅葫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隸書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 清 鄧石如《少學琴書》賞析 《少學琴書隸書冊》,清,鄧石如,紙本,縱38cm,橫166cm,作於嘉慶己未年(1799)年,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少學琴書》整篇以隸體書寫,字體微方,筆劃整齊溫潤,結體緊密,貌豐骨勁。 體勢值由雅馴而趨開張,筆意由溫潤而...
疏宕不拘 在 葫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隸書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 清 鄧石如《少學琴書》賞析
《少學琴書隸書冊》,清,鄧石如,紙本,縱38cm,橫166cm,作於嘉慶己未年(1799)年,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少學琴書》整篇以隸體書寫,字體微方,筆劃整齊溫潤,結體緊密,貌豐骨勁。
體勢值由雅馴而趨開張,筆意由溫潤而趨勁豪,氣格宏闊而無縱橫習氣。是一件由厚積走向薄發之際的別致佳作,多堪玩味。
鄧石如隸書主要取法乃源漢碑,結構上緊下鬆,字形方整;筆鋒鋪開直行,裹鋒而轉不拘泥於碑刻的效果;強調書寫性,通篇氣勢開張,雄強樸茂,也是真正能夠將長鋒羊毫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碑派書法家。
此幅立軸就體現出鄧氏的隸書特色:書法結字扁長互見,行距緊密而字距寬疏。墨氣濃重,用筆挺健,轉折處方圓互見,而撇捺之筆復具北碑之形態。
鄧石如隸書有三大特點:
1. 字形上:變篆書的修長為扁方,上下收緊,左右舒展,筆畫收縮縱向筆勢,強化橫向分展;折彎處方圓互見,撇捺之筆復具北碑形態。
2. 筆劃上:變圓為方、變曲為直、變畫為點、“蠶頭雁尾”、改連筆為斷筆,縱向取勢以保留毛筆書寫的自然狀態,橫向取勢左右發筆,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強調用粗厚來增加氣韻的沉鬱感,以重視筆畫排列的均衡來加強視覺的平正感,字裡行間蘊含飛宕、高古、雄闊、樸拙之美。
3. 結構上:改篆書形像化為點劃符號化,筆畫以方折伸開,中宮收緊,撇捺彎勾放縱,對稱展開;筆畫較粗,結構較緊,留空較少,顯得粗壯雄渾,嚴整勁健而不失柔和,渾樸古茂而不傷雅致。
鄧石如(1743年—1805年),安徽懷寧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初名琰,字石如,為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游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
鄧石如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鏐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於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書刻自給。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其"四體皆精,國朝第一"。
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疏宕不拘 在 Jimmy Calligraph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代最欣賞的草書!
個人覺得就草書來說
目前沒有幾個人可以比得上陳老師
以陳老師為目標 💪🏻💪🏻💪🏻
【海硯會2016雙年主題展(厚積薄發)……互評書法作品】《陳明德篇》
同生評論明德
羅蘭‧巴特以兩項元素來探討攝影作品,分別為知面(studium)與刺點(punctum)。知面指涉的是依據個人的知識文化背景可對相片加以解讀的普通情感,亦即「經由道德政治文化的理性中介所薰陶的情感」,這樣主題固然可誘發觀者的興致,甚至受到感動,然而此一心境絕大多數都是「調教出來」的,鮮少能引起內心劇烈的震盪。故羅蘭.巴特提出解讀攝影的第二項元素——刺點。相較於作為某種文化教養下之產物的知面,刺點講究的是主動且猛烈地襲擊觀者的危險機遇,羅蘭‧巴特如此形容刺點的爆發力:「它從景象中,彷彿箭一般飛來,射中了我」。知面與刺點和平共存於同一張相片中,但卻各自產生不同的作用力。
明德兄此作,以明末浪漫派書風為基底,狂草長軸,氣勢攝人﹗若以知面和刺點此兩項元素來檢視之,從線質、筆法、結構、行氣甚至章面等古典書法的基礎本質,是扎實且近乎完美的呈現,可視為「知面」。單以如此純熟的表現,足以感動觀賞者。然而,明德兄才氣縱橫,不以此為滿足,有意識地強調水墨的對比關係,於是水、墨在生宣上造成的「半意外」效果,也就是明德兄拿手的「墨法」,形成所謂的「刺點」,直射觀賞者內心深處﹗這樣的「半意外」,是偶然?是必然?抑或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相信明德兄的心中自有定見﹗而觀者如我,則在期待中,享受著一次又一次刺激與驚艷﹗
少揚評論明德
明德兄此件狂草巨幅,已然成為當代展廳文化表現形式之極致,其書融古今諸家於一爐,行筆沉穩而又快利不拘,擅於穿插起伏,擒縱跌宕,然使轉處手法亦細膩精微,提按頓挫分明,節奏感強,墨色枯潤合宜,字間疏密有致,行氣縱貫,筆觸剛柔並濟,其書有如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所言:「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之姿。最後題款,明德兄用較潤之小行草落於作品左上最邊處,與第三行主文大字枯筆形成強烈對比,是個亮點,使作品更增添可看性,縱觀古今小行草中化用大字行草,可能性雖非常之多,然明德兄能兼得高古之氣及時代之風,衍然已成為當代書風之先驅。
鶴松評論明德
長期耽溺在古文字的國度,頗能自得其樂。但也不時晃遊到草書的大山大海,令人心神馳騁,又是一番引人景況。明德兄不僅熱愛書法(獨善其身),而且將生命熱情投入整個書法範疇(兼善天下),難怪他的創作氣宇軒昂,雍容大器。此件行草條幅,看起來似乎"三氣"呵成,三個主樂章中又各由不同的小旋律構成,通篇筆意抑揚頓挫,令人有想與之共舞的激動。再者,佈局亦有新意,重筆由右上到左下,層層相疊,而右下兩個一發不收拾長而勁挺的乾筆,視覺的震撼竟與對角重筆取得呼應平衡。此氣勢膨湃攝人之作。